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樓最中間立柱上對聯採自岳飛《滿江紅》詞中名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由張愛萍上將題寫。正門兩側對聯“名勝非藏納之區對此忠骸可半廢西湖祠墓,時勢豈權奸能造微公涅背有誰話南渡君臣”,道盡世人對忠良的敬重。

杭州嶽王廟印象

這座門樓正對著嶽湖,湖樓之間還高聳著一座“碧血丹心”石坊。嶽湖是西湖的五個組成部分之一,如此命名正是為了紀念岳飛。其實這裡不光是一座祭祀岳飛的廟宇,更重要的還有岳飛墓,廟是墓的附屬建築,確切地說應該是岳飛祠墓,是如今西湖文化景觀中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史蹟之一,展現了中國儒家忠孝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歷代人們憑弔、瞻仰、祭祀岳飛的聖地。

嶽王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為智果觀音院舊址,賜名“褒忠衍福禪寺”,作為岳飛的功德寺;明景泰年間為“忠烈廟”。八百年間墓、廟屢毀屢修,現存格局為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整修後形成,總體佈局包括西路南部岳飛墓園區、北部啟忠祠區以及東路忠烈祠區三大部分。1961年,國務院公佈岳飛墓(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1978-1979年,浙江省和杭州市全面整修,按原樣修復了岳飛墓、嶽王廟門樓、忠烈祠、碑廊等,重新對外開放。

杭州嶽王廟印象

門樓北面掛著“氣壯山河”牌匾,還掛著兩副楹聯:一副是當代人王桂秋題寫的“奇禍陷風波南宋山河才半壁,精忠貫日月西湖俎豆足千秋”,另一副是清末畫家馮學所題“正氣炳人寰風雨靈旗一抔土,苦忠溯往跡湖山俎豆萬斯年”。

杭州嶽王廟印象

庭院東門門額“萬古馨香”

杭州嶽王廟印象

庭院西門門額“一門忠孝”

從門樓走進東路的忠烈祠區,庭院中古樹參天,樹齡可能比這些建築更古老,可見人們愛屋及烏的愛護程度。庭院正中放著一尊仿古青銅方鼎,是為“嶽王寶鼎”,供人們焚香拜祭之用。迎面丹墀上是一正兩廡的忠烈祠,這是嶽王廟的主體建築,加上門樓和庭院一起構成了忠烈祠區。忠烈祠正殿簷間懸掛著金地黑字的“心昭天日”匾額,這四字緣於岳飛遺言“天日昭昭”,由葉劍英元帥題寫。殿內塑岳飛戎裝坐像。殿前放著一座高大的赤銅香爐。

杭州嶽王廟印象

嶽王寶鼎

杭州嶽王廟印象

忠烈祠正殿

杭州嶽王廟印象

嶽王廟香爐

杭州嶽王廟印象

忠烈祠正殿外牆上漂亮的二龍戲珠石雕,飾以祥雲、海水和花紋

邁進忠烈祠正殿,就看到殿中懸掛“還我河山”牌匾,其下高坐著岳飛戎裝坐像。岳飛坐像高4.75米,是1979年由當時的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前身)教授陳長庚等人創作,一改以往岳飛傳統的文官形象,頭頂兜鍪,身穿紫色蟒袍,內襯鎧甲,左手按劍,右手握拳扶於腿上,雙目炯炯,神情不怒自威,英氣勃發,浩然正氣充盈殿內,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場景,正是上學時歷史教科書上和無數歷史讀物上的配圖畫面。無論現在官方宣傳口徑如何定位岳飛,從孩提時懂好惡、知禮義開始,在我的心目中嶽飛始終是鐵骨錚錚的民族英雄。

杭州嶽王廟印象

忠烈祠正殿內岳飛戎裝坐像

岳飛坐像身後高懸的“還我河山”匾額,其實並非岳飛親筆題寫。1931年“九一八”事變導致東北淪陷後,國內抗日救亡將岳飛作為楷模。江蘇嘉定文字學家周承忠從相傳為岳飛手書的《弔古戰場文》碑拓中,取“河水滎帶,群山糾紛”中的“河”、“山”二字,取“秦漢而還,多事之夷”中的“還”字,取“奇兵有異於仁義”中“義”字的下半截“我”字,組合成“還我河山”四字。加上岳飛的落款和圖章,臨摹成為一幅岳飛手書“還我河山”題詞。另一位嘉定的地理學家童世亨,立即將此題詞刊登於地圖冊扉面。《東方雜誌》主編金兆梓見後,立即在雜誌上刊登。從此,“還我河山”作為岳飛抵禦外侮、精忠報國精神的象徵性口號,流傳於世,激勵世人。

殿中兩壁分別砌著斗大的石刻“盡忠報國”四字,正是對岳飛精神的最佳詮釋。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巡按浙江侍御史張景令參政洪珠書寫了這四個字,字體渾厚穩健,以彰揚岳飛的愛國精神,激勵後世。書者洪珠是福建莆田人氏,因此落款寫著“莆人洪珠書”。

杭州嶽王廟印象

杭州嶽王廟印象

杭州嶽王廟印象

杭州嶽王廟印象

相傳這“盡忠報國”四字是岳飛身上的刺字。據元人編撰的《宋史本傳》記載,奸相秦檜以謀反罪名逮捕岳飛父子,“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到了明代,在話本小說《精忠記》中提到岳飛的刺字為”赤心救國“,後來的《武穆精忠傳》中又演化成了“精忠報國”,《精忠旗傳奇》還稱“精忠報國”是岳飛令張憲所刺。這“精忠報國”當是由宋高宗趙構御筆賜字“精忠岳飛”演繹而來。清乾隆年間,在小說《新增精忠演義說本嶽王全傳》(《說岳全傳》)中又衍生出“岳母刺字”的故事。

殿中繪有八幅大型壁畫,系1981年浙江美術學院的畫家們創作,展現了民族英雄岳飛一生的主要事蹟:

岳飛,字鵬舉,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生於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的農家。

杭州嶽王廟印象

勤學苦練

據岳飛之孫岳珂編寫的《鄂王行實編年》記載,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岳飛“嘗學射於鄉豪周同”。據南宋孫逌編寫的《鄂王事》記載,“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令槍手陳廣以技擊教之,一縣無敵”。由於受《說岳全傳》的影響,一般人誤以為岳飛的槍法是周侗教的。

杭州嶽王廟印象

岳母刺字

岳飛母親姚氏,北宋相州湯陰人,在國家危亡之際,鼓勵兒子從戎盡忠報國,被中國人尊為三大賢母之一。“岳母刺字”故事是中國母教的典範。在宋人筆記和野史中均未記載此事,連岳飛之孫岳珂的《金陀革錄》中都未提及。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樞密院官劉浩在相州招募敢死義士,岳飛投軍。小說《說岳全傳》中說,岳飛臨行前,母親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岳母墓在今江西九江廬山支脈株嶺山北,附近還有岳飛續絃夫人李氏之墓。岳飛先後在河北大元帥府前軍、河北招討司、東京留守司等軍中效力。

杭州嶽王廟印象

收復建康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東京留守杜充不顧岳飛等部將勸阻,放棄東京開封南撤至建康。岳飛也隨之轉隸江淮宣撫司,任右軍統制。金軍大舉南侵,由於杜充避戰,金軍遂由馬家渡渡江。杜充遣眾將迎戰,諸將皆潰,獨岳飛力戰還軍屯鐘山。杜充棄城而逃,建康失守。諸將多行剽掠,唯獨岳飛所部秋毫無犯。岳飛率軍轉戰廣德、宜興,多有小勝,收編了亂世落草的多支部隊,金軍強徵來的偽軍也紛紛歸附。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岳飛受命充當先鋒攻打金軍據守的建康府城。四五月間,岳飛率軍先後在建康附近的清水亭、牛頭山和新亭擊敗金軍,收復建康,並消滅了長江南岸未及撤退的所有金軍。戰後,岳飛因功升任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並自此獨立成軍。

杭州嶽王廟印象

聯接河朔

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岳飛提出了聯絡河東河北等淪陷區的義軍共同抗金的方針,是為“連接河朔之謀”。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廣泛發動黃河流域金國佔領區的百姓組成義軍,在敵後打擊金軍,配合宋軍在正面戰場抗金。岳飛的這一戰略思想可能來源於他的老上司宗澤。早在靖康元年宗澤擔任磁州知府就採取了組織義兵的措施,實行兵民合一、邊耕邊戰的辦法。後來,宗澤還被宋欽宗授過“河北義兵總管”的職銜。在擔任東京留守兼開封府尹時,宗澤甚至提出了聯合被金國奴役的各民族共同抗金的主戰,並積極策反在金軍中效力的原遼國降兵降將。事實上,有很多河北和河東的義軍都歸附到了岳飛帳下。可惜當時的封建王朝統治者非常懼怕武裝百姓會危害統治,因此岳飛“連接河朔,收復中原”的大志,雖有成效,但是始終不能如願。圖中與岳飛攀談的兩位頭領打扮的人物,身後各有一面旗幟分別繡有“樑”、“趙”字樣,應該指的是河北義軍首領樑興和趙雲。這二位後來都歸附到岳飛麾下抗金征戰。因此,此圖採用了以實寫虛的藝術手法。

杭州嶽王廟印象

還我河山

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岳飛擔任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據說在一次從臨安返回江州途中,岳飛登高遠眺,北望故土,滿腔激情,無比感慨,寫下了“還我河山”四字。“還我河山”突出表現了岳飛心繫社稷、渴望光復故土的深厚愛國主義情操。

杭州嶽王廟印象

郾城大捷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五月,金國撕毀和約,以完顏宗弼(金兀朮)為統帥,再度大舉南侵。岳飛受命自襄陽揮師中原,牽制向淮南和陝西進攻的金軍。岳飛收復了西京洛陽、鄭州等大片失地,並派兵深入河北敵後襲擾金軍。七月,完顏宗弼探知岳飛親自駐紮郾城,由於孤軍深入,兵力分散,守備兵力少,遂親率一萬五千精騎進攻郾城。七月八日,郾城會戰,岳飛指揮得當,身先士卒,將士用命,從下午戰至晚上,大破金軍“鐵浮屠”、“柺子馬”,以少勝多取得大捷。嗣後,又在潁昌大敗金軍。岳家軍此番第四次北伐不僅奪回了洛陽、鄭州、潁昌、蔡州、陳州、汝州等十餘座州軍,而且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直打到距離東京開封僅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鎮。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軍統帥完顏宗弼準備從開封撤逃北歸。南宋抗金斗爭出現了根本轉機,眼看首都東京開封以及中原失地光復在即。據《宋史·岳飛傳》載:“金將軍韓常欲以五萬眾內附。飛大喜,語其下曰:‘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杭州嶽王廟印象

被迫班師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正當岳飛第四次北伐取得一系列勝利,準備從朱仙鎮進軍開封繼續收復失地之時,卻收到班師詔書。朝廷甚至一天之內連發十二道金牌急令“措置班師”,要求岳家軍撤回駐地鄂州,岳飛去行在臨安覲見高宗,措辭嚴厲,不容違抗。岳飛憤慨而惋惜“十年之功,廢於一旦”。然而,其他幾路宋軍也都奉詔撤軍,岳家軍處於孤軍深入的地步,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岳飛無奈只得班師,百姓攔路慟哭,哭聲震野。為掩護中原人民隨軍南撤,岳飛揚言進軍,嚇阻了金軍,爭取到時間將大批百姓轉移到襄漢一帶安置。

杭州嶽王廟印象

風波冤獄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奸相秦檜及其黨羽佈置羅網,以謀反罪名將岳飛、岳雲父子以及岳飛得力助手張憲收押在大理寺獄中。雖歷經拷打審訊,始終無法坐實謀反罪證。《宋史·岳飛傳》記載:“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十一月,宋金第二次紹興和議達成。十二月廿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岳飛被賜死於大理寺風波亭,年僅39歲,岳雲和張憲被腰斬於市門,岳飛家屬被流放嶺南。岳飛臨刑前在獄案上揮筆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表達無盡冤屈與憤慨。圖畫中,岳飛雖帶鐐銬,仍大義凜然,身穿黃衣者當為參與迫害岳飛的主審官万俟卨。

正殿天花板上繪有373只白鶴,形態各異,橫樑上掛著六面匾額,彰顯岳飛的精神和氣節:


杭州嶽王廟印象

“精忠報國”匾額,劉海粟題寫

劉海粟(1896-1994),江蘇常州人,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曾任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上海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南京藝術學院院長等職務,七十餘年從事美術教育和創作,對中國畫、油畫、書法、詩詞和藝術理論等都有精深造詣。

杭州嶽王廟印象

“忠義常昭”匾額,啟功題寫

啟功(1912-2005),前清皇族愛新覺羅氏,著名書畫家、國學大師、文物鑑定家、詩人,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西泠印社社長等職務。

杭州嶽王廟印象

“光照後人”匾額,岳飛思想研究會高級顧問、岳飛後裔嶽方順題寫,岳飛思想研究會敬獻

杭州嶽王廟印象

“碧血丹心”匾額,1979年夏沙孟海題寫

沙孟海(1900-1992),浙江鄞縣人,著名書法家,曾任中國書協副主席、浙江書協主席、浙江省文管會常委、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浙江省考古學會名譽會長、西泠印社社長、西泠書畫院院長等職務,在語言文字、文史、考古、書法、篆刻等領域均深有研究。

杭州嶽王廟印象

“浩氣長存”匾額,1979年趙樸初題寫

趙樸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著名社會活動家,中國民族促進會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務。

杭州嶽王廟印象

“壯志凌雲”匾額,李長路題寫,臺北岳氏宗親會敬獻

李長路(1904-1997),歷史學家、文物鑑賞家、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古典文學學者,中國書法家協會籌建人之一,曾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文化部文化學院副院長、《文物》編輯部主編、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書法學會副會長等職務。

正殿外東西兩廡為烈文侯祠和輔文侯祠,分祀岳飛部將張憲和牛皋。東廡是烈文侯祠,奉祀的是張憲。門口對聯寫道“在當年從難碧血埋幽蜚語何來哀太尉,以列校奮身丹心亙古瓣香有託吊英雄”。

杭州嶽王廟印象

祠中安放著古銅色的張憲立像,頭戴戰盔,身著戎裝,右手叉腰,左腰佩劍,雙目凝視前方,若有所思,儀表堂堂。

杭州嶽王廟印象

張憲(?-1142),四川閬中人,岳飛愛將,驍勇善戰,在抗擊南侵金兵、收復中原的戰鬥中屢立戰功,累遷閬州觀察使、御前軍統制、宣撫司副都統等職。岳飛不在軍營時,常由張憲和另一位將領王貴代為主持軍務。紹興十一年十二月廿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與岳飛、岳雲父子一同被害,葬於仙姑山下。岳飛冤案平反後,朝廷追復張憲生前原官。宋理宗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朝廷又追封張憲為“烈文侯”。

祠內迎面牆上嵌有三幅古銅色浮雕畫,描繪張將軍馳騁疆場的軍旅生涯。

杭州嶽王廟印象

杭州嶽王廟印象

杭州嶽王廟印象

西廡是輔文侯祠,規制和陳設與相對的東廡烈文侯祠完全相同,奉祀的是牛皋。

杭州嶽王廟印象

祠正中的牛皋立像也是古銅上色,戎裝襆頭,濃眉緊鎖,雙目炯炯,絡腮鬍子如鋼針蝟集,兩手抱持鋼鐗,威風凜凜。

杭州嶽王廟印象

牛皋(1087-1147),河南臨汝人,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投奔岳飛,成為岳飛手下的一員勇將,戰功卓著。在岳家軍第四次北伐中,牛皋率部進軍京西路,直抵黃河沿岸。宋金簽訂第二次紹興和議,牛皋對此極為氣憤,經常發洩心中的不滿。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三月,牛皋被奸相秦檜黨羽鄂州都統制田師中毒死,時年六十一歲。牛皋死後,朝廷追贈其為定遠軍節度使。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朝廷又追封牛皋為“輔文侯”。

祠內壁上也鑲嵌有三幅古銅色壁畫,其中有牛皋揮舞雙鐗的戰鬥場景,表現的是牛將軍的戎馬生平。

杭州嶽王廟印象

杭州嶽王廟印象

杭州嶽王廟印象

參觀完忠烈祠區,向西走便是啟忠祠區。這裡原是奉祀岳飛父母以及岳飛的五個兒子與兒媳的祠廟,也是一殿兩廡的格局,不過沒有忠烈祠那麼氣派。在正殿南面還有一個半月形的泮池。1961年啟忠祠被闢為岳飛抗金史蹟陳列室,1981年被按原樣修復,1984年被闢為岳飛紀念館,陳列展覽岳飛抗金事蹟。不巧的是,我到來的時候三個展館都在裝修改造,並不開放參觀,只有拍照留念。

杭州嶽王廟印象

啟忠祠區以南,忠烈祠區以西,在整個嶽王墓廟區域的西路南部,坐落的是岳飛的墓園區。墓園區坐西朝東,東西又可分為陵園和墓園兩部分。“嶽墓棲霞”石碑就位於忠烈祠庭院內西南側,靠近通往岳飛墓園的小門,可算是景觀標誌。

杭州嶽王廟印象


嶽墓棲霞碑

2007年10月20日第七屆中國杭州西湖博覽會開幕式晚會上,“嶽墓棲霞”被宣佈為第三次品評的西湖新十景之一。嶽墓背靠棲霞嶺,位於蘇堤北面,每當夕陽西下時,嶽墓上便可見到道道霞光,美景如畫,故此得名得名。“棲霞”貼切而有內涵,既巧妙地借用了嶽墓所在地棲霞嶺的地名,又以此借喻岳飛為民族之光。

在嶽王廟門樓進門左手邊,有一座精忠柏亭,造型奇特,只是半座亭子樣式,背倚一道牆壁,兩側各開有一扇小門直通陵園。

杭州嶽王廟印象

精忠柏亭前立有精忠柏臺圖碑,刻於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正面為挺拔蒼勁的枯柏,上有清代官員、金石學家、書法家吳廷康篆題“精忠柏臺圖”五字,下方為清代湘軍將領、兵部尚書彭玉麟的題贊。碑陰為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書法家俞樾撰題的《精忠柏臺記》。

杭州嶽王廟印象

亭內的石臺上安置著八段“精忠柏”。相傳南宋大理寺監獄風波亭旁有一棵古柏,在岳飛蒙冤遇難之日突然枯死,逐漸變成堅如鐵石的化石,人稱“精忠柏”。實際從科學角度說,這八段化石是一億多年前的松柏科植物形成的化石,古生物學上稱為“硅化木”。不過從這般命名倒可以看出世人對忠臣良將的真心熱愛與懷念。

從精忠柏亭兩側的小門進入陵園,可以看到亭後牆壁其實是一堵照壁,同樣刻著洪珠題寫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黛瓦白牆,松柏掩映,顯得分外莊重肅穆。

杭州嶽王廟印象

陵園南北兩側是碑廊,碑刻總數有128塊之多,難以一一記錄,僅擇其大略留影。南碑廊陳列47塊歷代碑刻,主要為歷代重修岳飛墓(廟)的碑記,另有據宋高宗趙構賜岳飛的御札和南宋各朝對岳飛的追復贈諡等文告摹刻的碑,以及歷代人們拜謁岳飛墓(廟)的憑弔詩文等,其中有明代文徵明題詩、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等名作。

杭州嶽王廟印象

宋高宗御札摹刻碑之一

杭州嶽王廟印象

宋高宗御札摹刻碑之一、二

杭州嶽王廟印象

宋高宗御札摹刻碑之三

杭州嶽王廟印象

宋高宗御札摹刻碑之三、四

杭州嶽王廟印象

宋理宗賜諡敕書摹刻碑

南宋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三月,理宗趙昀下敕書賜給岳飛新諡號“忠武”——這可算是宋代文武官員的最高哀榮了,取代了舊諡號“武穆”。不必多麼熟悉中國古代史,只要是看過影視劇、或者小說《射鵰英雄傳》的人,毫無疑問對“武穆”二字並不陌生,只因尋訪和爭奪《武穆遺書》是故事裡的重要情節。“武穆”的知名度的確很高,歷代常被人引用指代岳飛,民國八年抗戰時期,蔣委員長都反覆引用“嶽武穆”來激勵官員和國人的抗日士氣,表彰抗戰功臣。反倒是“忠武”的曝光率低得多。不過,在古代中國,文武臣得通諡者以“忠武”最美。“武穆”屬於對武將的專諡,在兩字專諡中只排第三。歷史上得過“忠武”諡號的厲害人物不多,但基本上都是名聞遐邇、功勳卓著,比如:蜀漢丞相諸葛亮,曹魏權臣、大將軍司馬師,李唐中興元勳、太尉、汾陽郡王郭子儀,朱明開國元勳常遇春,和岳飛同時期的另一位資歷更深的名將韓世忠,死後追封蘄王,也是贈諡“忠武”。

杭州嶽王廟印象

清乾嘉時期廣東書畫名家呂培篆題的精忠柏圖碑

杭州嶽王廟印象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御筆題詩碑

七律《嶽武穆祠》:“陣戰曾輕兵法常,紹興亦委設施方。操戈不謂興張俊,納幣終成去李光。何事書生叩馬首,遂教名將飲魚腸。至今人恨分屍檜,宰樹餘杭萬古芳。”

杭州嶽王廟印象

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廣西軍閥、陸軍上將、兩廣巡閱使陸榮廷《謁鄂王墓感賦》碑

杭州嶽王廟印象

明成化朝進士、江蘇嘉定人金楷題刻碑

杭州嶽王廟印象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順治朝進士、乾隆朝刑部侍郎、山東聊城人任克溥題詩碑

杭州嶽王廟印象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784年)三月,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伴駕第六次南巡時題詩碑

杭州嶽王廟印象

清乾隆皇帝御筆《讀宗澤忠簡集》題刻碑

杭州嶽王廟印象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沈芳題詞碑

《滿江紅·大宋嶽武穆王墓》:“劍氣凌霄,恥百世,戴天不歇。吐虹霓,振臂一呼,風雲壯烈。斧鉞霜寒鴨綠水,鼓鼙霆震黃龍月。嘆孤臣社稷與生民,空關切。三字獄,誰昭雪;百戰績,都消滅。叩穹蒼,國步何由盈缺。青草羞汙奸黨殼,丹楓痛灑英豪血。燦乾坤赤日貫精忠,光天闋。”

杭州嶽王廟印象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欽差、中憲大夫、佐領甯固親拜謁岳廟祭奠嶽墓紀念刻碑

杭州嶽王廟印象


杭州嶽王廟印象

杭州嶽王廟印象

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戶部分司吳伯與題刻碑

杭州嶽王廟印象

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大臣蘇茂相題詩碑

七律《謁嶽武穆王墓祠》:“當日朱仙勢肯乘,關河洗眼盼中興。軍前金詔班何急,井底銀瓶恨不勝。坐失雲旗清絕漠,空餘宰樹向諸陵。英魂如說今長在,望斷黃龍更拊膺。”

杭州嶽王廟印象

杭州嶽王廟印象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文徵明題詞碑

《滿江紅》詞:“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依飛何重,後來何酷。豈是功高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端、堪恨又堪悲,風波獄。豈不念,圻疆蹙;豈不念,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北碑廊陳列81塊歷代碑刻,主要為岳飛的詩詞、奏札、手書和畫像等,其中有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趙寬所書的岳飛代表作《滿江紅》詞碑,兩組相傳為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出師表》、《後出師表》碑和李華《弔古戰場文》碑。

杭州嶽王廟印象

岳飛畫像碑

杭州嶽王廟印象

岳飛詩碑

五律《送紫巖張先生北伐》:“號令風霆迅,天聲動北陬。長驅渡河洛,直搗向燕幽。馬蹀閼氏血,旗梟克汗頭。歸來報明主,恢復舊神州。”

從落款來看,這首詩是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秋岳飛所作並贈與張浚的。是年二月,著名的抗金領袖張浚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岳飛此時在其麾下擔任荊湖南北路制置使,討伐洞庭湖地區楊么起義軍,並在六月將之完全鎮壓。張浚此後在建康設立了都督行府,主要負責指揮江淮前線抗金斗爭。南宋這段時間奉行的是比較積極的進攻戰略。岳飛在這年秋天寫了這首詩贈給上司張浚,表達了北伐的大志,可謂是互勉。

杭州嶽王廟印象

據說是岳飛手書的《前出師表》刻碑(局部)

杭州嶽王廟印象

鄂王遺印碑

碑上刻有一方據傳是岳飛生前所用印信的印文:“武勝定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岳飛印”,其下有金壇段驤(著名文字訓詁學大師段玉裁之子)撰寫的《宋嶽忠武王遺印記》。不過,有專家認為此印為明清時偽託之作,理由是宋代官印印文采用朱文九疊篆,只署職銜,但是此印採用了白文漢印文字,而且有署名。

杭州嶽王廟印象


杭州嶽王廟印象

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趙寬所書岳飛《滿江紅》詞碑

杭州嶽王廟印象

岳飛遺像碑

陵園正中有石甬道向西直通墓闕。甬道經過一株歪斜的檜樹,是“分屍檜”的遺存。傳說明代有個名叫馬傳的郡卒,一天晚上來到岳飛墓前拜謁,為了表達對奸相秦檜的痛恨,拔刀將陵墓前的一株檜樹劈開,中間隔以木板,以示肢解秦檜。第二天人們看到墓前的檜樹一分為二,誤以為鬼神所劈,無不拍手叫好,大快人心。甬道西端墓闕前有小橋取名“精忠橋”,緊挨墓闕有一眼古井,名曰“忠泉”。

杭州嶽王廟印象

古樸的墓闕是1979年整修時按照南宋風格設計建造的,和東面的“精忠報國”照壁、“分屍檜”、精忠橋以及西面的岳飛墓在同一條直線上。墓闕西面門框兩側鐫刻著著名的楹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杭州嶽王廟印象

所謂佞臣,正是秦檜、王氏、万俟卨、張俊四人。秦檜是人盡皆知的陷害岳飛的主謀,王氏據說是促使其夫秦檜下定除去岳飛決心的關鍵人物,万俟卨是受命將岳飛冤案定罪的主審官,張俊是參與陷害岳飛的大將。他們負罪肉坦的形象被鑄成鐵像,雙手背縛,面朝岳飛墓跪在墓闕兩旁,俗稱“四奸像”,遭到萬世唾罵。

杭州嶽王廟印象

秦檜和王氏鐵跪像

秦檜和王氏密謀殺害岳飛的典故,在宋元時就產生了“東窗事發”的傳說併成為成語。據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四:“〔秦〕檜之慾殺岳飛也,於東窗下與妻王氏謀之。王氏曰:‘擒虎易,縱虎難。’其意遂決。後檜遊西湖,舟中得疾,見一人披髮厲聲曰:‘汝誤國害民,吾已訴天,得請矣。’檜歸,無何而死。未幾,子熹亦死。王氏設醮,方士伏章,見熹荷鐵枷,問:‘太師何在?’熹曰:‘在酆城。’方士如其言而往,見檜與万俟卨俱荷鐵枷,備受諸苦。檜曰:‘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

杭州嶽王廟印象

万俟卨和張俊鐵跪像

最初,明正德八年(公元1523年),浙江都指揮使李隆以銅澆鑄當年誣陷、殘害岳飛的秦檜、王氏、万俟卨三像,跪於岳飛墓前。由於人們敬重忠良、痛恨奸佞,無論官民都有人以跪像洩憤,敲擊、打砸。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浙江按察副使範淶鑑於銅像損毀嚴重,便以鐵重鑄跪像,並增鑄張俊像。明末清初還曾一度出現過“五奸像”,增加了另一個參與陷害岳飛的賊子羅汝輯的跪像。數百年來,跪像有被沉到西湖的,有被砸掉腦袋的,屢毀屢鑄,現存的是1979年整修時按河南湯陰岳廟的鐵跪像重鑄的。記得上中學時語文課曾經以岳廟鐵跪像被人民打砸、吐唾之事為材料寫過議論文,現在鐵跪像被圈在鐵柵欄內保護起來,雖有禁止吐痰的告示,但仍難免唾跡斑斑,當真是白鐵無辜,足證人心所向。

墓道兩側排列有六對石像生,符合宋代儀規,勳臣、文臣、武臣、馬、羊、虎各一對,但都是明代遺物,應當是明代修復岳飛墓時重新配置的。

杭州嶽王廟印象

墓前北側石人

杭州嶽王廟印象

勳臣石像

杭州嶽王廟印象

文臣石像

杭州嶽王廟印象

武臣石像

杭州嶽王廟印象

墓前南側石人

杭州嶽王廟印象

勳臣石像

杭州嶽王廟印象

文臣石像

杭州嶽王廟印象

武臣石像

杭州嶽王廟印象

墓道北側石獸

杭州嶽王廟印象

石馬

杭州嶽王廟印象

石羊

杭州嶽王廟印象

石虎

杭州嶽王廟印象

墓道南側石獸

在這些神態和姿勢各異的石像生前頭,還分左右立有兩根石望柱,分別鐫刻著“正邪自古同冰炭,譭譽於今判偽真”,是由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重書的,正是對岳飛蓋棺定論的意思,讀來令人欷歔。

杭州嶽王廟印象

杭州嶽王廟印象

墓道盡頭層層臺階之上,岳飛墓坐西朝東,圓形拱頂,下條石圍砌,上封土,墓碑上刻著“宋嶽鄂王墓”,也是明代遺物。墓前是石供案和陳述。旁邊是岳雲墓,立有“宋繼忠侯岳雲墓”碑,一如生前隨侍在側。石欄三面環抱古墓,周遭松柏長青,草木蓊鬱,正是埋藏忠骨得宜之所。

杭州嶽王廟印象

杭州嶽王廟印象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廿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飛屈死風波亭後,獄卒隗順出於公義,冒險偷偷將其遺骸埋藏於臨安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以玉環為殉,在墓前種植了兩株橘樹,立了一塊“賈宜人墓”碑作為標記也掩人耳目。隗順臨終前將祕密告訴了兒子。直到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53年)宋高宗死後,孝宗趙昚即位,著手準備北伐,順應朝野呼聲,為屈死的岳飛平反,追復原官,並以禮改葬在西湖畔棲霞嶺下的現址。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宋孝宗趙昚賜岳飛諡號“武穆”。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宋寧宗趙擴追封岳飛鄂王。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宋理宗趙昀贈岳飛太師官職,改諡“忠武”。因此,對岳飛比較正統的稱呼應當是“鄂忠武王”。

說到追封“鄂王”爵位,寓有岳飛的功業“與鄂相始終”之意。“鄂”指南宋荊湖北路的鄂州(今之湖北武昌),是當時長江中游的最大城市。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32歲的岳飛在第一次北伐時立下殊勳,被破格提升為清遠軍節度使,並封為“武昌郡開國侯”,成為兩宋最年輕的建節封侯者,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資深將領平起平坐。

岳雲是岳飛的嫡長子,生於北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12歲即隨父出征,慷慨忠勇,頗有父風,屢立戰功,是一位傑出的少年英雄。可惜年僅23歲就與父親岳飛一同含冤遇害。岳飛被平反改葬後,岳雲也得以附葬在側,後來被宋孝宗趙昚追授安遠軍承宣使、武康軍節度使及安邊將軍等職,並追封為繼忠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