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東想了十幾年的願望,做一張自己的專輯,結果用一個月做完了'

"


"


張亞東想了十幾年的願望,做一張自己的專輯,結果用一個月做完了


張亞東

“想了十幾年的願望,做一張自己的專輯,結果用一個月做完了。”

小時候,看著磁帶上面的製作名單、專輯名和歌手名,張亞東夢想著有一天磁帶內頁可以印上自己的名字:“那是一種終於進入唱片工業的感覺,覺得自己被認可的感覺。”來到北京,這個目標逐漸清晰:30 歲的時候可以有一張自己的專輯。

張亞東是幸運的,他真的在30 歲之前等來了這個機會,但是“幸福來得太突然”:“非常突然就要做,唱片公司給我一個月時間寫完所有歌,連寫帶編。想了幾十年的一個願望,用一個月特別草率就弄完了。”現在想想,用一個月時間完成一張12 首歌的專輯簡直不可思議,但是29 歲的青年的精力是無窮的,靈感是泉湧的,“儘管有特別多不滿意的地方,可也是當時自己能做到的極限。”張淺潛作詞的《春光》、林夕作詞的《只愛陌生人》、王菲後來在幻樂一場演唱翻唱的《霧》……這些一個月寫出來的歌,現在依然會感動張亞東。

“我和張淺潛很多時候是兩類人,合作的時候衝突大到不能彌合。”

有些人可能注意到,張亞東的履歷上,有一行很概括的字:1999 年和張淺潛組成Z2 組合,之後自然解散。關於這個組合,網上幾乎搜不到任何信息,兩人似乎也沒發行過任何音樂。

說起張淺潛,張亞東還是一臉真誠。他用“純藝術家”、“非常感性”等等溢美之詞形容張淺潛,“我至今覺得張淺潛太好了。”然而,熟悉張亞東的人也知道,他是一個在音樂中極其理性的人,“如果這個作品本身沒有理性光芒,那就是黯淡。”兩人在藝術上的巨大差異最終讓這個樂隊早夭了:“可惜我們事實上在很多時候是兩類人,合作起來,有的時候衝突大到不能彌合。”

“好吧,我其實和流行、大眾喜歡的東西越來越遠。”

與竇唯合作專輯《豔陽天》《山河水》,成為王菲的御用製作人,為朴樹製作那張標誌性的專輯《我去2000 年》,這些都讓張亞東一步步成為了當時中國最搶手,也幾乎是最優秀的流行音樂製作人。“我們都是時代寵兒,在那個年代沒有競爭的,或者說競爭非常少,你有一點點天賦加努力就有可能出來,放到現在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隨之而來的是無法想象的超負荷工作量:短短的10 年幾百首歌曲的製作……然而,靈感像電量,總有耗盡的時候,不“充電”的話,內心就會被掏空。“那麼些年累計的東西就被掏空了。該說的都已說完,突然發現要繼續補充自己,讓自己具有更多能量。”當張亞東開始充電,原來的東西已經不能讓他滿足了,這被他用“吃藥失效”來類比:“已經對一種藥產生抗藥性的時候,你必須要別的東西才能治癒,我慢慢發現,好吧,我其實和流行尤其適合大眾喜歡的東西越來越遠。”2005 年後,張亞東逐漸減少了流行音樂製作。


"


張亞東想了十幾年的願望,做一張自己的專輯,結果用一個月做完了


張亞東

“想了十幾年的願望,做一張自己的專輯,結果用一個月做完了。”

小時候,看著磁帶上面的製作名單、專輯名和歌手名,張亞東夢想著有一天磁帶內頁可以印上自己的名字:“那是一種終於進入唱片工業的感覺,覺得自己被認可的感覺。”來到北京,這個目標逐漸清晰:30 歲的時候可以有一張自己的專輯。

張亞東是幸運的,他真的在30 歲之前等來了這個機會,但是“幸福來得太突然”:“非常突然就要做,唱片公司給我一個月時間寫完所有歌,連寫帶編。想了幾十年的一個願望,用一個月特別草率就弄完了。”現在想想,用一個月時間完成一張12 首歌的專輯簡直不可思議,但是29 歲的青年的精力是無窮的,靈感是泉湧的,“儘管有特別多不滿意的地方,可也是當時自己能做到的極限。”張淺潛作詞的《春光》、林夕作詞的《只愛陌生人》、王菲後來在幻樂一場演唱翻唱的《霧》……這些一個月寫出來的歌,現在依然會感動張亞東。

“我和張淺潛很多時候是兩類人,合作的時候衝突大到不能彌合。”

有些人可能注意到,張亞東的履歷上,有一行很概括的字:1999 年和張淺潛組成Z2 組合,之後自然解散。關於這個組合,網上幾乎搜不到任何信息,兩人似乎也沒發行過任何音樂。

說起張淺潛,張亞東還是一臉真誠。他用“純藝術家”、“非常感性”等等溢美之詞形容張淺潛,“我至今覺得張淺潛太好了。”然而,熟悉張亞東的人也知道,他是一個在音樂中極其理性的人,“如果這個作品本身沒有理性光芒,那就是黯淡。”兩人在藝術上的巨大差異最終讓這個樂隊早夭了:“可惜我們事實上在很多時候是兩類人,合作起來,有的時候衝突大到不能彌合。”

“好吧,我其實和流行、大眾喜歡的東西越來越遠。”

與竇唯合作專輯《豔陽天》《山河水》,成為王菲的御用製作人,為朴樹製作那張標誌性的專輯《我去2000 年》,這些都讓張亞東一步步成為了當時中國最搶手,也幾乎是最優秀的流行音樂製作人。“我們都是時代寵兒,在那個年代沒有競爭的,或者說競爭非常少,你有一點點天賦加努力就有可能出來,放到現在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隨之而來的是無法想象的超負荷工作量:短短的10 年幾百首歌曲的製作……然而,靈感像電量,總有耗盡的時候,不“充電”的話,內心就會被掏空。“那麼些年累計的東西就被掏空了。該說的都已說完,突然發現要繼續補充自己,讓自己具有更多能量。”當張亞東開始充電,原來的東西已經不能讓他滿足了,這被他用“吃藥失效”來類比:“已經對一種藥產生抗藥性的時候,你必須要別的東西才能治癒,我慢慢發現,好吧,我其實和流行尤其適合大眾喜歡的東西越來越遠。”2005 年後,張亞東逐漸減少了流行音樂製作。


張亞東想了十幾年的願望,做一張自己的專輯,結果用一個月做完了


張亞東

“對我來說特別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是音樂可以提供了我的另一個生命。”

一天,張亞東的一個音樂圈外的朋友發來一條短信:“亞東我剛發現原來這首歌是你寫的,我們喜歡這個歌。”“其實就是一個很公益的歌,只是沒想到是我寫的。”簡單的一句話讓張亞東思考了很多,也很感動:“音樂可以提供了你的另一個生命。你突然變得有一個你之外的東西,而且你也可以試圖儘量讓這個東西圓滿而且不世俗,它是一個超越你的存在,這個特別有意義在我看來。”

“練琴練久了出個門我會覺得自己特厲害,好像自己比別人多了些什麼。”

張亞東愛買樂器是他的朋友以至很多圈內人都知道的,他幾乎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來買樂器:從小對樂器的熱愛延續到現在,他甚至覺得自己已經成為了機器的一部分。年齡的增長、音樂創作方式的變化和名氣都沒有影響張亞東對於樂器技巧的追求,練琴依然是他幾乎每天的必做:“我覺得有趣。練了琴我可以不說話,跟自己玩好久。出來就覺得自己特牛,覺得自己好像比別人多了些什麼似的。

人到中年,張亞東承認他也有點兒焦慮,有點兒不夠專注。他在積極讓自己變成一個斜槓大叔:電影配樂、專輯、攝影、畫畫、配音,他知道每件事情都不好做,所以到了這個年紀也會著急;外界也有海量信息每天鑽進他的大腦,“很難持續在一個自己的狀態裡,我處理不了那麼多信息,那些東西會影響我。想看又不要被它影響,其實非常困難。”


"


張亞東想了十幾年的願望,做一張自己的專輯,結果用一個月做完了


張亞東

“想了十幾年的願望,做一張自己的專輯,結果用一個月做完了。”

小時候,看著磁帶上面的製作名單、專輯名和歌手名,張亞東夢想著有一天磁帶內頁可以印上自己的名字:“那是一種終於進入唱片工業的感覺,覺得自己被認可的感覺。”來到北京,這個目標逐漸清晰:30 歲的時候可以有一張自己的專輯。

張亞東是幸運的,他真的在30 歲之前等來了這個機會,但是“幸福來得太突然”:“非常突然就要做,唱片公司給我一個月時間寫完所有歌,連寫帶編。想了幾十年的一個願望,用一個月特別草率就弄完了。”現在想想,用一個月時間完成一張12 首歌的專輯簡直不可思議,但是29 歲的青年的精力是無窮的,靈感是泉湧的,“儘管有特別多不滿意的地方,可也是當時自己能做到的極限。”張淺潛作詞的《春光》、林夕作詞的《只愛陌生人》、王菲後來在幻樂一場演唱翻唱的《霧》……這些一個月寫出來的歌,現在依然會感動張亞東。

“我和張淺潛很多時候是兩類人,合作的時候衝突大到不能彌合。”

有些人可能注意到,張亞東的履歷上,有一行很概括的字:1999 年和張淺潛組成Z2 組合,之後自然解散。關於這個組合,網上幾乎搜不到任何信息,兩人似乎也沒發行過任何音樂。

說起張淺潛,張亞東還是一臉真誠。他用“純藝術家”、“非常感性”等等溢美之詞形容張淺潛,“我至今覺得張淺潛太好了。”然而,熟悉張亞東的人也知道,他是一個在音樂中極其理性的人,“如果這個作品本身沒有理性光芒,那就是黯淡。”兩人在藝術上的巨大差異最終讓這個樂隊早夭了:“可惜我們事實上在很多時候是兩類人,合作起來,有的時候衝突大到不能彌合。”

“好吧,我其實和流行、大眾喜歡的東西越來越遠。”

與竇唯合作專輯《豔陽天》《山河水》,成為王菲的御用製作人,為朴樹製作那張標誌性的專輯《我去2000 年》,這些都讓張亞東一步步成為了當時中國最搶手,也幾乎是最優秀的流行音樂製作人。“我們都是時代寵兒,在那個年代沒有競爭的,或者說競爭非常少,你有一點點天賦加努力就有可能出來,放到現在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隨之而來的是無法想象的超負荷工作量:短短的10 年幾百首歌曲的製作……然而,靈感像電量,總有耗盡的時候,不“充電”的話,內心就會被掏空。“那麼些年累計的東西就被掏空了。該說的都已說完,突然發現要繼續補充自己,讓自己具有更多能量。”當張亞東開始充電,原來的東西已經不能讓他滿足了,這被他用“吃藥失效”來類比:“已經對一種藥產生抗藥性的時候,你必須要別的東西才能治癒,我慢慢發現,好吧,我其實和流行尤其適合大眾喜歡的東西越來越遠。”2005 年後,張亞東逐漸減少了流行音樂製作。


張亞東想了十幾年的願望,做一張自己的專輯,結果用一個月做完了


張亞東

“對我來說特別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是音樂可以提供了我的另一個生命。”

一天,張亞東的一個音樂圈外的朋友發來一條短信:“亞東我剛發現原來這首歌是你寫的,我們喜歡這個歌。”“其實就是一個很公益的歌,只是沒想到是我寫的。”簡單的一句話讓張亞東思考了很多,也很感動:“音樂可以提供了你的另一個生命。你突然變得有一個你之外的東西,而且你也可以試圖儘量讓這個東西圓滿而且不世俗,它是一個超越你的存在,這個特別有意義在我看來。”

“練琴練久了出個門我會覺得自己特厲害,好像自己比別人多了些什麼。”

張亞東愛買樂器是他的朋友以至很多圈內人都知道的,他幾乎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來買樂器:從小對樂器的熱愛延續到現在,他甚至覺得自己已經成為了機器的一部分。年齡的增長、音樂創作方式的變化和名氣都沒有影響張亞東對於樂器技巧的追求,練琴依然是他幾乎每天的必做:“我覺得有趣。練了琴我可以不說話,跟自己玩好久。出來就覺得自己特牛,覺得自己好像比別人多了些什麼似的。

人到中年,張亞東承認他也有點兒焦慮,有點兒不夠專注。他在積極讓自己變成一個斜槓大叔:電影配樂、專輯、攝影、畫畫、配音,他知道每件事情都不好做,所以到了這個年紀也會著急;外界也有海量信息每天鑽進他的大腦,“很難持續在一個自己的狀態裡,我處理不了那麼多信息,那些東西會影響我。想看又不要被它影響,其實非常困難。”


張亞東想了十幾年的願望,做一張自己的專輯,結果用一個月做完了


張亞東

“我完全不敢看自己在節目上的表現,一期都沒看過。”

曾經說過自己不適合做評委的張亞東,最後還是來了《樂隊的夏天》。多年的工作形成的習慣讓他養成了一副直脾氣:“我跟樂隊包括歌手藝人在一起,我說話特別直,完全可以說特難聽的話。比如說歌手跟我開會,我會說某一個想法太差了,這太爛了,你這個我受不了。”對他來說,“商業吹捧”的任務是由歌迷、粉絲來完成的,他希望更有內容,更有建設性的對話;然而,公共場合對別人品頭論足,看起來又著實沒什麼教養。他一臉為難卻又真誠地說著心中的糾結,“我是‘超級樂迷’,我願意看到別人的好,可我的職業習慣卻總是讓我最先看見不足,真是煎熬。而且,喜歡哪類音樂畢竟是一個非常私人的情緒,並無準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