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在中國搞一個古代英雄的評選活動,相信岳飛一定會高票入選。從還沒上學的小朋友,到七八十歲的老大爺,不會有誰沒聽說過岳飛的名字。或許自明清以來,岳飛就是英雄的代名詞。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曾指出,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歷史的岳飛是抗金名將,文學的岳飛是忠臣孝子,民間的岳飛則是華夏武聖。岳飛從一個被冤殺的大將到一個被追捧的忠臣,再成為被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傳奇英雄,其間經過了幾百年的演變。

"

如果在中國搞一個古代英雄的評選活動,相信岳飛一定會高票入選。從還沒上學的小朋友,到七八十歲的老大爺,不會有誰沒聽說過岳飛的名字。或許自明清以來,岳飛就是英雄的代名詞。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曾指出,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歷史的岳飛是抗金名將,文學的岳飛是忠臣孝子,民間的岳飛則是華夏武聖。岳飛從一個被冤殺的大將到一個被追捧的忠臣,再成為被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傳奇英雄,其間經過了幾百年的演變。

岳飛是如何走上神壇的

岳飛封王與秦檜改諡

岳飛被殺是在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年),此後二十年間,這位抗金名將都是以陰謀造反的叛臣形象出現在史書上。在趙構做皇帝的最後一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下侵宋,舉國上下又想起了當年震懾敵膽的岳飛,有大臣趁機上書為岳飛鳴冤。高宗不得已下詔恢復岳飛家屬的行動自由,流放嶺南的岳飛一家被獲准北返。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禪位給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當年七月,有志於恢復中原的孝宗就給岳飛“追復指揮”,十月“追復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恢復岳飛官爵在事實上是為其平反,但因為製造岳飛冤案、於孝宗有大恩的高宗還在世,所以孝宗在相關詔書的用詞上很含糊,說岳飛被殺是所謂“坐事以歿”,至於犯的什麼事則閉口不談。參與殺害岳飛的人,秦檜還享受著申王的爵位,張俊更獲得配饗高宗廟的殊榮。

孝宗即位的第十六年,岳飛被賜諡“武穆”,所謂“折衝禦侮曰武,佈德執義曰穆”。原來大臣們給岳飛議定的諡號是“忠愍”,然而“忠”字意味岳飛未造反而被殺;而“愍”字有讓人憐憫的意思,容易讓人聯想起岳飛死因,所以被孝宗否決。承認岳飛抗金功績是孝宗的底線,他從沒想過為岳飛洗刷冤屈。

孝宗在戰場沒取得什麼勝利,早年的雄心壯志很快消磨殆盡。一直到寧宗朝,權相韓侂冑為建功勳,力主北伐,又要借用岳飛的聲譽振奮人心。嘉泰四年(1204年),南宋“中興四將”一同被追封為王,其中嶽飛為鄂王,同時剝奪了秦檜的王爵,將其諡號由至高無上的“忠獻”改為“謬醜”。韓侂冑主持的開禧北伐在短暫勝利後很快失敗,金國給南宋開出議和條件:殺韓侂冑。還沒等韓侂冑整軍再戰,他就被陰謀奪權的史彌遠給割了腦袋。秦檜爵位、諡號又被恢復。

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金國在蒙古的攻勢下已處於亡國邊緣,宋廷又將岳飛諡號升格為“忠武”。落實到這一個“忠”字上,岳飛案才算被徹底昭雪。

粉絲群:從朱元璋到努爾哈赤

宋亡後,蒙古統治者一面在岳飛原有名爵的基礎上,加賜他為“保義”;一面整修岳飛的陵墓與廟宇。朱元璋起兵時打出的旗號是“驅逐韃虜”,自然對前輩岳飛大加推崇,稱他為“宋少保鄂國武穆王”。洪武九年(1376年),岳飛被列為歷代三十七名臣之一,配享宋太祖廟。每年岳飛忌日,朝廷會派使者到岳廟祭奠。

明朝滅了元朝,但沒能讓蒙古人臣服。蒙古瓦剌部生擒明英宗,兵臨北京城下。于謙擁立景帝,保住了首都。後來英宗復辟,殺死於謙。于謙的命運和岳飛很相似,立有大功,卻被冤殺。 明朝士大夫和老百姓紀念岳飛,也有懷念于謙的成分。

"

如果在中國搞一個古代英雄的評選活動,相信岳飛一定會高票入選。從還沒上學的小朋友,到七八十歲的老大爺,不會有誰沒聽說過岳飛的名字。或許自明清以來,岳飛就是英雄的代名詞。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曾指出,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歷史的岳飛是抗金名將,文學的岳飛是忠臣孝子,民間的岳飛則是華夏武聖。岳飛從一個被冤殺的大將到一個被追捧的忠臣,再成為被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傳奇英雄,其間經過了幾百年的演變。

岳飛是如何走上神壇的

岳飛封王與秦檜改諡

岳飛被殺是在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年),此後二十年間,這位抗金名將都是以陰謀造反的叛臣形象出現在史書上。在趙構做皇帝的最後一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下侵宋,舉國上下又想起了當年震懾敵膽的岳飛,有大臣趁機上書為岳飛鳴冤。高宗不得已下詔恢復岳飛家屬的行動自由,流放嶺南的岳飛一家被獲准北返。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禪位給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當年七月,有志於恢復中原的孝宗就給岳飛“追復指揮”,十月“追復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恢復岳飛官爵在事實上是為其平反,但因為製造岳飛冤案、於孝宗有大恩的高宗還在世,所以孝宗在相關詔書的用詞上很含糊,說岳飛被殺是所謂“坐事以歿”,至於犯的什麼事則閉口不談。參與殺害岳飛的人,秦檜還享受著申王的爵位,張俊更獲得配饗高宗廟的殊榮。

孝宗即位的第十六年,岳飛被賜諡“武穆”,所謂“折衝禦侮曰武,佈德執義曰穆”。原來大臣們給岳飛議定的諡號是“忠愍”,然而“忠”字意味岳飛未造反而被殺;而“愍”字有讓人憐憫的意思,容易讓人聯想起岳飛死因,所以被孝宗否決。承認岳飛抗金功績是孝宗的底線,他從沒想過為岳飛洗刷冤屈。

孝宗在戰場沒取得什麼勝利,早年的雄心壯志很快消磨殆盡。一直到寧宗朝,權相韓侂冑為建功勳,力主北伐,又要借用岳飛的聲譽振奮人心。嘉泰四年(1204年),南宋“中興四將”一同被追封為王,其中嶽飛為鄂王,同時剝奪了秦檜的王爵,將其諡號由至高無上的“忠獻”改為“謬醜”。韓侂冑主持的開禧北伐在短暫勝利後很快失敗,金國給南宋開出議和條件:殺韓侂冑。還沒等韓侂冑整軍再戰,他就被陰謀奪權的史彌遠給割了腦袋。秦檜爵位、諡號又被恢復。

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金國在蒙古的攻勢下已處於亡國邊緣,宋廷又將岳飛諡號升格為“忠武”。落實到這一個“忠”字上,岳飛案才算被徹底昭雪。

粉絲群:從朱元璋到努爾哈赤

宋亡後,蒙古統治者一面在岳飛原有名爵的基礎上,加賜他為“保義”;一面整修岳飛的陵墓與廟宇。朱元璋起兵時打出的旗號是“驅逐韃虜”,自然對前輩岳飛大加推崇,稱他為“宋少保鄂國武穆王”。洪武九年(1376年),岳飛被列為歷代三十七名臣之一,配享宋太祖廟。每年岳飛忌日,朝廷會派使者到岳廟祭奠。

明朝滅了元朝,但沒能讓蒙古人臣服。蒙古瓦剌部生擒明英宗,兵臨北京城下。于謙擁立景帝,保住了首都。後來英宗復辟,殺死於謙。于謙的命運和岳飛很相似,立有大功,卻被冤殺。 明朝士大夫和老百姓紀念岳飛,也有懷念于謙的成分。

岳飛是如何走上神壇的

正德八年(1513年),不知是什麼人想出的主意,岳廟前立起秦檜、王氏、万俟卨三人的銅像;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又加上張俊,把四人一起用質地更為堅硬的白鐵鑄成跪像,從此有了那句“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的話。萬曆年間,女真部族露出反叛明王朝的苗頭,明神宗惦記起當年的抗金英雄,稱岳飛“精忠貫日,大孝昭天”,封他為“三界靖魔大帝”。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努爾哈赤也是岳飛的仰慕者,傳說他因此將兩個孫子改名為嶽託和嶽樂。清朝定鼎中原,並沒有清算與老祖宗為敵的岳飛,順治時重修杭州岳廟,後又幾次擴建,雍正親題“碧血丹心”。以翻案為樂的乾隆幾次親臨岳廟,讚賞岳飛是“百戰兵威震一時”。清政府不好公開貶斥岳飛,能做的就是通過單方面抬高關羽,來間接地抑制岳飛的地位,使關二爺代替嶽武穆做了唯一的武聖。

革命黨反清時也順理成章地抬出岳飛做偶像,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推動關岳合祀,將岳飛的地位再次與關公拉平。抗戰期間,岳飛是反擊侵略的英雄;到了內戰,嶽武穆又因為平定過鐘相、楊么,成了剿匪能人的代表。1949年後,評價標準全部顛倒,鎮壓農民軍當然成了大罪,岳飛墓也在“文革”中被搗毀。

簡單地梳理岳飛從被平反到被尊崇的過程後,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國家安定的時候,政府將岳飛立為忠君愛國的楷模;一旦遭遇了外敵侵略,岳飛就是鼓舞人心的靈丹妙藥,會被統治者一再追封。

神化始於岳飛後人

官方追捧岳飛是出於政治目的,民間神化岳飛則是單純對英雄的崇拜。

岳飛被殺後,秦檜主掌南宋政權十五年,他讓兒子秦熺負責修史,將官史中關於岳飛的內容做了大量刪改,導致史料殘缺不全。一個鮮明的例子是,著名的朱仙鎮大捷是確實存在的,還是後人編造出來的,至今學界沒有定論。

首先著手整理岳飛史料的是其三子嶽霖。淳熙五年(1178年),孝宗召見嶽霖說:“卿家紀律,用兵之法, 張、韓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之。”嶽霖不由哭倒在地:“仰蒙聖察撫念,故家臣不勝感激!”嶽霖趁機向孝宗討還了一批與岳飛有關的詔令、文稿等原始資料。嶽霖官至兵部侍郎,死前給兒子留下遺囑:“先公之忠未顯,冤未白,事實之在人耳目者,日就湮沒⋯⋯苟能卒父志,雪爾祖之冤,吾死瞑目矣。”岳珂秉承父志,編成《鄂國金佗粹編》和《鄂國金佗續編》。岳飛被追封為鄂王,所以稱鄂國;金佗是岳珂在嘉興做官時住的地方。

岳珂這兩部檔案彙編的史料價值毋庸置疑,但因是後人記先人,具有家傳的性質,少不了有所溢美。為《金佗粹編》和《續編》做過點校的王曾瑜先生即說,“岳珂本著強烈的孝子慈孫之心,對祖父的事蹟不免有虛美的成分,其史筆也有不少錯訛與疏漏。”如岳珂在編書時刻意忽略掉其他抗金將領,把功勞都安到了祖父頭上,而且諱言岳飛打過的敗仗。如果說此前朝廷還只是對岳飛事蹟進行重新肯定的話,那從岳珂開始,民間神化運動就逐步啟動了。

元朝時脫脫主持編著《宋史》,裡面的《岳飛傳》全盤抄自岳珂著作,讓私史上升為正史,岳飛作為南宋中興第一名將的地位就此確立。以宋室皇族身份降元的趙孟頫也有一首著名的《嶽鄂王墓》,說到“嶽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而在南宋詩人那裡,如楊萬里《初入淮河四絕句》中只有“劉嶽張韓宣國威,趙張二相築皇基”這樣的句子,不會獨尊岳飛。

說書人讓岳飛深入人心

在南宋文人的筆記中,如《齊東野語》“嶽武穆御軍氣”、“嶽武穆逸事”的內容大體還是有所本的,到《夷堅志》已說岳飛是“豬精”轉世,所謂“君乃豬精也⋯⋯然豬之為物,未有善終,必為人屠宰”,以神話預示岳飛註定的悲劇命運。岳飛被平反後,民間評話就有了岳飛故事,但那時“張、韓、劉、嶽”是一起說的,岳飛僅是排在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後的名將之一。元朝文人創作雜劇時就不再回避殺嶽凶手的問題,故事將矛頭對準秦檜,安排了秦檜在陰間被審的情節,岳飛在民間的形象,從此不僅是戰場上的忠臣,更是被冤殺的悲劇英雄。

明朝是戲劇、小說這些市民文學的鼎盛時期,出現了講述岳飛故事的劇目《宋大將岳飛精忠》《岳飛破虜東窗記》《精忠記》和《精忠旗》等十二種。在《宋大將岳飛精忠》中,岳飛不再是“中興四將”之一,而是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的統帥了。

"

如果在中國搞一個古代英雄的評選活動,相信岳飛一定會高票入選。從還沒上學的小朋友,到七八十歲的老大爺,不會有誰沒聽說過岳飛的名字。或許自明清以來,岳飛就是英雄的代名詞。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曾指出,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歷史的岳飛是抗金名將,文學的岳飛是忠臣孝子,民間的岳飛則是華夏武聖。岳飛從一個被冤殺的大將到一個被追捧的忠臣,再成為被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傳奇英雄,其間經過了幾百年的演變。

岳飛是如何走上神壇的

岳飛封王與秦檜改諡

岳飛被殺是在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年),此後二十年間,這位抗金名將都是以陰謀造反的叛臣形象出現在史書上。在趙構做皇帝的最後一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下侵宋,舉國上下又想起了當年震懾敵膽的岳飛,有大臣趁機上書為岳飛鳴冤。高宗不得已下詔恢復岳飛家屬的行動自由,流放嶺南的岳飛一家被獲准北返。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禪位給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當年七月,有志於恢復中原的孝宗就給岳飛“追復指揮”,十月“追復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恢復岳飛官爵在事實上是為其平反,但因為製造岳飛冤案、於孝宗有大恩的高宗還在世,所以孝宗在相關詔書的用詞上很含糊,說岳飛被殺是所謂“坐事以歿”,至於犯的什麼事則閉口不談。參與殺害岳飛的人,秦檜還享受著申王的爵位,張俊更獲得配饗高宗廟的殊榮。

孝宗即位的第十六年,岳飛被賜諡“武穆”,所謂“折衝禦侮曰武,佈德執義曰穆”。原來大臣們給岳飛議定的諡號是“忠愍”,然而“忠”字意味岳飛未造反而被殺;而“愍”字有讓人憐憫的意思,容易讓人聯想起岳飛死因,所以被孝宗否決。承認岳飛抗金功績是孝宗的底線,他從沒想過為岳飛洗刷冤屈。

孝宗在戰場沒取得什麼勝利,早年的雄心壯志很快消磨殆盡。一直到寧宗朝,權相韓侂冑為建功勳,力主北伐,又要借用岳飛的聲譽振奮人心。嘉泰四年(1204年),南宋“中興四將”一同被追封為王,其中嶽飛為鄂王,同時剝奪了秦檜的王爵,將其諡號由至高無上的“忠獻”改為“謬醜”。韓侂冑主持的開禧北伐在短暫勝利後很快失敗,金國給南宋開出議和條件:殺韓侂冑。還沒等韓侂冑整軍再戰,他就被陰謀奪權的史彌遠給割了腦袋。秦檜爵位、諡號又被恢復。

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金國在蒙古的攻勢下已處於亡國邊緣,宋廷又將岳飛諡號升格為“忠武”。落實到這一個“忠”字上,岳飛案才算被徹底昭雪。

粉絲群:從朱元璋到努爾哈赤

宋亡後,蒙古統治者一面在岳飛原有名爵的基礎上,加賜他為“保義”;一面整修岳飛的陵墓與廟宇。朱元璋起兵時打出的旗號是“驅逐韃虜”,自然對前輩岳飛大加推崇,稱他為“宋少保鄂國武穆王”。洪武九年(1376年),岳飛被列為歷代三十七名臣之一,配享宋太祖廟。每年岳飛忌日,朝廷會派使者到岳廟祭奠。

明朝滅了元朝,但沒能讓蒙古人臣服。蒙古瓦剌部生擒明英宗,兵臨北京城下。于謙擁立景帝,保住了首都。後來英宗復辟,殺死於謙。于謙的命運和岳飛很相似,立有大功,卻被冤殺。 明朝士大夫和老百姓紀念岳飛,也有懷念于謙的成分。

岳飛是如何走上神壇的

正德八年(1513年),不知是什麼人想出的主意,岳廟前立起秦檜、王氏、万俟卨三人的銅像;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又加上張俊,把四人一起用質地更為堅硬的白鐵鑄成跪像,從此有了那句“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的話。萬曆年間,女真部族露出反叛明王朝的苗頭,明神宗惦記起當年的抗金英雄,稱岳飛“精忠貫日,大孝昭天”,封他為“三界靖魔大帝”。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努爾哈赤也是岳飛的仰慕者,傳說他因此將兩個孫子改名為嶽託和嶽樂。清朝定鼎中原,並沒有清算與老祖宗為敵的岳飛,順治時重修杭州岳廟,後又幾次擴建,雍正親題“碧血丹心”。以翻案為樂的乾隆幾次親臨岳廟,讚賞岳飛是“百戰兵威震一時”。清政府不好公開貶斥岳飛,能做的就是通過單方面抬高關羽,來間接地抑制岳飛的地位,使關二爺代替嶽武穆做了唯一的武聖。

革命黨反清時也順理成章地抬出岳飛做偶像,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推動關岳合祀,將岳飛的地位再次與關公拉平。抗戰期間,岳飛是反擊侵略的英雄;到了內戰,嶽武穆又因為平定過鐘相、楊么,成了剿匪能人的代表。1949年後,評價標準全部顛倒,鎮壓農民軍當然成了大罪,岳飛墓也在“文革”中被搗毀。

簡單地梳理岳飛從被平反到被尊崇的過程後,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國家安定的時候,政府將岳飛立為忠君愛國的楷模;一旦遭遇了外敵侵略,岳飛就是鼓舞人心的靈丹妙藥,會被統治者一再追封。

神化始於岳飛後人

官方追捧岳飛是出於政治目的,民間神化岳飛則是單純對英雄的崇拜。

岳飛被殺後,秦檜主掌南宋政權十五年,他讓兒子秦熺負責修史,將官史中關於岳飛的內容做了大量刪改,導致史料殘缺不全。一個鮮明的例子是,著名的朱仙鎮大捷是確實存在的,還是後人編造出來的,至今學界沒有定論。

首先著手整理岳飛史料的是其三子嶽霖。淳熙五年(1178年),孝宗召見嶽霖說:“卿家紀律,用兵之法, 張、韓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之。”嶽霖不由哭倒在地:“仰蒙聖察撫念,故家臣不勝感激!”嶽霖趁機向孝宗討還了一批與岳飛有關的詔令、文稿等原始資料。嶽霖官至兵部侍郎,死前給兒子留下遺囑:“先公之忠未顯,冤未白,事實之在人耳目者,日就湮沒⋯⋯苟能卒父志,雪爾祖之冤,吾死瞑目矣。”岳珂秉承父志,編成《鄂國金佗粹編》和《鄂國金佗續編》。岳飛被追封為鄂王,所以稱鄂國;金佗是岳珂在嘉興做官時住的地方。

岳珂這兩部檔案彙編的史料價值毋庸置疑,但因是後人記先人,具有家傳的性質,少不了有所溢美。為《金佗粹編》和《續編》做過點校的王曾瑜先生即說,“岳珂本著強烈的孝子慈孫之心,對祖父的事蹟不免有虛美的成分,其史筆也有不少錯訛與疏漏。”如岳珂在編書時刻意忽略掉其他抗金將領,把功勞都安到了祖父頭上,而且諱言岳飛打過的敗仗。如果說此前朝廷還只是對岳飛事蹟進行重新肯定的話,那從岳珂開始,民間神化運動就逐步啟動了。

元朝時脫脫主持編著《宋史》,裡面的《岳飛傳》全盤抄自岳珂著作,讓私史上升為正史,岳飛作為南宋中興第一名將的地位就此確立。以宋室皇族身份降元的趙孟頫也有一首著名的《嶽鄂王墓》,說到“嶽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而在南宋詩人那裡,如楊萬里《初入淮河四絕句》中只有“劉嶽張韓宣國威,趙張二相築皇基”這樣的句子,不會獨尊岳飛。

說書人讓岳飛深入人心

在南宋文人的筆記中,如《齊東野語》“嶽武穆御軍氣”、“嶽武穆逸事”的內容大體還是有所本的,到《夷堅志》已說岳飛是“豬精”轉世,所謂“君乃豬精也⋯⋯然豬之為物,未有善終,必為人屠宰”,以神話預示岳飛註定的悲劇命運。岳飛被平反後,民間評話就有了岳飛故事,但那時“張、韓、劉、嶽”是一起說的,岳飛僅是排在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後的名將之一。元朝文人創作雜劇時就不再回避殺嶽凶手的問題,故事將矛頭對準秦檜,安排了秦檜在陰間被審的情節,岳飛在民間的形象,從此不僅是戰場上的忠臣,更是被冤殺的悲劇英雄。

明朝是戲劇、小說這些市民文學的鼎盛時期,出現了講述岳飛故事的劇目《宋大將岳飛精忠》《岳飛破虜東窗記》《精忠記》和《精忠旗》等十二種。在《宋大將岳飛精忠》中,岳飛不再是“中興四將”之一,而是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的統帥了。

岳飛是如何走上神壇的

第一部以岳飛為主人公的長篇小說《大宋中興通俗演義》也在此時誕生。這部小說是在《三國演義》成為大明暢銷書後,“忠正堂”書店的老闆熊大木看有利可圖,就自己充當寫手,推出的一部跟風山寨書。熊大木在可靠史料的基礎之上,兼採各種野史段子,把一個通俗化的岳飛呈現給了他的目標讀者——“愚夫愚婦”。在小說的結尾,秦檜等殺害岳飛的元凶下了地獄,“披髮裸體,以巨釘釘其手足於鐵床之上,項荷鐵枷,舉身皆刀杖痕”,萬世淪為畜生。

清朝時,岳飛真真假假的傳說故事已經被演繹得差不多了,文人再想要從這個題材上出新,就必須自己來做原創內容。也許很少有人想過,古代的長篇歷史小說大都屬於“YY(意淫)小說”之列,《楊家將》裡宋軍大勝遼軍、《萬花樓演義》裡宋軍大敗西夏不必說,連《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也能打得遼國人落花流水。《續精忠》說岳飛之子嶽雷和牛皋之子牛通後來殺秦檜報仇,《如是觀》說岳飛率軍直搗黃龍府,迎還二聖。

錢彩的《說岳全傳》將以上這些戲劇、話本融合到一起,使之成為神化岳飛的集大成者。《說岳全傳》全稱《精忠演義說本嶽王全傳》,這部小說想告訴人們的就是:若不是岳飛被害,一定能把金兀朮趕回老家。後面的情節借鑑了《續精忠》,二公子嶽雷掛帥大敗金兀朮。其實歷史上的嶽雷沒有等到父親平反,就死在了嶺南。

小說以如來佛祖講法開篇,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女土蝠因放了一個臭屁,被大鵬金翅明王當場啄死。如來大怒,將大鵬金翅明王貶往凡間,投胎為岳飛;那女土蝠則轉世成了秦檜之妻王氏。與此同時,徽宗祭天時不慎將“玉皇大帝”寫成了“玉皇犬帝”,玉帝命赤須龍下界投胎做了金兀朮,將來禍亂中原。如來遣大鵬下界,其實就是讓他降服赤須龍,保住大宋江山。

從第三回開始,《說岳全傳》將關於岳飛早年僅有的一些史料進行擴充,虛構出與宗澤談兵、槍挑小樑王等顯示少年英雄的氣概。小說的主體是岳飛與金兀朮的歷次交鋒,有學者統計,《說岳全傳》中出現戰爭十三次,其中於史有據的七次,牛頭山救駕、愛華山大戰等出於文學創作的戰績,情節上天馬行空,強化了岳飛的武聖形象。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岳飛由歷史戰績突出的抗金將領逐漸被虛化為戰無不勝的保國英雄的過程中,性格中也不再有桀驁不馴的特點,成了後世“愚忠”的典型。《說岳全傳》裡,岳飛在朱仙鎮明知回京後吉凶未卜,還是毅然奉詔,就是最直接的表現。

從“盡忠報國”到“精忠報國”

新編電視劇《精忠岳飛》在各衛視、樂視網等處熱播,飾演岳飛的黃曉明發微博說“我娘在我背上刺字:盡忠報國”,引來無數讀者吐槽。事實上依據《宋史》,岳飛背後刺的字確是“盡忠報國”。網友們潛意識中都以為這幾個字當是“精忠報國”,正是岳飛被不斷虛構、神化的結果。

《宋史•何鑄傳》中說岳飛受審時,“袒而示之背,背有舊涅‘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什麼人刺的字?沒有說。後來的戲劇或小說作者發揮想象,借用了這個情節。熊大木《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第七回《嶽鵬舉辭家應募》說,靖康年間天下大亂,有同鄉找岳飛嘯聚山林,他為表明心跡,就找人在背上刺了“盡忠報國”四個字。

“精忠”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岳珂編的《鄂王行實編年》上,因岳飛剿匪有功,高宗御賜了一面書有“精忠岳飛”的“錦旗”。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就是以這面旗為核心,敘說岳飛的精忠故事。岳飛背上刺的還是“盡忠報國”,不過刺字人是部將張憲。可見到這時為止,“盡忠”和“精忠”還是兩回事,前者是背後刺字,後者是皇帝賜旗。

清朝文人創造出了岳母刺“精忠報國”的故事。《說岳全傳》第二十二回,王佐代表“通聖大王”楊么重金招募岳飛,被岳飛回絕。岳母知道後說:“⋯⋯恐我死之後,又有那些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倘我兒一時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但願你做個忠臣⋯⋯”岳母拿筆在兒子背上寫下“精忠報國”四字,再用繡花針刻字,最後醋墨塗色。

“盡忠”變為“精忠”,除了音節上的相關性,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鄭州大學學者李琳分析說,“‘精忠’代表以帝王為代表的外界評判,‘盡忠’代表岳飛對於自身行為的期許,‘精忠’取代‘盡忠’,說明以帝王言行為代表的官方評價、社會評價以強大的力量、絕對的權威壓倒個人的自我評價,最終在歷史進程中佔據主導地位。”

從傳播角度來看,岳母刺字的故事深入人心,說明大多數人熟知的那個岳飛根本不是以歷史形象出現,而是以文學或民間形象被口口相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