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人(雜談)

宇宙 道教 民主 藝術 執手文學 2017-04-30

人啊人

作者:諸葛


最近,我在執手網上發了幾篇關於人在社會交往中的文章,《說說圈子》、《價值取向的思考》、《人脈是通往成功的金橋》、《人格的魅力和塑造》等,相信會得到朋友們的熱議和關注,也說明人人都需要進一步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進一步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希望能把握好自己,使自己不至於被社會淘汰,不至於被朋友拋棄,不至於處在被孤立的狀態。這裡我想進一步闡述人的本身,解讀人生存、活著的含義和死去的價值。引發大家深思。

大家都知道,人一生下來就會哭,那是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從孃胎裡解脫出來後的生物能的釋放,是聲帶震顫的發音,也是鮮活生命的吶喊和廣告,從那天起人就降臨到自然的世界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這哭聲預示著世間的艱難和苦澀,也許還有徹骨的心酸和磨難。人並不是完全在幸福和歡樂中度過,也不完全會是放縱的自由自在。人無論高低貴賤,都會經過許多溝溝坎坎,穿越許多意想不到的艱難險阻,才能取得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不見得就永遠快樂。那是因為什麼呢?

那是因為人是個“物質的人”。從人的起源上看,宇宙間,物質世界是優先於人類而存在的,物質世界的產生、存在、發展及運動變化的規律,都不是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當然人可以通過努力,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但是人類的活動卻不能違揹物質世界及其運動規律的客觀性。違反自然規律人類就會遭殃,就會自食其果,嚐盡苦頭。物質是運動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不斷地保持著平衡狀態,又時刻破壞著平衡,這種基本的矛盾規律,推動著物質從無機物到有機物,推動著物質從多分子體系到原始生命的演化,推動著物質從原始生命到人類的進化。這種本原的意義,是一切意義的來源,也是人類起源學說的要害,是人的活動與物質世界發生關聯,產生價值的根本。

從宏觀上看,人是依靠物質世界來維繫生命的,人降臨世間就是通過不斷的物質需求來滿足人們的生存願望,讓人能夠好好活著,為了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人們開發運用自然界的資源,交流提升這些資源的價值,達到更好的滿足人們生存的需求。人通過自己的創造,不斷地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但同時人也為自己的成功付出代價,有時會是慘痛的代價,如戰爭、榨取、掠奪、殺戳,都是在不斷打破平衡獲取新的平衡的副產物。在我國古代就以“陰陽五行”來解釋世界的本原,用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相生相剋來說明世界的聯繫和發展,春秋時期荀子、東漢王充、唐代柳宗元、明代王船山等一大批思想家,都有過這方面的論述,說明物質是人生存的基礎。

再從微觀上看,人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那樣能離開物質,沒有物質人就無法活著。為了高質量的活著,人們建設家園,開闢市場,發展信息,創造奇蹟,萬丈高樓平地起,山珍海味果蔬糖,只有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人的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局面,這是社會的主流方向。但是平衡的另外一面也同時存在,人們為了獲取物質,需要“媒介”,這就創造了錢幣,自從有了金錢,人的野心就會慢慢膨脹,人追求物質享受的慾望就會越來越強烈,由此孵生的社會亂象愈演愈烈,坑蒙拐騙偷、貪腐欺拿佔,人性中許多醜惡的東西也都會毫無掩飾的暴露出來。那是因為什麼呢?

那是因為人是個“精神的人”。人之所以是高級動物,就因為人直立行走,大腦思維,會說話,有無限創造力。而思維是人最活躍的因素,這種思維就是人的精神來源。人的精神是隨人的成長過程逐步發展起來的,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全面,從簡單到複雜,自從人有了精神以後,人就一直活在精神世界裡。這精神世界裡有個體、群體、民族、國家之分,作為每個個體的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別管這精神世界裡是些什麼,只要是獨立的自然人,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獨立的。當人進入社會以後就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影響,會對人的精神世界注入新的內容,於是群體、民族、國家等意識就在不斷的注入中形成。

物質是精神的基礎,沒有物質就沒有精神,但精神是人更高一層的境界。人在與人的交往中,必然會產生情感的交流和對衝,形成雙向、對應,互為因果的關係,再和物質利益結合,就會形成在精神指導下的物質利益關係,而圍繞物質利益形成的得失、利害、個人感覺、情感反應都是人精神世界的本能反應。人對美好、幸福的追求,是人的精神世界;人對自由、平等、民主的渴望,也是人的精神世界;人對旅遊、娛樂、小說、電影、電視的喜愛,同樣是人的精神世界;人對性慾、情感的追逐,依然是人的精神世界;人對宗教、各種信仰的痴迷,還是人的精神世界。如此五彩斑斕的精神生活,造就了人的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沉魚落雁的內心世界。

試問,沒有人的精神世界,哪來的道德、知識、教育、音樂、美術、思想、文化、藝術;沒有人的精神世界,哪來的喜怒哀樂,文化娛樂;沒有人的精神世界,哪來的接續香火,繁衍後代;沒有人的精神世界,又哪來的自由民主,社會發展。總而言之人的精神世界無所不包,比人的物質生活更加重要。如果說人因為沒有物質能量的吸納會死亡,那麼人沒有思想支撐,精神荒蕪也同樣會窒息,而且死亡得更徹底。在人類的社會裡,精神力量遠比物質力量強大。雖說在宇宙空間中,人類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人探索宇宙的精神,比宇宙更浩瀚。世界上沒有力量能阻止人的精神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正是因為人是個精神的人,才會有愛,愛是精神的基礎,有愛才會有性,有慾望,才會幸福美滿,沿襲後代;有愛才會有正義,愛自己、愛他人、愛生命、愛環境、愛國家,有愛就有力量。向雷鋒、焦裕祿那樣,把自己的愛,無私奉獻給了他人,昇華了自己的道德水準,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這樣的精神境界就是博愛,這樣的人才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那些社會邪惡勢力、醜惡現象、就是因為那些人的內心世界愛的缺失,自私自利,道德淪喪,才是不齒於人類的狗屎堆。

那麼人的精神世界是無疆界的,思想境界也是沒有邊際的,精神是永恆的,思想的影響力是無窮的。在近代世界歷史中,有五位猶太人,他們的肉體早已經離開人世,而他們的思想卻永放光芒,已經影響了人類幾個世紀,還將繼續影響下去,他們是摩西,提出世界的一切都是法律;耶穌,提出世界的一切都是苦難;馬克思,提出世界的一切都是資本;弗洛依德,提出一切都是性;愛因斯坦,提出一切都是相對的。這些閃耀著人類光彩的思想一直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寶藏,他們是引導思維的真理,改變世界的哲理,維護生命的情理,順乎自然的心理。那是因為什麼呢?

那是因為人是個“靈魂的人”。很多人認為靈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虛幻的東西,其實靈魂就是人的大腦、骨髓和神經系統中的“生物信息能”,當人的軀體機能停止運動的時候,也就是生命終結的時候,靈魂作為 “生物信息能”的能源枯竭後就脫離了軀體,迴歸了宇宙。這就是我國遠古時期的道教說的得道成仙“天人合一”的理論,也就是現代理論界研究的 “天物合一”的信息量場理論。

按照信息量場理論,人死亡後靈魂即生物信息能被複原於原軀體徵求,就是所謂“還魂”,但原來的記憶細胞的信息源記錄已經消失,生物信息能的“六元”即感光性(視覺)、感震性(聽覺)、感氣性(嗅覺)、感液性(味覺)感壓性(觸覺)、感距性(知覺)等物質本元性也隨即喪失,軀體不再具有承載六感的能力,其生物信息能釋放給了大自然,人體穴位的節點、磁場、引場已經無法被儀器測出數據。

千百年來對於靈魂的物質性都頗有爭議,但靈魂的反物質特徵依然明顯:如,靈魂活的靈性;在物質世界看不到、摸不著、測不到;無重量;意識流;附著性;潛在記憶;像一束X光波那樣穿透任何物質。人們常把這種意念附著在一個具體的人或事物中,表達人們的精神寄託和想象。正因為這樣靈魂常常被許多宗教所引用,成為超自然、非物質的組成部分,成為居於人和物質世界的主宰,抑或脫離軀體獨立存在,抑或附著在某一偶像,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對象。中國道教的“原始天尊”就是這種元神。元神有陰陽之分,通過煉丹還魂,讓靈魂進入人的肉體,讓“元神出竅”這樣就讓人的生命出現另一種形式,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想象。

我這裡還無法給予人的靈魂屬性以準確定義,但是在大千世界裡保持自己內心靈魂的潔淨、善良、誠懇,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玷汙自己的靈魂,當你在離開人世時,靈魂重歸軀體的那一瞬間,安然無恙,祥和平靜,不至於在你的軀體迴歸自然的時候,揹負著千古罵名和無限的遺憾,讓你的元神不得安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