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思維》:正確的思維可以指導我們前進的方向

​經典是什麼?經典指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經典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我們如何思維》:正確的思維可以指導我們前進的方向

1925年1月,孫伏園主持的《京報副刊》發出徵求啟示,邀請海內外名流學者推薦“青年必讀書十部”。眾多學者紛紛響應作答。本書被胡適、潘家洵、李小峰、邵元衝、楊四穆、羅德輝、許昂若等學者列入推薦書單。

在此之前,本書的作者於1919年至1921到中國講學,對中國的教育和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胡適曾說:自從中國與西洋文化接觸以來,沒有一個外國學者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有杜威這樣大。

《我們如何思維》雖然穿越了時空這麼久,卻是常談常新,翻開此書時,大師的簡單樸素的指導撲面而來,當我們思想著如何整理我們的思維之時,此書倒是在這條路上的指路明燈。

什麼是思維?

按理說,只要是人,基本上無時無刻不在思維過程中,不過這種思維有層級,並不是所有的思維都是真正的思維過程。

正如文中那個經典的例子,有一個故事就說到新英格蘭有一個遐邇聞名的笨人也想競選市鎮公職,他對街坊鄰居說,“我聽說你們覺得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來擔任公職。告訴你們吧,其實我總是在思考著這件事那件事呢。”

《我們如何思維》:正確的思維可以指導我們前進的方向

杜威把思維分成了四種,即四種對於思維的定義,上述故事只是說明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隨時存在於我們頭腦中的想法。看到飄落的樹葉,感嘆一聲原來落葉了,僅止而已,只是在大腦中略微有點漣漪罷了。

第二種的定義則是廣義的思維,思維也通常是僅限於並非直接感受到——並非見到、嗅到、聽到或接觸到——的事物。我們看到的想到的,包括支離破碎的偶然想法,自我編的或是聽到的小故事等等,用杜威的說法則是感覺的綻放,聯結的紐帶是感情的連貫。

第三種定義則是立足於某種根據的信念,這種根據並非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然而是真實的知識,或是被信以為真的知識。

如曾參的母親相信曾參是個好孩子,但是當鄰居們一個接著一個的來告訴她,她的寶貝兒子在外面殺人時,曾參的母親想了又想,卻信而為真了,最後則是: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

第四種,也是作者要重點表達的思維方式:形成一個信念,應該經過認真思維,有意識地思考這一信念的性質、條件和意義。

這種思維不是隨心所欲的想象,而是以一定方式進行關聯事物的思考(這也是作者多次強調的事物在思考過程中的關聯性),最終杜威相信若達到這種定義的思維方式之後:持有這一信念的人就會按照他對相關事物的認識,來安排他的行動。

《我們如何思維》:正確的思維可以指導我們前進的方向

按個人的理解,要達到真正的思維應該是如同另一本暢銷書《思考,快與慢》中系統2的思考方式,是慢思考。畢竟當在腦海中不停止的思考和比對之後,把所有曾經針對某件事或物的關聯選項都考慮周全時,哪怕人類的大腦運行速度再快,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考慮的。

比如在夏天的早晨醒來,昨天還是豔陽高照,但是今天看上去天上有不少烏雲,風也比昨日大了許多,而且空氣中有絲絲涼氣,和昨日的空氣感覺不一樣,初步判斷是不是要下雨了呢?再看一下今天的實時天氣預報,某一個時段可能有暴雨,其他時段天會放晴,那麼帶不帶傘出門呢?若是走的路線如全程坐地鐵,走的路上的線路和時間都有擋雨之物,那為了方便可能就不會帶傘了。

在這個思維的過程中,有許多是過往經驗的堆積,比如一般在下雨前空氣會涼快點,而且風會很急等等;若是走一條相對陌生的線路可能無法判斷外部情況,但是熟悉的路段則會知曉即使有雨水也不會淋透;第三則是對於天氣預報的準確性的判斷,多數天氣預報一直很精準,按概率來說那就可能要下雨了。

在這個思維過程中,通過對比分析,最後指導自我的行動,就是不必帶傘。

思維訓練的必要性

這個必要性是指如何思維才能更有價值,才能更佳的指導我們的行動。

用文中斯圖爾特·穆勒一段引言可以概括思維訓練的必要性:“進行推理誠可謂生活中的大事。人人都需要每一天、每一小時和每一刻對自己並未直接觀察到的事情加以推斷,這並非總是為了增加自己的知識,而是因為這些事情本身重要,關係到自己的利益或職業。

地方司法官、軍隊指揮官、領航員、醫生或農藝師所承擔的任務就是要對所見所聞作出判斷,而採取相應措施……他們在這方面做得是好還是不好,決定著他們本職工作的優劣。只有在這方面,他們得不停地動腦筋。”

《我們如何思維》:正確的思維可以指導我們前進的方向

當思維錯誤時,這種價值就大打折扣了,按洛克歸納出的三種錯誤的典型可以讓我們借鑑學習。

第一種就是自己不愛動腦筋,思想和行動老是學別人,包括學父母、鄰居、牧師以及自己心甘情願奉為師表的其他的人。他們只圖省心省力,不肯認真思考和檢驗。

第二種是以自己的愛好代替理智,一切取捨都以自己的利害得失和喜怒愛憎為依據,不利於己者一概不予考慮。

第三種人倒是真心實意願遵循理智,但思路不夠開闊,見識也不寬廣,因而看問題不夠周到全面……他們交遊不廣,閱覽範圍片面,聽不到各種不同的意見……他們信息來源有限,像流淌的小溪,而又不願投身於知識的海洋。

請原諒我在這段論述中大段的引用了文中的相關內容,因為這三種類型就在我的還有身邊人的身上曾經或正在這樣發生中,這種歸納和總結一針見血,也難怪杜威會在書中同樣大段的直接引用,並沒有作任何調整,這是歷史的總結和經驗教訓才對。

就拿第一種來說,在如今消費主義至上的年代,若是眼光看著鄰居買了什麼奢侈品或是去外國高端旅遊,天天光鮮亮麗等等,而自己的財力有限,不想著如何思考正確並努力的賺錢,想著如何和鄰居一樣光鮮,那麼等待著自己的可能是一場悲劇。

《我們如何思維》:正確的思維可以指導我們前進的方向

這條新聞多數人並不陌生了:27歲女律師助理燒炭自盡 留下14張信用卡欠款87萬。估計許多女人也會對所謂女人要對自己好一點,不敢花錢怎麼會更有錢的說法也是異常崇拜,在這類毒雞湯之下,那就努力做好花錢的準備吧,但是還錢時應該如何呢?

若是有個正確的思維模式,那就應該明白,賺錢和花錢是兩回事,會花錢不代表就會賺錢,女人對自己好一點並不一定是物質上的無窮滿足,冬日裡躺在陽臺舒服的看一本書,喝一杯茶也是對自己好的一種方式,並不一定要大吃大喝,大手花錢才叫對自己好。

這種事件發生後,有人又開始聲討信用卡及網貸之類的了,恨不能把這些東西全部揚棄掉,這樣的思維方式卻是第二、三種的範圍了,以自己的喜怒為出發點,沒有理性的思考。

若是如此,是不是也要聲討下賣炭的商家,為什麼要賣炭給這位女孩呢,難道不知道買炭也能夠用來自殺嗎?推而廣之,以後商家和超市裡千萬不能賣刀剪錘子等工具,這些都可以用來做壞事的工具啊,以後菜也不用切了,直接用手撕就成了,還能保持原始風味呢。

文中有一段個人覺得值得反覆閱讀:

思維的力量能讓我們擺脫對於本能、慾望和因循守舊的屈從,但也有可能讓我們出錯失誤。它使我們高於禽獸,但也有可能讓我們幹出禽獸由於其本能限制而幹不出的蠢事。

思維三心

因為思維很重要,但也很容易走偏,因此需要在此過程中不斷的訓練:訓練的目的不是創造思維的能力,而是讓這種能力能夠應用得當。

天然的智力阻攔不了謬誤的傳播:雖然閱歷不淺但思維不正確,就仍然會積累許多錯誤的信念。

杜威在書中給出三點建議,我總結之為三心:好奇心、聯想心、條理心。

好奇心是一切科學之母,培根說過我們必須成為像小孩一樣,才能進入科學的王國,這就提醒我們要保持童年那樣的開朗靈活的好奇心,同時也提醒我們注意這一天賦是很容易消失的。

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我們就能在觀察事物和積累材料的基礎上發現問題,並加以思索。正如在觀察事物或問題的過程,可以多問些為什麼,不是有人說問完了5個Why之後,基本上就能找到問題根源了。

《我們如何思維》:正確的思維可以指導我們前進的方向

聯想心則是要在過程中學會聯想,有三個不同的方面是:聯想的快慢;聯想的寬窄;聯想的深淺。

聯想的快慢不是個問題,關鍵是在這過程中不斷的學會聯想,慢慢的就可以讓聯想的速度快起來,當然快不是目的,而是對於某些方面並不需要仔細思考,減少無謂的浪費,總不能早上醒來為吃什麼樣的早餐還要想上個十分鐘吧,有些事可以快速決定並實施並沒有多大的影響。

聯想的寬窄是要有所限制的,總不能無限制的聯想下去,那麼當範圍太大時直接會把自己搞暈掉,所以杜威強調的則是:最佳的思維習慣是聯想既不太少又不太多,保持平衡。

最後聯想的深度則是需要不斷後天努力學習的,不是哪一個天生就能把一個問題想得很深刻,這需要後天不斷的積累資訊和鑽研。

條理心則是養成有條理思維的習慣,也可以說是一種邏輯性的體現,在思考的過程中要學會根據事物的關聯性來安排條理性。這一條是和行動密切相關聯的,按杜威的說法:是與為完成一定目的所需的行動的組織相伴而來。

《我們如何思維》:正確的思維可以指導我們前進的方向

要達成一個目標,比如說做飯這件事,如何有條理性呢?比如煮飯放在電飯鍋內就可以自動煮成了,但需要的時間較長,那就先淘米煮飯再開始洗菜準備菜之類;若這次做的飯中有煲湯這一項花的時間最長,那這項可能第一操作,一邊煲湯一邊做其他準備,最終達成最短時間完成煮飯這個目標了。

杜威的《我們如何思維》寫於1910年並在1933年擴充修訂,百年光陰在宇宙的長河中太短,在人類的歷史中卻很長,但是這本書直到今天依舊閃爍著迷人的智慧之光,不得不說經典總是會穿越歷史的時空,並留下傲人的身影。

這本書讀下來,並沒有高深的理論和苦澀的內容,有的只是樸素的語言展現一個並不高深的道理而已,思維是人類一直擁有的,但是不是每個人真正擁有的呢,讀完這本書也許會找到答案,找到曾經失落的思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