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

引言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知道木心的人不多,但知道這首《從前慢》的人卻不少。是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車、馬、郵件最快的地方大概就是驛站了。“驛站”在很多古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出現,“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江頭日暮痛飲。乍雪晴猶凜,山驛淒涼,燈昏人獨寢。”“這些文字,穿越時空,喚起了今天的我們對“驛站”這一古代基礎設施的好奇和想象。

"

引言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知道木心的人不多,但知道這首《從前慢》的人卻不少。是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車、馬、郵件最快的地方大概就是驛站了。“驛站”在很多古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出現,“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江頭日暮痛飲。乍雪晴猶凜,山驛淒涼,燈昏人獨寢。”“這些文字,穿越時空,喚起了今天的我們對“驛站”這一古代基礎設施的好奇和想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從前慢

很多人對驛站的印象是“免費的旅館”,而實際上“驛站”一詞的釋義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但其實,這些解釋都是很片面的,“驛站”這一機構,幾乎貫穿了整個的中國封建歷史,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機構。對於古代社會來說,驛站的作用無疑是重要而特殊的。

"

引言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知道木心的人不多,但知道這首《從前慢》的人卻不少。是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車、馬、郵件最快的地方大概就是驛站了。“驛站”在很多古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出現,“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江頭日暮痛飲。乍雪晴猶凜,山驛淒涼,燈昏人獨寢。”“這些文字,穿越時空,喚起了今天的我們對“驛站”這一古代基礎設施的好奇和想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從前慢

很多人對驛站的印象是“免費的旅館”,而實際上“驛站”一詞的釋義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但其實,這些解釋都是很片面的,“驛站”這一機構,幾乎貫穿了整個的中國封建歷史,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機構。對於古代社會來說,驛站的作用無疑是重要而特殊的。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古代驛站

本文將從驛站的發展史入手,通過對史料的研究評價驛站的功過與是非,並帶來自己的思考和總結。

驛站之興——不須候吏沙頭報,驛站懸知是古城

像其它封建制度一樣,驛站的存在也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關於驛站的記錄。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有“使驛謁諸王。”的字樣。《左傳•文公六十年》又有“楚子乘驛。”之句。“驛”字的本意是馬匹,可見驛站的雛形就是一個供應馬匹的地方。而真正意義上的驛站制度,是在秦朝建立起來的。

(1)始建於秦

歷史上,常常有人把“秦二世而亡”作為一個失敗的經驗教訓,作為警示後人的素材和典例。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秦始皇是個偉大的皇帝,幾乎可以用“千古一帝”來形容。因為秦朝雖然只存在了短短15年,但它所建立的很多制度,卻給後面數千年的封建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

引言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知道木心的人不多,但知道這首《從前慢》的人卻不少。是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車、馬、郵件最快的地方大概就是驛站了。“驛站”在很多古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出現,“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江頭日暮痛飲。乍雪晴猶凜,山驛淒涼,燈昏人獨寢。”“這些文字,穿越時空,喚起了今天的我們對“驛站”這一古代基礎設施的好奇和想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從前慢

很多人對驛站的印象是“免費的旅館”,而實際上“驛站”一詞的釋義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但其實,這些解釋都是很片面的,“驛站”這一機構,幾乎貫穿了整個的中國封建歷史,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機構。對於古代社會來說,驛站的作用無疑是重要而特殊的。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古代驛站

本文將從驛站的發展史入手,通過對史料的研究評價驛站的功過與是非,並帶來自己的思考和總結。

驛站之興——不須候吏沙頭報,驛站懸知是古城

像其它封建制度一樣,驛站的存在也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關於驛站的記錄。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有“使驛謁諸王。”的字樣。《左傳•文公六十年》又有“楚子乘驛。”之句。“驛”字的本意是馬匹,可見驛站的雛形就是一個供應馬匹的地方。而真正意義上的驛站制度,是在秦朝建立起來的。

(1)始建於秦

歷史上,常常有人把“秦二世而亡”作為一個失敗的經驗教訓,作為警示後人的素材和典例。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秦始皇是個偉大的皇帝,幾乎可以用“千古一帝”來形容。因為秦朝雖然只存在了短短15年,但它所建立的很多制度,卻給後面數千年的封建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秦始皇塑像

驛站制度是秦朝眾多制度創新中比較鮮為人知的一項。秦朝最典型的驛道是有“南絲綢之路”之稱的“五尺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即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公元前219年,秦國還修建了從咸陽直通湖南衡山縣的“衡山道”,來滿足西南用兵的需要。而在“衡山道”經過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很多古驛站的遺蹟。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驛站三十里一置,驛站內已經不僅僅有馬匹,還有可供住宿的“傳舍”,具有早期招待所的性質。

"

引言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知道木心的人不多,但知道這首《從前慢》的人卻不少。是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車、馬、郵件最快的地方大概就是驛站了。“驛站”在很多古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出現,“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江頭日暮痛飲。乍雪晴猶凜,山驛淒涼,燈昏人獨寢。”“這些文字,穿越時空,喚起了今天的我們對“驛站”這一古代基礎設施的好奇和想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從前慢

很多人對驛站的印象是“免費的旅館”,而實際上“驛站”一詞的釋義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但其實,這些解釋都是很片面的,“驛站”這一機構,幾乎貫穿了整個的中國封建歷史,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機構。對於古代社會來說,驛站的作用無疑是重要而特殊的。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古代驛站

本文將從驛站的發展史入手,通過對史料的研究評價驛站的功過與是非,並帶來自己的思考和總結。

驛站之興——不須候吏沙頭報,驛站懸知是古城

像其它封建制度一樣,驛站的存在也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關於驛站的記錄。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有“使驛謁諸王。”的字樣。《左傳•文公六十年》又有“楚子乘驛。”之句。“驛”字的本意是馬匹,可見驛站的雛形就是一個供應馬匹的地方。而真正意義上的驛站制度,是在秦朝建立起來的。

(1)始建於秦

歷史上,常常有人把“秦二世而亡”作為一個失敗的經驗教訓,作為警示後人的素材和典例。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秦始皇是個偉大的皇帝,幾乎可以用“千古一帝”來形容。因為秦朝雖然只存在了短短15年,但它所建立的很多制度,卻給後面數千年的封建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秦始皇塑像

驛站制度是秦朝眾多制度創新中比較鮮為人知的一項。秦朝最典型的驛道是有“南絲綢之路”之稱的“五尺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即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公元前219年,秦國還修建了從咸陽直通湖南衡山縣的“衡山道”,來滿足西南用兵的需要。而在“衡山道”經過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很多古驛站的遺蹟。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驛站三十里一置,驛站內已經不僅僅有馬匹,還有可供住宿的“傳舍”,具有早期招待所的性質。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衡山道

(2)盛於唐、元

唐朝和元朝是驛站制度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唐朝設立了駕部,統領全國的驛站,共設驛站 1639 處,七條國內驛道、七條國際驛道,全長 5 萬公里,文書傳遞的最快速度可達300裡每天。唐朝詩人岑參有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之句。王維也在詩中提到行走驛道“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可見當時驛站系統的發達。

元朝向來是一個不太受認可的朝代,但這個朝代也給後世留下了不少值得繼承的東西。元朝對驛站制度作出了重要的調整。

元朝的驛站叫做“站赤”,因為元朝地域廣闊而且人口分散,因此特別重視對郵驛系統的建設。它是第一個為驛站頒佈專門法律的朝代。這部法律叫《站赤條例》,包括驛站組織領導、馬匹的管理、驛站的飲食供應、驗收馬匹和約束站官、檢驗符牌、管理牧地、監督使臣和按時提調等十多項基本內容。各驛站設有驛令和提領導驛官,他們的職責是:如數供應良馬,檢驗驛使憑證,清點驛站設備等。這些對驛站管理和對驛官考核的具體條例,對元代郵驛發展起了保證作用。

"

引言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知道木心的人不多,但知道這首《從前慢》的人卻不少。是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車、馬、郵件最快的地方大概就是驛站了。“驛站”在很多古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出現,“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江頭日暮痛飲。乍雪晴猶凜,山驛淒涼,燈昏人獨寢。”“這些文字,穿越時空,喚起了今天的我們對“驛站”這一古代基礎設施的好奇和想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從前慢

很多人對驛站的印象是“免費的旅館”,而實際上“驛站”一詞的釋義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但其實,這些解釋都是很片面的,“驛站”這一機構,幾乎貫穿了整個的中國封建歷史,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機構。對於古代社會來說,驛站的作用無疑是重要而特殊的。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古代驛站

本文將從驛站的發展史入手,通過對史料的研究評價驛站的功過與是非,並帶來自己的思考和總結。

驛站之興——不須候吏沙頭報,驛站懸知是古城

像其它封建制度一樣,驛站的存在也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關於驛站的記錄。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有“使驛謁諸王。”的字樣。《左傳•文公六十年》又有“楚子乘驛。”之句。“驛”字的本意是馬匹,可見驛站的雛形就是一個供應馬匹的地方。而真正意義上的驛站制度,是在秦朝建立起來的。

(1)始建於秦

歷史上,常常有人把“秦二世而亡”作為一個失敗的經驗教訓,作為警示後人的素材和典例。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秦始皇是個偉大的皇帝,幾乎可以用“千古一帝”來形容。因為秦朝雖然只存在了短短15年,但它所建立的很多制度,卻給後面數千年的封建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秦始皇塑像

驛站制度是秦朝眾多制度創新中比較鮮為人知的一項。秦朝最典型的驛道是有“南絲綢之路”之稱的“五尺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即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公元前219年,秦國還修建了從咸陽直通湖南衡山縣的“衡山道”,來滿足西南用兵的需要。而在“衡山道”經過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很多古驛站的遺蹟。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驛站三十里一置,驛站內已經不僅僅有馬匹,還有可供住宿的“傳舍”,具有早期招待所的性質。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衡山道

(2)盛於唐、元

唐朝和元朝是驛站制度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唐朝設立了駕部,統領全國的驛站,共設驛站 1639 處,七條國內驛道、七條國際驛道,全長 5 萬公里,文書傳遞的最快速度可達300裡每天。唐朝詩人岑參有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之句。王維也在詩中提到行走驛道“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可見當時驛站系統的發達。

元朝向來是一個不太受認可的朝代,但這個朝代也給後世留下了不少值得繼承的東西。元朝對驛站制度作出了重要的調整。

元朝的驛站叫做“站赤”,因為元朝地域廣闊而且人口分散,因此特別重視對郵驛系統的建設。它是第一個為驛站頒佈專門法律的朝代。這部法律叫《站赤條例》,包括驛站組織領導、馬匹的管理、驛站的飲食供應、驗收馬匹和約束站官、檢驗符牌、管理牧地、監督使臣和按時提調等十多項基本內容。各驛站設有驛令和提領導驛官,他們的職責是:如數供應良馬,檢驗驛使憑證,清點驛站設備等。這些對驛站管理和對驛官考核的具體條例,對元代郵驛發展起了保證作用。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朝疆域

在硬件設施方面,元朝的驛站也是非常不錯的。當時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說:“有宏偉壯麗的建築物,陳設華麗的房間”,來往官員住宿條件是舒適的。陸行有馬、驢、牛,水行有舟,山行有轎,東北邊遠地區更有特殊用於冰上的驛狗。據統計,元朝全國1119處驛站共約有驛馬45000匹。在東北的哈兒賓(即今哈爾濱)地區則有狗站15處,供應驛狗3000只。如果把這個元朝的國家比作一個巨人的話,驛道更像是分佈周身的周圍神經系統,而驛站則是一個個神經元。如果這個系統出現故障,那麼整個國家的運行機制都會癱瘓。

"

引言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知道木心的人不多,但知道這首《從前慢》的人卻不少。是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車、馬、郵件最快的地方大概就是驛站了。“驛站”在很多古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出現,“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江頭日暮痛飲。乍雪晴猶凜,山驛淒涼,燈昏人獨寢。”“這些文字,穿越時空,喚起了今天的我們對“驛站”這一古代基礎設施的好奇和想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從前慢

很多人對驛站的印象是“免費的旅館”,而實際上“驛站”一詞的釋義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但其實,這些解釋都是很片面的,“驛站”這一機構,幾乎貫穿了整個的中國封建歷史,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機構。對於古代社會來說,驛站的作用無疑是重要而特殊的。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古代驛站

本文將從驛站的發展史入手,通過對史料的研究評價驛站的功過與是非,並帶來自己的思考和總結。

驛站之興——不須候吏沙頭報,驛站懸知是古城

像其它封建制度一樣,驛站的存在也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關於驛站的記錄。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有“使驛謁諸王。”的字樣。《左傳•文公六十年》又有“楚子乘驛。”之句。“驛”字的本意是馬匹,可見驛站的雛形就是一個供應馬匹的地方。而真正意義上的驛站制度,是在秦朝建立起來的。

(1)始建於秦

歷史上,常常有人把“秦二世而亡”作為一個失敗的經驗教訓,作為警示後人的素材和典例。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秦始皇是個偉大的皇帝,幾乎可以用“千古一帝”來形容。因為秦朝雖然只存在了短短15年,但它所建立的很多制度,卻給後面數千年的封建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秦始皇塑像

驛站制度是秦朝眾多制度創新中比較鮮為人知的一項。秦朝最典型的驛道是有“南絲綢之路”之稱的“五尺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即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公元前219年,秦國還修建了從咸陽直通湖南衡山縣的“衡山道”,來滿足西南用兵的需要。而在“衡山道”經過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很多古驛站的遺蹟。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驛站三十里一置,驛站內已經不僅僅有馬匹,還有可供住宿的“傳舍”,具有早期招待所的性質。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衡山道

(2)盛於唐、元

唐朝和元朝是驛站制度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唐朝設立了駕部,統領全國的驛站,共設驛站 1639 處,七條國內驛道、七條國際驛道,全長 5 萬公里,文書傳遞的最快速度可達300裡每天。唐朝詩人岑參有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之句。王維也在詩中提到行走驛道“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可見當時驛站系統的發達。

元朝向來是一個不太受認可的朝代,但這個朝代也給後世留下了不少值得繼承的東西。元朝對驛站制度作出了重要的調整。

元朝的驛站叫做“站赤”,因為元朝地域廣闊而且人口分散,因此特別重視對郵驛系統的建設。它是第一個為驛站頒佈專門法律的朝代。這部法律叫《站赤條例》,包括驛站組織領導、馬匹的管理、驛站的飲食供應、驗收馬匹和約束站官、檢驗符牌、管理牧地、監督使臣和按時提調等十多項基本內容。各驛站設有驛令和提領導驛官,他們的職責是:如數供應良馬,檢驗驛使憑證,清點驛站設備等。這些對驛站管理和對驛官考核的具體條例,對元代郵驛發展起了保證作用。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朝疆域

在硬件設施方面,元朝的驛站也是非常不錯的。當時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說:“有宏偉壯麗的建築物,陳設華麗的房間”,來往官員住宿條件是舒適的。陸行有馬、驢、牛,水行有舟,山行有轎,東北邊遠地區更有特殊用於冰上的驛狗。據統計,元朝全國1119處驛站共約有驛馬45000匹。在東北的哈兒賓(即今哈爾濱)地區則有狗站15處,供應驛狗3000只。如果把這個元朝的國家比作一個巨人的話,驛道更像是分佈周身的周圍神經系統,而驛站則是一個個神經元。如果這個系統出現故障,那麼整個國家的運行機制都會癱瘓。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代驛站圖

(3)臻於明清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明清時期的驛站建設發達了頂峰。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中期設驛站 1969 個,驛鋪 14316 個,鋪兵 46799 人,這種規模和覆蓋面史無前例。僅山東省,時轄 10 府 3 直隸州 104 州縣,主要驛路 5 條,分別由京城皇華驛途經山東,設驛站 139 個,驛鋪 約1080 個。無論在規模、組織形式還是分工協作制度上都已臻於完備。

驛站之功——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驛站能夠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存在幾千年,當然有其不可取代的社會功能。它不會只是個旅店那麼簡單,當然也不會像旅店那樣開門迎客。事實上,驛站是一個集訊息傳遞、物流運輸、軍事防禦、官員接待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機構。

(1)傳遞信息,應對危困

古代的驛道,毋寧說就是古代的一條“高速公路”。但在沒有衛星通信,很多人都還依賴著“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樣的原始通訊方式的時候,交通的高速路,往往也就是信息的高速路。所以驛站才會被定義為是“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和休息的地方。

或許你會說,不是有客棧嗎?要驛站幹什麼,只要提供公費的住宿不就可以了。但是每個地方客棧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傳遞一個緊急信息的時候,到當地再找客棧是不現實的。而驛站則是固定的,只要在驛道上騎馬,隔一定距離就必然會有。何況馬比較不是機器,它會累,會生病,甚至會死,因此驛站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提供馬匹

"

引言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知道木心的人不多,但知道這首《從前慢》的人卻不少。是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車、馬、郵件最快的地方大概就是驛站了。“驛站”在很多古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出現,“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江頭日暮痛飲。乍雪晴猶凜,山驛淒涼,燈昏人獨寢。”“這些文字,穿越時空,喚起了今天的我們對“驛站”這一古代基礎設施的好奇和想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從前慢

很多人對驛站的印象是“免費的旅館”,而實際上“驛站”一詞的釋義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但其實,這些解釋都是很片面的,“驛站”這一機構,幾乎貫穿了整個的中國封建歷史,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機構。對於古代社會來說,驛站的作用無疑是重要而特殊的。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古代驛站

本文將從驛站的發展史入手,通過對史料的研究評價驛站的功過與是非,並帶來自己的思考和總結。

驛站之興——不須候吏沙頭報,驛站懸知是古城

像其它封建制度一樣,驛站的存在也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關於驛站的記錄。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有“使驛謁諸王。”的字樣。《左傳•文公六十年》又有“楚子乘驛。”之句。“驛”字的本意是馬匹,可見驛站的雛形就是一個供應馬匹的地方。而真正意義上的驛站制度,是在秦朝建立起來的。

(1)始建於秦

歷史上,常常有人把“秦二世而亡”作為一個失敗的經驗教訓,作為警示後人的素材和典例。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秦始皇是個偉大的皇帝,幾乎可以用“千古一帝”來形容。因為秦朝雖然只存在了短短15年,但它所建立的很多制度,卻給後面數千年的封建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秦始皇塑像

驛站制度是秦朝眾多制度創新中比較鮮為人知的一項。秦朝最典型的驛道是有“南絲綢之路”之稱的“五尺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即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公元前219年,秦國還修建了從咸陽直通湖南衡山縣的“衡山道”,來滿足西南用兵的需要。而在“衡山道”經過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很多古驛站的遺蹟。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驛站三十里一置,驛站內已經不僅僅有馬匹,還有可供住宿的“傳舍”,具有早期招待所的性質。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衡山道

(2)盛於唐、元

唐朝和元朝是驛站制度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唐朝設立了駕部,統領全國的驛站,共設驛站 1639 處,七條國內驛道、七條國際驛道,全長 5 萬公里,文書傳遞的最快速度可達300裡每天。唐朝詩人岑參有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之句。王維也在詩中提到行走驛道“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可見當時驛站系統的發達。

元朝向來是一個不太受認可的朝代,但這個朝代也給後世留下了不少值得繼承的東西。元朝對驛站制度作出了重要的調整。

元朝的驛站叫做“站赤”,因為元朝地域廣闊而且人口分散,因此特別重視對郵驛系統的建設。它是第一個為驛站頒佈專門法律的朝代。這部法律叫《站赤條例》,包括驛站組織領導、馬匹的管理、驛站的飲食供應、驗收馬匹和約束站官、檢驗符牌、管理牧地、監督使臣和按時提調等十多項基本內容。各驛站設有驛令和提領導驛官,他們的職責是:如數供應良馬,檢驗驛使憑證,清點驛站設備等。這些對驛站管理和對驛官考核的具體條例,對元代郵驛發展起了保證作用。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朝疆域

在硬件設施方面,元朝的驛站也是非常不錯的。當時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說:“有宏偉壯麗的建築物,陳設華麗的房間”,來往官員住宿條件是舒適的。陸行有馬、驢、牛,水行有舟,山行有轎,東北邊遠地區更有特殊用於冰上的驛狗。據統計,元朝全國1119處驛站共約有驛馬45000匹。在東北的哈兒賓(即今哈爾濱)地區則有狗站15處,供應驛狗3000只。如果把這個元朝的國家比作一個巨人的話,驛道更像是分佈周身的周圍神經系統,而驛站則是一個個神經元。如果這個系統出現故障,那麼整個國家的運行機制都會癱瘓。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代驛站圖

(3)臻於明清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明清時期的驛站建設發達了頂峰。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中期設驛站 1969 個,驛鋪 14316 個,鋪兵 46799 人,這種規模和覆蓋面史無前例。僅山東省,時轄 10 府 3 直隸州 104 州縣,主要驛路 5 條,分別由京城皇華驛途經山東,設驛站 139 個,驛鋪 約1080 個。無論在規模、組織形式還是分工協作制度上都已臻於完備。

驛站之功——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驛站能夠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存在幾千年,當然有其不可取代的社會功能。它不會只是個旅店那麼簡單,當然也不會像旅店那樣開門迎客。事實上,驛站是一個集訊息傳遞、物流運輸、軍事防禦、官員接待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機構。

(1)傳遞信息,應對危困

古代的驛道,毋寧說就是古代的一條“高速公路”。但在沒有衛星通信,很多人都還依賴著“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樣的原始通訊方式的時候,交通的高速路,往往也就是信息的高速路。所以驛站才會被定義為是“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和休息的地方。

或許你會說,不是有客棧嗎?要驛站幹什麼,只要提供公費的住宿不就可以了。但是每個地方客棧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傳遞一個緊急信息的時候,到當地再找客棧是不現實的。而驛站則是固定的,只要在驛道上騎馬,隔一定距離就必然會有。何況馬比較不是機器,它會累,會生病,甚至會死,因此驛站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提供馬匹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驛站馬匹

驛站系統的完善程度也決定著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政策落實的速度。因此《永樂大典》形容元朝的驛道“星羅棋佈,脈絡貫通,朝令夕至,聲聞畢達。”而安祿山在范陽(今河北安山縣)起兵時,安祿山造反的消息僅用了六天就到達了三千多裡外的長安城,為平定叛亂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2)轉運物資,供給不足

這一點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古代一旦發生戰爭、或者是重大自然災害,由政府輸出的物資、糧餉都是通過設置在各地的驛站來運輸的。正因為如此,驛道通常是“官道”而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走的。

(3)承擔防禦,穩定地方

如果你只把驛站當成一個“招待所”+“加油站”+“物流中轉中心”,那還是太小看它了。驛站本身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軍事功能。以現存最完整的大驛站明代“雞鳴驛城”為例,全城周長達到2330米約合四里,城牆高達12米,底寬8-11米,上寬3-5米,設東西兩門,城門上方築兩層越樓。城牆的厚度和高度甚至蓋過當時的都城開封,易守難攻。

"

引言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知道木心的人不多,但知道這首《從前慢》的人卻不少。是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車、馬、郵件最快的地方大概就是驛站了。“驛站”在很多古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出現,“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江頭日暮痛飲。乍雪晴猶凜,山驛淒涼,燈昏人獨寢。”“這些文字,穿越時空,喚起了今天的我們對“驛站”這一古代基礎設施的好奇和想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從前慢

很多人對驛站的印象是“免費的旅館”,而實際上“驛站”一詞的釋義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但其實,這些解釋都是很片面的,“驛站”這一機構,幾乎貫穿了整個的中國封建歷史,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機構。對於古代社會來說,驛站的作用無疑是重要而特殊的。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古代驛站

本文將從驛站的發展史入手,通過對史料的研究評價驛站的功過與是非,並帶來自己的思考和總結。

驛站之興——不須候吏沙頭報,驛站懸知是古城

像其它封建制度一樣,驛站的存在也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關於驛站的記錄。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有“使驛謁諸王。”的字樣。《左傳•文公六十年》又有“楚子乘驛。”之句。“驛”字的本意是馬匹,可見驛站的雛形就是一個供應馬匹的地方。而真正意義上的驛站制度,是在秦朝建立起來的。

(1)始建於秦

歷史上,常常有人把“秦二世而亡”作為一個失敗的經驗教訓,作為警示後人的素材和典例。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秦始皇是個偉大的皇帝,幾乎可以用“千古一帝”來形容。因為秦朝雖然只存在了短短15年,但它所建立的很多制度,卻給後面數千年的封建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秦始皇塑像

驛站制度是秦朝眾多制度創新中比較鮮為人知的一項。秦朝最典型的驛道是有“南絲綢之路”之稱的“五尺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即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公元前219年,秦國還修建了從咸陽直通湖南衡山縣的“衡山道”,來滿足西南用兵的需要。而在“衡山道”經過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很多古驛站的遺蹟。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驛站三十里一置,驛站內已經不僅僅有馬匹,還有可供住宿的“傳舍”,具有早期招待所的性質。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衡山道

(2)盛於唐、元

唐朝和元朝是驛站制度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唐朝設立了駕部,統領全國的驛站,共設驛站 1639 處,七條國內驛道、七條國際驛道,全長 5 萬公里,文書傳遞的最快速度可達300裡每天。唐朝詩人岑參有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之句。王維也在詩中提到行走驛道“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可見當時驛站系統的發達。

元朝向來是一個不太受認可的朝代,但這個朝代也給後世留下了不少值得繼承的東西。元朝對驛站制度作出了重要的調整。

元朝的驛站叫做“站赤”,因為元朝地域廣闊而且人口分散,因此特別重視對郵驛系統的建設。它是第一個為驛站頒佈專門法律的朝代。這部法律叫《站赤條例》,包括驛站組織領導、馬匹的管理、驛站的飲食供應、驗收馬匹和約束站官、檢驗符牌、管理牧地、監督使臣和按時提調等十多項基本內容。各驛站設有驛令和提領導驛官,他們的職責是:如數供應良馬,檢驗驛使憑證,清點驛站設備等。這些對驛站管理和對驛官考核的具體條例,對元代郵驛發展起了保證作用。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朝疆域

在硬件設施方面,元朝的驛站也是非常不錯的。當時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說:“有宏偉壯麗的建築物,陳設華麗的房間”,來往官員住宿條件是舒適的。陸行有馬、驢、牛,水行有舟,山行有轎,東北邊遠地區更有特殊用於冰上的驛狗。據統計,元朝全國1119處驛站共約有驛馬45000匹。在東北的哈兒賓(即今哈爾濱)地區則有狗站15處,供應驛狗3000只。如果把這個元朝的國家比作一個巨人的話,驛道更像是分佈周身的周圍神經系統,而驛站則是一個個神經元。如果這個系統出現故障,那麼整個國家的運行機制都會癱瘓。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代驛站圖

(3)臻於明清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明清時期的驛站建設發達了頂峰。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中期設驛站 1969 個,驛鋪 14316 個,鋪兵 46799 人,這種規模和覆蓋面史無前例。僅山東省,時轄 10 府 3 直隸州 104 州縣,主要驛路 5 條,分別由京城皇華驛途經山東,設驛站 139 個,驛鋪 約1080 個。無論在規模、組織形式還是分工協作制度上都已臻於完備。

驛站之功——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驛站能夠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存在幾千年,當然有其不可取代的社會功能。它不會只是個旅店那麼簡單,當然也不會像旅店那樣開門迎客。事實上,驛站是一個集訊息傳遞、物流運輸、軍事防禦、官員接待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機構。

(1)傳遞信息,應對危困

古代的驛道,毋寧說就是古代的一條“高速公路”。但在沒有衛星通信,很多人都還依賴著“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樣的原始通訊方式的時候,交通的高速路,往往也就是信息的高速路。所以驛站才會被定義為是“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和休息的地方。

或許你會說,不是有客棧嗎?要驛站幹什麼,只要提供公費的住宿不就可以了。但是每個地方客棧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傳遞一個緊急信息的時候,到當地再找客棧是不現實的。而驛站則是固定的,只要在驛道上騎馬,隔一定距離就必然會有。何況馬比較不是機器,它會累,會生病,甚至會死,因此驛站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提供馬匹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驛站馬匹

驛站系統的完善程度也決定著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政策落實的速度。因此《永樂大典》形容元朝的驛道“星羅棋佈,脈絡貫通,朝令夕至,聲聞畢達。”而安祿山在范陽(今河北安山縣)起兵時,安祿山造反的消息僅用了六天就到達了三千多裡外的長安城,為平定叛亂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2)轉運物資,供給不足

這一點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古代一旦發生戰爭、或者是重大自然災害,由政府輸出的物資、糧餉都是通過設置在各地的驛站來運輸的。正因為如此,驛道通常是“官道”而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走的。

(3)承擔防禦,穩定地方

如果你只把驛站當成一個“招待所”+“加油站”+“物流中轉中心”,那還是太小看它了。驛站本身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軍事功能。以現存最完整的大驛站明代“雞鳴驛城”為例,全城周長達到2330米約合四里,城牆高達12米,底寬8-11米,上寬3-5米,設東西兩門,城門上方築兩層越樓。城牆的厚度和高度甚至蓋過當時的都城開封,易守難攻。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雞鳴驛城

而驛城裡的“驛卒”,也不是一般的販夫走卒,是經過軍事訓練的,絕大部份都是能上馬、能拉弓的存在。後來傾覆了明朝的闖王李自成,從前也是一個驛卒。設置在邊陲和關隘地區的驛站,軍事功能會更加突出。

(4)國際傳播,文化交流

驛道有國內驛道和國際驛站之分。而在一些國力強盛、對外影響力大的時期,國際驛道和驛站為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比如漢代的“絲綢之路”上的驛站,再比如元朝,元朝通過驛路和西方有頻繁的往來。當時中西國際驛路共有三條:一條從蒙古通往中亞;另一條是通往葉尼塞河、鄂畢河、額爾齊斯河上游的驛路;第三條為經過甘肅走廊通往中亞、歐洲的傳統絲綢之路。清初史家萬斯同說:

“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

一條條相互連結的驛道,一個個星羅棋佈的驛站,把原本屬於中原的醫藥和農桑的寶貴經驗傳向了遠方,也把國外的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文明帶到了國內,促進了國家的開放和民族融合。

"

引言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知道木心的人不多,但知道這首《從前慢》的人卻不少。是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車、馬、郵件最快的地方大概就是驛站了。“驛站”在很多古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出現,“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江頭日暮痛飲。乍雪晴猶凜,山驛淒涼,燈昏人獨寢。”“這些文字,穿越時空,喚起了今天的我們對“驛站”這一古代基礎設施的好奇和想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從前慢

很多人對驛站的印象是“免費的旅館”,而實際上“驛站”一詞的釋義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但其實,這些解釋都是很片面的,“驛站”這一機構,幾乎貫穿了整個的中國封建歷史,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機構。對於古代社會來說,驛站的作用無疑是重要而特殊的。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古代驛站

本文將從驛站的發展史入手,通過對史料的研究評價驛站的功過與是非,並帶來自己的思考和總結。

驛站之興——不須候吏沙頭報,驛站懸知是古城

像其它封建制度一樣,驛站的存在也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關於驛站的記錄。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有“使驛謁諸王。”的字樣。《左傳•文公六十年》又有“楚子乘驛。”之句。“驛”字的本意是馬匹,可見驛站的雛形就是一個供應馬匹的地方。而真正意義上的驛站制度,是在秦朝建立起來的。

(1)始建於秦

歷史上,常常有人把“秦二世而亡”作為一個失敗的經驗教訓,作為警示後人的素材和典例。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秦始皇是個偉大的皇帝,幾乎可以用“千古一帝”來形容。因為秦朝雖然只存在了短短15年,但它所建立的很多制度,卻給後面數千年的封建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秦始皇塑像

驛站制度是秦朝眾多制度創新中比較鮮為人知的一項。秦朝最典型的驛道是有“南絲綢之路”之稱的“五尺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即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公元前219年,秦國還修建了從咸陽直通湖南衡山縣的“衡山道”,來滿足西南用兵的需要。而在“衡山道”經過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很多古驛站的遺蹟。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驛站三十里一置,驛站內已經不僅僅有馬匹,還有可供住宿的“傳舍”,具有早期招待所的性質。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衡山道

(2)盛於唐、元

唐朝和元朝是驛站制度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唐朝設立了駕部,統領全國的驛站,共設驛站 1639 處,七條國內驛道、七條國際驛道,全長 5 萬公里,文書傳遞的最快速度可達300裡每天。唐朝詩人岑參有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之句。王維也在詩中提到行走驛道“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可見當時驛站系統的發達。

元朝向來是一個不太受認可的朝代,但這個朝代也給後世留下了不少值得繼承的東西。元朝對驛站制度作出了重要的調整。

元朝的驛站叫做“站赤”,因為元朝地域廣闊而且人口分散,因此特別重視對郵驛系統的建設。它是第一個為驛站頒佈專門法律的朝代。這部法律叫《站赤條例》,包括驛站組織領導、馬匹的管理、驛站的飲食供應、驗收馬匹和約束站官、檢驗符牌、管理牧地、監督使臣和按時提調等十多項基本內容。各驛站設有驛令和提領導驛官,他們的職責是:如數供應良馬,檢驗驛使憑證,清點驛站設備等。這些對驛站管理和對驛官考核的具體條例,對元代郵驛發展起了保證作用。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朝疆域

在硬件設施方面,元朝的驛站也是非常不錯的。當時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說:“有宏偉壯麗的建築物,陳設華麗的房間”,來往官員住宿條件是舒適的。陸行有馬、驢、牛,水行有舟,山行有轎,東北邊遠地區更有特殊用於冰上的驛狗。據統計,元朝全國1119處驛站共約有驛馬45000匹。在東北的哈兒賓(即今哈爾濱)地區則有狗站15處,供應驛狗3000只。如果把這個元朝的國家比作一個巨人的話,驛道更像是分佈周身的周圍神經系統,而驛站則是一個個神經元。如果這個系統出現故障,那麼整個國家的運行機制都會癱瘓。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代驛站圖

(3)臻於明清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明清時期的驛站建設發達了頂峰。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中期設驛站 1969 個,驛鋪 14316 個,鋪兵 46799 人,這種規模和覆蓋面史無前例。僅山東省,時轄 10 府 3 直隸州 104 州縣,主要驛路 5 條,分別由京城皇華驛途經山東,設驛站 139 個,驛鋪 約1080 個。無論在規模、組織形式還是分工協作制度上都已臻於完備。

驛站之功——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驛站能夠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存在幾千年,當然有其不可取代的社會功能。它不會只是個旅店那麼簡單,當然也不會像旅店那樣開門迎客。事實上,驛站是一個集訊息傳遞、物流運輸、軍事防禦、官員接待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機構。

(1)傳遞信息,應對危困

古代的驛道,毋寧說就是古代的一條“高速公路”。但在沒有衛星通信,很多人都還依賴著“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樣的原始通訊方式的時候,交通的高速路,往往也就是信息的高速路。所以驛站才會被定義為是“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和休息的地方。

或許你會說,不是有客棧嗎?要驛站幹什麼,只要提供公費的住宿不就可以了。但是每個地方客棧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傳遞一個緊急信息的時候,到當地再找客棧是不現實的。而驛站則是固定的,只要在驛道上騎馬,隔一定距離就必然會有。何況馬比較不是機器,它會累,會生病,甚至會死,因此驛站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提供馬匹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驛站馬匹

驛站系統的完善程度也決定著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政策落實的速度。因此《永樂大典》形容元朝的驛道“星羅棋佈,脈絡貫通,朝令夕至,聲聞畢達。”而安祿山在范陽(今河北安山縣)起兵時,安祿山造反的消息僅用了六天就到達了三千多裡外的長安城,為平定叛亂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2)轉運物資,供給不足

這一點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古代一旦發生戰爭、或者是重大自然災害,由政府輸出的物資、糧餉都是通過設置在各地的驛站來運輸的。正因為如此,驛道通常是“官道”而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走的。

(3)承擔防禦,穩定地方

如果你只把驛站當成一個“招待所”+“加油站”+“物流中轉中心”,那還是太小看它了。驛站本身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軍事功能。以現存最完整的大驛站明代“雞鳴驛城”為例,全城周長達到2330米約合四里,城牆高達12米,底寬8-11米,上寬3-5米,設東西兩門,城門上方築兩層越樓。城牆的厚度和高度甚至蓋過當時的都城開封,易守難攻。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雞鳴驛城

而驛城裡的“驛卒”,也不是一般的販夫走卒,是經過軍事訓練的,絕大部份都是能上馬、能拉弓的存在。後來傾覆了明朝的闖王李自成,從前也是一個驛卒。設置在邊陲和關隘地區的驛站,軍事功能會更加突出。

(4)國際傳播,文化交流

驛道有國內驛道和國際驛站之分。而在一些國力強盛、對外影響力大的時期,國際驛道和驛站為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比如漢代的“絲綢之路”上的驛站,再比如元朝,元朝通過驛路和西方有頻繁的往來。當時中西國際驛路共有三條:一條從蒙古通往中亞;另一條是通往葉尼塞河、鄂畢河、額爾齊斯河上游的驛路;第三條為經過甘肅走廊通往中亞、歐洲的傳統絲綢之路。清初史家萬斯同說:

“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

一條條相互連結的驛道,一個個星羅棋佈的驛站,把原本屬於中原的醫藥和農桑的寶貴經驗傳向了遠方,也把國外的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文明帶到了國內,促進了國家的開放和民族融合。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代國際交通

驛站之過——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絲

誠然,每一個事物都有兩面性。尤其是在規模擴大以後,它的缺陷和問題也往往會隨之擴大。伴隨著發展和完善的腳步,驛站制度的負面影響也顯現出來。有人開玩笑說,明朝崇禎裁撤驛站,是史上損失最大的一次裁員。可他為什麼要裁撤驛站?還不是因為驛站的的確確給百姓帶來了災難。

(1)花費過巨,盤剝百姓

準確的來說,驛站屬於公共資源。而公共資源一旦被濫用,很容易一發不可收拾。上文提到,元朝頒佈了專門針對郵驛制度的《站赤條例》,《站赤條例》的頒佈,客觀上的確極大地促進了驛站制度的發展,得到歷代統治者的讚賞。但另一方面,《站赤條例》對於底層人民的盤剝加重,也是導致元朝大批起義的原因之一。

"

引言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知道木心的人不多,但知道這首《從前慢》的人卻不少。是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車、馬、郵件最快的地方大概就是驛站了。“驛站”在很多古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出現,“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江頭日暮痛飲。乍雪晴猶凜,山驛淒涼,燈昏人獨寢。”“這些文字,穿越時空,喚起了今天的我們對“驛站”這一古代基礎設施的好奇和想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從前慢

很多人對驛站的印象是“免費的旅館”,而實際上“驛站”一詞的釋義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但其實,這些解釋都是很片面的,“驛站”這一機構,幾乎貫穿了整個的中國封建歷史,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機構。對於古代社會來說,驛站的作用無疑是重要而特殊的。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古代驛站

本文將從驛站的發展史入手,通過對史料的研究評價驛站的功過與是非,並帶來自己的思考和總結。

驛站之興——不須候吏沙頭報,驛站懸知是古城

像其它封建制度一樣,驛站的存在也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關於驛站的記錄。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有“使驛謁諸王。”的字樣。《左傳•文公六十年》又有“楚子乘驛。”之句。“驛”字的本意是馬匹,可見驛站的雛形就是一個供應馬匹的地方。而真正意義上的驛站制度,是在秦朝建立起來的。

(1)始建於秦

歷史上,常常有人把“秦二世而亡”作為一個失敗的經驗教訓,作為警示後人的素材和典例。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秦始皇是個偉大的皇帝,幾乎可以用“千古一帝”來形容。因為秦朝雖然只存在了短短15年,但它所建立的很多制度,卻給後面數千年的封建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秦始皇塑像

驛站制度是秦朝眾多制度創新中比較鮮為人知的一項。秦朝最典型的驛道是有“南絲綢之路”之稱的“五尺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即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公元前219年,秦國還修建了從咸陽直通湖南衡山縣的“衡山道”,來滿足西南用兵的需要。而在“衡山道”經過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很多古驛站的遺蹟。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驛站三十里一置,驛站內已經不僅僅有馬匹,還有可供住宿的“傳舍”,具有早期招待所的性質。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衡山道

(2)盛於唐、元

唐朝和元朝是驛站制度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唐朝設立了駕部,統領全國的驛站,共設驛站 1639 處,七條國內驛道、七條國際驛道,全長 5 萬公里,文書傳遞的最快速度可達300裡每天。唐朝詩人岑參有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之句。王維也在詩中提到行走驛道“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可見當時驛站系統的發達。

元朝向來是一個不太受認可的朝代,但這個朝代也給後世留下了不少值得繼承的東西。元朝對驛站制度作出了重要的調整。

元朝的驛站叫做“站赤”,因為元朝地域廣闊而且人口分散,因此特別重視對郵驛系統的建設。它是第一個為驛站頒佈專門法律的朝代。這部法律叫《站赤條例》,包括驛站組織領導、馬匹的管理、驛站的飲食供應、驗收馬匹和約束站官、檢驗符牌、管理牧地、監督使臣和按時提調等十多項基本內容。各驛站設有驛令和提領導驛官,他們的職責是:如數供應良馬,檢驗驛使憑證,清點驛站設備等。這些對驛站管理和對驛官考核的具體條例,對元代郵驛發展起了保證作用。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朝疆域

在硬件設施方面,元朝的驛站也是非常不錯的。當時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說:“有宏偉壯麗的建築物,陳設華麗的房間”,來往官員住宿條件是舒適的。陸行有馬、驢、牛,水行有舟,山行有轎,東北邊遠地區更有特殊用於冰上的驛狗。據統計,元朝全國1119處驛站共約有驛馬45000匹。在東北的哈兒賓(即今哈爾濱)地區則有狗站15處,供應驛狗3000只。如果把這個元朝的國家比作一個巨人的話,驛道更像是分佈周身的周圍神經系統,而驛站則是一個個神經元。如果這個系統出現故障,那麼整個國家的運行機制都會癱瘓。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代驛站圖

(3)臻於明清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明清時期的驛站建設發達了頂峰。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中期設驛站 1969 個,驛鋪 14316 個,鋪兵 46799 人,這種規模和覆蓋面史無前例。僅山東省,時轄 10 府 3 直隸州 104 州縣,主要驛路 5 條,分別由京城皇華驛途經山東,設驛站 139 個,驛鋪 約1080 個。無論在規模、組織形式還是分工協作制度上都已臻於完備。

驛站之功——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驛站能夠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存在幾千年,當然有其不可取代的社會功能。它不會只是個旅店那麼簡單,當然也不會像旅店那樣開門迎客。事實上,驛站是一個集訊息傳遞、物流運輸、軍事防禦、官員接待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機構。

(1)傳遞信息,應對危困

古代的驛道,毋寧說就是古代的一條“高速公路”。但在沒有衛星通信,很多人都還依賴著“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樣的原始通訊方式的時候,交通的高速路,往往也就是信息的高速路。所以驛站才會被定義為是“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和休息的地方。

或許你會說,不是有客棧嗎?要驛站幹什麼,只要提供公費的住宿不就可以了。但是每個地方客棧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傳遞一個緊急信息的時候,到當地再找客棧是不現實的。而驛站則是固定的,只要在驛道上騎馬,隔一定距離就必然會有。何況馬比較不是機器,它會累,會生病,甚至會死,因此驛站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提供馬匹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驛站馬匹

驛站系統的完善程度也決定著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政策落實的速度。因此《永樂大典》形容元朝的驛道“星羅棋佈,脈絡貫通,朝令夕至,聲聞畢達。”而安祿山在范陽(今河北安山縣)起兵時,安祿山造反的消息僅用了六天就到達了三千多裡外的長安城,為平定叛亂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2)轉運物資,供給不足

這一點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古代一旦發生戰爭、或者是重大自然災害,由政府輸出的物資、糧餉都是通過設置在各地的驛站來運輸的。正因為如此,驛道通常是“官道”而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走的。

(3)承擔防禦,穩定地方

如果你只把驛站當成一個“招待所”+“加油站”+“物流中轉中心”,那還是太小看它了。驛站本身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軍事功能。以現存最完整的大驛站明代“雞鳴驛城”為例,全城周長達到2330米約合四里,城牆高達12米,底寬8-11米,上寬3-5米,設東西兩門,城門上方築兩層越樓。城牆的厚度和高度甚至蓋過當時的都城開封,易守難攻。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雞鳴驛城

而驛城裡的“驛卒”,也不是一般的販夫走卒,是經過軍事訓練的,絕大部份都是能上馬、能拉弓的存在。後來傾覆了明朝的闖王李自成,從前也是一個驛卒。設置在邊陲和關隘地區的驛站,軍事功能會更加突出。

(4)國際傳播,文化交流

驛道有國內驛道和國際驛站之分。而在一些國力強盛、對外影響力大的時期,國際驛道和驛站為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比如漢代的“絲綢之路”上的驛站,再比如元朝,元朝通過驛路和西方有頻繁的往來。當時中西國際驛路共有三條:一條從蒙古通往中亞;另一條是通往葉尼塞河、鄂畢河、額爾齊斯河上游的驛路;第三條為經過甘肅走廊通往中亞、歐洲的傳統絲綢之路。清初史家萬斯同說:

“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

一條條相互連結的驛道,一個個星羅棋佈的驛站,把原本屬於中原的醫藥和農桑的寶貴經驗傳向了遠方,也把國外的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文明帶到了國內,促進了國家的開放和民族融合。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代國際交通

驛站之過——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絲

誠然,每一個事物都有兩面性。尤其是在規模擴大以後,它的缺陷和問題也往往會隨之擴大。伴隨著發展和完善的腳步,驛站制度的負面影響也顯現出來。有人開玩笑說,明朝崇禎裁撤驛站,是史上損失最大的一次裁員。可他為什麼要裁撤驛站?還不是因為驛站的的確確給百姓帶來了災難。

(1)花費過巨,盤剝百姓

準確的來說,驛站屬於公共資源。而公共資源一旦被濫用,很容易一發不可收拾。上文提到,元朝頒佈了專門針對郵驛制度的《站赤條例》,《站赤條例》的頒佈,客觀上的確極大地促進了驛站制度的發展,得到歷代統治者的讚賞。但另一方面,《站赤條例》對於底層人民的盤剝加重,也是導致元朝大批起義的原因之一。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驛站濫用

而這個問題到了明朝則更加明顯。明朝的財政支出科目裡沒有“差旅費”這一項,明初,官僚機構較小,朱元璋管得很嚴,據說一品官出門,隨行不超過10人,行李不超過200斤。因此,這方面的開支不算多。到嘉靖年間,官僚機構膨脹,繁文縟節增多,官員出差頻繁,接待開支驟增。而這些開支,都是由地方州縣衙門自行解決的。到頭來,自然就落到地方百姓頭上,而中央還根本意識不到。

(2)維護特權,滋生腐敗

值得一提的是,驛站本來就是一個只對特權階級開放的場所。天長日久,必然會腐敗變質。杜牧有詩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據說每年為了給楊貴妃運送荔枝,會累死幾匹馬,殉職幾名士卒。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驛站體系淪為特權階級享樂工具的現象。

"

引言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知道木心的人不多,但知道這首《從前慢》的人卻不少。是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車、馬、郵件最快的地方大概就是驛站了。“驛站”在很多古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出現,“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江頭日暮痛飲。乍雪晴猶凜,山驛淒涼,燈昏人獨寢。”“這些文字,穿越時空,喚起了今天的我們對“驛站”這一古代基礎設施的好奇和想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從前慢

很多人對驛站的印象是“免費的旅館”,而實際上“驛站”一詞的釋義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但其實,這些解釋都是很片面的,“驛站”這一機構,幾乎貫穿了整個的中國封建歷史,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機構。對於古代社會來說,驛站的作用無疑是重要而特殊的。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古代驛站

本文將從驛站的發展史入手,通過對史料的研究評價驛站的功過與是非,並帶來自己的思考和總結。

驛站之興——不須候吏沙頭報,驛站懸知是古城

像其它封建制度一樣,驛站的存在也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關於驛站的記錄。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有“使驛謁諸王。”的字樣。《左傳•文公六十年》又有“楚子乘驛。”之句。“驛”字的本意是馬匹,可見驛站的雛形就是一個供應馬匹的地方。而真正意義上的驛站制度,是在秦朝建立起來的。

(1)始建於秦

歷史上,常常有人把“秦二世而亡”作為一個失敗的經驗教訓,作為警示後人的素材和典例。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秦始皇是個偉大的皇帝,幾乎可以用“千古一帝”來形容。因為秦朝雖然只存在了短短15年,但它所建立的很多制度,卻給後面數千年的封建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秦始皇塑像

驛站制度是秦朝眾多制度創新中比較鮮為人知的一項。秦朝最典型的驛道是有“南絲綢之路”之稱的“五尺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即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公元前219年,秦國還修建了從咸陽直通湖南衡山縣的“衡山道”,來滿足西南用兵的需要。而在“衡山道”經過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很多古驛站的遺蹟。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驛站三十里一置,驛站內已經不僅僅有馬匹,還有可供住宿的“傳舍”,具有早期招待所的性質。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衡山道

(2)盛於唐、元

唐朝和元朝是驛站制度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唐朝設立了駕部,統領全國的驛站,共設驛站 1639 處,七條國內驛道、七條國際驛道,全長 5 萬公里,文書傳遞的最快速度可達300裡每天。唐朝詩人岑參有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之句。王維也在詩中提到行走驛道“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可見當時驛站系統的發達。

元朝向來是一個不太受認可的朝代,但這個朝代也給後世留下了不少值得繼承的東西。元朝對驛站制度作出了重要的調整。

元朝的驛站叫做“站赤”,因為元朝地域廣闊而且人口分散,因此特別重視對郵驛系統的建設。它是第一個為驛站頒佈專門法律的朝代。這部法律叫《站赤條例》,包括驛站組織領導、馬匹的管理、驛站的飲食供應、驗收馬匹和約束站官、檢驗符牌、管理牧地、監督使臣和按時提調等十多項基本內容。各驛站設有驛令和提領導驛官,他們的職責是:如數供應良馬,檢驗驛使憑證,清點驛站設備等。這些對驛站管理和對驛官考核的具體條例,對元代郵驛發展起了保證作用。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朝疆域

在硬件設施方面,元朝的驛站也是非常不錯的。當時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說:“有宏偉壯麗的建築物,陳設華麗的房間”,來往官員住宿條件是舒適的。陸行有馬、驢、牛,水行有舟,山行有轎,東北邊遠地區更有特殊用於冰上的驛狗。據統計,元朝全國1119處驛站共約有驛馬45000匹。在東北的哈兒賓(即今哈爾濱)地區則有狗站15處,供應驛狗3000只。如果把這個元朝的國家比作一個巨人的話,驛道更像是分佈周身的周圍神經系統,而驛站則是一個個神經元。如果這個系統出現故障,那麼整個國家的運行機制都會癱瘓。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代驛站圖

(3)臻於明清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明清時期的驛站建設發達了頂峰。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中期設驛站 1969 個,驛鋪 14316 個,鋪兵 46799 人,這種規模和覆蓋面史無前例。僅山東省,時轄 10 府 3 直隸州 104 州縣,主要驛路 5 條,分別由京城皇華驛途經山東,設驛站 139 個,驛鋪 約1080 個。無論在規模、組織形式還是分工協作制度上都已臻於完備。

驛站之功——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驛站能夠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存在幾千年,當然有其不可取代的社會功能。它不會只是個旅店那麼簡單,當然也不會像旅店那樣開門迎客。事實上,驛站是一個集訊息傳遞、物流運輸、軍事防禦、官員接待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機構。

(1)傳遞信息,應對危困

古代的驛道,毋寧說就是古代的一條“高速公路”。但在沒有衛星通信,很多人都還依賴著“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樣的原始通訊方式的時候,交通的高速路,往往也就是信息的高速路。所以驛站才會被定義為是“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和休息的地方。

或許你會說,不是有客棧嗎?要驛站幹什麼,只要提供公費的住宿不就可以了。但是每個地方客棧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傳遞一個緊急信息的時候,到當地再找客棧是不現實的。而驛站則是固定的,只要在驛道上騎馬,隔一定距離就必然會有。何況馬比較不是機器,它會累,會生病,甚至會死,因此驛站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提供馬匹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驛站馬匹

驛站系統的完善程度也決定著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政策落實的速度。因此《永樂大典》形容元朝的驛道“星羅棋佈,脈絡貫通,朝令夕至,聲聞畢達。”而安祿山在范陽(今河北安山縣)起兵時,安祿山造反的消息僅用了六天就到達了三千多裡外的長安城,為平定叛亂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2)轉運物資,供給不足

這一點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古代一旦發生戰爭、或者是重大自然災害,由政府輸出的物資、糧餉都是通過設置在各地的驛站來運輸的。正因為如此,驛道通常是“官道”而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走的。

(3)承擔防禦,穩定地方

如果你只把驛站當成一個“招待所”+“加油站”+“物流中轉中心”,那還是太小看它了。驛站本身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軍事功能。以現存最完整的大驛站明代“雞鳴驛城”為例,全城周長達到2330米約合四里,城牆高達12米,底寬8-11米,上寬3-5米,設東西兩門,城門上方築兩層越樓。城牆的厚度和高度甚至蓋過當時的都城開封,易守難攻。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雞鳴驛城

而驛城裡的“驛卒”,也不是一般的販夫走卒,是經過軍事訓練的,絕大部份都是能上馬、能拉弓的存在。後來傾覆了明朝的闖王李自成,從前也是一個驛卒。設置在邊陲和關隘地區的驛站,軍事功能會更加突出。

(4)國際傳播,文化交流

驛道有國內驛道和國際驛站之分。而在一些國力強盛、對外影響力大的時期,國際驛道和驛站為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比如漢代的“絲綢之路”上的驛站,再比如元朝,元朝通過驛路和西方有頻繁的往來。當時中西國際驛路共有三條:一條從蒙古通往中亞;另一條是通往葉尼塞河、鄂畢河、額爾齊斯河上游的驛路;第三條為經過甘肅走廊通往中亞、歐洲的傳統絲綢之路。清初史家萬斯同說:

“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

一條條相互連結的驛道,一個個星羅棋佈的驛站,把原本屬於中原的醫藥和農桑的寶貴經驗傳向了遠方,也把國外的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文明帶到了國內,促進了國家的開放和民族融合。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代國際交通

驛站之過——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絲

誠然,每一個事物都有兩面性。尤其是在規模擴大以後,它的缺陷和問題也往往會隨之擴大。伴隨著發展和完善的腳步,驛站制度的負面影響也顯現出來。有人開玩笑說,明朝崇禎裁撤驛站,是史上損失最大的一次裁員。可他為什麼要裁撤驛站?還不是因為驛站的的確確給百姓帶來了災難。

(1)花費過巨,盤剝百姓

準確的來說,驛站屬於公共資源。而公共資源一旦被濫用,很容易一發不可收拾。上文提到,元朝頒佈了專門針對郵驛制度的《站赤條例》,《站赤條例》的頒佈,客觀上的確極大地促進了驛站制度的發展,得到歷代統治者的讚賞。但另一方面,《站赤條例》對於底層人民的盤剝加重,也是導致元朝大批起義的原因之一。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驛站濫用

而這個問題到了明朝則更加明顯。明朝的財政支出科目裡沒有“差旅費”這一項,明初,官僚機構較小,朱元璋管得很嚴,據說一品官出門,隨行不超過10人,行李不超過200斤。因此,這方面的開支不算多。到嘉靖年間,官僚機構膨脹,繁文縟節增多,官員出差頻繁,接待開支驟增。而這些開支,都是由地方州縣衙門自行解決的。到頭來,自然就落到地方百姓頭上,而中央還根本意識不到。

(2)維護特權,滋生腐敗

值得一提的是,驛站本來就是一個只對特權階級開放的場所。天長日久,必然會腐敗變質。杜牧有詩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據說每年為了給楊貴妃運送荔枝,會累死幾匹馬,殉職幾名士卒。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驛站體系淪為特權階級享樂工具的現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一騎紅塵妃子笑

而前文提到的雞鳴驛城,也是明朝後期奢華的驛站的一個典型,這些地方,成了拉關係、求升官的場所,更多驛站則年久失修,管理混亂。正如嘉靖二十一年一份詔書所說,"近年以來,驛遞疲憊太甚,良由差役浩繁,加以包攬之徒,倚公侵費。"一年花費在驛站的費用達上百萬兩白銀。

(3)管理不善,公物濫用

除了特權階級的公物私用現象以外,其他階級的濫用現象也很明顯。理論上來說,驛站並不對外開放,只有拿到官方的文書才能入住。在明朝,這種證明“我是有公務在身”的文書是由兵部給出的,可是兵部只顧給,並不管回收核對。因此,要拿到這“證明”並不難。這就造成了毛羽健把驛站狠批了一通:"兵部勘合有發出,無繳入。士紳遞相假,一紙洗補數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絲。"的現象。

"

引言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知道木心的人不多,但知道這首《從前慢》的人卻不少。是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車、馬、郵件最快的地方大概就是驛站了。“驛站”在很多古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出現,“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江頭日暮痛飲。乍雪晴猶凜,山驛淒涼,燈昏人獨寢。”“這些文字,穿越時空,喚起了今天的我們對“驛站”這一古代基礎設施的好奇和想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從前慢

很多人對驛站的印象是“免費的旅館”,而實際上“驛站”一詞的釋義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但其實,這些解釋都是很片面的,“驛站”這一機構,幾乎貫穿了整個的中國封建歷史,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機構。對於古代社會來說,驛站的作用無疑是重要而特殊的。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古代驛站

本文將從驛站的發展史入手,通過對史料的研究評價驛站的功過與是非,並帶來自己的思考和總結。

驛站之興——不須候吏沙頭報,驛站懸知是古城

像其它封建制度一樣,驛站的存在也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關於驛站的記錄。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有“使驛謁諸王。”的字樣。《左傳•文公六十年》又有“楚子乘驛。”之句。“驛”字的本意是馬匹,可見驛站的雛形就是一個供應馬匹的地方。而真正意義上的驛站制度,是在秦朝建立起來的。

(1)始建於秦

歷史上,常常有人把“秦二世而亡”作為一個失敗的經驗教訓,作為警示後人的素材和典例。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秦始皇是個偉大的皇帝,幾乎可以用“千古一帝”來形容。因為秦朝雖然只存在了短短15年,但它所建立的很多制度,卻給後面數千年的封建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秦始皇塑像

驛站制度是秦朝眾多制度創新中比較鮮為人知的一項。秦朝最典型的驛道是有“南絲綢之路”之稱的“五尺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即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公元前219年,秦國還修建了從咸陽直通湖南衡山縣的“衡山道”,來滿足西南用兵的需要。而在“衡山道”經過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很多古驛站的遺蹟。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驛站三十里一置,驛站內已經不僅僅有馬匹,還有可供住宿的“傳舍”,具有早期招待所的性質。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衡山道

(2)盛於唐、元

唐朝和元朝是驛站制度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唐朝設立了駕部,統領全國的驛站,共設驛站 1639 處,七條國內驛道、七條國際驛道,全長 5 萬公里,文書傳遞的最快速度可達300裡每天。唐朝詩人岑參有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之句。王維也在詩中提到行走驛道“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可見當時驛站系統的發達。

元朝向來是一個不太受認可的朝代,但這個朝代也給後世留下了不少值得繼承的東西。元朝對驛站制度作出了重要的調整。

元朝的驛站叫做“站赤”,因為元朝地域廣闊而且人口分散,因此特別重視對郵驛系統的建設。它是第一個為驛站頒佈專門法律的朝代。這部法律叫《站赤條例》,包括驛站組織領導、馬匹的管理、驛站的飲食供應、驗收馬匹和約束站官、檢驗符牌、管理牧地、監督使臣和按時提調等十多項基本內容。各驛站設有驛令和提領導驛官,他們的職責是:如數供應良馬,檢驗驛使憑證,清點驛站設備等。這些對驛站管理和對驛官考核的具體條例,對元代郵驛發展起了保證作用。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朝疆域

在硬件設施方面,元朝的驛站也是非常不錯的。當時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說:“有宏偉壯麗的建築物,陳設華麗的房間”,來往官員住宿條件是舒適的。陸行有馬、驢、牛,水行有舟,山行有轎,東北邊遠地區更有特殊用於冰上的驛狗。據統計,元朝全國1119處驛站共約有驛馬45000匹。在東北的哈兒賓(即今哈爾濱)地區則有狗站15處,供應驛狗3000只。如果把這個元朝的國家比作一個巨人的話,驛道更像是分佈周身的周圍神經系統,而驛站則是一個個神經元。如果這個系統出現故障,那麼整個國家的運行機制都會癱瘓。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代驛站圖

(3)臻於明清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明清時期的驛站建設發達了頂峰。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中期設驛站 1969 個,驛鋪 14316 個,鋪兵 46799 人,這種規模和覆蓋面史無前例。僅山東省,時轄 10 府 3 直隸州 104 州縣,主要驛路 5 條,分別由京城皇華驛途經山東,設驛站 139 個,驛鋪 約1080 個。無論在規模、組織形式還是分工協作制度上都已臻於完備。

驛站之功——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驛站能夠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存在幾千年,當然有其不可取代的社會功能。它不會只是個旅店那麼簡單,當然也不會像旅店那樣開門迎客。事實上,驛站是一個集訊息傳遞、物流運輸、軍事防禦、官員接待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機構。

(1)傳遞信息,應對危困

古代的驛道,毋寧說就是古代的一條“高速公路”。但在沒有衛星通信,很多人都還依賴著“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樣的原始通訊方式的時候,交通的高速路,往往也就是信息的高速路。所以驛站才會被定義為是“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和休息的地方。

或許你會說,不是有客棧嗎?要驛站幹什麼,只要提供公費的住宿不就可以了。但是每個地方客棧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傳遞一個緊急信息的時候,到當地再找客棧是不現實的。而驛站則是固定的,只要在驛道上騎馬,隔一定距離就必然會有。何況馬比較不是機器,它會累,會生病,甚至會死,因此驛站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提供馬匹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驛站馬匹

驛站系統的完善程度也決定著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政策落實的速度。因此《永樂大典》形容元朝的驛道“星羅棋佈,脈絡貫通,朝令夕至,聲聞畢達。”而安祿山在范陽(今河北安山縣)起兵時,安祿山造反的消息僅用了六天就到達了三千多裡外的長安城,為平定叛亂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2)轉運物資,供給不足

這一點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古代一旦發生戰爭、或者是重大自然災害,由政府輸出的物資、糧餉都是通過設置在各地的驛站來運輸的。正因為如此,驛道通常是“官道”而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走的。

(3)承擔防禦,穩定地方

如果你只把驛站當成一個“招待所”+“加油站”+“物流中轉中心”,那還是太小看它了。驛站本身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軍事功能。以現存最完整的大驛站明代“雞鳴驛城”為例,全城周長達到2330米約合四里,城牆高達12米,底寬8-11米,上寬3-5米,設東西兩門,城門上方築兩層越樓。城牆的厚度和高度甚至蓋過當時的都城開封,易守難攻。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雞鳴驛城

而驛城裡的“驛卒”,也不是一般的販夫走卒,是經過軍事訓練的,絕大部份都是能上馬、能拉弓的存在。後來傾覆了明朝的闖王李自成,從前也是一個驛卒。設置在邊陲和關隘地區的驛站,軍事功能會更加突出。

(4)國際傳播,文化交流

驛道有國內驛道和國際驛站之分。而在一些國力強盛、對外影響力大的時期,國際驛道和驛站為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比如漢代的“絲綢之路”上的驛站,再比如元朝,元朝通過驛路和西方有頻繁的往來。當時中西國際驛路共有三條:一條從蒙古通往中亞;另一條是通往葉尼塞河、鄂畢河、額爾齊斯河上游的驛路;第三條為經過甘肅走廊通往中亞、歐洲的傳統絲綢之路。清初史家萬斯同說:

“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

一條條相互連結的驛道,一個個星羅棋佈的驛站,把原本屬於中原的醫藥和農桑的寶貴經驗傳向了遠方,也把國外的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文明帶到了國內,促進了國家的開放和民族融合。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代國際交通

驛站之過——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絲

誠然,每一個事物都有兩面性。尤其是在規模擴大以後,它的缺陷和問題也往往會隨之擴大。伴隨著發展和完善的腳步,驛站制度的負面影響也顯現出來。有人開玩笑說,明朝崇禎裁撤驛站,是史上損失最大的一次裁員。可他為什麼要裁撤驛站?還不是因為驛站的的確確給百姓帶來了災難。

(1)花費過巨,盤剝百姓

準確的來說,驛站屬於公共資源。而公共資源一旦被濫用,很容易一發不可收拾。上文提到,元朝頒佈了專門針對郵驛制度的《站赤條例》,《站赤條例》的頒佈,客觀上的確極大地促進了驛站制度的發展,得到歷代統治者的讚賞。但另一方面,《站赤條例》對於底層人民的盤剝加重,也是導致元朝大批起義的原因之一。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驛站濫用

而這個問題到了明朝則更加明顯。明朝的財政支出科目裡沒有“差旅費”這一項,明初,官僚機構較小,朱元璋管得很嚴,據說一品官出門,隨行不超過10人,行李不超過200斤。因此,這方面的開支不算多。到嘉靖年間,官僚機構膨脹,繁文縟節增多,官員出差頻繁,接待開支驟增。而這些開支,都是由地方州縣衙門自行解決的。到頭來,自然就落到地方百姓頭上,而中央還根本意識不到。

(2)維護特權,滋生腐敗

值得一提的是,驛站本來就是一個只對特權階級開放的場所。天長日久,必然會腐敗變質。杜牧有詩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據說每年為了給楊貴妃運送荔枝,會累死幾匹馬,殉職幾名士卒。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驛站體系淪為特權階級享樂工具的現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一騎紅塵妃子笑

而前文提到的雞鳴驛城,也是明朝後期奢華的驛站的一個典型,這些地方,成了拉關係、求升官的場所,更多驛站則年久失修,管理混亂。正如嘉靖二十一年一份詔書所說,"近年以來,驛遞疲憊太甚,良由差役浩繁,加以包攬之徒,倚公侵費。"一年花費在驛站的費用達上百萬兩白銀。

(3)管理不善,公物濫用

除了特權階級的公物私用現象以外,其他階級的濫用現象也很明顯。理論上來說,驛站並不對外開放,只有拿到官方的文書才能入住。在明朝,這種證明“我是有公務在身”的文書是由兵部給出的,可是兵部只顧給,並不管回收核對。因此,要拿到這“證明”並不難。這就造成了毛羽健把驛站狠批了一通:"兵部勘合有發出,無繳入。士紳遞相假,一紙洗補數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絲。"的現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兵部分司

針對這種種問題,不是沒有人想過改革,張居正、海瑞都想過,但皆因阻礙了某些集團的“便利”而以失敗告終。

也難怪崇禎要冒險採用釜底抽薪的方式。可他卻沒想到裁撤驛站會造成一些邊陲地區大批的人失業。《明季北略》裡記載:

“秦晉土瘠,無田可耕,又其民饒臂力,貧無賴者,藉水陸舟車奔走自給,至是,無所得食。未幾,秦中迭飢,鬥米千錢,民不聊生,草根樹皮剝削殆盡……又失驛站生計,所在潰兵煽之,遂相聚為盜,而全陝無寧土矣。”

崇禎的這一做法雖然為大明節省了不少的財政支出,但是也把大批靠驛站艱難謀生的驛卒逼上了絕路,最終闖王李自成橫空出世。

"

引言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知道木心的人不多,但知道這首《從前慢》的人卻不少。是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車、馬、郵件最快的地方大概就是驛站了。“驛站”在很多古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出現,“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江頭日暮痛飲。乍雪晴猶凜,山驛淒涼,燈昏人獨寢。”“這些文字,穿越時空,喚起了今天的我們對“驛站”這一古代基礎設施的好奇和想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從前慢

很多人對驛站的印象是“免費的旅館”,而實際上“驛站”一詞的釋義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但其實,這些解釋都是很片面的,“驛站”這一機構,幾乎貫穿了整個的中國封建歷史,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機構。對於古代社會來說,驛站的作用無疑是重要而特殊的。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古代驛站

本文將從驛站的發展史入手,通過對史料的研究評價驛站的功過與是非,並帶來自己的思考和總結。

驛站之興——不須候吏沙頭報,驛站懸知是古城

像其它封建制度一樣,驛站的存在也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關於驛站的記錄。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有“使驛謁諸王。”的字樣。《左傳•文公六十年》又有“楚子乘驛。”之句。“驛”字的本意是馬匹,可見驛站的雛形就是一個供應馬匹的地方。而真正意義上的驛站制度,是在秦朝建立起來的。

(1)始建於秦

歷史上,常常有人把“秦二世而亡”作為一個失敗的經驗教訓,作為警示後人的素材和典例。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秦始皇是個偉大的皇帝,幾乎可以用“千古一帝”來形容。因為秦朝雖然只存在了短短15年,但它所建立的很多制度,卻給後面數千年的封建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秦始皇塑像

驛站制度是秦朝眾多制度創新中比較鮮為人知的一項。秦朝最典型的驛道是有“南絲綢之路”之稱的“五尺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即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公元前219年,秦國還修建了從咸陽直通湖南衡山縣的“衡山道”,來滿足西南用兵的需要。而在“衡山道”經過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很多古驛站的遺蹟。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驛站三十里一置,驛站內已經不僅僅有馬匹,還有可供住宿的“傳舍”,具有早期招待所的性質。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衡山道

(2)盛於唐、元

唐朝和元朝是驛站制度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唐朝設立了駕部,統領全國的驛站,共設驛站 1639 處,七條國內驛道、七條國際驛道,全長 5 萬公里,文書傳遞的最快速度可達300裡每天。唐朝詩人岑參有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之句。王維也在詩中提到行走驛道“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可見當時驛站系統的發達。

元朝向來是一個不太受認可的朝代,但這個朝代也給後世留下了不少值得繼承的東西。元朝對驛站制度作出了重要的調整。

元朝的驛站叫做“站赤”,因為元朝地域廣闊而且人口分散,因此特別重視對郵驛系統的建設。它是第一個為驛站頒佈專門法律的朝代。這部法律叫《站赤條例》,包括驛站組織領導、馬匹的管理、驛站的飲食供應、驗收馬匹和約束站官、檢驗符牌、管理牧地、監督使臣和按時提調等十多項基本內容。各驛站設有驛令和提領導驛官,他們的職責是:如數供應良馬,檢驗驛使憑證,清點驛站設備等。這些對驛站管理和對驛官考核的具體條例,對元代郵驛發展起了保證作用。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朝疆域

在硬件設施方面,元朝的驛站也是非常不錯的。當時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說:“有宏偉壯麗的建築物,陳設華麗的房間”,來往官員住宿條件是舒適的。陸行有馬、驢、牛,水行有舟,山行有轎,東北邊遠地區更有特殊用於冰上的驛狗。據統計,元朝全國1119處驛站共約有驛馬45000匹。在東北的哈兒賓(即今哈爾濱)地區則有狗站15處,供應驛狗3000只。如果把這個元朝的國家比作一個巨人的話,驛道更像是分佈周身的周圍神經系統,而驛站則是一個個神經元。如果這個系統出現故障,那麼整個國家的運行機制都會癱瘓。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代驛站圖

(3)臻於明清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明清時期的驛站建設發達了頂峰。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中期設驛站 1969 個,驛鋪 14316 個,鋪兵 46799 人,這種規模和覆蓋面史無前例。僅山東省,時轄 10 府 3 直隸州 104 州縣,主要驛路 5 條,分別由京城皇華驛途經山東,設驛站 139 個,驛鋪 約1080 個。無論在規模、組織形式還是分工協作制度上都已臻於完備。

驛站之功——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驛站能夠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存在幾千年,當然有其不可取代的社會功能。它不會只是個旅店那麼簡單,當然也不會像旅店那樣開門迎客。事實上,驛站是一個集訊息傳遞、物流運輸、軍事防禦、官員接待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機構。

(1)傳遞信息,應對危困

古代的驛道,毋寧說就是古代的一條“高速公路”。但在沒有衛星通信,很多人都還依賴著“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樣的原始通訊方式的時候,交通的高速路,往往也就是信息的高速路。所以驛站才會被定義為是“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和休息的地方。

或許你會說,不是有客棧嗎?要驛站幹什麼,只要提供公費的住宿不就可以了。但是每個地方客棧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傳遞一個緊急信息的時候,到當地再找客棧是不現實的。而驛站則是固定的,只要在驛道上騎馬,隔一定距離就必然會有。何況馬比較不是機器,它會累,會生病,甚至會死,因此驛站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提供馬匹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驛站馬匹

驛站系統的完善程度也決定著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政策落實的速度。因此《永樂大典》形容元朝的驛道“星羅棋佈,脈絡貫通,朝令夕至,聲聞畢達。”而安祿山在范陽(今河北安山縣)起兵時,安祿山造反的消息僅用了六天就到達了三千多裡外的長安城,為平定叛亂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2)轉運物資,供給不足

這一點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古代一旦發生戰爭、或者是重大自然災害,由政府輸出的物資、糧餉都是通過設置在各地的驛站來運輸的。正因為如此,驛道通常是“官道”而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走的。

(3)承擔防禦,穩定地方

如果你只把驛站當成一個“招待所”+“加油站”+“物流中轉中心”,那還是太小看它了。驛站本身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軍事功能。以現存最完整的大驛站明代“雞鳴驛城”為例,全城周長達到2330米約合四里,城牆高達12米,底寬8-11米,上寬3-5米,設東西兩門,城門上方築兩層越樓。城牆的厚度和高度甚至蓋過當時的都城開封,易守難攻。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雞鳴驛城

而驛城裡的“驛卒”,也不是一般的販夫走卒,是經過軍事訓練的,絕大部份都是能上馬、能拉弓的存在。後來傾覆了明朝的闖王李自成,從前也是一個驛卒。設置在邊陲和關隘地區的驛站,軍事功能會更加突出。

(4)國際傳播,文化交流

驛道有國內驛道和國際驛站之分。而在一些國力強盛、對外影響力大的時期,國際驛道和驛站為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比如漢代的“絲綢之路”上的驛站,再比如元朝,元朝通過驛路和西方有頻繁的往來。當時中西國際驛路共有三條:一條從蒙古通往中亞;另一條是通往葉尼塞河、鄂畢河、額爾齊斯河上游的驛路;第三條為經過甘肅走廊通往中亞、歐洲的傳統絲綢之路。清初史家萬斯同說:

“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

一條條相互連結的驛道,一個個星羅棋佈的驛站,把原本屬於中原的醫藥和農桑的寶貴經驗傳向了遠方,也把國外的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文明帶到了國內,促進了國家的開放和民族融合。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代國際交通

驛站之過——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絲

誠然,每一個事物都有兩面性。尤其是在規模擴大以後,它的缺陷和問題也往往會隨之擴大。伴隨著發展和完善的腳步,驛站制度的負面影響也顯現出來。有人開玩笑說,明朝崇禎裁撤驛站,是史上損失最大的一次裁員。可他為什麼要裁撤驛站?還不是因為驛站的的確確給百姓帶來了災難。

(1)花費過巨,盤剝百姓

準確的來說,驛站屬於公共資源。而公共資源一旦被濫用,很容易一發不可收拾。上文提到,元朝頒佈了專門針對郵驛制度的《站赤條例》,《站赤條例》的頒佈,客觀上的確極大地促進了驛站制度的發展,得到歷代統治者的讚賞。但另一方面,《站赤條例》對於底層人民的盤剝加重,也是導致元朝大批起義的原因之一。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驛站濫用

而這個問題到了明朝則更加明顯。明朝的財政支出科目裡沒有“差旅費”這一項,明初,官僚機構較小,朱元璋管得很嚴,據說一品官出門,隨行不超過10人,行李不超過200斤。因此,這方面的開支不算多。到嘉靖年間,官僚機構膨脹,繁文縟節增多,官員出差頻繁,接待開支驟增。而這些開支,都是由地方州縣衙門自行解決的。到頭來,自然就落到地方百姓頭上,而中央還根本意識不到。

(2)維護特權,滋生腐敗

值得一提的是,驛站本來就是一個只對特權階級開放的場所。天長日久,必然會腐敗變質。杜牧有詩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據說每年為了給楊貴妃運送荔枝,會累死幾匹馬,殉職幾名士卒。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驛站體系淪為特權階級享樂工具的現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一騎紅塵妃子笑

而前文提到的雞鳴驛城,也是明朝後期奢華的驛站的一個典型,這些地方,成了拉關係、求升官的場所,更多驛站則年久失修,管理混亂。正如嘉靖二十一年一份詔書所說,"近年以來,驛遞疲憊太甚,良由差役浩繁,加以包攬之徒,倚公侵費。"一年花費在驛站的費用達上百萬兩白銀。

(3)管理不善,公物濫用

除了特權階級的公物私用現象以外,其他階級的濫用現象也很明顯。理論上來說,驛站並不對外開放,只有拿到官方的文書才能入住。在明朝,這種證明“我是有公務在身”的文書是由兵部給出的,可是兵部只顧給,並不管回收核對。因此,要拿到這“證明”並不難。這就造成了毛羽健把驛站狠批了一通:"兵部勘合有發出,無繳入。士紳遞相假,一紙洗補數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絲。"的現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兵部分司

針對這種種問題,不是沒有人想過改革,張居正、海瑞都想過,但皆因阻礙了某些集團的“便利”而以失敗告終。

也難怪崇禎要冒險採用釜底抽薪的方式。可他卻沒想到裁撤驛站會造成一些邊陲地區大批的人失業。《明季北略》裡記載:

“秦晉土瘠,無田可耕,又其民饒臂力,貧無賴者,藉水陸舟車奔走自給,至是,無所得食。未幾,秦中迭飢,鬥米千錢,民不聊生,草根樹皮剝削殆盡……又失驛站生計,所在潰兵煽之,遂相聚為盜,而全陝無寧土矣。”

崇禎的這一做法雖然為大明節省了不少的財政支出,但是也把大批靠驛站艱難謀生的驛卒逼上了絕路,最終闖王李自成橫空出世。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闖王李自成

今人眼中的驛站文化

在今天的我們眼中,“驛站”往往是一個溫暖而詩意的詞語。比如“心靈驛站”“愛的驛站”等,或許是因為隔開了時空去審美的結果。不管驛站曾經有怎樣的功過,這樣面目可憎,至少在那些晝夜兼程的人看到它們的時候,一定是欣喜的,是溫暖的,是幸福的。因為這不僅意味著他們可以有一個喘息的機會,也意味著在疲憊而漫長的路程中,他們至少已經走了一部分了。

今天的很多地方都以古驛名來命名,很多驛站都成了景點,或許我們喜歡的不是驛站的建築風格,而是時光。又或者是懷念《從前慢》中所傳遞的那種,因為笨拙和樸素而展現出的真誠。

"

引言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知道木心的人不多,但知道這首《從前慢》的人卻不少。是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車、馬、郵件最快的地方大概就是驛站了。“驛站”在很多古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出現,“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江頭日暮痛飲。乍雪晴猶凜,山驛淒涼,燈昏人獨寢。”“這些文字,穿越時空,喚起了今天的我們對“驛站”這一古代基礎設施的好奇和想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從前慢

很多人對驛站的印象是“免費的旅館”,而實際上“驛站”一詞的釋義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但其實,這些解釋都是很片面的,“驛站”這一機構,幾乎貫穿了整個的中國封建歷史,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機構。對於古代社會來說,驛站的作用無疑是重要而特殊的。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古代驛站

本文將從驛站的發展史入手,通過對史料的研究評價驛站的功過與是非,並帶來自己的思考和總結。

驛站之興——不須候吏沙頭報,驛站懸知是古城

像其它封建制度一樣,驛站的存在也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關於驛站的記錄。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有“使驛謁諸王。”的字樣。《左傳•文公六十年》又有“楚子乘驛。”之句。“驛”字的本意是馬匹,可見驛站的雛形就是一個供應馬匹的地方。而真正意義上的驛站制度,是在秦朝建立起來的。

(1)始建於秦

歷史上,常常有人把“秦二世而亡”作為一個失敗的經驗教訓,作為警示後人的素材和典例。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秦始皇是個偉大的皇帝,幾乎可以用“千古一帝”來形容。因為秦朝雖然只存在了短短15年,但它所建立的很多制度,卻給後面數千年的封建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秦始皇塑像

驛站制度是秦朝眾多制度創新中比較鮮為人知的一項。秦朝最典型的驛道是有“南絲綢之路”之稱的“五尺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即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公元前219年,秦國還修建了從咸陽直通湖南衡山縣的“衡山道”,來滿足西南用兵的需要。而在“衡山道”經過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很多古驛站的遺蹟。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驛站三十里一置,驛站內已經不僅僅有馬匹,還有可供住宿的“傳舍”,具有早期招待所的性質。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衡山道

(2)盛於唐、元

唐朝和元朝是驛站制度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唐朝設立了駕部,統領全國的驛站,共設驛站 1639 處,七條國內驛道、七條國際驛道,全長 5 萬公里,文書傳遞的最快速度可達300裡每天。唐朝詩人岑參有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之句。王維也在詩中提到行走驛道“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可見當時驛站系統的發達。

元朝向來是一個不太受認可的朝代,但這個朝代也給後世留下了不少值得繼承的東西。元朝對驛站制度作出了重要的調整。

元朝的驛站叫做“站赤”,因為元朝地域廣闊而且人口分散,因此特別重視對郵驛系統的建設。它是第一個為驛站頒佈專門法律的朝代。這部法律叫《站赤條例》,包括驛站組織領導、馬匹的管理、驛站的飲食供應、驗收馬匹和約束站官、檢驗符牌、管理牧地、監督使臣和按時提調等十多項基本內容。各驛站設有驛令和提領導驛官,他們的職責是:如數供應良馬,檢驗驛使憑證,清點驛站設備等。這些對驛站管理和對驛官考核的具體條例,對元代郵驛發展起了保證作用。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朝疆域

在硬件設施方面,元朝的驛站也是非常不錯的。當時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說:“有宏偉壯麗的建築物,陳設華麗的房間”,來往官員住宿條件是舒適的。陸行有馬、驢、牛,水行有舟,山行有轎,東北邊遠地區更有特殊用於冰上的驛狗。據統計,元朝全國1119處驛站共約有驛馬45000匹。在東北的哈兒賓(即今哈爾濱)地區則有狗站15處,供應驛狗3000只。如果把這個元朝的國家比作一個巨人的話,驛道更像是分佈周身的周圍神經系統,而驛站則是一個個神經元。如果這個系統出現故障,那麼整個國家的運行機制都會癱瘓。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代驛站圖

(3)臻於明清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明清時期的驛站建設發達了頂峰。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中期設驛站 1969 個,驛鋪 14316 個,鋪兵 46799 人,這種規模和覆蓋面史無前例。僅山東省,時轄 10 府 3 直隸州 104 州縣,主要驛路 5 條,分別由京城皇華驛途經山東,設驛站 139 個,驛鋪 約1080 個。無論在規模、組織形式還是分工協作制度上都已臻於完備。

驛站之功——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驛站能夠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存在幾千年,當然有其不可取代的社會功能。它不會只是個旅店那麼簡單,當然也不會像旅店那樣開門迎客。事實上,驛站是一個集訊息傳遞、物流運輸、軍事防禦、官員接待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機構。

(1)傳遞信息,應對危困

古代的驛道,毋寧說就是古代的一條“高速公路”。但在沒有衛星通信,很多人都還依賴著“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樣的原始通訊方式的時候,交通的高速路,往往也就是信息的高速路。所以驛站才會被定義為是“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和休息的地方。

或許你會說,不是有客棧嗎?要驛站幹什麼,只要提供公費的住宿不就可以了。但是每個地方客棧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傳遞一個緊急信息的時候,到當地再找客棧是不現實的。而驛站則是固定的,只要在驛道上騎馬,隔一定距離就必然會有。何況馬比較不是機器,它會累,會生病,甚至會死,因此驛站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提供馬匹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驛站馬匹

驛站系統的完善程度也決定著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政策落實的速度。因此《永樂大典》形容元朝的驛道“星羅棋佈,脈絡貫通,朝令夕至,聲聞畢達。”而安祿山在范陽(今河北安山縣)起兵時,安祿山造反的消息僅用了六天就到達了三千多裡外的長安城,為平定叛亂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2)轉運物資,供給不足

這一點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古代一旦發生戰爭、或者是重大自然災害,由政府輸出的物資、糧餉都是通過設置在各地的驛站來運輸的。正因為如此,驛道通常是“官道”而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走的。

(3)承擔防禦,穩定地方

如果你只把驛站當成一個“招待所”+“加油站”+“物流中轉中心”,那還是太小看它了。驛站本身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軍事功能。以現存最完整的大驛站明代“雞鳴驛城”為例,全城周長達到2330米約合四里,城牆高達12米,底寬8-11米,上寬3-5米,設東西兩門,城門上方築兩層越樓。城牆的厚度和高度甚至蓋過當時的都城開封,易守難攻。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雞鳴驛城

而驛城裡的“驛卒”,也不是一般的販夫走卒,是經過軍事訓練的,絕大部份都是能上馬、能拉弓的存在。後來傾覆了明朝的闖王李自成,從前也是一個驛卒。設置在邊陲和關隘地區的驛站,軍事功能會更加突出。

(4)國際傳播,文化交流

驛道有國內驛道和國際驛站之分。而在一些國力強盛、對外影響力大的時期,國際驛道和驛站為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比如漢代的“絲綢之路”上的驛站,再比如元朝,元朝通過驛路和西方有頻繁的往來。當時中西國際驛路共有三條:一條從蒙古通往中亞;另一條是通往葉尼塞河、鄂畢河、額爾齊斯河上游的驛路;第三條為經過甘肅走廊通往中亞、歐洲的傳統絲綢之路。清初史家萬斯同說:

“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

一條條相互連結的驛道,一個個星羅棋佈的驛站,把原本屬於中原的醫藥和農桑的寶貴經驗傳向了遠方,也把國外的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文明帶到了國內,促進了國家的開放和民族融合。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元代國際交通

驛站之過——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絲

誠然,每一個事物都有兩面性。尤其是在規模擴大以後,它的缺陷和問題也往往會隨之擴大。伴隨著發展和完善的腳步,驛站制度的負面影響也顯現出來。有人開玩笑說,明朝崇禎裁撤驛站,是史上損失最大的一次裁員。可他為什麼要裁撤驛站?還不是因為驛站的的確確給百姓帶來了災難。

(1)花費過巨,盤剝百姓

準確的來說,驛站屬於公共資源。而公共資源一旦被濫用,很容易一發不可收拾。上文提到,元朝頒佈了專門針對郵驛制度的《站赤條例》,《站赤條例》的頒佈,客觀上的確極大地促進了驛站制度的發展,得到歷代統治者的讚賞。但另一方面,《站赤條例》對於底層人民的盤剝加重,也是導致元朝大批起義的原因之一。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驛站濫用

而這個問題到了明朝則更加明顯。明朝的財政支出科目裡沒有“差旅費”這一項,明初,官僚機構較小,朱元璋管得很嚴,據說一品官出門,隨行不超過10人,行李不超過200斤。因此,這方面的開支不算多。到嘉靖年間,官僚機構膨脹,繁文縟節增多,官員出差頻繁,接待開支驟增。而這些開支,都是由地方州縣衙門自行解決的。到頭來,自然就落到地方百姓頭上,而中央還根本意識不到。

(2)維護特權,滋生腐敗

值得一提的是,驛站本來就是一個只對特權階級開放的場所。天長日久,必然會腐敗變質。杜牧有詩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據說每年為了給楊貴妃運送荔枝,會累死幾匹馬,殉職幾名士卒。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驛站體系淪為特權階級享樂工具的現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一騎紅塵妃子笑

而前文提到的雞鳴驛城,也是明朝後期奢華的驛站的一個典型,這些地方,成了拉關係、求升官的場所,更多驛站則年久失修,管理混亂。正如嘉靖二十一年一份詔書所說,"近年以來,驛遞疲憊太甚,良由差役浩繁,加以包攬之徒,倚公侵費。"一年花費在驛站的費用達上百萬兩白銀。

(3)管理不善,公物濫用

除了特權階級的公物私用現象以外,其他階級的濫用現象也很明顯。理論上來說,驛站並不對外開放,只有拿到官方的文書才能入住。在明朝,這種證明“我是有公務在身”的文書是由兵部給出的,可是兵部只顧給,並不管回收核對。因此,要拿到這“證明”並不難。這就造成了毛羽健把驛站狠批了一通:"兵部勘合有發出,無繳入。士紳遞相假,一紙洗補數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絲。"的現象。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兵部分司

針對這種種問題,不是沒有人想過改革,張居正、海瑞都想過,但皆因阻礙了某些集團的“便利”而以失敗告終。

也難怪崇禎要冒險採用釜底抽薪的方式。可他卻沒想到裁撤驛站會造成一些邊陲地區大批的人失業。《明季北略》裡記載:

“秦晉土瘠,無田可耕,又其民饒臂力,貧無賴者,藉水陸舟車奔走自給,至是,無所得食。未幾,秦中迭飢,鬥米千錢,民不聊生,草根樹皮剝削殆盡……又失驛站生計,所在潰兵煽之,遂相聚為盜,而全陝無寧土矣。”

崇禎的這一做法雖然為大明節省了不少的財政支出,但是也把大批靠驛站艱難謀生的驛卒逼上了絕路,最終闖王李自成橫空出世。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闖王李自成

今人眼中的驛站文化

在今天的我們眼中,“驛站”往往是一個溫暖而詩意的詞語。比如“心靈驛站”“愛的驛站”等,或許是因為隔開了時空去審美的結果。不管驛站曾經有怎樣的功過,這樣面目可憎,至少在那些晝夜兼程的人看到它們的時候,一定是欣喜的,是溫暖的,是幸福的。因為這不僅意味著他們可以有一個喘息的機會,也意味著在疲憊而漫長的路程中,他們至少已經走了一部分了。

今天的很多地方都以古驛名來命名,很多驛站都成了景點,或許我們喜歡的不是驛站的建築風格,而是時光。又或者是懷念《從前慢》中所傳遞的那種,因為笨拙和樸素而展現出的真誠。

“從前車馬慢,沒有車站,只有驛站”——細說古代驛站的千年風塵

▲如今的驛站景點

結語

絕大多數的制度,在最初的設計中,出發點都是好的,只是實施的效果往往和設想的不太一樣。這可能是最初的決策失誤,也可能是落實不到位,還可能是實施久了,自然暴露出來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卻總要底層民眾去承擔後果。所以任何不能得到實施貫徹的制度都成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幕後推手。

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否定驛站的作用。在古代社會,信息的傳遞是重中之重,因為這不僅關係到決策的效率,還在各個封建有機體中起到了連接器的作用。驛站作為貫通全國的交通網絡,為傳遞帝國的政令,維護帝國的統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左傳》

《後漢書》

《明季北略》

《史記》

《中國郵驛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