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關東六國有四位鼎鼎有名的公子哥,風頭盛時,甚至蓋過各自國家的當家大佬。其中一位是魏國的信陵君,名字叫魏無忌。可是相比與他齊名的其他三位,信陵君魏無忌的一生,從來就沒有“無忌”過,自從他才具初顯,便招來哥哥魏安釐王的猜忌,在人生最後一次高光時刻,率領五國聯軍大敗秦軍,秦國被迫閉函谷關自守之後,不得不以酒色自汙,鬱鬱而終。

名無忌,其實有忌。“無忌”這個名字,像是自帶著嘲諷屬性。但是相比信陵君為人所忌,我們的張無忌卻是自己頗多顧忌。

《百歲壽宴摧肝腸》一章,殷素素告誡少年張無忌,在場的各派人物都是逼死父母的凶手,別急著報仇,可是一個也不能放過。可是到了《排難解紛當六強》,為了調和明教和武林正道的矛盾,長大了的張無忌卻不得不放棄私恨,居中調停,甚至在《百尺高塔任迴翔》一章,又拼盡全力搭救了這些人的性命——這個時候他有忌,不能快意恩仇。

《四女同舟何所望》,情意殷殷的表妹殷離,心中放不下的,卻是蝴蝶谷執拗的少年,而不是名震天下的明教教主,或者初露鋒芒的雪谷阿牛;朝夕相伴的丫頭小昭,卻為了母親的性命,以及張無忌的安危,選擇了做波斯明教的聖女教主,於是東西相隔,參商不見;冤家聚首的知己趙敏,卻偏偏是蒙古郡主,冤家對頭,兩人意識形態不共天日,而且有一段時間又是“殺害”殷離的唯一嫌疑人;只剩一個一飯之德的青梅周芷若,可從東海盟鴛,到屠獅大會,對張無忌真情雖有,卻也時時在欺騙利用——他的愛情也有忌,最終要不是趙敏不顧一切地相隨,終不能愛其所愛。

更遑論書末,張無忌隱然已經成為武林中自郭靖之後,又一個眾望所歸的盟主,漢人群雄,只待他義旗北指,便要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可是此刻陪伴他身邊的愛侶,卻是“韃虜”的郡主,他要團結的各門各派,其主要人物大多受到過趙敏的囚禁欺辱,而且趙敏的父親兄弟,又先後擔當蒙元攻打義軍的兵馬大元帥。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他中了朱元璋的算計,心灰意冷,與趙敏遠走大漠,反而是一種解脫。可是隱姓埋名後的臨窗畫眉,卻“窗外有人格格輕笑,正是周芷若的聲音”……

此處我們可以總結說,張無忌的一生,是糾結的一生,總是有諸多的顧忌。所以相對於長大後婆婆媽媽、優柔寡斷的張無忌,很多人更欣賞少年張無忌,雖受玄冥神掌的荼毒,卻俠骨如鯁,磊落快意。

可是如果我們能再仔細讀幾遍《倚天屠龍記》,就發現並不是張無忌越成長越倒退,他只是也像當前社會裡好多年輕人一樣,過早地承擔了他那個年紀本不該有的重擔而已。

比如張無忌甫任明教教主,約法三章,要求教眾謹身自好,與正道武林彌隙修好,可才下光明頂,卻遇到被“少林僧”偷襲圍攻,以至關節盡斷,生不如死的殷梨亭,在定下一步行止時,張無忌猶豫難決:

“他經歷有限,見事不快,須得靜下來細細思量,當下負著雙手,遠遠走開,走上一個小丘坐了下來……其時天已全黑,眼見明月升起,仍是拿不定主意,只想到半夜,才這麼決定……他嘆了一口氣,站起身來,心想:‘我年紀輕輕,初當大任,立即便遭逢一件極棘手的難題,一心要止戰息爭,但凶殺血仇,卻一件件迫人而來……’”

少年時他只要獨善其身,所以便多機智權變,顯得快意大氣;成年後他卻要兼濟天下,一舉一動,都可能引起武林新一輪的風波動盪,可是他的閱歷見識,卻均不達如此身份下權變果毅的要求,於是顯得有些進退失據,迂腐寡斷。

可是無論張無忌少年時期,還是長大之後,始終貫穿不變的,是他的“仁者”之心,相比與蕭峰的“雖萬人吾往矣”的勇,郭靖“俠之大者”的大義,楊過超脫世俗偏見的情,“君子可欺不可罔”的仁,是張無忌的核心品質,也讓這個人物顯得糾結而複雜:

少年時,為了兌現對紀曉芙的承諾,不辭萬里送楊不悔去崑崙山;長大後,為救銳金旗眾人,慨然承受滅絕師太三掌;公義處,為免明教教眾被屠戮,放棄父母仇恨和六大派排難解紛,擔當明教教主;私情時,為替周芷若祛除“十香軟筋散”之毒,奉謝遜之命與周芷若訂婚;對周芷若,為急於從趙敏口中獲知謝遜消息,在濠州大婚當日離去;對趙敏,為救謝遜性命,於屠獅大會比武后,去求周芷若援手……

凡此種種,可謂仁者天心,張無忌顧忌所有人的感受,卻很少單純為自己考慮過,而且他心裡更多的是家國大計,而不僅僅是父母仇恨,個人愛情。

蝴蝶谷明教大會,明教群雄奉張無忌之命,“焚火燒香,宣告各地並起,共抗元朝”,教眾辭別張無忌時,“那‘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的歌聲,飄揚在蝴蝶谷中。群豪白衣如雪,一個個走到張無忌面前,躬身行禮,昂首而出,再不回顧。張無忌想起如許大好男兒,此後一二十年之中,行將獻血灑遍中原大地,忍不住熱淚盈眶。”

這才是我張大教主的高光時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