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很賣力,學生很淡定”,教書像暗戀?'

"

老師和學生,本是一對親密的矛盾體。隨著“00後”走進大學,不少教師發現以往傳統教學方法變得越來越“失靈”,師生關係出現一定程度的疏離。學習面前,學生經常“不感冒”,老師則感覺力不從心,甚至出現本領恐慌。受訪師生建議,應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充分發揮網絡陣地作用,引導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青年學生的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

“老師很賣力,學生很淡定”

“這個問題有同學來回答一下嗎?”老師微笑著在教室裡掃視了一圈,眼神裡流露出期盼。

臺下同學有的停下手裡的筆,有的繼續刷手機,有的則抬起頭,又迅速把頭埋下去。

“沒有人嗎?答對了可以加平時分。”老師依然微笑,氣氛卻同樣凝固。

後來,老師點了兩個前排的同學回答……

這一幕,在不少高校課堂上演。“問個問題都要這麼小心翼翼,如果沒有同學回答,自己會很沒面子,但後來也就習慣了。”這位老師告訴半月談記者,課堂上安安靜靜不吵不鬧,不舉手發言,不舉手提問,無論考試分數高低都不為所動,“現在的學生,我看不懂”。

“我們組織一些活動,為了激勵學生參加,說能加實踐分,學生說‘無所謂’;說能給獎學金,學生說‘不缺錢’;說可以當學生幹部,學生表示‘不想幹’。總是這樣碰壁,我們都不知道怎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蘇陽(化名)是東北一所高校的“80後”輔導員,近幾年,她感覺學生工作越來越難做了。

半月談記者發現,像蘇陽一樣發愁的高校教師、輔導員不在少數。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日常管理面臨的重要教育課題。

東北林業大學學工部學生助理王亞一說,如今的青年學生比較有個性,總是想到自己多一些,首先考慮“這件事能給我什麼”,對一些學校組織的教育活動“不在乎”,不再是“老師說什麼,他們就聽什麼”,以往談話、講座等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已經失效”。

一些老師無奈表示,“學生越來越不願意聽我們說話了,講的內容稍微一昇華,就覺得和自己沒關係”。很多學生會在微信、微博上屏蔽老師,這也讓老師越來越get不到他們的興趣點,越來越搞不懂學生,離學生越來越遠了。

與此同時,一位受訪學生認為,師生之間的相處時間一般只有幾節課,再加上知識儲備不對等、生活空間零重合等因素,師生之間互不瞭解不可避免。

“老師帶學生,如同一場盛大的‘暗戀’,做的很多工作到頭來只是感動了自己,學生怎麼也不能心動。”北京一所高校教師表示,當前學生對老師的“冷漠”與“教學分離”值得注意。

師生“疏離”折射教育短板

"

老師和學生,本是一對親密的矛盾體。隨著“00後”走進大學,不少教師發現以往傳統教學方法變得越來越“失靈”,師生關係出現一定程度的疏離。學習面前,學生經常“不感冒”,老師則感覺力不從心,甚至出現本領恐慌。受訪師生建議,應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充分發揮網絡陣地作用,引導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青年學生的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

“老師很賣力,學生很淡定”

“這個問題有同學來回答一下嗎?”老師微笑著在教室裡掃視了一圈,眼神裡流露出期盼。

臺下同學有的停下手裡的筆,有的繼續刷手機,有的則抬起頭,又迅速把頭埋下去。

“沒有人嗎?答對了可以加平時分。”老師依然微笑,氣氛卻同樣凝固。

後來,老師點了兩個前排的同學回答……

這一幕,在不少高校課堂上演。“問個問題都要這麼小心翼翼,如果沒有同學回答,自己會很沒面子,但後來也就習慣了。”這位老師告訴半月談記者,課堂上安安靜靜不吵不鬧,不舉手發言,不舉手提問,無論考試分數高低都不為所動,“現在的學生,我看不懂”。

“我們組織一些活動,為了激勵學生參加,說能加實踐分,學生說‘無所謂’;說能給獎學金,學生說‘不缺錢’;說可以當學生幹部,學生表示‘不想幹’。總是這樣碰壁,我們都不知道怎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蘇陽(化名)是東北一所高校的“80後”輔導員,近幾年,她感覺學生工作越來越難做了。

半月談記者發現,像蘇陽一樣發愁的高校教師、輔導員不在少數。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日常管理面臨的重要教育課題。

東北林業大學學工部學生助理王亞一說,如今的青年學生比較有個性,總是想到自己多一些,首先考慮“這件事能給我什麼”,對一些學校組織的教育活動“不在乎”,不再是“老師說什麼,他們就聽什麼”,以往談話、講座等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已經失效”。

一些老師無奈表示,“學生越來越不願意聽我們說話了,講的內容稍微一昇華,就覺得和自己沒關係”。很多學生會在微信、微博上屏蔽老師,這也讓老師越來越get不到他們的興趣點,越來越搞不懂學生,離學生越來越遠了。

與此同時,一位受訪學生認為,師生之間的相處時間一般只有幾節課,再加上知識儲備不對等、生活空間零重合等因素,師生之間互不瞭解不可避免。

“老師帶學生,如同一場盛大的‘暗戀’,做的很多工作到頭來只是感動了自己,學生怎麼也不能心動。”北京一所高校教師表示,當前學生對老師的“冷漠”與“教學分離”值得注意。

師生“疏離”折射教育短板

“老師很賣力,學生很淡定”,教書像暗戀?

一位大學老師正在授課。程敏攝

受訪師生認為,師生“疏離”凸顯了當前學生工作在師資、方式方法等方面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黑龍江一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負責人介紹,目前學校本科生有2萬名,從去年開始,學校公開招聘了10多名思政教師,思政課專職教師已經達到37名,但是遠不及1:350的師生比規定,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質量也參差不齊。“有的老師一天要上8節課,還有的一年多達800多學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與此同時,高校輔導員的師生比應為1:200,但是很多學校都達不到要求,需要學生兼職。“有些學院一個老師帶300個學生,常常力不從心、顧此失彼。”一名高校輔導員說,師資力量不足,是高校學生工作最突出的短板之一。

對學生而言,教學質量不高,是影響學生積極性的一個方面。一項調查發現,考試把關不嚴、課堂紀律散漫被認為是“水課”的兩大特點,其他還有:給分普遍高、課程內容沒有核心和難度、不點名、教學課件一直不更新等。89.7%的受訪本科生贊成淘汰大學“水課”。

一些受訪學生說,目前有的課說教味太重,老師講的內容重複度高,對自己有啟發性的東西不多,感覺“和老師彼此不來電”,因此經常有逃課現象發生。有的學生直言,選上一些課不是因為感興趣,而是為了獲得學分順利畢業。同樣,學校組織的不少活動寬泛無趣,只為湊人數,所以願意參加的人不多。

東北林業大學黨委學工部部長、學生處處長王春海說,現在大學生基本都是“95後”“00後”,他們善於利用網絡平臺獲取信息,同時習慣用網絡平臺發表觀點、解決問題。由於網絡傳播速度快、內容繁雜、互動性強,學生們很容易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這將思想教育的作用大大抵消,給學生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與時俱進,築牢青年學生思想根基

受訪師生建議,要進一步鞏固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深挖網絡平臺潛力,暢通學生表達途徑,引導和幫助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

“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師資問題。”哈爾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徐奉臻介紹,目前學校已將思政課教師的招聘條件從“985博士”放開到“985碩士”,但依然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她建議,加快高校思政專業學生培養,補充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加強思政教學隊伍建設,指導教師提高專業水平和工作能力,克服本領恐慌。

受訪師生認為,只有瞭解學生關注點、興趣點,才能走進學生的心裡。要加強研究青年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等,與時俱進,創新推出短平快、深新實的有效方式。同時注重校內與校外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帶領學生走進鄉村、企業,實現全方位育人。

“學生幹部具有很好的表達力和影響力,這些學生一旦被非主流價值觀影響,會波及更多學生。”王春海說,要善於抓住青年學生中的關鍵少數,注重骨幹學生的培養,充分發揮同輩的引領、示範作用。

此外,互聯網是當前學生思政工作面臨的最大變量。業內人士指出,要把這一變量變成增量,深度開發網絡思政課,搭建網絡育人平臺,選擇在學生關注度高的時間段進行推送。例如,通過學生社團、學生組織等的自媒體公眾號,增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貼近性、互動性和實效性。

(來源:半月談微信公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