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周邊海域未見異常

漁業 海洋學 貽貝 農業 大華網 2017-06-18

本報訊 記者劉文釗報道:近日,福建省泉州石獅等地發生疑似食用貽貝中毒事件,經查,事件“元凶”已初步鎖定“鏈狀裸甲藻”。事件發生後,引起了不少市民的關注。昨天,記者向市海洋與漁業部門瞭解到,從近期我市附近海域水質的監測情況來看,目前我市周邊海域未發現赤潮現象。我市有赤潮記錄以來,大概發生赤潮10多次,但都是無毒赤潮,不會使海產品食用發生中毒現象。

據介紹,赤潮是由於海水中浮游藻類、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暴發性增殖或聚集達到某一水平,引起水色變化或對其他海洋生物產生危害作用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漁民俗稱之為“鐵鏽水”、“臭水”、“牛糞水”、“紅潮”等。赤潮又分為無毒赤潮和有毒赤潮。而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能夠生泌麻痺性貝毒、下痢性貝毒、神經性貝毒等毒素,人類一旦食用就易引起中毒反應。

據報道,針對福建省部分地區多人中毒的情況,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經調查後,在福建漳州海域發現赤潮生物。引發此次赤潮的主要生物鏈狀裸甲藻,是福建省有赤潮記錄以來首次在福建海域爆發,鏈狀裸甲藻能夠產生麻痺性貝毒,被貝類生物濾食後,可在貝類體內積累毒素,引起食用者出現中毒反應。事發後,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已啟動赤潮災害二級應急響應。

記者瞭解到,為加強海洋災害防控,防範發生水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目前省海洋與漁業廳已下發《關於加強貝類等海產品安全監控的緊急通知》,要求粵東有關沿渚地級以上市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密切關注所轄海域海洋環境狀況,加強對貝類等海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同時配合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對市場流通水產品的監測。

那麼,汕頭海域近期的環境狀況如何?據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稱,目前已將省海洋與漁業廳的《關於加強貝類等海產品安全監控的緊急通知》轉發到各區縣海洋與漁業部門,並加強海域海洋環境的監控。

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站長蔡少煉告訴記者,從近期我市附近海域水質的監測情況來看,海水水質多項指標比去年同期還好,藻類密度也不高,加上近期有颱風對海水有攪動作用,導致形成赤潮的可能性更低。

據瞭解,多年來,我市通過開展增殖放流、優化產業結構、建設人工魚礁等方式,有效地改善了海洋生態環境,使赤潮的發生呈現面積小、次數少、持續時間短的特點,沒有發生大面積的赤潮海洋災害。目前,我市已建立包括汕頭港內灣的海洋環境監測體系,對近岸海域趨勢性水質、近岸貽貝與沉澱物、榕江入海汙染物總量、陸源排汙口、重點增養殖區、海濱泳場、赤潮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監測。對於赤潮的監測,我市建立了以市環境監測站為中心,各區縣監測站為基礎,以生產漁船常年監視相結合的全方位動態監測網絡體系。

據蔡少煉介紹,汕頭有赤潮記錄20年來,大概發生赤潮10多次,發生的都是無毒赤潮,不會使海產品食用發生中毒現象。最近一次赤潮就是去年4月南澳青澳一帶海域發生局部夜光藻赤潮,屬無毒赤潮,面積也非常小,持續時間4天,期間未出現附近海域養殖魚類和海洋生物異常死亡的現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