"

在武漢市漢陽區,佇立著一座牌樓,當地人都知道,這裡是晚清漢陽鐵廠的原址。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如今,這座鐵廠留給世人的,除了幾塊鋼模與零星的生產設備,已經找不到當年的一磚半瓦。

據說在今天湖南、陝西、河北一帶的鐵路上,還能發現個別由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19世紀末,漢陽鐵廠一度號稱東亞地區最大的鋼鐵廠,它是這個古老文明邁向工業化的先聲,寄託著大清帝國的復興夢想。

清末民初,漢陽鐵廠是中國最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佔清政府全年鋼產量的90%以上,是大清帝國的工業命脈。然而,這座鋼鐵廠從籌款、投產到運營,都經歷了重重波折,它的歷史,不僅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史,更是一部錯綜複雜的博弈史。

"

在武漢市漢陽區,佇立著一座牌樓,當地人都知道,這裡是晚清漢陽鐵廠的原址。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如今,這座鐵廠留給世人的,除了幾塊鋼模與零星的生產設備,已經找不到當年的一磚半瓦。

據說在今天湖南、陝西、河北一帶的鐵路上,還能發現個別由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19世紀末,漢陽鐵廠一度號稱東亞地區最大的鋼鐵廠,它是這個古老文明邁向工業化的先聲,寄託著大清帝國的復興夢想。

清末民初,漢陽鐵廠是中國最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佔清政府全年鋼產量的90%以上,是大清帝國的工業命脈。然而,這座鋼鐵廠從籌款、投產到運營,都經歷了重重波折,它的歷史,不僅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史,更是一部錯綜複雜的博弈史。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1/6 修路鍊鋼,國之大業

說起漢陽鐵廠,不得不提一位名人,時任大清湖廣總督的張之洞。

晚清的諸位名臣中,張之洞以博聞強識,高節清風著稱。他14歲就以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兩年後又以第一名中舉人,之後中進士第入翰林院,相繼擔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等職務,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級人物。

"

在武漢市漢陽區,佇立著一座牌樓,當地人都知道,這裡是晚清漢陽鐵廠的原址。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如今,這座鐵廠留給世人的,除了幾塊鋼模與零星的生產設備,已經找不到當年的一磚半瓦。

據說在今天湖南、陝西、河北一帶的鐵路上,還能發現個別由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19世紀末,漢陽鐵廠一度號稱東亞地區最大的鋼鐵廠,它是這個古老文明邁向工業化的先聲,寄託著大清帝國的復興夢想。

清末民初,漢陽鐵廠是中國最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佔清政府全年鋼產量的90%以上,是大清帝國的工業命脈。然而,這座鋼鐵廠從籌款、投產到運營,都經歷了重重波折,它的歷史,不僅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史,更是一部錯綜複雜的博弈史。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1/6 修路鍊鋼,國之大業

說起漢陽鐵廠,不得不提一位名人,時任大清湖廣總督的張之洞。

晚清的諸位名臣中,張之洞以博聞強識,高節清風著稱。他14歲就以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兩年後又以第一名中舉人,之後中進士第入翰林院,相繼擔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等職務,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級人物。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擔任學政期間,張之洞廣納賢才,建立書院,召集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成為了士林領袖,被視作“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並由此樹立了自己的聲名。

什麼是清流派呢?就是飽讀詩書,憂國憂民,號稱以天下為己任的所謂士大夫們。不過,在當時的主政者眼裡,清流更像是一個貶義詞,他們平時只會誇誇其談,動輒把孔孟之道,民族大義掛在嘴邊,可真要這幫人做點事兒的時候,他們只會兩手一攤,“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人,如果在太平年代,他們尚可用來粉飾一下君主的顏面,可到了非常時期就不同了。19世紀末的中國,積貧積弱,強敵環伺,救亡圖存之際,容不得空談之輩。

好在張之洞不是這樣的人,身為清流派的魁首,他不僅品行高潔,還是個出色的實幹家。19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張之洞也參與其中。他和朝中的有識之士相信,唯有拋棄閉關自守,引進西方的工業技術,才能富國強兵,使朝廷擺脫外國的擺佈與蹂躪。

在洋務派大臣裡頭,曾國藩創辦了安慶軍械所,李鴻章致力於建設北洋海軍,左宗棠,沈葆楨等人也相繼建立了各自的軍工廠,他們的目標是加強國防,但張之洞與他們略有不同,他更多的著眼於民生。

"

在武漢市漢陽區,佇立著一座牌樓,當地人都知道,這裡是晚清漢陽鐵廠的原址。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如今,這座鐵廠留給世人的,除了幾塊鋼模與零星的生產設備,已經找不到當年的一磚半瓦。

據說在今天湖南、陝西、河北一帶的鐵路上,還能發現個別由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19世紀末,漢陽鐵廠一度號稱東亞地區最大的鋼鐵廠,它是這個古老文明邁向工業化的先聲,寄託著大清帝國的復興夢想。

清末民初,漢陽鐵廠是中國最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佔清政府全年鋼產量的90%以上,是大清帝國的工業命脈。然而,這座鋼鐵廠從籌款、投產到運營,都經歷了重重波折,它的歷史,不僅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史,更是一部錯綜複雜的博弈史。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1/6 修路鍊鋼,國之大業

說起漢陽鐵廠,不得不提一位名人,時任大清湖廣總督的張之洞。

晚清的諸位名臣中,張之洞以博聞強識,高節清風著稱。他14歲就以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兩年後又以第一名中舉人,之後中進士第入翰林院,相繼擔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等職務,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級人物。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擔任學政期間,張之洞廣納賢才,建立書院,召集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成為了士林領袖,被視作“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並由此樹立了自己的聲名。

什麼是清流派呢?就是飽讀詩書,憂國憂民,號稱以天下為己任的所謂士大夫們。不過,在當時的主政者眼裡,清流更像是一個貶義詞,他們平時只會誇誇其談,動輒把孔孟之道,民族大義掛在嘴邊,可真要這幫人做點事兒的時候,他們只會兩手一攤,“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人,如果在太平年代,他們尚可用來粉飾一下君主的顏面,可到了非常時期就不同了。19世紀末的中國,積貧積弱,強敵環伺,救亡圖存之際,容不得空談之輩。

好在張之洞不是這樣的人,身為清流派的魁首,他不僅品行高潔,還是個出色的實幹家。19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張之洞也參與其中。他和朝中的有識之士相信,唯有拋棄閉關自守,引進西方的工業技術,才能富國強兵,使朝廷擺脫外國的擺佈與蹂躪。

在洋務派大臣裡頭,曾國藩創辦了安慶軍械所,李鴻章致力於建設北洋海軍,左宗棠,沈葆楨等人也相繼建立了各自的軍工廠,他們的目標是加強國防,但張之洞與他們略有不同,他更多的著眼於民生。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很久以前,張之洞就意識到鐵路的重要性,歐美各國的崛起,均與鐵路息息相關,正所謂“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萃也。”鐵路不僅是現代化的標誌,更是連接區域經濟的重要橋樑。1889年4月,張之洞向朝廷上奏,籲請修建盧漢鐵路。該鐵路從北京的盧溝橋出發,途徑河南,最終抵達湖北的漢口鎮,是貫通帝國南北的大動脈。

盧漢鐵路若能建成,對於大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張之洞的主張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支持,清廷隨即將其任命為湖廣總督。

既然是修鐵路,就需要大量的鋼鐵,中國人自己的鐵路,就得用中國人造的鋼鐵,漢陽鐵廠就此誕生。

2/6 與盛宣懷的分歧

1890年,漢陽鐵廠破土動工,清廷撥款二百萬白銀。可對於這樣的大工程,你得采購昂貴的鍊鋼設備,還得大興土木,聘請外國專家,如果再加上修鐵路的話,區區兩百萬可謂杯水車薪。所以自開工以來,張之洞始終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工程也被迫時修時停。

錢從哪兒來?張之洞首先想到了一個人,來自江蘇的盛宣懷。

"

在武漢市漢陽區,佇立著一座牌樓,當地人都知道,這裡是晚清漢陽鐵廠的原址。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如今,這座鐵廠留給世人的,除了幾塊鋼模與零星的生產設備,已經找不到當年的一磚半瓦。

據說在今天湖南、陝西、河北一帶的鐵路上,還能發現個別由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19世紀末,漢陽鐵廠一度號稱東亞地區最大的鋼鐵廠,它是這個古老文明邁向工業化的先聲,寄託著大清帝國的復興夢想。

清末民初,漢陽鐵廠是中國最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佔清政府全年鋼產量的90%以上,是大清帝國的工業命脈。然而,這座鋼鐵廠從籌款、投產到運營,都經歷了重重波折,它的歷史,不僅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史,更是一部錯綜複雜的博弈史。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1/6 修路鍊鋼,國之大業

說起漢陽鐵廠,不得不提一位名人,時任大清湖廣總督的張之洞。

晚清的諸位名臣中,張之洞以博聞強識,高節清風著稱。他14歲就以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兩年後又以第一名中舉人,之後中進士第入翰林院,相繼擔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等職務,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級人物。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擔任學政期間,張之洞廣納賢才,建立書院,召集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成為了士林領袖,被視作“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並由此樹立了自己的聲名。

什麼是清流派呢?就是飽讀詩書,憂國憂民,號稱以天下為己任的所謂士大夫們。不過,在當時的主政者眼裡,清流更像是一個貶義詞,他們平時只會誇誇其談,動輒把孔孟之道,民族大義掛在嘴邊,可真要這幫人做點事兒的時候,他們只會兩手一攤,“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人,如果在太平年代,他們尚可用來粉飾一下君主的顏面,可到了非常時期就不同了。19世紀末的中國,積貧積弱,強敵環伺,救亡圖存之際,容不得空談之輩。

好在張之洞不是這樣的人,身為清流派的魁首,他不僅品行高潔,還是個出色的實幹家。19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張之洞也參與其中。他和朝中的有識之士相信,唯有拋棄閉關自守,引進西方的工業技術,才能富國強兵,使朝廷擺脫外國的擺佈與蹂躪。

在洋務派大臣裡頭,曾國藩創辦了安慶軍械所,李鴻章致力於建設北洋海軍,左宗棠,沈葆楨等人也相繼建立了各自的軍工廠,他們的目標是加強國防,但張之洞與他們略有不同,他更多的著眼於民生。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很久以前,張之洞就意識到鐵路的重要性,歐美各國的崛起,均與鐵路息息相關,正所謂“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萃也。”鐵路不僅是現代化的標誌,更是連接區域經濟的重要橋樑。1889年4月,張之洞向朝廷上奏,籲請修建盧漢鐵路。該鐵路從北京的盧溝橋出發,途徑河南,最終抵達湖北的漢口鎮,是貫通帝國南北的大動脈。

盧漢鐵路若能建成,對於大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張之洞的主張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支持,清廷隨即將其任命為湖廣總督。

既然是修鐵路,就需要大量的鋼鐵,中國人自己的鐵路,就得用中國人造的鋼鐵,漢陽鐵廠就此誕生。

2/6 與盛宣懷的分歧

1890年,漢陽鐵廠破土動工,清廷撥款二百萬白銀。可對於這樣的大工程,你得采購昂貴的鍊鋼設備,還得大興土木,聘請外國專家,如果再加上修鐵路的話,區區兩百萬可謂杯水車薪。所以自開工以來,張之洞始終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工程也被迫時修時停。

錢從哪兒來?張之洞首先想到了一個人,來自江蘇的盛宣懷。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干將之一,他秀才出身,曾經是李鴻章的最得力的助手,中國很多近代企業的創辦,都與他密切相關。包括中國第一家輪船公司——輪船招商局。以及後來的中國電報總局,華盛紡織總局,中國通商銀行等等,均有盛宣懷的一份功勞。

早在1875年,盛宣懷來到湖北,他聘請來自英國的地質專家,對湖北和江西境內的煤炭資源做了大規模勘探,並在湖北大冶發現了一座重要的鐵礦,即著名的大冶鐵礦。正是這座鐵礦,直接催生了漢陽鐵廠的誕生。與此同時,盛宣懷還在湖北籌建煤鐵總局,專事資源開發。

所以,張之洞去找盛宣懷,無疑找對了人。他甚至比張之洞更早意識到湖北需要一座現代化鋼鐵廠。盛宣懷頭腦精明,八面玲瓏,亦官亦商,在政商兩界握有龐大的人脈,所以,張之洞想通過盛宣懷獲得更多的經濟支持,順便也向他討教一下生意經。

"

在武漢市漢陽區,佇立著一座牌樓,當地人都知道,這裡是晚清漢陽鐵廠的原址。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如今,這座鐵廠留給世人的,除了幾塊鋼模與零星的生產設備,已經找不到當年的一磚半瓦。

據說在今天湖南、陝西、河北一帶的鐵路上,還能發現個別由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19世紀末,漢陽鐵廠一度號稱東亞地區最大的鋼鐵廠,它是這個古老文明邁向工業化的先聲,寄託著大清帝國的復興夢想。

清末民初,漢陽鐵廠是中國最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佔清政府全年鋼產量的90%以上,是大清帝國的工業命脈。然而,這座鋼鐵廠從籌款、投產到運營,都經歷了重重波折,它的歷史,不僅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史,更是一部錯綜複雜的博弈史。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1/6 修路鍊鋼,國之大業

說起漢陽鐵廠,不得不提一位名人,時任大清湖廣總督的張之洞。

晚清的諸位名臣中,張之洞以博聞強識,高節清風著稱。他14歲就以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兩年後又以第一名中舉人,之後中進士第入翰林院,相繼擔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等職務,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級人物。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擔任學政期間,張之洞廣納賢才,建立書院,召集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成為了士林領袖,被視作“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並由此樹立了自己的聲名。

什麼是清流派呢?就是飽讀詩書,憂國憂民,號稱以天下為己任的所謂士大夫們。不過,在當時的主政者眼裡,清流更像是一個貶義詞,他們平時只會誇誇其談,動輒把孔孟之道,民族大義掛在嘴邊,可真要這幫人做點事兒的時候,他們只會兩手一攤,“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人,如果在太平年代,他們尚可用來粉飾一下君主的顏面,可到了非常時期就不同了。19世紀末的中國,積貧積弱,強敵環伺,救亡圖存之際,容不得空談之輩。

好在張之洞不是這樣的人,身為清流派的魁首,他不僅品行高潔,還是個出色的實幹家。19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張之洞也參與其中。他和朝中的有識之士相信,唯有拋棄閉關自守,引進西方的工業技術,才能富國強兵,使朝廷擺脫外國的擺佈與蹂躪。

在洋務派大臣裡頭,曾國藩創辦了安慶軍械所,李鴻章致力於建設北洋海軍,左宗棠,沈葆楨等人也相繼建立了各自的軍工廠,他們的目標是加強國防,但張之洞與他們略有不同,他更多的著眼於民生。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很久以前,張之洞就意識到鐵路的重要性,歐美各國的崛起,均與鐵路息息相關,正所謂“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萃也。”鐵路不僅是現代化的標誌,更是連接區域經濟的重要橋樑。1889年4月,張之洞向朝廷上奏,籲請修建盧漢鐵路。該鐵路從北京的盧溝橋出發,途徑河南,最終抵達湖北的漢口鎮,是貫通帝國南北的大動脈。

盧漢鐵路若能建成,對於大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張之洞的主張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支持,清廷隨即將其任命為湖廣總督。

既然是修鐵路,就需要大量的鋼鐵,中國人自己的鐵路,就得用中國人造的鋼鐵,漢陽鐵廠就此誕生。

2/6 與盛宣懷的分歧

1890年,漢陽鐵廠破土動工,清廷撥款二百萬白銀。可對於這樣的大工程,你得采購昂貴的鍊鋼設備,還得大興土木,聘請外國專家,如果再加上修鐵路的話,區區兩百萬可謂杯水車薪。所以自開工以來,張之洞始終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工程也被迫時修時停。

錢從哪兒來?張之洞首先想到了一個人,來自江蘇的盛宣懷。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干將之一,他秀才出身,曾經是李鴻章的最得力的助手,中國很多近代企業的創辦,都與他密切相關。包括中國第一家輪船公司——輪船招商局。以及後來的中國電報總局,華盛紡織總局,中國通商銀行等等,均有盛宣懷的一份功勞。

早在1875年,盛宣懷來到湖北,他聘請來自英國的地質專家,對湖北和江西境內的煤炭資源做了大規模勘探,並在湖北大冶發現了一座重要的鐵礦,即著名的大冶鐵礦。正是這座鐵礦,直接催生了漢陽鐵廠的誕生。與此同時,盛宣懷還在湖北籌建煤鐵總局,專事資源開發。

所以,張之洞去找盛宣懷,無疑找對了人。他甚至比張之洞更早意識到湖北需要一座現代化鋼鐵廠。盛宣懷頭腦精明,八面玲瓏,亦官亦商,在政商兩界握有龐大的人脈,所以,張之洞想通過盛宣懷獲得更多的經濟支持,順便也向他討教一下生意經。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兩人在上海豫園進行了會談,但結果不如人意,原因是在鐵廠的資金來源上產生了分歧。

張之洞認為,無論漢陽鐵廠還是盧漢鐵路,都應完全由政府出資,畢竟,鐵路和鋼鐵都屬於國家的戰略性資源,必須牢牢地抓在政府手裡。但盛宣懷指出,應該由民間籌資,以招集商股的方式為工程募款,因為這樣做更有效率。商人出錢,政府管理,這樣做一舉兩得,即所謂“官督商辦”。

與張之洞相比,盛宣懷有著更豐富的商業經驗。此前,他已經通過民間募股成功組建了輪船招商局,有成例在先,又是自己的得意之作,盛宣懷自然大力推薦。他比誰都懂得,商人對利益天生的嗅覺,將促使他們竭盡全力為政府辦事。

但張之洞也自有他的道理,他對民間資本有著本能的排斥,在他的內心深處,商人依舊是儒家倫理觀下的逐利之徒。更重要的是,對鐵路與鋼鐵廠這樣龐大的事業,單靠民間力量根本難以為繼,所以,這場會談最終不了了之。

然而,此時的清廷已經無能為力。就在工廠投產後不久,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政府面臨鉅額賠款,國庫裡已經拿不出錢了。

雪上加霜的是,漢陽鐵廠自身的運營也出了問題。這個號稱東亞第一的鐵廠不僅陷入鉅虧,連能否維繫下去也是個未知數。

3/6 選址失誤與盲目購機

鐵廠經營不善,固然和資金鍊斷裂有關,但經營成本的居高不下,也是個重要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近代鋼鐵廠的選址一般位於煤礦或者鐵礦附近,因為這樣能節約運輸成本。但是漢陽鐵廠位於武漢,既不靠近鐵礦,也不鄰近煤礦,所以鍊鋼所需的各種原料不得不遠距離運輸,提高成本的同時,還嚴重影響了效率。

"

在武漢市漢陽區,佇立著一座牌樓,當地人都知道,這裡是晚清漢陽鐵廠的原址。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如今,這座鐵廠留給世人的,除了幾塊鋼模與零星的生產設備,已經找不到當年的一磚半瓦。

據說在今天湖南、陝西、河北一帶的鐵路上,還能發現個別由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19世紀末,漢陽鐵廠一度號稱東亞地區最大的鋼鐵廠,它是這個古老文明邁向工業化的先聲,寄託著大清帝國的復興夢想。

清末民初,漢陽鐵廠是中國最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佔清政府全年鋼產量的90%以上,是大清帝國的工業命脈。然而,這座鋼鐵廠從籌款、投產到運營,都經歷了重重波折,它的歷史,不僅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史,更是一部錯綜複雜的博弈史。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1/6 修路鍊鋼,國之大業

說起漢陽鐵廠,不得不提一位名人,時任大清湖廣總督的張之洞。

晚清的諸位名臣中,張之洞以博聞強識,高節清風著稱。他14歲就以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兩年後又以第一名中舉人,之後中進士第入翰林院,相繼擔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等職務,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級人物。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擔任學政期間,張之洞廣納賢才,建立書院,召集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成為了士林領袖,被視作“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並由此樹立了自己的聲名。

什麼是清流派呢?就是飽讀詩書,憂國憂民,號稱以天下為己任的所謂士大夫們。不過,在當時的主政者眼裡,清流更像是一個貶義詞,他們平時只會誇誇其談,動輒把孔孟之道,民族大義掛在嘴邊,可真要這幫人做點事兒的時候,他們只會兩手一攤,“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人,如果在太平年代,他們尚可用來粉飾一下君主的顏面,可到了非常時期就不同了。19世紀末的中國,積貧積弱,強敵環伺,救亡圖存之際,容不得空談之輩。

好在張之洞不是這樣的人,身為清流派的魁首,他不僅品行高潔,還是個出色的實幹家。19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張之洞也參與其中。他和朝中的有識之士相信,唯有拋棄閉關自守,引進西方的工業技術,才能富國強兵,使朝廷擺脫外國的擺佈與蹂躪。

在洋務派大臣裡頭,曾國藩創辦了安慶軍械所,李鴻章致力於建設北洋海軍,左宗棠,沈葆楨等人也相繼建立了各自的軍工廠,他們的目標是加強國防,但張之洞與他們略有不同,他更多的著眼於民生。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很久以前,張之洞就意識到鐵路的重要性,歐美各國的崛起,均與鐵路息息相關,正所謂“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萃也。”鐵路不僅是現代化的標誌,更是連接區域經濟的重要橋樑。1889年4月,張之洞向朝廷上奏,籲請修建盧漢鐵路。該鐵路從北京的盧溝橋出發,途徑河南,最終抵達湖北的漢口鎮,是貫通帝國南北的大動脈。

盧漢鐵路若能建成,對於大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張之洞的主張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支持,清廷隨即將其任命為湖廣總督。

既然是修鐵路,就需要大量的鋼鐵,中國人自己的鐵路,就得用中國人造的鋼鐵,漢陽鐵廠就此誕生。

2/6 與盛宣懷的分歧

1890年,漢陽鐵廠破土動工,清廷撥款二百萬白銀。可對於這樣的大工程,你得采購昂貴的鍊鋼設備,還得大興土木,聘請外國專家,如果再加上修鐵路的話,區區兩百萬可謂杯水車薪。所以自開工以來,張之洞始終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工程也被迫時修時停。

錢從哪兒來?張之洞首先想到了一個人,來自江蘇的盛宣懷。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干將之一,他秀才出身,曾經是李鴻章的最得力的助手,中國很多近代企業的創辦,都與他密切相關。包括中國第一家輪船公司——輪船招商局。以及後來的中國電報總局,華盛紡織總局,中國通商銀行等等,均有盛宣懷的一份功勞。

早在1875年,盛宣懷來到湖北,他聘請來自英國的地質專家,對湖北和江西境內的煤炭資源做了大規模勘探,並在湖北大冶發現了一座重要的鐵礦,即著名的大冶鐵礦。正是這座鐵礦,直接催生了漢陽鐵廠的誕生。與此同時,盛宣懷還在湖北籌建煤鐵總局,專事資源開發。

所以,張之洞去找盛宣懷,無疑找對了人。他甚至比張之洞更早意識到湖北需要一座現代化鋼鐵廠。盛宣懷頭腦精明,八面玲瓏,亦官亦商,在政商兩界握有龐大的人脈,所以,張之洞想通過盛宣懷獲得更多的經濟支持,順便也向他討教一下生意經。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兩人在上海豫園進行了會談,但結果不如人意,原因是在鐵廠的資金來源上產生了分歧。

張之洞認為,無論漢陽鐵廠還是盧漢鐵路,都應完全由政府出資,畢竟,鐵路和鋼鐵都屬於國家的戰略性資源,必須牢牢地抓在政府手裡。但盛宣懷指出,應該由民間籌資,以招集商股的方式為工程募款,因為這樣做更有效率。商人出錢,政府管理,這樣做一舉兩得,即所謂“官督商辦”。

與張之洞相比,盛宣懷有著更豐富的商業經驗。此前,他已經通過民間募股成功組建了輪船招商局,有成例在先,又是自己的得意之作,盛宣懷自然大力推薦。他比誰都懂得,商人對利益天生的嗅覺,將促使他們竭盡全力為政府辦事。

但張之洞也自有他的道理,他對民間資本有著本能的排斥,在他的內心深處,商人依舊是儒家倫理觀下的逐利之徒。更重要的是,對鐵路與鋼鐵廠這樣龐大的事業,單靠民間力量根本難以為繼,所以,這場會談最終不了了之。

然而,此時的清廷已經無能為力。就在工廠投產後不久,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政府面臨鉅額賠款,國庫裡已經拿不出錢了。

雪上加霜的是,漢陽鐵廠自身的運營也出了問題。這個號稱東亞第一的鐵廠不僅陷入鉅虧,連能否維繫下去也是個未知數。

3/6 選址失誤與盲目購機

鐵廠經營不善,固然和資金鍊斷裂有關,但經營成本的居高不下,也是個重要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近代鋼鐵廠的選址一般位於煤礦或者鐵礦附近,因為這樣能節約運輸成本。但是漢陽鐵廠位於武漢,既不靠近鐵礦,也不鄰近煤礦,所以鍊鋼所需的各種原料不得不遠距離運輸,提高成本的同時,還嚴重影響了效率。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其實,當機器剛剛運抵武昌的時候,煤礦局就建議張之洞把鐵廠設在大冶附近,這樣能方便鐵礦的運輸,卻被張之洞拒絕了。

理由何在?因為張之洞覺得,在武漢開鋼鐵廠,交通其實更加方便。因為武漢是內陸的航運樞紐,何況將來盧漢鐵路建成通車後,陸上交通也將更為方便,從這個角度出發,張之洞力主把廠址設在武漢。

我們不能說張之洞完全沒道理,後世有人批評張之洞,認為漢陽鐵廠的選址是拍腦袋想出來的,這純屬無稽之談。但張之洞顯然高估了工程的進度與朝廷的籌款能力,也為自己的盲目樂觀吞下了苦果。

除此之外,把鋼鐵廠設在武漢,還有個現實原因,張之洞身為湖光總督,總督府就設在武漢。據說張之洞曾經告訴部下:如果漢陽鐵廠開工,他就能在官衙看著鐵廠的煙囪是否冒煙,這樣自己就能放心了。

"

在武漢市漢陽區,佇立著一座牌樓,當地人都知道,這裡是晚清漢陽鐵廠的原址。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如今,這座鐵廠留給世人的,除了幾塊鋼模與零星的生產設備,已經找不到當年的一磚半瓦。

據說在今天湖南、陝西、河北一帶的鐵路上,還能發現個別由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19世紀末,漢陽鐵廠一度號稱東亞地區最大的鋼鐵廠,它是這個古老文明邁向工業化的先聲,寄託著大清帝國的復興夢想。

清末民初,漢陽鐵廠是中國最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佔清政府全年鋼產量的90%以上,是大清帝國的工業命脈。然而,這座鋼鐵廠從籌款、投產到運營,都經歷了重重波折,它的歷史,不僅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史,更是一部錯綜複雜的博弈史。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1/6 修路鍊鋼,國之大業

說起漢陽鐵廠,不得不提一位名人,時任大清湖廣總督的張之洞。

晚清的諸位名臣中,張之洞以博聞強識,高節清風著稱。他14歲就以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兩年後又以第一名中舉人,之後中進士第入翰林院,相繼擔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等職務,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級人物。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擔任學政期間,張之洞廣納賢才,建立書院,召集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成為了士林領袖,被視作“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並由此樹立了自己的聲名。

什麼是清流派呢?就是飽讀詩書,憂國憂民,號稱以天下為己任的所謂士大夫們。不過,在當時的主政者眼裡,清流更像是一個貶義詞,他們平時只會誇誇其談,動輒把孔孟之道,民族大義掛在嘴邊,可真要這幫人做點事兒的時候,他們只會兩手一攤,“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人,如果在太平年代,他們尚可用來粉飾一下君主的顏面,可到了非常時期就不同了。19世紀末的中國,積貧積弱,強敵環伺,救亡圖存之際,容不得空談之輩。

好在張之洞不是這樣的人,身為清流派的魁首,他不僅品行高潔,還是個出色的實幹家。19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張之洞也參與其中。他和朝中的有識之士相信,唯有拋棄閉關自守,引進西方的工業技術,才能富國強兵,使朝廷擺脫外國的擺佈與蹂躪。

在洋務派大臣裡頭,曾國藩創辦了安慶軍械所,李鴻章致力於建設北洋海軍,左宗棠,沈葆楨等人也相繼建立了各自的軍工廠,他們的目標是加強國防,但張之洞與他們略有不同,他更多的著眼於民生。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很久以前,張之洞就意識到鐵路的重要性,歐美各國的崛起,均與鐵路息息相關,正所謂“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萃也。”鐵路不僅是現代化的標誌,更是連接區域經濟的重要橋樑。1889年4月,張之洞向朝廷上奏,籲請修建盧漢鐵路。該鐵路從北京的盧溝橋出發,途徑河南,最終抵達湖北的漢口鎮,是貫通帝國南北的大動脈。

盧漢鐵路若能建成,對於大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張之洞的主張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支持,清廷隨即將其任命為湖廣總督。

既然是修鐵路,就需要大量的鋼鐵,中國人自己的鐵路,就得用中國人造的鋼鐵,漢陽鐵廠就此誕生。

2/6 與盛宣懷的分歧

1890年,漢陽鐵廠破土動工,清廷撥款二百萬白銀。可對於這樣的大工程,你得采購昂貴的鍊鋼設備,還得大興土木,聘請外國專家,如果再加上修鐵路的話,區區兩百萬可謂杯水車薪。所以自開工以來,張之洞始終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工程也被迫時修時停。

錢從哪兒來?張之洞首先想到了一個人,來自江蘇的盛宣懷。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干將之一,他秀才出身,曾經是李鴻章的最得力的助手,中國很多近代企業的創辦,都與他密切相關。包括中國第一家輪船公司——輪船招商局。以及後來的中國電報總局,華盛紡織總局,中國通商銀行等等,均有盛宣懷的一份功勞。

早在1875年,盛宣懷來到湖北,他聘請來自英國的地質專家,對湖北和江西境內的煤炭資源做了大規模勘探,並在湖北大冶發現了一座重要的鐵礦,即著名的大冶鐵礦。正是這座鐵礦,直接催生了漢陽鐵廠的誕生。與此同時,盛宣懷還在湖北籌建煤鐵總局,專事資源開發。

所以,張之洞去找盛宣懷,無疑找對了人。他甚至比張之洞更早意識到湖北需要一座現代化鋼鐵廠。盛宣懷頭腦精明,八面玲瓏,亦官亦商,在政商兩界握有龐大的人脈,所以,張之洞想通過盛宣懷獲得更多的經濟支持,順便也向他討教一下生意經。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兩人在上海豫園進行了會談,但結果不如人意,原因是在鐵廠的資金來源上產生了分歧。

張之洞認為,無論漢陽鐵廠還是盧漢鐵路,都應完全由政府出資,畢竟,鐵路和鋼鐵都屬於國家的戰略性資源,必須牢牢地抓在政府手裡。但盛宣懷指出,應該由民間籌資,以招集商股的方式為工程募款,因為這樣做更有效率。商人出錢,政府管理,這樣做一舉兩得,即所謂“官督商辦”。

與張之洞相比,盛宣懷有著更豐富的商業經驗。此前,他已經通過民間募股成功組建了輪船招商局,有成例在先,又是自己的得意之作,盛宣懷自然大力推薦。他比誰都懂得,商人對利益天生的嗅覺,將促使他們竭盡全力為政府辦事。

但張之洞也自有他的道理,他對民間資本有著本能的排斥,在他的內心深處,商人依舊是儒家倫理觀下的逐利之徒。更重要的是,對鐵路與鋼鐵廠這樣龐大的事業,單靠民間力量根本難以為繼,所以,這場會談最終不了了之。

然而,此時的清廷已經無能為力。就在工廠投產後不久,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政府面臨鉅額賠款,國庫裡已經拿不出錢了。

雪上加霜的是,漢陽鐵廠自身的運營也出了問題。這個號稱東亞第一的鐵廠不僅陷入鉅虧,連能否維繫下去也是個未知數。

3/6 選址失誤與盲目購機

鐵廠經營不善,固然和資金鍊斷裂有關,但經營成本的居高不下,也是個重要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近代鋼鐵廠的選址一般位於煤礦或者鐵礦附近,因為這樣能節約運輸成本。但是漢陽鐵廠位於武漢,既不靠近鐵礦,也不鄰近煤礦,所以鍊鋼所需的各種原料不得不遠距離運輸,提高成本的同時,還嚴重影響了效率。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其實,當機器剛剛運抵武昌的時候,煤礦局就建議張之洞把鐵廠設在大冶附近,這樣能方便鐵礦的運輸,卻被張之洞拒絕了。

理由何在?因為張之洞覺得,在武漢開鋼鐵廠,交通其實更加方便。因為武漢是內陸的航運樞紐,何況將來盧漢鐵路建成通車後,陸上交通也將更為方便,從這個角度出發,張之洞力主把廠址設在武漢。

我們不能說張之洞完全沒道理,後世有人批評張之洞,認為漢陽鐵廠的選址是拍腦袋想出來的,這純屬無稽之談。但張之洞顯然高估了工程的進度與朝廷的籌款能力,也為自己的盲目樂觀吞下了苦果。

除此之外,把鋼鐵廠設在武漢,還有個現實原因,張之洞身為湖光總督,總督府就設在武漢。據說張之洞曾經告訴部下:如果漢陽鐵廠開工,他就能在官衙看著鐵廠的煙囪是否冒煙,這樣自己就能放心了。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張之洞這句話反映了那個時代洋務派官員的一種典型的心態,他們開辦工廠,不僅是出於富國強兵的需要,同時還想以此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以前張之洞在廣東做兩廣總督,也主張把鋼鐵廠建在廣州,這樣不僅方便管理,還可以在工廠中安插自己的親信,時刻處於自己的監控之下。

正是這樣的觀念,加上對時局的錯誤判斷,為鋼鐵廠的未來埋下了隱患。除了選址有問題,工廠出產的鋼鐵質量也讓人大跌眼鏡。

最初在採購機器時,設備廠曾提出要將鐵礦石拿去化驗,卻被張之洞一口拒絕,他的理由是:中國地大物博,老祖宗鍊鐵煉了幾千年,礦石是好是壞還用你外國人教?結果,漢陽鐵廠從英國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鍊鋼爐,這種鍊鋼爐只適合煉含磷量較少的鐵礦,而大冶鐵礦的含磷量偏偏很高,結果便是,煉出的鋼鐵脆弱不堪,統統成了廢鋼。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張之洞不是湖光總督,而是一位現代職業經理人,他要是把工廠這麼玩,早就被炒魷魚了。然而,張之洞作為德高望重的官員,東亞最大鋼鐵廠的奠基人,朝廷不可能因此撤了他的職,頂多是找人替換。更何況張之洞一不貪二不腐,他為工廠經營使出了渾身解數,已經相當努力了。退一步說,即便把他撤了,那麼湖廣地區的其他事務,又該由誰來做主呢?

4/6 盛宣懷接過燙手的山芋

到了1895年,漢陽鐵廠已經虧損到連工資都發不出的地步,張之洞終於後悔了,如果當初聽從了盛宣懷的建議,讓漢陽鐵廠改由募集商股的方式籌款,也不至於落到如此地步。

"

在武漢市漢陽區,佇立著一座牌樓,當地人都知道,這裡是晚清漢陽鐵廠的原址。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如今,這座鐵廠留給世人的,除了幾塊鋼模與零星的生產設備,已經找不到當年的一磚半瓦。

據說在今天湖南、陝西、河北一帶的鐵路上,還能發現個別由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19世紀末,漢陽鐵廠一度號稱東亞地區最大的鋼鐵廠,它是這個古老文明邁向工業化的先聲,寄託著大清帝國的復興夢想。

清末民初,漢陽鐵廠是中國最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佔清政府全年鋼產量的90%以上,是大清帝國的工業命脈。然而,這座鋼鐵廠從籌款、投產到運營,都經歷了重重波折,它的歷史,不僅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史,更是一部錯綜複雜的博弈史。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1/6 修路鍊鋼,國之大業

說起漢陽鐵廠,不得不提一位名人,時任大清湖廣總督的張之洞。

晚清的諸位名臣中,張之洞以博聞強識,高節清風著稱。他14歲就以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兩年後又以第一名中舉人,之後中進士第入翰林院,相繼擔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等職務,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級人物。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擔任學政期間,張之洞廣納賢才,建立書院,召集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成為了士林領袖,被視作“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並由此樹立了自己的聲名。

什麼是清流派呢?就是飽讀詩書,憂國憂民,號稱以天下為己任的所謂士大夫們。不過,在當時的主政者眼裡,清流更像是一個貶義詞,他們平時只會誇誇其談,動輒把孔孟之道,民族大義掛在嘴邊,可真要這幫人做點事兒的時候,他們只會兩手一攤,“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人,如果在太平年代,他們尚可用來粉飾一下君主的顏面,可到了非常時期就不同了。19世紀末的中國,積貧積弱,強敵環伺,救亡圖存之際,容不得空談之輩。

好在張之洞不是這樣的人,身為清流派的魁首,他不僅品行高潔,還是個出色的實幹家。19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張之洞也參與其中。他和朝中的有識之士相信,唯有拋棄閉關自守,引進西方的工業技術,才能富國強兵,使朝廷擺脫外國的擺佈與蹂躪。

在洋務派大臣裡頭,曾國藩創辦了安慶軍械所,李鴻章致力於建設北洋海軍,左宗棠,沈葆楨等人也相繼建立了各自的軍工廠,他們的目標是加強國防,但張之洞與他們略有不同,他更多的著眼於民生。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很久以前,張之洞就意識到鐵路的重要性,歐美各國的崛起,均與鐵路息息相關,正所謂“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萃也。”鐵路不僅是現代化的標誌,更是連接區域經濟的重要橋樑。1889年4月,張之洞向朝廷上奏,籲請修建盧漢鐵路。該鐵路從北京的盧溝橋出發,途徑河南,最終抵達湖北的漢口鎮,是貫通帝國南北的大動脈。

盧漢鐵路若能建成,對於大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張之洞的主張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支持,清廷隨即將其任命為湖廣總督。

既然是修鐵路,就需要大量的鋼鐵,中國人自己的鐵路,就得用中國人造的鋼鐵,漢陽鐵廠就此誕生。

2/6 與盛宣懷的分歧

1890年,漢陽鐵廠破土動工,清廷撥款二百萬白銀。可對於這樣的大工程,你得采購昂貴的鍊鋼設備,還得大興土木,聘請外國專家,如果再加上修鐵路的話,區區兩百萬可謂杯水車薪。所以自開工以來,張之洞始終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工程也被迫時修時停。

錢從哪兒來?張之洞首先想到了一個人,來自江蘇的盛宣懷。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干將之一,他秀才出身,曾經是李鴻章的最得力的助手,中國很多近代企業的創辦,都與他密切相關。包括中國第一家輪船公司——輪船招商局。以及後來的中國電報總局,華盛紡織總局,中國通商銀行等等,均有盛宣懷的一份功勞。

早在1875年,盛宣懷來到湖北,他聘請來自英國的地質專家,對湖北和江西境內的煤炭資源做了大規模勘探,並在湖北大冶發現了一座重要的鐵礦,即著名的大冶鐵礦。正是這座鐵礦,直接催生了漢陽鐵廠的誕生。與此同時,盛宣懷還在湖北籌建煤鐵總局,專事資源開發。

所以,張之洞去找盛宣懷,無疑找對了人。他甚至比張之洞更早意識到湖北需要一座現代化鋼鐵廠。盛宣懷頭腦精明,八面玲瓏,亦官亦商,在政商兩界握有龐大的人脈,所以,張之洞想通過盛宣懷獲得更多的經濟支持,順便也向他討教一下生意經。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兩人在上海豫園進行了會談,但結果不如人意,原因是在鐵廠的資金來源上產生了分歧。

張之洞認為,無論漢陽鐵廠還是盧漢鐵路,都應完全由政府出資,畢竟,鐵路和鋼鐵都屬於國家的戰略性資源,必須牢牢地抓在政府手裡。但盛宣懷指出,應該由民間籌資,以招集商股的方式為工程募款,因為這樣做更有效率。商人出錢,政府管理,這樣做一舉兩得,即所謂“官督商辦”。

與張之洞相比,盛宣懷有著更豐富的商業經驗。此前,他已經通過民間募股成功組建了輪船招商局,有成例在先,又是自己的得意之作,盛宣懷自然大力推薦。他比誰都懂得,商人對利益天生的嗅覺,將促使他們竭盡全力為政府辦事。

但張之洞也自有他的道理,他對民間資本有著本能的排斥,在他的內心深處,商人依舊是儒家倫理觀下的逐利之徒。更重要的是,對鐵路與鋼鐵廠這樣龐大的事業,單靠民間力量根本難以為繼,所以,這場會談最終不了了之。

然而,此時的清廷已經無能為力。就在工廠投產後不久,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政府面臨鉅額賠款,國庫裡已經拿不出錢了。

雪上加霜的是,漢陽鐵廠自身的運營也出了問題。這個號稱東亞第一的鐵廠不僅陷入鉅虧,連能否維繫下去也是個未知數。

3/6 選址失誤與盲目購機

鐵廠經營不善,固然和資金鍊斷裂有關,但經營成本的居高不下,也是個重要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近代鋼鐵廠的選址一般位於煤礦或者鐵礦附近,因為這樣能節約運輸成本。但是漢陽鐵廠位於武漢,既不靠近鐵礦,也不鄰近煤礦,所以鍊鋼所需的各種原料不得不遠距離運輸,提高成本的同時,還嚴重影響了效率。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其實,當機器剛剛運抵武昌的時候,煤礦局就建議張之洞把鐵廠設在大冶附近,這樣能方便鐵礦的運輸,卻被張之洞拒絕了。

理由何在?因為張之洞覺得,在武漢開鋼鐵廠,交通其實更加方便。因為武漢是內陸的航運樞紐,何況將來盧漢鐵路建成通車後,陸上交通也將更為方便,從這個角度出發,張之洞力主把廠址設在武漢。

我們不能說張之洞完全沒道理,後世有人批評張之洞,認為漢陽鐵廠的選址是拍腦袋想出來的,這純屬無稽之談。但張之洞顯然高估了工程的進度與朝廷的籌款能力,也為自己的盲目樂觀吞下了苦果。

除此之外,把鋼鐵廠設在武漢,還有個現實原因,張之洞身為湖光總督,總督府就設在武漢。據說張之洞曾經告訴部下:如果漢陽鐵廠開工,他就能在官衙看著鐵廠的煙囪是否冒煙,這樣自己就能放心了。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張之洞這句話反映了那個時代洋務派官員的一種典型的心態,他們開辦工廠,不僅是出於富國強兵的需要,同時還想以此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以前張之洞在廣東做兩廣總督,也主張把鋼鐵廠建在廣州,這樣不僅方便管理,還可以在工廠中安插自己的親信,時刻處於自己的監控之下。

正是這樣的觀念,加上對時局的錯誤判斷,為鋼鐵廠的未來埋下了隱患。除了選址有問題,工廠出產的鋼鐵質量也讓人大跌眼鏡。

最初在採購機器時,設備廠曾提出要將鐵礦石拿去化驗,卻被張之洞一口拒絕,他的理由是:中國地大物博,老祖宗鍊鐵煉了幾千年,礦石是好是壞還用你外國人教?結果,漢陽鐵廠從英國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鍊鋼爐,這種鍊鋼爐只適合煉含磷量較少的鐵礦,而大冶鐵礦的含磷量偏偏很高,結果便是,煉出的鋼鐵脆弱不堪,統統成了廢鋼。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張之洞不是湖光總督,而是一位現代職業經理人,他要是把工廠這麼玩,早就被炒魷魚了。然而,張之洞作為德高望重的官員,東亞最大鋼鐵廠的奠基人,朝廷不可能因此撤了他的職,頂多是找人替換。更何況張之洞一不貪二不腐,他為工廠經營使出了渾身解數,已經相當努力了。退一步說,即便把他撤了,那麼湖廣地區的其他事務,又該由誰來做主呢?

4/6 盛宣懷接過燙手的山芋

到了1895年,漢陽鐵廠已經虧損到連工資都發不出的地步,張之洞終於後悔了,如果當初聽從了盛宣懷的建議,讓漢陽鐵廠改由募集商股的方式籌款,也不至於落到如此地步。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漢陽鐵廠沙盤還原

為了擺脫困境,他再度想到了盛宣懷。如今,盛宣懷的靠山李鴻章因為馬關條約倒臺,一向左右逢源的盛宣懷,開始尋找新東家。但精明的他還想再等一會,以便提高談判的籌碼。

但是工廠深陷虧損泥潭,張之洞可等不下去。情急之下,他只能託人找來了一位比利時商人,想借助外資讓鋼鐵廠維持下去。

誰知此舉在官場上掀起軒然大波,朝廷對引進外資最為忌諱,你張之洞,一個口口聲聲精忠愛國的清流,怎麼也打起了洋人的注意?你用大半生積攢起來的名聲,難道要親手毀掉?就連他最親近的幕僚也覺得此事不妥。

你可能會問,當初盛宣懷明明建議張之洞從民間募股的,怎麼他不試著找本地華商呢?原因可能有兩個,首先是張之洞沒那麼多人脈,他向來覺得民間資本不靠譜,現在要他發動商人籌款,有點勉為其難。其次,即便他真心誠意地募股,商人也未必肯出錢,你看漢陽鐵廠投產不到四年就虧成這樣,誰過來投資,不等於把錢扔進水裡嗎?

所以歸根結底,此事非得由盛宣懷出面不可,畢竟論招商募股,他在商界的資源無人能及。

但是張之洞知道,不給出誘人的條件,別人不會無緣無故來幫你。因此,他向盛宣懷提出了以鐵廠與鐵路為交換,也就是說,如果盛宣懷接管了漢陽鐵廠,他還能獲得盧漢鐵路未來的經營權。

1896年5月,盛宣懷正式接管漢陽鐵廠,但他很快發現,自己接了個燙手的山芋。

漢陽鐵廠的虧損,已經不是光靠改善經營就能解決的,市場環境不理想,政府支持不給力,都導致了它的失敗。盛宣懷想利用他在商界的人脈再次募股,原本預計募股1500萬元,但最終只募到100萬元。

他曾經引以為豪的官督商辦,此時終於遭遇了尷尬。很多中國商人不願意出資,一方面是不看好工廠的經營前景,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政府的不信任。

所謂官督商辦,就是企業由政府管理經營,商人持股投資。政府用商人的錢辦企業。

這本質是一種被扭曲的合作關係。由於政府強勢,商人對企業經營根本無權過問,他們不可能像現代企業的股東那樣,因為業績不佳把CEO開除。更糟糕的是,很多官員經營企業並不內行。

雖然商人不能干涉經營,但是承擔的風險卻得由他們承擔,企業玩完了,損失的還是商人自己。而掌握管理權的官僚卻可以任意揮霍,貪贓枉法,還不必接受相應的懲罰。

外行指揮內行,加上權利與義務的高度不對等,是官督商辦最終破產的根本原因。所以,盛宣懷不得不走上了那條老路——尋求外資幫助。而在此時,一隻黑手正在悄悄靠近。

5/6 日本的介入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迅速崛起,和中國一樣,日本政府也建立了自己的鋼鐵廠——八幡制鐵廠,這是日本規模最大的國有企業之一,日本有充足的煤,但缺乏優質的鐵礦石,他們第一時間想到了中國。

日本人早就對大冶鐵礦垂涎三尺,控制了大冶鐵礦,漢陽鐵廠也就唾手可得,但由於礦產資源涉及到主權問題,他們始終不敢貿然用兵。於是就想出了一個狡猾的辦法,中日煤鐵互售,漢陽鐵廠每年向日本至少出售五萬噸優質鐵礦石,凡是大冶鐵礦出產的鐵礦石,一律優先售給日本。

"

在武漢市漢陽區,佇立著一座牌樓,當地人都知道,這裡是晚清漢陽鐵廠的原址。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如今,這座鐵廠留給世人的,除了幾塊鋼模與零星的生產設備,已經找不到當年的一磚半瓦。

據說在今天湖南、陝西、河北一帶的鐵路上,還能發現個別由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19世紀末,漢陽鐵廠一度號稱東亞地區最大的鋼鐵廠,它是這個古老文明邁向工業化的先聲,寄託著大清帝國的復興夢想。

清末民初,漢陽鐵廠是中國最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佔清政府全年鋼產量的90%以上,是大清帝國的工業命脈。然而,這座鋼鐵廠從籌款、投產到運營,都經歷了重重波折,它的歷史,不僅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史,更是一部錯綜複雜的博弈史。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1/6 修路鍊鋼,國之大業

說起漢陽鐵廠,不得不提一位名人,時任大清湖廣總督的張之洞。

晚清的諸位名臣中,張之洞以博聞強識,高節清風著稱。他14歲就以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兩年後又以第一名中舉人,之後中進士第入翰林院,相繼擔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等職務,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級人物。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擔任學政期間,張之洞廣納賢才,建立書院,召集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成為了士林領袖,被視作“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並由此樹立了自己的聲名。

什麼是清流派呢?就是飽讀詩書,憂國憂民,號稱以天下為己任的所謂士大夫們。不過,在當時的主政者眼裡,清流更像是一個貶義詞,他們平時只會誇誇其談,動輒把孔孟之道,民族大義掛在嘴邊,可真要這幫人做點事兒的時候,他們只會兩手一攤,“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人,如果在太平年代,他們尚可用來粉飾一下君主的顏面,可到了非常時期就不同了。19世紀末的中國,積貧積弱,強敵環伺,救亡圖存之際,容不得空談之輩。

好在張之洞不是這樣的人,身為清流派的魁首,他不僅品行高潔,還是個出色的實幹家。19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張之洞也參與其中。他和朝中的有識之士相信,唯有拋棄閉關自守,引進西方的工業技術,才能富國強兵,使朝廷擺脫外國的擺佈與蹂躪。

在洋務派大臣裡頭,曾國藩創辦了安慶軍械所,李鴻章致力於建設北洋海軍,左宗棠,沈葆楨等人也相繼建立了各自的軍工廠,他們的目標是加強國防,但張之洞與他們略有不同,他更多的著眼於民生。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很久以前,張之洞就意識到鐵路的重要性,歐美各國的崛起,均與鐵路息息相關,正所謂“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萃也。”鐵路不僅是現代化的標誌,更是連接區域經濟的重要橋樑。1889年4月,張之洞向朝廷上奏,籲請修建盧漢鐵路。該鐵路從北京的盧溝橋出發,途徑河南,最終抵達湖北的漢口鎮,是貫通帝國南北的大動脈。

盧漢鐵路若能建成,對於大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張之洞的主張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支持,清廷隨即將其任命為湖廣總督。

既然是修鐵路,就需要大量的鋼鐵,中國人自己的鐵路,就得用中國人造的鋼鐵,漢陽鐵廠就此誕生。

2/6 與盛宣懷的分歧

1890年,漢陽鐵廠破土動工,清廷撥款二百萬白銀。可對於這樣的大工程,你得采購昂貴的鍊鋼設備,還得大興土木,聘請外國專家,如果再加上修鐵路的話,區區兩百萬可謂杯水車薪。所以自開工以來,張之洞始終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工程也被迫時修時停。

錢從哪兒來?張之洞首先想到了一個人,來自江蘇的盛宣懷。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干將之一,他秀才出身,曾經是李鴻章的最得力的助手,中國很多近代企業的創辦,都與他密切相關。包括中國第一家輪船公司——輪船招商局。以及後來的中國電報總局,華盛紡織總局,中國通商銀行等等,均有盛宣懷的一份功勞。

早在1875年,盛宣懷來到湖北,他聘請來自英國的地質專家,對湖北和江西境內的煤炭資源做了大規模勘探,並在湖北大冶發現了一座重要的鐵礦,即著名的大冶鐵礦。正是這座鐵礦,直接催生了漢陽鐵廠的誕生。與此同時,盛宣懷還在湖北籌建煤鐵總局,專事資源開發。

所以,張之洞去找盛宣懷,無疑找對了人。他甚至比張之洞更早意識到湖北需要一座現代化鋼鐵廠。盛宣懷頭腦精明,八面玲瓏,亦官亦商,在政商兩界握有龐大的人脈,所以,張之洞想通過盛宣懷獲得更多的經濟支持,順便也向他討教一下生意經。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兩人在上海豫園進行了會談,但結果不如人意,原因是在鐵廠的資金來源上產生了分歧。

張之洞認為,無論漢陽鐵廠還是盧漢鐵路,都應完全由政府出資,畢竟,鐵路和鋼鐵都屬於國家的戰略性資源,必須牢牢地抓在政府手裡。但盛宣懷指出,應該由民間籌資,以招集商股的方式為工程募款,因為這樣做更有效率。商人出錢,政府管理,這樣做一舉兩得,即所謂“官督商辦”。

與張之洞相比,盛宣懷有著更豐富的商業經驗。此前,他已經通過民間募股成功組建了輪船招商局,有成例在先,又是自己的得意之作,盛宣懷自然大力推薦。他比誰都懂得,商人對利益天生的嗅覺,將促使他們竭盡全力為政府辦事。

但張之洞也自有他的道理,他對民間資本有著本能的排斥,在他的內心深處,商人依舊是儒家倫理觀下的逐利之徒。更重要的是,對鐵路與鋼鐵廠這樣龐大的事業,單靠民間力量根本難以為繼,所以,這場會談最終不了了之。

然而,此時的清廷已經無能為力。就在工廠投產後不久,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政府面臨鉅額賠款,國庫裡已經拿不出錢了。

雪上加霜的是,漢陽鐵廠自身的運營也出了問題。這個號稱東亞第一的鐵廠不僅陷入鉅虧,連能否維繫下去也是個未知數。

3/6 選址失誤與盲目購機

鐵廠經營不善,固然和資金鍊斷裂有關,但經營成本的居高不下,也是個重要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近代鋼鐵廠的選址一般位於煤礦或者鐵礦附近,因為這樣能節約運輸成本。但是漢陽鐵廠位於武漢,既不靠近鐵礦,也不鄰近煤礦,所以鍊鋼所需的各種原料不得不遠距離運輸,提高成本的同時,還嚴重影響了效率。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其實,當機器剛剛運抵武昌的時候,煤礦局就建議張之洞把鐵廠設在大冶附近,這樣能方便鐵礦的運輸,卻被張之洞拒絕了。

理由何在?因為張之洞覺得,在武漢開鋼鐵廠,交通其實更加方便。因為武漢是內陸的航運樞紐,何況將來盧漢鐵路建成通車後,陸上交通也將更為方便,從這個角度出發,張之洞力主把廠址設在武漢。

我們不能說張之洞完全沒道理,後世有人批評張之洞,認為漢陽鐵廠的選址是拍腦袋想出來的,這純屬無稽之談。但張之洞顯然高估了工程的進度與朝廷的籌款能力,也為自己的盲目樂觀吞下了苦果。

除此之外,把鋼鐵廠設在武漢,還有個現實原因,張之洞身為湖光總督,總督府就設在武漢。據說張之洞曾經告訴部下:如果漢陽鐵廠開工,他就能在官衙看著鐵廠的煙囪是否冒煙,這樣自己就能放心了。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張之洞這句話反映了那個時代洋務派官員的一種典型的心態,他們開辦工廠,不僅是出於富國強兵的需要,同時還想以此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以前張之洞在廣東做兩廣總督,也主張把鋼鐵廠建在廣州,這樣不僅方便管理,還可以在工廠中安插自己的親信,時刻處於自己的監控之下。

正是這樣的觀念,加上對時局的錯誤判斷,為鋼鐵廠的未來埋下了隱患。除了選址有問題,工廠出產的鋼鐵質量也讓人大跌眼鏡。

最初在採購機器時,設備廠曾提出要將鐵礦石拿去化驗,卻被張之洞一口拒絕,他的理由是:中國地大物博,老祖宗鍊鐵煉了幾千年,礦石是好是壞還用你外國人教?結果,漢陽鐵廠從英國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鍊鋼爐,這種鍊鋼爐只適合煉含磷量較少的鐵礦,而大冶鐵礦的含磷量偏偏很高,結果便是,煉出的鋼鐵脆弱不堪,統統成了廢鋼。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張之洞不是湖光總督,而是一位現代職業經理人,他要是把工廠這麼玩,早就被炒魷魚了。然而,張之洞作為德高望重的官員,東亞最大鋼鐵廠的奠基人,朝廷不可能因此撤了他的職,頂多是找人替換。更何況張之洞一不貪二不腐,他為工廠經營使出了渾身解數,已經相當努力了。退一步說,即便把他撤了,那麼湖廣地區的其他事務,又該由誰來做主呢?

4/6 盛宣懷接過燙手的山芋

到了1895年,漢陽鐵廠已經虧損到連工資都發不出的地步,張之洞終於後悔了,如果當初聽從了盛宣懷的建議,讓漢陽鐵廠改由募集商股的方式籌款,也不至於落到如此地步。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漢陽鐵廠沙盤還原

為了擺脫困境,他再度想到了盛宣懷。如今,盛宣懷的靠山李鴻章因為馬關條約倒臺,一向左右逢源的盛宣懷,開始尋找新東家。但精明的他還想再等一會,以便提高談判的籌碼。

但是工廠深陷虧損泥潭,張之洞可等不下去。情急之下,他只能託人找來了一位比利時商人,想借助外資讓鋼鐵廠維持下去。

誰知此舉在官場上掀起軒然大波,朝廷對引進外資最為忌諱,你張之洞,一個口口聲聲精忠愛國的清流,怎麼也打起了洋人的注意?你用大半生積攢起來的名聲,難道要親手毀掉?就連他最親近的幕僚也覺得此事不妥。

你可能會問,當初盛宣懷明明建議張之洞從民間募股的,怎麼他不試著找本地華商呢?原因可能有兩個,首先是張之洞沒那麼多人脈,他向來覺得民間資本不靠譜,現在要他發動商人籌款,有點勉為其難。其次,即便他真心誠意地募股,商人也未必肯出錢,你看漢陽鐵廠投產不到四年就虧成這樣,誰過來投資,不等於把錢扔進水裡嗎?

所以歸根結底,此事非得由盛宣懷出面不可,畢竟論招商募股,他在商界的資源無人能及。

但是張之洞知道,不給出誘人的條件,別人不會無緣無故來幫你。因此,他向盛宣懷提出了以鐵廠與鐵路為交換,也就是說,如果盛宣懷接管了漢陽鐵廠,他還能獲得盧漢鐵路未來的經營權。

1896年5月,盛宣懷正式接管漢陽鐵廠,但他很快發現,自己接了個燙手的山芋。

漢陽鐵廠的虧損,已經不是光靠改善經營就能解決的,市場環境不理想,政府支持不給力,都導致了它的失敗。盛宣懷想利用他在商界的人脈再次募股,原本預計募股1500萬元,但最終只募到100萬元。

他曾經引以為豪的官督商辦,此時終於遭遇了尷尬。很多中國商人不願意出資,一方面是不看好工廠的經營前景,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政府的不信任。

所謂官督商辦,就是企業由政府管理經營,商人持股投資。政府用商人的錢辦企業。

這本質是一種被扭曲的合作關係。由於政府強勢,商人對企業經營根本無權過問,他們不可能像現代企業的股東那樣,因為業績不佳把CEO開除。更糟糕的是,很多官員經營企業並不內行。

雖然商人不能干涉經營,但是承擔的風險卻得由他們承擔,企業玩完了,損失的還是商人自己。而掌握管理權的官僚卻可以任意揮霍,貪贓枉法,還不必接受相應的懲罰。

外行指揮內行,加上權利與義務的高度不對等,是官督商辦最終破產的根本原因。所以,盛宣懷不得不走上了那條老路——尋求外資幫助。而在此時,一隻黑手正在悄悄靠近。

5/6 日本的介入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迅速崛起,和中國一樣,日本政府也建立了自己的鋼鐵廠——八幡制鐵廠,這是日本規模最大的國有企業之一,日本有充足的煤,但缺乏優質的鐵礦石,他們第一時間想到了中國。

日本人早就對大冶鐵礦垂涎三尺,控制了大冶鐵礦,漢陽鐵廠也就唾手可得,但由於礦產資源涉及到主權問題,他們始終不敢貿然用兵。於是就想出了一個狡猾的辦法,中日煤鐵互售,漢陽鐵廠每年向日本至少出售五萬噸優質鐵礦石,凡是大冶鐵礦出產的鐵礦石,一律優先售給日本。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1899年,中日簽署《煤鐵互售協定》,為期五年,這標誌著日本人插手鋼鐵事務的開始。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清帝國風雨飄搖,一紙《辛丑條約》,使帝國徹底陷入了萬劫不復。漢陽鐵廠步履維艱,盛宣懷勉力維持。但隨著李鴻章的逝世,朝中不斷有人意圖收購盛宣懷的輪船招商局與電報局,包括他曾經的好友——袁世凱。

盛宣懷清楚,袁世凱的下一步目標便是漢陽鐵廠,而漢陽鐵廠正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袁世凱完全能夠以整頓經營為由,將其收歸國有,那將是盛宣懷所剩不多的籌碼,無論如何,他都得讓這座工廠活下去。

他首先向德國人貸款,但德國人開出的條件非常苛刻。他只能再次向日本人求救。

如果有人盯上了你的腰包,他肯定會先讓你嘗一點甜頭。覬覦漢陽鐵廠已久的日本人,向盛宣懷伸出了橄欖枝,他們打算向對方提供貸款,為期三十年,而抵押則是大冶礦山、工廠的鐵路、建築和機械設備。另外,他們還要求漢陽鐵廠聘用日本的工程師,意在徹底壟斷這裡的鋼鐵工業。

如果鐵廠倒閉,或者商人撤資,那麼袁世凱將成為最大贏家,盛宣懷則淪為替罪羊,張之洞的盧漢鐵路計劃更將遙遙無期。

經過深思熟慮,1904年,在朝廷的授權下,盛宣懷與日本簽署協議,協議規定:漢陽鐵廠向日本借款300萬日元,以大冶礦山,鐵路以及工廠設施為擔保。期間不得轉讓給他國,另外,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需聘請日本工程師。

自此之後,日本人的魔爪正式伸向了漢陽鐵廠與大冶煤礦。1908年,盛宣懷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以及江西的萍鄉煤礦合併,組建為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在之後的幾十年裡,漢冶萍公司一直靠舉外債度日,到了北洋政府時期,公司向日商共借款17次,總額達3700萬日元。日商基本成為漢冶萍公司實際上的股東。

1938年抗戰爆發,日軍大舉進攻武漢,為了不讓工廠落入敵手,國民政府把漢冶萍公司的全部設備運往重慶,剩下來的建築悉數炸燬,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漢陽鐵廠,就此灰飛煙滅。

6/6 什麼是真正的企業家精神

漢陽鐵廠曾被一代國人寄予厚望,作為近代中國工業的起步之作,它的坎坷多難令人扼腕嘆息。

導致漢陽鐵廠陷入困境有著諸多原因,國家貧弱,市場落後,外敵入侵,政府公信力喪失,企業自身的官僚主義與效率低下,都給它最終的失敗打下了伏筆。但從根源上講,他和近代中國缺乏企業家精神有關。

"

在武漢市漢陽區,佇立著一座牌樓,當地人都知道,這裡是晚清漢陽鐵廠的原址。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如今,這座鐵廠留給世人的,除了幾塊鋼模與零星的生產設備,已經找不到當年的一磚半瓦。

據說在今天湖南、陝西、河北一帶的鐵路上,還能發現個別由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19世紀末,漢陽鐵廠一度號稱東亞地區最大的鋼鐵廠,它是這個古老文明邁向工業化的先聲,寄託著大清帝國的復興夢想。

清末民初,漢陽鐵廠是中國最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佔清政府全年鋼產量的90%以上,是大清帝國的工業命脈。然而,這座鋼鐵廠從籌款、投產到運營,都經歷了重重波折,它的歷史,不僅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史,更是一部錯綜複雜的博弈史。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1/6 修路鍊鋼,國之大業

說起漢陽鐵廠,不得不提一位名人,時任大清湖廣總督的張之洞。

晚清的諸位名臣中,張之洞以博聞強識,高節清風著稱。他14歲就以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兩年後又以第一名中舉人,之後中進士第入翰林院,相繼擔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等職務,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級人物。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擔任學政期間,張之洞廣納賢才,建立書院,召集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成為了士林領袖,被視作“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並由此樹立了自己的聲名。

什麼是清流派呢?就是飽讀詩書,憂國憂民,號稱以天下為己任的所謂士大夫們。不過,在當時的主政者眼裡,清流更像是一個貶義詞,他們平時只會誇誇其談,動輒把孔孟之道,民族大義掛在嘴邊,可真要這幫人做點事兒的時候,他們只會兩手一攤,“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人,如果在太平年代,他們尚可用來粉飾一下君主的顏面,可到了非常時期就不同了。19世紀末的中國,積貧積弱,強敵環伺,救亡圖存之際,容不得空談之輩。

好在張之洞不是這樣的人,身為清流派的魁首,他不僅品行高潔,還是個出色的實幹家。19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張之洞也參與其中。他和朝中的有識之士相信,唯有拋棄閉關自守,引進西方的工業技術,才能富國強兵,使朝廷擺脫外國的擺佈與蹂躪。

在洋務派大臣裡頭,曾國藩創辦了安慶軍械所,李鴻章致力於建設北洋海軍,左宗棠,沈葆楨等人也相繼建立了各自的軍工廠,他們的目標是加強國防,但張之洞與他們略有不同,他更多的著眼於民生。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很久以前,張之洞就意識到鐵路的重要性,歐美各國的崛起,均與鐵路息息相關,正所謂“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萃也。”鐵路不僅是現代化的標誌,更是連接區域經濟的重要橋樑。1889年4月,張之洞向朝廷上奏,籲請修建盧漢鐵路。該鐵路從北京的盧溝橋出發,途徑河南,最終抵達湖北的漢口鎮,是貫通帝國南北的大動脈。

盧漢鐵路若能建成,對於大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張之洞的主張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支持,清廷隨即將其任命為湖廣總督。

既然是修鐵路,就需要大量的鋼鐵,中國人自己的鐵路,就得用中國人造的鋼鐵,漢陽鐵廠就此誕生。

2/6 與盛宣懷的分歧

1890年,漢陽鐵廠破土動工,清廷撥款二百萬白銀。可對於這樣的大工程,你得采購昂貴的鍊鋼設備,還得大興土木,聘請外國專家,如果再加上修鐵路的話,區區兩百萬可謂杯水車薪。所以自開工以來,張之洞始終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工程也被迫時修時停。

錢從哪兒來?張之洞首先想到了一個人,來自江蘇的盛宣懷。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干將之一,他秀才出身,曾經是李鴻章的最得力的助手,中國很多近代企業的創辦,都與他密切相關。包括中國第一家輪船公司——輪船招商局。以及後來的中國電報總局,華盛紡織總局,中國通商銀行等等,均有盛宣懷的一份功勞。

早在1875年,盛宣懷來到湖北,他聘請來自英國的地質專家,對湖北和江西境內的煤炭資源做了大規模勘探,並在湖北大冶發現了一座重要的鐵礦,即著名的大冶鐵礦。正是這座鐵礦,直接催生了漢陽鐵廠的誕生。與此同時,盛宣懷還在湖北籌建煤鐵總局,專事資源開發。

所以,張之洞去找盛宣懷,無疑找對了人。他甚至比張之洞更早意識到湖北需要一座現代化鋼鐵廠。盛宣懷頭腦精明,八面玲瓏,亦官亦商,在政商兩界握有龐大的人脈,所以,張之洞想通過盛宣懷獲得更多的經濟支持,順便也向他討教一下生意經。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兩人在上海豫園進行了會談,但結果不如人意,原因是在鐵廠的資金來源上產生了分歧。

張之洞認為,無論漢陽鐵廠還是盧漢鐵路,都應完全由政府出資,畢竟,鐵路和鋼鐵都屬於國家的戰略性資源,必須牢牢地抓在政府手裡。但盛宣懷指出,應該由民間籌資,以招集商股的方式為工程募款,因為這樣做更有效率。商人出錢,政府管理,這樣做一舉兩得,即所謂“官督商辦”。

與張之洞相比,盛宣懷有著更豐富的商業經驗。此前,他已經通過民間募股成功組建了輪船招商局,有成例在先,又是自己的得意之作,盛宣懷自然大力推薦。他比誰都懂得,商人對利益天生的嗅覺,將促使他們竭盡全力為政府辦事。

但張之洞也自有他的道理,他對民間資本有著本能的排斥,在他的內心深處,商人依舊是儒家倫理觀下的逐利之徒。更重要的是,對鐵路與鋼鐵廠這樣龐大的事業,單靠民間力量根本難以為繼,所以,這場會談最終不了了之。

然而,此時的清廷已經無能為力。就在工廠投產後不久,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政府面臨鉅額賠款,國庫裡已經拿不出錢了。

雪上加霜的是,漢陽鐵廠自身的運營也出了問題。這個號稱東亞第一的鐵廠不僅陷入鉅虧,連能否維繫下去也是個未知數。

3/6 選址失誤與盲目購機

鐵廠經營不善,固然和資金鍊斷裂有關,但經營成本的居高不下,也是個重要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近代鋼鐵廠的選址一般位於煤礦或者鐵礦附近,因為這樣能節約運輸成本。但是漢陽鐵廠位於武漢,既不靠近鐵礦,也不鄰近煤礦,所以鍊鋼所需的各種原料不得不遠距離運輸,提高成本的同時,還嚴重影響了效率。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其實,當機器剛剛運抵武昌的時候,煤礦局就建議張之洞把鐵廠設在大冶附近,這樣能方便鐵礦的運輸,卻被張之洞拒絕了。

理由何在?因為張之洞覺得,在武漢開鋼鐵廠,交通其實更加方便。因為武漢是內陸的航運樞紐,何況將來盧漢鐵路建成通車後,陸上交通也將更為方便,從這個角度出發,張之洞力主把廠址設在武漢。

我們不能說張之洞完全沒道理,後世有人批評張之洞,認為漢陽鐵廠的選址是拍腦袋想出來的,這純屬無稽之談。但張之洞顯然高估了工程的進度與朝廷的籌款能力,也為自己的盲目樂觀吞下了苦果。

除此之外,把鋼鐵廠設在武漢,還有個現實原因,張之洞身為湖光總督,總督府就設在武漢。據說張之洞曾經告訴部下:如果漢陽鐵廠開工,他就能在官衙看著鐵廠的煙囪是否冒煙,這樣自己就能放心了。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張之洞這句話反映了那個時代洋務派官員的一種典型的心態,他們開辦工廠,不僅是出於富國強兵的需要,同時還想以此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以前張之洞在廣東做兩廣總督,也主張把鋼鐵廠建在廣州,這樣不僅方便管理,還可以在工廠中安插自己的親信,時刻處於自己的監控之下。

正是這樣的觀念,加上對時局的錯誤判斷,為鋼鐵廠的未來埋下了隱患。除了選址有問題,工廠出產的鋼鐵質量也讓人大跌眼鏡。

最初在採購機器時,設備廠曾提出要將鐵礦石拿去化驗,卻被張之洞一口拒絕,他的理由是:中國地大物博,老祖宗鍊鐵煉了幾千年,礦石是好是壞還用你外國人教?結果,漢陽鐵廠從英國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鍊鋼爐,這種鍊鋼爐只適合煉含磷量較少的鐵礦,而大冶鐵礦的含磷量偏偏很高,結果便是,煉出的鋼鐵脆弱不堪,統統成了廢鋼。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張之洞不是湖光總督,而是一位現代職業經理人,他要是把工廠這麼玩,早就被炒魷魚了。然而,張之洞作為德高望重的官員,東亞最大鋼鐵廠的奠基人,朝廷不可能因此撤了他的職,頂多是找人替換。更何況張之洞一不貪二不腐,他為工廠經營使出了渾身解數,已經相當努力了。退一步說,即便把他撤了,那麼湖廣地區的其他事務,又該由誰來做主呢?

4/6 盛宣懷接過燙手的山芋

到了1895年,漢陽鐵廠已經虧損到連工資都發不出的地步,張之洞終於後悔了,如果當初聽從了盛宣懷的建議,讓漢陽鐵廠改由募集商股的方式籌款,也不至於落到如此地步。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漢陽鐵廠沙盤還原

為了擺脫困境,他再度想到了盛宣懷。如今,盛宣懷的靠山李鴻章因為馬關條約倒臺,一向左右逢源的盛宣懷,開始尋找新東家。但精明的他還想再等一會,以便提高談判的籌碼。

但是工廠深陷虧損泥潭,張之洞可等不下去。情急之下,他只能託人找來了一位比利時商人,想借助外資讓鋼鐵廠維持下去。

誰知此舉在官場上掀起軒然大波,朝廷對引進外資最為忌諱,你張之洞,一個口口聲聲精忠愛國的清流,怎麼也打起了洋人的注意?你用大半生積攢起來的名聲,難道要親手毀掉?就連他最親近的幕僚也覺得此事不妥。

你可能會問,當初盛宣懷明明建議張之洞從民間募股的,怎麼他不試著找本地華商呢?原因可能有兩個,首先是張之洞沒那麼多人脈,他向來覺得民間資本不靠譜,現在要他發動商人籌款,有點勉為其難。其次,即便他真心誠意地募股,商人也未必肯出錢,你看漢陽鐵廠投產不到四年就虧成這樣,誰過來投資,不等於把錢扔進水裡嗎?

所以歸根結底,此事非得由盛宣懷出面不可,畢竟論招商募股,他在商界的資源無人能及。

但是張之洞知道,不給出誘人的條件,別人不會無緣無故來幫你。因此,他向盛宣懷提出了以鐵廠與鐵路為交換,也就是說,如果盛宣懷接管了漢陽鐵廠,他還能獲得盧漢鐵路未來的經營權。

1896年5月,盛宣懷正式接管漢陽鐵廠,但他很快發現,自己接了個燙手的山芋。

漢陽鐵廠的虧損,已經不是光靠改善經營就能解決的,市場環境不理想,政府支持不給力,都導致了它的失敗。盛宣懷想利用他在商界的人脈再次募股,原本預計募股1500萬元,但最終只募到100萬元。

他曾經引以為豪的官督商辦,此時終於遭遇了尷尬。很多中國商人不願意出資,一方面是不看好工廠的經營前景,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政府的不信任。

所謂官督商辦,就是企業由政府管理經營,商人持股投資。政府用商人的錢辦企業。

這本質是一種被扭曲的合作關係。由於政府強勢,商人對企業經營根本無權過問,他們不可能像現代企業的股東那樣,因為業績不佳把CEO開除。更糟糕的是,很多官員經營企業並不內行。

雖然商人不能干涉經營,但是承擔的風險卻得由他們承擔,企業玩完了,損失的還是商人自己。而掌握管理權的官僚卻可以任意揮霍,貪贓枉法,還不必接受相應的懲罰。

外行指揮內行,加上權利與義務的高度不對等,是官督商辦最終破產的根本原因。所以,盛宣懷不得不走上了那條老路——尋求外資幫助。而在此時,一隻黑手正在悄悄靠近。

5/6 日本的介入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迅速崛起,和中國一樣,日本政府也建立了自己的鋼鐵廠——八幡制鐵廠,這是日本規模最大的國有企業之一,日本有充足的煤,但缺乏優質的鐵礦石,他們第一時間想到了中國。

日本人早就對大冶鐵礦垂涎三尺,控制了大冶鐵礦,漢陽鐵廠也就唾手可得,但由於礦產資源涉及到主權問題,他們始終不敢貿然用兵。於是就想出了一個狡猾的辦法,中日煤鐵互售,漢陽鐵廠每年向日本至少出售五萬噸優質鐵礦石,凡是大冶鐵礦出產的鐵礦石,一律優先售給日本。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1899年,中日簽署《煤鐵互售協定》,為期五年,這標誌著日本人插手鋼鐵事務的開始。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清帝國風雨飄搖,一紙《辛丑條約》,使帝國徹底陷入了萬劫不復。漢陽鐵廠步履維艱,盛宣懷勉力維持。但隨著李鴻章的逝世,朝中不斷有人意圖收購盛宣懷的輪船招商局與電報局,包括他曾經的好友——袁世凱。

盛宣懷清楚,袁世凱的下一步目標便是漢陽鐵廠,而漢陽鐵廠正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袁世凱完全能夠以整頓經營為由,將其收歸國有,那將是盛宣懷所剩不多的籌碼,無論如何,他都得讓這座工廠活下去。

他首先向德國人貸款,但德國人開出的條件非常苛刻。他只能再次向日本人求救。

如果有人盯上了你的腰包,他肯定會先讓你嘗一點甜頭。覬覦漢陽鐵廠已久的日本人,向盛宣懷伸出了橄欖枝,他們打算向對方提供貸款,為期三十年,而抵押則是大冶礦山、工廠的鐵路、建築和機械設備。另外,他們還要求漢陽鐵廠聘用日本的工程師,意在徹底壟斷這裡的鋼鐵工業。

如果鐵廠倒閉,或者商人撤資,那麼袁世凱將成為最大贏家,盛宣懷則淪為替罪羊,張之洞的盧漢鐵路計劃更將遙遙無期。

經過深思熟慮,1904年,在朝廷的授權下,盛宣懷與日本簽署協議,協議規定:漢陽鐵廠向日本借款300萬日元,以大冶礦山,鐵路以及工廠設施為擔保。期間不得轉讓給他國,另外,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需聘請日本工程師。

自此之後,日本人的魔爪正式伸向了漢陽鐵廠與大冶煤礦。1908年,盛宣懷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以及江西的萍鄉煤礦合併,組建為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在之後的幾十年裡,漢冶萍公司一直靠舉外債度日,到了北洋政府時期,公司向日商共借款17次,總額達3700萬日元。日商基本成為漢冶萍公司實際上的股東。

1938年抗戰爆發,日軍大舉進攻武漢,為了不讓工廠落入敵手,國民政府把漢冶萍公司的全部設備運往重慶,剩下來的建築悉數炸燬,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漢陽鐵廠,就此灰飛煙滅。

6/6 什麼是真正的企業家精神

漢陽鐵廠曾被一代國人寄予厚望,作為近代中國工業的起步之作,它的坎坷多難令人扼腕嘆息。

導致漢陽鐵廠陷入困境有著諸多原因,國家貧弱,市場落後,外敵入侵,政府公信力喪失,企業自身的官僚主義與效率低下,都給它最終的失敗打下了伏筆。但從根源上講,他和近代中國缺乏企業家精神有關。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洋務運動湧現了一大批國之棟樑,倘若他們早出生若干年,比如生活在康乾盛世,或者唐宋時期,他們都將成為名垂青史的治世能臣。很遺憾,他們活躍的年代,恰逢“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這個時代,既需要能夠力挽狂瀾的忠義之士,也需要敢於打破陳規,大膽創新的能人異士,但這兩種角色很難集中於某人一身。

就拿盛宣懷來說,他的商業才華有目共睹,對於產業發展也有著系統性的思考與長遠規劃,憑藉在官商兩道的縱橫捭闔,他的個人資產達到了1726萬兩白銀,成為萬眾矚目的晚清首富。

然而,在為民族現代化開疆擴土的同時,盛宣懷也和大清的所有官僚一樣,把興辦產業作為自己的政治籌碼。盛宣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於官員身份所賦予的特權地位,他一邊享受政策扶持,一邊拿著商人的回扣,一邊利用手中的企業大發橫財,各種便宜全都佔盡。

更重要的是,盛宣懷辦企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加官進爵,企業之於他,在仕途順利時,是晉升的階梯。在官場失意時,則成了保本的手段。這也就解釋了他為何寧願求助於日本人,也不願把漢陽鐵廠出讓給袁世凱,正是這種政治需要,使之捨棄了企業的長遠發展,把官場邏輯置於商業邏輯之上。

那麼張之洞呢?與盛宣懷相比,張之洞無疑是君子的表率。他一生為國家夙興夜寐,廉潔奉公,又通達權變,有大局意識,即便放眼中國歷史,這樣的賢臣也屈指可數。

"

在武漢市漢陽區,佇立著一座牌樓,當地人都知道,這裡是晚清漢陽鐵廠的原址。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如今,這座鐵廠留給世人的,除了幾塊鋼模與零星的生產設備,已經找不到當年的一磚半瓦。

據說在今天湖南、陝西、河北一帶的鐵路上,還能發現個別由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19世紀末,漢陽鐵廠一度號稱東亞地區最大的鋼鐵廠,它是這個古老文明邁向工業化的先聲,寄託著大清帝國的復興夢想。

清末民初,漢陽鐵廠是中國最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佔清政府全年鋼產量的90%以上,是大清帝國的工業命脈。然而,這座鋼鐵廠從籌款、投產到運營,都經歷了重重波折,它的歷史,不僅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史,更是一部錯綜複雜的博弈史。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1/6 修路鍊鋼,國之大業

說起漢陽鐵廠,不得不提一位名人,時任大清湖廣總督的張之洞。

晚清的諸位名臣中,張之洞以博聞強識,高節清風著稱。他14歲就以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兩年後又以第一名中舉人,之後中進士第入翰林院,相繼擔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等職務,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級人物。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擔任學政期間,張之洞廣納賢才,建立書院,召集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成為了士林領袖,被視作“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並由此樹立了自己的聲名。

什麼是清流派呢?就是飽讀詩書,憂國憂民,號稱以天下為己任的所謂士大夫們。不過,在當時的主政者眼裡,清流更像是一個貶義詞,他們平時只會誇誇其談,動輒把孔孟之道,民族大義掛在嘴邊,可真要這幫人做點事兒的時候,他們只會兩手一攤,“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人,如果在太平年代,他們尚可用來粉飾一下君主的顏面,可到了非常時期就不同了。19世紀末的中國,積貧積弱,強敵環伺,救亡圖存之際,容不得空談之輩。

好在張之洞不是這樣的人,身為清流派的魁首,他不僅品行高潔,還是個出色的實幹家。19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張之洞也參與其中。他和朝中的有識之士相信,唯有拋棄閉關自守,引進西方的工業技術,才能富國強兵,使朝廷擺脫外國的擺佈與蹂躪。

在洋務派大臣裡頭,曾國藩創辦了安慶軍械所,李鴻章致力於建設北洋海軍,左宗棠,沈葆楨等人也相繼建立了各自的軍工廠,他們的目標是加強國防,但張之洞與他們略有不同,他更多的著眼於民生。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很久以前,張之洞就意識到鐵路的重要性,歐美各國的崛起,均與鐵路息息相關,正所謂“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萃也。”鐵路不僅是現代化的標誌,更是連接區域經濟的重要橋樑。1889年4月,張之洞向朝廷上奏,籲請修建盧漢鐵路。該鐵路從北京的盧溝橋出發,途徑河南,最終抵達湖北的漢口鎮,是貫通帝國南北的大動脈。

盧漢鐵路若能建成,對於大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張之洞的主張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支持,清廷隨即將其任命為湖廣總督。

既然是修鐵路,就需要大量的鋼鐵,中國人自己的鐵路,就得用中國人造的鋼鐵,漢陽鐵廠就此誕生。

2/6 與盛宣懷的分歧

1890年,漢陽鐵廠破土動工,清廷撥款二百萬白銀。可對於這樣的大工程,你得采購昂貴的鍊鋼設備,還得大興土木,聘請外國專家,如果再加上修鐵路的話,區區兩百萬可謂杯水車薪。所以自開工以來,張之洞始終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工程也被迫時修時停。

錢從哪兒來?張之洞首先想到了一個人,來自江蘇的盛宣懷。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干將之一,他秀才出身,曾經是李鴻章的最得力的助手,中國很多近代企業的創辦,都與他密切相關。包括中國第一家輪船公司——輪船招商局。以及後來的中國電報總局,華盛紡織總局,中國通商銀行等等,均有盛宣懷的一份功勞。

早在1875年,盛宣懷來到湖北,他聘請來自英國的地質專家,對湖北和江西境內的煤炭資源做了大規模勘探,並在湖北大冶發現了一座重要的鐵礦,即著名的大冶鐵礦。正是這座鐵礦,直接催生了漢陽鐵廠的誕生。與此同時,盛宣懷還在湖北籌建煤鐵總局,專事資源開發。

所以,張之洞去找盛宣懷,無疑找對了人。他甚至比張之洞更早意識到湖北需要一座現代化鋼鐵廠。盛宣懷頭腦精明,八面玲瓏,亦官亦商,在政商兩界握有龐大的人脈,所以,張之洞想通過盛宣懷獲得更多的經濟支持,順便也向他討教一下生意經。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兩人在上海豫園進行了會談,但結果不如人意,原因是在鐵廠的資金來源上產生了分歧。

張之洞認為,無論漢陽鐵廠還是盧漢鐵路,都應完全由政府出資,畢竟,鐵路和鋼鐵都屬於國家的戰略性資源,必須牢牢地抓在政府手裡。但盛宣懷指出,應該由民間籌資,以招集商股的方式為工程募款,因為這樣做更有效率。商人出錢,政府管理,這樣做一舉兩得,即所謂“官督商辦”。

與張之洞相比,盛宣懷有著更豐富的商業經驗。此前,他已經通過民間募股成功組建了輪船招商局,有成例在先,又是自己的得意之作,盛宣懷自然大力推薦。他比誰都懂得,商人對利益天生的嗅覺,將促使他們竭盡全力為政府辦事。

但張之洞也自有他的道理,他對民間資本有著本能的排斥,在他的內心深處,商人依舊是儒家倫理觀下的逐利之徒。更重要的是,對鐵路與鋼鐵廠這樣龐大的事業,單靠民間力量根本難以為繼,所以,這場會談最終不了了之。

然而,此時的清廷已經無能為力。就在工廠投產後不久,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政府面臨鉅額賠款,國庫裡已經拿不出錢了。

雪上加霜的是,漢陽鐵廠自身的運營也出了問題。這個號稱東亞第一的鐵廠不僅陷入鉅虧,連能否維繫下去也是個未知數。

3/6 選址失誤與盲目購機

鐵廠經營不善,固然和資金鍊斷裂有關,但經營成本的居高不下,也是個重要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近代鋼鐵廠的選址一般位於煤礦或者鐵礦附近,因為這樣能節約運輸成本。但是漢陽鐵廠位於武漢,既不靠近鐵礦,也不鄰近煤礦,所以鍊鋼所需的各種原料不得不遠距離運輸,提高成本的同時,還嚴重影響了效率。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其實,當機器剛剛運抵武昌的時候,煤礦局就建議張之洞把鐵廠設在大冶附近,這樣能方便鐵礦的運輸,卻被張之洞拒絕了。

理由何在?因為張之洞覺得,在武漢開鋼鐵廠,交通其實更加方便。因為武漢是內陸的航運樞紐,何況將來盧漢鐵路建成通車後,陸上交通也將更為方便,從這個角度出發,張之洞力主把廠址設在武漢。

我們不能說張之洞完全沒道理,後世有人批評張之洞,認為漢陽鐵廠的選址是拍腦袋想出來的,這純屬無稽之談。但張之洞顯然高估了工程的進度與朝廷的籌款能力,也為自己的盲目樂觀吞下了苦果。

除此之外,把鋼鐵廠設在武漢,還有個現實原因,張之洞身為湖光總督,總督府就設在武漢。據說張之洞曾經告訴部下:如果漢陽鐵廠開工,他就能在官衙看著鐵廠的煙囪是否冒煙,這樣自己就能放心了。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張之洞這句話反映了那個時代洋務派官員的一種典型的心態,他們開辦工廠,不僅是出於富國強兵的需要,同時還想以此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以前張之洞在廣東做兩廣總督,也主張把鋼鐵廠建在廣州,這樣不僅方便管理,還可以在工廠中安插自己的親信,時刻處於自己的監控之下。

正是這樣的觀念,加上對時局的錯誤判斷,為鋼鐵廠的未來埋下了隱患。除了選址有問題,工廠出產的鋼鐵質量也讓人大跌眼鏡。

最初在採購機器時,設備廠曾提出要將鐵礦石拿去化驗,卻被張之洞一口拒絕,他的理由是:中國地大物博,老祖宗鍊鐵煉了幾千年,礦石是好是壞還用你外國人教?結果,漢陽鐵廠從英國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鍊鋼爐,這種鍊鋼爐只適合煉含磷量較少的鐵礦,而大冶鐵礦的含磷量偏偏很高,結果便是,煉出的鋼鐵脆弱不堪,統統成了廢鋼。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張之洞不是湖光總督,而是一位現代職業經理人,他要是把工廠這麼玩,早就被炒魷魚了。然而,張之洞作為德高望重的官員,東亞最大鋼鐵廠的奠基人,朝廷不可能因此撤了他的職,頂多是找人替換。更何況張之洞一不貪二不腐,他為工廠經營使出了渾身解數,已經相當努力了。退一步說,即便把他撤了,那麼湖廣地區的其他事務,又該由誰來做主呢?

4/6 盛宣懷接過燙手的山芋

到了1895年,漢陽鐵廠已經虧損到連工資都發不出的地步,張之洞終於後悔了,如果當初聽從了盛宣懷的建議,讓漢陽鐵廠改由募集商股的方式籌款,也不至於落到如此地步。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漢陽鐵廠沙盤還原

為了擺脫困境,他再度想到了盛宣懷。如今,盛宣懷的靠山李鴻章因為馬關條約倒臺,一向左右逢源的盛宣懷,開始尋找新東家。但精明的他還想再等一會,以便提高談判的籌碼。

但是工廠深陷虧損泥潭,張之洞可等不下去。情急之下,他只能託人找來了一位比利時商人,想借助外資讓鋼鐵廠維持下去。

誰知此舉在官場上掀起軒然大波,朝廷對引進外資最為忌諱,你張之洞,一個口口聲聲精忠愛國的清流,怎麼也打起了洋人的注意?你用大半生積攢起來的名聲,難道要親手毀掉?就連他最親近的幕僚也覺得此事不妥。

你可能會問,當初盛宣懷明明建議張之洞從民間募股的,怎麼他不試著找本地華商呢?原因可能有兩個,首先是張之洞沒那麼多人脈,他向來覺得民間資本不靠譜,現在要他發動商人籌款,有點勉為其難。其次,即便他真心誠意地募股,商人也未必肯出錢,你看漢陽鐵廠投產不到四年就虧成這樣,誰過來投資,不等於把錢扔進水裡嗎?

所以歸根結底,此事非得由盛宣懷出面不可,畢竟論招商募股,他在商界的資源無人能及。

但是張之洞知道,不給出誘人的條件,別人不會無緣無故來幫你。因此,他向盛宣懷提出了以鐵廠與鐵路為交換,也就是說,如果盛宣懷接管了漢陽鐵廠,他還能獲得盧漢鐵路未來的經營權。

1896年5月,盛宣懷正式接管漢陽鐵廠,但他很快發現,自己接了個燙手的山芋。

漢陽鐵廠的虧損,已經不是光靠改善經營就能解決的,市場環境不理想,政府支持不給力,都導致了它的失敗。盛宣懷想利用他在商界的人脈再次募股,原本預計募股1500萬元,但最終只募到100萬元。

他曾經引以為豪的官督商辦,此時終於遭遇了尷尬。很多中國商人不願意出資,一方面是不看好工廠的經營前景,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政府的不信任。

所謂官督商辦,就是企業由政府管理經營,商人持股投資。政府用商人的錢辦企業。

這本質是一種被扭曲的合作關係。由於政府強勢,商人對企業經營根本無權過問,他們不可能像現代企業的股東那樣,因為業績不佳把CEO開除。更糟糕的是,很多官員經營企業並不內行。

雖然商人不能干涉經營,但是承擔的風險卻得由他們承擔,企業玩完了,損失的還是商人自己。而掌握管理權的官僚卻可以任意揮霍,貪贓枉法,還不必接受相應的懲罰。

外行指揮內行,加上權利與義務的高度不對等,是官督商辦最終破產的根本原因。所以,盛宣懷不得不走上了那條老路——尋求外資幫助。而在此時,一隻黑手正在悄悄靠近。

5/6 日本的介入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迅速崛起,和中國一樣,日本政府也建立了自己的鋼鐵廠——八幡制鐵廠,這是日本規模最大的國有企業之一,日本有充足的煤,但缺乏優質的鐵礦石,他們第一時間想到了中國。

日本人早就對大冶鐵礦垂涎三尺,控制了大冶鐵礦,漢陽鐵廠也就唾手可得,但由於礦產資源涉及到主權問題,他們始終不敢貿然用兵。於是就想出了一個狡猾的辦法,中日煤鐵互售,漢陽鐵廠每年向日本至少出售五萬噸優質鐵礦石,凡是大冶鐵礦出產的鐵礦石,一律優先售給日本。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1899年,中日簽署《煤鐵互售協定》,為期五年,這標誌著日本人插手鋼鐵事務的開始。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清帝國風雨飄搖,一紙《辛丑條約》,使帝國徹底陷入了萬劫不復。漢陽鐵廠步履維艱,盛宣懷勉力維持。但隨著李鴻章的逝世,朝中不斷有人意圖收購盛宣懷的輪船招商局與電報局,包括他曾經的好友——袁世凱。

盛宣懷清楚,袁世凱的下一步目標便是漢陽鐵廠,而漢陽鐵廠正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袁世凱完全能夠以整頓經營為由,將其收歸國有,那將是盛宣懷所剩不多的籌碼,無論如何,他都得讓這座工廠活下去。

他首先向德國人貸款,但德國人開出的條件非常苛刻。他只能再次向日本人求救。

如果有人盯上了你的腰包,他肯定會先讓你嘗一點甜頭。覬覦漢陽鐵廠已久的日本人,向盛宣懷伸出了橄欖枝,他們打算向對方提供貸款,為期三十年,而抵押則是大冶礦山、工廠的鐵路、建築和機械設備。另外,他們還要求漢陽鐵廠聘用日本的工程師,意在徹底壟斷這裡的鋼鐵工業。

如果鐵廠倒閉,或者商人撤資,那麼袁世凱將成為最大贏家,盛宣懷則淪為替罪羊,張之洞的盧漢鐵路計劃更將遙遙無期。

經過深思熟慮,1904年,在朝廷的授權下,盛宣懷與日本簽署協議,協議規定:漢陽鐵廠向日本借款300萬日元,以大冶礦山,鐵路以及工廠設施為擔保。期間不得轉讓給他國,另外,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需聘請日本工程師。

自此之後,日本人的魔爪正式伸向了漢陽鐵廠與大冶煤礦。1908年,盛宣懷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以及江西的萍鄉煤礦合併,組建為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在之後的幾十年裡,漢冶萍公司一直靠舉外債度日,到了北洋政府時期,公司向日商共借款17次,總額達3700萬日元。日商基本成為漢冶萍公司實際上的股東。

1938年抗戰爆發,日軍大舉進攻武漢,為了不讓工廠落入敵手,國民政府把漢冶萍公司的全部設備運往重慶,剩下來的建築悉數炸燬,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漢陽鐵廠,就此灰飛煙滅。

6/6 什麼是真正的企業家精神

漢陽鐵廠曾被一代國人寄予厚望,作為近代中國工業的起步之作,它的坎坷多難令人扼腕嘆息。

導致漢陽鐵廠陷入困境有著諸多原因,國家貧弱,市場落後,外敵入侵,政府公信力喪失,企業自身的官僚主義與效率低下,都給它最終的失敗打下了伏筆。但從根源上講,他和近代中國缺乏企業家精神有關。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洋務運動湧現了一大批國之棟樑,倘若他們早出生若干年,比如生活在康乾盛世,或者唐宋時期,他們都將成為名垂青史的治世能臣。很遺憾,他們活躍的年代,恰逢“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這個時代,既需要能夠力挽狂瀾的忠義之士,也需要敢於打破陳規,大膽創新的能人異士,但這兩種角色很難集中於某人一身。

就拿盛宣懷來說,他的商業才華有目共睹,對於產業發展也有著系統性的思考與長遠規劃,憑藉在官商兩道的縱橫捭闔,他的個人資產達到了1726萬兩白銀,成為萬眾矚目的晚清首富。

然而,在為民族現代化開疆擴土的同時,盛宣懷也和大清的所有官僚一樣,把興辦產業作為自己的政治籌碼。盛宣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於官員身份所賦予的特權地位,他一邊享受政策扶持,一邊拿著商人的回扣,一邊利用手中的企業大發橫財,各種便宜全都佔盡。

更重要的是,盛宣懷辦企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加官進爵,企業之於他,在仕途順利時,是晉升的階梯。在官場失意時,則成了保本的手段。這也就解釋了他為何寧願求助於日本人,也不願把漢陽鐵廠出讓給袁世凱,正是這種政治需要,使之捨棄了企業的長遠發展,把官場邏輯置於商業邏輯之上。

那麼張之洞呢?與盛宣懷相比,張之洞無疑是君子的表率。他一生為國家夙興夜寐,廉潔奉公,又通達權變,有大局意識,即便放眼中國歷史,這樣的賢臣也屈指可數。

漢陽鐵廠興衰錄:一個古老帝國的工業之夢

他創辦漢陽鐵廠的初衷是為了國家的富強,但和盛宣懷一樣,他也把工廠視為個人政治資產的一部分,張之洞在為工廠選址時,沒有像企業家那樣考慮問題,而是摻雜了各種複雜的政治因素,加上本人對鍊鋼知識的外行,從而嚴重影響了其後工廠的運營。

什麼是企業家精神,除了敢於創新,還得具備承擔風險的勇氣和能力。有風險,你方能懂得慎重選擇,全力投入,這才是企業家最了不起的地方。

張之洞與盛宣懷都不乏創新精神,他們是中國近代工業的先驅,他們打破傳統觀念,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與管理方法,給陳腐的社會帶來文明的曙光。

但他們並不是真正的企業家,因為企業家必須為選擇承擔相應的風險。官員的身份,決定了他們不可能賭上自己政治生命,為公司的業績去冒險。尤其當商業利益與政治利益發生衝突時,他們會本能地選擇後者。

所以,選擇承擔風險,主動擁抱不確定性,不僅是企業家的能力,也是他們的特有的基因。一個社會敢於承擔風險的人越多,才能孕育更加豐沛的活力。

‍‍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