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錢包決定孩子的語文成績

語文 讀書 吹牛大王歷險記 林清玄 文學 作家老師的作文課 2018-11-28


讀文章之前,作者首先聲明一下,絕無半點對貧富兩極的差異對待,只是實在有話要講。

不知語文老師同行和家長有沒有這樣的體會,似乎孩子的語文成績與父母的錢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繫。

在江蘇高考成績的調查中顯示,蘇南地區的語文分數普遍高於蘇中,蘇中地區的語文分數一般又高於蘇北,兩者之間差距正常在2分左右,那麼最大值和最小值估摸就有近4分差距,這個差距不是老師教學水平的問題,相當程度上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極大的關係。

在江蘇高考3+2的模式中,語文160分所佔比重有目共睹。尚不談選文科的同學還有附加40分,單是相對於數學160分,英語120分的比例,語文學科從來都不是應該忽視的學科。如果因為父母的經濟問題造成了孩子的語文成績的不盡人意,估計許多父母都要叫屈與不平的,但現實狀況不容我們爭辯。

早在很多年前,許多人就發現了一個問題,即便在全國各省份招生均衡兼顧的情況下,貧寒子弟上名校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其中與大比重的語文成績有著相當大的關係。就拿北大、清華來講,相當多的孩子來自大城市,相當多的孩子來自公務員、企業家、教師的家庭。是什麼樣的原因呢?你難道認為這裡面與父母經濟沒有一定關係嗎?

就拿身邊的例子來講,有一同事從縣中高分考入北大,對於那個文靜靜的女孩。我沒有太深的印象,也止於叫一聲“阿姨”這樣的招呼。但是,每每在校園看到她與她母親同來同往,手上總是攥著一本書。每次看到,書名總不同。我不知道她讀了多少書,我只知道她的作文水平連老師都汗顏。

有一同事去南京,公交車上,許多初中生嘰嘰喳喳,吵鬧一團,但他們在談論臺灣作家林清玄的作品。一問才知道,南京許多初中把林清玄的作品作為必讀書目。同事回來感喟不已:難怪我們農村學校語文教育這麼吃力,不讀書怎麼學語文呀。

高一講鹽城作家曹文軒的《前方》,對於江蘇籍的作家,我向來我極盡冗詞。因為他的作品應該是小學生必讀書目,諸如《草房子》《青銅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鳥》。但只要一問起學生讀了沒有,他們就會把頭搖得想個撥浪鼓。那時,我想起一句歇後語:二分錢買個撥浪鼓——噗通噗通(不懂 不懂)。學生常常關心的是,這個作家死了沒有,如果聽說此人還活著,常會驚訝得合不攏嘴,像似“見鬼”了。

孩子不讀書,我不敢太多批評孩子。

我常常問學生,你小時候看過《嬰兒畫報》《幼兒畫報》之類的嗎?你父母在你還在搖籃裡的時候,給你買個撕不破的書(硬紙質的或者布的)嗎?你小時候看過《吹牛大王歷險記》嗎?學生們齊呼:“沒——有——”聲音大得像要抬翻教室。我頓時心裡一涼,想不出如何回覆他們。我都不敢告訴他們,在30多年前,生產隊一次開會時,我倚著正在納鞋底的母親腿邊,將一部沒封面、殘缺的《吹牛大王歷險記》畫書看完了。對於一個孩子來講,如何沒有看過這本書,我甚至以為他一生都會缺少想象力的,無論是詩歌、小說這類文學中的,還是物理、化學這樣的理科中的。一個沒有得到安徒生的作品、《伊索寓言》《海底兩萬裡》等小兒書籍濡染的孩子,他們的童年會是多麼蒼白呀。

我記得幾年前遇到一個女生,她以全校最高分被分到我們班上,但是她的語文除了識記類的,其餘都是線穿豆腐——提不起。我希望她多看點雜書,她說家裡不給買。我不信,找她父親,滿手繭子的父親氣憤不平地說:“誰說沒買書,不是給她買了作文書了嗎?她都能把每篇都背掉嗎?”我囧住了,無言以答。

我喜歡問學生和家長兩個問題:你們家有書房嗎?你們家廁所裡有書嗎?如果這兩點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你就別指望這個家庭有書香味,起碼說明他們家長是沒有閱讀習慣的。家長沒有的東西,你去苛求一個孩子,那隻能勉為其難了。

網絡上流行一句話——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也就是說,要放飛心靈,唯有閱讀與旅行。如果說閱讀費錢,那旅行更是許多農村家長根本就覺得太奢侈的東西。許多家長認為,“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只是古人的一句名言而已,能背誦默寫就行。至於一個孩子未來的“大視野” “大格局”,也是孩子自己的事。

嗚呼哀哉,無話可說。

這是一篇很冗長的文章,絮絮叨叨,不知道你是否理解了我這位語文老師的一番苦心與熱情。這或許是一篇不僅僅關於金錢與分數的文章,如果你真的懂我的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