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鄉出十五音,十五個潮汕人只有一個知道

語言 文同 文化 南澳故事 2018-12-01

首先,沒有“潮汕字”這一說法,潮汕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很多現在還在我們方言中使用的字,都可以從古漢語中找到。不像粵語,雖然也保留了不少古漢語字詞,但還是要造出大量加口字旁的字來表音表意。

第二,老馬最初啟蒙認字,得益於一本奶奶傳給我的潮汕音字典,它叫《潮語十五音》(見下圖),它的好處,就是隻要你知道一個字的潮汕音,就可以從裡面查到它怎麼寫(當然,要先學會怎麼查)。

十五鄉出十五音,十五個潮汕人只有一個知道

潮語十五音

蔣儒林編著

汕頭文明商務書局1911年版

這書老得搵醋可吞,但它可是老馬的傳家寶

第三,老馬別的優點沒有,就是好學。上學後,從一本有潮汕話注音的《常用字典》開始,到父親傳給我的《潮汕新字典》(香港廣泰書局1973年發行),到後來又得益於李新魁、林倫倫等潮汕語文專家的辭書及著述,以及王應欽(瓠叟)、蔡英豪等老前輩的薰陶;網絡時代,搜索工具的更迭,也讓老馬有了事半功倍效率,這才敢斗膽借潮汕物食一角,開這個拋磚引玉的專欄,目的只不過想讓世人知道(特別是年輕一代),我們的潮汕話不但不土,還是中國最雅的語言,沒有之一。

十五鄉出十五音,十五個潮汕人只有一個知道

十五鄉出十五音,十五個潮汕人只有一個知道

左:香港出的《潮汕新字典》 右:王應欽老師的《潮汕言字詞溯源》

沒想到,回答完這位朋友沒幾天,老馬就受邀到澄海蓮華鎮參加了一場活動:張世珍《潮聲十五音》展示館開館揭牌儀式。孤陋寡聞的老馬這才知道,原來,奶奶傳給我的《潮語十五音》,跟張世珍先生的《潮聲十五音》幾乎差不多同時面世,而兩本各有千秋,後來都曾不斷加印,啟蒙了一代又一代的潮汕人。

有趣的是,張世珍先生的家鄉澄海蓮華鎮原名十五鄉(這名字始於清咸豐二年,該地共有十五個自然村結成匯鄉,因得名)。十五鄉人編十五音,也算天作之合了。

潮聲十五音

張世珍編撰

汕頭圖畫報石印1913年初版

林倫倫教授捐贈

十五鄉出十五音,十五個潮汕人只有一個知道

潮聲十五音初版 1913年 汕頭圖畫報石印

老馬隨機在微信上問了幾位80後,以及更年輕的90後,恰好收到十五分回答,其中只有一個80後知道“十五音”是什麼。對張世珍是何許人,就更加沒人知道了。不急,老馬物杯茶了慢慢呾來。

1月1日上午,國內第一個潮汕方言展示館—“潮聲十五音展示館”在澄海蓮華鎮東光村張世珍先生舊居舉行開館揭牌儀式。當天前來參加儀式的有著名語言學家林倫倫教授、韓山師範學院圖書館館長藍宗輝、林朝虹教授、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碩士生導師陳景熙博士、潮州圖書館潮汕文化研究學者陳賢武等。

十五鄉出十五音,十五個潮汕人只有一個知道

林倫倫教授為展示館揭牌

張世珍(1840—1915),字聘之,饒平隆城(今澄海蓮華隆城,民初屬饒平縣管轄)人,家境貧寒,少年失學,為生計入商場,從事商船生意,奔波於全國及東南亞各地,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除母語外,會說山東話、粵語等,這為他研究字音打下了基礎。

張世珍

1840-1915

字聘之,饒平隆城人(今澄海蓮華鎮)

編撰出影響甚大的《潮聲十五音》,於1913年出版發行

十五鄉出十五音,十五個潮汕人只有一個知道

後來,他根據黃謙《匯音妙語》和謝秀嵐的《雅俗通十五音》,結合潮州方言實際,“潛心講求,未越一月,頗能通曉”,最終在1907年編出了《潮聲十五音》字典。又經過幾年修訂,最後才由汕頭 於1913年正式付梓。

十五鄉出十五音,十五個潮汕人只有一個知道

展示館牆上的張世珍事蹟介紹

此書一出,便在潮人中迅速流行,成了一本暢銷工具書,在汕頭、香港、上海及南洋各地都有翻印版本。

十五鄉出十五音,十五個潮汕人只有一個知道

展示館一角,復原當年私塾用《潮聲十五音》教學生識字的場面

此次,由林倫倫教授牽頭,張世珍後人捐獻了舊居,在市、區支持下,蓮華鎮從今年3月著手籌建“潮聲十五音展示館”。在籌建過程中,林倫倫教授除提寫館名、撰寫前言外,還親力參與多媒體語音展示製作,並且捐獻了三十多個版本的潮汕字典,包括張世珍先生1907年手稿及1913年初稿等幾個珍貴孤本。

十五鄉出十五音,十五個潮汕人只有一個知道

林倫倫教授為展示館揭牌並發表講話,重述了《潮聲十五音》在潮汕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以及他捐獻的幾本孤本的由來和珍貴性。

老馬有幸參加了此次“潮聲十五音展示館”開館揭牌儀式,也算是一次文化尋根及朝聖之旅。

十五鄉出十五音,十五個潮汕人只有一個知道

老馬(右一)跟林倫倫教授(中)及潮汕文化研究者歐懷琳(左)合影

《潮聲十五音》這本工具書,在潮汕文化史上的意義怎麼說都不為過,具體可參考以下由林倫倫教授授權潮汕物食發佈的文章(節錄):

“十五音”字典的起源和發展

林倫倫

所謂十五音字典,其實就是一種把同音字排列在一起的字表。這些同音字表以韻母為部,按部編寫;以聲母為緯,以聲調為經,然後拼切出字音。因為同一格子(頁)裡都是同音字,所以只要認得其中一個字的讀音,其他字的讀音便都可以自然習得。它簡單易學,可以作為掃盲讀本,因而深得老百姓的歡迎。

第一本這種字典叫做《潮聲十五音》,所以此類字典便被統稱為十五音字典。

十五鄉出十五音,十五個潮汕人只有一個知道

展示館內陳列的由林倫倫教授捐贈的《潮聲十五音》手稿及初版

關於潮汕方言的十五音字典,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澄海商人張世珍編寫的《字學津樑:潮聲十五音》(後人只稱《潮聲十五音》,下文同)。

關於《潮聲十五音》的編輯源流,李新魁先生曾做過比較研究。他在《潮州十五音源流考略》一文中說:“潮州話《十五音》的編撰,並不是當地的首創,而是有它長遠的源流。潮州地區最早的《十五音》,是參照福建漳州的《十五音》編撰的,因為潮州話和漳州話都屬於閩南方言區,語音比較接近,而且地域也相毗鄰,所以漳州的十五音對潮州有一定的影響。”(載《韓山師專學報》1985年第1期)

十五鄉出十五音,十五個潮汕人只有一個知道

潮聲十五音手稿

張世珍撰

1907年

林倫倫捐贈

張世珍的《潮聲十五音》在粵東閩語同音字典的編寫方面篳路藍縷、功不可墨。但由於編者不是語言學方面的專門人才,所以還存在種種有待改善的缺點。之後的字典,便對前者有所改進。一是對其析音不精、列字不當的錯漏進行增益調整。例如漳州十五音是聲母[b-]/[m-]、[l-]/[n-]、[g]/[ng]不分,而粵東閩語與福建閩南話分道揚鑣以後,逐漸分離出來,於是變成了十八音

《潮聲十五音》之後,有些讀者可能懂得語言學的知識,所以便從聲母方面做了增益,例如劉聲繹的《潮州十七音》、姚弗如的《潮聲十七音新字彚合璧大全》,劉繹如的《新編潮聲十八音》等。劉繹如在其自序中開章明義地指出:“(我)發覺其中有不少之錯誤,舉其大者厥為所採字母之不足用。十五音之字母,即今之所謂聲母,十五音以‘柳邊求去地’等十五字為聲母,而潮音應有十八聲母,方足運用。因此常有將兩個不同音之字強合為一音之弊。例如以人與闌列為一音,疑與宜列為一音,文與門列為一音,實足使閱者迷亂,莫能辨別。又十五音將潮音分為四十部首(即四十韻),亦不敷用。”還有謝益顯的《增三潮聲十五音》。謝是黎錦熙先生的弟子,音韻之學自然精通,所以特別註明是“增三”,即“增加了三個聲母”。

十五鄉出十五音,十五個潮汕人只有一個知道

林倫倫教授珍藏的各版本十五音

1979年,中山大學李新魁先生配合他的《普通話潮汕方言常用字典》的出版,在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韻表式的《新編潮汕方言十八音》,在審音歸字問題上,以汕頭市話為代表點,對上述舊韻書式字典存在的問題,做了比較徹底的改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