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人用科技創新點“草”成金

造紙 三農 生物能源 農業 蕪湖新聞網 2017-05-21

秸稈可以做什麼?在安徽工程大學畢鬆梅教授“115”省產業創新團隊的眼中,焚燒汙染環境、還田傷害土力的無用秸稈只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貴財富。近日,記者在她的實驗室裡看到,植物精油、竹纖維毛巾、快遞紙盒……這些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一齊擺放在展示臺上。團隊技術負責人金世偉解釋說:“這些東西就是用我們開發的對維管植物定向拆解纖維技術及設備對秸稈進行精深加工,最終變廢為寶的最好證據。”該團隊也正是憑藉這項能夠點“草”成金的農業廢棄秸稈製備高值纖維關鍵技術與裝備科技攻關項目成功入列2016年度全市科技進步獎。

明明是外形像稻草一樣的秸稈,怎樣搖身一變成為柔軟親膚的纖維織物或是香氣襲人的草本精油?金世偉領著記者走出實驗室,來到生產車間。

在車間裡,記者看到了一臺由一個大鐵罐和兩個不鏽鋼箱子組成的3米多高的“鐵傢伙”。金世偉告訴記者,“鐵傢伙”的學名就叫秸稈組分拆解機,作用就是用常溫高壓的物理法對秸稈等維管植物進行定向拆解和活性組分的提取。他還打了個比方,“不值錢的秸稈等農、林廢棄物鑽進‘鐵傢伙’後,就可變身各種值錢的並廣泛用於造紙、生物化工等行業生產原料。”而且,“這種物理法生產沒有三廢排放,不汙染環境。”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項看上去“高大上”的核心技術,其最初思路來源於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金世偉告訴記者,隨著對大氣汙染的日漸關注,秸稈處理問題已經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甚至上升為治汙難題。剛開始,他們在研發過程中也和業內其他人一樣找不到方向,不斷碰壁。

直到金世偉偶然間看到了一則名叫《文房四寶》的電視紀錄片。“人工操作的古法造紙雖然費時費力,但原理並不過時,其背後深藏著物理法提取纖維的工業新指向。”為此,團隊專程考察了涇縣古法造紙工藝的全過程。看著造紙工人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繁雜的工序,一個大膽的念頭出現在他的腦海裡。“我們能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發展智能機械替代人工來完成對植物資源的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尾料拆解成纖維束、再加工成微細化植物纖維,再對植物組分分離……最後完成一條工業化的長產業鏈秸稈精深加工產業化路線開發。”

他舉例說,用這種技術處理水稻殼及水稻秸稈,可以把稻殼加工成生物質顆粒,替代煤用於鍋爐燃料發電。用經過鍋爐燃燒後的生物質顆粒產生稻殼灰,回收經過還原反應,加工成光纖、橡膠、日化等行業的生產原料——99.99%高純度二氧化硅白碳黑產品。加工的米糠可以再生產出米糠油、米糠粕,可提取米糠蛋白、膳食纖維、卵磷脂、甾醇、谷維素等高附加值產品。餘下的水稻秸稈還可以繼續拆解成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等產品。這些都是生物塑料、纖維乙醇、水泥纖維板複合材料、工廠化無土栽培生產生物基質、造紙、人造紡織纖維、人造纖維板、生產粗飼料等產品必須的生產原料。其中的木質素還是橡膠、塑料等高分子材料中的增塑劑等生產原料。“顯然,無害化處理只是第一步,我們甚至可以用這種精深加工的思路創造出一條新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適用範圍廣泛,市場需求迫切,無汙染清潔生產……這樣的技術成果迅速轉化幾無懸念。記者瞭解到,該成果已相繼在蕪湖、池州東至縣落地。其中,東至縣將於今年年底前建成年產2萬噸的草本、木本生物活性成分產品提取和梯次拆解綜合利用植物中微細化纖維示範生產線。預計一期投產後將形成1.7億元的銷售產值,將被打造成為對農業、林業副產品的精深加工樣板工程。在蕪湖,通過該項技術製備的蔬菜育苗生物基質產品已投入到工廠化無土栽培生產中,完全替代進口,為相關企業節約了千萬美元外匯。

據悉,這項常溫、高壓定向拆解植物製取微細化生物纖維的物理方法曾於2012年得到市科技惠民計劃支持。目前,該創新團隊除擁有《一種定向拆解秸稈纖維設備及其拆解方法》的發明專利外,還獲得了多項將植物拆解成纖維束和把纖維束進一步碓成微細化單根生物纖維等專利技術。

記者 楊友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