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生坑玉器鑑賞的三大要素!

文物 考古 手工藝 收藏 小吳談收藏 2018-12-11

生坑玉器(尤其是高古玉器),因為入土年代久遠,舊化特徵明顯,往往為鑑定真贗提供了較為明確的證據。

很多玩明清老玉的人常說:“明清玉器容易鑑定,高古玉器難鑑定”——這是謬論。高古玉器絕大多數曾經入土,舊化痕跡明顯,大部分明清玉器是傳世品且年代較近,舊化程度低,且目前高仿明清容易到位,因此鑑賞高古玉器較易,鑑賞明清特別是傳世品很難。

掌握生坑玉器鑑賞的三大要素!


有人誤以為鑑賞高古難,是因為平時接觸高古玉器機會較少,感覺其文化含量深邃,高不可攀,因此有敬畏心理。

在高古玉器實戰領域,以前曾經流行過所謂“工藝痕跡派”和“器物紋飾派”兩大鑒賞派系,一者以分析微觀工藝痕跡為主要手段,一者以分析紋飾器型為主要手段,但後來都遇到了實際問題:從器型紋飾到工藝痕跡,現代的高仿都已經幾乎全面攻克所有難關,也就是說,高仿已經能夠完全製造出符合時代特徵的所有紋飾和痕跡。


掌握生坑玉器鑑賞的三大要素!


鑑賞生坑玉器(特別是高古玉器)到底主要應該注重那些方面?什麼才是真正器物舊化的本質特徵?我的認識是,工藝痕跡和器型紋飾固然重要,但首要關鍵是解決古玉皮殼的問題,對於生坑玉器皮殼首先解決三個要素:沁色、土門、灰皮,以及這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解決了這三個要素的問題,就算入門。

沁色,是金屬離子深入玉質內部的色澤反映。真沁,一般都“沁色入骨”。顏色進入玉質以後,金屬離子圍繞玉石分子團滲入,因此強化了玉石分子團的形態,所以沁色透光看,多呈現玉石結構的片狀、絮狀結構,如同飄蕩在玉質內部的雲翳。一旦盤玩,沁色會動,於是就感覺玉有了靈性。


掌握生坑玉器鑑賞的三大要素!


土門,就是沁色進入玉石內部的通道和門戶。金屬離子必須咬蝕玉器表面的拋光層滲入,因此在玉器表面出現咬開的小孔或者鈣化點。有土沁就必定有土門。(古玉有黑色沁者,一般人都隨口說是“提油”、“烤色”,其實有土門的就是水銀沁,無土門的才可能是提油和烤色)生坑玉器一旦盤玩,玉器被喚醒以後會“出灰”,灰就主要從土門中吐出。(真灰,粘性強;假灰,鬆散、淺薄、粘性差)

灰皮,就是金屬離子在深入玉質內部過程中,玉石內部置換出來的有機物質。一般反哺到玉器表面,形成白色的粘性包裹粉液。


掌握生坑玉器鑑賞的三大要素!


玉器內外部的物質通過土門這個通道置換並達到平衡,因此在土門的裡面是沁色,外面是灰皮,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鑑賞出土玉器皮殼的本質要素。

出土玉器也有絲毫不受沁的現象,不在此文討論之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