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主良將——張遼

張遼 春秋戰國 曹操 何進 歷史小專家 2017-04-26

自古以來經常易主叛變是為人所不齒的,但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待遇。如賈詡,易主兩次,和曹操有仇,仍受用,出的計策不算多,最後還全身而退了。也有易主後備受冷落的,如馬超,三度易主,但一直被閒置(漢中失敗後開始被閒置,官越做越大,人越混越慘)。今天要說的這個人,也是個武將,易主的次數不下馬超,但被他的最後一個主人所重用,立下赫赫戰功。這個人就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並且被排在首位的張遼。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這裡雖然有四個,但還是少一個,就是何進。當時張遼被丁原招募後就被派往京都辦事,何進賞識張遼便將他留為己用,後來張遼被派往河北募兵,還沒回來,何進就死了,但張遼得把自己帶來的一千多士兵上交國家,當時的國家就是相國董卓,所以張遼就歸順了董卓。)董卓被殺之後,張遼統兵又歸屬了呂布(成為呂布手下"八健將"之一),任騎都尉,相當於騎兵隊長。不久,呂布被李傕、郭汜一夥擊敗,張遼跟呂布到了兗州,後來,曹操在下邳殺掉呂布,張遼率呂布餘部人馬投降了曹操。可以說張遼的前半生漂泊不定,舊老闆多數被新老闆所殺(何進除外),多次易主。大家都說,劉備一客居到哪,就能把人克敗了,劉備跟公孫瓚混,瓚中了袁紹之計,沒得到冀州還折了本。劉備又跟陶謙混,很快就把陶謙“克”死了。劉備又跟皇帝混,把皇帝的老婆剋死了。劉備又跟袁紹混,把袁紹也克敗了。張遼貌似也有相同的屬性,跟丁原,丁原死;跟何進,何進死;跟董卓,董卓死;跟呂布,呂布死。(好吧,丁原是在張遼投董卓後死的,何進在張遼去招兵回京前就GAME OVER)不過好在曹操命硬,不然三國沒得出了。(好像跑題了)如果換成其他人,知道這樣的情況都沒幾個敢用張遼。但張遼遇到了他的伯樂——曹操。曹操用人向來是不拘一格的。他曾經下了三次的求賢令,大致的意思是隻要這個人有才能,不管是誰都要把他推薦給我。這是曹操根據歷史上的一些有才無德的例子所得出的結果,管仲口碑不好,為人貪財,但有才。被鮑叔牙推薦給齊桓公後,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吳起曾殺妻求官,後被魏文侯重用,大破秦惠公的五十萬大軍。因此曹操用人只看他是否有才。

張遼投靠曹操後,開始了他人生中光輝的一頁。建安五年(200年),袁紹派顏良襲擊白馬,曹操命張遼與關羽同為解白馬之圍的前鋒,擊破袁軍。數有戰功,累遷裨將軍。(《三國志》:數有戰功,遷裨將軍。)等到曹操擊敗袁紹的主力部隊後,另派張遼平定魯國諸縣。(《三國志》:袁紹破,別遣遼定魯國諸縣。)此時的張遼投靠曹操才兩年,這兩年張遼先是和關羽被任命先鋒去解白馬之圍,(顏良死的不冤啊!兩個勢力五虎上將之首一起上啊!)後被派往平定魯國。可見曹操對張遼是相當的信任,不然也不會命他為先鋒,對關羽也是一視同仁(關羽從加入到離開,最多一年)。對曹操人們的印象中是個“奸雄”,為人多疑。對老友許攸都會懷有疑心,但他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對張遼和關羽很是信任。這也使得張遼在曹操帳下有了用武之地(如果趙雲當初投靠曹操的話,會不會比在劉備手下做得更好,但歷史沒有如果。趙雲雖然在當時官位做得不高,軍事上沒有太大的成就,但在後人看來卻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良將。也因為在劉備帳下,所以才有了“單騎救主”的典故。)。降昌豨之時,先是觀察幾天他手下發箭的數量,與他對話,後再單人上山勸降。雖然被曹操責罵,單人入賊巢,不是大將所為,但他卻說:“我憑著主公的昭著四海的威信,既奉旨以往,相信昌豨必不敢加害,所以才會這樣做的。”從每天放箭的數量,看出昌豨心懷猶豫,可見張遼並不是有勇無謀的匹夫。之後,張遼攻袁尚於鄴城,斬烏丸單于蹋頓於柳城,又討平梅成、陳蘭爭賊寇,立下了赫赫戰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赤壁敗退,獨任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在張遼守合肥的幾年裡,發生了一件事,也正是因為這次事件,使張遼的名聲威震天下。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東吳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曹操攻打張魯時,曾給薛悌一封密函,讓他交給張遼。大家打開密函,信中言道:"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得與戰。"(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出戰。)眾人疑惑,但張遼明白其中的意思便說:"曹公遠征在外,待其救兵來時,敵軍必定已攻破我們了。所以曹公教我等眾將,待敵軍未合便逆(迎)而擊之,摧折敵軍鋒銳,以安眾人之心,然後方可堅守。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須疑惑?"這是有個人站出來支持他,這個人就是李典。(李典的叔父李乾被呂布手下所殺,而李典又是元老級人物,卻屈居張遼之下,因此與張遼產生不和)李典以大局為重,支持張遼。於是張遼在夜間募集敢於逆擊敵銳之士,共得八百人,第二天就用這八百人衝破的孫權的先鋒部隊。儘管後來隊伍到齊,但因為首戰失利,圍攻十多天,只得撤退。撤退時又遭到張遼的追擊,孫權險些被活捉。此戰史稱“張遼威震逍遙津”,是三國時期魏軍創下的一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讓我們分析一下,曹操在合肥城中的兵力有守軍7千,孫權有十萬大軍,前鋒部隊大概兩三萬,再看看雙方將領。曹:張遼,李典,樂進。“五子良將”組合有二。孫:孫權、潘璋、宋謙、徐盛、陳武、淩統、甘寧、呂蒙、蔣欽、賀齊、谷利、董襲、周泰、陸遜。(兵力參考曹孫第二次合肥之戰)“江東十二虎臣”來了九個,“江東四傑”來了兩個。無論是士兵還是武將的比較,曹軍都處於劣勢,而曹軍主力又在關中,不可能來得及赴援,在各方面來說,這場戰役東吳是佔據優勢的。但張遼趁軍隊未齊,來次奇襲,挫了孫軍的士氣。再加上合肥城易守難攻,使得孫權無功而返,還受到張遼的追殺,險些被俘(就這麼被抓的話,就是神作了)。張遼在逍遙津之戰中,能先發制人親率敢死隊突襲敵軍,贏得了本軍的信任,壯大了軍隊士氣,勇氣可嘉。之後打出持久戰的牌子使敵人不戰而退,並且情報跟蹤探知孫權召開軍事會議,大膽出兵突擊吳軍,打了個大勝仗,這全靠他能審時度勢善用兵法。張遼勇謀兼備,在《三國志》裡把他列為魏國五大將第一人。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即位魏王時,張遼轉封前將軍。朝廷分封其兄張汛及一子列侯。不久孫權又再叛變,曹丕遣張遼還屯合肥,並進爵都鄉侯。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這一年張遼也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這年孫權又複稱藩,張遼奉命還屯雍丘,卻在此得病。張遼雖病,但餘威不減。仍然令孫權感到畏懼,並與諸將同破吳將呂範。不久張遼病逝於江都,曹丕為之流涕,諡曰剛侯。其子張虎嗣任其爵。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一役中,張遼、李典僅以步卒八百人,破賊十萬之眾,自古用兵,未見如此。他們使賊眾至今仍氣為之所奪,真可謂國之爪牙。現分封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

張遼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他為曹操統一北方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直到晚年,他還帶病徵戰。張遼的一生幾乎全部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他先後跟隨曹操戰山東、討袁譚、滅袁尚、平遼東,在合肥逍遙津之戰靈活應變,不僅接了合肥之圍,而且還挫敗了孫權。無愧於“五子良將”之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