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收集學生的思想火花

語文 大學 鮑勃·迪倫 文章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7-05-18

我的師父勵汾水老師,是全國著名的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她在擔任寧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員的時候,我有幸常跟隨她一起聽課。我發現她有一個好習慣:她愛記錄學生課堂上的精彩發言,她愛收集學生當堂練習的課堂作業紙。起初,我沒感覺這有什麼特別。後來,閱讀她陸續發表在公開報刊上的論文、案例,我才發現這個好習慣的妙處。她的文章,常常從課堂觀察入手,剖析現象背後藏著的教學策略、教育理念。文章裡配著她課堂觀察時拍的學生作業紙、寫話練習的原始照片。論文、案例讀來深入淺出,特別親切。從那以後,我也開始效仿,收穫了許多有益的東西。

善於留心收集學生學習中典型錯誤內容,教學會變得更有針對性。如果我們能把學生每一課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帶有普遍性的錯誤內容記錄下來,等到期末複習的時候,把這些易錯題拿出來進行強化鞏固,學生對本學期知識點的掌握會更紮實有效。如果我們能把這些錯誤內容建個文件夾存放在電腦裡,在教下一屆學生時,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指導這些易錯的題目類型上。如果我們不善於做教學有心人,不善於累積這些原始素材,年復一年的教學就會變成跟著感覺走的重複勞動。

善於留心收集學生的精彩學習軌跡,有利於進行教學研究。學生精彩的學習軌跡涵蓋面是很廣的。對於一位美術老師來說,也許是學生精彩的一幅作品;對於科學老師來說,也許是學生稍縱即逝的一個創新火花;對於英語老師來說,也許是學生精彩的言語表達;對於數學老師來說,也許是學生與眾不同的一個解題思路;對於語文老師來說,也許是即興說出、寫出的一段精彩話語。如果我們能做個有心人,及時收集學生在課堂上、作業練習中留下的精彩學習軌跡、思維軌跡,我們就擁有了一個真實的、宏大的原始素材庫。寫論文、案例,做教學研究的時候,就不愁沒東西了。

是否善於收集學生的學習軌跡、思維軌跡和思想火花,也是區分普通教師與研究型教師的一個重要考量角度。福州教育研究院的何捷老師,是中國小語界響噹噹的一位名師。他在課堂上信手拈來、應對自如的點撥,常常讓我們歎服。許多人想知道其中的奧妙。他說:“哪有什麼奧妙啊,20多年一線教學經歷,我收集了學生平常習作中的2000多篇典型佳作,因為胸中有這些原始素材,現在教任何一篇習作,學生會出現什麼情況,我基本上了然於胸。”

除了收集學生學習中的典型錯誤內容、精彩學習軌跡等之外,要成為一名教育家型的老師,還要能做到收集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軌跡。現在全國各地許多學校都在積極嘗試為學生建立成長檔案袋。這是一項有著深遠意義的工作。如果老師們人人都能做個教育教學的有心人,都參與到學生成長檔案袋建設中來,相信這對孩子一生都是意義非凡的。

我參加過無數親朋好友的婚禮,最讓我感動的是,有位媽媽在女兒的婚禮儀式上,為孩子送上了三本紀念冊。一本是女兒從出生到出嫁每年的相片,一本是自己給女兒寫的成長日記,一本是女兒獲獎證書、成績單、習作、圖畫等成長軌跡手冊。當大屏幕上播放出孩子咿呀學語、塗鴉的第一幅作品、小學時寫的第一篇習作時,全場的來賓沒有不落淚的。

2016年,鮑勃·迪倫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在眾多有關他的報道中,觸動我心靈最柔軟處的是:他9歲那年,在母親節為媽媽朗誦了自己創作的一首詩。60多年前,一個孩子寫給媽媽的一首小詩,竟然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了。我不僅驚歎鮑勃·迪倫當年小小年紀的才華,更驚歎這首小詩被保存下來這件事。

留存學生學習軌跡的原始材料,以及精細的檔案資料保存意識,這一點,不論是教師個體、學校,乃至於整個社會,我們遠不及西方發達國家。西方許多發達國家,某人有一天成名成家了,回到小學、初中母校,竟然能翻找出小時候的學習檔案,甚至是小時候手寫的部分習作真跡等。我們能做到嗎?恐怕翻找出當年的畢業證書存根,就已經相當不易了。

話有些扯遠了。留心收集學生學習軌跡、思維軌跡和思想火花,對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有百利而無一害;對於學生而言,這是他成長的足跡,美好童年的記錄;對於教育而言,這是完整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樣說來,留心收集學生的思想火花,真的不僅僅是教師個體的小事,還是整個教育的大事。

(作者羅樹庚,系浙江省寧波市國家高新區實驗學校校長、小學語文特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7年05月17日第10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