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發明:我是怎麼從榆林走到康巴什的

趙發明:我是怎麼從榆林走到康巴什的趙發明:我是怎麼從榆林走到康巴什的

鄂爾多斯市泰發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發明

肯取勢者可為人先,善借勢者必有所成。

改革開放40年,是一部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史,也是泰發祥的一部奮進史。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民營企業的今天,更不會有今天的泰發祥。

感恩改革開放,感恩偉大新時代!

趙發明:我是怎麼從榆林走到康巴什的

創業早期合影,左二為趙發明,右一為其兄趙栓明

起點

大家好,我叫趙發明,1969年,我出生在榆林一戶普通農民家中,父母靠種地為生,收入微薄,加之兒女眾多,生活十分艱辛。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們姊妹也深知父母不易,早上天矇矇亮,就下炕擔水澆地、割草餵豬,然後才去上學,放學到家先扛起農具下地幹活,直到星星滿天才回家。

在我13歲時,這清貧、安寧的生活被父親得了重病給打破了,家裡頂樑柱倒了,生活更困難了。哥哥放棄了優異的學業,獨自上鄂爾多斯闖蕩謀生去了,我也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校園,回家務農。每天黎明我就趕著驢車進城拉肥,從城裡返回後繼續幫母親種地、澆菜、鋤草、施肥,還要餵豬放羊,足頂個大人。

回想起那段時光,雖然由於家庭變故,我沒能繼續留在校園,但生活的磨礪讓我早早成熟起來,從小就養成了自強自立、吃苦耐勞、敢於擔當的性格,這是我日後闖蕩社會、成就事業的動力源泉。

1984年夏父親病逝,我告別了母親,到幾百公里之外的鄂托克草原投奔當油工的哥哥。兄弟異鄉重逢,分外激動,但哥哥始終對我嚴格管理、高要求,他就是我師傅,我跟著他一邊學習油工手藝,一邊學習為人處世。

隨著改革的春風緩緩吹到邊疆內地,鄂托克旗經濟也慢慢活躍了起來,各項事業欣欣向榮,哥哥也有了自己的裝潢隊,開起了門市,營生越來越多。為了全面鍛鍊我,好多業務他都放手由我經辦,那時我才16、17歲,攬活、領工、算賬、要賬都要負責,沒有畏難而退,這是哥哥對我一生最大的幫助。

7年裡,我起早貪黑、刻苦學藝,熟練掌握了裝潢裝飾和工民建技術,每件營生都盡力幹得漂漂亮亮,多年的摸爬滾打,造就了我堅韌、不服輸的脾性。

1991年,兄嫂決定回榆林創辦陶瓷廠,將烏蘭鎮的攤子留給了我,在此基礎上繼續前行,積極承攬業務,大膽創新工藝,使用新材料,不斷擴大市場,由於重質量、守信用,生意越做越紅火,很快賺到了“第一桶金”,這大大地增加了我幹事創業的底氣。當時,鄂旗的經濟發展也日新月異,裝潢裝飾建材市場異常活躍。

1993年,我預感到當地市場即將“井噴”,果斷開辦起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鄂托克旗順發裝飾建材有限公司,後期還擴建了木器及石膏線加工、塗料等配套生產線。經過3年多的努力,公司在市場上站穩了腳,夯實了基礎,承接的部分工程還被市旗兩級評定為優良工程,“順發裝飾”在烏蘭鎮家喻戶曉,我也小有名氣。更幸運的是,這期間我結識了中專畢業的妻子張雪梅,組建了家庭。從此,人生道路上多了一位攜手並進的知心伴侶和事業助手。

趙發明:我是怎麼從榆林走到康巴什的

趙發明與母親

趙發明:我是怎麼從榆林走到康巴什的

趙發明和家人在一起

趙發明:我是怎麼從榆林走到康巴什的

趙發明與兒子

1996年,我們在順發公司的基礎上,正式註冊成立了泰發祥集團,業務涉及裝潢裝飾、土建施工、建材加工和銷售,以及傢俱製造、銷售等,並積極開發周邊旗區市場,實行產供銷一體化服務,集團規模、實力、品牌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創業取得了階段性成功。當時,經常有人問我是怎麼把公司辦好的?我笑著說:“主要是咱們趕上好時候啦,其他都是次要。”

成長

進入21世紀,經過前期的探索積累,集團逐漸步入正軌,經營穩健、管理科學,企業實力和影響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當時大批國企經營步入困境,改制迫在眉睫,鄂旗也不例外。那段時間,當地政府賓館、自來水公司負責人找我談,讓我接手,我起初有些猶豫,公家都經營不好,私營業主就能經營好了?後來,他們反覆做工作,我也覺得自己靠著國家政策掙了錢,現在咱不能袖手旁觀吧?2002年左右,集團先後接收了瀕臨破產的政府賓館和自來水公司。接手後,我從人事、工資入手開始改革,打破“大鍋飯”,接著對生產、採購、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整頓,經過1年多的時間,職工的責任心增強了,積極性提升了,跑冒滴漏減少了,企業效益好轉了,職工不但能領工資,年底還發獎金,企業徹底盤活了!

與此同時,我也隱隱覺得,一些老員工激情有所消退,覺得我們成功了,可以歇緩歇緩了。覺得這不是個好苗頭,於是立即召開管理層會議,會上我告誡大家:咱們泰發祥能有今天主要是趕上了好時候,碰上了好政策。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大家可不能驕傲,止步不前!

當時恰逢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伊克昭盟撤盟建市,全市上下幹勁十足,這不正是我夢寐以求、千載難逢的“二次創業”良機嗎?於是當機立斷,先後註冊成立了建安公司和房地產公司,迅速投身到建設大潮中。建安公司憑藉著雄厚的人才技術優勢和科學嚴謹的管控模式,先後承建了鄂托克經濟開發區辦公樓、納巴線、汙水處理廠等多項大型工程,工程合格率達100%,優良率達85%以上,安全事故為零,屢屢受到表彰。房地產公司起初就確立了以做“美好生活製造商”為願景,實行品牌塑造與規模擴張並重的發展戰略,先後開發了泰祥園、泰祥家苑、旗順家園、泰祥國際等項目,總計開發面積近百萬平米,其中泰祥家苑項目先後榮膺“自治區級優秀設計獎”、“自治區級物業管理優秀項目”等。

經過幾年的艱辛努力,集團的資金實力、人才技術、品牌影響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二次創業”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從內心講,擴張規模、發展速度遠遠超出了預期。

古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我看到周圍的人不論是否具備實力都開始介入房地產,只要有一張效果圖房子就被一搶而空了,房價瘋狂飆升,欣喜之餘,我清楚這不正常。經過高層反覆研討,我們決定房地產、建安主業還繼續做,但要把控規模,同時積澱資金分散投入,尋求多元化發展。

為此,2007年入股榆陽區麻黃梁煤礦,投資建設了300萬噸的大型現代化礦井,已發展成了陝西省樣板礦;同年參與投資建設烏阿公路,建成了連接伊旗、鄂旗的二級公路;當年還在棋盤井建設運營物流園區,集團總部也陸續搬往了康巴什

2008年末,集團的轉型發展再次提上日程,起初決策層意見不一致,當時我說:“咱不能讓外人以為鄂爾多斯人就會挖煤,別的咱們也能幹!”

經過反覆考察調研,決定投資建設國際賽車場,在市、區兩級黨委政府的關懷支持下,2009年爾多斯國際賽車場開始建設,經過8個多月的緊張施工,2010年9月首條由國人獨立設計、獨立施工並可升級為F1賽道的北方唯一的國際二級賽道落地康巴什,從投運至今已成功舉辦了數十場國際國內高端汽摩賽事。2012年,賽車場推出了自創品牌賽事“成吉思汗大賽車”,現在在北方車圈已頗具影響。

趙發明:我是怎麼從榆林走到康巴什的

鄂爾多斯國際賽車場鳥瞰圖

回想起來,正是當初冷靜研判形勢,分開籃子放雞蛋,有序推進多元化投資,才使得集團多年的經營成果得以鞏固。

革新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煤炭市場遇冷,房地產市場一夜間“冰封”。

危機來臨,幸虧集團多年來堅持穩健經營,才沒發生信用危機,加之多元化效應顯現,產業間互助反哺。面對嚴峻的形勢,高層反覆商討,確立了三條大原則:一、員工就是最大的資本,有人才就有將來,一支忠誠敬業的隊伍來之不易,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裁員;二、房地產在建項目抓緊封頂,儲備項目全部暫停;三、建築施工企業要想度過難關,短期內還要“走出去”。

戰略方向確定後,重要的就是執行。2013年4月,建安公司與蒙古國海關總署簽訂了扎門烏德海關快速通道施工合同。這是集團承攬的首個國際工程,每次開會,我都強調:這個工程不光代表咱們泰發祥的形象,更關係中蒙友好的大局,所以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辱使命。我委派副總裁親自掛帥,經過全體將士近8個月的艱苦奮戰,克服重重困難,海關快速通道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通車且質量優良的目標,為中蒙友好貢獻了一企之力,受到了蒙古國各界一致好評。

危機仍在繼續,面對困境,等、靠都只是權宜之計,我們一方面響應政府號召,積極配合棚改,努力去庫存,千方百計盤活閒置資產,另一方面圍繞賽車場,轉型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儘管資金壓力巨大,但我們還是咬牙,先後投資建設了博物館、書畫苑、卡丁車賽場、房車露營地、主題酒店、幸福自留田等項目

經過4年多的艱辛努力,一座集競技運動、賽車體驗、休閒觀光、農業採摘等於一體的“賽車小鎮”初具雛形。2017年,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

收穫

光陰似箭,從1991年算起,歷經20多年的風雨兼程、穩步前行,順發公司發展壯大成泰發祥集團公司,我也從當初的“小後生”即將步入“知天命”的年齡。

在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懷下,集團茁壯成長、碩果盈枝,形成了地產開發、文化旅遊、建築路橋、物流、城鎮供水等數業並舉、協同發展的多元化經營格局,跨行業、跨省區經營,旗下擁有全資公司10餘家,參股企業4家。曾先後榮獲“室內裝飾行業先進企業”、“百佳誠信私營企業”、“市政建設先進單位”等稱號,還被上級黨委政府授予“光彩之星”、“公益之星”、“博愛之星”、“工人先鋒號”等榮譽。我本人也先後被評為“室內裝飾行業優秀企業家”、“優秀私營企業家”、“‘十佳’優秀企業家”等光榮稱號。

收穫遠不止這些,我曾先後當選鄂托克旗青聯副主席、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市工商聯(總商會)副會長,內蒙古汽摩運動協會副主席,中國汽車運動聯合會(特邀)副主席。

回報

飲水思源,這個詞我經常說。因為回顧這麼多年,我能從一個普通農家子弟發展成為今天的企業家,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社會各界的關懷和幫助,那就是無源之水。我年輕時就明白了錢從社會上賺,最終還要回饋社會的道理,並且始終身體力行。

早在1997年,集團成立之初,我主動為鄂托克旗賽馬場捐建了兩座精美涼亭;1998年,聽說小學教學經費有困難,我給兩所學校各捐助了12萬。

趙發明:我是怎麼從榆林走到康巴什的

為鄂托克旗二完小捐資助學

我少年時因家貧輟學,所以不忍心看到再有孩子因此耽擱。2006年8月,鄂托克旗一名高中生收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她卻喜憂參半、無所適從。原來,母親在她高考前剛做了手術,花光了家中積蓄,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親每月不足2000元的工資來維持,還哪有錢供她讀大學。後來她無意間聽親戚提起我,說我常幫助有困難的人,女孩就揣著錄取通知書,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到了我,我聽完她的訴說後,告訴她:“姑娘,你好好學習,其他事你嫑管。”後來她經常給我寫信匯報大學學習狀況,記得有這麼一句:“是您給了我飛翔的翅膀,我一定會展翅翱翔,載著夢想和希冀,飛向屬於我的天空。”類似的信有過好多,有學生、有孤寡老人、有殘疾人、有民間藝術家。每一封我都會逐字逐句的讀完,那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這些年,集團(包括個人、家庭)累計為社會公益事業捐助超過5000萬元,主要是在扶貧助困、資助教育、支持統戰事業、發揚民族傳統文藝等方面。好多人不理解,為公益花那麼多錢,而且不聲不響。我對他們說,我原先也可困難了,沒有社會的幫助,哪有今天了?現在能幫人了,就儘量多幫,覺著心底踏實。

趙發明:我是怎麼從榆林走到康巴什的

向鄂托克旗捐贈一所幼兒園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今天,站在改革開放的歷史交匯點上,尤其需要未雨綢繆、高瞻遠矚,更需要艱苦奮鬥、實幹興邦,我將繼續帶領企業緊跟新時代步伐,堅持穩健經營、堅持深化改革,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實現“創內蒙品牌 辦百年強企”的奮鬥目標!

小鏈接:

趙發明:我是怎麼從榆林走到康巴什的

2018年,鄂爾多斯市工商聯與市委統戰部、市委宣傳部、市委黨校、鄂爾多斯日報社、市廣播電視臺等聯合發起“我與改革開放四十年,鄂爾多斯非公經濟創業奮鬥記憶”主題創業故事徵集活動。活動自2018年5月份啟動以來,得到各旗區工商聯和眾多非公企業的鼎力支持,一大批胸懷祖國、奉獻鄂爾多斯的企業家積極參與其中。

2018年6月底,我們將徵集到的稿件委託給鄂爾多斯學研究會進行整理編撰,研究會的專家經過精心細緻的專業推敲與斟酌,在徵集材料的基礎上,尊重客觀事實,對標40年改革開放,結合鄂爾多斯三次創業,妙筆生花,形成了讀者面前的這部書稿。

通觀全書,65個創業故事,從不同角度豐富了人們對鄂爾多斯這40年的認知。書中所有創業者立足鄂爾多斯這片熱土,從事行業豐富多彩,年齡有大有小,路徑有難有易,貢獻有多有少。故事反映了幾代民營企業家的艱辛努力、艱苦生活、滿腔熱情、辛酸苦辣、輝煌燦爛;反映了鄂爾多斯民營企業40年的蹉跎、輝煌與奮進歲月。

—THE END—

來源:《溫暖世界 驕子情懷 鄂爾多斯民營經濟40年》

責編:白倩、楊陽

校對:李榮

有志者,事竟成趙發明:我是怎麼從榆林走到康巴什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