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作文法'五招拿高分?看看這位高考語文女狀元怎麼說

每逢高考、中考和公務員考試之前,總會冒出很多所謂的"快速作文法"教程,什麼"五字訣""五步法""五個一"(一個引人入勝的標題、一個好主題、一個不同尋常的開頭,一個圓滿的結尾,一手好字)等等,不一而足。

還有各種快速作文的專著,這些專著少的羅列了幾十種"快速作文法",多的多達168種,看完這麼多的這法那法,不知道學生和家長暈不暈,反正我是暈了。

甚至有人提出,只要掌握了他們的方法,保證高考作文拿55分以上(滿分60分),這個蛋扯得夠大的!

還有更操蛋的,就是所謂"五快"法,說什麼"快速審題、快速理清思路、快速搭建框架"云云,這跟有人內急了你叮囑他進廁所後要快速脫褲子有啥差別?形勢迫人,誰不想快?!

這些速成法,乍一看都很有道理,但一回歸現實,就基本等同於零,無法變現。原因很簡單,他們多數只強調技巧,忽視了根本——一個人的文化修養、知識儲備和思辨能力。

不可否認,寫作是有一定的規律和技巧的,但是,所有的技巧,都只有在一個前提下才有用,那就是肚子裡有貨。

寫作猶如做飯,廚師廚藝再好,也得有原材料,他才能做出好菜來,不然你給他一堆爛菜葉,甚至連爛菜葉也沒有,讓他做一桌滿漢全席看看。

我上高中那會,學校請來了一個全國有名的教快速作文的老師(為了不得罪人,名字就不提了),給全校師生做了一次培訓。此後,快速作文法就在全校強行推廣,老師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求所有同學必須在一節課內完成一篇作文,學生們哀嚎"臣妾做不到啊"。施行一段時間後發現,發現學生作文水平不但沒提升,還整體下降了。

這個結果並不出意外,學生知識儲備不夠,硬要趕鴨子上架,能有什麼好結果?沒有積澱,單純想靠一些技巧來支撐,那是無米之炊、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是不可能持續的。

寫作沒有終南捷徑,唯有紮紮實實做好這兩件事,這才是王道:

一、提高文化修養,拓寬知識面,讓肚子裡有貨。

這個沒有什麼竅門,多讀、多記、多思,是不二法門。

古人云:"以生知之資志困勉之學。"意思是說,最聰明的人也要下最笨的功夫

在這方面,錢鍾書就是個典型例子。

錢鍾書給人的印象是滿腹經綸,人們往往歸功於他的天分高,記憶力強。其實,他學問博大精深,更多來自後天手不釋卷的苦功。據同學回憶,上大學時,錢鍾書"一週讀中文經典,一週閱歐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赴圖書館借書還書,必懷抱五六巨冊,且奔且馳。且閱畢一冊,必作札記"。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開國領袖毛澤東。毛主席無論是寫文章還是講話,都十分生動幽默,各種典故隨手拈來。這與他長期保持良好的讀書習慣有關。毛主席一生堅持讀書,他晚年的床,一半睡人,一半放書,而且他讀書不只是讀讀而已,而是仔細研討,常常在書上勾、圈、畫、評,寫思考,寫心得。

如果說前兩個都太高大上,那就說一個普通人的例子。前幾年很火爆的網絡小說《侯衛東官場筆記》的作者"小橋流水",原本是一個地方園林局的小幹部,不是什麼名人名家,之所以能寫出現象級的作品,金句頻出,靠的也是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平時無論是開會還是在外面吃飯,聽到一些有意思的說法、有些趣的事或一些有哲理的句子,就會記下來,多年下來整整記錄了好幾本。他小說裡的素材,不少就來自他平時的這些記錄。

如今網絡資訊發達,想知道什麼百度一下就解決,這造成人們對網絡過度依賴,凡事不願記也不願思考,這對寫作而言是非常不利的,特別是對應試寫作更不利。考試時誰給你百度?拼的全是肚子裡的貨。

要想文如泉湧,就必須把自己的腦子變成一個儲存器,平時將各種典故知識,不論是古今中外還是天文地理的,都存儲起來,需要隨時調用。唯有如此,才不會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

王道二:勤于思辨,勤於練筆,滋養靈感。

經常寫東西的人知道,寫作很多時候需要"靈感",靈感來時,下筆如有神,妙筆生花,一揮而就。靈感不來時,發瘋抓狂,抓耳撓腮,無從下筆,即使好不容易拼湊出來了,也是雜亂無章,不知所去,慘不忍睹。

但是,靈感不是天生的,而是練出來的。

寫作跟一些手藝一樣,也講究工多手熟。在不斷讀書,不斷提高文化修養、拓寬知識面的同時,多記多練多寫。遇到有意思的人和事,記下來,分析分析,然後試著寫幾句,寫一段,再試著寫成小文章,如反覆多了,慢慢就能找到所謂的感覺和竅門。

這有點像學游泳,一個小孩,即使沒什麼人教,只要他天天在水裡泡著,慢慢都會遊。農村的小孩,都是這麼泡出來的。

一個人平時基本不下水,然後請個國家級教練來讓告訴你游泳的N種方法,能突然變成孫楊?這是不可能的。

寫作亦然,平時不寫不練,而想在考試時臨時抱佛腳,靠一些所謂的祕訣得高分,那是做夢。

寫作,就是一個馬拉松,只有不停地奔跑,才有可能美麗的終點。

小學生,要鍛鍊將一句話說清楚,然後將一件事講清楚。

初中生,要學著把一件事講得生動,講得精彩。

高中生,對一件事,不但是講得生動精彩,還要鍛鍊思辨能力,學會遇事都思考分析一下,學會凡事要辯證地、多維度地看待問題。

大學生,要系統地說清楚一件事,要學會分析事物背景、成因,還要有方法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辦法。

社會人(機構和個體),不但要系統性講清楚一件事,提出方法論,還要學會有整體性、全局性分析問題,要能總結過往,前瞻未來,甚至要解構和建構一個體系。

總而言之,作文,,有想寫得快寫得好,就得經常練。只要做到了這兩點,不需要什麼快速作文法,對任何題材,任何題目,你都能如魚得水,應對自如,寫出好文章。

一個高考考148分的女孩的現身說法

孫婧妍,清華大學學生,2013年北京高考語文科狀元,高考語文考了148分(滿分為150分)。下面是她體會:

關於讀書:

●我從在小學學會選擇正確的書開始,閱讀的動作在十年裡從來沒有一天間斷過,我讀名著、讀國學經典、讀詩歌、讀歷史、讀哲學文學的理論、讀時事。如果沒有紙質書就用電腦、手機,每天短則二十分鐘,長則十餘個小時。

●一本好書至少值得閱讀兩到三遍——第一遍略讀以滿足自己的閱讀興趣並瞭解書的內容與結構,第二遍精讀以摘抄、把握整本書的佈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鋪墊與伏筆,如果還能再讀一遍,我就會抽時間寫一些類似專題研究的心得,比如對整本書思想的一個探討,或者對書中某種表達的質疑。

●在高考前的那個學期,為了保持語文學科的感覺,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個小時來讀書,教室後面的窗臺堆滿了我帶到學校的各類書籍。

●當一個人見多了經典、熟悉了經典中語言的運用方式,這對寫作是很有幫助的。

●沒有什麼比讀書更能培養語感,沒有什麼比語感更能保證分數,這就是閱讀最為顯性的益處。

關於寫作

●對於高中寫作,只有六個字:多讀、多仿、多寫。

我最早開始寫東西,正是始於閱讀中的模仿。小學時我就開始有意識地在我的作文中學習一些冰心兒童文學獎獲獎者的風格,後來讀的書更多也更雜,我能記起來自己模仿過的作家有魯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樹、錢鍾書、杜拉斯、三毛……還有一些恐怕是忘記了。我還自己寫古典詩詞,甚至模仿司馬遷為自己寫了一篇文言文小傳。

模仿到了一定階段,我在從模仿走向創作。

●讀書多的人絕大部分是會寫作的人,而一個能寫出很好的作品的人更不可能不愛讀書。

●看了足夠數量的文化精品後,哪怕只是東家模仿一點、西家拼湊一點、再加上一點點自己的領悟與潤色,最後拿出來的成品,也足以令許多人拍案叫好。

●我寫作的一個特點是引用多。高三下學期語文老師的女兒為我們班的期中作文寫點評,她數了我54分的作文裡引例的數量,有接近二十個,有直接引用也有化用。這些引例都是平時我從閱讀中積累下的東西,也就是說在一千一百字的篇幅中我每寫五六十個字就會用到我的閱讀成果。

●寫東西寫得好,與其說是天賦,倒不如說是熟能生巧,就像做飯、洗衣服、開車一樣。我現在寫文章很少構思或查證,筆到文來,半小時之內在電腦上完成千來字的短文對今天的我來說根本不叫事。但這背後呢,是我從初中起每天不間斷的練筆。春蕾杯一等獎、高考滿分作文、登報登刊,都是這麼一點點練出來的。

●我原本不會議論文,但高考作文寫多是議論文,怎麼辦?我分析自己,我不擅長說理,結構不夠簡明,但我的文筆好,同時有著豐富的閱讀積累。最後我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就是文言議論文或者議論性散文。這兩類文章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我可以用我的語文功底去掩蓋我理性思維的不足。利用這種方法,高三下學期,我二十多篇作文中,拿到50分以上的至少有二十篇,其中有一篇滿分,還有不少55分、58分。這就是我說的一切最好的證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