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開學,鄭州新小一要注意,語文教材變化大'

"

小學開學在即,又有一批小朋友要正式升級為一年級的小學生啦!從幼兒園到小學,家長和萌娃們面對不同身份角色的轉變,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更快適應新的成長環境呢?

教材變化、入學必備清單……這些可以提前瞭解下,做好第一步準備哦~

"

小學開學在即,又有一批小朋友要正式升級為一年級的小學生啦!從幼兒園到小學,家長和萌娃們面對不同身份角色的轉變,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更快適應新的成長環境呢?

教材變化、入學必備清單……這些可以提前瞭解下,做好第一步準備哦~

臨近開學,鄭州新小一要注意,語文教材變化大

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將全部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在三科當中,統編《語文》教材最受社會關注,由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

變化1: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在“我上學了”之後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教學。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

這麼多年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為什麼統編《語文》教材要改變慣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雲解釋,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學習語言和漢字,而不是拼音。這種變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與識字的關係,即識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從多年的實踐經驗來看,小學生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的教學有一些問題。比如,小學生識字量少,學會拼音後,可以藉助拼音讀文章。但很多學生偷懶,很多字即使會認,也不願意鞏固記憶,而是藉助拼音讀字音。

實際上,我國的語言環境早已發生改變,生活中到處都是識字資源。比如,逛公園、坐電梯、乘火車的時候,父母都可以隨時隨地教孩子認字。可以說,現在學齡兒童對漢字的熟悉程度比拼音的熟悉程度要高,很多孩子入學前就已經在學語文、用語文。

調查顯示,90%的學齡兒童入學前都認識“天”和“人”,而80%的學齡兒童認識“地”。所以,統編《語文》教材在“識字”單元,呈現給一年級新生的第一課是學認“天地人你我他”六個字。“由他們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提高心理接受程度,緩解學習語文的壓力,降低學習難度,減少畏難情緒。”陳先雲說。

當然,拼音的作用不能忽視。低學段的學生識字量小,他們藉助拼音能夠閱讀較長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方言地區,拼音對於學習普通話尤為重要。此外,學生來自不同家庭,他們在入學前雖然認識了一些漢字,但對字義不一定理解,需要藉助拼音,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待獲得一定語文能力後才能扔掉這個柺棍。因此,拼音的作用很重要,還是應該學習的。

變化2:大量增加古詩文篇目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和教育部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努力與嘗試。

小學統編《語文》教材共編排了129篇古詩文,約佔總篇目數的30%。其中,古詩詞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除古詩詞、古代寓言、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外,還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傳統蒙學讀物中,選取符合當今時代特點、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初中有古詩文132篇,也比以前略有增加,從《詩經》到清代詩歌,從諸子散文、歷史散文、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呈現。

小學古詩文中,一部分是課程標準要求背誦的篇目,還有一部分是兒童在閱讀白話文時已經瞭解過的。比如,從三年級開始,統編教材每學期安排一篇文言文,如《司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學生們對這些課文的白話文已經很熟悉了,所以在理解上不會有太大的困難。而且所選文言文的篇幅短小、文字簡練,有時候一篇課文只有三五句話,小學生學習起來不會覺得吃力。

與以往不同的是,小學統編《語文》教材大大加強了古詩詞的積累量。據瞭解,教材中除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75首古詩詞外,還選入了適合小學生閱讀、背誦的古詩詞540餘首。這些古詩詞多數沒有以課文的形式出現,而是增加在課後的“日積月累”這個欄目中。該欄目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背誦、積累,但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對詩人表達的感情不要求掌握,等學生達到一定的年齡,便會自通其義,在生活、工作中自如運用。

在文言文的學習安排上也有所調整。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過去,文言文是從小學五年級下冊開始編排的,而統編教材將文言文教學提前到了小學三年級。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增加難度和數量。

此外,小學統編《語文》教材還增加了很多成語、名言警句、楹聯、謎語、諺語、歇後語、蒙學讀物、文化常識等內容,以期通過積累一定數量的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打好傳統文化的底子。而初中的《綜合性學習》,則圍繞“友”“信”“和”等傳統文化關鍵詞,設計了一系列專題活動。

變化3:“主治”不讀書、少讀書

“現在語文教學的問題就是讀書太少,很多學生只讀教材、教輔,很少讀課外書,所以語文素養無從談起。”義務教育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認為,“某種意義上,統編《語文》教材‘主治’不讀書、少讀書。”

據瞭解,統編《語文》教材把課外閱讀納入到了語文課程體系,抓住讀書興趣培養這個“牛鼻子”,大大增加了延伸閱讀量,努力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從一年級到九年級,每本教材都有系統的書目安排,告訴老師、家長和學生在每個學段需要讀什麼書。七至九年級的每冊有6個單元,都包含閱讀和寫作兩大板塊。八至九年級每冊設置1個“活動探究”單元,突出任務性學習理念。

這套教材還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包括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如,小學低年級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讀》欄目,高年級和初中有《名著導讀》《古典詩文誦讀》等欄目。初中教材改“精讀”為“教讀”,改“略讀”為“自讀”。“教讀”課主要由教師講,舉例子、給方法;“自讀”課讓學生自主閱讀,加上課外閱讀,形成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

教育專家認為,學生要在語文學科上脫穎而出,應具備以下特質:具備良好的溝通交往能力;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書面表達有條理,能夠做到文從字順;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統編《語文》教材的投入使用,正是希望幫助學生培養這些能力。

變化4:強調語言表達能力

統編《語文》教材在強調閱讀的同時,還強調語言表達能力。這也是相比以往《語文》教材的一大重要變化。

統編《語文》教材每一冊的每一模塊都設置了“口語交際”欄目,突出對口語表達、溝通交往能力的培養,體現了口語交際的重要性。此前,2001年出臺的語文課程標準曾首次將“口語交際”提升到和“閱讀”同等的地位。但十幾年過去,語文教學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學上,這一塊內容仍舊比較弱化,教師教完課,在學生身上體現不出效果,令“口語交際”處於可教可不教的尷尬境地。所以,統編《語文》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力圖改變這種狀況,提升“口語交際”訓練的實效性。

以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在“口語交際”內容的編排上,每冊編排4次(六年級下冊為3次),其中1次以功能交際為主,涵蓋了傾聽、表達和應對等口語交際目標。不同話題側重不同口語交際能力訓練。結合每一次交際活動,以小貼士的形式,單獨列出幾項要點提示,讓學生不但明確本次口語交際活動的目標和要求,還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加以運用。

統編《語文》教材也重視書面表達,即習作訓練。以習作能力發展為主線,組織獨立的習作單元內容,是這套教材體系結構上的重要突破。按照學生習作能力發展的規律,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冊安排一個習作單元,聚焦習作能力發展的某一方面,加強習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分量,使習作教學更具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旨在改變多年來語文教學實踐重閱讀輕習作的狀況。

"

小學開學在即,又有一批小朋友要正式升級為一年級的小學生啦!從幼兒園到小學,家長和萌娃們面對不同身份角色的轉變,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更快適應新的成長環境呢?

教材變化、入學必備清單……這些可以提前瞭解下,做好第一步準備哦~

臨近開學,鄭州新小一要注意,語文教材變化大

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將全部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在三科當中,統編《語文》教材最受社會關注,由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

變化1: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在“我上學了”之後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教學。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

這麼多年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為什麼統編《語文》教材要改變慣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雲解釋,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學習語言和漢字,而不是拼音。這種變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與識字的關係,即識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從多年的實踐經驗來看,小學生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的教學有一些問題。比如,小學生識字量少,學會拼音後,可以藉助拼音讀文章。但很多學生偷懶,很多字即使會認,也不願意鞏固記憶,而是藉助拼音讀字音。

實際上,我國的語言環境早已發生改變,生活中到處都是識字資源。比如,逛公園、坐電梯、乘火車的時候,父母都可以隨時隨地教孩子認字。可以說,現在學齡兒童對漢字的熟悉程度比拼音的熟悉程度要高,很多孩子入學前就已經在學語文、用語文。

調查顯示,90%的學齡兒童入學前都認識“天”和“人”,而80%的學齡兒童認識“地”。所以,統編《語文》教材在“識字”單元,呈現給一年級新生的第一課是學認“天地人你我他”六個字。“由他們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提高心理接受程度,緩解學習語文的壓力,降低學習難度,減少畏難情緒。”陳先雲說。

當然,拼音的作用不能忽視。低學段的學生識字量小,他們藉助拼音能夠閱讀較長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方言地區,拼音對於學習普通話尤為重要。此外,學生來自不同家庭,他們在入學前雖然認識了一些漢字,但對字義不一定理解,需要藉助拼音,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待獲得一定語文能力後才能扔掉這個柺棍。因此,拼音的作用很重要,還是應該學習的。

變化2:大量增加古詩文篇目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和教育部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努力與嘗試。

小學統編《語文》教材共編排了129篇古詩文,約佔總篇目數的30%。其中,古詩詞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除古詩詞、古代寓言、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外,還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傳統蒙學讀物中,選取符合當今時代特點、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初中有古詩文132篇,也比以前略有增加,從《詩經》到清代詩歌,從諸子散文、歷史散文、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呈現。

小學古詩文中,一部分是課程標準要求背誦的篇目,還有一部分是兒童在閱讀白話文時已經瞭解過的。比如,從三年級開始,統編教材每學期安排一篇文言文,如《司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學生們對這些課文的白話文已經很熟悉了,所以在理解上不會有太大的困難。而且所選文言文的篇幅短小、文字簡練,有時候一篇課文只有三五句話,小學生學習起來不會覺得吃力。

與以往不同的是,小學統編《語文》教材大大加強了古詩詞的積累量。據瞭解,教材中除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75首古詩詞外,還選入了適合小學生閱讀、背誦的古詩詞540餘首。這些古詩詞多數沒有以課文的形式出現,而是增加在課後的“日積月累”這個欄目中。該欄目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背誦、積累,但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對詩人表達的感情不要求掌握,等學生達到一定的年齡,便會自通其義,在生活、工作中自如運用。

在文言文的學習安排上也有所調整。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過去,文言文是從小學五年級下冊開始編排的,而統編教材將文言文教學提前到了小學三年級。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增加難度和數量。

此外,小學統編《語文》教材還增加了很多成語、名言警句、楹聯、謎語、諺語、歇後語、蒙學讀物、文化常識等內容,以期通過積累一定數量的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打好傳統文化的底子。而初中的《綜合性學習》,則圍繞“友”“信”“和”等傳統文化關鍵詞,設計了一系列專題活動。

變化3:“主治”不讀書、少讀書

“現在語文教學的問題就是讀書太少,很多學生只讀教材、教輔,很少讀課外書,所以語文素養無從談起。”義務教育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認為,“某種意義上,統編《語文》教材‘主治’不讀書、少讀書。”

據瞭解,統編《語文》教材把課外閱讀納入到了語文課程體系,抓住讀書興趣培養這個“牛鼻子”,大大增加了延伸閱讀量,努力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從一年級到九年級,每本教材都有系統的書目安排,告訴老師、家長和學生在每個學段需要讀什麼書。七至九年級的每冊有6個單元,都包含閱讀和寫作兩大板塊。八至九年級每冊設置1個“活動探究”單元,突出任務性學習理念。

這套教材還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包括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如,小學低年級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讀》欄目,高年級和初中有《名著導讀》《古典詩文誦讀》等欄目。初中教材改“精讀”為“教讀”,改“略讀”為“自讀”。“教讀”課主要由教師講,舉例子、給方法;“自讀”課讓學生自主閱讀,加上課外閱讀,形成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

教育專家認為,學生要在語文學科上脫穎而出,應具備以下特質:具備良好的溝通交往能力;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書面表達有條理,能夠做到文從字順;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統編《語文》教材的投入使用,正是希望幫助學生培養這些能力。

變化4:強調語言表達能力

統編《語文》教材在強調閱讀的同時,還強調語言表達能力。這也是相比以往《語文》教材的一大重要變化。

統編《語文》教材每一冊的每一模塊都設置了“口語交際”欄目,突出對口語表達、溝通交往能力的培養,體現了口語交際的重要性。此前,2001年出臺的語文課程標準曾首次將“口語交際”提升到和“閱讀”同等的地位。但十幾年過去,語文教學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學上,這一塊內容仍舊比較弱化,教師教完課,在學生身上體現不出效果,令“口語交際”處於可教可不教的尷尬境地。所以,統編《語文》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力圖改變這種狀況,提升“口語交際”訓練的實效性。

以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在“口語交際”內容的編排上,每冊編排4次(六年級下冊為3次),其中1次以功能交際為主,涵蓋了傾聽、表達和應對等口語交際目標。不同話題側重不同口語交際能力訓練。結合每一次交際活動,以小貼士的形式,單獨列出幾項要點提示,讓學生不但明確本次口語交際活動的目標和要求,還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加以運用。

統編《語文》教材也重視書面表達,即習作訓練。以習作能力發展為主線,組織獨立的習作單元內容,是這套教材體系結構上的重要突破。按照學生習作能力發展的規律,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冊安排一個習作單元,聚焦習作能力發展的某一方面,加強習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分量,使習作教學更具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旨在改變多年來語文教學實踐重閱讀輕習作的狀況。

臨近開學,鄭州新小一要注意,語文教材變化大

入學清單要看清

書包選購指南

01

帶著孩子一起去買書包

家長給孩子買書包的時候最好帶著寶寶一起去。高年級和低年級孩子的書包在大小和書包帶的寬窄上都不相同。

02

要當場試背注意舒適性

最好能讓孩子當場試背下書包。肩帶要寬闊,並備有腰帶,最好是背部軟墊有坑紋的那種,有利於散熱,令小朋友不會“汗流浹背”。需注意書包“背”的舒適性,讓孩子養成自己背書包的習慣。

03

選購質量好自重輕的書包

質量稍好,自重比較輕的書包,如果孩子學校裡不給準備儲物櫃,那麼每天孩子背到學校的東西是非常重的,首先要減輕的就是書包的自重。

04

拉鍊要選質量好的

還有就是書包的拉鍊要挑選質量好的。孩子上學後,會無數次的拉開書包拉鍊,質量好的才能用的久一些。

05

不要買拉桿箱書包

拉桿箱書包雖然拉起來輕鬆,但是並不利於孩子身體發育。另外,很多學校裡都有臺階,手提拉桿箱包並不輕鬆。

06

選擇大小合適、分隔多的書包

選擇一個大小適中的書包,可事先參考新學期書本的尺寸。可選擇口袋和間隔相對多一些的書包,因為孩子小,這樣可以讓孩子分門別類放置物品,不至於找東西的時候,得把整個書包“兜底翻”。

07

花色不要太時髦

書包的顏色和圖案可以聽取孩子的意見,以免孩子對書包很反感,但也不要選擇太過時髦的圖案,這樣容易過時,到時候孩子嚷著要換書包也不利於孩子養成儉樸的習慣。

其它文具清單

1.準備30支左右的木頭鉛筆,事先削好並配筆帽

關於鉛筆的型號,很多老師會要求用HB的。但也有老師建議最開始用2H。這是因為孩子剛入學,寫字往往不會使勁兒,HB寫出的字會稍黑一些,不太好擦乾淨,孩子不太會使勁,往往會擦破作業本,2H寫出的字稍輕,便於孩子塗改。家長可以先買2H,等到第二學期再買HB。

之所以要準備30支筆,是因為剛入學的孩子丟筆非常普遍。孩子剛上學,不會保管自己的東西,筆掉在地上也不知道要當時撿起來,等下課再去撿,早被別的孩子踢沒影了。丟筆的情況會在後期家長和老師不斷提醒下有所改善。

另外,鉛筆要買品牌的,六角型為好,不要用圓型的,原因在於:在孩子脫離握筆器後,六個稜面可讓他更容易地找到握筆器的感覺。

2.一個好用的削筆器

家長可以教孩子學會自己使用,並告知孩子削下的木屑需清理乾淨。

3.兩塊以上橡皮

建議不要使用香味過濃和過於花哨的橡皮,一則為了健康考慮,二則防止孩子分心。此外,橡皮不要買很硬的繪圖橡皮,要買那種軟軟的橡皮,孩子不容易擦破作業本。

4.一把直尺

以15cm為佳,能放入鉛筆盒。小直尺有兩個長邊,要買那種一邊是平直的,另一邊是波浪紋的。這樣孩子在書本上的詞語下面畫波浪線,有了這種小尺子的幫忙,可以會畫的整潔有序。

5.一個基本款鉛筆盒

不要買多功能鉛筆盒,會在課堂上分散孩子注意力。另外,鐵質的鉛筆盒雖然堅固,但是因為孩子的課桌小,上課時因各種原因,桌面上的鉛筆盒總會“當”的一聲巨響掉在地上,影響孩子專心聽講。家長可以買塑料質的,也可以選購筆袋。

6.一本記錄本及若干白紙

書包內備一本記錄本可讓孩子養成隨時記錄,起備忘作用。準備若干白紙,以備臨時需要塗塗畫畫。其他本子如生詞本、拼音本等可以等到家長會按照老師要求再添置。

7.一些必要的美工用品,比如安全剪刀、油畫棒、水彩筆等

要提醒的是,低年級小朋友還不太會熟練使用膠水,往往擠得到處都是,建議買膠棒替代。剪刀購買時注意不要買尖頭的,要買孩子專用的圓頭剪刀。

此外,畫筆也不用買很大盒。一是課桌比較小放不小,二是孩子帶來帶去也不方便。

8.包書紙

雖然現在書店和文具店普遍有現成的包書用品,但覺得讓孩子學會用牛皮紙一類傳統的紙張包書是必要的,能包一手好書也值得自豪。

9.一些小信封

如果碰到需要交費用(班費、午餐費等),信封就能派上用場。家長可以把錢放在信封裡,寫上孩子的班級和名字。如果有大面額的鈔票,還可以寫上鈔票號碼的末幾位,供分辨。

10.準備一些不乾膠

在孩子的學習用品上,如在鉛筆上用不乾膠貼上自己孩子的姓名。此習慣對孩子非常重要,請家長高度重視.家長可以採取回收短鉛筆換長鉛筆的方法.因為有時一天課上下來就能撿到許多鉛筆,又無人認領,這樣可以讓孩子們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