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級第二次調研考試·語文試卷(附答案)

2019.4

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級第二次調研考試·語文試卷(附答案)

試卷共10頁,卷面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 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後,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淨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併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6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在當代閱讀史上,我們從西方引進了“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觀點。它動搖了“唯一標準答案”的僵化思想,對我國閱讀界有很大的啟蒙作用。然而,眾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讀”也隨之出現,這類荒腔走板的解讀,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中小學課堂之中。

這些混亂認識與理論問題仍未徹底解決有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確理解西方“接受美學”中的“讀者中心論”。

“接受美學”是西方讀者理論中影響最大的流派,它認為“沒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國內有人把它形象地推進一步:斧頭不用無異於一塊石頭,作品不讀等於一堆廢紙。但是,他們忘記了,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不用都無異於一塊石頭,然而要用的時候,石頭不可能當斧頭,廢紙更不能當作品。事物的根本屬性與它的附屬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實,西方“讀者中心論”也強調在以讀者的接受來闡釋作品時,要避免純主觀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義陷阱。畢竟,讀者接受有時代侷限性和主觀任意性。沒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後“現實化”;但單個讀者的接受理解還不能等於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鏈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義的依據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對另一接受的侷限的彌補;同時,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說要對錯誤接受予以糾正。

此外,多元解讀與文本制約是同時發生的。文本是一個未確定的“召喚結構”,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種意向,召喚讀者去言明,並希望讀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喚,實現文本解讀的一切潛在可能。個體讀者只能實現一部分可能,而讀者的多元反應成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喚結構”的“空白”為閱讀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對閱讀進行基本限制。正如魯迅所言:“讀者所推見的人物,卻並不一定和作者設想的相同……不過那性格、言動,一定有些類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學這東西就沒有普遍性了。”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有隻“看不見的手”,不管讀者願意不願意,背後的決定者乃是文本。

歷史上錯誤的“讀者決定論”不止出現過一次。李白、杜甫的詩歌曾經不入流,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國主流社會的審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動搖不了經典文本的地位。總之,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應該一千個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更不應一千個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沒有了哈姆雷特,我們應該尋找相對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編自賴瑞雲《尋找相對最像的“哈姆雷特”》)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讀的同時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讀。

B.單個讀者的理解有侷限性而無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鏈那樣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召喚結構”中的“空白”召喚讀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闡釋。

D.對作品的理解應多元,以便從中挑選正確的理解,而不能脫離作品另起爐灶。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真正理解作品為寫作動機,文章論證多元解讀應避免的誤區及要遵循的原則。

B.文章先從正面闡述“接受美學”的觀點,又從反面批駁國內某些人的錯誤理解。

C.文章借魯迅名言,論證讀者在解讀文本時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觀點。

D.文章以李白、杜甫詩歌的遭遇為例,論證經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讀者影響的觀點。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要找到相對最像的“哈姆雷特”,應注重讀者能動性與作品限制性的統一。

B.對個人理解進行提高、修正並與其他讀者交流,有助於讀者全面理解作品。

C.由於文學普遍性的制約,讀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時應該做到以作者設想為主。

D.同樣重視讀者理解,但“讀者中心論”比“讀者決定論”更看重文本限制。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鎮更有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首先,大城市的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更低。大城市的經濟活動和公共服務成本會因城市規模的擴大而攤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個人、企事業單位都將因相互之間的協調而從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鎮,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據住建部數據,從整體來看,2017年我國小城鎮、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佔地面積依次遞減,分別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汙染的能力更強。在創造相同GDP的條件下,大城市汙染物排放量遠低於中小城鎮。而且,由於規模經濟效應,大城市降低單位汙染的成本也遠低於中小城鎮。最後,大城市特別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為外來人口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由於大城市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依託,它們遠比中小城鎮更能為農村轉移人口提供就業機會。

(摘編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應與規模效應》,《城市發展論壇》2019年1期)

材料二:

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級第二次調研考試·語文試卷(附答案)


圖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總數及人口密度比較

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級第二次調研考試·語文試卷(附答案)


(摘編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佈失衡》,《財經》2017年2月)

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發展本應服務於人的需要,但是許多城市卻偏離了人本軌道,一味追求經濟總量的增加,引發了嚴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樓宇化,而是家園化。但是,一些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卻只重表面工程,認為修建高樓大廈就是城市化,違背了城市建設與人類發展的規律,使得許多城市出現了“千城一面”的情況。城市的功能化不是產業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產方面的功能,即人們通常理解的產業規模化,但產業發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業的綜合體,產城一體,人城和諧,才是城市發展的歸宿。不應該把城市看成是一個生產產品的機器,城市應是人類成果融合發展的一個有機體。

(摘編自李後強等《以人為中心:城市發展的永續動力》,中國社會科學網2019年3月19日)

材料四:

“大城市病”並不是我國所特有的,在世界範圍內也是一種普遍現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東京“城市病”最為嚴重的時期,人口和勞動力的過度集中導致了地價上漲、環境惡化、生活成本增加等問題。為此,東京政府通過制定東京圈基本規劃、實施《工業控制法》等舉措,讓大批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和一些重化工業相繼遷往郊區、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開發型工業、都市型工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工業。這一方面增加了地區生產總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東京的人口總量。另外,為減輕辦公和商業活動對市中心的壓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強度,東京還分步驟分階段實施副中心戰略,讓副中心和中心城區共同承擔起東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層的城市格局。在建設副中心的同時,東京也很重視交通網絡體系的建設,修建一條環市中心鐵路和眾多呈放射狀、向近郊或鄰近城市延伸的輕軌線,將各副中心串聯起來,並在線路末端發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業中心。

(摘編自南麗江《應對“大城市病”國外有妙招》,《中華建築報》2018年4月22日)

4. 下列對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與首爾、東京相比,北京、上海中心城區私家車出行比例明顯偏高,但是使用軌道交通比例明顯偏低,這可能會導致交通擁堵問題。

B. 北京、上海中心城區面積與首爾、東京相差不大,但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有較大差距,公共交通運力有限會導致更多人選擇私家車出行。

C. 人口密度與人口總數並不一定成正比。東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爾低得多,但人口總數卻遠高於首爾,意味著其人口增長的空間比較小。

D. 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遠低於首爾,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卻比首爾高一些,表明北京、上海人口分佈不夠均衡,中心城區人口過密。

5.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大城市具有更明顯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這些效應能夠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汙染更少,個人與企業受益更多。

B. 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從單位面積的土地所負載的人口數量以及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來看,特大城市要明顯大於大城市。

C. 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樓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為,違背了城市建設與人類發展的規律,使得城市的獨特性受到了損害。

D. 如果堅持以人為本,不再片面追求經濟總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發生,使城市成為人類成果融合發展的一個有機體。

6.“大城市病”應當如何緩解?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一顆未出膛的槍彈

丁 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個孤老太婆,還能害你?”老太婆親熱地望著面前張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這孩子大約十三歲大小,遲疑地望著老太婆。遠處一望無際的原野,沒有一個人影,連樹影也找不到一點。

“還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兒走,萬一落到別人手上……”

窯裡黑魆魆的,他不敢動,聽著她摸了進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燈點著了。灶裡的火光舔在他們臉上,鍋裡有熱氣噴出來。陝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輝塗抹著無際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卻擁抱著甜美的夢:他又回到隊伍,繼續當他的馬伕,繼續同司號兵玩著……

孩子跟在老太婆後邊去割草。蒙著塵土的沙路上,尋不到雜亂的馬蹄和人腳的跡印。他熱切地望著遠方,他們——大部隊到底走得離他多遠了呢?他懊惱著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馬,突然飛機來了,他藏在一個小洞裡,聽著外面連綿不斷的爆炸聲。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來,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聲地叫喊,憑著感覺一路狂奔,卻沒遇到一個認識的人……後來才遇著老太婆。

有人送來包穀做的饃,還有人送來羊毛襪子。有著紅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懷裡,他不敢拿出來。大家都高興地盤問著:“你這麼一個娃娃,也當紅軍,你娘你老子知道麼?”

天真的、熱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臉。他暫時忘去憂愁,重複著在小組會學來的話:“紅軍是革命的軍隊,是為大多數工人農民謀利益的,要團結一切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見那些圍著他的臉露出無限的羨慕,他就更高興了。老太婆也扁著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這娃娃不是咱們這裡的人,你們看他那張嘴多靈呀!”

有一夜,跟著狂亂的狗吠,院子裡響起了龐雜的聲音,馬嘶聲、腳步聲和喊聲一齊湧了進來。燒著火的孩子,心在劇烈地跳:“難道自己人來了麼?”

“呯!”窯門被槍托撞開了。衝進來的人一邊罵,一邊走到灶邊,“哼,鍋裡預備著老子的晚飯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認得那帽子的樣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緊縮起來。

有人眼光掃到老太婆臉上。她瑟縮地坐在地下,掩護她身後的孩子。“這老死鬼幹嘛老挨在那兒,藏著什麼!”老婆子一動,露出了躲在那裡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個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槍先崩了你!”孩子大聲嚷叫,因為憤怒,倒一點也不懼怕了,眼睛裡燃燒著火焰。

“什麼地方來的!”拳頭又落在他身上,“聽口音,他不是這裡人!”孩子一聲不響,只是咬緊牙。門突然開了,門口直立著一個人,屋子裡頓時安靜下來。

“報告連長,有一個小奸細!”

連長走了進來,審視著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憐咱就這一個孫子,咱要靠他送終的。”老太婆嚎哭起來。幾個圍觀的老百姓壯著膽子附和:“是她的孫子。”

連長凝視著那雙直射過來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幾十雙眼睛都集中在連長手上:一把小洋刀、兩張紙票子、一頂黑帽子。紙票反面有一排字,“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國家銀行”。帽子上閃著光輝的紅色五星。看著它,孩子心裡更加光亮了,靜靜地等待判決。

“這麼小也做土匪!”

“招來吧!”連長問他。

“沒有什麼招的,任你們殺了吧!不過紅軍不是土匪,我們不騷擾老百姓,四處受人歡迎。我們對東北兵也是好的,爭取你們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們會明白過來的!”

“這小土匪真頑強,紅軍就是這麼凶悍!”他的頑強雖說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許多尊敬。連長仍是冷冷地看著他,又冷冷地問道:“你怕死不怕?”這問話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煩地昂了一下頭,急促地答道:“怕死不當紅軍!”

圍攏來看的人一層一層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連長不動聲色,只淡淡地說道:“那末給你一顆槍彈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來了。許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開去。但沒有人,就連那些凶狠的傢伙也沒有請示,要不要立刻執行。

“不,”孩子卻鎮靜地說,“連長,還是留著那顆槍彈吧,留著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殺掉我。”

忍不住了的連長,跑過來用力擁抱著這孩子,他大聲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裡?日本人佔了我們的家鄉,殺了我們的父母妻子,我們不去報仇,卻老在這裡殺中國人。看這個小紅軍,我們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嗎?誰還要殺他,先殺了我吧……”聲音慢慢地由嘶啞而哽住了。

孩子覺得有熱的東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著一層水霧,那紅色的五星浮漾著,漸漸地高去,而他也被舉起來了!

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的環境描寫富有表現力。“沒有一個人影”的原野襯托孩子與大部隊走散後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則反襯孩子做美夢時的溫馨。

B.有著“紅五星”的帽子先被隱藏,後被發現,最後“紅五星”“漸漸地高去”,“紅五星”的多次出現隱含人物心理變化,暗示小說主題。

C.老太婆一開始就瞭解小孩的身份卻對他呵護備至,百姓也樂意與這個小紅軍親近、為他打掩護,這些都反映人們對紅軍的信任與擁護。

D.小說結尾看似突兀卻在情理之中。連長和他的東北軍一開始對紅軍與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視死如歸、英勇無畏讓連長徹底改變了立場。

8.小說標題“一顆未出膛的槍彈”具有豐富的內涵。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

9.小說在塑造“小紅軍”的形象時是如何做到真實可信的?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劉馥字元穎,沛國相人也。建安初,說袁術將戚寄、秦翊,使率眾與俱詣太祖。太祖悅之,司徒闢為掾。後孫策所置廬江太守李述攻殺揚州刺史嚴象,廬江梅乾、雷緒等聚眾數萬在江、淮間,郡縣殘破。太祖方有袁紹之難,謂馥可任以東南之事,遂表為揚州刺史。馥既受命,單馬造合肥,建立州治,南懷乾、緒。數年中恩化大行,百姓樂其政,流民越江山而歸者以萬數。於是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茹陂及吳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為用又高為城壘多積木石為戰守備。建安十三年卒,揚州士民追思之。馥子靖,黃初中,出為河南尹。為政初雖如碎密,終於百姓便之,有馥遺風。後遷鎮北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遂開拓邊守,屯據險要;又修廣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薊南北;三更種稻,邊民利之。嘉平六年卒。靖子弘,累遷寧朔將軍。太安中,張昌作亂,以弘為鎮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弘遣南蠻長史陶侃為大都護,牙門將皮初為都戰帥,進據襄陽。侃、初等累戰破昌,昌懼而逃,其眾悉降,荊土平。時荊部守宰多闕,弘請補選,帝從之。弘乃敘功銓德,隨才補授,甚為論者所稱。弘於是勸課農桑,寬刑省賦,歲用有年。陳敏寇揚州,引兵欲西上,弘乃解南蠻以授蔣超,統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以大眾屯於夏口;又遣何鬆領建平、宜都、襄陽三郡兵屯巴東;又加南平太守應詹督三郡水軍繼蔣超。侃與敏同郡,又同歲舉吏。或有間侃者,侃遣子為質,弘遣之曰:“匹夫之交尚不負心,況大丈夫乎!”乃以侃為前鋒督護,委以討敏之任。敏竟不敢窺境,時人莫不稱善。弘卒於襄陽,士女嗟痛,若喪所親矣。

(摘編自《三國志》和《晉書》)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於是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茹陂及吳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為用/又高為城壘/多積木石/為戰守備

B.於是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茹陂及吳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為用/又高為城壘/多積木石/為戰守備

C.於是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茹陂及吳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為用/又高為城壘/多積木石/為戰守備

D.於是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茹陂及吳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為用/又高為城壘多/積木石/為戰守備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郡縣,是古代兩級行政單位。秦始皇推行郡縣制,將全國分成若干郡,郡以下置縣。

B.三更種稻,是我國古代農業中分區休耕的輪作方法;文中的“三更”指輪作三次。

C.守宰,泛指各級官員,文中“守”是州府地方長官,“宰”是輔佐國君的百官之長。

D.丈夫,古代泛指成年男子,因為其身高依古制約合一丈;亦指英武有志節的男子。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劉馥為政安民有法,教化百姓。他臨危受命出任揚州刺史時,大行恩化,流民歸集;興修水利,興校屯田,富民有法,施以教化,百姓樂其政。

B.劉靖為政以民為本,便民利民。他出任河南尹一職時,為政便利百姓;做鎮北將軍時,既屯邊據險,又重視農業,興修水利,而使得邊民獲利。

C.劉弘平亂精於軍事,用人不疑。張昌作亂時,他重用陶侃和皮初,進據襄陽,收復荊州;陳敏進犯後,他調兵遣將,精心佈局,終將陳敏擊退。

D.劉氏祖孫三代為官,有所傳承。劉馥為政,大行恩化,深受百姓愛戴;劉靖以民為本,有劉馥遺風;劉弘重視農業,寬刑減賦,百姓連年豐收。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馥既受命,單馬造合肥,建立州治,南懷乾、緒。(5分)

(2)弘乃敘功銓德,隨才補授,甚為論者所稱。(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商山富水驛

杜 牧

益戇由來未覺賢,終須南去吊湘川

當時物議朱雲小,後代聲華白日懸。

邪佞每思當面唾,清貧長欠一杯錢。

驛名不合輕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驛,原名陽城驛。唐德宗時諫議大夫陽城因犯顏直諫被貶,後人為避其名諱將陽城驛改名為富水驛。②汲黯屢次忠諫,被漢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戇也”。戇,愚直。 ③賈誼上疏陳述時弊,被貶長沙,路過汨羅江時,曾憑弔屈原。④朱雲因籲請尚方寶劍以斬奸臣之頭而觸怒漢成帝,險些被殺。

14.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中借汲黯之事讚頌陽城的耿介剛直,暗諷當政者不辨忠奸,視忠臣為戇夫。

B.詩人借賈誼憑弔屈原之事寫陽城,“終須”二字暗含著對他忠而被貶的惋惜。

C.與邪佞者的尖銳對立反映陽城的嫉惡如仇,借酒澆愁又表現他遭貶後的鬱悶。

D.全詩敘議結合,結尾認為不改陽城驛名能警醒為官者,點明詩人的寫作目的。

15.這首詩的第二聯寫法巧妙,請結合詩句加以賞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衛風•氓》裡,女主人公想與“氓”白頭到老結果心生怨恨,以“ ” 來比喻凡事都有邊際,愁苦也該有個盡頭。

(2)《曹劌論戰》中齊人敗績,曹劌說“ ”,由此斷定齊國是真的退敗後才下令追擊。

(3)《琵琶行》裡琵琶女演奏時,用“ ”的指法彈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么》;最後,“ ”,使四弦齊響,餘味無窮。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題。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稱,生態稟賦良好,許多地方“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簡稱“千萬工程”)的全面推進,造就萬千美麗鄉村。

“中國美麗鄉村”精品示範村——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是浙江“千萬工程”_______的樣板村。餘村以_______的決心來治理汙染,先後關停了礦山、水泥廠和一大批竹筷企業,廠區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進,形成了圍繞河道漂流、戶外拓展、農事體驗等活動為中心的休閒旅遊產業鏈。在如今的餘村,遠山、竹林、溪水、民居,共同構成美不勝收的畫面。村口有一方水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來此取經的人_______,看到浙江鄉村的變化,大家深受鼓舞,紛紛表示一定_______,紮實推進“三農”工作,強基礎、補短板,讓鄉村提顏值、增內涵。

浙江“千萬工程”從一處美延伸為處處美,一時美變成長久美,讓“浙江美”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的典範。

17.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名副其實 壯士斷腕 絡繹不絕 腳踏實地

B.名不虛傳 刮骨療毒 源源不斷 腳踏實地

C.名不虛傳 壯士斷腕 絡繹不絕 實事求是

D.名副其實 刮骨療毒 源源不斷 實事求是

18. 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廠區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進,形成了圍繞河道漂流、戶外拓展、農事體驗等活動的休閒旅遊產業鏈。

B.有序推進廠區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形成了圍繞河道漂流、戶外拓展、農事體驗等活動的休閒旅遊產業鏈。

C.有序推進廠區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形成了以河道漂流、戶外拓展、農事體驗等活動為中心的休閒旅遊產業鏈。

D.廠區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進,形成了以河道漂流、戶外拓展、農事體驗等活動為中心的休閒旅遊產業鏈。

19. 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一塊巨石立在水塘邊,正面鐫刻著十個紅色大字

B.水塘邊立著一塊巨石,正面鐫刻著十個紅色大字

C.水塘邊立著一塊巨石,十個紅色大字被鐫刻其上

D.一塊巨石立在水塘邊,十個紅色大字被鐫刻其上

20.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虛詞,表達效果會更好。請將下面的虛詞插入文中最適當的地方;插入後,將緊接虛詞後的詞語填在橫線上。(5分)

植物有很多令人稱奇的地方。大量研究成果證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具有豐富的感情,高度敏感。很多時候,它們的智商和情商不低於人類,人類尚未完全發現而已。有一種叫苜蓿的植物,在歐洲能正常生長;被移植到非洲後,它會額外分泌一種激素,使得羊不願意去吃,達到保護自身種群的目的。

①以便______ ②只是______ ③甚至______ ④但______ ⑤而且______

21.學校即將舉行秋季運動會,請你擬寫兩條標語,懸掛在體育館兩側。要求:兩條標語字數相同(每條7—18字)、句式基本一致,包含秋天、運動、青春、奮鬥等內容。(6分)

四、寫作(60分)

22.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勒內·託姆是法國著名數學家。有一次,他同兩位古人類學家討論問題。談到遠古的人們為什麼要保存火種時,一位人類學家說,因為保存火種可以取暖禦寒;另外一位人類學家說,因為保存火種可以燒出鮮美的肉食。而託姆說,因為夜幕來臨之際,火光燦爛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2019年深圳市高三年級第二次調研考試語文答案(詳解)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1.答案:B。解析:A項錯誤,“荒腔走板的解讀”雖然“隨之出現”,但並不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後文所說的“未能正確理解西方‘接受美學’中的‘讀者中心論’”。B項正確,原文提到“讀者接受有其時代侷限性和主觀任意性”“單個讀者的接受理解還不能等於作品的全部”,又提到“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鏈才有望接近於作品本身”,綜合以上可知B選項表述正確。C項錯誤,原文表述是“召喚讀者去言明,並希望讀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喚”,而非“讀者按自己的理解”。D項錯誤,“以便從中挑選正確的理解”並非作者本意,“多元理解”反對“唯一標準答案”,更好理解作品則需要通過“代代相承”的接受鏈、以及多種理解的互補來實現,這些都不等同於“挑選正確的理解”;而且按照作者意思,正確的理解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相對最像”“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2.答案:D。解析:A項正確。文章以真正理解作品為出發點,這是其“寫作動機”,並指出了多元解讀中“混淆事物根本屬性與它的附屬功能”“讀者決定論”等誤區,也闡述了“避免純主觀、任意理解的心理主義陷阱”“多元解讀與文本制約是同時發生”等原則,這些都是為了真正(或更好)理解作品。B項正確,源於文章第三段,文章先從正面說明接受美學“沒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接著將“斧頭—石頭”的關係與“作品—廢紙”的關係進行類比,批駁了那些片面誇大讀者作用的觀點。C項正確,源於文章倒數第二段,由原文“作品的‘召喚結構’的‘空白’,既為閱讀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又為閱讀提供了基本的限制。正如魯迅所言……”可推斷得知。D項錯誤,原文“歷史上錯誤的‘讀者決定論’不止出現過一次。李白、杜甫的詩歌曾經不入流……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動搖不了經典文本的地位”。引用李、杜詩歌的例子,意在為了說明“讀者決定論”之類的錯誤在歷史上並不少見,讀者雖然無法起到決定作用,但根據前文,讀者的主觀理解對作品闡釋有著重要作用,對經典文本的地位也必然產生影響,沒有讀者的推崇也就不存在經典文本的地位。

3.答案:C。解析:A項正確,源於文章四、五、六段。根據原文“多元解讀與文本制約是同時發生的”,“作品的‘召喚結構’的‘空白’,既為閱讀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又為閱讀提供了基本的限制”可以推斷得知。B項正確,根據原文“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說,要對錯誤接受予以糾偏;同時,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對另一接受的侷限的彌補”可以推斷得知。C項錯誤,根據原文“讀者所推見的人物,卻並不一定和作者設想的相同……不過那性格、言動,一定有些類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學這東西就沒有普遍性了”,也就是說,文學具有普遍性,所以讀者理解人物時,在性格、言動方面與作者設想“有些類似,大致不差”,這並不等於“以作者設想為主”,而仍然是讀者發揮“想象的自由”的同時接受文本“基本的限制”的結果,根據第2小題C選項也可推斷得知。D項正確,源於材料第四、六段綜合“西方‘讀者中心論’也強調在以讀者的接受闡釋作品時,要避免純主觀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義陷阱”以及“歷史上錯誤的‘讀者決定論’不止出現過一次。李白、杜甫的詩歌曾經不入流,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國主流社會的審判”可以推斷得知。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4.答案:C。解析:本題為讀圖題,主要圍繞材料二的兩個圖表展開。A項正確,通過圖表1可以看出來,而“軌道交通比例明顯偏低,這可能會導致交通擁堵問題”這一推斷也包括在圖表中。B項正確,從圖表1可以看出四個城市的面積的確相差不大,但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有較大差距,而很明顯公共交通運力有限會導致更多人選擇私家車出行。C項錯誤。根據圖表2,人口總數與人口密度之間並不符合正比關係,選項前半部分“人口密度與人口總數並不一定成正比”正確。根據圖表2東京的人口密度是4187,首爾是5339,前者的確比後者低很多;東京人口總數是3593,首爾是2495,東京要比首爾低得多,可見,選項“東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爾低得多,但人口總數卻遠高於首爾”這部分的表述是正確。但人口增長的空間主要取決於人口密度,故不能推斷出東京“人口增長的空間比較小”。D項正確,綜合的圖表1與圖表2,全市人口密度較低而中心城區人口過密,明顯是“人口分佈不夠均衡”的表現。

5. C。解析:A項錯誤,大城市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使得“大城市控制汙染的能力更強”,但不等於“大城市汙染更少”。B項錯誤,“土地利用率越高”是從“單位面積的土地所負載的人口數量”來看的,但並不涉及“所產生的經濟效益”。C項正確,這是對原文“一些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卻只重表面工程,認為修建高樓大廈就是城市化,違背了城市建設與人類發展的規律,使得許多城市出現了‘千城一面’的情況”的轉述。D項錯誤,要避免大城市病,只做到以人為本是不夠的,需從多方面入手,所以“堅持以人為本,不再片面追求經濟總量的增加”無法構成充分條件。

6.參考答案:(1)進一步加強大城市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進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進一步減少汙染;(2)政策引導促進人口均衡分佈;(3)大力發展公共軌道交通,加強交通網絡體系建設;(4)以人為本,推進產城一體、人城和諧;(5)制定相關規劃,實施相應舉措,使產業佈局更加合理;(6)實施城市副中心戰略,構建多中心多圈層的城市格局。(每點1分,共6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解析:首先需定位城市病的表現或原因,在針對性地到材料中尋找對策,而不應只是歸納概括材料。按照材料二的標題、材料三、材料四等可以歸納出城市病的幾個表現或原因:人口分佈失衡(源於材料二);偏離人本軌道(包括樓宇化、一味產業化),一味追求經濟總量的增加(源於材料二);人口和勞動力的過度集中帶來地價上漲、環境惡化、生活成本降低(材料四),等等。從四則材料中,我們可以找到如下緩解“城市病”的策略:(1)進一步加強大城市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進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進一步減少汙染(源於材料一,“為外來人口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可能與“人口分佈失衡”“人口和勞動力的過度集中”呈正相關,會惡化而非緩解“大城市病”);(2)通過政策引導等方式努力促進人口均衡分佈,同時大力發展公共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減少擁堵(源於材料二);(3)以人為本,推進產城一體、人城和諧,讓城市家園化而非樓宇化、產業化,讓城市成為人類成果融合發展的有機體(源於材料三);(4)制定城市相關發展規劃、實施相應舉措,將勞動密集型和重化工業遷往郊區,而聚集更多現代城市型工業,還可實施城市副中心戰略,形成多中心多圈層的城市格局;重視城市交通網絡體系建設(源於材料四)。概括言之,可以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進一步加強大城市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2)政策引導促進人口均衡分佈;(3)大力發展公共軌道交通,加強交通網絡體系建設;(4)以人為本,推進產城一體、人城和諧;(5)制定相關規劃,實施相應舉措,使產業佈局更加合理;(6)實施城市副中心戰略,構建多中心多圈層的城市格局。【爭議:材料一所說的發展大城市的優點,能不能是解決城市病的問題?】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7.答案:D。解析:A項正確,對“沒有一個人影”的原野的描寫,出現在小說開頭,從老太婆安撫小孩“娃娃,甭怕”、小孩“遲疑地望著老太婆”等細節,結合後文回憶與部隊走散、最終遇著老太婆的情節,可知孩子內心是彷徨不安的。原野的環境襯托他的心理。對“孤冷的月亮”的描寫,出現在第三段,孩子當時已經安頓下來,得到老太婆的關愛,文中寫到“流落的孩子卻擁抱著甜美的夢”,可見環境與人物的感受是反襯的關係。B項正確,“紅五星”在文中共出現三次:第一次出現,是孩子與百姓交談,還不敢把紅五星的帽子拿出來,表明孩子還心存疑慮;第二次出現,紅五星的帽子被連長搜到了,小孩紅軍身份被曝光,孩子必須面對生死的考驗;第三次出現,紅五星的帽子在孩子眼中變模糊,“漸漸地高去”,用來紅五星象徵著紅軍崇高的精神。這些都體現了人物內心的變化,並暗示了小說的主題。C項正確,老婆一開始說“你是……嗯,咱知道”,已經表明她瞭解小孩的身份,把他帶回家中後給吃住,後面又在連長面前認小孩為“孫子”,這些都表明她“對他呵護備至”;百姓為孩子送來吃的、穿的,與他親切地聊天,在連長面前又“壯著膽子”附和老太婆,為孩子打掩護,這些都體現了人們對孩子的愛護,而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人們對紅軍的信任與擁護,正如孩子所說“紅軍……不騷擾老百姓,四處受人歡迎”。D項錯誤,小說以連長擁抱孩子結尾,與前面他說的“那末給你一顆槍彈吧”形成明顯反差,所以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是因為連長的變化是由其內在情感的變化造成的:開始時“冷冷的看著”“冷冷的問道”,這是在不動聲色試探孩子;後面“忍不住了”“跑過來用力擁抱”是對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敬佩。所以D項第一句表述沒有問題,錯在後半部分,一是“連長……一開始對紅軍與抗日心存排斥”於文無據,從連長後面的慷慨陳詞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認同抗日的,這樣他的突然轉變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說他“徹底改變立場”也是不對的。另外,最能打動連長的,不是“孩子視死如歸的英勇無畏”,而是孩子“還是留著那顆槍彈吧,留著去打日本”的話語背後那種至死不忘抗日的決心。

8.參考答案:

(1)指的是東北軍連長要殺害孩子的一顆槍彈,但最後卻沒有執行;也指孩子讓東北軍連長留著的那顆槍彈,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2)象徵著小紅軍的精神品質,他雖未上場殺敵,卻有堅定的信念、團結一致來抗日的覺悟、英勇無畏的精神;也象徵著東北軍連長被孩子感動,國恥家仇未忘,良心未泯。(3)象徵著中華民族英勇無畏的民族精神;象徵著中華民族的統一戰線,團結一致來抗日,必將摧毀敵人,取得勝利。(每點2分,其中每一分句要點1分。)(每點2分,共6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解析:要闡釋標題的內涵,首先要分析這個標題的構成:“一顆未出膛”是定語,強調其尚未完全表現“槍彈”這一特徵;“槍彈”這一中心語,它可以實指“槍彈”,也可以是喻體,指向充滿力量的對應之物。然後,要把題目與文本關聯起來,結合具體語境來分析:一是指向小說情節,二是指向小說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說的其他人物。它們都與題目存在密切的關聯。還要注意答題時,除了第一點答情節是實指外,另外兩點,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徵,又是體現與喻體“子彈”的相似性。(每點2分,其中每一分句要點1分。)

9.參考答案:

(1)如實(或通過細節)正面描寫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紅軍”年齡與身份特徵。小說寫孩子離開集體的彷徨,初見生人的戒備,被人羨慕時的高興,其言行心理等細節符合其年齡特點,又符合“小紅軍”身份。

(2)通過合理安排情節,使“小紅軍”形象真實生動。小說先敘述“小紅軍”想念部隊,後又寫他向群眾宣傳抗日,最後寫他面對東北軍時的英勇無畏等,前有伏筆鋪墊,後又照應昇華,真實自然地突出“小紅軍”形象。

(3)在典型環境中刻畫典型人物,使之真實可信。小說描寫了典型的陝北自然環境以及抗日戰爭時期的社會環境,符合史實,在這樣真實的歷史環境中刻畫“小紅軍”形象,使其言行舉止均有了現實基礎,從而真實可信。

(4)通過次要人物的側面襯托來塑造“小紅軍”形象,使之真實可信。小說一方面通過老太婆等百姓對小孩的呵護、掩護以及連長受感化等言行來正襯其形象,另一方面通過東北軍的蠻橫言行來反襯其“小紅軍”形象,使之更加真實。(每點2分,其中概括要點1分,分析1分;答對三點滿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從敘述人稱(第三人稱敘述)、語言風格生活化等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給分】

解析:要分析“小紅軍”這一形象的真實性,可以從人物、情節、環境描寫等角度切入,但要緊扣人物形象塑造這一中心話題。從人物描寫的角度來說,言、行、心、貌等細節都切入人物的年齡特點;次要人物對主要人物的襯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實性;從情節來看,大量鋪墊為人物行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從環境來看,真實典型人物的塑造是離不開具體真實的環境的,外在環境是影響人物性格、選擇的重要因素。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10.答案A。(原文為“於是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茹陂及吳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為用;又高為城壘,多積木石,為戰守備”。)

11. 答案C。(錯在“‘宰’為輔佐國君執政的百官之長”。根據語境“時荊部守宰多闕,弘請補選”,這裡的“宰”與“守”相同,屬於地方官員。這裡說“百官之長”,屬於錯誤理解為“宰相”之意。)

12. 答案C。(錯在“陳敏進犯後”和“最終擊退陳敏的進犯”,原文是“陳敏寇揚州,引兵欲西上”和“敏竟不敢窺境”。)

13. (1)劉馥接受任命後,(他)獨自一人騎馬【或(他)單槍匹馬】前往合肥,(在那裡)建立揚州【或州衙、州署】治所,到南邊【或在南邊 】安撫梅乾、雷緒。(實詞“造”“南”“懷”,虛詞“既”各1分,語意1分。)

(2)劉弘於是就評定(大家的)功績,衡量(大家的)德行,根據(各人的)才能補缺授予官員,(這些做法)得到當時評論者的讚賞。(實詞“敘”“銓”“隨”“補授”,虛詞“乃”,句式“為論者所稱”,各1分。)

【參考譯文】

劉馥字元穎,是沛郡相縣人。建安初年(196),劉馥前去遊說袁術部將戚寄、秦翊,讓他們率領部眾同自己一同投奔曹操。曹操為這件事很高興,司徒府徵召他為掾吏。後來孫策設置的廬江太守李述引兵攻打殺害揚州刺史嚴象,廬江的梅乾、雷緒等人在江淮地區聚集幾萬人馬(攻掠州縣),各郡縣殘破不堪。曹操正趕上與袁紹苦戰,認為可以把東南方的事務託付給劉馥,就上表舉薦他為揚州刺史。劉馥接受任命後,(他)獨自一人騎馬【或(他)單槍匹馬】前往合肥,(在那裡)建立揚州【或州衙、州署】治所,到南邊【或在南邊 】安撫梅乾、雷緒。幾年之間大力實施感化恩撫的政策(效果顯著),百姓對他的治理感到高興,成千上萬流離逃難的人渡江越嶺返回故鄉。於是,劉馥把眾儒生集中起來,興建學校,大範圍實施屯田制,興修治理茹陂(水利設施)和吳塘,用來灌溉稻田,官府和百姓都有儲備,(至於)他所興修的水利設施所帶來的便利,到今天還在發揮作用;(他)又加高城壘,積蓄很多木石等,為作戰防守做準備。建安十三年(208)劉馥去世,揚州地區的官吏百姓對劉馥追思懷念。劉馥的兒子劉靖,黃初年間(220~226)出任河南尹。劉靖施政之初雖然比較瑣碎細密,最終便利了百姓,行事有他父親劉馥的遺風。後來,他升任鎮北將軍總管河北地區的軍事,於是,他開拓邊疆的防線,在險要的地方屯兵據守;又修鑿拓寬了戾陵渠大堰,引水灌溉薊州南北的大片農田;他還以三次輪作的方法來耕種稻田,邊境百姓都獲得好處。嘉平六年(254),劉靖去世。劉靖的兒子劉弘,多次升遷官至寧朔將軍。太安年間,張昌作亂,朝廷任命劉弘為鎮南將軍總管荊州地區軍事。劉弘讓南蠻長史陶侃擔任大都護,牙門將皮初擔任都戰帥,進駐襄陽。陶侃、皮初等人多次打敗張昌,張昌害怕逃走,他的部下全部投降,荊州被平定。當時荊州各地地方長官很多空缺,劉弘請求補選,皇帝(惠帝)同意了他的請求。劉弘於是就評定(大家的)功績,衡量(大家的)德行,根據(各人的)才能補缺授予官員,(這些做法)得到當時評論者的讚賞。劉弘於是鼓勵、督促民眾從事農桑生產,寬免刑律減少賦稅,百姓每年的用度都有富餘。陳敏進犯揚州後,又帶兵準備西進,劉弘於是解除(自己)南蠻校尉之職,將其授予前北軍中候蔣超,(劉弘)統領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率領眾多士卒在夏口屯兵駐守。又派遣何鬆統領建平、宜都、襄陽三郡的軍隊在巴東駐守,又加南平太守應詹(為寧遠將軍)都督三郡水軍增援蔣超。陶侃與陳敏是同郡人,又在同一年被舉薦為官。有人(到劉弘那裡)說陶侃壞話挑撥離間,陶侃讓自己的兒子到劉弘處做人質,劉弘讓他回去,並說:“普通人之間的交往尚且不彼此辜負信任,更何況我們大丈夫呢!”於是他任命陶侃為前鋒都護,把討伐陳敏的任務交給他。陳敏最終不敢出兵西進侵犯荊州,當時人沒有不稱讚(這件事)的。(後來)劉弘在襄陽去世,百姓哀嘆悲痛,如同失去了自己的親人。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14.C。解析:A項,正確。本句用汲黯之典,一是寫陽城與汲黯一樣“益戇”,剛直而愚;二是寫陽城與汲黯一樣“未覺賢”,不被當政者認可,以此暗諷(陽城所處時代的)當政者之昏庸。B項,正確。此處是詩人雖是運用賈誼、屈原與陽城三人形象融為一體;志行高潔,忠而被貶集於陽城一身;“終須”一詞,寫出直臣不容於世的無奈與同情。C項,錯誤。“邪佞每思當面唾”可以反映“陽城的嫉惡如仇”,但“清貧長欠一杯錢”並非“借酒澆愁”,表現的也非“遭貶後的鬱悶”,而是對邪佞的唾棄、憎恨。D項,正確。此詩頸聯敘述,其餘三聯議論,敘議結合,議論之中飽含對陽城剛直清廉的頌揚,同時也暗諷當政者的昏昧。

15.參考答案:

(1)這一聯運用對比的手法,將朱雲當年被輕視與後世備受推崇進行對比,嘲諷時人的昏昧無知,批判深刻有力。

(2)這一聯運用了借對手法,朱雲本為人名,而以白日為對,“朱”對“白”,“雲”對“日”,對仗工整巧妙。

(3)“當時物議朱雲小”一句用典,借朱雲請劍的典故,表達對陽城不懼貶謫、犯顏直諫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

(4) “後代聲華白日懸”一句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讚揚陽城將和朱雲一樣與日爭輝,流芳百世,突出強調其忠直品質終究得到後代認可。【這一聯運用比喻的手法,將朱雲在後世的美好名聲比喻成白日高懸,生動形象地表現朱雲和陽城後世名聲之大。(或:運用比喻,化虛為實(以實寫虛),把美好名聲比喻成可見的白日高懸,形象具體地表現名聲之大。)】

(答出3點即可,每點2分,其中手法+解釋1分,闡釋效果1分,共6分)

解析:題目問的是此聯寫法的巧妙之處,應從語言表達手法、結構技巧入手,如對偶,誇張,比喻,對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緊扣“巧妙”兩字,既要緊扣文本解釋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處,突出其表達效果,方得其妙。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6.(1)淇則有岸 隰則有泮

(2)(吾)視其轍亂 望其旗靡(有無“吾”都給分)

(3)輕攏慢捻抹復挑 曲終收撥當心畫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7. 答案:A。解析:“名副其實”指名聲或名義和實際相符;語境指“餘村是……樣板村”,“樣板村”為“名”,是“千萬工程的樣板”,而“美麗鄉村”為其實;所以“名副其實”恰當;“名不虛傳”指傳出的名聲不是虛假的;指實在很好,不是空有虛名。語境不側重“傳聞”。“壯士斷腕”意指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傷,就立即截斷,以免毒性擴散全身。比喻作事要當機立斷,不可遲疑、姑息。這裡正好用來表明治理汙染的決心。而“刮骨療毒” 是指將深入骨頭的毒液用刀刮除,達到治療的目的。典故來自《三國演義》中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後來也用刮骨療毒形容意志堅強的人,用在此處與語境不合。“絡繹不絕”形容人、馬、車、船等連續不斷。“源源不斷”形容接連不斷、連綿不絕。多用於事物,而少用於人。語境為“來此取經的人”,故用“絡繹不絕”恰當。“腳踏實地”意思是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實,認真。“實事求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繫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參觀者……要紮實推進‘三農’工作,強基礎、補短板……”強調做事的態度,用“腳踏實地”更恰當。

18.答案C。解析:本題的語病主要考查承接主語和句中搭配。A項和D項不能承接劃線前的主語“餘村”,另外A項“圍繞河道漂流、戶外拓展、農事體驗等活動”也有搭配不當的問題;B項同時有這兩處問題。

19.答案B。解析:前跟“村口有一方水塘”,後面最好銜接是B、C兩項,這種“頂針”格式也常用來描述方位視角的變化,A、D兩項銜接不當。注意這句話中的冒號,冒號後面跟著的內容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前面應接“十個紅色大字”,由此判斷C、D兩項銜接不當。可知答案為B。

20.答案:①(以便)達到 ②(只是)人類尚未【區別於另兩處“人類”】 ③(甚至)不低於 ④(但) 被(或:被移植) ⑤(而且)高度(1點1分,共5分。)

附原文:植物有很多令人稱奇的地方。大量研究成果證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具有豐富的感情,⑤而且高度敏感。很多時候,它們的智商和情商③甚至不低於人類,②只是人類尚未完全發現而已。有一種植物叫苜蓿,在歐洲生長得很好,④被移植到非洲,遇到嚴重的水土不服,就自動分泌一種激素,讓羊不願意去吃它,①以便達到保護它們自身種群的目的。

21.(6分)

示例1:和秋天同行,以運動展現真我風采。與時代俱進,用奮鬥書寫無悔青春。

示例2:讓運動的英姿融入秋天的回憶。用奮鬥的節奏譜成青春的樂章。

解析:做此題既要確定格式,又要擬定內容。格式上,兩條標語字數要相同,句式要一致;內容上,要“包含秋天、運動、青春、奮鬥等內容”。可採取“定點、對位、擴展”的方法。先確定一兩個詞語,如第一條標語中的“秋天”“運動”,然後對位來寫出第二條標語中的“時代”“奮鬥”,再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補足連綴的詞語,如把“青春”填進去,形成完整的句子,再對位來修改、調整,使兩條標語的句式基本一致,但不必嚴格對偶。

22.寫作參照高考評分標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