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裡的偶然,人類是這空蕩蕩的大殿裡唯一一隻螞蟻。有時覺得生命真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麼渺小,什麼都不值一提。”

——劉慈欣


1.偌大的宇宙,稀缺的生命

仰望星空時,我總會想,“宇宙這麼大,真的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嗎?”

每當發現新的類地行星時,我總會想,“會不會在遙遠的星球上就有生命,不然宇宙太寂靜了。”


"

“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裡的偶然,人類是這空蕩蕩的大殿裡唯一一隻螞蟻。有時覺得生命真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麼渺小,什麼都不值一提。”

——劉慈欣


1.偌大的宇宙,稀缺的生命

仰望星空時,我總會想,“宇宙這麼大,真的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嗎?”

每當發現新的類地行星時,我總會想,“會不會在遙遠的星球上就有生命,不然宇宙太寂靜了。”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當然,這是一個科學界都無法給出確定答案的問題。

在現代設備能探測的星球上,暫時沒有生命存在的發現。

在現代設備未能觸及的遠方,未能結論。

為什麼宇宙那麼大,生命卻那麼“獨一無二”。

偶然,在一本討論人類社會命運的書上,我受到了啟發。

2.曾經的雜草是小麥,而不是杉菜

《槍炮、 病菌與鋼鐵》,是一部試圖討論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為什麼其歷史發展的進程差異巨大的著作。

該書的作者賈雷德·戴蒙德,主要研究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自然》,《發現》,《博物學》雜誌發表論文200多篇。(如果對科研工作有所瞭解的小夥伴,應該能知道在《自然》上發表一篇文章有多牛。)

書裡講到了關於人類與小麥的故事。

人類從東非大裂谷走出,通過不斷地摸索,逐漸遍佈到世界的五大洲: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作為智人後代的人類,原本都是以狩獵採集為生,但在這個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因為有人類學會種植和養殖,人類社會第一次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狩獵採集時代,土地上人口的密度需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否則會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

再加上,受到季節變化等影響,需要隨時遷徙,只能帶走小孩,狩獵採集工具等必須的物資,不會花心思大量儲存糧食和生活用具。

人類一旦能夠通過種植作物,養殖牲畜來獲得足夠的糧食,人類會選擇定居,人口密度的增加又會刺激糧食的增長。

於是,人類社會逐漸有稠密的人口,儲存剩餘的糧食,以及可以養活不從事農業的專業人才,比如族長、巫師,並逐漸形成較為複雜的社會結構。

有一本討論人類歷史的經典之作《人類簡史》,尤瓦爾曾這樣發問,“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

“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裡的偶然,人類是這空蕩蕩的大殿裡唯一一隻螞蟻。有時覺得生命真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麼渺小,什麼都不值一提。”

——劉慈欣


1.偌大的宇宙,稀缺的生命

仰望星空時,我總會想,“宇宙這麼大,真的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嗎?”

每當發現新的類地行星時,我總會想,“會不會在遙遠的星球上就有生命,不然宇宙太寂靜了。”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當然,這是一個科學界都無法給出確定答案的問題。

在現代設備能探測的星球上,暫時沒有生命存在的發現。

在現代設備未能觸及的遠方,未能結論。

為什麼宇宙那麼大,生命卻那麼“獨一無二”。

偶然,在一本討論人類社會命運的書上,我受到了啟發。

2.曾經的雜草是小麥,而不是杉菜

《槍炮、 病菌與鋼鐵》,是一部試圖討論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為什麼其歷史發展的進程差異巨大的著作。

該書的作者賈雷德·戴蒙德,主要研究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自然》,《發現》,《博物學》雜誌發表論文200多篇。(如果對科研工作有所瞭解的小夥伴,應該能知道在《自然》上發表一篇文章有多牛。)

書裡講到了關於人類與小麥的故事。

人類從東非大裂谷走出,通過不斷地摸索,逐漸遍佈到世界的五大洲: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作為智人後代的人類,原本都是以狩獵採集為生,但在這個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因為有人類學會種植和養殖,人類社會第一次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狩獵採集時代,土地上人口的密度需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否則會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

再加上,受到季節變化等影響,需要隨時遷徙,只能帶走小孩,狩獵採集工具等必須的物資,不會花心思大量儲存糧食和生活用具。

人類一旦能夠通過種植作物,養殖牲畜來獲得足夠的糧食,人類會選擇定居,人口密度的增加又會刺激糧食的增長。

於是,人類社會逐漸有稠密的人口,儲存剩餘的糧食,以及可以養活不從事農業的專業人才,比如族長、巫師,並逐漸形成較為複雜的社會結構。

有一本討論人類歷史的經典之作《人類簡史》,尤瓦爾曾這樣發問,“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公元前8000年之前,小麥只是作為數以萬計的植物中的一種,森林中雜草一般的存在,而且還是非常脆弱的一種。

因為小麥無法在石頭周圍生長,無法適應乾旱的氣候,從蟲子到鳥類都是他的天敵。

然而,在很多植物陸續消失的今天,小麥已經成為全世界種植面積最廣的植物。

有小麥的地方就不會有其他植物,其他植物只能叫雜草。

因為一片片小麥形成的“麥海”一望無際,還有一個叫李健的人寫過一首《風吹麥浪》的歌。

3.幸福的婚姻與可馴化的動物共用同一個原則

而豬,牛,羊,馬就是動物屆的“小麥”,也因為被人類飼養而成為今天地球上數量龐大的動物。

《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中,羅列了大型哺乳動物馴化得到證明的最早的大致年代。

大型哺乳動物基本上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經完成馴化,羊駝及駱駝也是在公元前2500年結束馴化。

全世界陸生食草類的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共有148種,只有14種被人類馴化成功。

至此之後,剩下的134種大型哺乳動物再也沒有被成功馴化。

這剩下的野生哺乳動物中,不乏肉質肥美,奶量豐富的,比如大角斑羚,駝鹿;也有可以騎乘,拉雪橇的,比如麋鹿。


"

“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裡的偶然,人類是這空蕩蕩的大殿裡唯一一隻螞蟻。有時覺得生命真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麼渺小,什麼都不值一提。”

——劉慈欣


1.偌大的宇宙,稀缺的生命

仰望星空時,我總會想,“宇宙這麼大,真的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嗎?”

每當發現新的類地行星時,我總會想,“會不會在遙遠的星球上就有生命,不然宇宙太寂靜了。”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當然,這是一個科學界都無法給出確定答案的問題。

在現代設備能探測的星球上,暫時沒有生命存在的發現。

在現代設備未能觸及的遠方,未能結論。

為什麼宇宙那麼大,生命卻那麼“獨一無二”。

偶然,在一本討論人類社會命運的書上,我受到了啟發。

2.曾經的雜草是小麥,而不是杉菜

《槍炮、 病菌與鋼鐵》,是一部試圖討論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為什麼其歷史發展的進程差異巨大的著作。

該書的作者賈雷德·戴蒙德,主要研究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自然》,《發現》,《博物學》雜誌發表論文200多篇。(如果對科研工作有所瞭解的小夥伴,應該能知道在《自然》上發表一篇文章有多牛。)

書裡講到了關於人類與小麥的故事。

人類從東非大裂谷走出,通過不斷地摸索,逐漸遍佈到世界的五大洲: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作為智人後代的人類,原本都是以狩獵採集為生,但在這個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因為有人類學會種植和養殖,人類社會第一次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狩獵採集時代,土地上人口的密度需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否則會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

再加上,受到季節變化等影響,需要隨時遷徙,只能帶走小孩,狩獵採集工具等必須的物資,不會花心思大量儲存糧食和生活用具。

人類一旦能夠通過種植作物,養殖牲畜來獲得足夠的糧食,人類會選擇定居,人口密度的增加又會刺激糧食的增長。

於是,人類社會逐漸有稠密的人口,儲存剩餘的糧食,以及可以養活不從事農業的專業人才,比如族長、巫師,並逐漸形成較為複雜的社會結構。

有一本討論人類歷史的經典之作《人類簡史》,尤瓦爾曾這樣發問,“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公元前8000年之前,小麥只是作為數以萬計的植物中的一種,森林中雜草一般的存在,而且還是非常脆弱的一種。

因為小麥無法在石頭周圍生長,無法適應乾旱的氣候,從蟲子到鳥類都是他的天敵。

然而,在很多植物陸續消失的今天,小麥已經成為全世界種植面積最廣的植物。

有小麥的地方就不會有其他植物,其他植物只能叫雜草。

因為一片片小麥形成的“麥海”一望無際,還有一個叫李健的人寫過一首《風吹麥浪》的歌。

3.幸福的婚姻與可馴化的動物共用同一個原則

而豬,牛,羊,馬就是動物屆的“小麥”,也因為被人類飼養而成為今天地球上數量龐大的動物。

《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中,羅列了大型哺乳動物馴化得到證明的最早的大致年代。

大型哺乳動物基本上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經完成馴化,羊駝及駱駝也是在公元前2500年結束馴化。

全世界陸生食草類的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共有148種,只有14種被人類馴化成功。

至此之後,剩下的134種大型哺乳動物再也沒有被成功馴化。

這剩下的野生哺乳動物中,不乏肉質肥美,奶量豐富的,比如大角斑羚,駝鹿;也有可以騎乘,拉雪橇的,比如麋鹿。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大角斑羚)

於是,19世紀-20世紀,科學家們安排了大角斑羚,駝鹿,麋鹿,麝牛,斑馬和美洲野牛6種大型哺乳動物作為研究對象,希望能對這些動物進行馴化,豐富人類的餐桌,增加運輸的方式。

動物育種專家和遺傳學家,按照詳細的計劃,嚴格控制交配和食物,但,用盡了科學方法之後,對於這些動物的馴化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並不能像豬,牛,羊等進行大規模繁殖,無法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

按照“科學方法”和“現代科技”的馴化實驗失敗了,大型哺乳動物的馴化結束時間依然停留在公元前2500年。

進化論之父達爾文,有一個表弟叫高爾基,也是遺傳學的專家,他認為這些剩下的動物是“註定要永遠野生”。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難道真有命中註定這一說?

可能還真有。

托爾斯泰有本偉大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看過的人可能不多,但書裡有一句話非常的經典,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148種大型野生哺乳動物中,只有少量動物能被馴化的原因與“家庭幸福論”相似。

“可馴化的動物總是相似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則各有各的不可取之處。”

這個答案被稱作“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幸福的婚姻必須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同時成功:兩性的吸引,對金錢的共識,對孩子的管教,家庭的背景等等。

只要有一個方面有重大問題,婚姻都會陷入不幸之中。

被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也必須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同時滿足條件,在書中,作者列舉了能被馴化的6大因素。

  • 因素1:飼養所需日常食物。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吃得不算多也不太挑食的動物。

動物的食物生物量轉換率通常在10%,就是說,要用10,000磅的玉米才能養出一頭1,000磅的牛。

如果想要養出一隻1,000磅的肉食動物,需要用10000磅的食草動物去飼養,而這10,000磅的食草動物又需要100,000磅的玉米來飼養。


"

“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裡的偶然,人類是這空蕩蕩的大殿裡唯一一隻螞蟻。有時覺得生命真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麼渺小,什麼都不值一提。”

——劉慈欣


1.偌大的宇宙,稀缺的生命

仰望星空時,我總會想,“宇宙這麼大,真的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嗎?”

每當發現新的類地行星時,我總會想,“會不會在遙遠的星球上就有生命,不然宇宙太寂靜了。”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當然,這是一個科學界都無法給出確定答案的問題。

在現代設備能探測的星球上,暫時沒有生命存在的發現。

在現代設備未能觸及的遠方,未能結論。

為什麼宇宙那麼大,生命卻那麼“獨一無二”。

偶然,在一本討論人類社會命運的書上,我受到了啟發。

2.曾經的雜草是小麥,而不是杉菜

《槍炮、 病菌與鋼鐵》,是一部試圖討論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為什麼其歷史發展的進程差異巨大的著作。

該書的作者賈雷德·戴蒙德,主要研究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自然》,《發現》,《博物學》雜誌發表論文200多篇。(如果對科研工作有所瞭解的小夥伴,應該能知道在《自然》上發表一篇文章有多牛。)

書裡講到了關於人類與小麥的故事。

人類從東非大裂谷走出,通過不斷地摸索,逐漸遍佈到世界的五大洲: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作為智人後代的人類,原本都是以狩獵採集為生,但在這個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因為有人類學會種植和養殖,人類社會第一次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狩獵採集時代,土地上人口的密度需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否則會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

再加上,受到季節變化等影響,需要隨時遷徙,只能帶走小孩,狩獵採集工具等必須的物資,不會花心思大量儲存糧食和生活用具。

人類一旦能夠通過種植作物,養殖牲畜來獲得足夠的糧食,人類會選擇定居,人口密度的增加又會刺激糧食的增長。

於是,人類社會逐漸有稠密的人口,儲存剩餘的糧食,以及可以養活不從事農業的專業人才,比如族長、巫師,並逐漸形成較為複雜的社會結構。

有一本討論人類歷史的經典之作《人類簡史》,尤瓦爾曾這樣發問,“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公元前8000年之前,小麥只是作為數以萬計的植物中的一種,森林中雜草一般的存在,而且還是非常脆弱的一種。

因為小麥無法在石頭周圍生長,無法適應乾旱的氣候,從蟲子到鳥類都是他的天敵。

然而,在很多植物陸續消失的今天,小麥已經成為全世界種植面積最廣的植物。

有小麥的地方就不會有其他植物,其他植物只能叫雜草。

因為一片片小麥形成的“麥海”一望無際,還有一個叫李健的人寫過一首《風吹麥浪》的歌。

3.幸福的婚姻與可馴化的動物共用同一個原則

而豬,牛,羊,馬就是動物屆的“小麥”,也因為被人類飼養而成為今天地球上數量龐大的動物。

《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中,羅列了大型哺乳動物馴化得到證明的最早的大致年代。

大型哺乳動物基本上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經完成馴化,羊駝及駱駝也是在公元前2500年結束馴化。

全世界陸生食草類的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共有148種,只有14種被人類馴化成功。

至此之後,剩下的134種大型哺乳動物再也沒有被成功馴化。

這剩下的野生哺乳動物中,不乏肉質肥美,奶量豐富的,比如大角斑羚,駝鹿;也有可以騎乘,拉雪橇的,比如麋鹿。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大角斑羚)

於是,19世紀-20世紀,科學家們安排了大角斑羚,駝鹿,麋鹿,麝牛,斑馬和美洲野牛6種大型哺乳動物作為研究對象,希望能對這些動物進行馴化,豐富人類的餐桌,增加運輸的方式。

動物育種專家和遺傳學家,按照詳細的計劃,嚴格控制交配和食物,但,用盡了科學方法之後,對於這些動物的馴化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並不能像豬,牛,羊等進行大規模繁殖,無法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

按照“科學方法”和“現代科技”的馴化實驗失敗了,大型哺乳動物的馴化結束時間依然停留在公元前2500年。

進化論之父達爾文,有一個表弟叫高爾基,也是遺傳學的專家,他認為這些剩下的動物是“註定要永遠野生”。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難道真有命中註定這一說?

可能還真有。

托爾斯泰有本偉大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看過的人可能不多,但書裡有一句話非常的經典,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148種大型野生哺乳動物中,只有少量動物能被馴化的原因與“家庭幸福論”相似。

“可馴化的動物總是相似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則各有各的不可取之處。”

這個答案被稱作“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幸福的婚姻必須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同時成功:兩性的吸引,對金錢的共識,對孩子的管教,家庭的背景等等。

只要有一個方面有重大問題,婚姻都會陷入不幸之中。

被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也必須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同時滿足條件,在書中,作者列舉了能被馴化的6大因素。

  • 因素1:飼養所需日常食物。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吃得不算多也不太挑食的動物。

動物的食物生物量轉換率通常在10%,就是說,要用10,000磅的玉米才能養出一頭1,000磅的牛。

如果想要養出一隻1,000磅的肉食動物,需要用10000磅的食草動物去飼養,而這10,000磅的食草動物又需要100,000磅的玉米來飼養。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樹袋熊)

如果遇到樹袋熊這種對食物過分挑剔,只吃澳大利亞桉樹葉的動物,需要精心準備很多桉樹葉才能將他們養大。

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對食物挑剔的動物,飼養成本都太高,不適宜被馴化。

  • 因素2:生長速度。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生長迅速的動物。

被人類馴化的哺乳動物,大多成熟期在1年—3年之間,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就能看到成果。

大象,吃素,還不挑食,身上的肉也很多。

但飼養大象需要花上15年的時間等待他成年。

15年的時間,在死亡率高,平均壽命低得可憐的時代,怎麼會有人花15年去飼養一個可能活不到吃上一口肉的動物。

  • 因素3:圈養中的繁殖問題。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在圈養環境中也能繼續繁殖的動物。

南美的安第斯山脈有一種野駱駝被叫做南美小羊駝,它的毛又細又輕又保暖。

但古代印加人只是把小羊駝趕進圍欄,剪下他們的毛,再放他們走。

南美小羊駝的駝毛非常值錢,在金錢的激勵下,人們想要飼養小羊駝。

但試過了所有辦法,圈養南美小羊駝的嘗試都失敗了。

原來,小羊駝在交配前要經過長時間的複雜求偶過程,一種在圈養中無法做到的程式,而且雄性小羊駝彼此之間水火不得相融。

如果一種動物無法在圈養環境中繼續繁殖,那人類也會失去飼養它的動力。

  • 因素4:凶險的性情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飼養它們不會等於自殺的動物。

豬,馬,牛,駱駝都曾經傷人,甚至殺死過人,但他們和大部分大型動物相比,性情已經是非常非常溫和。

不信你看非洲野牛,它很快能長到一噸,在圈養中繁衍沒有問題,但是它是公認的非洲最危險、脾氣最難預料的大型哺乳動物。

"

“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裡的偶然,人類是這空蕩蕩的大殿裡唯一一隻螞蟻。有時覺得生命真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麼渺小,什麼都不值一提。”

——劉慈欣


1.偌大的宇宙,稀缺的生命

仰望星空時,我總會想,“宇宙這麼大,真的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嗎?”

每當發現新的類地行星時,我總會想,“會不會在遙遠的星球上就有生命,不然宇宙太寂靜了。”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當然,這是一個科學界都無法給出確定答案的問題。

在現代設備能探測的星球上,暫時沒有生命存在的發現。

在現代設備未能觸及的遠方,未能結論。

為什麼宇宙那麼大,生命卻那麼“獨一無二”。

偶然,在一本討論人類社會命運的書上,我受到了啟發。

2.曾經的雜草是小麥,而不是杉菜

《槍炮、 病菌與鋼鐵》,是一部試圖討論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為什麼其歷史發展的進程差異巨大的著作。

該書的作者賈雷德·戴蒙德,主要研究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自然》,《發現》,《博物學》雜誌發表論文200多篇。(如果對科研工作有所瞭解的小夥伴,應該能知道在《自然》上發表一篇文章有多牛。)

書裡講到了關於人類與小麥的故事。

人類從東非大裂谷走出,通過不斷地摸索,逐漸遍佈到世界的五大洲: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作為智人後代的人類,原本都是以狩獵採集為生,但在這個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因為有人類學會種植和養殖,人類社會第一次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狩獵採集時代,土地上人口的密度需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否則會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

再加上,受到季節變化等影響,需要隨時遷徙,只能帶走小孩,狩獵採集工具等必須的物資,不會花心思大量儲存糧食和生活用具。

人類一旦能夠通過種植作物,養殖牲畜來獲得足夠的糧食,人類會選擇定居,人口密度的增加又會刺激糧食的增長。

於是,人類社會逐漸有稠密的人口,儲存剩餘的糧食,以及可以養活不從事農業的專業人才,比如族長、巫師,並逐漸形成較為複雜的社會結構。

有一本討論人類歷史的經典之作《人類簡史》,尤瓦爾曾這樣發問,“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公元前8000年之前,小麥只是作為數以萬計的植物中的一種,森林中雜草一般的存在,而且還是非常脆弱的一種。

因為小麥無法在石頭周圍生長,無法適應乾旱的氣候,從蟲子到鳥類都是他的天敵。

然而,在很多植物陸續消失的今天,小麥已經成為全世界種植面積最廣的植物。

有小麥的地方就不會有其他植物,其他植物只能叫雜草。

因為一片片小麥形成的“麥海”一望無際,還有一個叫李健的人寫過一首《風吹麥浪》的歌。

3.幸福的婚姻與可馴化的動物共用同一個原則

而豬,牛,羊,馬就是動物屆的“小麥”,也因為被人類飼養而成為今天地球上數量龐大的動物。

《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中,羅列了大型哺乳動物馴化得到證明的最早的大致年代。

大型哺乳動物基本上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經完成馴化,羊駝及駱駝也是在公元前2500年結束馴化。

全世界陸生食草類的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共有148種,只有14種被人類馴化成功。

至此之後,剩下的134種大型哺乳動物再也沒有被成功馴化。

這剩下的野生哺乳動物中,不乏肉質肥美,奶量豐富的,比如大角斑羚,駝鹿;也有可以騎乘,拉雪橇的,比如麋鹿。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大角斑羚)

於是,19世紀-20世紀,科學家們安排了大角斑羚,駝鹿,麋鹿,麝牛,斑馬和美洲野牛6種大型哺乳動物作為研究對象,希望能對這些動物進行馴化,豐富人類的餐桌,增加運輸的方式。

動物育種專家和遺傳學家,按照詳細的計劃,嚴格控制交配和食物,但,用盡了科學方法之後,對於這些動物的馴化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並不能像豬,牛,羊等進行大規模繁殖,無法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

按照“科學方法”和“現代科技”的馴化實驗失敗了,大型哺乳動物的馴化結束時間依然停留在公元前2500年。

進化論之父達爾文,有一個表弟叫高爾基,也是遺傳學的專家,他認為這些剩下的動物是“註定要永遠野生”。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難道真有命中註定這一說?

可能還真有。

托爾斯泰有本偉大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看過的人可能不多,但書裡有一句話非常的經典,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148種大型野生哺乳動物中,只有少量動物能被馴化的原因與“家庭幸福論”相似。

“可馴化的動物總是相似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則各有各的不可取之處。”

這個答案被稱作“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幸福的婚姻必須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同時成功:兩性的吸引,對金錢的共識,對孩子的管教,家庭的背景等等。

只要有一個方面有重大問題,婚姻都會陷入不幸之中。

被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也必須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同時滿足條件,在書中,作者列舉了能被馴化的6大因素。

  • 因素1:飼養所需日常食物。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吃得不算多也不太挑食的動物。

動物的食物生物量轉換率通常在10%,就是說,要用10,000磅的玉米才能養出一頭1,000磅的牛。

如果想要養出一隻1,000磅的肉食動物,需要用10000磅的食草動物去飼養,而這10,000磅的食草動物又需要100,000磅的玉米來飼養。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樹袋熊)

如果遇到樹袋熊這種對食物過分挑剔,只吃澳大利亞桉樹葉的動物,需要精心準備很多桉樹葉才能將他們養大。

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對食物挑剔的動物,飼養成本都太高,不適宜被馴化。

  • 因素2:生長速度。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生長迅速的動物。

被人類馴化的哺乳動物,大多成熟期在1年—3年之間,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就能看到成果。

大象,吃素,還不挑食,身上的肉也很多。

但飼養大象需要花上15年的時間等待他成年。

15年的時間,在死亡率高,平均壽命低得可憐的時代,怎麼會有人花15年去飼養一個可能活不到吃上一口肉的動物。

  • 因素3:圈養中的繁殖問題。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在圈養環境中也能繼續繁殖的動物。

南美的安第斯山脈有一種野駱駝被叫做南美小羊駝,它的毛又細又輕又保暖。

但古代印加人只是把小羊駝趕進圍欄,剪下他們的毛,再放他們走。

南美小羊駝的駝毛非常值錢,在金錢的激勵下,人們想要飼養小羊駝。

但試過了所有辦法,圈養南美小羊駝的嘗試都失敗了。

原來,小羊駝在交配前要經過長時間的複雜求偶過程,一種在圈養中無法做到的程式,而且雄性小羊駝彼此之間水火不得相融。

如果一種動物無法在圈養環境中繼續繁殖,那人類也會失去飼養它的動力。

  • 因素4:凶險的性情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飼養它們不會等於自殺的動物。

豬,馬,牛,駱駝都曾經傷人,甚至殺死過人,但他們和大部分大型動物相比,性情已經是非常非常溫和。

不信你看非洲野牛,它很快能長到一噸,在圈養中繁衍沒有問題,但是它是公認的非洲最危險、脾氣最難預料的大型哺乳動物。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非洲野牛)

在非洲,所有人都知道,想要馴化非洲野牛的人,要麼因此送命,要麼在它長大之前把它殺死。

人類只是想飼養動物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並不想因此喪命,所以過於凶猛的動物,人類並不想要圈養在身邊。

  • 因素5:容易受驚的性情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不容易被嚇死的動物。

食草型哺乳動物通常膽子都非常小,如果受到驚嚇,要麼動作敏捷迅速逃跑,要麼動作遲緩在群體中扎堆尋求庇護。

瞪羚,在幾千年的時間中,是經常被人類捕獲的獵物。


"

“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裡的偶然,人類是這空蕩蕩的大殿裡唯一一隻螞蟻。有時覺得生命真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麼渺小,什麼都不值一提。”

——劉慈欣


1.偌大的宇宙,稀缺的生命

仰望星空時,我總會想,“宇宙這麼大,真的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嗎?”

每當發現新的類地行星時,我總會想,“會不會在遙遠的星球上就有生命,不然宇宙太寂靜了。”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當然,這是一個科學界都無法給出確定答案的問題。

在現代設備能探測的星球上,暫時沒有生命存在的發現。

在現代設備未能觸及的遠方,未能結論。

為什麼宇宙那麼大,生命卻那麼“獨一無二”。

偶然,在一本討論人類社會命運的書上,我受到了啟發。

2.曾經的雜草是小麥,而不是杉菜

《槍炮、 病菌與鋼鐵》,是一部試圖討論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為什麼其歷史發展的進程差異巨大的著作。

該書的作者賈雷德·戴蒙德,主要研究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自然》,《發現》,《博物學》雜誌發表論文200多篇。(如果對科研工作有所瞭解的小夥伴,應該能知道在《自然》上發表一篇文章有多牛。)

書裡講到了關於人類與小麥的故事。

人類從東非大裂谷走出,通過不斷地摸索,逐漸遍佈到世界的五大洲: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作為智人後代的人類,原本都是以狩獵採集為生,但在這個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因為有人類學會種植和養殖,人類社會第一次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狩獵採集時代,土地上人口的密度需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否則會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

再加上,受到季節變化等影響,需要隨時遷徙,只能帶走小孩,狩獵採集工具等必須的物資,不會花心思大量儲存糧食和生活用具。

人類一旦能夠通過種植作物,養殖牲畜來獲得足夠的糧食,人類會選擇定居,人口密度的增加又會刺激糧食的增長。

於是,人類社會逐漸有稠密的人口,儲存剩餘的糧食,以及可以養活不從事農業的專業人才,比如族長、巫師,並逐漸形成較為複雜的社會結構。

有一本討論人類歷史的經典之作《人類簡史》,尤瓦爾曾這樣發問,“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公元前8000年之前,小麥只是作為數以萬計的植物中的一種,森林中雜草一般的存在,而且還是非常脆弱的一種。

因為小麥無法在石頭周圍生長,無法適應乾旱的氣候,從蟲子到鳥類都是他的天敵。

然而,在很多植物陸續消失的今天,小麥已經成為全世界種植面積最廣的植物。

有小麥的地方就不會有其他植物,其他植物只能叫雜草。

因為一片片小麥形成的“麥海”一望無際,還有一個叫李健的人寫過一首《風吹麥浪》的歌。

3.幸福的婚姻與可馴化的動物共用同一個原則

而豬,牛,羊,馬就是動物屆的“小麥”,也因為被人類飼養而成為今天地球上數量龐大的動物。

《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中,羅列了大型哺乳動物馴化得到證明的最早的大致年代。

大型哺乳動物基本上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經完成馴化,羊駝及駱駝也是在公元前2500年結束馴化。

全世界陸生食草類的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共有148種,只有14種被人類馴化成功。

至此之後,剩下的134種大型哺乳動物再也沒有被成功馴化。

這剩下的野生哺乳動物中,不乏肉質肥美,奶量豐富的,比如大角斑羚,駝鹿;也有可以騎乘,拉雪橇的,比如麋鹿。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大角斑羚)

於是,19世紀-20世紀,科學家們安排了大角斑羚,駝鹿,麋鹿,麝牛,斑馬和美洲野牛6種大型哺乳動物作為研究對象,希望能對這些動物進行馴化,豐富人類的餐桌,增加運輸的方式。

動物育種專家和遺傳學家,按照詳細的計劃,嚴格控制交配和食物,但,用盡了科學方法之後,對於這些動物的馴化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並不能像豬,牛,羊等進行大規模繁殖,無法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

按照“科學方法”和“現代科技”的馴化實驗失敗了,大型哺乳動物的馴化結束時間依然停留在公元前2500年。

進化論之父達爾文,有一個表弟叫高爾基,也是遺傳學的專家,他認為這些剩下的動物是“註定要永遠野生”。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難道真有命中註定這一說?

可能還真有。

托爾斯泰有本偉大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看過的人可能不多,但書裡有一句話非常的經典,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148種大型野生哺乳動物中,只有少量動物能被馴化的原因與“家庭幸福論”相似。

“可馴化的動物總是相似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則各有各的不可取之處。”

這個答案被稱作“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幸福的婚姻必須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同時成功:兩性的吸引,對金錢的共識,對孩子的管教,家庭的背景等等。

只要有一個方面有重大問題,婚姻都會陷入不幸之中。

被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也必須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同時滿足條件,在書中,作者列舉了能被馴化的6大因素。

  • 因素1:飼養所需日常食物。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吃得不算多也不太挑食的動物。

動物的食物生物量轉換率通常在10%,就是說,要用10,000磅的玉米才能養出一頭1,000磅的牛。

如果想要養出一隻1,000磅的肉食動物,需要用10000磅的食草動物去飼養,而這10,000磅的食草動物又需要100,000磅的玉米來飼養。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樹袋熊)

如果遇到樹袋熊這種對食物過分挑剔,只吃澳大利亞桉樹葉的動物,需要精心準備很多桉樹葉才能將他們養大。

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對食物挑剔的動物,飼養成本都太高,不適宜被馴化。

  • 因素2:生長速度。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生長迅速的動物。

被人類馴化的哺乳動物,大多成熟期在1年—3年之間,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就能看到成果。

大象,吃素,還不挑食,身上的肉也很多。

但飼養大象需要花上15年的時間等待他成年。

15年的時間,在死亡率高,平均壽命低得可憐的時代,怎麼會有人花15年去飼養一個可能活不到吃上一口肉的動物。

  • 因素3:圈養中的繁殖問題。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在圈養環境中也能繼續繁殖的動物。

南美的安第斯山脈有一種野駱駝被叫做南美小羊駝,它的毛又細又輕又保暖。

但古代印加人只是把小羊駝趕進圍欄,剪下他們的毛,再放他們走。

南美小羊駝的駝毛非常值錢,在金錢的激勵下,人們想要飼養小羊駝。

但試過了所有辦法,圈養南美小羊駝的嘗試都失敗了。

原來,小羊駝在交配前要經過長時間的複雜求偶過程,一種在圈養中無法做到的程式,而且雄性小羊駝彼此之間水火不得相融。

如果一種動物無法在圈養環境中繼續繁殖,那人類也會失去飼養它的動力。

  • 因素4:凶險的性情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飼養它們不會等於自殺的動物。

豬,馬,牛,駱駝都曾經傷人,甚至殺死過人,但他們和大部分大型動物相比,性情已經是非常非常溫和。

不信你看非洲野牛,它很快能長到一噸,在圈養中繁衍沒有問題,但是它是公認的非洲最危險、脾氣最難預料的大型哺乳動物。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非洲野牛)

在非洲,所有人都知道,想要馴化非洲野牛的人,要麼因此送命,要麼在它長大之前把它殺死。

人類只是想飼養動物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並不想因此喪命,所以過於凶猛的動物,人類並不想要圈養在身邊。

  • 因素5:容易受驚的性情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不容易被嚇死的動物。

食草型哺乳動物通常膽子都非常小,如果受到驚嚇,要麼動作敏捷迅速逃跑,要麼動作遲緩在群體中扎堆尋求庇護。

瞪羚,在幾千年的時間中,是經常被人類捕獲的獵物。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瞪羚)

但人類並沒有成功馴化瞪羚,因為他的膽子實在太小了,稍微收到一點驚嚇,瞪羚就要飛速逃跑,甚至會盲目地向圍牆一頭撞去。

如果捕獲一頭,圈養就死一頭,那馴化瞪羚肯定虧本生意,誰都不會去做。

  • 因素6:群居結構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適合群居的動物,這樣才能有規模效應。

通過觀察馬群,我們可以看到馬群在行進時,所有的馬都保持著固定不變的次序:母馬按級別依次排序,級別最高的在最前面,母馬身後緊跟著自己的小馬駒,也是按年齡排序,最小的排在最前面,公馬殿後。

在野生環境中,他們看到的是馬群,在圈養狀態下,他們看到的除了馬群還有人或牧羊犬。

在馱運時,馴馬的人在馬前面,其他的馬就像跟在級別最高的母馬後面一樣;

在放牧時,牧羊人或牧羊犬是他們的領頭人,只要帶回領頭的馬,就能帶回馬群。

這樣的群居動物因為已經習慣於生活在密集的群體中,所以在擁擠的圈養環境下也能生長得很好。

綜合以上六個因素,我們發現,看似可以被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很多,可是實際上,要同時滿足以上6個條件的非常非常的少。

就像我們學的概率題,單獨滿足一個條件的概率很高,但要同時滿足,6個可能性相乘後,得到的概率變得很低。

4.生命沒有如果,只有奇蹟

回到關於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的問題。

我們的科學家發現在宇宙中,存在著宜居帶。

宜居帶是指在一顆恆星(比如太陽)周圍的一定範圍內,行星的溫度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水能以液態形式存在。

由於科學家們認為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如果一顆行星(比如地球)恰好落在宜居帶,就有可能存在生命。

nasa利用“開普勒”望遠鏡觀測銀河系後,發現銀河系中至少存在500億行星,其中至少有5億顆處於宜居帶。

乍看之下,有生命存在可能的行星非常非常的多,好像閉著眼睛隨便往天上指,就能找到一個住著外星人的星球。

但其實,生命的誕生絕不僅僅是有液態水就萬事大吉,科學家們還提出了另外兩個影響生命存在因素。

  • 因素1:潮汐鎖定

潮汐鎖定發生在重力梯度使天體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另一個天體。這樣說可能比較抽象,舉個例子就很清楚了。

月球,就是一個潮汐鎖定的天體,月球永遠只有一面朝著地球,另一面永遠背對著地球。

潮汐鎖定會造成什麼現象呢?


"

“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裡的偶然,人類是這空蕩蕩的大殿裡唯一一隻螞蟻。有時覺得生命真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麼渺小,什麼都不值一提。”

——劉慈欣


1.偌大的宇宙,稀缺的生命

仰望星空時,我總會想,“宇宙這麼大,真的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嗎?”

每當發現新的類地行星時,我總會想,“會不會在遙遠的星球上就有生命,不然宇宙太寂靜了。”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當然,這是一個科學界都無法給出確定答案的問題。

在現代設備能探測的星球上,暫時沒有生命存在的發現。

在現代設備未能觸及的遠方,未能結論。

為什麼宇宙那麼大,生命卻那麼“獨一無二”。

偶然,在一本討論人類社會命運的書上,我受到了啟發。

2.曾經的雜草是小麥,而不是杉菜

《槍炮、 病菌與鋼鐵》,是一部試圖討論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為什麼其歷史發展的進程差異巨大的著作。

該書的作者賈雷德·戴蒙德,主要研究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自然》,《發現》,《博物學》雜誌發表論文200多篇。(如果對科研工作有所瞭解的小夥伴,應該能知道在《自然》上發表一篇文章有多牛。)

書裡講到了關於人類與小麥的故事。

人類從東非大裂谷走出,通過不斷地摸索,逐漸遍佈到世界的五大洲: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作為智人後代的人類,原本都是以狩獵採集為生,但在這個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因為有人類學會種植和養殖,人類社會第一次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狩獵採集時代,土地上人口的密度需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否則會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

再加上,受到季節變化等影響,需要隨時遷徙,只能帶走小孩,狩獵採集工具等必須的物資,不會花心思大量儲存糧食和生活用具。

人類一旦能夠通過種植作物,養殖牲畜來獲得足夠的糧食,人類會選擇定居,人口密度的增加又會刺激糧食的增長。

於是,人類社會逐漸有稠密的人口,儲存剩餘的糧食,以及可以養活不從事農業的專業人才,比如族長、巫師,並逐漸形成較為複雜的社會結構。

有一本討論人類歷史的經典之作《人類簡史》,尤瓦爾曾這樣發問,“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公元前8000年之前,小麥只是作為數以萬計的植物中的一種,森林中雜草一般的存在,而且還是非常脆弱的一種。

因為小麥無法在石頭周圍生長,無法適應乾旱的氣候,從蟲子到鳥類都是他的天敵。

然而,在很多植物陸續消失的今天,小麥已經成為全世界種植面積最廣的植物。

有小麥的地方就不會有其他植物,其他植物只能叫雜草。

因為一片片小麥形成的“麥海”一望無際,還有一個叫李健的人寫過一首《風吹麥浪》的歌。

3.幸福的婚姻與可馴化的動物共用同一個原則

而豬,牛,羊,馬就是動物屆的“小麥”,也因為被人類飼養而成為今天地球上數量龐大的動物。

《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中,羅列了大型哺乳動物馴化得到證明的最早的大致年代。

大型哺乳動物基本上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經完成馴化,羊駝及駱駝也是在公元前2500年結束馴化。

全世界陸生食草類的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共有148種,只有14種被人類馴化成功。

至此之後,剩下的134種大型哺乳動物再也沒有被成功馴化。

這剩下的野生哺乳動物中,不乏肉質肥美,奶量豐富的,比如大角斑羚,駝鹿;也有可以騎乘,拉雪橇的,比如麋鹿。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大角斑羚)

於是,19世紀-20世紀,科學家們安排了大角斑羚,駝鹿,麋鹿,麝牛,斑馬和美洲野牛6種大型哺乳動物作為研究對象,希望能對這些動物進行馴化,豐富人類的餐桌,增加運輸的方式。

動物育種專家和遺傳學家,按照詳細的計劃,嚴格控制交配和食物,但,用盡了科學方法之後,對於這些動物的馴化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並不能像豬,牛,羊等進行大規模繁殖,無法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

按照“科學方法”和“現代科技”的馴化實驗失敗了,大型哺乳動物的馴化結束時間依然停留在公元前2500年。

進化論之父達爾文,有一個表弟叫高爾基,也是遺傳學的專家,他認為這些剩下的動物是“註定要永遠野生”。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難道真有命中註定這一說?

可能還真有。

托爾斯泰有本偉大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看過的人可能不多,但書裡有一句話非常的經典,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148種大型野生哺乳動物中,只有少量動物能被馴化的原因與“家庭幸福論”相似。

“可馴化的動物總是相似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則各有各的不可取之處。”

這個答案被稱作“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幸福的婚姻必須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同時成功:兩性的吸引,對金錢的共識,對孩子的管教,家庭的背景等等。

只要有一個方面有重大問題,婚姻都會陷入不幸之中。

被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也必須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同時滿足條件,在書中,作者列舉了能被馴化的6大因素。

  • 因素1:飼養所需日常食物。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吃得不算多也不太挑食的動物。

動物的食物生物量轉換率通常在10%,就是說,要用10,000磅的玉米才能養出一頭1,000磅的牛。

如果想要養出一隻1,000磅的肉食動物,需要用10000磅的食草動物去飼養,而這10,000磅的食草動物又需要100,000磅的玉米來飼養。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樹袋熊)

如果遇到樹袋熊這種對食物過分挑剔,只吃澳大利亞桉樹葉的動物,需要精心準備很多桉樹葉才能將他們養大。

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對食物挑剔的動物,飼養成本都太高,不適宜被馴化。

  • 因素2:生長速度。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生長迅速的動物。

被人類馴化的哺乳動物,大多成熟期在1年—3年之間,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就能看到成果。

大象,吃素,還不挑食,身上的肉也很多。

但飼養大象需要花上15年的時間等待他成年。

15年的時間,在死亡率高,平均壽命低得可憐的時代,怎麼會有人花15年去飼養一個可能活不到吃上一口肉的動物。

  • 因素3:圈養中的繁殖問題。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在圈養環境中也能繼續繁殖的動物。

南美的安第斯山脈有一種野駱駝被叫做南美小羊駝,它的毛又細又輕又保暖。

但古代印加人只是把小羊駝趕進圍欄,剪下他們的毛,再放他們走。

南美小羊駝的駝毛非常值錢,在金錢的激勵下,人們想要飼養小羊駝。

但試過了所有辦法,圈養南美小羊駝的嘗試都失敗了。

原來,小羊駝在交配前要經過長時間的複雜求偶過程,一種在圈養中無法做到的程式,而且雄性小羊駝彼此之間水火不得相融。

如果一種動物無法在圈養環境中繼續繁殖,那人類也會失去飼養它的動力。

  • 因素4:凶險的性情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飼養它們不會等於自殺的動物。

豬,馬,牛,駱駝都曾經傷人,甚至殺死過人,但他們和大部分大型動物相比,性情已經是非常非常溫和。

不信你看非洲野牛,它很快能長到一噸,在圈養中繁衍沒有問題,但是它是公認的非洲最危險、脾氣最難預料的大型哺乳動物。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非洲野牛)

在非洲,所有人都知道,想要馴化非洲野牛的人,要麼因此送命,要麼在它長大之前把它殺死。

人類只是想飼養動物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並不想因此喪命,所以過於凶猛的動物,人類並不想要圈養在身邊。

  • 因素5:容易受驚的性情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不容易被嚇死的動物。

食草型哺乳動物通常膽子都非常小,如果受到驚嚇,要麼動作敏捷迅速逃跑,要麼動作遲緩在群體中扎堆尋求庇護。

瞪羚,在幾千年的時間中,是經常被人類捕獲的獵物。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瞪羚)

但人類並沒有成功馴化瞪羚,因為他的膽子實在太小了,稍微收到一點驚嚇,瞪羚就要飛速逃跑,甚至會盲目地向圍牆一頭撞去。

如果捕獲一頭,圈養就死一頭,那馴化瞪羚肯定虧本生意,誰都不會去做。

  • 因素6:群居結構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適合群居的動物,這樣才能有規模效應。

通過觀察馬群,我們可以看到馬群在行進時,所有的馬都保持著固定不變的次序:母馬按級別依次排序,級別最高的在最前面,母馬身後緊跟著自己的小馬駒,也是按年齡排序,最小的排在最前面,公馬殿後。

在野生環境中,他們看到的是馬群,在圈養狀態下,他們看到的除了馬群還有人或牧羊犬。

在馱運時,馴馬的人在馬前面,其他的馬就像跟在級別最高的母馬後面一樣;

在放牧時,牧羊人或牧羊犬是他們的領頭人,只要帶回領頭的馬,就能帶回馬群。

這樣的群居動物因為已經習慣於生活在密集的群體中,所以在擁擠的圈養環境下也能生長得很好。

綜合以上六個因素,我們發現,看似可以被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很多,可是實際上,要同時滿足以上6個條件的非常非常的少。

就像我們學的概率題,單獨滿足一個條件的概率很高,但要同時滿足,6個可能性相乘後,得到的概率變得很低。

4.生命沒有如果,只有奇蹟

回到關於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的問題。

我們的科學家發現在宇宙中,存在著宜居帶。

宜居帶是指在一顆恆星(比如太陽)周圍的一定範圍內,行星的溫度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水能以液態形式存在。

由於科學家們認為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如果一顆行星(比如地球)恰好落在宜居帶,就有可能存在生命。

nasa利用“開普勒”望遠鏡觀測銀河系後,發現銀河系中至少存在500億行星,其中至少有5億顆處於宜居帶。

乍看之下,有生命存在可能的行星非常非常的多,好像閉著眼睛隨便往天上指,就能找到一個住著外星人的星球。

但其實,生命的誕生絕不僅僅是有液態水就萬事大吉,科學家們還提出了另外兩個影響生命存在因素。

  • 因素1:潮汐鎖定

潮汐鎖定發生在重力梯度使天體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另一個天體。這樣說可能比較抽象,舉個例子就很清楚了。

月球,就是一個潮汐鎖定的天體,月球永遠只有一面朝著地球,另一面永遠背對著地球。

潮汐鎖定會造成什麼現象呢?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潮汐鎖定

如果地球被太陽潮汐鎖定,那麼永遠不會出現日出,也不會有日落,朝著太陽的一面熱得要死,水都被蒸發了,背對著太陽的一面又黑又冷,水都被凍成了冰塊。

我們所在的太陽系的中心——太陽,並不是一顆普通的恆星。

在我們的星系中,多達四分之三的恆星是紅矮星,比我們的太陽體積更小,溫度也更低。

任何圍繞紅矮星運行的行星都需要離它的恆星更近才能保證達到維持生命存在的溫度,差不多有水星離太陽那樣近。在這個距離上,恆星的引力會把它拉進潮汐鎖定的軌道。

也就是說,很多行星都面臨著潮汐鎖定的問題。

而地球則幸運的離太陽有適當的距離,沒有潮汐鎖定的危險。


  • 因素2: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通過保留太陽的溫度來維持地球的溫暖。

處於宜居帶邊緣的行星,因為離恆星較遠,所以需要很多的二氧化碳來實現有液態水的條件。


"

“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裡的偶然,人類是這空蕩蕩的大殿裡唯一一隻螞蟻。有時覺得生命真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麼渺小,什麼都不值一提。”

——劉慈欣


1.偌大的宇宙,稀缺的生命

仰望星空時,我總會想,“宇宙這麼大,真的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嗎?”

每當發現新的類地行星時,我總會想,“會不會在遙遠的星球上就有生命,不然宇宙太寂靜了。”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當然,這是一個科學界都無法給出確定答案的問題。

在現代設備能探測的星球上,暫時沒有生命存在的發現。

在現代設備未能觸及的遠方,未能結論。

為什麼宇宙那麼大,生命卻那麼“獨一無二”。

偶然,在一本討論人類社會命運的書上,我受到了啟發。

2.曾經的雜草是小麥,而不是杉菜

《槍炮、 病菌與鋼鐵》,是一部試圖討論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為什麼其歷史發展的進程差異巨大的著作。

該書的作者賈雷德·戴蒙德,主要研究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自然》,《發現》,《博物學》雜誌發表論文200多篇。(如果對科研工作有所瞭解的小夥伴,應該能知道在《自然》上發表一篇文章有多牛。)

書裡講到了關於人類與小麥的故事。

人類從東非大裂谷走出,通過不斷地摸索,逐漸遍佈到世界的五大洲: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作為智人後代的人類,原本都是以狩獵採集為生,但在這個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因為有人類學會種植和養殖,人類社會第一次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狩獵採集時代,土地上人口的密度需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否則會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

再加上,受到季節變化等影響,需要隨時遷徙,只能帶走小孩,狩獵採集工具等必須的物資,不會花心思大量儲存糧食和生活用具。

人類一旦能夠通過種植作物,養殖牲畜來獲得足夠的糧食,人類會選擇定居,人口密度的增加又會刺激糧食的增長。

於是,人類社會逐漸有稠密的人口,儲存剩餘的糧食,以及可以養活不從事農業的專業人才,比如族長、巫師,並逐漸形成較為複雜的社會結構。

有一本討論人類歷史的經典之作《人類簡史》,尤瓦爾曾這樣發問,“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公元前8000年之前,小麥只是作為數以萬計的植物中的一種,森林中雜草一般的存在,而且還是非常脆弱的一種。

因為小麥無法在石頭周圍生長,無法適應乾旱的氣候,從蟲子到鳥類都是他的天敵。

然而,在很多植物陸續消失的今天,小麥已經成為全世界種植面積最廣的植物。

有小麥的地方就不會有其他植物,其他植物只能叫雜草。

因為一片片小麥形成的“麥海”一望無際,還有一個叫李健的人寫過一首《風吹麥浪》的歌。

3.幸福的婚姻與可馴化的動物共用同一個原則

而豬,牛,羊,馬就是動物屆的“小麥”,也因為被人類飼養而成為今天地球上數量龐大的動物。

《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中,羅列了大型哺乳動物馴化得到證明的最早的大致年代。

大型哺乳動物基本上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經完成馴化,羊駝及駱駝也是在公元前2500年結束馴化。

全世界陸生食草類的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共有148種,只有14種被人類馴化成功。

至此之後,剩下的134種大型哺乳動物再也沒有被成功馴化。

這剩下的野生哺乳動物中,不乏肉質肥美,奶量豐富的,比如大角斑羚,駝鹿;也有可以騎乘,拉雪橇的,比如麋鹿。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大角斑羚)

於是,19世紀-20世紀,科學家們安排了大角斑羚,駝鹿,麋鹿,麝牛,斑馬和美洲野牛6種大型哺乳動物作為研究對象,希望能對這些動物進行馴化,豐富人類的餐桌,增加運輸的方式。

動物育種專家和遺傳學家,按照詳細的計劃,嚴格控制交配和食物,但,用盡了科學方法之後,對於這些動物的馴化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並不能像豬,牛,羊等進行大規模繁殖,無法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

按照“科學方法”和“現代科技”的馴化實驗失敗了,大型哺乳動物的馴化結束時間依然停留在公元前2500年。

進化論之父達爾文,有一個表弟叫高爾基,也是遺傳學的專家,他認為這些剩下的動物是“註定要永遠野生”。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難道真有命中註定這一說?

可能還真有。

托爾斯泰有本偉大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看過的人可能不多,但書裡有一句話非常的經典,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148種大型野生哺乳動物中,只有少量動物能被馴化的原因與“家庭幸福論”相似。

“可馴化的動物總是相似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則各有各的不可取之處。”

這個答案被稱作“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幸福的婚姻必須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同時成功:兩性的吸引,對金錢的共識,對孩子的管教,家庭的背景等等。

只要有一個方面有重大問題,婚姻都會陷入不幸之中。

被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也必須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同時滿足條件,在書中,作者列舉了能被馴化的6大因素。

  • 因素1:飼養所需日常食物。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吃得不算多也不太挑食的動物。

動物的食物生物量轉換率通常在10%,就是說,要用10,000磅的玉米才能養出一頭1,000磅的牛。

如果想要養出一隻1,000磅的肉食動物,需要用10000磅的食草動物去飼養,而這10,000磅的食草動物又需要100,000磅的玉米來飼養。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樹袋熊)

如果遇到樹袋熊這種對食物過分挑剔,只吃澳大利亞桉樹葉的動物,需要精心準備很多桉樹葉才能將他們養大。

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對食物挑剔的動物,飼養成本都太高,不適宜被馴化。

  • 因素2:生長速度。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生長迅速的動物。

被人類馴化的哺乳動物,大多成熟期在1年—3年之間,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就能看到成果。

大象,吃素,還不挑食,身上的肉也很多。

但飼養大象需要花上15年的時間等待他成年。

15年的時間,在死亡率高,平均壽命低得可憐的時代,怎麼會有人花15年去飼養一個可能活不到吃上一口肉的動物。

  • 因素3:圈養中的繁殖問題。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在圈養環境中也能繼續繁殖的動物。

南美的安第斯山脈有一種野駱駝被叫做南美小羊駝,它的毛又細又輕又保暖。

但古代印加人只是把小羊駝趕進圍欄,剪下他們的毛,再放他們走。

南美小羊駝的駝毛非常值錢,在金錢的激勵下,人們想要飼養小羊駝。

但試過了所有辦法,圈養南美小羊駝的嘗試都失敗了。

原來,小羊駝在交配前要經過長時間的複雜求偶過程,一種在圈養中無法做到的程式,而且雄性小羊駝彼此之間水火不得相融。

如果一種動物無法在圈養環境中繼續繁殖,那人類也會失去飼養它的動力。

  • 因素4:凶險的性情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飼養它們不會等於自殺的動物。

豬,馬,牛,駱駝都曾經傷人,甚至殺死過人,但他們和大部分大型動物相比,性情已經是非常非常溫和。

不信你看非洲野牛,它很快能長到一噸,在圈養中繁衍沒有問題,但是它是公認的非洲最危險、脾氣最難預料的大型哺乳動物。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非洲野牛)

在非洲,所有人都知道,想要馴化非洲野牛的人,要麼因此送命,要麼在它長大之前把它殺死。

人類只是想飼養動物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並不想因此喪命,所以過於凶猛的動物,人類並不想要圈養在身邊。

  • 因素5:容易受驚的性情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不容易被嚇死的動物。

食草型哺乳動物通常膽子都非常小,如果受到驚嚇,要麼動作敏捷迅速逃跑,要麼動作遲緩在群體中扎堆尋求庇護。

瞪羚,在幾千年的時間中,是經常被人類捕獲的獵物。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瞪羚)

但人類並沒有成功馴化瞪羚,因為他的膽子實在太小了,稍微收到一點驚嚇,瞪羚就要飛速逃跑,甚至會盲目地向圍牆一頭撞去。

如果捕獲一頭,圈養就死一頭,那馴化瞪羚肯定虧本生意,誰都不會去做。

  • 因素6:群居結構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適合群居的動物,這樣才能有規模效應。

通過觀察馬群,我們可以看到馬群在行進時,所有的馬都保持著固定不變的次序:母馬按級別依次排序,級別最高的在最前面,母馬身後緊跟著自己的小馬駒,也是按年齡排序,最小的排在最前面,公馬殿後。

在野生環境中,他們看到的是馬群,在圈養狀態下,他們看到的除了馬群還有人或牧羊犬。

在馱運時,馴馬的人在馬前面,其他的馬就像跟在級別最高的母馬後面一樣;

在放牧時,牧羊人或牧羊犬是他們的領頭人,只要帶回領頭的馬,就能帶回馬群。

這樣的群居動物因為已經習慣於生活在密集的群體中,所以在擁擠的圈養環境下也能生長得很好。

綜合以上六個因素,我們發現,看似可以被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很多,可是實際上,要同時滿足以上6個條件的非常非常的少。

就像我們學的概率題,單獨滿足一個條件的概率很高,但要同時滿足,6個可能性相乘後,得到的概率變得很低。

4.生命沒有如果,只有奇蹟

回到關於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的問題。

我們的科學家發現在宇宙中,存在著宜居帶。

宜居帶是指在一顆恆星(比如太陽)周圍的一定範圍內,行星的溫度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水能以液態形式存在。

由於科學家們認為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如果一顆行星(比如地球)恰好落在宜居帶,就有可能存在生命。

nasa利用“開普勒”望遠鏡觀測銀河系後,發現銀河系中至少存在500億行星,其中至少有5億顆處於宜居帶。

乍看之下,有生命存在可能的行星非常非常的多,好像閉著眼睛隨便往天上指,就能找到一個住著外星人的星球。

但其實,生命的誕生絕不僅僅是有液態水就萬事大吉,科學家們還提出了另外兩個影響生命存在因素。

  • 因素1:潮汐鎖定

潮汐鎖定發生在重力梯度使天體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另一個天體。這樣說可能比較抽象,舉個例子就很清楚了。

月球,就是一個潮汐鎖定的天體,月球永遠只有一面朝著地球,另一面永遠背對著地球。

潮汐鎖定會造成什麼現象呢?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潮汐鎖定

如果地球被太陽潮汐鎖定,那麼永遠不會出現日出,也不會有日落,朝著太陽的一面熱得要死,水都被蒸發了,背對著太陽的一面又黑又冷,水都被凍成了冰塊。

我們所在的太陽系的中心——太陽,並不是一顆普通的恆星。

在我們的星系中,多達四分之三的恆星是紅矮星,比我們的太陽體積更小,溫度也更低。

任何圍繞紅矮星運行的行星都需要離它的恆星更近才能保證達到維持生命存在的溫度,差不多有水星離太陽那樣近。在這個距離上,恆星的引力會把它拉進潮汐鎖定的軌道。

也就是說,很多行星都面臨著潮汐鎖定的問題。

而地球則幸運的離太陽有適當的距離,沒有潮汐鎖定的危險。


  • 因素2: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通過保留太陽的溫度來維持地球的溫暖。

處於宜居帶邊緣的行星,因為離恆星較遠,所以需要很多的二氧化碳來實現有液態水的條件。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在大多數恆星宜居帶偏外側的半數以上的行星,需要其大氣層中至少含有10%的二氧化碳才會存在液態水。這些二氧化碳對生命的生存來說是極其有害的。

這樣,傳統意義上的宜居帶就會縮小到原來的三分之一以下。

我們馴化植物和動物,似乎有成百上千的種類可供選擇,但經過安娜卡列尼娜原則篩選後,只剩下不到10%的可能。

地球上出現生命,看起來宜居帶的行星數量非常之多,但僅經過兩個條件的篩選後,出現生命的可能性一下降到三分之一以下。

另外影響生命起源的因素可能還包括地球磁場、地球的大氣層、月球和木星對地球保護,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等等,出現生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正如《聖經》中記載的耶穌十二門徒之一聖馬太所說,“被傳喚者重,被選中者少。”

如果太陽所處的位置不是銀河系比較偏遠的一條螺旋臂上避免了太過密集的輻射;


"

“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裡的偶然,人類是這空蕩蕩的大殿裡唯一一隻螞蟻。有時覺得生命真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麼渺小,什麼都不值一提。”

——劉慈欣


1.偌大的宇宙,稀缺的生命

仰望星空時,我總會想,“宇宙這麼大,真的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嗎?”

每當發現新的類地行星時,我總會想,“會不會在遙遠的星球上就有生命,不然宇宙太寂靜了。”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當然,這是一個科學界都無法給出確定答案的問題。

在現代設備能探測的星球上,暫時沒有生命存在的發現。

在現代設備未能觸及的遠方,未能結論。

為什麼宇宙那麼大,生命卻那麼“獨一無二”。

偶然,在一本討論人類社會命運的書上,我受到了啟發。

2.曾經的雜草是小麥,而不是杉菜

《槍炮、 病菌與鋼鐵》,是一部試圖討論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為什麼其歷史發展的進程差異巨大的著作。

該書的作者賈雷德·戴蒙德,主要研究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自然》,《發現》,《博物學》雜誌發表論文200多篇。(如果對科研工作有所瞭解的小夥伴,應該能知道在《自然》上發表一篇文章有多牛。)

書裡講到了關於人類與小麥的故事。

人類從東非大裂谷走出,通過不斷地摸索,逐漸遍佈到世界的五大洲: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作為智人後代的人類,原本都是以狩獵採集為生,但在這個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因為有人類學會種植和養殖,人類社會第一次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狩獵採集時代,土地上人口的密度需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否則會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

再加上,受到季節變化等影響,需要隨時遷徙,只能帶走小孩,狩獵採集工具等必須的物資,不會花心思大量儲存糧食和生活用具。

人類一旦能夠通過種植作物,養殖牲畜來獲得足夠的糧食,人類會選擇定居,人口密度的增加又會刺激糧食的增長。

於是,人類社會逐漸有稠密的人口,儲存剩餘的糧食,以及可以養活不從事農業的專業人才,比如族長、巫師,並逐漸形成較為複雜的社會結構。

有一本討論人類歷史的經典之作《人類簡史》,尤瓦爾曾這樣發問,“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公元前8000年之前,小麥只是作為數以萬計的植物中的一種,森林中雜草一般的存在,而且還是非常脆弱的一種。

因為小麥無法在石頭周圍生長,無法適應乾旱的氣候,從蟲子到鳥類都是他的天敵。

然而,在很多植物陸續消失的今天,小麥已經成為全世界種植面積最廣的植物。

有小麥的地方就不會有其他植物,其他植物只能叫雜草。

因為一片片小麥形成的“麥海”一望無際,還有一個叫李健的人寫過一首《風吹麥浪》的歌。

3.幸福的婚姻與可馴化的動物共用同一個原則

而豬,牛,羊,馬就是動物屆的“小麥”,也因為被人類飼養而成為今天地球上數量龐大的動物。

《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中,羅列了大型哺乳動物馴化得到證明的最早的大致年代。

大型哺乳動物基本上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經完成馴化,羊駝及駱駝也是在公元前2500年結束馴化。

全世界陸生食草類的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共有148種,只有14種被人類馴化成功。

至此之後,剩下的134種大型哺乳動物再也沒有被成功馴化。

這剩下的野生哺乳動物中,不乏肉質肥美,奶量豐富的,比如大角斑羚,駝鹿;也有可以騎乘,拉雪橇的,比如麋鹿。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大角斑羚)

於是,19世紀-20世紀,科學家們安排了大角斑羚,駝鹿,麋鹿,麝牛,斑馬和美洲野牛6種大型哺乳動物作為研究對象,希望能對這些動物進行馴化,豐富人類的餐桌,增加運輸的方式。

動物育種專家和遺傳學家,按照詳細的計劃,嚴格控制交配和食物,但,用盡了科學方法之後,對於這些動物的馴化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並不能像豬,牛,羊等進行大規模繁殖,無法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

按照“科學方法”和“現代科技”的馴化實驗失敗了,大型哺乳動物的馴化結束時間依然停留在公元前2500年。

進化論之父達爾文,有一個表弟叫高爾基,也是遺傳學的專家,他認為這些剩下的動物是“註定要永遠野生”。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難道真有命中註定這一說?

可能還真有。

托爾斯泰有本偉大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看過的人可能不多,但書裡有一句話非常的經典,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148種大型野生哺乳動物中,只有少量動物能被馴化的原因與“家庭幸福論”相似。

“可馴化的動物總是相似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則各有各的不可取之處。”

這個答案被稱作“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幸福的婚姻必須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同時成功:兩性的吸引,對金錢的共識,對孩子的管教,家庭的背景等等。

只要有一個方面有重大問題,婚姻都會陷入不幸之中。

被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也必須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同時滿足條件,在書中,作者列舉了能被馴化的6大因素。

  • 因素1:飼養所需日常食物。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吃得不算多也不太挑食的動物。

動物的食物生物量轉換率通常在10%,就是說,要用10,000磅的玉米才能養出一頭1,000磅的牛。

如果想要養出一隻1,000磅的肉食動物,需要用10000磅的食草動物去飼養,而這10,000磅的食草動物又需要100,000磅的玉米來飼養。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樹袋熊)

如果遇到樹袋熊這種對食物過分挑剔,只吃澳大利亞桉樹葉的動物,需要精心準備很多桉樹葉才能將他們養大。

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對食物挑剔的動物,飼養成本都太高,不適宜被馴化。

  • 因素2:生長速度。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生長迅速的動物。

被人類馴化的哺乳動物,大多成熟期在1年—3年之間,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就能看到成果。

大象,吃素,還不挑食,身上的肉也很多。

但飼養大象需要花上15年的時間等待他成年。

15年的時間,在死亡率高,平均壽命低得可憐的時代,怎麼會有人花15年去飼養一個可能活不到吃上一口肉的動物。

  • 因素3:圈養中的繁殖問題。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在圈養環境中也能繼續繁殖的動物。

南美的安第斯山脈有一種野駱駝被叫做南美小羊駝,它的毛又細又輕又保暖。

但古代印加人只是把小羊駝趕進圍欄,剪下他們的毛,再放他們走。

南美小羊駝的駝毛非常值錢,在金錢的激勵下,人們想要飼養小羊駝。

但試過了所有辦法,圈養南美小羊駝的嘗試都失敗了。

原來,小羊駝在交配前要經過長時間的複雜求偶過程,一種在圈養中無法做到的程式,而且雄性小羊駝彼此之間水火不得相融。

如果一種動物無法在圈養環境中繼續繁殖,那人類也會失去飼養它的動力。

  • 因素4:凶險的性情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飼養它們不會等於自殺的動物。

豬,馬,牛,駱駝都曾經傷人,甚至殺死過人,但他們和大部分大型動物相比,性情已經是非常非常溫和。

不信你看非洲野牛,它很快能長到一噸,在圈養中繁衍沒有問題,但是它是公認的非洲最危險、脾氣最難預料的大型哺乳動物。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非洲野牛)

在非洲,所有人都知道,想要馴化非洲野牛的人,要麼因此送命,要麼在它長大之前把它殺死。

人類只是想飼養動物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並不想因此喪命,所以過於凶猛的動物,人類並不想要圈養在身邊。

  • 因素5:容易受驚的性情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不容易被嚇死的動物。

食草型哺乳動物通常膽子都非常小,如果受到驚嚇,要麼動作敏捷迅速逃跑,要麼動作遲緩在群體中扎堆尋求庇護。

瞪羚,在幾千年的時間中,是經常被人類捕獲的獵物。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瞪羚)

但人類並沒有成功馴化瞪羚,因為他的膽子實在太小了,稍微收到一點驚嚇,瞪羚就要飛速逃跑,甚至會盲目地向圍牆一頭撞去。

如果捕獲一頭,圈養就死一頭,那馴化瞪羚肯定虧本生意,誰都不會去做。

  • 因素6:群居結構

適合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一定是適合群居的動物,這樣才能有規模效應。

通過觀察馬群,我們可以看到馬群在行進時,所有的馬都保持著固定不變的次序:母馬按級別依次排序,級別最高的在最前面,母馬身後緊跟著自己的小馬駒,也是按年齡排序,最小的排在最前面,公馬殿後。

在野生環境中,他們看到的是馬群,在圈養狀態下,他們看到的除了馬群還有人或牧羊犬。

在馱運時,馴馬的人在馬前面,其他的馬就像跟在級別最高的母馬後面一樣;

在放牧時,牧羊人或牧羊犬是他們的領頭人,只要帶回領頭的馬,就能帶回馬群。

這樣的群居動物因為已經習慣於生活在密集的群體中,所以在擁擠的圈養環境下也能生長得很好。

綜合以上六個因素,我們發現,看似可以被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很多,可是實際上,要同時滿足以上6個條件的非常非常的少。

就像我們學的概率題,單獨滿足一個條件的概率很高,但要同時滿足,6個可能性相乘後,得到的概率變得很低。

4.生命沒有如果,只有奇蹟

回到關於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的問題。

我們的科學家發現在宇宙中,存在著宜居帶。

宜居帶是指在一顆恆星(比如太陽)周圍的一定範圍內,行星的溫度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水能以液態形式存在。

由於科學家們認為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如果一顆行星(比如地球)恰好落在宜居帶,就有可能存在生命。

nasa利用“開普勒”望遠鏡觀測銀河系後,發現銀河系中至少存在500億行星,其中至少有5億顆處於宜居帶。

乍看之下,有生命存在可能的行星非常非常的多,好像閉著眼睛隨便往天上指,就能找到一個住著外星人的星球。

但其實,生命的誕生絕不僅僅是有液態水就萬事大吉,科學家們還提出了另外兩個影響生命存在因素。

  • 因素1:潮汐鎖定

潮汐鎖定發生在重力梯度使天體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另一個天體。這樣說可能比較抽象,舉個例子就很清楚了。

月球,就是一個潮汐鎖定的天體,月球永遠只有一面朝著地球,另一面永遠背對著地球。

潮汐鎖定會造成什麼現象呢?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潮汐鎖定

如果地球被太陽潮汐鎖定,那麼永遠不會出現日出,也不會有日落,朝著太陽的一面熱得要死,水都被蒸發了,背對著太陽的一面又黑又冷,水都被凍成了冰塊。

我們所在的太陽系的中心——太陽,並不是一顆普通的恆星。

在我們的星系中,多達四分之三的恆星是紅矮星,比我們的太陽體積更小,溫度也更低。

任何圍繞紅矮星運行的行星都需要離它的恆星更近才能保證達到維持生命存在的溫度,差不多有水星離太陽那樣近。在這個距離上,恆星的引力會把它拉進潮汐鎖定的軌道。

也就是說,很多行星都面臨著潮汐鎖定的問題。

而地球則幸運的離太陽有適當的距離,沒有潮汐鎖定的危險。


  • 因素2: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通過保留太陽的溫度來維持地球的溫暖。

處於宜居帶邊緣的行星,因為離恆星較遠,所以需要很多的二氧化碳來實現有液態水的條件。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在大多數恆星宜居帶偏外側的半數以上的行星,需要其大氣層中至少含有10%的二氧化碳才會存在液態水。這些二氧化碳對生命的生存來說是極其有害的。

這樣,傳統意義上的宜居帶就會縮小到原來的三分之一以下。

我們馴化植物和動物,似乎有成百上千的種類可供選擇,但經過安娜卡列尼娜原則篩選後,只剩下不到10%的可能。

地球上出現生命,看起來宜居帶的行星數量非常之多,但僅經過兩個條件的篩選後,出現生命的可能性一下降到三分之一以下。

另外影響生命起源的因素可能還包括地球磁場、地球的大氣層、月球和木星對地球保護,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等等,出現生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正如《聖經》中記載的耶穌十二門徒之一聖馬太所說,“被傳喚者重,被選中者少。”

如果太陽所處的位置不是銀河系比較偏遠的一條螺旋臂上避免了太過密集的輻射;


幸運|人類是宇宙數萬億星球中唯一的孩子嗎?

如果45億年前,一顆類似火星的星球沒有撞到地球,就不會形成月球,地球上就不會出現潮汐,海洋的流動速度會變得很慢;

如果地球所處的位置不是在離太陽不遠也不近使得液態水正好存在;

那麼,地球上很可能也是一顆沒有生命的“寂靜的星球”。

如果小麥的基因沒有突變,使麥稈不會脫落,只能留在麥稈上等待人類收穫他們;

如果豬、牛、羊稍稍有一點不符合“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那麼,人類可能只能狩獵無法因為種植、養殖而定居,也只是與地球上其他動物一樣“只是動物”。

地球上出現生命是一次奇蹟,生命中孕育出人類也是一次奇蹟。

奇蹟,是指極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奇蹟,因為我們都是宇宙的孩子,

甚至有可能是宇宙獨一無二的孩子。

正如劉慈欣在一次採訪中所說,“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裡的偶然,人類是這空蕩蕩的大殿裡唯一一隻螞蟻。有時覺得生命真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麼渺小,什麼都不值一提。”

現在的我們無法知道,我們是否是唯一的偶然,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我們是宇宙中不可多得的幸運。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著急,

記得抬頭仰望星空,

記得低頭俯瞰大地,

努力地活出自己,活得精彩,

才不辜負我們誕生的奇蹟。


作者:胖達,約你一起用墨香和光影解構生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