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

1. 能力序列化

在編寫之初,編寫組即確定了習作在教材中相對獨立的地位,不要求習作緊緊依附於閱讀單元。這個定位給習作鬆了綁,不再受制於單元主題和文體,為習作自成體系提供了根本保障。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是一個以記敘文為主的單元,而習作是“我有一個想法”,讓學生針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或者問題發表意見,類似小小議論文。習作自成體系,不代表習作完全與閱讀脫鉤。在大部分單元,可能的情況下,習作還是儘量與閱讀進行配合。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童話單元,習作是“我來編童話”;第四單元是預測單元,習作安排的是“續寫故事”。

習作難教、難學是公認的,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讓習作便教利學,編寫組這次下了些功夫,在具體編寫開始之前,就制定了一個能力培養的序列。習作涉及的觀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都在關注之列。哪個點哪個年級重點培養什麼,以課程標準為主要依據,結合多年來的教學成果,制定能力培養序列。比如,觀察能力是習作的根本能力之一,對觀察能力的培養貫穿習作訓練始終。為了培養這種能力,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全套教材的第一個習作單元,即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並通過“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除此之外,三年級的多次習作都以“觀察”為訓練重點,比如上冊的“猜猜他是誰”“這兒真美”,下冊的“我的植物朋友”“看圖畫,寫作文”“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之後的教材也將多有涉及。全套教材期望通過反覆的訓練,幫助學生打好觀察的底子。

為了化解習作上的難點,同時也為了凸顯習作的獨立地位,部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冊編排一個習作單元。三年級上冊訓練“觀察”,三年級下冊練習“想象”,四五年級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寫人記事等不同類習作方法,六年級針對如何圍繞一箇中心和真情實感進行培養。習作單元的編排,完全從培養習作能力出發,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寫文章的,並設置了一系列訓練,保證學生在某項重要習作能力上形成突破,獲得提升。

雖然部編教材努力構建一個相對科學的習作訓練序列,但是對這個序列,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首先,不能把它與其他學科的序列等同,尤其是理科的知識能力序列。比如數學的知識能力序列是非常嚴密的,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習作的序列做不到像數學那樣,目前的序列是多年習作教學經驗的總結,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其次,習作序列在某冊排布了一個點,不代表學過這個點之後,學生就高枕無憂了,更多地意味著一種開始,意味著在今後的習作中要重視這個點的訓練。比如,三年級的習作單元學習了觀察的方法,倡導養成觀察的習慣,在之後冊次中還安排了多次以觀察為訓練重點的習作練習。習作水平只有在反覆的練習中才能提高,由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非一日可得。

2. 編排立體化

單元習作每學期八次,撐起了習作學習的骨架。葉聖陶先生強調要提高習作水平,需要多多練習。每學期八次習作,數量上還不夠,學生“吃不飽”,達不到習作教學的年段目標。怎麼辦?為此,教材設計了小練筆,三年級上、下冊各十次左右。小練筆多位於課後,也有部分位於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小練筆分為以下幾類:

(1)一部分小練筆直接依託課文的語言材料。比如,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課後題:

想象一下,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呢?照樣子寫一寫。

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這個題目提供了課文中的句子作為支架,要求學生髮揮想象模仿例子寫幾句話。題目提供了形式和素材,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2)還有一部分小練筆,沒有給出直接模仿的語段,而是提示學生模仿課文進行表達。比如,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後題:

你的家鄉哪個季節最美?為什麼?仿照課文寫一段話。

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了小興安嶺的四季,為學生描寫家鄉的四季打開了思路,可以作為學生練筆的範例。

(3)還有少部分小練筆,沒有提供模仿的對象。比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第二個題目:

用下面的句子開頭,試著說一段話。

車站的人可真多……

我喜歡夏天的夜晚……

這個單元的習作訓練重點是“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這個題目就是為落實單元習作要求而設置的練習。

(4)還有一些小練筆是應用文。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語文園地“學寫通知”,第七單元語文園地“學寫尋物啟事”。全套教材對常見的應用文進行了統籌安排,體量較大的“日記”“書信”等安排在單元習作中,而“通知”這類體量較小的應用文以小練筆的形式呈現。

除了單元習作、小練筆,教科書中還有一些習作單項練習,內容涵蓋標點符號的用法、習作修改、語言積累等多個方面,是部編教材習作訓練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園地“關注修改符號的使用”、第四單元語文園地“關注引號的用法”。

部編教科書中習作單元、單元習作、小練筆、單項練習相互配合,形成一個訓練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網絡。

3. 題材生活化

一般的寫作規律告訴我們,寫作都是心中有所感悟,有表達的慾望,才提起筆進行表達。但是指望全部學生自覺習作,提升自己的習作能力,恐怕是不現實的。因此,教材中還得出些題目讓學生去做去練。怎麼解決習作表達主動性這個問題呢?

對於這個問題,葉聖陶先生談道:“定期命題作文是不得已的辦法,……教師命題的時候必須排除自己的成見與偏好;唯據平時對於學生的觀察,測知他們胸中該當積蓄些什麼,而就在這範圍之內擬定題目。”部編教材遵從了葉老的教誨,編制習作題目時十分注意,不是來自學生經驗的題目,一律不要;習作題材一定要覆蓋絕大多數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一看這個題目就能喚醒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達到“我手寫我心”的效果。翻看三年級的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我有一個想法”“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等,都是基於學生生活經驗出的題目。還有一部分題目,讓學生先做再寫,比如“我的植物朋友”“我做了一項小實驗”。還有一小部分題目,距離學生略遠,比如“國寶大熊貓”,為此,教材中提供了有關熊貓的一些基本資料。假如學生沒有機會和能力去查找更多資料,把書上的資料整合一下,也可以完成本次習作。

總之,本次部編教材習作題材的選擇,原則就是絕不讓學生無話可寫。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作文不過是用筆來說話,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寫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實的思想感情”。

4. 指導具體化

以往各套教科書的習作指導偏於題材範圍的解說,對如何寫的指導不足。針對這一點,部編教材做了努力,每次習作都力爭提供一定的寫法上的支持。有的是直接提供例文,更多的是進行寫作思路的指導。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一次習作“猜猜他是誰”,習作的重點是要寫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想?教材給出了一個例子,用泡泡的形式從外表、習慣、愛好、典型事例四個方面描述一個人,給學生思路上的啟發,同時提示寫的時候不必面面俱到,“選擇一兩點寫下來”就可以。

部編教材中的習作單元,更是習作指導具體化思想的集中體現。比如,三年級上冊的觀察單元,為了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先安排了兩篇精讀課文《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為學生展示了作者是如何觀察的。接下來是兩個小板塊:“交流平臺”“初試身手”。“交流平臺”,藉助之前學過的兩篇文章,對如何觀察進行小結,指出要留心觀察和細緻觀察。“初試身手”,是一個練習環節,要求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寫一寫,片段即可。再是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的楊梅》。習作例文比較短小,旁邊有批註,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如何把觀察到的事物寫下來。最後是單元習作練習,寫作的範圍很開放,寫一個事物或者一個場景都可以,可以說是對整個單元學習成果的應用和檢驗。整個單元圍繞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組織,步步深入,幫助學生提高觀察能力,養成觀察習慣。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部編版教材如何構建作文教學體系

"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

1. 能力序列化

在編寫之初,編寫組即確定了習作在教材中相對獨立的地位,不要求習作緊緊依附於閱讀單元。這個定位給習作鬆了綁,不再受制於單元主題和文體,為習作自成體系提供了根本保障。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是一個以記敘文為主的單元,而習作是“我有一個想法”,讓學生針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或者問題發表意見,類似小小議論文。習作自成體系,不代表習作完全與閱讀脫鉤。在大部分單元,可能的情況下,習作還是儘量與閱讀進行配合。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童話單元,習作是“我來編童話”;第四單元是預測單元,習作安排的是“續寫故事”。

習作難教、難學是公認的,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讓習作便教利學,編寫組這次下了些功夫,在具體編寫開始之前,就制定了一個能力培養的序列。習作涉及的觀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都在關注之列。哪個點哪個年級重點培養什麼,以課程標準為主要依據,結合多年來的教學成果,制定能力培養序列。比如,觀察能力是習作的根本能力之一,對觀察能力的培養貫穿習作訓練始終。為了培養這種能力,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全套教材的第一個習作單元,即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並通過“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除此之外,三年級的多次習作都以“觀察”為訓練重點,比如上冊的“猜猜他是誰”“這兒真美”,下冊的“我的植物朋友”“看圖畫,寫作文”“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之後的教材也將多有涉及。全套教材期望通過反覆的訓練,幫助學生打好觀察的底子。

為了化解習作上的難點,同時也為了凸顯習作的獨立地位,部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冊編排一個習作單元。三年級上冊訓練“觀察”,三年級下冊練習“想象”,四五年級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寫人記事等不同類習作方法,六年級針對如何圍繞一箇中心和真情實感進行培養。習作單元的編排,完全從培養習作能力出發,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寫文章的,並設置了一系列訓練,保證學生在某項重要習作能力上形成突破,獲得提升。

雖然部編教材努力構建一個相對科學的習作訓練序列,但是對這個序列,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首先,不能把它與其他學科的序列等同,尤其是理科的知識能力序列。比如數學的知識能力序列是非常嚴密的,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習作的序列做不到像數學那樣,目前的序列是多年習作教學經驗的總結,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其次,習作序列在某冊排布了一個點,不代表學過這個點之後,學生就高枕無憂了,更多地意味著一種開始,意味著在今後的習作中要重視這個點的訓練。比如,三年級的習作單元學習了觀察的方法,倡導養成觀察的習慣,在之後冊次中還安排了多次以觀察為訓練重點的習作練習。習作水平只有在反覆的練習中才能提高,由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非一日可得。

2. 編排立體化

單元習作每學期八次,撐起了習作學習的骨架。葉聖陶先生強調要提高習作水平,需要多多練習。每學期八次習作,數量上還不夠,學生“吃不飽”,達不到習作教學的年段目標。怎麼辦?為此,教材設計了小練筆,三年級上、下冊各十次左右。小練筆多位於課後,也有部分位於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小練筆分為以下幾類:

(1)一部分小練筆直接依託課文的語言材料。比如,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課後題:

想象一下,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呢?照樣子寫一寫。

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這個題目提供了課文中的句子作為支架,要求學生髮揮想象模仿例子寫幾句話。題目提供了形式和素材,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2)還有一部分小練筆,沒有給出直接模仿的語段,而是提示學生模仿課文進行表達。比如,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後題:

你的家鄉哪個季節最美?為什麼?仿照課文寫一段話。

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了小興安嶺的四季,為學生描寫家鄉的四季打開了思路,可以作為學生練筆的範例。

(3)還有少部分小練筆,沒有提供模仿的對象。比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第二個題目:

用下面的句子開頭,試著說一段話。

車站的人可真多……

我喜歡夏天的夜晚……

這個單元的習作訓練重點是“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這個題目就是為落實單元習作要求而設置的練習。

(4)還有一些小練筆是應用文。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語文園地“學寫通知”,第七單元語文園地“學寫尋物啟事”。全套教材對常見的應用文進行了統籌安排,體量較大的“日記”“書信”等安排在單元習作中,而“通知”這類體量較小的應用文以小練筆的形式呈現。

除了單元習作、小練筆,教科書中還有一些習作單項練習,內容涵蓋標點符號的用法、習作修改、語言積累等多個方面,是部編教材習作訓練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園地“關注修改符號的使用”、第四單元語文園地“關注引號的用法”。

部編教科書中習作單元、單元習作、小練筆、單項練習相互配合,形成一個訓練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網絡。

3. 題材生活化

一般的寫作規律告訴我們,寫作都是心中有所感悟,有表達的慾望,才提起筆進行表達。但是指望全部學生自覺習作,提升自己的習作能力,恐怕是不現實的。因此,教材中還得出些題目讓學生去做去練。怎麼解決習作表達主動性這個問題呢?

對於這個問題,葉聖陶先生談道:“定期命題作文是不得已的辦法,……教師命題的時候必須排除自己的成見與偏好;唯據平時對於學生的觀察,測知他們胸中該當積蓄些什麼,而就在這範圍之內擬定題目。”部編教材遵從了葉老的教誨,編制習作題目時十分注意,不是來自學生經驗的題目,一律不要;習作題材一定要覆蓋絕大多數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一看這個題目就能喚醒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達到“我手寫我心”的效果。翻看三年級的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我有一個想法”“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等,都是基於學生生活經驗出的題目。還有一部分題目,讓學生先做再寫,比如“我的植物朋友”“我做了一項小實驗”。還有一小部分題目,距離學生略遠,比如“國寶大熊貓”,為此,教材中提供了有關熊貓的一些基本資料。假如學生沒有機會和能力去查找更多資料,把書上的資料整合一下,也可以完成本次習作。

總之,本次部編教材習作題材的選擇,原則就是絕不讓學生無話可寫。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作文不過是用筆來說話,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寫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實的思想感情”。

4. 指導具體化

以往各套教科書的習作指導偏於題材範圍的解說,對如何寫的指導不足。針對這一點,部編教材做了努力,每次習作都力爭提供一定的寫法上的支持。有的是直接提供例文,更多的是進行寫作思路的指導。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一次習作“猜猜他是誰”,習作的重點是要寫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想?教材給出了一個例子,用泡泡的形式從外表、習慣、愛好、典型事例四個方面描述一個人,給學生思路上的啟發,同時提示寫的時候不必面面俱到,“選擇一兩點寫下來”就可以。

部編教材中的習作單元,更是習作指導具體化思想的集中體現。比如,三年級上冊的觀察單元,為了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先安排了兩篇精讀課文《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為學生展示了作者是如何觀察的。接下來是兩個小板塊:“交流平臺”“初試身手”。“交流平臺”,藉助之前學過的兩篇文章,對如何觀察進行小結,指出要留心觀察和細緻觀察。“初試身手”,是一個練習環節,要求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寫一寫,片段即可。再是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的楊梅》。習作例文比較短小,旁邊有批註,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如何把觀察到的事物寫下來。最後是單元習作練習,寫作的範圍很開放,寫一個事物或者一個場景都可以,可以說是對整個單元學習成果的應用和檢驗。整個單元圍繞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組織,步步深入,幫助學生提高觀察能力,養成觀察習慣。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部編版教材如何構建作文教學體系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

1. 能力序列化

在編寫之初,編寫組即確定了習作在教材中相對獨立的地位,不要求習作緊緊依附於閱讀單元。這個定位給習作鬆了綁,不再受制於單元主題和文體,為習作自成體系提供了根本保障。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是一個以記敘文為主的單元,而習作是“我有一個想法”,讓學生針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或者問題發表意見,類似小小議論文。習作自成體系,不代表習作完全與閱讀脫鉤。在大部分單元,可能的情況下,習作還是儘量與閱讀進行配合。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童話單元,習作是“我來編童話”;第四單元是預測單元,習作安排的是“續寫故事”。

習作難教、難學是公認的,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讓習作便教利學,編寫組這次下了些功夫,在具體編寫開始之前,就制定了一個能力培養的序列。習作涉及的觀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都在關注之列。哪個點哪個年級重點培養什麼,以課程標準為主要依據,結合多年來的教學成果,制定能力培養序列。比如,觀察能力是習作的根本能力之一,對觀察能力的培養貫穿習作訓練始終。為了培養這種能力,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全套教材的第一個習作單元,即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並通過“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除此之外,三年級的多次習作都以“觀察”為訓練重點,比如上冊的“猜猜他是誰”“這兒真美”,下冊的“我的植物朋友”“看圖畫,寫作文”“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之後的教材也將多有涉及。全套教材期望通過反覆的訓練,幫助學生打好觀察的底子。

為了化解習作上的難點,同時也為了凸顯習作的獨立地位,部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冊編排一個習作單元。三年級上冊訓練“觀察”,三年級下冊練習“想象”,四五年級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寫人記事等不同類習作方法,六年級針對如何圍繞一箇中心和真情實感進行培養。習作單元的編排,完全從培養習作能力出發,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寫文章的,並設置了一系列訓練,保證學生在某項重要習作能力上形成突破,獲得提升。

雖然部編教材努力構建一個相對科學的習作訓練序列,但是對這個序列,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首先,不能把它與其他學科的序列等同,尤其是理科的知識能力序列。比如數學的知識能力序列是非常嚴密的,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習作的序列做不到像數學那樣,目前的序列是多年習作教學經驗的總結,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其次,習作序列在某冊排布了一個點,不代表學過這個點之後,學生就高枕無憂了,更多地意味著一種開始,意味著在今後的習作中要重視這個點的訓練。比如,三年級的習作單元學習了觀察的方法,倡導養成觀察的習慣,在之後冊次中還安排了多次以觀察為訓練重點的習作練習。習作水平只有在反覆的練習中才能提高,由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非一日可得。

2. 編排立體化

單元習作每學期八次,撐起了習作學習的骨架。葉聖陶先生強調要提高習作水平,需要多多練習。每學期八次習作,數量上還不夠,學生“吃不飽”,達不到習作教學的年段目標。怎麼辦?為此,教材設計了小練筆,三年級上、下冊各十次左右。小練筆多位於課後,也有部分位於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小練筆分為以下幾類:

(1)一部分小練筆直接依託課文的語言材料。比如,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課後題:

想象一下,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呢?照樣子寫一寫。

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這個題目提供了課文中的句子作為支架,要求學生髮揮想象模仿例子寫幾句話。題目提供了形式和素材,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2)還有一部分小練筆,沒有給出直接模仿的語段,而是提示學生模仿課文進行表達。比如,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後題:

你的家鄉哪個季節最美?為什麼?仿照課文寫一段話。

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了小興安嶺的四季,為學生描寫家鄉的四季打開了思路,可以作為學生練筆的範例。

(3)還有少部分小練筆,沒有提供模仿的對象。比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第二個題目:

用下面的句子開頭,試著說一段話。

車站的人可真多……

我喜歡夏天的夜晚……

這個單元的習作訓練重點是“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這個題目就是為落實單元習作要求而設置的練習。

(4)還有一些小練筆是應用文。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語文園地“學寫通知”,第七單元語文園地“學寫尋物啟事”。全套教材對常見的應用文進行了統籌安排,體量較大的“日記”“書信”等安排在單元習作中,而“通知”這類體量較小的應用文以小練筆的形式呈現。

除了單元習作、小練筆,教科書中還有一些習作單項練習,內容涵蓋標點符號的用法、習作修改、語言積累等多個方面,是部編教材習作訓練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園地“關注修改符號的使用”、第四單元語文園地“關注引號的用法”。

部編教科書中習作單元、單元習作、小練筆、單項練習相互配合,形成一個訓練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網絡。

3. 題材生活化

一般的寫作規律告訴我們,寫作都是心中有所感悟,有表達的慾望,才提起筆進行表達。但是指望全部學生自覺習作,提升自己的習作能力,恐怕是不現實的。因此,教材中還得出些題目讓學生去做去練。怎麼解決習作表達主動性這個問題呢?

對於這個問題,葉聖陶先生談道:“定期命題作文是不得已的辦法,……教師命題的時候必須排除自己的成見與偏好;唯據平時對於學生的觀察,測知他們胸中該當積蓄些什麼,而就在這範圍之內擬定題目。”部編教材遵從了葉老的教誨,編制習作題目時十分注意,不是來自學生經驗的題目,一律不要;習作題材一定要覆蓋絕大多數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一看這個題目就能喚醒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達到“我手寫我心”的效果。翻看三年級的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我有一個想法”“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等,都是基於學生生活經驗出的題目。還有一部分題目,讓學生先做再寫,比如“我的植物朋友”“我做了一項小實驗”。還有一小部分題目,距離學生略遠,比如“國寶大熊貓”,為此,教材中提供了有關熊貓的一些基本資料。假如學生沒有機會和能力去查找更多資料,把書上的資料整合一下,也可以完成本次習作。

總之,本次部編教材習作題材的選擇,原則就是絕不讓學生無話可寫。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作文不過是用筆來說話,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寫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實的思想感情”。

4. 指導具體化

以往各套教科書的習作指導偏於題材範圍的解說,對如何寫的指導不足。針對這一點,部編教材做了努力,每次習作都力爭提供一定的寫法上的支持。有的是直接提供例文,更多的是進行寫作思路的指導。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一次習作“猜猜他是誰”,習作的重點是要寫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想?教材給出了一個例子,用泡泡的形式從外表、習慣、愛好、典型事例四個方面描述一個人,給學生思路上的啟發,同時提示寫的時候不必面面俱到,“選擇一兩點寫下來”就可以。

部編教材中的習作單元,更是習作指導具體化思想的集中體現。比如,三年級上冊的觀察單元,為了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先安排了兩篇精讀課文《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為學生展示了作者是如何觀察的。接下來是兩個小板塊:“交流平臺”“初試身手”。“交流平臺”,藉助之前學過的兩篇文章,對如何觀察進行小結,指出要留心觀察和細緻觀察。“初試身手”,是一個練習環節,要求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寫一寫,片段即可。再是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的楊梅》。習作例文比較短小,旁邊有批註,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如何把觀察到的事物寫下來。最後是單元習作練習,寫作的範圍很開放,寫一個事物或者一個場景都可以,可以說是對整個單元學習成果的應用和檢驗。整個單元圍繞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組織,步步深入,幫助學生提高觀察能力,養成觀察習慣。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部編版教材如何構建作文教學體系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

1. 能力序列化

在編寫之初,編寫組即確定了習作在教材中相對獨立的地位,不要求習作緊緊依附於閱讀單元。這個定位給習作鬆了綁,不再受制於單元主題和文體,為習作自成體系提供了根本保障。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是一個以記敘文為主的單元,而習作是“我有一個想法”,讓學生針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或者問題發表意見,類似小小議論文。習作自成體系,不代表習作完全與閱讀脫鉤。在大部分單元,可能的情況下,習作還是儘量與閱讀進行配合。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童話單元,習作是“我來編童話”;第四單元是預測單元,習作安排的是“續寫故事”。

習作難教、難學是公認的,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讓習作便教利學,編寫組這次下了些功夫,在具體編寫開始之前,就制定了一個能力培養的序列。習作涉及的觀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都在關注之列。哪個點哪個年級重點培養什麼,以課程標準為主要依據,結合多年來的教學成果,制定能力培養序列。比如,觀察能力是習作的根本能力之一,對觀察能力的培養貫穿習作訓練始終。為了培養這種能力,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全套教材的第一個習作單元,即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並通過“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除此之外,三年級的多次習作都以“觀察”為訓練重點,比如上冊的“猜猜他是誰”“這兒真美”,下冊的“我的植物朋友”“看圖畫,寫作文”“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之後的教材也將多有涉及。全套教材期望通過反覆的訓練,幫助學生打好觀察的底子。

為了化解習作上的難點,同時也為了凸顯習作的獨立地位,部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冊編排一個習作單元。三年級上冊訓練“觀察”,三年級下冊練習“想象”,四五年級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寫人記事等不同類習作方法,六年級針對如何圍繞一箇中心和真情實感進行培養。習作單元的編排,完全從培養習作能力出發,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寫文章的,並設置了一系列訓練,保證學生在某項重要習作能力上形成突破,獲得提升。

雖然部編教材努力構建一個相對科學的習作訓練序列,但是對這個序列,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首先,不能把它與其他學科的序列等同,尤其是理科的知識能力序列。比如數學的知識能力序列是非常嚴密的,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習作的序列做不到像數學那樣,目前的序列是多年習作教學經驗的總結,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其次,習作序列在某冊排布了一個點,不代表學過這個點之後,學生就高枕無憂了,更多地意味著一種開始,意味著在今後的習作中要重視這個點的訓練。比如,三年級的習作單元學習了觀察的方法,倡導養成觀察的習慣,在之後冊次中還安排了多次以觀察為訓練重點的習作練習。習作水平只有在反覆的練習中才能提高,由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非一日可得。

2. 編排立體化

單元習作每學期八次,撐起了習作學習的骨架。葉聖陶先生強調要提高習作水平,需要多多練習。每學期八次習作,數量上還不夠,學生“吃不飽”,達不到習作教學的年段目標。怎麼辦?為此,教材設計了小練筆,三年級上、下冊各十次左右。小練筆多位於課後,也有部分位於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小練筆分為以下幾類:

(1)一部分小練筆直接依託課文的語言材料。比如,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課後題:

想象一下,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呢?照樣子寫一寫。

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這個題目提供了課文中的句子作為支架,要求學生髮揮想象模仿例子寫幾句話。題目提供了形式和素材,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2)還有一部分小練筆,沒有給出直接模仿的語段,而是提示學生模仿課文進行表達。比如,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後題:

你的家鄉哪個季節最美?為什麼?仿照課文寫一段話。

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了小興安嶺的四季,為學生描寫家鄉的四季打開了思路,可以作為學生練筆的範例。

(3)還有少部分小練筆,沒有提供模仿的對象。比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第二個題目:

用下面的句子開頭,試著說一段話。

車站的人可真多……

我喜歡夏天的夜晚……

這個單元的習作訓練重點是“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這個題目就是為落實單元習作要求而設置的練習。

(4)還有一些小練筆是應用文。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語文園地“學寫通知”,第七單元語文園地“學寫尋物啟事”。全套教材對常見的應用文進行了統籌安排,體量較大的“日記”“書信”等安排在單元習作中,而“通知”這類體量較小的應用文以小練筆的形式呈現。

除了單元習作、小練筆,教科書中還有一些習作單項練習,內容涵蓋標點符號的用法、習作修改、語言積累等多個方面,是部編教材習作訓練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園地“關注修改符號的使用”、第四單元語文園地“關注引號的用法”。

部編教科書中習作單元、單元習作、小練筆、單項練習相互配合,形成一個訓練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網絡。

3. 題材生活化

一般的寫作規律告訴我們,寫作都是心中有所感悟,有表達的慾望,才提起筆進行表達。但是指望全部學生自覺習作,提升自己的習作能力,恐怕是不現實的。因此,教材中還得出些題目讓學生去做去練。怎麼解決習作表達主動性這個問題呢?

對於這個問題,葉聖陶先生談道:“定期命題作文是不得已的辦法,……教師命題的時候必須排除自己的成見與偏好;唯據平時對於學生的觀察,測知他們胸中該當積蓄些什麼,而就在這範圍之內擬定題目。”部編教材遵從了葉老的教誨,編制習作題目時十分注意,不是來自學生經驗的題目,一律不要;習作題材一定要覆蓋絕大多數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一看這個題目就能喚醒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達到“我手寫我心”的效果。翻看三年級的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我有一個想法”“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等,都是基於學生生活經驗出的題目。還有一部分題目,讓學生先做再寫,比如“我的植物朋友”“我做了一項小實驗”。還有一小部分題目,距離學生略遠,比如“國寶大熊貓”,為此,教材中提供了有關熊貓的一些基本資料。假如學生沒有機會和能力去查找更多資料,把書上的資料整合一下,也可以完成本次習作。

總之,本次部編教材習作題材的選擇,原則就是絕不讓學生無話可寫。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作文不過是用筆來說話,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寫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實的思想感情”。

4. 指導具體化

以往各套教科書的習作指導偏於題材範圍的解說,對如何寫的指導不足。針對這一點,部編教材做了努力,每次習作都力爭提供一定的寫法上的支持。有的是直接提供例文,更多的是進行寫作思路的指導。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一次習作“猜猜他是誰”,習作的重點是要寫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想?教材給出了一個例子,用泡泡的形式從外表、習慣、愛好、典型事例四個方面描述一個人,給學生思路上的啟發,同時提示寫的時候不必面面俱到,“選擇一兩點寫下來”就可以。

部編教材中的習作單元,更是習作指導具體化思想的集中體現。比如,三年級上冊的觀察單元,為了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先安排了兩篇精讀課文《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為學生展示了作者是如何觀察的。接下來是兩個小板塊:“交流平臺”“初試身手”。“交流平臺”,藉助之前學過的兩篇文章,對如何觀察進行小結,指出要留心觀察和細緻觀察。“初試身手”,是一個練習環節,要求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寫一寫,片段即可。再是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的楊梅》。習作例文比較短小,旁邊有批註,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如何把觀察到的事物寫下來。最後是單元習作練習,寫作的範圍很開放,寫一個事物或者一個場景都可以,可以說是對整個單元學習成果的應用和檢驗。整個單元圍繞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組織,步步深入,幫助學生提高觀察能力,養成觀察習慣。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部編版教材如何構建作文教學體系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

1. 能力序列化

在編寫之初,編寫組即確定了習作在教材中相對獨立的地位,不要求習作緊緊依附於閱讀單元。這個定位給習作鬆了綁,不再受制於單元主題和文體,為習作自成體系提供了根本保障。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是一個以記敘文為主的單元,而習作是“我有一個想法”,讓學生針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或者問題發表意見,類似小小議論文。習作自成體系,不代表習作完全與閱讀脫鉤。在大部分單元,可能的情況下,習作還是儘量與閱讀進行配合。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童話單元,習作是“我來編童話”;第四單元是預測單元,習作安排的是“續寫故事”。

習作難教、難學是公認的,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讓習作便教利學,編寫組這次下了些功夫,在具體編寫開始之前,就制定了一個能力培養的序列。習作涉及的觀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都在關注之列。哪個點哪個年級重點培養什麼,以課程標準為主要依據,結合多年來的教學成果,制定能力培養序列。比如,觀察能力是習作的根本能力之一,對觀察能力的培養貫穿習作訓練始終。為了培養這種能力,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全套教材的第一個習作單元,即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並通過“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除此之外,三年級的多次習作都以“觀察”為訓練重點,比如上冊的“猜猜他是誰”“這兒真美”,下冊的“我的植物朋友”“看圖畫,寫作文”“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之後的教材也將多有涉及。全套教材期望通過反覆的訓練,幫助學生打好觀察的底子。

為了化解習作上的難點,同時也為了凸顯習作的獨立地位,部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冊編排一個習作單元。三年級上冊訓練“觀察”,三年級下冊練習“想象”,四五年級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寫人記事等不同類習作方法,六年級針對如何圍繞一箇中心和真情實感進行培養。習作單元的編排,完全從培養習作能力出發,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寫文章的,並設置了一系列訓練,保證學生在某項重要習作能力上形成突破,獲得提升。

雖然部編教材努力構建一個相對科學的習作訓練序列,但是對這個序列,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首先,不能把它與其他學科的序列等同,尤其是理科的知識能力序列。比如數學的知識能力序列是非常嚴密的,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習作的序列做不到像數學那樣,目前的序列是多年習作教學經驗的總結,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其次,習作序列在某冊排布了一個點,不代表學過這個點之後,學生就高枕無憂了,更多地意味著一種開始,意味著在今後的習作中要重視這個點的訓練。比如,三年級的習作單元學習了觀察的方法,倡導養成觀察的習慣,在之後冊次中還安排了多次以觀察為訓練重點的習作練習。習作水平只有在反覆的練習中才能提高,由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非一日可得。

2. 編排立體化

單元習作每學期八次,撐起了習作學習的骨架。葉聖陶先生強調要提高習作水平,需要多多練習。每學期八次習作,數量上還不夠,學生“吃不飽”,達不到習作教學的年段目標。怎麼辦?為此,教材設計了小練筆,三年級上、下冊各十次左右。小練筆多位於課後,也有部分位於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小練筆分為以下幾類:

(1)一部分小練筆直接依託課文的語言材料。比如,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課後題:

想象一下,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呢?照樣子寫一寫。

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這個題目提供了課文中的句子作為支架,要求學生髮揮想象模仿例子寫幾句話。題目提供了形式和素材,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2)還有一部分小練筆,沒有給出直接模仿的語段,而是提示學生模仿課文進行表達。比如,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後題:

你的家鄉哪個季節最美?為什麼?仿照課文寫一段話。

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了小興安嶺的四季,為學生描寫家鄉的四季打開了思路,可以作為學生練筆的範例。

(3)還有少部分小練筆,沒有提供模仿的對象。比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第二個題目:

用下面的句子開頭,試著說一段話。

車站的人可真多……

我喜歡夏天的夜晚……

這個單元的習作訓練重點是“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這個題目就是為落實單元習作要求而設置的練習。

(4)還有一些小練筆是應用文。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語文園地“學寫通知”,第七單元語文園地“學寫尋物啟事”。全套教材對常見的應用文進行了統籌安排,體量較大的“日記”“書信”等安排在單元習作中,而“通知”這類體量較小的應用文以小練筆的形式呈現。

除了單元習作、小練筆,教科書中還有一些習作單項練習,內容涵蓋標點符號的用法、習作修改、語言積累等多個方面,是部編教材習作訓練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園地“關注修改符號的使用”、第四單元語文園地“關注引號的用法”。

部編教科書中習作單元、單元習作、小練筆、單項練習相互配合,形成一個訓練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網絡。

3. 題材生活化

一般的寫作規律告訴我們,寫作都是心中有所感悟,有表達的慾望,才提起筆進行表達。但是指望全部學生自覺習作,提升自己的習作能力,恐怕是不現實的。因此,教材中還得出些題目讓學生去做去練。怎麼解決習作表達主動性這個問題呢?

對於這個問題,葉聖陶先生談道:“定期命題作文是不得已的辦法,……教師命題的時候必須排除自己的成見與偏好;唯據平時對於學生的觀察,測知他們胸中該當積蓄些什麼,而就在這範圍之內擬定題目。”部編教材遵從了葉老的教誨,編制習作題目時十分注意,不是來自學生經驗的題目,一律不要;習作題材一定要覆蓋絕大多數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一看這個題目就能喚醒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達到“我手寫我心”的效果。翻看三年級的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我有一個想法”“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等,都是基於學生生活經驗出的題目。還有一部分題目,讓學生先做再寫,比如“我的植物朋友”“我做了一項小實驗”。還有一小部分題目,距離學生略遠,比如“國寶大熊貓”,為此,教材中提供了有關熊貓的一些基本資料。假如學生沒有機會和能力去查找更多資料,把書上的資料整合一下,也可以完成本次習作。

總之,本次部編教材習作題材的選擇,原則就是絕不讓學生無話可寫。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作文不過是用筆來說話,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寫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實的思想感情”。

4. 指導具體化

以往各套教科書的習作指導偏於題材範圍的解說,對如何寫的指導不足。針對這一點,部編教材做了努力,每次習作都力爭提供一定的寫法上的支持。有的是直接提供例文,更多的是進行寫作思路的指導。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一次習作“猜猜他是誰”,習作的重點是要寫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想?教材給出了一個例子,用泡泡的形式從外表、習慣、愛好、典型事例四個方面描述一個人,給學生思路上的啟發,同時提示寫的時候不必面面俱到,“選擇一兩點寫下來”就可以。

部編教材中的習作單元,更是習作指導具體化思想的集中體現。比如,三年級上冊的觀察單元,為了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先安排了兩篇精讀課文《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為學生展示了作者是如何觀察的。接下來是兩個小板塊:“交流平臺”“初試身手”。“交流平臺”,藉助之前學過的兩篇文章,對如何觀察進行小結,指出要留心觀察和細緻觀察。“初試身手”,是一個練習環節,要求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寫一寫,片段即可。再是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的楊梅》。習作例文比較短小,旁邊有批註,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如何把觀察到的事物寫下來。最後是單元習作練習,寫作的範圍很開放,寫一個事物或者一個場景都可以,可以說是對整個單元學習成果的應用和檢驗。整個單元圍繞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組織,步步深入,幫助學生提高觀察能力,養成觀察習慣。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部編版教材如何構建作文教學體系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

1. 能力序列化

在編寫之初,編寫組即確定了習作在教材中相對獨立的地位,不要求習作緊緊依附於閱讀單元。這個定位給習作鬆了綁,不再受制於單元主題和文體,為習作自成體系提供了根本保障。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是一個以記敘文為主的單元,而習作是“我有一個想法”,讓學生針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或者問題發表意見,類似小小議論文。習作自成體系,不代表習作完全與閱讀脫鉤。在大部分單元,可能的情況下,習作還是儘量與閱讀進行配合。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童話單元,習作是“我來編童話”;第四單元是預測單元,習作安排的是“續寫故事”。

習作難教、難學是公認的,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讓習作便教利學,編寫組這次下了些功夫,在具體編寫開始之前,就制定了一個能力培養的序列。習作涉及的觀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都在關注之列。哪個點哪個年級重點培養什麼,以課程標準為主要依據,結合多年來的教學成果,制定能力培養序列。比如,觀察能力是習作的根本能力之一,對觀察能力的培養貫穿習作訓練始終。為了培養這種能力,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全套教材的第一個習作單元,即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並通過“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除此之外,三年級的多次習作都以“觀察”為訓練重點,比如上冊的“猜猜他是誰”“這兒真美”,下冊的“我的植物朋友”“看圖畫,寫作文”“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之後的教材也將多有涉及。全套教材期望通過反覆的訓練,幫助學生打好觀察的底子。

為了化解習作上的難點,同時也為了凸顯習作的獨立地位,部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冊編排一個習作單元。三年級上冊訓練“觀察”,三年級下冊練習“想象”,四五年級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寫人記事等不同類習作方法,六年級針對如何圍繞一箇中心和真情實感進行培養。習作單元的編排,完全從培養習作能力出發,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寫文章的,並設置了一系列訓練,保證學生在某項重要習作能力上形成突破,獲得提升。

雖然部編教材努力構建一個相對科學的習作訓練序列,但是對這個序列,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首先,不能把它與其他學科的序列等同,尤其是理科的知識能力序列。比如數學的知識能力序列是非常嚴密的,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習作的序列做不到像數學那樣,目前的序列是多年習作教學經驗的總結,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其次,習作序列在某冊排布了一個點,不代表學過這個點之後,學生就高枕無憂了,更多地意味著一種開始,意味著在今後的習作中要重視這個點的訓練。比如,三年級的習作單元學習了觀察的方法,倡導養成觀察的習慣,在之後冊次中還安排了多次以觀察為訓練重點的習作練習。習作水平只有在反覆的練習中才能提高,由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非一日可得。

2. 編排立體化

單元習作每學期八次,撐起了習作學習的骨架。葉聖陶先生強調要提高習作水平,需要多多練習。每學期八次習作,數量上還不夠,學生“吃不飽”,達不到習作教學的年段目標。怎麼辦?為此,教材設計了小練筆,三年級上、下冊各十次左右。小練筆多位於課後,也有部分位於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小練筆分為以下幾類:

(1)一部分小練筆直接依託課文的語言材料。比如,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課後題:

想象一下,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呢?照樣子寫一寫。

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這個題目提供了課文中的句子作為支架,要求學生髮揮想象模仿例子寫幾句話。題目提供了形式和素材,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2)還有一部分小練筆,沒有給出直接模仿的語段,而是提示學生模仿課文進行表達。比如,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後題:

你的家鄉哪個季節最美?為什麼?仿照課文寫一段話。

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了小興安嶺的四季,為學生描寫家鄉的四季打開了思路,可以作為學生練筆的範例。

(3)還有少部分小練筆,沒有提供模仿的對象。比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第二個題目:

用下面的句子開頭,試著說一段話。

車站的人可真多……

我喜歡夏天的夜晚……

這個單元的習作訓練重點是“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這個題目就是為落實單元習作要求而設置的練習。

(4)還有一些小練筆是應用文。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語文園地“學寫通知”,第七單元語文園地“學寫尋物啟事”。全套教材對常見的應用文進行了統籌安排,體量較大的“日記”“書信”等安排在單元習作中,而“通知”這類體量較小的應用文以小練筆的形式呈現。

除了單元習作、小練筆,教科書中還有一些習作單項練習,內容涵蓋標點符號的用法、習作修改、語言積累等多個方面,是部編教材習作訓練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園地“關注修改符號的使用”、第四單元語文園地“關注引號的用法”。

部編教科書中習作單元、單元習作、小練筆、單項練習相互配合,形成一個訓練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網絡。

3. 題材生活化

一般的寫作規律告訴我們,寫作都是心中有所感悟,有表達的慾望,才提起筆進行表達。但是指望全部學生自覺習作,提升自己的習作能力,恐怕是不現實的。因此,教材中還得出些題目讓學生去做去練。怎麼解決習作表達主動性這個問題呢?

對於這個問題,葉聖陶先生談道:“定期命題作文是不得已的辦法,……教師命題的時候必須排除自己的成見與偏好;唯據平時對於學生的觀察,測知他們胸中該當積蓄些什麼,而就在這範圍之內擬定題目。”部編教材遵從了葉老的教誨,編制習作題目時十分注意,不是來自學生經驗的題目,一律不要;習作題材一定要覆蓋絕大多數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一看這個題目就能喚醒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達到“我手寫我心”的效果。翻看三年級的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我有一個想法”“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等,都是基於學生生活經驗出的題目。還有一部分題目,讓學生先做再寫,比如“我的植物朋友”“我做了一項小實驗”。還有一小部分題目,距離學生略遠,比如“國寶大熊貓”,為此,教材中提供了有關熊貓的一些基本資料。假如學生沒有機會和能力去查找更多資料,把書上的資料整合一下,也可以完成本次習作。

總之,本次部編教材習作題材的選擇,原則就是絕不讓學生無話可寫。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作文不過是用筆來說話,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寫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實的思想感情”。

4. 指導具體化

以往各套教科書的習作指導偏於題材範圍的解說,對如何寫的指導不足。針對這一點,部編教材做了努力,每次習作都力爭提供一定的寫法上的支持。有的是直接提供例文,更多的是進行寫作思路的指導。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一次習作“猜猜他是誰”,習作的重點是要寫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想?教材給出了一個例子,用泡泡的形式從外表、習慣、愛好、典型事例四個方面描述一個人,給學生思路上的啟發,同時提示寫的時候不必面面俱到,“選擇一兩點寫下來”就可以。

部編教材中的習作單元,更是習作指導具體化思想的集中體現。比如,三年級上冊的觀察單元,為了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先安排了兩篇精讀課文《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為學生展示了作者是如何觀察的。接下來是兩個小板塊:“交流平臺”“初試身手”。“交流平臺”,藉助之前學過的兩篇文章,對如何觀察進行小結,指出要留心觀察和細緻觀察。“初試身手”,是一個練習環節,要求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寫一寫,片段即可。再是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的楊梅》。習作例文比較短小,旁邊有批註,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如何把觀察到的事物寫下來。最後是單元習作練習,寫作的範圍很開放,寫一個事物或者一個場景都可以,可以說是對整個單元學習成果的應用和檢驗。整個單元圍繞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組織,步步深入,幫助學生提高觀察能力,養成觀察習慣。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部編版教材如何構建作文教學體系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

1. 能力序列化

在編寫之初,編寫組即確定了習作在教材中相對獨立的地位,不要求習作緊緊依附於閱讀單元。這個定位給習作鬆了綁,不再受制於單元主題和文體,為習作自成體系提供了根本保障。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是一個以記敘文為主的單元,而習作是“我有一個想法”,讓學生針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或者問題發表意見,類似小小議論文。習作自成體系,不代表習作完全與閱讀脫鉤。在大部分單元,可能的情況下,習作還是儘量與閱讀進行配合。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童話單元,習作是“我來編童話”;第四單元是預測單元,習作安排的是“續寫故事”。

習作難教、難學是公認的,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讓習作便教利學,編寫組這次下了些功夫,在具體編寫開始之前,就制定了一個能力培養的序列。習作涉及的觀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都在關注之列。哪個點哪個年級重點培養什麼,以課程標準為主要依據,結合多年來的教學成果,制定能力培養序列。比如,觀察能力是習作的根本能力之一,對觀察能力的培養貫穿習作訓練始終。為了培養這種能力,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全套教材的第一個習作單元,即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並通過“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除此之外,三年級的多次習作都以“觀察”為訓練重點,比如上冊的“猜猜他是誰”“這兒真美”,下冊的“我的植物朋友”“看圖畫,寫作文”“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之後的教材也將多有涉及。全套教材期望通過反覆的訓練,幫助學生打好觀察的底子。

為了化解習作上的難點,同時也為了凸顯習作的獨立地位,部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冊編排一個習作單元。三年級上冊訓練“觀察”,三年級下冊練習“想象”,四五年級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寫人記事等不同類習作方法,六年級針對如何圍繞一箇中心和真情實感進行培養。習作單元的編排,完全從培養習作能力出發,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寫文章的,並設置了一系列訓練,保證學生在某項重要習作能力上形成突破,獲得提升。

雖然部編教材努力構建一個相對科學的習作訓練序列,但是對這個序列,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首先,不能把它與其他學科的序列等同,尤其是理科的知識能力序列。比如數學的知識能力序列是非常嚴密的,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習作的序列做不到像數學那樣,目前的序列是多年習作教學經驗的總結,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其次,習作序列在某冊排布了一個點,不代表學過這個點之後,學生就高枕無憂了,更多地意味著一種開始,意味著在今後的習作中要重視這個點的訓練。比如,三年級的習作單元學習了觀察的方法,倡導養成觀察的習慣,在之後冊次中還安排了多次以觀察為訓練重點的習作練習。習作水平只有在反覆的練習中才能提高,由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非一日可得。

2. 編排立體化

單元習作每學期八次,撐起了習作學習的骨架。葉聖陶先生強調要提高習作水平,需要多多練習。每學期八次習作,數量上還不夠,學生“吃不飽”,達不到習作教學的年段目標。怎麼辦?為此,教材設計了小練筆,三年級上、下冊各十次左右。小練筆多位於課後,也有部分位於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小練筆分為以下幾類:

(1)一部分小練筆直接依託課文的語言材料。比如,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課後題:

想象一下,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呢?照樣子寫一寫。

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這個題目提供了課文中的句子作為支架,要求學生髮揮想象模仿例子寫幾句話。題目提供了形式和素材,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2)還有一部分小練筆,沒有給出直接模仿的語段,而是提示學生模仿課文進行表達。比如,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後題:

你的家鄉哪個季節最美?為什麼?仿照課文寫一段話。

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了小興安嶺的四季,為學生描寫家鄉的四季打開了思路,可以作為學生練筆的範例。

(3)還有少部分小練筆,沒有提供模仿的對象。比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第二個題目:

用下面的句子開頭,試著說一段話。

車站的人可真多……

我喜歡夏天的夜晚……

這個單元的習作訓練重點是“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這個題目就是為落實單元習作要求而設置的練習。

(4)還有一些小練筆是應用文。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語文園地“學寫通知”,第七單元語文園地“學寫尋物啟事”。全套教材對常見的應用文進行了統籌安排,體量較大的“日記”“書信”等安排在單元習作中,而“通知”這類體量較小的應用文以小練筆的形式呈現。

除了單元習作、小練筆,教科書中還有一些習作單項練習,內容涵蓋標點符號的用法、習作修改、語言積累等多個方面,是部編教材習作訓練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園地“關注修改符號的使用”、第四單元語文園地“關注引號的用法”。

部編教科書中習作單元、單元習作、小練筆、單項練習相互配合,形成一個訓練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網絡。

3. 題材生活化

一般的寫作規律告訴我們,寫作都是心中有所感悟,有表達的慾望,才提起筆進行表達。但是指望全部學生自覺習作,提升自己的習作能力,恐怕是不現實的。因此,教材中還得出些題目讓學生去做去練。怎麼解決習作表達主動性這個問題呢?

對於這個問題,葉聖陶先生談道:“定期命題作文是不得已的辦法,……教師命題的時候必須排除自己的成見與偏好;唯據平時對於學生的觀察,測知他們胸中該當積蓄些什麼,而就在這範圍之內擬定題目。”部編教材遵從了葉老的教誨,編制習作題目時十分注意,不是來自學生經驗的題目,一律不要;習作題材一定要覆蓋絕大多數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一看這個題目就能喚醒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達到“我手寫我心”的效果。翻看三年級的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我有一個想法”“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等,都是基於學生生活經驗出的題目。還有一部分題目,讓學生先做再寫,比如“我的植物朋友”“我做了一項小實驗”。還有一小部分題目,距離學生略遠,比如“國寶大熊貓”,為此,教材中提供了有關熊貓的一些基本資料。假如學生沒有機會和能力去查找更多資料,把書上的資料整合一下,也可以完成本次習作。

總之,本次部編教材習作題材的選擇,原則就是絕不讓學生無話可寫。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作文不過是用筆來說話,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寫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實的思想感情”。

4. 指導具體化

以往各套教科書的習作指導偏於題材範圍的解說,對如何寫的指導不足。針對這一點,部編教材做了努力,每次習作都力爭提供一定的寫法上的支持。有的是直接提供例文,更多的是進行寫作思路的指導。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一次習作“猜猜他是誰”,習作的重點是要寫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想?教材給出了一個例子,用泡泡的形式從外表、習慣、愛好、典型事例四個方面描述一個人,給學生思路上的啟發,同時提示寫的時候不必面面俱到,“選擇一兩點寫下來”就可以。

部編教材中的習作單元,更是習作指導具體化思想的集中體現。比如,三年級上冊的觀察單元,為了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先安排了兩篇精讀課文《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為學生展示了作者是如何觀察的。接下來是兩個小板塊:“交流平臺”“初試身手”。“交流平臺”,藉助之前學過的兩篇文章,對如何觀察進行小結,指出要留心觀察和細緻觀察。“初試身手”,是一個練習環節,要求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寫一寫,片段即可。再是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的楊梅》。習作例文比較短小,旁邊有批註,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如何把觀察到的事物寫下來。最後是單元習作練習,寫作的範圍很開放,寫一個事物或者一個場景都可以,可以說是對整個單元學習成果的應用和檢驗。整個單元圍繞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組織,步步深入,幫助學生提高觀察能力,養成觀察習慣。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部編版教材如何構建作文教學體系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

1. 能力序列化

在編寫之初,編寫組即確定了習作在教材中相對獨立的地位,不要求習作緊緊依附於閱讀單元。這個定位給習作鬆了綁,不再受制於單元主題和文體,為習作自成體系提供了根本保障。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是一個以記敘文為主的單元,而習作是“我有一個想法”,讓學生針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或者問題發表意見,類似小小議論文。習作自成體系,不代表習作完全與閱讀脫鉤。在大部分單元,可能的情況下,習作還是儘量與閱讀進行配合。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童話單元,習作是“我來編童話”;第四單元是預測單元,習作安排的是“續寫故事”。

習作難教、難學是公認的,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讓習作便教利學,編寫組這次下了些功夫,在具體編寫開始之前,就制定了一個能力培養的序列。習作涉及的觀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都在關注之列。哪個點哪個年級重點培養什麼,以課程標準為主要依據,結合多年來的教學成果,制定能力培養序列。比如,觀察能力是習作的根本能力之一,對觀察能力的培養貫穿習作訓練始終。為了培養這種能力,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全套教材的第一個習作單元,即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並通過“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除此之外,三年級的多次習作都以“觀察”為訓練重點,比如上冊的“猜猜他是誰”“這兒真美”,下冊的“我的植物朋友”“看圖畫,寫作文”“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之後的教材也將多有涉及。全套教材期望通過反覆的訓練,幫助學生打好觀察的底子。

為了化解習作上的難點,同時也為了凸顯習作的獨立地位,部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冊編排一個習作單元。三年級上冊訓練“觀察”,三年級下冊練習“想象”,四五年級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寫人記事等不同類習作方法,六年級針對如何圍繞一箇中心和真情實感進行培養。習作單元的編排,完全從培養習作能力出發,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寫文章的,並設置了一系列訓練,保證學生在某項重要習作能力上形成突破,獲得提升。

雖然部編教材努力構建一個相對科學的習作訓練序列,但是對這個序列,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首先,不能把它與其他學科的序列等同,尤其是理科的知識能力序列。比如數學的知識能力序列是非常嚴密的,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習作的序列做不到像數學那樣,目前的序列是多年習作教學經驗的總結,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其次,習作序列在某冊排布了一個點,不代表學過這個點之後,學生就高枕無憂了,更多地意味著一種開始,意味著在今後的習作中要重視這個點的訓練。比如,三年級的習作單元學習了觀察的方法,倡導養成觀察的習慣,在之後冊次中還安排了多次以觀察為訓練重點的習作練習。習作水平只有在反覆的練習中才能提高,由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非一日可得。

2. 編排立體化

單元習作每學期八次,撐起了習作學習的骨架。葉聖陶先生強調要提高習作水平,需要多多練習。每學期八次習作,數量上還不夠,學生“吃不飽”,達不到習作教學的年段目標。怎麼辦?為此,教材設計了小練筆,三年級上、下冊各十次左右。小練筆多位於課後,也有部分位於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小練筆分為以下幾類:

(1)一部分小練筆直接依託課文的語言材料。比如,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課後題:

想象一下,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呢?照樣子寫一寫。

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這個題目提供了課文中的句子作為支架,要求學生髮揮想象模仿例子寫幾句話。題目提供了形式和素材,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2)還有一部分小練筆,沒有給出直接模仿的語段,而是提示學生模仿課文進行表達。比如,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後題:

你的家鄉哪個季節最美?為什麼?仿照課文寫一段話。

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了小興安嶺的四季,為學生描寫家鄉的四季打開了思路,可以作為學生練筆的範例。

(3)還有少部分小練筆,沒有提供模仿的對象。比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第二個題目:

用下面的句子開頭,試著說一段話。

車站的人可真多……

我喜歡夏天的夜晚……

這個單元的習作訓練重點是“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這個題目就是為落實單元習作要求而設置的練習。

(4)還有一些小練筆是應用文。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語文園地“學寫通知”,第七單元語文園地“學寫尋物啟事”。全套教材對常見的應用文進行了統籌安排,體量較大的“日記”“書信”等安排在單元習作中,而“通知”這類體量較小的應用文以小練筆的形式呈現。

除了單元習作、小練筆,教科書中還有一些習作單項練習,內容涵蓋標點符號的用法、習作修改、語言積累等多個方面,是部編教材習作訓練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園地“關注修改符號的使用”、第四單元語文園地“關注引號的用法”。

部編教科書中習作單元、單元習作、小練筆、單項練習相互配合,形成一個訓練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網絡。

3. 題材生活化

一般的寫作規律告訴我們,寫作都是心中有所感悟,有表達的慾望,才提起筆進行表達。但是指望全部學生自覺習作,提升自己的習作能力,恐怕是不現實的。因此,教材中還得出些題目讓學生去做去練。怎麼解決習作表達主動性這個問題呢?

對於這個問題,葉聖陶先生談道:“定期命題作文是不得已的辦法,……教師命題的時候必須排除自己的成見與偏好;唯據平時對於學生的觀察,測知他們胸中該當積蓄些什麼,而就在這範圍之內擬定題目。”部編教材遵從了葉老的教誨,編制習作題目時十分注意,不是來自學生經驗的題目,一律不要;習作題材一定要覆蓋絕大多數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一看這個題目就能喚醒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達到“我手寫我心”的效果。翻看三年級的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我有一個想法”“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等,都是基於學生生活經驗出的題目。還有一部分題目,讓學生先做再寫,比如“我的植物朋友”“我做了一項小實驗”。還有一小部分題目,距離學生略遠,比如“國寶大熊貓”,為此,教材中提供了有關熊貓的一些基本資料。假如學生沒有機會和能力去查找更多資料,把書上的資料整合一下,也可以完成本次習作。

總之,本次部編教材習作題材的選擇,原則就是絕不讓學生無話可寫。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作文不過是用筆來說話,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寫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實的思想感情”。

4. 指導具體化

以往各套教科書的習作指導偏於題材範圍的解說,對如何寫的指導不足。針對這一點,部編教材做了努力,每次習作都力爭提供一定的寫法上的支持。有的是直接提供例文,更多的是進行寫作思路的指導。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一次習作“猜猜他是誰”,習作的重點是要寫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想?教材給出了一個例子,用泡泡的形式從外表、習慣、愛好、典型事例四個方面描述一個人,給學生思路上的啟發,同時提示寫的時候不必面面俱到,“選擇一兩點寫下來”就可以。

部編教材中的習作單元,更是習作指導具體化思想的集中體現。比如,三年級上冊的觀察單元,為了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先安排了兩篇精讀課文《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為學生展示了作者是如何觀察的。接下來是兩個小板塊:“交流平臺”“初試身手”。“交流平臺”,藉助之前學過的兩篇文章,對如何觀察進行小結,指出要留心觀察和細緻觀察。“初試身手”,是一個練習環節,要求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寫一寫,片段即可。再是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的楊梅》。習作例文比較短小,旁邊有批註,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如何把觀察到的事物寫下來。最後是單元習作練習,寫作的範圍很開放,寫一個事物或者一個場景都可以,可以說是對整個單元學習成果的應用和檢驗。整個單元圍繞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組織,步步深入,幫助學生提高觀察能力,養成觀察習慣。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部編版教材如何構建作文教學體系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

1. 能力序列化

在編寫之初,編寫組即確定了習作在教材中相對獨立的地位,不要求習作緊緊依附於閱讀單元。這個定位給習作鬆了綁,不再受制於單元主題和文體,為習作自成體系提供了根本保障。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是一個以記敘文為主的單元,而習作是“我有一個想法”,讓學生針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或者問題發表意見,類似小小議論文。習作自成體系,不代表習作完全與閱讀脫鉤。在大部分單元,可能的情況下,習作還是儘量與閱讀進行配合。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童話單元,習作是“我來編童話”;第四單元是預測單元,習作安排的是“續寫故事”。

習作難教、難學是公認的,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讓習作便教利學,編寫組這次下了些功夫,在具體編寫開始之前,就制定了一個能力培養的序列。習作涉及的觀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都在關注之列。哪個點哪個年級重點培養什麼,以課程標準為主要依據,結合多年來的教學成果,制定能力培養序列。比如,觀察能力是習作的根本能力之一,對觀察能力的培養貫穿習作訓練始終。為了培養這種能力,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全套教材的第一個習作單元,即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並通過“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除此之外,三年級的多次習作都以“觀察”為訓練重點,比如上冊的“猜猜他是誰”“這兒真美”,下冊的“我的植物朋友”“看圖畫,寫作文”“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之後的教材也將多有涉及。全套教材期望通過反覆的訓練,幫助學生打好觀察的底子。

為了化解習作上的難點,同時也為了凸顯習作的獨立地位,部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冊編排一個習作單元。三年級上冊訓練“觀察”,三年級下冊練習“想象”,四五年級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寫人記事等不同類習作方法,六年級針對如何圍繞一箇中心和真情實感進行培養。習作單元的編排,完全從培養習作能力出發,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寫文章的,並設置了一系列訓練,保證學生在某項重要習作能力上形成突破,獲得提升。

雖然部編教材努力構建一個相對科學的習作訓練序列,但是對這個序列,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首先,不能把它與其他學科的序列等同,尤其是理科的知識能力序列。比如數學的知識能力序列是非常嚴密的,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習作的序列做不到像數學那樣,目前的序列是多年習作教學經驗的總結,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其次,習作序列在某冊排布了一個點,不代表學過這個點之後,學生就高枕無憂了,更多地意味著一種開始,意味著在今後的習作中要重視這個點的訓練。比如,三年級的習作單元學習了觀察的方法,倡導養成觀察的習慣,在之後冊次中還安排了多次以觀察為訓練重點的習作練習。習作水平只有在反覆的練習中才能提高,由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非一日可得。

2. 編排立體化

單元習作每學期八次,撐起了習作學習的骨架。葉聖陶先生強調要提高習作水平,需要多多練習。每學期八次習作,數量上還不夠,學生“吃不飽”,達不到習作教學的年段目標。怎麼辦?為此,教材設計了小練筆,三年級上、下冊各十次左右。小練筆多位於課後,也有部分位於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小練筆分為以下幾類:

(1)一部分小練筆直接依託課文的語言材料。比如,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課後題:

想象一下,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呢?照樣子寫一寫。

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這個題目提供了課文中的句子作為支架,要求學生髮揮想象模仿例子寫幾句話。題目提供了形式和素材,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2)還有一部分小練筆,沒有給出直接模仿的語段,而是提示學生模仿課文進行表達。比如,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後題:

你的家鄉哪個季節最美?為什麼?仿照課文寫一段話。

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了小興安嶺的四季,為學生描寫家鄉的四季打開了思路,可以作為學生練筆的範例。

(3)還有少部分小練筆,沒有提供模仿的對象。比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第二個題目:

用下面的句子開頭,試著說一段話。

車站的人可真多……

我喜歡夏天的夜晚……

這個單元的習作訓練重點是“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這個題目就是為落實單元習作要求而設置的練習。

(4)還有一些小練筆是應用文。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語文園地“學寫通知”,第七單元語文園地“學寫尋物啟事”。全套教材對常見的應用文進行了統籌安排,體量較大的“日記”“書信”等安排在單元習作中,而“通知”這類體量較小的應用文以小練筆的形式呈現。

除了單元習作、小練筆,教科書中還有一些習作單項練習,內容涵蓋標點符號的用法、習作修改、語言積累等多個方面,是部編教材習作訓練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園地“關注修改符號的使用”、第四單元語文園地“關注引號的用法”。

部編教科書中習作單元、單元習作、小練筆、單項練習相互配合,形成一個訓練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網絡。

3. 題材生活化

一般的寫作規律告訴我們,寫作都是心中有所感悟,有表達的慾望,才提起筆進行表達。但是指望全部學生自覺習作,提升自己的習作能力,恐怕是不現實的。因此,教材中還得出些題目讓學生去做去練。怎麼解決習作表達主動性這個問題呢?

對於這個問題,葉聖陶先生談道:“定期命題作文是不得已的辦法,……教師命題的時候必須排除自己的成見與偏好;唯據平時對於學生的觀察,測知他們胸中該當積蓄些什麼,而就在這範圍之內擬定題目。”部編教材遵從了葉老的教誨,編制習作題目時十分注意,不是來自學生經驗的題目,一律不要;習作題材一定要覆蓋絕大多數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一看這個題目就能喚醒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達到“我手寫我心”的效果。翻看三年級的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我有一個想法”“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等,都是基於學生生活經驗出的題目。還有一部分題目,讓學生先做再寫,比如“我的植物朋友”“我做了一項小實驗”。還有一小部分題目,距離學生略遠,比如“國寶大熊貓”,為此,教材中提供了有關熊貓的一些基本資料。假如學生沒有機會和能力去查找更多資料,把書上的資料整合一下,也可以完成本次習作。

總之,本次部編教材習作題材的選擇,原則就是絕不讓學生無話可寫。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作文不過是用筆來說話,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寫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實的思想感情”。

4. 指導具體化

以往各套教科書的習作指導偏於題材範圍的解說,對如何寫的指導不足。針對這一點,部編教材做了努力,每次習作都力爭提供一定的寫法上的支持。有的是直接提供例文,更多的是進行寫作思路的指導。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一次習作“猜猜他是誰”,習作的重點是要寫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想?教材給出了一個例子,用泡泡的形式從外表、習慣、愛好、典型事例四個方面描述一個人,給學生思路上的啟發,同時提示寫的時候不必面面俱到,“選擇一兩點寫下來”就可以。

部編教材中的習作單元,更是習作指導具體化思想的集中體現。比如,三年級上冊的觀察單元,為了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先安排了兩篇精讀課文《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為學生展示了作者是如何觀察的。接下來是兩個小板塊:“交流平臺”“初試身手”。“交流平臺”,藉助之前學過的兩篇文章,對如何觀察進行小結,指出要留心觀察和細緻觀察。“初試身手”,是一個練習環節,要求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寫一寫,片段即可。再是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的楊梅》。習作例文比較短小,旁邊有批註,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如何把觀察到的事物寫下來。最後是單元習作練習,寫作的範圍很開放,寫一個事物或者一個場景都可以,可以說是對整個單元學習成果的應用和檢驗。整個單元圍繞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組織,步步深入,幫助學生提高觀察能力,養成觀察習慣。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部編版教材如何構建作文教學體系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教學體系和注意事項

習作教學須注意的若干問題

教科書習作的編制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吸收近年來成熟的科研成果,努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用部編教材上好習作課,大致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處理好消極修辭與積極修辭的關係

“中學語文教學所要培養的,是一個青年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必須具備的一般的寫作能力,也就是內容準確、文從字順、條理清楚、明晰確切,能夠如實地表達自己的有用的知識見聞、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而不是專門從事寫作的文學家的創作能力。”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在寫作方面的目標是使學生獲得把一件事寫清楚、把一個觀點或者一個意思寫明白的能力,不僅中學如此,小學習作教學更要以此為目標。

陳望道先生對文章修辭作了劃分:“修辭的手法,也可以分作兩大分野。第一,注意在消極方面,使當時要表達的表達得極明白,沒有絲毫的模糊,也沒有絲毫的歧解。……其適用是廣涉語詞的全部,是一種普遍使用的修辭法。……是一種基本的修辭法。”“第二,注意在積極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動人。……大體是具體的、體驗的。”第一種是消極修辭,講求的是明確通順,也就是平時常說的條理清楚、文從字順;第二種是積極修辭,講求的是要具體、生動,我們平時所說的比喻、擬人、誇張、反覆等修辭手法都屬於積極修辭範圍。

小學中年段的習作目標主要追求的是消極修辭,也就是把對象寫清楚、寫明白。到了高年段仍是以消極修辭為基礎,逐步加入一些積極修辭練習,但不過分強求。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把握好各年段的教學重點。對於三年級學生,要多關注他們是否寫清楚了,對於寫具體不要作過多引導,以免學生基礎沒有打牢,就去追求更高的層次。教科書中的一些練習,積極引導學生關注消極修辭,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第一道題目:

讀讀想想,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可以互相調換嗎?用它們各寫一句話。

我軍的傷員陸續從火線上抬下來。

白求恩大夫在手術檯旁,連續工作了六十九個小時。

他低下頭,繼續幫我把釦子釘好。

這個題目引導學生辨析近義詞,關注詞語的準確運用。但教材的容量畢竟是有限的,更多的只是起到一種引領示範作用,在教學層面需要補充更多的例子,使學生養成推敲詞語的習慣,形成準確運用詞語的能力。

2. 明確區分記實作文與想象作文

目前,閱讀教學並未嚴格區分虛構文章和非虛構文章,但是習作教學對這個問題卻不能馬虎,區分寫實與寫虛是一個原則問題。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所以教科書安排了寫想象的習作練習,允許學生在習作中進行虛構。比如,“我來編童話”“續寫故事”“奇妙的想象”“這樣想象真有趣”。這些習作鍛鍊學生的想象力,對於提高他們的形象思維和寫作興趣很有益處。除此以外,其他的習作必須要求學生寫真人真事真情,是不許虛構的。比如,習作“那次玩得真高興”要求學生寫自己曾經的遊戲經歷,就不允許學生虛構,事實是怎樣的就怎麼寫,自己記得多少就寫多少,不能添油加醋。

3. 處理好語言積累與運用的關係

部編教材重視語言的積累,名人名言、好詞佳句、經典名篇,都需要用心記下來,且期望學生將來寫作能用上這些積累的語言材料。比如,習作“這兒真美”就有一句提示語:“可以用上這學期新學的詞語”,提示學生運用平時積累的詞語,把消極詞語變成積極詞語。

須注意的是,我們應辯證地看待積累與運用的關係。目前有些學生寫出來的東西,一寫春天就是“春光明媚”,一寫秋天就是“秋高氣爽”,形成一種刻板表達。因為他們覺得“春光明媚”“秋高氣爽”是“好詞”,習作要用上,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脫離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感受,單純地強調“好詞佳句”的運用,會使習作失去鮮活的生命力。“初學寫作的人,往往以為用上許多形容詞、新名詞、典故,才能成為好文章。其實,真正的好文章是不隨便用甚至於乾脆不用形容詞和典故的。”

小學生習作強調真情實感,要讓學生寫出自己真實的所見所感,而不是運用幾個漂亮詞。在評價的時候,教師對此要多加註意,不要過於突出所謂好詞好句,讓學生明白好的習作在於寫出真經歷、真感情,語言的好壞在於是否得當、準確地表達了自己要表達的意思。

4. 分配好教學時間

部編教材十分重視書面表達,單元習作加上小練筆,一個學期有二十次左右。如此多的練習,雖然保證了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些教學任務,對教師教學也提出了挑戰。

完成一篇習作,從思考寫什麼開始,明確思路,組織材料,確定結構,開始動筆,最後修改,這些環節的教學時間,從目前來看,動筆環節花的時間較多,寫前指導和寫後指導花的時間較少。習作教學的時間分配真的合理嗎?我們有沒有把有限的時間用在真正該用的地方呢?

“構思技能是首要的、基本的,表達技能是關鍵性的,而修改技能只是從屬性的。”從對習作的研究來看,寫前構思是最重要的。雖說教材中的題目已經在努力喚起學生的經驗,但是有些學生仍會覺得自己的生活乏善可陳,沒有可寫的,他們尤其需要寫前的指導。要使學生在寫前合理確定要寫的內容,需要作具體的指導,最好是一對一的指導。建議每次習作可選取一部分學生作一對一指導,幾次習作下來,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一對一指導的機會,一個學期下來能得到幾次這樣的指導,相信學生定能獲益匪淺。

寫前構思和寫作過程是重要的,不意味著就可以忽略寫後的修改。目前,給學生批改作文是一件苦事,且效果往往不彰。批改目的在於,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這麼改,今後努力的方向在哪兒,這樣一次次下來才會有所進步,而不是原地踏步。只看教師書面評點,學生很難徹底明白自己的習作為什麼要這麼改。目前部編教科書的習作是很重視修改的,相當多的單元習作都對修改給予了具體指導,提醒學生初稿寫完並非習作完結,需要修改,通過自己讀、同學互相修改等方式,著力培養學生養成修改的習慣。教師如果也能如寫前指導一樣,每次習作選取部分學生進行一對一修改指導,使他們明白自己的習作哪裡要改,為什麼這樣改,將對學生習作的提高產生莫大的助益。

由於工作關係,筆者讀過很多教師的來稿,這些稿件多是教師的教學經驗總結。相當多教師認為語文落實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任務,就是要學習寫作,學習口語表達,閱讀是為表達服務的。誠然,閱讀是表達的基礎,但閱讀只是為表達服務的嗎?“所謂閱讀教學,本身自有其重要性,並非作文教學之輔。而善於指導閱讀,雖不喋喋言作文,實大有利於學生作文能力之培養。”這個問題葉聖陶先生多年前就已經意識到了,並且給我們提了醒:不要把閱讀課上成表達準備課。部編教材加大了表達的分量,如果教師處理不當,很容易走上這條路,那對於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將是極其不利的。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