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4期,原文標題《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都收藏在日本,且被奉為“國寶”文物。趕在三大曜變天目同期展出的5月,我從滋賀的美秀美術館,到奈良國立博物館,再到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一一尋訪。某種意義上,這幽玄閃耀如星夜的黑釉茶盞,不僅是宋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茶道名盞,更是權力、信仰與財富的象徵物。

文/賈冬婷 攝影/張雷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4期,原文標題《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都收藏在日本,且被奉為“國寶”文物。趕在三大曜變天目同期展出的5月,我從滋賀的美秀美術館,到奈良國立博物館,再到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一一尋訪。某種意義上,這幽玄閃耀如星夜的黑釉茶盞,不僅是宋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茶道名盞,更是權力、信仰與財富的象徵物。

文/賈冬婷 攝影/張雷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藤田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燈光暗下來,彷彿置身佛寺中。身著灰黑色袈裟的小崛月浦和尚掃了一眼席地而坐的人們,聲音蒼老而謙遜:“感謝各位遠道而來,大家參觀過曜變天目了嗎?”他話鋒一轉,“這些東西對我們佛教徒來說算不上是寶貝呢。國寶天目茶盞的曜斑是泥在火裡炙烤出來的,會破碎,會消失。這些眼睛能看得到的事物,我們不會稱之為寶貝。那麼,什麼可以稱之為寶貝呢?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倒茶的心意啊。每天汲取自己心底的水源,過上充實的生活,這也是坐禪的目的。”

這天一早,我們從京都開車一個多小時到滋賀,由城市到鄉村,周圍漸漸被新綠季節的山林環繞,再穿過一條長長隧道,便如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一樣,豁然發現眼前的“桃花源”美秀美術館了。本來,我們完全是衝著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在此展出的曜變天目茶碗來的,沒想到,正好遇上龍光院現任住持小崛月浦和尚在此舉辦坐禪會,這也是一期一會的緣分。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4期,原文標題《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都收藏在日本,且被奉為“國寶”文物。趕在三大曜變天目同期展出的5月,我從滋賀的美秀美術館,到奈良國立博物館,再到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一一尋訪。某種意義上,這幽玄閃耀如星夜的黑釉茶盞,不僅是宋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茶道名盞,更是權力、信仰與財富的象徵物。

文/賈冬婷 攝影/張雷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藤田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燈光暗下來,彷彿置身佛寺中。身著灰黑色袈裟的小崛月浦和尚掃了一眼席地而坐的人們,聲音蒼老而謙遜:“感謝各位遠道而來,大家參觀過曜變天目了嗎?”他話鋒一轉,“這些東西對我們佛教徒來說算不上是寶貝呢。國寶天目茶盞的曜斑是泥在火裡炙烤出來的,會破碎,會消失。這些眼睛能看得到的事物,我們不會稱之為寶貝。那麼,什麼可以稱之為寶貝呢?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倒茶的心意啊。每天汲取自己心底的水源,過上充實的生活,這也是坐禪的目的。”

這天一早,我們從京都開車一個多小時到滋賀,由城市到鄉村,周圍漸漸被新綠季節的山林環繞,再穿過一條長長隧道,便如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一樣,豁然發現眼前的“桃花源”美秀美術館了。本來,我們完全是衝著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在此展出的曜變天目茶碗來的,沒想到,正好遇上龍光院現任住持小崛月浦和尚在此舉辦坐禪會,這也是一期一會的緣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曜變天目展廳的入口處復原了龍光院佛龕

小崛月浦和尚緩緩介紹坐禪之法,如何挺直肩背,深呼吸,盤腿坐。“閉上眼睛,但請不要睡著哦。”“如果想要獲得香板敲打,我到面前的時候,請合上掌心。敲打很痛的哦,但反覆敲打會更接近釋迦大師的體悟。”隨著一聲清脆的“叮”,30分鐘的坐禪開始了。黑暗中只聽老和尚的腳步聲,每走一步停頓一下,似乎在檢查面前的人是否挺直了身板。一陣陣打板子的聲音在靜謐中格外地響,不由得更加正襟危坐,生怕他手裡的香板冷不丁地打到自己身上。腳步聲越來越近了,又忍不住想嚐嚐打板子的滋味,於是咬牙合掌。老和尚在我面前站定了,舉起香板,“砰-砰-砰”三下,落在左肩上,立即感覺火辣辣地疼。他喘口氣,又用力打向另一側,“砰-砰-砰”,這次輪到右肩也灼燒起來。奇怪的是,盤坐帶來的痠麻也因為這疼痛而減弱了許多,終於堅持到又一聲“叮”響起,坐禪結束了。燈光亮起,小崛月浦欣慰地道謝:“大家來到這大山深處,一同坐禪修行,可謂至幸。大家都沒有辜負曜變天目。”

從坐禪會走出來,覺得有點恍惚,彷彿不是來看一個美術館裡的展覽,而是推開了一扇禪宗世界的大門。展館海報中,小堀月浦手捧著曜變天目,走出寺門,鄭重地將寺院祕藏400年的寶物呈現給大眾。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告訴我們,這隻曜變天目是龍光院的象徵,現任住持小堀月浦和尚是唯一有資格觸摸這件曜變天目的人。茶盞捧在住持蒼老的手中,曜斑奪目,內壁上幾道深淺不一的劃痕未加掩飾,那是400年前使用過的歷史印記。

同行的日本茶道具研究者、早稻田大學古谷誠章研究室研究員方愷告訴我,龍光院是大德寺下轄的24個子院之一,是一座祕庵,從不對公眾開放,這隻曜變天目也只在1990年、2000年、2017年展出過,今年是有史以來第四次對外公開。熊倉功夫對我們說,小堀月浦和尚和他本人私交甚篤,他到任美秀美術館館長之後,兩人很快達成了共識。除了這隻曜變天目,龍光院還第一次將寺院裡傳承的茶器、書畫包括牆上的匾額、茶室的拉門都拆下來,幾乎把全數“可移動”的文物都送往美秀美術館,並且住持小堀月浦親自來坐禪,就是有意識地要呈現給公眾一個完整的禪宗世界。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4期,原文標題《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都收藏在日本,且被奉為“國寶”文物。趕在三大曜變天目同期展出的5月,我從滋賀的美秀美術館,到奈良國立博物館,再到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一一尋訪。某種意義上,這幽玄閃耀如星夜的黑釉茶盞,不僅是宋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茶道名盞,更是權力、信仰與財富的象徵物。

文/賈冬婷 攝影/張雷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藤田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燈光暗下來,彷彿置身佛寺中。身著灰黑色袈裟的小崛月浦和尚掃了一眼席地而坐的人們,聲音蒼老而謙遜:“感謝各位遠道而來,大家參觀過曜變天目了嗎?”他話鋒一轉,“這些東西對我們佛教徒來說算不上是寶貝呢。國寶天目茶盞的曜斑是泥在火裡炙烤出來的,會破碎,會消失。這些眼睛能看得到的事物,我們不會稱之為寶貝。那麼,什麼可以稱之為寶貝呢?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倒茶的心意啊。每天汲取自己心底的水源,過上充實的生活,這也是坐禪的目的。”

這天一早,我們從京都開車一個多小時到滋賀,由城市到鄉村,周圍漸漸被新綠季節的山林環繞,再穿過一條長長隧道,便如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一樣,豁然發現眼前的“桃花源”美秀美術館了。本來,我們完全是衝著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在此展出的曜變天目茶碗來的,沒想到,正好遇上龍光院現任住持小崛月浦和尚在此舉辦坐禪會,這也是一期一會的緣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曜變天目展廳的入口處復原了龍光院佛龕

小崛月浦和尚緩緩介紹坐禪之法,如何挺直肩背,深呼吸,盤腿坐。“閉上眼睛,但請不要睡著哦。”“如果想要獲得香板敲打,我到面前的時候,請合上掌心。敲打很痛的哦,但反覆敲打會更接近釋迦大師的體悟。”隨著一聲清脆的“叮”,30分鐘的坐禪開始了。黑暗中只聽老和尚的腳步聲,每走一步停頓一下,似乎在檢查面前的人是否挺直了身板。一陣陣打板子的聲音在靜謐中格外地響,不由得更加正襟危坐,生怕他手裡的香板冷不丁地打到自己身上。腳步聲越來越近了,又忍不住想嚐嚐打板子的滋味,於是咬牙合掌。老和尚在我面前站定了,舉起香板,“砰-砰-砰”三下,落在左肩上,立即感覺火辣辣地疼。他喘口氣,又用力打向另一側,“砰-砰-砰”,這次輪到右肩也灼燒起來。奇怪的是,盤坐帶來的痠麻也因為這疼痛而減弱了許多,終於堅持到又一聲“叮”響起,坐禪結束了。燈光亮起,小崛月浦欣慰地道謝:“大家來到這大山深處,一同坐禪修行,可謂至幸。大家都沒有辜負曜變天目。”

從坐禪會走出來,覺得有點恍惚,彷彿不是來看一個美術館裡的展覽,而是推開了一扇禪宗世界的大門。展館海報中,小堀月浦手捧著曜變天目,走出寺門,鄭重地將寺院祕藏400年的寶物呈現給大眾。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告訴我們,這隻曜變天目是龍光院的象徵,現任住持小堀月浦和尚是唯一有資格觸摸這件曜變天目的人。茶盞捧在住持蒼老的手中,曜斑奪目,內壁上幾道深淺不一的劃痕未加掩飾,那是400年前使用過的歷史印記。

同行的日本茶道具研究者、早稻田大學古谷誠章研究室研究員方愷告訴我,龍光院是大德寺下轄的24個子院之一,是一座祕庵,從不對公眾開放,這隻曜變天目也只在1990年、2000年、2017年展出過,今年是有史以來第四次對外公開。熊倉功夫對我們說,小堀月浦和尚和他本人私交甚篤,他到任美秀美術館館長之後,兩人很快達成了共識。除了這隻曜變天目,龍光院還第一次將寺院裡傳承的茶器、書畫包括牆上的匾額、茶室的拉門都拆下來,幾乎把全數“可移動”的文物都送往美秀美術館,並且住持小堀月浦親自來坐禪,就是有意識地要呈現給公眾一個完整的禪宗世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龍光院藏國寶曜變天目

展廳入口是複製的龍光院大門,讓人有一步步進入隱祕禪寺的儀式感。展品以龍光院第二代住持江月宗玩為中心,他本人收藏的書畫、茶具、茶室等,以及他引領的文人圈的相關遺存。除了曜變天目,還有油滴天目附螺鈿唐草紋天目臺、唐物丸壺茶入附菱形內黑外屈輪紋盆、大德寺住持一休大師的墨跡、南宋畫僧牧溪的《柿慄圖》,以及日本國寶、龍光院密庵茶室裡南宋禪師密庵鹹傑所寫《法語·示璋禪人》,也是現存唯一的密庵鹹傑墨跡。美秀美術館學藝部長畑中章良告訴我們,曜變天目縱然舉世無雙,但江月宗玩才是龍光院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象徵。

熊倉功夫介紹,這隻曜變天目最早的記載來自大阪富商“天王寺屋”,那是江月宗玩的家族產業,他的祖父在室町末期得到這隻曜變天目,從此成為傳家寶。祖父死後,江月宗玩的父親津田宗及修建了大通庵,庵中供奉此碗。津田宗及是著名茶人,曾任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與今井宗久、千利休並稱三宗匠,留下很多珍貴收藏。後來德川家康為一統天下,發起了決定性戰役大阪夏之陣,居於大阪的西陣豐臣家落敗,天王寺屋和大通庵也化為灰燼,不過一些藏品已經提前轉到江月宗玩所在的龍光院來了。江月宗玩是次子,但大哥宗凡早逝,他便繼承了包括曜變天目在內的家族舊藏,奇蹟般地一直保留在他任住持的龍光院裡。

400年間經歷了很多變故,大德寺的很多子寺都變賣了土地和藏品,為什麼龍光院藏品可以保存至今?畑中章良認為,一方面,龍光院的供養人是戰國名將黑田長政,他後來從豐臣陣營倒向德川陣營,一直支持著龍光院。另一方面,則是靠江月宗玩的精神力量。江月宗玩不僅是禪僧,還是有精準眼光的鑑定家,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和藝術家,把龍光院變成了文化沙龍。在這種精神的傳承下,龍光院將寺院及藏品“封印”起來,在一代代住持手中守護著,400年都沒有變換主人,如今才重見天日。

館方安排我們在閉館後參觀,這時環繞的人流散去,黑色展廳中央只有一束光,從正上方打在曜變天目的盞心,像是黑夜裡的星辰。在三隻傳世曜變天目裡,龍光院這隻並不是一眼看上去最耀眼的,但和它的歷史一樣,是最幽玄魔幻的,儀式感的打光更凸顯了這一點。漆黑的碗底,灰藍髮紫的曜斑成組分佈,像一簇一簇的花瓣,攝人心魄。由於400年前曾經使用過,內壁釉面上有些失光,清晰可辨打茶時形成的一道道劃痕。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4期,原文標題《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都收藏在日本,且被奉為“國寶”文物。趕在三大曜變天目同期展出的5月,我從滋賀的美秀美術館,到奈良國立博物館,再到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一一尋訪。某種意義上,這幽玄閃耀如星夜的黑釉茶盞,不僅是宋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茶道名盞,更是權力、信仰與財富的象徵物。

文/賈冬婷 攝影/張雷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藤田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燈光暗下來,彷彿置身佛寺中。身著灰黑色袈裟的小崛月浦和尚掃了一眼席地而坐的人們,聲音蒼老而謙遜:“感謝各位遠道而來,大家參觀過曜變天目了嗎?”他話鋒一轉,“這些東西對我們佛教徒來說算不上是寶貝呢。國寶天目茶盞的曜斑是泥在火裡炙烤出來的,會破碎,會消失。這些眼睛能看得到的事物,我們不會稱之為寶貝。那麼,什麼可以稱之為寶貝呢?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倒茶的心意啊。每天汲取自己心底的水源,過上充實的生活,這也是坐禪的目的。”

這天一早,我們從京都開車一個多小時到滋賀,由城市到鄉村,周圍漸漸被新綠季節的山林環繞,再穿過一條長長隧道,便如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一樣,豁然發現眼前的“桃花源”美秀美術館了。本來,我們完全是衝著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在此展出的曜變天目茶碗來的,沒想到,正好遇上龍光院現任住持小崛月浦和尚在此舉辦坐禪會,這也是一期一會的緣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曜變天目展廳的入口處復原了龍光院佛龕

小崛月浦和尚緩緩介紹坐禪之法,如何挺直肩背,深呼吸,盤腿坐。“閉上眼睛,但請不要睡著哦。”“如果想要獲得香板敲打,我到面前的時候,請合上掌心。敲打很痛的哦,但反覆敲打會更接近釋迦大師的體悟。”隨著一聲清脆的“叮”,30分鐘的坐禪開始了。黑暗中只聽老和尚的腳步聲,每走一步停頓一下,似乎在檢查面前的人是否挺直了身板。一陣陣打板子的聲音在靜謐中格外地響,不由得更加正襟危坐,生怕他手裡的香板冷不丁地打到自己身上。腳步聲越來越近了,又忍不住想嚐嚐打板子的滋味,於是咬牙合掌。老和尚在我面前站定了,舉起香板,“砰-砰-砰”三下,落在左肩上,立即感覺火辣辣地疼。他喘口氣,又用力打向另一側,“砰-砰-砰”,這次輪到右肩也灼燒起來。奇怪的是,盤坐帶來的痠麻也因為這疼痛而減弱了許多,終於堅持到又一聲“叮”響起,坐禪結束了。燈光亮起,小崛月浦欣慰地道謝:“大家來到這大山深處,一同坐禪修行,可謂至幸。大家都沒有辜負曜變天目。”

從坐禪會走出來,覺得有點恍惚,彷彿不是來看一個美術館裡的展覽,而是推開了一扇禪宗世界的大門。展館海報中,小堀月浦手捧著曜變天目,走出寺門,鄭重地將寺院祕藏400年的寶物呈現給大眾。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告訴我們,這隻曜變天目是龍光院的象徵,現任住持小堀月浦和尚是唯一有資格觸摸這件曜變天目的人。茶盞捧在住持蒼老的手中,曜斑奪目,內壁上幾道深淺不一的劃痕未加掩飾,那是400年前使用過的歷史印記。

同行的日本茶道具研究者、早稻田大學古谷誠章研究室研究員方愷告訴我,龍光院是大德寺下轄的24個子院之一,是一座祕庵,從不對公眾開放,這隻曜變天目也只在1990年、2000年、2017年展出過,今年是有史以來第四次對外公開。熊倉功夫對我們說,小堀月浦和尚和他本人私交甚篤,他到任美秀美術館館長之後,兩人很快達成了共識。除了這隻曜變天目,龍光院還第一次將寺院裡傳承的茶器、書畫包括牆上的匾額、茶室的拉門都拆下來,幾乎把全數“可移動”的文物都送往美秀美術館,並且住持小堀月浦親自來坐禪,就是有意識地要呈現給公眾一個完整的禪宗世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龍光院藏國寶曜變天目

展廳入口是複製的龍光院大門,讓人有一步步進入隱祕禪寺的儀式感。展品以龍光院第二代住持江月宗玩為中心,他本人收藏的書畫、茶具、茶室等,以及他引領的文人圈的相關遺存。除了曜變天目,還有油滴天目附螺鈿唐草紋天目臺、唐物丸壺茶入附菱形內黑外屈輪紋盆、大德寺住持一休大師的墨跡、南宋畫僧牧溪的《柿慄圖》,以及日本國寶、龍光院密庵茶室裡南宋禪師密庵鹹傑所寫《法語·示璋禪人》,也是現存唯一的密庵鹹傑墨跡。美秀美術館學藝部長畑中章良告訴我們,曜變天目縱然舉世無雙,但江月宗玩才是龍光院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象徵。

熊倉功夫介紹,這隻曜變天目最早的記載來自大阪富商“天王寺屋”,那是江月宗玩的家族產業,他的祖父在室町末期得到這隻曜變天目,從此成為傳家寶。祖父死後,江月宗玩的父親津田宗及修建了大通庵,庵中供奉此碗。津田宗及是著名茶人,曾任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與今井宗久、千利休並稱三宗匠,留下很多珍貴收藏。後來德川家康為一統天下,發起了決定性戰役大阪夏之陣,居於大阪的西陣豐臣家落敗,天王寺屋和大通庵也化為灰燼,不過一些藏品已經提前轉到江月宗玩所在的龍光院來了。江月宗玩是次子,但大哥宗凡早逝,他便繼承了包括曜變天目在內的家族舊藏,奇蹟般地一直保留在他任住持的龍光院裡。

400年間經歷了很多變故,大德寺的很多子寺都變賣了土地和藏品,為什麼龍光院藏品可以保存至今?畑中章良認為,一方面,龍光院的供養人是戰國名將黑田長政,他後來從豐臣陣營倒向德川陣營,一直支持著龍光院。另一方面,則是靠江月宗玩的精神力量。江月宗玩不僅是禪僧,還是有精準眼光的鑑定家,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和藝術家,把龍光院變成了文化沙龍。在這種精神的傳承下,龍光院將寺院及藏品“封印”起來,在一代代住持手中守護著,400年都沒有變換主人,如今才重見天日。

館方安排我們在閉館後參觀,這時環繞的人流散去,黑色展廳中央只有一束光,從正上方打在曜變天目的盞心,像是黑夜裡的星辰。在三隻傳世曜變天目裡,龍光院這隻並不是一眼看上去最耀眼的,但和它的歷史一樣,是最幽玄魔幻的,儀式感的打光更凸顯了這一點。漆黑的碗底,灰藍髮紫的曜斑成組分佈,像一簇一簇的花瓣,攝人心魄。由於400年前曾經使用過,內壁釉面上有些失光,清晰可辨打茶時形成的一道道劃痕。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供圖)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這個看似奇怪的展覽主題是小堀月浦和尚和熊倉功夫館長共同確定的。兩者看起來反差巨大,曜變天目是珍貴的、奢侈的,而破草鞋則是樸素破敗的,為什麼並置在一起呢?熊倉功夫解釋,小堀月浦和尚不只想展示寶物,而且想展現400年來龍光院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棵樹,不只是讓大家看“枝葉”,而是希望大家能思考“樹幹”,這個樹幹就是禪的傳統。他說,“破草鞋”是禪宗裡的概念,表面上是僧人修行的日用之物,像雷達分析圖一樣作為修行標杆,鞋越破,說明走得越多,修行更精進。再深一層,“破草鞋”其實在整個展廳裡都沒有出現,但它又無處不在。它是個無形的概念,指人的存在,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果去拷問自己,本質上是一個“無”字。“那麼,曜變天目是用多少錢都買不到的東西,無價的;破草鞋代表人存在的無常,也是無價的,兩者在本質上是共通的。讓人領悟到這一層,也是龍光院拿出祕藏400年的曜變天目的深意了。”

茶盞裡的美學風暴

儘管這隻曜變天目幸運地被龍光院護佑,一直未曾易主,但可以想見,其間潛藏著多少改朝換代的戰亂,禪寺勢力的興衰。而且在這400年間,天目盞在日本茶道中的命運也經歷了巨大的轉折與演變,茶席間絕不只是表面上的寧靜平和。這或許也是曜變天目在日本有如此獨特地位的原因之一。

“天目”是日本對於中國黑釉茶盞的特有稱呼。最流行的說法,是說南宋時期日本的僧人到浙江天目山的禪寺修習時,見到寺院內使用的黑釉茶盞,愛不釋手,回國時攜帶了若干個,“天目”也由此得名,還分門別類為油滴天目、禾目天目、灰被天目等。宋代時中國盛行點茶,將茶餅碾羅成末,調膏於盞中,用沸水衝點擊拂,好的茶末顏色發白,宜用黑盞。興之所至時鬥茶,比試技巧,這時黑釉茶盞的優勢更是顯著,可以襯托出茶湯之白,便於觀茶色,驗水痕。

在眾多黑釉茶盞中,首推福建建窯燒製的建盞,精通茶道的宋徽宗也將其作為御前賜茶的茶盞。建盞普遍採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釉層厚重而肥潤,《格古要論》贊其“色黑而滋潤”。燒製時採用正燒法,口沿釉薄,而內底釉積,外壁多施半釉,常見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由於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建窯黑釉呈現出絢爛多變的紋理,實際上是如雲似霧的結晶體,以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等最具代表。北宋晚期,宋徽宗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推崇不已:“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而建盞器型也符合宋代的尚用美學,呈斗笠式,口沿內斂,斜腹,矮圈足。《大觀茶論》雲:“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不過,元朝之後,點茶與鬥茶之風不再盛行,建盞的光芒也黯淡了下來。

而在日本,12世紀以來,僧人帶來的宋朝飲茶習俗逐漸風行,不少禪院都定期舉辦茶會,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雛形。到了15世紀的室町時期,飲茶更在貴族中流行,當時茶會的內容之一,就是鑑賞器物。熊倉功夫說,那個時候日本將中國傳來的物品稱之為“唐物”,當權者都想要追求唐物當中最好的物品,特別是繪畫、工藝品、陶瓷器,其中茶道中最為推崇的茶碗,就是建盞。建盞不僅是千金難求的珍稀唐物,躋身於足利將軍收藏在京都東山的“東山御物”之列,也成為象徵將軍身份的“格式道具”。

日本最早的“曜變”記錄來自《能阿相傳集》,“曜變(建盞之名)天下稀有之物,釉色如豹皮,建盞中之上上品也”。1511年,相阿彌在《君臺觀左右帳記》中記錄,足利將軍與朋友們對其所收藏的唐物進行評鑑:“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熊倉功夫說,“匹”是日本當時的貨幣單位,“萬匹之物”形容非常昂貴、豪華,這也是“唐物”給人的整體印象,曜變天目就是象徵。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4期,原文標題《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都收藏在日本,且被奉為“國寶”文物。趕在三大曜變天目同期展出的5月,我從滋賀的美秀美術館,到奈良國立博物館,再到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一一尋訪。某種意義上,這幽玄閃耀如星夜的黑釉茶盞,不僅是宋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茶道名盞,更是權力、信仰與財富的象徵物。

文/賈冬婷 攝影/張雷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藤田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燈光暗下來,彷彿置身佛寺中。身著灰黑色袈裟的小崛月浦和尚掃了一眼席地而坐的人們,聲音蒼老而謙遜:“感謝各位遠道而來,大家參觀過曜變天目了嗎?”他話鋒一轉,“這些東西對我們佛教徒來說算不上是寶貝呢。國寶天目茶盞的曜斑是泥在火裡炙烤出來的,會破碎,會消失。這些眼睛能看得到的事物,我們不會稱之為寶貝。那麼,什麼可以稱之為寶貝呢?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倒茶的心意啊。每天汲取自己心底的水源,過上充實的生活,這也是坐禪的目的。”

這天一早,我們從京都開車一個多小時到滋賀,由城市到鄉村,周圍漸漸被新綠季節的山林環繞,再穿過一條長長隧道,便如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一樣,豁然發現眼前的“桃花源”美秀美術館了。本來,我們完全是衝著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在此展出的曜變天目茶碗來的,沒想到,正好遇上龍光院現任住持小崛月浦和尚在此舉辦坐禪會,這也是一期一會的緣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曜變天目展廳的入口處復原了龍光院佛龕

小崛月浦和尚緩緩介紹坐禪之法,如何挺直肩背,深呼吸,盤腿坐。“閉上眼睛,但請不要睡著哦。”“如果想要獲得香板敲打,我到面前的時候,請合上掌心。敲打很痛的哦,但反覆敲打會更接近釋迦大師的體悟。”隨著一聲清脆的“叮”,30分鐘的坐禪開始了。黑暗中只聽老和尚的腳步聲,每走一步停頓一下,似乎在檢查面前的人是否挺直了身板。一陣陣打板子的聲音在靜謐中格外地響,不由得更加正襟危坐,生怕他手裡的香板冷不丁地打到自己身上。腳步聲越來越近了,又忍不住想嚐嚐打板子的滋味,於是咬牙合掌。老和尚在我面前站定了,舉起香板,“砰-砰-砰”三下,落在左肩上,立即感覺火辣辣地疼。他喘口氣,又用力打向另一側,“砰-砰-砰”,這次輪到右肩也灼燒起來。奇怪的是,盤坐帶來的痠麻也因為這疼痛而減弱了許多,終於堅持到又一聲“叮”響起,坐禪結束了。燈光亮起,小崛月浦欣慰地道謝:“大家來到這大山深處,一同坐禪修行,可謂至幸。大家都沒有辜負曜變天目。”

從坐禪會走出來,覺得有點恍惚,彷彿不是來看一個美術館裡的展覽,而是推開了一扇禪宗世界的大門。展館海報中,小堀月浦手捧著曜變天目,走出寺門,鄭重地將寺院祕藏400年的寶物呈現給大眾。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告訴我們,這隻曜變天目是龍光院的象徵,現任住持小堀月浦和尚是唯一有資格觸摸這件曜變天目的人。茶盞捧在住持蒼老的手中,曜斑奪目,內壁上幾道深淺不一的劃痕未加掩飾,那是400年前使用過的歷史印記。

同行的日本茶道具研究者、早稻田大學古谷誠章研究室研究員方愷告訴我,龍光院是大德寺下轄的24個子院之一,是一座祕庵,從不對公眾開放,這隻曜變天目也只在1990年、2000年、2017年展出過,今年是有史以來第四次對外公開。熊倉功夫對我們說,小堀月浦和尚和他本人私交甚篤,他到任美秀美術館館長之後,兩人很快達成了共識。除了這隻曜變天目,龍光院還第一次將寺院裡傳承的茶器、書畫包括牆上的匾額、茶室的拉門都拆下來,幾乎把全數“可移動”的文物都送往美秀美術館,並且住持小堀月浦親自來坐禪,就是有意識地要呈現給公眾一個完整的禪宗世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龍光院藏國寶曜變天目

展廳入口是複製的龍光院大門,讓人有一步步進入隱祕禪寺的儀式感。展品以龍光院第二代住持江月宗玩為中心,他本人收藏的書畫、茶具、茶室等,以及他引領的文人圈的相關遺存。除了曜變天目,還有油滴天目附螺鈿唐草紋天目臺、唐物丸壺茶入附菱形內黑外屈輪紋盆、大德寺住持一休大師的墨跡、南宋畫僧牧溪的《柿慄圖》,以及日本國寶、龍光院密庵茶室裡南宋禪師密庵鹹傑所寫《法語·示璋禪人》,也是現存唯一的密庵鹹傑墨跡。美秀美術館學藝部長畑中章良告訴我們,曜變天目縱然舉世無雙,但江月宗玩才是龍光院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象徵。

熊倉功夫介紹,這隻曜變天目最早的記載來自大阪富商“天王寺屋”,那是江月宗玩的家族產業,他的祖父在室町末期得到這隻曜變天目,從此成為傳家寶。祖父死後,江月宗玩的父親津田宗及修建了大通庵,庵中供奉此碗。津田宗及是著名茶人,曾任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與今井宗久、千利休並稱三宗匠,留下很多珍貴收藏。後來德川家康為一統天下,發起了決定性戰役大阪夏之陣,居於大阪的西陣豐臣家落敗,天王寺屋和大通庵也化為灰燼,不過一些藏品已經提前轉到江月宗玩所在的龍光院來了。江月宗玩是次子,但大哥宗凡早逝,他便繼承了包括曜變天目在內的家族舊藏,奇蹟般地一直保留在他任住持的龍光院裡。

400年間經歷了很多變故,大德寺的很多子寺都變賣了土地和藏品,為什麼龍光院藏品可以保存至今?畑中章良認為,一方面,龍光院的供養人是戰國名將黑田長政,他後來從豐臣陣營倒向德川陣營,一直支持著龍光院。另一方面,則是靠江月宗玩的精神力量。江月宗玩不僅是禪僧,還是有精準眼光的鑑定家,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和藝術家,把龍光院變成了文化沙龍。在這種精神的傳承下,龍光院將寺院及藏品“封印”起來,在一代代住持手中守護著,400年都沒有變換主人,如今才重見天日。

館方安排我們在閉館後參觀,這時環繞的人流散去,黑色展廳中央只有一束光,從正上方打在曜變天目的盞心,像是黑夜裡的星辰。在三隻傳世曜變天目裡,龍光院這隻並不是一眼看上去最耀眼的,但和它的歷史一樣,是最幽玄魔幻的,儀式感的打光更凸顯了這一點。漆黑的碗底,灰藍髮紫的曜斑成組分佈,像一簇一簇的花瓣,攝人心魄。由於400年前曾經使用過,內壁釉面上有些失光,清晰可辨打茶時形成的一道道劃痕。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供圖)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這個看似奇怪的展覽主題是小堀月浦和尚和熊倉功夫館長共同確定的。兩者看起來反差巨大,曜變天目是珍貴的、奢侈的,而破草鞋則是樸素破敗的,為什麼並置在一起呢?熊倉功夫解釋,小堀月浦和尚不只想展示寶物,而且想展現400年來龍光院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棵樹,不只是讓大家看“枝葉”,而是希望大家能思考“樹幹”,這個樹幹就是禪的傳統。他說,“破草鞋”是禪宗裡的概念,表面上是僧人修行的日用之物,像雷達分析圖一樣作為修行標杆,鞋越破,說明走得越多,修行更精進。再深一層,“破草鞋”其實在整個展廳裡都沒有出現,但它又無處不在。它是個無形的概念,指人的存在,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果去拷問自己,本質上是一個“無”字。“那麼,曜變天目是用多少錢都買不到的東西,無價的;破草鞋代表人存在的無常,也是無價的,兩者在本質上是共通的。讓人領悟到這一層,也是龍光院拿出祕藏400年的曜變天目的深意了。”

茶盞裡的美學風暴

儘管這隻曜變天目幸運地被龍光院護佑,一直未曾易主,但可以想見,其間潛藏著多少改朝換代的戰亂,禪寺勢力的興衰。而且在這400年間,天目盞在日本茶道中的命運也經歷了巨大的轉折與演變,茶席間絕不只是表面上的寧靜平和。這或許也是曜變天目在日本有如此獨特地位的原因之一。

“天目”是日本對於中國黑釉茶盞的特有稱呼。最流行的說法,是說南宋時期日本的僧人到浙江天目山的禪寺修習時,見到寺院內使用的黑釉茶盞,愛不釋手,回國時攜帶了若干個,“天目”也由此得名,還分門別類為油滴天目、禾目天目、灰被天目等。宋代時中國盛行點茶,將茶餅碾羅成末,調膏於盞中,用沸水衝點擊拂,好的茶末顏色發白,宜用黑盞。興之所至時鬥茶,比試技巧,這時黑釉茶盞的優勢更是顯著,可以襯托出茶湯之白,便於觀茶色,驗水痕。

在眾多黑釉茶盞中,首推福建建窯燒製的建盞,精通茶道的宋徽宗也將其作為御前賜茶的茶盞。建盞普遍採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釉層厚重而肥潤,《格古要論》贊其“色黑而滋潤”。燒製時採用正燒法,口沿釉薄,而內底釉積,外壁多施半釉,常見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由於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建窯黑釉呈現出絢爛多變的紋理,實際上是如雲似霧的結晶體,以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等最具代表。北宋晚期,宋徽宗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推崇不已:“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而建盞器型也符合宋代的尚用美學,呈斗笠式,口沿內斂,斜腹,矮圈足。《大觀茶論》雲:“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不過,元朝之後,點茶與鬥茶之風不再盛行,建盞的光芒也黯淡了下來。

而在日本,12世紀以來,僧人帶來的宋朝飲茶習俗逐漸風行,不少禪院都定期舉辦茶會,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雛形。到了15世紀的室町時期,飲茶更在貴族中流行,當時茶會的內容之一,就是鑑賞器物。熊倉功夫說,那個時候日本將中國傳來的物品稱之為“唐物”,當權者都想要追求唐物當中最好的物品,特別是繪畫、工藝品、陶瓷器,其中茶道中最為推崇的茶碗,就是建盞。建盞不僅是千金難求的珍稀唐物,躋身於足利將軍收藏在京都東山的“東山御物”之列,也成為象徵將軍身份的“格式道具”。

日本最早的“曜變”記錄來自《能阿相傳集》,“曜變(建盞之名)天下稀有之物,釉色如豹皮,建盞中之上上品也”。1511年,相阿彌在《君臺觀左右帳記》中記錄,足利將軍與朋友們對其所收藏的唐物進行評鑑:“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熊倉功夫說,“匹”是日本當時的貨幣單位,“萬匹之物”形容非常昂貴、豪華,這也是“唐物”給人的整體印象,曜變天目就是象徵。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

為了探尋龍光院曜變天目的歷史源流,我們去了位於京都北部的大德寺。大德寺是鎌倉年間的1319年由大燈國師創立的,大燈國師以嚴格的家風而聞名,使得花園上皇和後醍醐天皇均皈依其門下,後醍醐天皇更稱大德寺為“本朝無雙的禪苑”。寺院曾在戰亂中被燒燬,後來著名的一休大師80歲高齡時任大德寺住持,重建了大德寺。大德寺最大的危機出現在明治維新時期,在全盤西化的背景下,明治天皇從京都搬到東京,開始推崇神道教,廢棄佛教。佛教失去了供養,當時很多子院都無以為繼了,開始賣地、賣藏品,各謀出路。到如今,大德寺有24間子院,仍是洛北最大的寺院,也是禪宗文化中心之一,尤以茶道而聞名。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4期,原文標題《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都收藏在日本,且被奉為“國寶”文物。趕在三大曜變天目同期展出的5月,我從滋賀的美秀美術館,到奈良國立博物館,再到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一一尋訪。某種意義上,這幽玄閃耀如星夜的黑釉茶盞,不僅是宋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茶道名盞,更是權力、信仰與財富的象徵物。

文/賈冬婷 攝影/張雷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藤田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燈光暗下來,彷彿置身佛寺中。身著灰黑色袈裟的小崛月浦和尚掃了一眼席地而坐的人們,聲音蒼老而謙遜:“感謝各位遠道而來,大家參觀過曜變天目了嗎?”他話鋒一轉,“這些東西對我們佛教徒來說算不上是寶貝呢。國寶天目茶盞的曜斑是泥在火裡炙烤出來的,會破碎,會消失。這些眼睛能看得到的事物,我們不會稱之為寶貝。那麼,什麼可以稱之為寶貝呢?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倒茶的心意啊。每天汲取自己心底的水源,過上充實的生活,這也是坐禪的目的。”

這天一早,我們從京都開車一個多小時到滋賀,由城市到鄉村,周圍漸漸被新綠季節的山林環繞,再穿過一條長長隧道,便如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一樣,豁然發現眼前的“桃花源”美秀美術館了。本來,我們完全是衝著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在此展出的曜變天目茶碗來的,沒想到,正好遇上龍光院現任住持小崛月浦和尚在此舉辦坐禪會,這也是一期一會的緣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曜變天目展廳的入口處復原了龍光院佛龕

小崛月浦和尚緩緩介紹坐禪之法,如何挺直肩背,深呼吸,盤腿坐。“閉上眼睛,但請不要睡著哦。”“如果想要獲得香板敲打,我到面前的時候,請合上掌心。敲打很痛的哦,但反覆敲打會更接近釋迦大師的體悟。”隨著一聲清脆的“叮”,30分鐘的坐禪開始了。黑暗中只聽老和尚的腳步聲,每走一步停頓一下,似乎在檢查面前的人是否挺直了身板。一陣陣打板子的聲音在靜謐中格外地響,不由得更加正襟危坐,生怕他手裡的香板冷不丁地打到自己身上。腳步聲越來越近了,又忍不住想嚐嚐打板子的滋味,於是咬牙合掌。老和尚在我面前站定了,舉起香板,“砰-砰-砰”三下,落在左肩上,立即感覺火辣辣地疼。他喘口氣,又用力打向另一側,“砰-砰-砰”,這次輪到右肩也灼燒起來。奇怪的是,盤坐帶來的痠麻也因為這疼痛而減弱了許多,終於堅持到又一聲“叮”響起,坐禪結束了。燈光亮起,小崛月浦欣慰地道謝:“大家來到這大山深處,一同坐禪修行,可謂至幸。大家都沒有辜負曜變天目。”

從坐禪會走出來,覺得有點恍惚,彷彿不是來看一個美術館裡的展覽,而是推開了一扇禪宗世界的大門。展館海報中,小堀月浦手捧著曜變天目,走出寺門,鄭重地將寺院祕藏400年的寶物呈現給大眾。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告訴我們,這隻曜變天目是龍光院的象徵,現任住持小堀月浦和尚是唯一有資格觸摸這件曜變天目的人。茶盞捧在住持蒼老的手中,曜斑奪目,內壁上幾道深淺不一的劃痕未加掩飾,那是400年前使用過的歷史印記。

同行的日本茶道具研究者、早稻田大學古谷誠章研究室研究員方愷告訴我,龍光院是大德寺下轄的24個子院之一,是一座祕庵,從不對公眾開放,這隻曜變天目也只在1990年、2000年、2017年展出過,今年是有史以來第四次對外公開。熊倉功夫對我們說,小堀月浦和尚和他本人私交甚篤,他到任美秀美術館館長之後,兩人很快達成了共識。除了這隻曜變天目,龍光院還第一次將寺院裡傳承的茶器、書畫包括牆上的匾額、茶室的拉門都拆下來,幾乎把全數“可移動”的文物都送往美秀美術館,並且住持小堀月浦親自來坐禪,就是有意識地要呈現給公眾一個完整的禪宗世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龍光院藏國寶曜變天目

展廳入口是複製的龍光院大門,讓人有一步步進入隱祕禪寺的儀式感。展品以龍光院第二代住持江月宗玩為中心,他本人收藏的書畫、茶具、茶室等,以及他引領的文人圈的相關遺存。除了曜變天目,還有油滴天目附螺鈿唐草紋天目臺、唐物丸壺茶入附菱形內黑外屈輪紋盆、大德寺住持一休大師的墨跡、南宋畫僧牧溪的《柿慄圖》,以及日本國寶、龍光院密庵茶室裡南宋禪師密庵鹹傑所寫《法語·示璋禪人》,也是現存唯一的密庵鹹傑墨跡。美秀美術館學藝部長畑中章良告訴我們,曜變天目縱然舉世無雙,但江月宗玩才是龍光院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象徵。

熊倉功夫介紹,這隻曜變天目最早的記載來自大阪富商“天王寺屋”,那是江月宗玩的家族產業,他的祖父在室町末期得到這隻曜變天目,從此成為傳家寶。祖父死後,江月宗玩的父親津田宗及修建了大通庵,庵中供奉此碗。津田宗及是著名茶人,曾任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與今井宗久、千利休並稱三宗匠,留下很多珍貴收藏。後來德川家康為一統天下,發起了決定性戰役大阪夏之陣,居於大阪的西陣豐臣家落敗,天王寺屋和大通庵也化為灰燼,不過一些藏品已經提前轉到江月宗玩所在的龍光院來了。江月宗玩是次子,但大哥宗凡早逝,他便繼承了包括曜變天目在內的家族舊藏,奇蹟般地一直保留在他任住持的龍光院裡。

400年間經歷了很多變故,大德寺的很多子寺都變賣了土地和藏品,為什麼龍光院藏品可以保存至今?畑中章良認為,一方面,龍光院的供養人是戰國名將黑田長政,他後來從豐臣陣營倒向德川陣營,一直支持著龍光院。另一方面,則是靠江月宗玩的精神力量。江月宗玩不僅是禪僧,還是有精準眼光的鑑定家,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和藝術家,把龍光院變成了文化沙龍。在這種精神的傳承下,龍光院將寺院及藏品“封印”起來,在一代代住持手中守護著,400年都沒有變換主人,如今才重見天日。

館方安排我們在閉館後參觀,這時環繞的人流散去,黑色展廳中央只有一束光,從正上方打在曜變天目的盞心,像是黑夜裡的星辰。在三隻傳世曜變天目裡,龍光院這隻並不是一眼看上去最耀眼的,但和它的歷史一樣,是最幽玄魔幻的,儀式感的打光更凸顯了這一點。漆黑的碗底,灰藍髮紫的曜斑成組分佈,像一簇一簇的花瓣,攝人心魄。由於400年前曾經使用過,內壁釉面上有些失光,清晰可辨打茶時形成的一道道劃痕。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供圖)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這個看似奇怪的展覽主題是小堀月浦和尚和熊倉功夫館長共同確定的。兩者看起來反差巨大,曜變天目是珍貴的、奢侈的,而破草鞋則是樸素破敗的,為什麼並置在一起呢?熊倉功夫解釋,小堀月浦和尚不只想展示寶物,而且想展現400年來龍光院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棵樹,不只是讓大家看“枝葉”,而是希望大家能思考“樹幹”,這個樹幹就是禪的傳統。他說,“破草鞋”是禪宗裡的概念,表面上是僧人修行的日用之物,像雷達分析圖一樣作為修行標杆,鞋越破,說明走得越多,修行更精進。再深一層,“破草鞋”其實在整個展廳裡都沒有出現,但它又無處不在。它是個無形的概念,指人的存在,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果去拷問自己,本質上是一個“無”字。“那麼,曜變天目是用多少錢都買不到的東西,無價的;破草鞋代表人存在的無常,也是無價的,兩者在本質上是共通的。讓人領悟到這一層,也是龍光院拿出祕藏400年的曜變天目的深意了。”

茶盞裡的美學風暴

儘管這隻曜變天目幸運地被龍光院護佑,一直未曾易主,但可以想見,其間潛藏著多少改朝換代的戰亂,禪寺勢力的興衰。而且在這400年間,天目盞在日本茶道中的命運也經歷了巨大的轉折與演變,茶席間絕不只是表面上的寧靜平和。這或許也是曜變天目在日本有如此獨特地位的原因之一。

“天目”是日本對於中國黑釉茶盞的特有稱呼。最流行的說法,是說南宋時期日本的僧人到浙江天目山的禪寺修習時,見到寺院內使用的黑釉茶盞,愛不釋手,回國時攜帶了若干個,“天目”也由此得名,還分門別類為油滴天目、禾目天目、灰被天目等。宋代時中國盛行點茶,將茶餅碾羅成末,調膏於盞中,用沸水衝點擊拂,好的茶末顏色發白,宜用黑盞。興之所至時鬥茶,比試技巧,這時黑釉茶盞的優勢更是顯著,可以襯托出茶湯之白,便於觀茶色,驗水痕。

在眾多黑釉茶盞中,首推福建建窯燒製的建盞,精通茶道的宋徽宗也將其作為御前賜茶的茶盞。建盞普遍採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釉層厚重而肥潤,《格古要論》贊其“色黑而滋潤”。燒製時採用正燒法,口沿釉薄,而內底釉積,外壁多施半釉,常見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由於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建窯黑釉呈現出絢爛多變的紋理,實際上是如雲似霧的結晶體,以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等最具代表。北宋晚期,宋徽宗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推崇不已:“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而建盞器型也符合宋代的尚用美學,呈斗笠式,口沿內斂,斜腹,矮圈足。《大觀茶論》雲:“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不過,元朝之後,點茶與鬥茶之風不再盛行,建盞的光芒也黯淡了下來。

而在日本,12世紀以來,僧人帶來的宋朝飲茶習俗逐漸風行,不少禪院都定期舉辦茶會,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雛形。到了15世紀的室町時期,飲茶更在貴族中流行,當時茶會的內容之一,就是鑑賞器物。熊倉功夫說,那個時候日本將中國傳來的物品稱之為“唐物”,當權者都想要追求唐物當中最好的物品,特別是繪畫、工藝品、陶瓷器,其中茶道中最為推崇的茶碗,就是建盞。建盞不僅是千金難求的珍稀唐物,躋身於足利將軍收藏在京都東山的“東山御物”之列,也成為象徵將軍身份的“格式道具”。

日本最早的“曜變”記錄來自《能阿相傳集》,“曜變(建盞之名)天下稀有之物,釉色如豹皮,建盞中之上上品也”。1511年,相阿彌在《君臺觀左右帳記》中記錄,足利將軍與朋友們對其所收藏的唐物進行評鑑:“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熊倉功夫說,“匹”是日本當時的貨幣單位,“萬匹之物”形容非常昂貴、豪華,這也是“唐物”給人的整體印象,曜變天目就是象徵。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

為了探尋龍光院曜變天目的歷史源流,我們去了位於京都北部的大德寺。大德寺是鎌倉年間的1319年由大燈國師創立的,大燈國師以嚴格的家風而聞名,使得花園上皇和後醍醐天皇均皈依其門下,後醍醐天皇更稱大德寺為“本朝無雙的禪苑”。寺院曾在戰亂中被燒燬,後來著名的一休大師80歲高齡時任大德寺住持,重建了大德寺。大德寺最大的危機出現在明治維新時期,在全盤西化的背景下,明治天皇從京都搬到東京,開始推崇神道教,廢棄佛教。佛教失去了供養,當時很多子院都無以為繼了,開始賣地、賣藏品,各謀出路。到如今,大德寺有24間子院,仍是洛北最大的寺院,也是禪宗文化中心之一,尤以茶道而聞名。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獨坐庭”

京都的新綠季,滿眼鬱鬱蔥蔥的景緻,幾間平時閉門的子院在做特別開放,而神祕的龍光院依然大門緊閉。我們去了常年開放的瑞峰院拜訪,這裡仿蓬萊仙山而作的庭園“獨坐庭”很有名,而且經常舉辦坐禪會,也是寺院獲取收益的一種方式。當天是週末,寺院裡不只來來往往的遊客,還有和服盛裝而來的賓客,正聚在這裡舉辦一場茶會。老住持前田昌道在廣間裡招待我們,講述一番寺院歷史,一個年輕僧人在我們每人面前奉上一碗抹茶。他小心翼翼地將茶碗有圖案的一面轉過來,便於我們欣賞。茶席上,每個茶碗都不盡相同,九穀燒、樂燒、瀨戶燒……儘管每個碗裡都是鮮妍的綠色茶湯,但似乎每人眼裡的景緻和入口的味道都不一樣。

老住持的兒子、下任住持前田繼道告訴我們,大德寺初建的戰國時代,各院住持都是由天皇任命的,地方上的藩主、退役的武將也聚集而來,拜見天皇,獲得大名的頭銜,獲得一塊寺院的封地,本人成為寺院的供養人,兒子留下來當僧侶,就這樣大德寺周邊形成了一個貴族圈層。比如黑田家族,就是在龍光院裡從武將變成大名,一直供養著龍光院。當時各種茶道、書道、花道興起,武士們也開始攢寶貝,寶貝多了想給人看,於是茶盞的展示也逐漸融入到茶道中了。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4期,原文標題《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都收藏在日本,且被奉為“國寶”文物。趕在三大曜變天目同期展出的5月,我從滋賀的美秀美術館,到奈良國立博物館,再到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一一尋訪。某種意義上,這幽玄閃耀如星夜的黑釉茶盞,不僅是宋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茶道名盞,更是權力、信仰與財富的象徵物。

文/賈冬婷 攝影/張雷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藤田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燈光暗下來,彷彿置身佛寺中。身著灰黑色袈裟的小崛月浦和尚掃了一眼席地而坐的人們,聲音蒼老而謙遜:“感謝各位遠道而來,大家參觀過曜變天目了嗎?”他話鋒一轉,“這些東西對我們佛教徒來說算不上是寶貝呢。國寶天目茶盞的曜斑是泥在火裡炙烤出來的,會破碎,會消失。這些眼睛能看得到的事物,我們不會稱之為寶貝。那麼,什麼可以稱之為寶貝呢?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倒茶的心意啊。每天汲取自己心底的水源,過上充實的生活,這也是坐禪的目的。”

這天一早,我們從京都開車一個多小時到滋賀,由城市到鄉村,周圍漸漸被新綠季節的山林環繞,再穿過一條長長隧道,便如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一樣,豁然發現眼前的“桃花源”美秀美術館了。本來,我們完全是衝著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在此展出的曜變天目茶碗來的,沒想到,正好遇上龍光院現任住持小崛月浦和尚在此舉辦坐禪會,這也是一期一會的緣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曜變天目展廳的入口處復原了龍光院佛龕

小崛月浦和尚緩緩介紹坐禪之法,如何挺直肩背,深呼吸,盤腿坐。“閉上眼睛,但請不要睡著哦。”“如果想要獲得香板敲打,我到面前的時候,請合上掌心。敲打很痛的哦,但反覆敲打會更接近釋迦大師的體悟。”隨著一聲清脆的“叮”,30分鐘的坐禪開始了。黑暗中只聽老和尚的腳步聲,每走一步停頓一下,似乎在檢查面前的人是否挺直了身板。一陣陣打板子的聲音在靜謐中格外地響,不由得更加正襟危坐,生怕他手裡的香板冷不丁地打到自己身上。腳步聲越來越近了,又忍不住想嚐嚐打板子的滋味,於是咬牙合掌。老和尚在我面前站定了,舉起香板,“砰-砰-砰”三下,落在左肩上,立即感覺火辣辣地疼。他喘口氣,又用力打向另一側,“砰-砰-砰”,這次輪到右肩也灼燒起來。奇怪的是,盤坐帶來的痠麻也因為這疼痛而減弱了許多,終於堅持到又一聲“叮”響起,坐禪結束了。燈光亮起,小崛月浦欣慰地道謝:“大家來到這大山深處,一同坐禪修行,可謂至幸。大家都沒有辜負曜變天目。”

從坐禪會走出來,覺得有點恍惚,彷彿不是來看一個美術館裡的展覽,而是推開了一扇禪宗世界的大門。展館海報中,小堀月浦手捧著曜變天目,走出寺門,鄭重地將寺院祕藏400年的寶物呈現給大眾。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告訴我們,這隻曜變天目是龍光院的象徵,現任住持小堀月浦和尚是唯一有資格觸摸這件曜變天目的人。茶盞捧在住持蒼老的手中,曜斑奪目,內壁上幾道深淺不一的劃痕未加掩飾,那是400年前使用過的歷史印記。

同行的日本茶道具研究者、早稻田大學古谷誠章研究室研究員方愷告訴我,龍光院是大德寺下轄的24個子院之一,是一座祕庵,從不對公眾開放,這隻曜變天目也只在1990年、2000年、2017年展出過,今年是有史以來第四次對外公開。熊倉功夫對我們說,小堀月浦和尚和他本人私交甚篤,他到任美秀美術館館長之後,兩人很快達成了共識。除了這隻曜變天目,龍光院還第一次將寺院裡傳承的茶器、書畫包括牆上的匾額、茶室的拉門都拆下來,幾乎把全數“可移動”的文物都送往美秀美術館,並且住持小堀月浦親自來坐禪,就是有意識地要呈現給公眾一個完整的禪宗世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龍光院藏國寶曜變天目

展廳入口是複製的龍光院大門,讓人有一步步進入隱祕禪寺的儀式感。展品以龍光院第二代住持江月宗玩為中心,他本人收藏的書畫、茶具、茶室等,以及他引領的文人圈的相關遺存。除了曜變天目,還有油滴天目附螺鈿唐草紋天目臺、唐物丸壺茶入附菱形內黑外屈輪紋盆、大德寺住持一休大師的墨跡、南宋畫僧牧溪的《柿慄圖》,以及日本國寶、龍光院密庵茶室裡南宋禪師密庵鹹傑所寫《法語·示璋禪人》,也是現存唯一的密庵鹹傑墨跡。美秀美術館學藝部長畑中章良告訴我們,曜變天目縱然舉世無雙,但江月宗玩才是龍光院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象徵。

熊倉功夫介紹,這隻曜變天目最早的記載來自大阪富商“天王寺屋”,那是江月宗玩的家族產業,他的祖父在室町末期得到這隻曜變天目,從此成為傳家寶。祖父死後,江月宗玩的父親津田宗及修建了大通庵,庵中供奉此碗。津田宗及是著名茶人,曾任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與今井宗久、千利休並稱三宗匠,留下很多珍貴收藏。後來德川家康為一統天下,發起了決定性戰役大阪夏之陣,居於大阪的西陣豐臣家落敗,天王寺屋和大通庵也化為灰燼,不過一些藏品已經提前轉到江月宗玩所在的龍光院來了。江月宗玩是次子,但大哥宗凡早逝,他便繼承了包括曜變天目在內的家族舊藏,奇蹟般地一直保留在他任住持的龍光院裡。

400年間經歷了很多變故,大德寺的很多子寺都變賣了土地和藏品,為什麼龍光院藏品可以保存至今?畑中章良認為,一方面,龍光院的供養人是戰國名將黑田長政,他後來從豐臣陣營倒向德川陣營,一直支持著龍光院。另一方面,則是靠江月宗玩的精神力量。江月宗玩不僅是禪僧,還是有精準眼光的鑑定家,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和藝術家,把龍光院變成了文化沙龍。在這種精神的傳承下,龍光院將寺院及藏品“封印”起來,在一代代住持手中守護著,400年都沒有變換主人,如今才重見天日。

館方安排我們在閉館後參觀,這時環繞的人流散去,黑色展廳中央只有一束光,從正上方打在曜變天目的盞心,像是黑夜裡的星辰。在三隻傳世曜變天目裡,龍光院這隻並不是一眼看上去最耀眼的,但和它的歷史一樣,是最幽玄魔幻的,儀式感的打光更凸顯了這一點。漆黑的碗底,灰藍髮紫的曜斑成組分佈,像一簇一簇的花瓣,攝人心魄。由於400年前曾經使用過,內壁釉面上有些失光,清晰可辨打茶時形成的一道道劃痕。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供圖)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這個看似奇怪的展覽主題是小堀月浦和尚和熊倉功夫館長共同確定的。兩者看起來反差巨大,曜變天目是珍貴的、奢侈的,而破草鞋則是樸素破敗的,為什麼並置在一起呢?熊倉功夫解釋,小堀月浦和尚不只想展示寶物,而且想展現400年來龍光院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棵樹,不只是讓大家看“枝葉”,而是希望大家能思考“樹幹”,這個樹幹就是禪的傳統。他說,“破草鞋”是禪宗裡的概念,表面上是僧人修行的日用之物,像雷達分析圖一樣作為修行標杆,鞋越破,說明走得越多,修行更精進。再深一層,“破草鞋”其實在整個展廳裡都沒有出現,但它又無處不在。它是個無形的概念,指人的存在,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果去拷問自己,本質上是一個“無”字。“那麼,曜變天目是用多少錢都買不到的東西,無價的;破草鞋代表人存在的無常,也是無價的,兩者在本質上是共通的。讓人領悟到這一層,也是龍光院拿出祕藏400年的曜變天目的深意了。”

茶盞裡的美學風暴

儘管這隻曜變天目幸運地被龍光院護佑,一直未曾易主,但可以想見,其間潛藏著多少改朝換代的戰亂,禪寺勢力的興衰。而且在這400年間,天目盞在日本茶道中的命運也經歷了巨大的轉折與演變,茶席間絕不只是表面上的寧靜平和。這或許也是曜變天目在日本有如此獨特地位的原因之一。

“天目”是日本對於中國黑釉茶盞的特有稱呼。最流行的說法,是說南宋時期日本的僧人到浙江天目山的禪寺修習時,見到寺院內使用的黑釉茶盞,愛不釋手,回國時攜帶了若干個,“天目”也由此得名,還分門別類為油滴天目、禾目天目、灰被天目等。宋代時中國盛行點茶,將茶餅碾羅成末,調膏於盞中,用沸水衝點擊拂,好的茶末顏色發白,宜用黑盞。興之所至時鬥茶,比試技巧,這時黑釉茶盞的優勢更是顯著,可以襯托出茶湯之白,便於觀茶色,驗水痕。

在眾多黑釉茶盞中,首推福建建窯燒製的建盞,精通茶道的宋徽宗也將其作為御前賜茶的茶盞。建盞普遍採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釉層厚重而肥潤,《格古要論》贊其“色黑而滋潤”。燒製時採用正燒法,口沿釉薄,而內底釉積,外壁多施半釉,常見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由於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建窯黑釉呈現出絢爛多變的紋理,實際上是如雲似霧的結晶體,以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等最具代表。北宋晚期,宋徽宗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推崇不已:“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而建盞器型也符合宋代的尚用美學,呈斗笠式,口沿內斂,斜腹,矮圈足。《大觀茶論》雲:“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不過,元朝之後,點茶與鬥茶之風不再盛行,建盞的光芒也黯淡了下來。

而在日本,12世紀以來,僧人帶來的宋朝飲茶習俗逐漸風行,不少禪院都定期舉辦茶會,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雛形。到了15世紀的室町時期,飲茶更在貴族中流行,當時茶會的內容之一,就是鑑賞器物。熊倉功夫說,那個時候日本將中國傳來的物品稱之為“唐物”,當權者都想要追求唐物當中最好的物品,特別是繪畫、工藝品、陶瓷器,其中茶道中最為推崇的茶碗,就是建盞。建盞不僅是千金難求的珍稀唐物,躋身於足利將軍收藏在京都東山的“東山御物”之列,也成為象徵將軍身份的“格式道具”。

日本最早的“曜變”記錄來自《能阿相傳集》,“曜變(建盞之名)天下稀有之物,釉色如豹皮,建盞中之上上品也”。1511年,相阿彌在《君臺觀左右帳記》中記錄,足利將軍與朋友們對其所收藏的唐物進行評鑑:“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熊倉功夫說,“匹”是日本當時的貨幣單位,“萬匹之物”形容非常昂貴、豪華,這也是“唐物”給人的整體印象,曜變天目就是象徵。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

為了探尋龍光院曜變天目的歷史源流,我們去了位於京都北部的大德寺。大德寺是鎌倉年間的1319年由大燈國師創立的,大燈國師以嚴格的家風而聞名,使得花園上皇和後醍醐天皇均皈依其門下,後醍醐天皇更稱大德寺為“本朝無雙的禪苑”。寺院曾在戰亂中被燒燬,後來著名的一休大師80歲高齡時任大德寺住持,重建了大德寺。大德寺最大的危機出現在明治維新時期,在全盤西化的背景下,明治天皇從京都搬到東京,開始推崇神道教,廢棄佛教。佛教失去了供養,當時很多子院都無以為繼了,開始賣地、賣藏品,各謀出路。到如今,大德寺有24間子院,仍是洛北最大的寺院,也是禪宗文化中心之一,尤以茶道而聞名。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獨坐庭”

京都的新綠季,滿眼鬱鬱蔥蔥的景緻,幾間平時閉門的子院在做特別開放,而神祕的龍光院依然大門緊閉。我們去了常年開放的瑞峰院拜訪,這裡仿蓬萊仙山而作的庭園“獨坐庭”很有名,而且經常舉辦坐禪會,也是寺院獲取收益的一種方式。當天是週末,寺院裡不只來來往往的遊客,還有和服盛裝而來的賓客,正聚在這裡舉辦一場茶會。老住持前田昌道在廣間裡招待我們,講述一番寺院歷史,一個年輕僧人在我們每人面前奉上一碗抹茶。他小心翼翼地將茶碗有圖案的一面轉過來,便於我們欣賞。茶席上,每個茶碗都不盡相同,九穀燒、樂燒、瀨戶燒……儘管每個碗裡都是鮮妍的綠色茶湯,但似乎每人眼裡的景緻和入口的味道都不一樣。

老住持的兒子、下任住持前田繼道告訴我們,大德寺初建的戰國時代,各院住持都是由天皇任命的,地方上的藩主、退役的武將也聚集而來,拜見天皇,獲得大名的頭銜,獲得一塊寺院的封地,本人成為寺院的供養人,兒子留下來當僧侶,就這樣大德寺周邊形成了一個貴族圈層。比如黑田家族,就是在龍光院裡從武將變成大名,一直供養著龍光院。當時各種茶道、書道、花道興起,武士們也開始攢寶貝,寶貝多了想給人看,於是茶盞的展示也逐漸融入到茶道中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住持前田昌道

在瑞峰院的日常茶席上,並沒有天目碗的身影。前田繼道說,天目茶碗平時供在佛龕裡,偶爾有特殊儀式時才拿出來,而且都是下層對上層奉茶時使用。其間的演變,是一場關於茶道的美學革命,也是沒有刀光劍影但又扣人心魄的權力之爭。熊倉功夫館長告訴我們,室町時代的足利將軍在《君臺觀左右帳記》裡面給茶碗評級,標準就是高貴、權力和財富,中國來的曜變天目為最高等,朝鮮半島來的、日本本土的都在其次。雖然當時權貴們對“唐物”極為推崇,尤其以“東山御物”為典型,但普通人畢竟難以獲得。那麼,能否不全部用“唐物”,其中加入“和物”來調和呢,於是人們就有產生了建立一種新的審美的想法。

日本文學史家加藤週一指出,到了16世紀,飲茶滲透到了富裕的商人階層。他們主張主客同席,不再由專人泡茶,而是主人給客人泡茶、敬茶。商人武野邵鷗專門建了一間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就是後來流行的“四疊半”茶室,方柱,白牆。茶具不光使用中國的,也有朝鮮半島的,還有日本信樂、備前的陶器,瀨戶燒的茶碗,帶有明顯的“草菴茶”傾向。把這種傾向徹底化的是後來被尊為“茶聖”的千利休。千利休曾擔任豐臣秀吉的“茶頭”,秀吉喜歡在大廳裡舉辦豪華茶會,而千利休卻越來越推崇草菴茶,他把茶室做得更小,只有兩張榻榻米大小,用原木柱代替了方柱,土牆代替了白牆。茶室裡替代華麗天目茶碗的,是看似粗糙樸拙的樂燒。樂燒茶碗的原型據說是一個從朝鮮半島來的瓦匠長次郎做的,千利休讓他完全按自己的想法試著做出來,為直壁墩形,碗底比建盞更寬大,點茶時可以穩穩地放在榻榻米上。更為重要的是,它器壁較厚,也不勻稱,釉色為黑色或赤色,表面還有斑紋,看似不經意而成,其實工藝相當複雜。樂燒的美學,正與禪宗裡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相吻合,而與此結合的茶道,也從世俗享樂中走出來,變成一種美的宗教。可以說,千利休通過草菴茶改革,將美的價值從一個極端推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在美學領域對權力的挑戰,終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但他創立的“清貧、幽寂、安靜、簡樸”的茶道美學體系,以及對內向性、精神性價值的重建,一直延續下來。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4期,原文標題《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都收藏在日本,且被奉為“國寶”文物。趕在三大曜變天目同期展出的5月,我從滋賀的美秀美術館,到奈良國立博物館,再到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一一尋訪。某種意義上,這幽玄閃耀如星夜的黑釉茶盞,不僅是宋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茶道名盞,更是權力、信仰與財富的象徵物。

文/賈冬婷 攝影/張雷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藤田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燈光暗下來,彷彿置身佛寺中。身著灰黑色袈裟的小崛月浦和尚掃了一眼席地而坐的人們,聲音蒼老而謙遜:“感謝各位遠道而來,大家參觀過曜變天目了嗎?”他話鋒一轉,“這些東西對我們佛教徒來說算不上是寶貝呢。國寶天目茶盞的曜斑是泥在火裡炙烤出來的,會破碎,會消失。這些眼睛能看得到的事物,我們不會稱之為寶貝。那麼,什麼可以稱之為寶貝呢?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倒茶的心意啊。每天汲取自己心底的水源,過上充實的生活,這也是坐禪的目的。”

這天一早,我們從京都開車一個多小時到滋賀,由城市到鄉村,周圍漸漸被新綠季節的山林環繞,再穿過一條長長隧道,便如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一樣,豁然發現眼前的“桃花源”美秀美術館了。本來,我們完全是衝著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在此展出的曜變天目茶碗來的,沒想到,正好遇上龍光院現任住持小崛月浦和尚在此舉辦坐禪會,這也是一期一會的緣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曜變天目展廳的入口處復原了龍光院佛龕

小崛月浦和尚緩緩介紹坐禪之法,如何挺直肩背,深呼吸,盤腿坐。“閉上眼睛,但請不要睡著哦。”“如果想要獲得香板敲打,我到面前的時候,請合上掌心。敲打很痛的哦,但反覆敲打會更接近釋迦大師的體悟。”隨著一聲清脆的“叮”,30分鐘的坐禪開始了。黑暗中只聽老和尚的腳步聲,每走一步停頓一下,似乎在檢查面前的人是否挺直了身板。一陣陣打板子的聲音在靜謐中格外地響,不由得更加正襟危坐,生怕他手裡的香板冷不丁地打到自己身上。腳步聲越來越近了,又忍不住想嚐嚐打板子的滋味,於是咬牙合掌。老和尚在我面前站定了,舉起香板,“砰-砰-砰”三下,落在左肩上,立即感覺火辣辣地疼。他喘口氣,又用力打向另一側,“砰-砰-砰”,這次輪到右肩也灼燒起來。奇怪的是,盤坐帶來的痠麻也因為這疼痛而減弱了許多,終於堅持到又一聲“叮”響起,坐禪結束了。燈光亮起,小崛月浦欣慰地道謝:“大家來到這大山深處,一同坐禪修行,可謂至幸。大家都沒有辜負曜變天目。”

從坐禪會走出來,覺得有點恍惚,彷彿不是來看一個美術館裡的展覽,而是推開了一扇禪宗世界的大門。展館海報中,小堀月浦手捧著曜變天目,走出寺門,鄭重地將寺院祕藏400年的寶物呈現給大眾。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告訴我們,這隻曜變天目是龍光院的象徵,現任住持小堀月浦和尚是唯一有資格觸摸這件曜變天目的人。茶盞捧在住持蒼老的手中,曜斑奪目,內壁上幾道深淺不一的劃痕未加掩飾,那是400年前使用過的歷史印記。

同行的日本茶道具研究者、早稻田大學古谷誠章研究室研究員方愷告訴我,龍光院是大德寺下轄的24個子院之一,是一座祕庵,從不對公眾開放,這隻曜變天目也只在1990年、2000年、2017年展出過,今年是有史以來第四次對外公開。熊倉功夫對我們說,小堀月浦和尚和他本人私交甚篤,他到任美秀美術館館長之後,兩人很快達成了共識。除了這隻曜變天目,龍光院還第一次將寺院裡傳承的茶器、書畫包括牆上的匾額、茶室的拉門都拆下來,幾乎把全數“可移動”的文物都送往美秀美術館,並且住持小堀月浦親自來坐禪,就是有意識地要呈現給公眾一個完整的禪宗世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龍光院藏國寶曜變天目

展廳入口是複製的龍光院大門,讓人有一步步進入隱祕禪寺的儀式感。展品以龍光院第二代住持江月宗玩為中心,他本人收藏的書畫、茶具、茶室等,以及他引領的文人圈的相關遺存。除了曜變天目,還有油滴天目附螺鈿唐草紋天目臺、唐物丸壺茶入附菱形內黑外屈輪紋盆、大德寺住持一休大師的墨跡、南宋畫僧牧溪的《柿慄圖》,以及日本國寶、龍光院密庵茶室裡南宋禪師密庵鹹傑所寫《法語·示璋禪人》,也是現存唯一的密庵鹹傑墨跡。美秀美術館學藝部長畑中章良告訴我們,曜變天目縱然舉世無雙,但江月宗玩才是龍光院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象徵。

熊倉功夫介紹,這隻曜變天目最早的記載來自大阪富商“天王寺屋”,那是江月宗玩的家族產業,他的祖父在室町末期得到這隻曜變天目,從此成為傳家寶。祖父死後,江月宗玩的父親津田宗及修建了大通庵,庵中供奉此碗。津田宗及是著名茶人,曾任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與今井宗久、千利休並稱三宗匠,留下很多珍貴收藏。後來德川家康為一統天下,發起了決定性戰役大阪夏之陣,居於大阪的西陣豐臣家落敗,天王寺屋和大通庵也化為灰燼,不過一些藏品已經提前轉到江月宗玩所在的龍光院來了。江月宗玩是次子,但大哥宗凡早逝,他便繼承了包括曜變天目在內的家族舊藏,奇蹟般地一直保留在他任住持的龍光院裡。

400年間經歷了很多變故,大德寺的很多子寺都變賣了土地和藏品,為什麼龍光院藏品可以保存至今?畑中章良認為,一方面,龍光院的供養人是戰國名將黑田長政,他後來從豐臣陣營倒向德川陣營,一直支持著龍光院。另一方面,則是靠江月宗玩的精神力量。江月宗玩不僅是禪僧,還是有精準眼光的鑑定家,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和藝術家,把龍光院變成了文化沙龍。在這種精神的傳承下,龍光院將寺院及藏品“封印”起來,在一代代住持手中守護著,400年都沒有變換主人,如今才重見天日。

館方安排我們在閉館後參觀,這時環繞的人流散去,黑色展廳中央只有一束光,從正上方打在曜變天目的盞心,像是黑夜裡的星辰。在三隻傳世曜變天目裡,龍光院這隻並不是一眼看上去最耀眼的,但和它的歷史一樣,是最幽玄魔幻的,儀式感的打光更凸顯了這一點。漆黑的碗底,灰藍髮紫的曜斑成組分佈,像一簇一簇的花瓣,攝人心魄。由於400年前曾經使用過,內壁釉面上有些失光,清晰可辨打茶時形成的一道道劃痕。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供圖)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這個看似奇怪的展覽主題是小堀月浦和尚和熊倉功夫館長共同確定的。兩者看起來反差巨大,曜變天目是珍貴的、奢侈的,而破草鞋則是樸素破敗的,為什麼並置在一起呢?熊倉功夫解釋,小堀月浦和尚不只想展示寶物,而且想展現400年來龍光院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棵樹,不只是讓大家看“枝葉”,而是希望大家能思考“樹幹”,這個樹幹就是禪的傳統。他說,“破草鞋”是禪宗裡的概念,表面上是僧人修行的日用之物,像雷達分析圖一樣作為修行標杆,鞋越破,說明走得越多,修行更精進。再深一層,“破草鞋”其實在整個展廳裡都沒有出現,但它又無處不在。它是個無形的概念,指人的存在,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果去拷問自己,本質上是一個“無”字。“那麼,曜變天目是用多少錢都買不到的東西,無價的;破草鞋代表人存在的無常,也是無價的,兩者在本質上是共通的。讓人領悟到這一層,也是龍光院拿出祕藏400年的曜變天目的深意了。”

茶盞裡的美學風暴

儘管這隻曜變天目幸運地被龍光院護佑,一直未曾易主,但可以想見,其間潛藏著多少改朝換代的戰亂,禪寺勢力的興衰。而且在這400年間,天目盞在日本茶道中的命運也經歷了巨大的轉折與演變,茶席間絕不只是表面上的寧靜平和。這或許也是曜變天目在日本有如此獨特地位的原因之一。

“天目”是日本對於中國黑釉茶盞的特有稱呼。最流行的說法,是說南宋時期日本的僧人到浙江天目山的禪寺修習時,見到寺院內使用的黑釉茶盞,愛不釋手,回國時攜帶了若干個,“天目”也由此得名,還分門別類為油滴天目、禾目天目、灰被天目等。宋代時中國盛行點茶,將茶餅碾羅成末,調膏於盞中,用沸水衝點擊拂,好的茶末顏色發白,宜用黑盞。興之所至時鬥茶,比試技巧,這時黑釉茶盞的優勢更是顯著,可以襯托出茶湯之白,便於觀茶色,驗水痕。

在眾多黑釉茶盞中,首推福建建窯燒製的建盞,精通茶道的宋徽宗也將其作為御前賜茶的茶盞。建盞普遍採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釉層厚重而肥潤,《格古要論》贊其“色黑而滋潤”。燒製時採用正燒法,口沿釉薄,而內底釉積,外壁多施半釉,常見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由於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建窯黑釉呈現出絢爛多變的紋理,實際上是如雲似霧的結晶體,以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等最具代表。北宋晚期,宋徽宗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推崇不已:“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而建盞器型也符合宋代的尚用美學,呈斗笠式,口沿內斂,斜腹,矮圈足。《大觀茶論》雲:“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不過,元朝之後,點茶與鬥茶之風不再盛行,建盞的光芒也黯淡了下來。

而在日本,12世紀以來,僧人帶來的宋朝飲茶習俗逐漸風行,不少禪院都定期舉辦茶會,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雛形。到了15世紀的室町時期,飲茶更在貴族中流行,當時茶會的內容之一,就是鑑賞器物。熊倉功夫說,那個時候日本將中國傳來的物品稱之為“唐物”,當權者都想要追求唐物當中最好的物品,特別是繪畫、工藝品、陶瓷器,其中茶道中最為推崇的茶碗,就是建盞。建盞不僅是千金難求的珍稀唐物,躋身於足利將軍收藏在京都東山的“東山御物”之列,也成為象徵將軍身份的“格式道具”。

日本最早的“曜變”記錄來自《能阿相傳集》,“曜變(建盞之名)天下稀有之物,釉色如豹皮,建盞中之上上品也”。1511年,相阿彌在《君臺觀左右帳記》中記錄,足利將軍與朋友們對其所收藏的唐物進行評鑑:“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熊倉功夫說,“匹”是日本當時的貨幣單位,“萬匹之物”形容非常昂貴、豪華,這也是“唐物”給人的整體印象,曜變天目就是象徵。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

為了探尋龍光院曜變天目的歷史源流,我們去了位於京都北部的大德寺。大德寺是鎌倉年間的1319年由大燈國師創立的,大燈國師以嚴格的家風而聞名,使得花園上皇和後醍醐天皇均皈依其門下,後醍醐天皇更稱大德寺為“本朝無雙的禪苑”。寺院曾在戰亂中被燒燬,後來著名的一休大師80歲高齡時任大德寺住持,重建了大德寺。大德寺最大的危機出現在明治維新時期,在全盤西化的背景下,明治天皇從京都搬到東京,開始推崇神道教,廢棄佛教。佛教失去了供養,當時很多子院都無以為繼了,開始賣地、賣藏品,各謀出路。到如今,大德寺有24間子院,仍是洛北最大的寺院,也是禪宗文化中心之一,尤以茶道而聞名。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獨坐庭”

京都的新綠季,滿眼鬱鬱蔥蔥的景緻,幾間平時閉門的子院在做特別開放,而神祕的龍光院依然大門緊閉。我們去了常年開放的瑞峰院拜訪,這裡仿蓬萊仙山而作的庭園“獨坐庭”很有名,而且經常舉辦坐禪會,也是寺院獲取收益的一種方式。當天是週末,寺院裡不只來來往往的遊客,還有和服盛裝而來的賓客,正聚在這裡舉辦一場茶會。老住持前田昌道在廣間裡招待我們,講述一番寺院歷史,一個年輕僧人在我們每人面前奉上一碗抹茶。他小心翼翼地將茶碗有圖案的一面轉過來,便於我們欣賞。茶席上,每個茶碗都不盡相同,九穀燒、樂燒、瀨戶燒……儘管每個碗裡都是鮮妍的綠色茶湯,但似乎每人眼裡的景緻和入口的味道都不一樣。

老住持的兒子、下任住持前田繼道告訴我們,大德寺初建的戰國時代,各院住持都是由天皇任命的,地方上的藩主、退役的武將也聚集而來,拜見天皇,獲得大名的頭銜,獲得一塊寺院的封地,本人成為寺院的供養人,兒子留下來當僧侶,就這樣大德寺周邊形成了一個貴族圈層。比如黑田家族,就是在龍光院裡從武將變成大名,一直供養著龍光院。當時各種茶道、書道、花道興起,武士們也開始攢寶貝,寶貝多了想給人看,於是茶盞的展示也逐漸融入到茶道中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住持前田昌道

在瑞峰院的日常茶席上,並沒有天目碗的身影。前田繼道說,天目茶碗平時供在佛龕裡,偶爾有特殊儀式時才拿出來,而且都是下層對上層奉茶時使用。其間的演變,是一場關於茶道的美學革命,也是沒有刀光劍影但又扣人心魄的權力之爭。熊倉功夫館長告訴我們,室町時代的足利將軍在《君臺觀左右帳記》裡面給茶碗評級,標準就是高貴、權力和財富,中國來的曜變天目為最高等,朝鮮半島來的、日本本土的都在其次。雖然當時權貴們對“唐物”極為推崇,尤其以“東山御物”為典型,但普通人畢竟難以獲得。那麼,能否不全部用“唐物”,其中加入“和物”來調和呢,於是人們就有產生了建立一種新的審美的想法。

日本文學史家加藤週一指出,到了16世紀,飲茶滲透到了富裕的商人階層。他們主張主客同席,不再由專人泡茶,而是主人給客人泡茶、敬茶。商人武野邵鷗專門建了一間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就是後來流行的“四疊半”茶室,方柱,白牆。茶具不光使用中國的,也有朝鮮半島的,還有日本信樂、備前的陶器,瀨戶燒的茶碗,帶有明顯的“草菴茶”傾向。把這種傾向徹底化的是後來被尊為“茶聖”的千利休。千利休曾擔任豐臣秀吉的“茶頭”,秀吉喜歡在大廳裡舉辦豪華茶會,而千利休卻越來越推崇草菴茶,他把茶室做得更小,只有兩張榻榻米大小,用原木柱代替了方柱,土牆代替了白牆。茶室裡替代華麗天目茶碗的,是看似粗糙樸拙的樂燒。樂燒茶碗的原型據說是一個從朝鮮半島來的瓦匠長次郎做的,千利休讓他完全按自己的想法試著做出來,為直壁墩形,碗底比建盞更寬大,點茶時可以穩穩地放在榻榻米上。更為重要的是,它器壁較厚,也不勻稱,釉色為黑色或赤色,表面還有斑紋,看似不經意而成,其實工藝相當複雜。樂燒的美學,正與禪宗裡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相吻合,而與此結合的茶道,也從世俗享樂中走出來,變成一種美的宗教。可以說,千利休通過草菴茶改革,將美的價值從一個極端推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在美學領域對權力的挑戰,終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但他創立的“清貧、幽寂、安靜、簡樸”的茶道美學體系,以及對內向性、精神性價值的重建,一直延續下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日本京都大德寺

從18疊的廣間裡喝過茶,前田繼道引領我們去瑞峰院裡的另一處只有兩疊的小茶室。前田繼道說,這是在千利休去世50年之後,找出了他1582年在妙喜庵修建的國寶茶室“待庵”的原圖紙,按圖嚴格複製的。這裡也有350年曆史了,而且還在繼續使用。茶室的入口很難說是門,只是一個狹小低矮的小洞,可以想象,當時無論什麼人,天皇、高僧、大名、武將,都得屈膝卑躬鑽進去,眾人平等。茶室內部只有兩張榻榻米(約6.6平方米)大小,加上次間和水屋,總共才四塊半榻榻米。仔細打量,茶室的牆壁全是黑漆漆的混合著茅草的土牆,窗子窄小,糊著灰暗的窗紙遮光,天花板的邊緣和坡頂的椽子是竹子做的,房樑屋柱都是細杉樹幹,保留著彎曲的原始形狀,室內放置著樸素的插花和禪意的茶掛,可以說將人的慾望降低到極限了。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4期,原文標題《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都收藏在日本,且被奉為“國寶”文物。趕在三大曜變天目同期展出的5月,我從滋賀的美秀美術館,到奈良國立博物館,再到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一一尋訪。某種意義上,這幽玄閃耀如星夜的黑釉茶盞,不僅是宋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茶道名盞,更是權力、信仰與財富的象徵物。

文/賈冬婷 攝影/張雷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藤田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燈光暗下來,彷彿置身佛寺中。身著灰黑色袈裟的小崛月浦和尚掃了一眼席地而坐的人們,聲音蒼老而謙遜:“感謝各位遠道而來,大家參觀過曜變天目了嗎?”他話鋒一轉,“這些東西對我們佛教徒來說算不上是寶貝呢。國寶天目茶盞的曜斑是泥在火裡炙烤出來的,會破碎,會消失。這些眼睛能看得到的事物,我們不會稱之為寶貝。那麼,什麼可以稱之為寶貝呢?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倒茶的心意啊。每天汲取自己心底的水源,過上充實的生活,這也是坐禪的目的。”

這天一早,我們從京都開車一個多小時到滋賀,由城市到鄉村,周圍漸漸被新綠季節的山林環繞,再穿過一條長長隧道,便如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一樣,豁然發現眼前的“桃花源”美秀美術館了。本來,我們完全是衝著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在此展出的曜變天目茶碗來的,沒想到,正好遇上龍光院現任住持小崛月浦和尚在此舉辦坐禪會,這也是一期一會的緣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曜變天目展廳的入口處復原了龍光院佛龕

小崛月浦和尚緩緩介紹坐禪之法,如何挺直肩背,深呼吸,盤腿坐。“閉上眼睛,但請不要睡著哦。”“如果想要獲得香板敲打,我到面前的時候,請合上掌心。敲打很痛的哦,但反覆敲打會更接近釋迦大師的體悟。”隨著一聲清脆的“叮”,30分鐘的坐禪開始了。黑暗中只聽老和尚的腳步聲,每走一步停頓一下,似乎在檢查面前的人是否挺直了身板。一陣陣打板子的聲音在靜謐中格外地響,不由得更加正襟危坐,生怕他手裡的香板冷不丁地打到自己身上。腳步聲越來越近了,又忍不住想嚐嚐打板子的滋味,於是咬牙合掌。老和尚在我面前站定了,舉起香板,“砰-砰-砰”三下,落在左肩上,立即感覺火辣辣地疼。他喘口氣,又用力打向另一側,“砰-砰-砰”,這次輪到右肩也灼燒起來。奇怪的是,盤坐帶來的痠麻也因為這疼痛而減弱了許多,終於堅持到又一聲“叮”響起,坐禪結束了。燈光亮起,小崛月浦欣慰地道謝:“大家來到這大山深處,一同坐禪修行,可謂至幸。大家都沒有辜負曜變天目。”

從坐禪會走出來,覺得有點恍惚,彷彿不是來看一個美術館裡的展覽,而是推開了一扇禪宗世界的大門。展館海報中,小堀月浦手捧著曜變天目,走出寺門,鄭重地將寺院祕藏400年的寶物呈現給大眾。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告訴我們,這隻曜變天目是龍光院的象徵,現任住持小堀月浦和尚是唯一有資格觸摸這件曜變天目的人。茶盞捧在住持蒼老的手中,曜斑奪目,內壁上幾道深淺不一的劃痕未加掩飾,那是400年前使用過的歷史印記。

同行的日本茶道具研究者、早稻田大學古谷誠章研究室研究員方愷告訴我,龍光院是大德寺下轄的24個子院之一,是一座祕庵,從不對公眾開放,這隻曜變天目也只在1990年、2000年、2017年展出過,今年是有史以來第四次對外公開。熊倉功夫對我們說,小堀月浦和尚和他本人私交甚篤,他到任美秀美術館館長之後,兩人很快達成了共識。除了這隻曜變天目,龍光院還第一次將寺院裡傳承的茶器、書畫包括牆上的匾額、茶室的拉門都拆下來,幾乎把全數“可移動”的文物都送往美秀美術館,並且住持小堀月浦親自來坐禪,就是有意識地要呈現給公眾一個完整的禪宗世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龍光院藏國寶曜變天目

展廳入口是複製的龍光院大門,讓人有一步步進入隱祕禪寺的儀式感。展品以龍光院第二代住持江月宗玩為中心,他本人收藏的書畫、茶具、茶室等,以及他引領的文人圈的相關遺存。除了曜變天目,還有油滴天目附螺鈿唐草紋天目臺、唐物丸壺茶入附菱形內黑外屈輪紋盆、大德寺住持一休大師的墨跡、南宋畫僧牧溪的《柿慄圖》,以及日本國寶、龍光院密庵茶室裡南宋禪師密庵鹹傑所寫《法語·示璋禪人》,也是現存唯一的密庵鹹傑墨跡。美秀美術館學藝部長畑中章良告訴我們,曜變天目縱然舉世無雙,但江月宗玩才是龍光院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象徵。

熊倉功夫介紹,這隻曜變天目最早的記載來自大阪富商“天王寺屋”,那是江月宗玩的家族產業,他的祖父在室町末期得到這隻曜變天目,從此成為傳家寶。祖父死後,江月宗玩的父親津田宗及修建了大通庵,庵中供奉此碗。津田宗及是著名茶人,曾任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與今井宗久、千利休並稱三宗匠,留下很多珍貴收藏。後來德川家康為一統天下,發起了決定性戰役大阪夏之陣,居於大阪的西陣豐臣家落敗,天王寺屋和大通庵也化為灰燼,不過一些藏品已經提前轉到江月宗玩所在的龍光院來了。江月宗玩是次子,但大哥宗凡早逝,他便繼承了包括曜變天目在內的家族舊藏,奇蹟般地一直保留在他任住持的龍光院裡。

400年間經歷了很多變故,大德寺的很多子寺都變賣了土地和藏品,為什麼龍光院藏品可以保存至今?畑中章良認為,一方面,龍光院的供養人是戰國名將黑田長政,他後來從豐臣陣營倒向德川陣營,一直支持著龍光院。另一方面,則是靠江月宗玩的精神力量。江月宗玩不僅是禪僧,還是有精準眼光的鑑定家,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和藝術家,把龍光院變成了文化沙龍。在這種精神的傳承下,龍光院將寺院及藏品“封印”起來,在一代代住持手中守護著,400年都沒有變換主人,如今才重見天日。

館方安排我們在閉館後參觀,這時環繞的人流散去,黑色展廳中央只有一束光,從正上方打在曜變天目的盞心,像是黑夜裡的星辰。在三隻傳世曜變天目裡,龍光院這隻並不是一眼看上去最耀眼的,但和它的歷史一樣,是最幽玄魔幻的,儀式感的打光更凸顯了這一點。漆黑的碗底,灰藍髮紫的曜斑成組分佈,像一簇一簇的花瓣,攝人心魄。由於400年前曾經使用過,內壁釉面上有些失光,清晰可辨打茶時形成的一道道劃痕。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供圖)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這個看似奇怪的展覽主題是小堀月浦和尚和熊倉功夫館長共同確定的。兩者看起來反差巨大,曜變天目是珍貴的、奢侈的,而破草鞋則是樸素破敗的,為什麼並置在一起呢?熊倉功夫解釋,小堀月浦和尚不只想展示寶物,而且想展現400年來龍光院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棵樹,不只是讓大家看“枝葉”,而是希望大家能思考“樹幹”,這個樹幹就是禪的傳統。他說,“破草鞋”是禪宗裡的概念,表面上是僧人修行的日用之物,像雷達分析圖一樣作為修行標杆,鞋越破,說明走得越多,修行更精進。再深一層,“破草鞋”其實在整個展廳裡都沒有出現,但它又無處不在。它是個無形的概念,指人的存在,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果去拷問自己,本質上是一個“無”字。“那麼,曜變天目是用多少錢都買不到的東西,無價的;破草鞋代表人存在的無常,也是無價的,兩者在本質上是共通的。讓人領悟到這一層,也是龍光院拿出祕藏400年的曜變天目的深意了。”

茶盞裡的美學風暴

儘管這隻曜變天目幸運地被龍光院護佑,一直未曾易主,但可以想見,其間潛藏著多少改朝換代的戰亂,禪寺勢力的興衰。而且在這400年間,天目盞在日本茶道中的命運也經歷了巨大的轉折與演變,茶席間絕不只是表面上的寧靜平和。這或許也是曜變天目在日本有如此獨特地位的原因之一。

“天目”是日本對於中國黑釉茶盞的特有稱呼。最流行的說法,是說南宋時期日本的僧人到浙江天目山的禪寺修習時,見到寺院內使用的黑釉茶盞,愛不釋手,回國時攜帶了若干個,“天目”也由此得名,還分門別類為油滴天目、禾目天目、灰被天目等。宋代時中國盛行點茶,將茶餅碾羅成末,調膏於盞中,用沸水衝點擊拂,好的茶末顏色發白,宜用黑盞。興之所至時鬥茶,比試技巧,這時黑釉茶盞的優勢更是顯著,可以襯托出茶湯之白,便於觀茶色,驗水痕。

在眾多黑釉茶盞中,首推福建建窯燒製的建盞,精通茶道的宋徽宗也將其作為御前賜茶的茶盞。建盞普遍採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釉層厚重而肥潤,《格古要論》贊其“色黑而滋潤”。燒製時採用正燒法,口沿釉薄,而內底釉積,外壁多施半釉,常見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由於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建窯黑釉呈現出絢爛多變的紋理,實際上是如雲似霧的結晶體,以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等最具代表。北宋晚期,宋徽宗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推崇不已:“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而建盞器型也符合宋代的尚用美學,呈斗笠式,口沿內斂,斜腹,矮圈足。《大觀茶論》雲:“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不過,元朝之後,點茶與鬥茶之風不再盛行,建盞的光芒也黯淡了下來。

而在日本,12世紀以來,僧人帶來的宋朝飲茶習俗逐漸風行,不少禪院都定期舉辦茶會,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雛形。到了15世紀的室町時期,飲茶更在貴族中流行,當時茶會的內容之一,就是鑑賞器物。熊倉功夫說,那個時候日本將中國傳來的物品稱之為“唐物”,當權者都想要追求唐物當中最好的物品,特別是繪畫、工藝品、陶瓷器,其中茶道中最為推崇的茶碗,就是建盞。建盞不僅是千金難求的珍稀唐物,躋身於足利將軍收藏在京都東山的“東山御物”之列,也成為象徵將軍身份的“格式道具”。

日本最早的“曜變”記錄來自《能阿相傳集》,“曜變(建盞之名)天下稀有之物,釉色如豹皮,建盞中之上上品也”。1511年,相阿彌在《君臺觀左右帳記》中記錄,足利將軍與朋友們對其所收藏的唐物進行評鑑:“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熊倉功夫說,“匹”是日本當時的貨幣單位,“萬匹之物”形容非常昂貴、豪華,這也是“唐物”給人的整體印象,曜變天目就是象徵。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

為了探尋龍光院曜變天目的歷史源流,我們去了位於京都北部的大德寺。大德寺是鎌倉年間的1319年由大燈國師創立的,大燈國師以嚴格的家風而聞名,使得花園上皇和後醍醐天皇均皈依其門下,後醍醐天皇更稱大德寺為“本朝無雙的禪苑”。寺院曾在戰亂中被燒燬,後來著名的一休大師80歲高齡時任大德寺住持,重建了大德寺。大德寺最大的危機出現在明治維新時期,在全盤西化的背景下,明治天皇從京都搬到東京,開始推崇神道教,廢棄佛教。佛教失去了供養,當時很多子院都無以為繼了,開始賣地、賣藏品,各謀出路。到如今,大德寺有24間子院,仍是洛北最大的寺院,也是禪宗文化中心之一,尤以茶道而聞名。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獨坐庭”

京都的新綠季,滿眼鬱鬱蔥蔥的景緻,幾間平時閉門的子院在做特別開放,而神祕的龍光院依然大門緊閉。我們去了常年開放的瑞峰院拜訪,這裡仿蓬萊仙山而作的庭園“獨坐庭”很有名,而且經常舉辦坐禪會,也是寺院獲取收益的一種方式。當天是週末,寺院裡不只來來往往的遊客,還有和服盛裝而來的賓客,正聚在這裡舉辦一場茶會。老住持前田昌道在廣間裡招待我們,講述一番寺院歷史,一個年輕僧人在我們每人面前奉上一碗抹茶。他小心翼翼地將茶碗有圖案的一面轉過來,便於我們欣賞。茶席上,每個茶碗都不盡相同,九穀燒、樂燒、瀨戶燒……儘管每個碗裡都是鮮妍的綠色茶湯,但似乎每人眼裡的景緻和入口的味道都不一樣。

老住持的兒子、下任住持前田繼道告訴我們,大德寺初建的戰國時代,各院住持都是由天皇任命的,地方上的藩主、退役的武將也聚集而來,拜見天皇,獲得大名的頭銜,獲得一塊寺院的封地,本人成為寺院的供養人,兒子留下來當僧侶,就這樣大德寺周邊形成了一個貴族圈層。比如黑田家族,就是在龍光院裡從武將變成大名,一直供養著龍光院。當時各種茶道、書道、花道興起,武士們也開始攢寶貝,寶貝多了想給人看,於是茶盞的展示也逐漸融入到茶道中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住持前田昌道

在瑞峰院的日常茶席上,並沒有天目碗的身影。前田繼道說,天目茶碗平時供在佛龕裡,偶爾有特殊儀式時才拿出來,而且都是下層對上層奉茶時使用。其間的演變,是一場關於茶道的美學革命,也是沒有刀光劍影但又扣人心魄的權力之爭。熊倉功夫館長告訴我們,室町時代的足利將軍在《君臺觀左右帳記》裡面給茶碗評級,標準就是高貴、權力和財富,中國來的曜變天目為最高等,朝鮮半島來的、日本本土的都在其次。雖然當時權貴們對“唐物”極為推崇,尤其以“東山御物”為典型,但普通人畢竟難以獲得。那麼,能否不全部用“唐物”,其中加入“和物”來調和呢,於是人們就有產生了建立一種新的審美的想法。

日本文學史家加藤週一指出,到了16世紀,飲茶滲透到了富裕的商人階層。他們主張主客同席,不再由專人泡茶,而是主人給客人泡茶、敬茶。商人武野邵鷗專門建了一間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就是後來流行的“四疊半”茶室,方柱,白牆。茶具不光使用中國的,也有朝鮮半島的,還有日本信樂、備前的陶器,瀨戶燒的茶碗,帶有明顯的“草菴茶”傾向。把這種傾向徹底化的是後來被尊為“茶聖”的千利休。千利休曾擔任豐臣秀吉的“茶頭”,秀吉喜歡在大廳裡舉辦豪華茶會,而千利休卻越來越推崇草菴茶,他把茶室做得更小,只有兩張榻榻米大小,用原木柱代替了方柱,土牆代替了白牆。茶室裡替代華麗天目茶碗的,是看似粗糙樸拙的樂燒。樂燒茶碗的原型據說是一個從朝鮮半島來的瓦匠長次郎做的,千利休讓他完全按自己的想法試著做出來,為直壁墩形,碗底比建盞更寬大,點茶時可以穩穩地放在榻榻米上。更為重要的是,它器壁較厚,也不勻稱,釉色為黑色或赤色,表面還有斑紋,看似不經意而成,其實工藝相當複雜。樂燒的美學,正與禪宗裡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相吻合,而與此結合的茶道,也從世俗享樂中走出來,變成一種美的宗教。可以說,千利休通過草菴茶改革,將美的價值從一個極端推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在美學領域對權力的挑戰,終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但他創立的“清貧、幽寂、安靜、簡樸”的茶道美學體系,以及對內向性、精神性價值的重建,一直延續下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日本京都大德寺

從18疊的廣間裡喝過茶,前田繼道引領我們去瑞峰院裡的另一處只有兩疊的小茶室。前田繼道說,這是在千利休去世50年之後,找出了他1582年在妙喜庵修建的國寶茶室“待庵”的原圖紙,按圖嚴格複製的。這裡也有350年曆史了,而且還在繼續使用。茶室的入口很難說是門,只是一個狹小低矮的小洞,可以想象,當時無論什麼人,天皇、高僧、大名、武將,都得屈膝卑躬鑽進去,眾人平等。茶室內部只有兩張榻榻米(約6.6平方米)大小,加上次間和水屋,總共才四塊半榻榻米。仔細打量,茶室的牆壁全是黑漆漆的混合著茅草的土牆,窗子窄小,糊著灰暗的窗紙遮光,天花板的邊緣和坡頂的椽子是竹子做的,房樑屋柱都是細杉樹幹,保留著彎曲的原始形狀,室內放置著樸素的插花和禪意的茶掛,可以說將人的慾望降低到極限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內織田信長陵墓

前田繼道說,兩疊茶室源於千利休的想法,主人一張榻榻米,客人另一張,這樣就夠了。而且在千利休的期待中,人活著,坐只需半張榻榻米,睡只需一張榻榻米。如此看來,兩疊茶室算很寬敞的了。我們四人進去,前田繼道坐在靠門口的一張榻榻米上,另外三個人坐在裡面的另一張上,賓主之間早已超過人類心理上的舒適距離。前田繼道告訴我們,在這樣的茶室裡,就像被包裹在母親的子宮裡面,所有人分享一碗濃茶,要喝半天之久,坦誠相見,無法掩飾。也正因如此,有一種緊張感,一切舉止都不得輕疏,與其說是喝茶,不如說是修行。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4期,原文標題《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都收藏在日本,且被奉為“國寶”文物。趕在三大曜變天目同期展出的5月,我從滋賀的美秀美術館,到奈良國立博物館,再到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一一尋訪。某種意義上,這幽玄閃耀如星夜的黑釉茶盞,不僅是宋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茶道名盞,更是權力、信仰與財富的象徵物。

文/賈冬婷 攝影/張雷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藤田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燈光暗下來,彷彿置身佛寺中。身著灰黑色袈裟的小崛月浦和尚掃了一眼席地而坐的人們,聲音蒼老而謙遜:“感謝各位遠道而來,大家參觀過曜變天目了嗎?”他話鋒一轉,“這些東西對我們佛教徒來說算不上是寶貝呢。國寶天目茶盞的曜斑是泥在火裡炙烤出來的,會破碎,會消失。這些眼睛能看得到的事物,我們不會稱之為寶貝。那麼,什麼可以稱之為寶貝呢?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倒茶的心意啊。每天汲取自己心底的水源,過上充實的生活,這也是坐禪的目的。”

這天一早,我們從京都開車一個多小時到滋賀,由城市到鄉村,周圍漸漸被新綠季節的山林環繞,再穿過一條長長隧道,便如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一樣,豁然發現眼前的“桃花源”美秀美術館了。本來,我們完全是衝著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在此展出的曜變天目茶碗來的,沒想到,正好遇上龍光院現任住持小崛月浦和尚在此舉辦坐禪會,這也是一期一會的緣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曜變天目展廳的入口處復原了龍光院佛龕

小崛月浦和尚緩緩介紹坐禪之法,如何挺直肩背,深呼吸,盤腿坐。“閉上眼睛,但請不要睡著哦。”“如果想要獲得香板敲打,我到面前的時候,請合上掌心。敲打很痛的哦,但反覆敲打會更接近釋迦大師的體悟。”隨著一聲清脆的“叮”,30分鐘的坐禪開始了。黑暗中只聽老和尚的腳步聲,每走一步停頓一下,似乎在檢查面前的人是否挺直了身板。一陣陣打板子的聲音在靜謐中格外地響,不由得更加正襟危坐,生怕他手裡的香板冷不丁地打到自己身上。腳步聲越來越近了,又忍不住想嚐嚐打板子的滋味,於是咬牙合掌。老和尚在我面前站定了,舉起香板,“砰-砰-砰”三下,落在左肩上,立即感覺火辣辣地疼。他喘口氣,又用力打向另一側,“砰-砰-砰”,這次輪到右肩也灼燒起來。奇怪的是,盤坐帶來的痠麻也因為這疼痛而減弱了許多,終於堅持到又一聲“叮”響起,坐禪結束了。燈光亮起,小崛月浦欣慰地道謝:“大家來到這大山深處,一同坐禪修行,可謂至幸。大家都沒有辜負曜變天目。”

從坐禪會走出來,覺得有點恍惚,彷彿不是來看一個美術館裡的展覽,而是推開了一扇禪宗世界的大門。展館海報中,小堀月浦手捧著曜變天目,走出寺門,鄭重地將寺院祕藏400年的寶物呈現給大眾。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告訴我們,這隻曜變天目是龍光院的象徵,現任住持小堀月浦和尚是唯一有資格觸摸這件曜變天目的人。茶盞捧在住持蒼老的手中,曜斑奪目,內壁上幾道深淺不一的劃痕未加掩飾,那是400年前使用過的歷史印記。

同行的日本茶道具研究者、早稻田大學古谷誠章研究室研究員方愷告訴我,龍光院是大德寺下轄的24個子院之一,是一座祕庵,從不對公眾開放,這隻曜變天目也只在1990年、2000年、2017年展出過,今年是有史以來第四次對外公開。熊倉功夫對我們說,小堀月浦和尚和他本人私交甚篤,他到任美秀美術館館長之後,兩人很快達成了共識。除了這隻曜變天目,龍光院還第一次將寺院裡傳承的茶器、書畫包括牆上的匾額、茶室的拉門都拆下來,幾乎把全數“可移動”的文物都送往美秀美術館,並且住持小堀月浦親自來坐禪,就是有意識地要呈現給公眾一個完整的禪宗世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龍光院藏國寶曜變天目

展廳入口是複製的龍光院大門,讓人有一步步進入隱祕禪寺的儀式感。展品以龍光院第二代住持江月宗玩為中心,他本人收藏的書畫、茶具、茶室等,以及他引領的文人圈的相關遺存。除了曜變天目,還有油滴天目附螺鈿唐草紋天目臺、唐物丸壺茶入附菱形內黑外屈輪紋盆、大德寺住持一休大師的墨跡、南宋畫僧牧溪的《柿慄圖》,以及日本國寶、龍光院密庵茶室裡南宋禪師密庵鹹傑所寫《法語·示璋禪人》,也是現存唯一的密庵鹹傑墨跡。美秀美術館學藝部長畑中章良告訴我們,曜變天目縱然舉世無雙,但江月宗玩才是龍光院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象徵。

熊倉功夫介紹,這隻曜變天目最早的記載來自大阪富商“天王寺屋”,那是江月宗玩的家族產業,他的祖父在室町末期得到這隻曜變天目,從此成為傳家寶。祖父死後,江月宗玩的父親津田宗及修建了大通庵,庵中供奉此碗。津田宗及是著名茶人,曾任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與今井宗久、千利休並稱三宗匠,留下很多珍貴收藏。後來德川家康為一統天下,發起了決定性戰役大阪夏之陣,居於大阪的西陣豐臣家落敗,天王寺屋和大通庵也化為灰燼,不過一些藏品已經提前轉到江月宗玩所在的龍光院來了。江月宗玩是次子,但大哥宗凡早逝,他便繼承了包括曜變天目在內的家族舊藏,奇蹟般地一直保留在他任住持的龍光院裡。

400年間經歷了很多變故,大德寺的很多子寺都變賣了土地和藏品,為什麼龍光院藏品可以保存至今?畑中章良認為,一方面,龍光院的供養人是戰國名將黑田長政,他後來從豐臣陣營倒向德川陣營,一直支持著龍光院。另一方面,則是靠江月宗玩的精神力量。江月宗玩不僅是禪僧,還是有精準眼光的鑑定家,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和藝術家,把龍光院變成了文化沙龍。在這種精神的傳承下,龍光院將寺院及藏品“封印”起來,在一代代住持手中守護著,400年都沒有變換主人,如今才重見天日。

館方安排我們在閉館後參觀,這時環繞的人流散去,黑色展廳中央只有一束光,從正上方打在曜變天目的盞心,像是黑夜裡的星辰。在三隻傳世曜變天目裡,龍光院這隻並不是一眼看上去最耀眼的,但和它的歷史一樣,是最幽玄魔幻的,儀式感的打光更凸顯了這一點。漆黑的碗底,灰藍髮紫的曜斑成組分佈,像一簇一簇的花瓣,攝人心魄。由於400年前曾經使用過,內壁釉面上有些失光,清晰可辨打茶時形成的一道道劃痕。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供圖)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這個看似奇怪的展覽主題是小堀月浦和尚和熊倉功夫館長共同確定的。兩者看起來反差巨大,曜變天目是珍貴的、奢侈的,而破草鞋則是樸素破敗的,為什麼並置在一起呢?熊倉功夫解釋,小堀月浦和尚不只想展示寶物,而且想展現400年來龍光院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棵樹,不只是讓大家看“枝葉”,而是希望大家能思考“樹幹”,這個樹幹就是禪的傳統。他說,“破草鞋”是禪宗裡的概念,表面上是僧人修行的日用之物,像雷達分析圖一樣作為修行標杆,鞋越破,說明走得越多,修行更精進。再深一層,“破草鞋”其實在整個展廳裡都沒有出現,但它又無處不在。它是個無形的概念,指人的存在,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果去拷問自己,本質上是一個“無”字。“那麼,曜變天目是用多少錢都買不到的東西,無價的;破草鞋代表人存在的無常,也是無價的,兩者在本質上是共通的。讓人領悟到這一層,也是龍光院拿出祕藏400年的曜變天目的深意了。”

茶盞裡的美學風暴

儘管這隻曜變天目幸運地被龍光院護佑,一直未曾易主,但可以想見,其間潛藏著多少改朝換代的戰亂,禪寺勢力的興衰。而且在這400年間,天目盞在日本茶道中的命運也經歷了巨大的轉折與演變,茶席間絕不只是表面上的寧靜平和。這或許也是曜變天目在日本有如此獨特地位的原因之一。

“天目”是日本對於中國黑釉茶盞的特有稱呼。最流行的說法,是說南宋時期日本的僧人到浙江天目山的禪寺修習時,見到寺院內使用的黑釉茶盞,愛不釋手,回國時攜帶了若干個,“天目”也由此得名,還分門別類為油滴天目、禾目天目、灰被天目等。宋代時中國盛行點茶,將茶餅碾羅成末,調膏於盞中,用沸水衝點擊拂,好的茶末顏色發白,宜用黑盞。興之所至時鬥茶,比試技巧,這時黑釉茶盞的優勢更是顯著,可以襯托出茶湯之白,便於觀茶色,驗水痕。

在眾多黑釉茶盞中,首推福建建窯燒製的建盞,精通茶道的宋徽宗也將其作為御前賜茶的茶盞。建盞普遍採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釉層厚重而肥潤,《格古要論》贊其“色黑而滋潤”。燒製時採用正燒法,口沿釉薄,而內底釉積,外壁多施半釉,常見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由於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建窯黑釉呈現出絢爛多變的紋理,實際上是如雲似霧的結晶體,以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等最具代表。北宋晚期,宋徽宗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推崇不已:“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而建盞器型也符合宋代的尚用美學,呈斗笠式,口沿內斂,斜腹,矮圈足。《大觀茶論》雲:“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不過,元朝之後,點茶與鬥茶之風不再盛行,建盞的光芒也黯淡了下來。

而在日本,12世紀以來,僧人帶來的宋朝飲茶習俗逐漸風行,不少禪院都定期舉辦茶會,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雛形。到了15世紀的室町時期,飲茶更在貴族中流行,當時茶會的內容之一,就是鑑賞器物。熊倉功夫說,那個時候日本將中國傳來的物品稱之為“唐物”,當權者都想要追求唐物當中最好的物品,特別是繪畫、工藝品、陶瓷器,其中茶道中最為推崇的茶碗,就是建盞。建盞不僅是千金難求的珍稀唐物,躋身於足利將軍收藏在京都東山的“東山御物”之列,也成為象徵將軍身份的“格式道具”。

日本最早的“曜變”記錄來自《能阿相傳集》,“曜變(建盞之名)天下稀有之物,釉色如豹皮,建盞中之上上品也”。1511年,相阿彌在《君臺觀左右帳記》中記錄,足利將軍與朋友們對其所收藏的唐物進行評鑑:“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熊倉功夫說,“匹”是日本當時的貨幣單位,“萬匹之物”形容非常昂貴、豪華,這也是“唐物”給人的整體印象,曜變天目就是象徵。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

為了探尋龍光院曜變天目的歷史源流,我們去了位於京都北部的大德寺。大德寺是鎌倉年間的1319年由大燈國師創立的,大燈國師以嚴格的家風而聞名,使得花園上皇和後醍醐天皇均皈依其門下,後醍醐天皇更稱大德寺為“本朝無雙的禪苑”。寺院曾在戰亂中被燒燬,後來著名的一休大師80歲高齡時任大德寺住持,重建了大德寺。大德寺最大的危機出現在明治維新時期,在全盤西化的背景下,明治天皇從京都搬到東京,開始推崇神道教,廢棄佛教。佛教失去了供養,當時很多子院都無以為繼了,開始賣地、賣藏品,各謀出路。到如今,大德寺有24間子院,仍是洛北最大的寺院,也是禪宗文化中心之一,尤以茶道而聞名。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獨坐庭”

京都的新綠季,滿眼鬱鬱蔥蔥的景緻,幾間平時閉門的子院在做特別開放,而神祕的龍光院依然大門緊閉。我們去了常年開放的瑞峰院拜訪,這裡仿蓬萊仙山而作的庭園“獨坐庭”很有名,而且經常舉辦坐禪會,也是寺院獲取收益的一種方式。當天是週末,寺院裡不只來來往往的遊客,還有和服盛裝而來的賓客,正聚在這裡舉辦一場茶會。老住持前田昌道在廣間裡招待我們,講述一番寺院歷史,一個年輕僧人在我們每人面前奉上一碗抹茶。他小心翼翼地將茶碗有圖案的一面轉過來,便於我們欣賞。茶席上,每個茶碗都不盡相同,九穀燒、樂燒、瀨戶燒……儘管每個碗裡都是鮮妍的綠色茶湯,但似乎每人眼裡的景緻和入口的味道都不一樣。

老住持的兒子、下任住持前田繼道告訴我們,大德寺初建的戰國時代,各院住持都是由天皇任命的,地方上的藩主、退役的武將也聚集而來,拜見天皇,獲得大名的頭銜,獲得一塊寺院的封地,本人成為寺院的供養人,兒子留下來當僧侶,就這樣大德寺周邊形成了一個貴族圈層。比如黑田家族,就是在龍光院裡從武將變成大名,一直供養著龍光院。當時各種茶道、書道、花道興起,武士們也開始攢寶貝,寶貝多了想給人看,於是茶盞的展示也逐漸融入到茶道中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住持前田昌道

在瑞峰院的日常茶席上,並沒有天目碗的身影。前田繼道說,天目茶碗平時供在佛龕裡,偶爾有特殊儀式時才拿出來,而且都是下層對上層奉茶時使用。其間的演變,是一場關於茶道的美學革命,也是沒有刀光劍影但又扣人心魄的權力之爭。熊倉功夫館長告訴我們,室町時代的足利將軍在《君臺觀左右帳記》裡面給茶碗評級,標準就是高貴、權力和財富,中國來的曜變天目為最高等,朝鮮半島來的、日本本土的都在其次。雖然當時權貴們對“唐物”極為推崇,尤其以“東山御物”為典型,但普通人畢竟難以獲得。那麼,能否不全部用“唐物”,其中加入“和物”來調和呢,於是人們就有產生了建立一種新的審美的想法。

日本文學史家加藤週一指出,到了16世紀,飲茶滲透到了富裕的商人階層。他們主張主客同席,不再由專人泡茶,而是主人給客人泡茶、敬茶。商人武野邵鷗專門建了一間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就是後來流行的“四疊半”茶室,方柱,白牆。茶具不光使用中國的,也有朝鮮半島的,還有日本信樂、備前的陶器,瀨戶燒的茶碗,帶有明顯的“草菴茶”傾向。把這種傾向徹底化的是後來被尊為“茶聖”的千利休。千利休曾擔任豐臣秀吉的“茶頭”,秀吉喜歡在大廳裡舉辦豪華茶會,而千利休卻越來越推崇草菴茶,他把茶室做得更小,只有兩張榻榻米大小,用原木柱代替了方柱,土牆代替了白牆。茶室裡替代華麗天目茶碗的,是看似粗糙樸拙的樂燒。樂燒茶碗的原型據說是一個從朝鮮半島來的瓦匠長次郎做的,千利休讓他完全按自己的想法試著做出來,為直壁墩形,碗底比建盞更寬大,點茶時可以穩穩地放在榻榻米上。更為重要的是,它器壁較厚,也不勻稱,釉色為黑色或赤色,表面還有斑紋,看似不經意而成,其實工藝相當複雜。樂燒的美學,正與禪宗裡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相吻合,而與此結合的茶道,也從世俗享樂中走出來,變成一種美的宗教。可以說,千利休通過草菴茶改革,將美的價值從一個極端推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在美學領域對權力的挑戰,終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但他創立的“清貧、幽寂、安靜、簡樸”的茶道美學體系,以及對內向性、精神性價值的重建,一直延續下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日本京都大德寺

從18疊的廣間裡喝過茶,前田繼道引領我們去瑞峰院裡的另一處只有兩疊的小茶室。前田繼道說,這是在千利休去世50年之後,找出了他1582年在妙喜庵修建的國寶茶室“待庵”的原圖紙,按圖嚴格複製的。這裡也有350年曆史了,而且還在繼續使用。茶室的入口很難說是門,只是一個狹小低矮的小洞,可以想象,當時無論什麼人,天皇、高僧、大名、武將,都得屈膝卑躬鑽進去,眾人平等。茶室內部只有兩張榻榻米(約6.6平方米)大小,加上次間和水屋,總共才四塊半榻榻米。仔細打量,茶室的牆壁全是黑漆漆的混合著茅草的土牆,窗子窄小,糊著灰暗的窗紙遮光,天花板的邊緣和坡頂的椽子是竹子做的,房樑屋柱都是細杉樹幹,保留著彎曲的原始形狀,室內放置著樸素的插花和禪意的茶掛,可以說將人的慾望降低到極限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內織田信長陵墓

前田繼道說,兩疊茶室源於千利休的想法,主人一張榻榻米,客人另一張,這樣就夠了。而且在千利休的期待中,人活著,坐只需半張榻榻米,睡只需一張榻榻米。如此看來,兩疊茶室算很寬敞的了。我們四人進去,前田繼道坐在靠門口的一張榻榻米上,另外三個人坐在裡面的另一張上,賓主之間早已超過人類心理上的舒適距離。前田繼道告訴我們,在這樣的茶室裡,就像被包裹在母親的子宮裡面,所有人分享一碗濃茶,要喝半天之久,坦誠相見,無法掩飾。也正因如此,有一種緊張感,一切舉止都不得輕疏,與其說是喝茶,不如說是修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4期,原文標題《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都收藏在日本,且被奉為“國寶”文物。趕在三大曜變天目同期展出的5月,我從滋賀的美秀美術館,到奈良國立博物館,再到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一一尋訪。某種意義上,這幽玄閃耀如星夜的黑釉茶盞,不僅是宋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茶道名盞,更是權力、信仰與財富的象徵物。

文/賈冬婷 攝影/張雷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藤田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燈光暗下來,彷彿置身佛寺中。身著灰黑色袈裟的小崛月浦和尚掃了一眼席地而坐的人們,聲音蒼老而謙遜:“感謝各位遠道而來,大家參觀過曜變天目了嗎?”他話鋒一轉,“這些東西對我們佛教徒來說算不上是寶貝呢。國寶天目茶盞的曜斑是泥在火裡炙烤出來的,會破碎,會消失。這些眼睛能看得到的事物,我們不會稱之為寶貝。那麼,什麼可以稱之為寶貝呢?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倒茶的心意啊。每天汲取自己心底的水源,過上充實的生活,這也是坐禪的目的。”

這天一早,我們從京都開車一個多小時到滋賀,由城市到鄉村,周圍漸漸被新綠季節的山林環繞,再穿過一條長長隧道,便如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一樣,豁然發現眼前的“桃花源”美秀美術館了。本來,我們完全是衝著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在此展出的曜變天目茶碗來的,沒想到,正好遇上龍光院現任住持小崛月浦和尚在此舉辦坐禪會,這也是一期一會的緣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曜變天目展廳的入口處復原了龍光院佛龕

小崛月浦和尚緩緩介紹坐禪之法,如何挺直肩背,深呼吸,盤腿坐。“閉上眼睛,但請不要睡著哦。”“如果想要獲得香板敲打,我到面前的時候,請合上掌心。敲打很痛的哦,但反覆敲打會更接近釋迦大師的體悟。”隨著一聲清脆的“叮”,30分鐘的坐禪開始了。黑暗中只聽老和尚的腳步聲,每走一步停頓一下,似乎在檢查面前的人是否挺直了身板。一陣陣打板子的聲音在靜謐中格外地響,不由得更加正襟危坐,生怕他手裡的香板冷不丁地打到自己身上。腳步聲越來越近了,又忍不住想嚐嚐打板子的滋味,於是咬牙合掌。老和尚在我面前站定了,舉起香板,“砰-砰-砰”三下,落在左肩上,立即感覺火辣辣地疼。他喘口氣,又用力打向另一側,“砰-砰-砰”,這次輪到右肩也灼燒起來。奇怪的是,盤坐帶來的痠麻也因為這疼痛而減弱了許多,終於堅持到又一聲“叮”響起,坐禪結束了。燈光亮起,小崛月浦欣慰地道謝:“大家來到這大山深處,一同坐禪修行,可謂至幸。大家都沒有辜負曜變天目。”

從坐禪會走出來,覺得有點恍惚,彷彿不是來看一個美術館裡的展覽,而是推開了一扇禪宗世界的大門。展館海報中,小堀月浦手捧著曜變天目,走出寺門,鄭重地將寺院祕藏400年的寶物呈現給大眾。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告訴我們,這隻曜變天目是龍光院的象徵,現任住持小堀月浦和尚是唯一有資格觸摸這件曜變天目的人。茶盞捧在住持蒼老的手中,曜斑奪目,內壁上幾道深淺不一的劃痕未加掩飾,那是400年前使用過的歷史印記。

同行的日本茶道具研究者、早稻田大學古谷誠章研究室研究員方愷告訴我,龍光院是大德寺下轄的24個子院之一,是一座祕庵,從不對公眾開放,這隻曜變天目也只在1990年、2000年、2017年展出過,今年是有史以來第四次對外公開。熊倉功夫對我們說,小堀月浦和尚和他本人私交甚篤,他到任美秀美術館館長之後,兩人很快達成了共識。除了這隻曜變天目,龍光院還第一次將寺院裡傳承的茶器、書畫包括牆上的匾額、茶室的拉門都拆下來,幾乎把全數“可移動”的文物都送往美秀美術館,並且住持小堀月浦親自來坐禪,就是有意識地要呈現給公眾一個完整的禪宗世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龍光院藏國寶曜變天目

展廳入口是複製的龍光院大門,讓人有一步步進入隱祕禪寺的儀式感。展品以龍光院第二代住持江月宗玩為中心,他本人收藏的書畫、茶具、茶室等,以及他引領的文人圈的相關遺存。除了曜變天目,還有油滴天目附螺鈿唐草紋天目臺、唐物丸壺茶入附菱形內黑外屈輪紋盆、大德寺住持一休大師的墨跡、南宋畫僧牧溪的《柿慄圖》,以及日本國寶、龍光院密庵茶室裡南宋禪師密庵鹹傑所寫《法語·示璋禪人》,也是現存唯一的密庵鹹傑墨跡。美秀美術館學藝部長畑中章良告訴我們,曜變天目縱然舉世無雙,但江月宗玩才是龍光院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象徵。

熊倉功夫介紹,這隻曜變天目最早的記載來自大阪富商“天王寺屋”,那是江月宗玩的家族產業,他的祖父在室町末期得到這隻曜變天目,從此成為傳家寶。祖父死後,江月宗玩的父親津田宗及修建了大通庵,庵中供奉此碗。津田宗及是著名茶人,曾任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與今井宗久、千利休並稱三宗匠,留下很多珍貴收藏。後來德川家康為一統天下,發起了決定性戰役大阪夏之陣,居於大阪的西陣豐臣家落敗,天王寺屋和大通庵也化為灰燼,不過一些藏品已經提前轉到江月宗玩所在的龍光院來了。江月宗玩是次子,但大哥宗凡早逝,他便繼承了包括曜變天目在內的家族舊藏,奇蹟般地一直保留在他任住持的龍光院裡。

400年間經歷了很多變故,大德寺的很多子寺都變賣了土地和藏品,為什麼龍光院藏品可以保存至今?畑中章良認為,一方面,龍光院的供養人是戰國名將黑田長政,他後來從豐臣陣營倒向德川陣營,一直支持著龍光院。另一方面,則是靠江月宗玩的精神力量。江月宗玩不僅是禪僧,還是有精準眼光的鑑定家,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和藝術家,把龍光院變成了文化沙龍。在這種精神的傳承下,龍光院將寺院及藏品“封印”起來,在一代代住持手中守護著,400年都沒有變換主人,如今才重見天日。

館方安排我們在閉館後參觀,這時環繞的人流散去,黑色展廳中央只有一束光,從正上方打在曜變天目的盞心,像是黑夜裡的星辰。在三隻傳世曜變天目裡,龍光院這隻並不是一眼看上去最耀眼的,但和它的歷史一樣,是最幽玄魔幻的,儀式感的打光更凸顯了這一點。漆黑的碗底,灰藍髮紫的曜斑成組分佈,像一簇一簇的花瓣,攝人心魄。由於400年前曾經使用過,內壁釉面上有些失光,清晰可辨打茶時形成的一道道劃痕。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供圖)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這個看似奇怪的展覽主題是小堀月浦和尚和熊倉功夫館長共同確定的。兩者看起來反差巨大,曜變天目是珍貴的、奢侈的,而破草鞋則是樸素破敗的,為什麼並置在一起呢?熊倉功夫解釋,小堀月浦和尚不只想展示寶物,而且想展現400年來龍光院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棵樹,不只是讓大家看“枝葉”,而是希望大家能思考“樹幹”,這個樹幹就是禪的傳統。他說,“破草鞋”是禪宗裡的概念,表面上是僧人修行的日用之物,像雷達分析圖一樣作為修行標杆,鞋越破,說明走得越多,修行更精進。再深一層,“破草鞋”其實在整個展廳裡都沒有出現,但它又無處不在。它是個無形的概念,指人的存在,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果去拷問自己,本質上是一個“無”字。“那麼,曜變天目是用多少錢都買不到的東西,無價的;破草鞋代表人存在的無常,也是無價的,兩者在本質上是共通的。讓人領悟到這一層,也是龍光院拿出祕藏400年的曜變天目的深意了。”

茶盞裡的美學風暴

儘管這隻曜變天目幸運地被龍光院護佑,一直未曾易主,但可以想見,其間潛藏著多少改朝換代的戰亂,禪寺勢力的興衰。而且在這400年間,天目盞在日本茶道中的命運也經歷了巨大的轉折與演變,茶席間絕不只是表面上的寧靜平和。這或許也是曜變天目在日本有如此獨特地位的原因之一。

“天目”是日本對於中國黑釉茶盞的特有稱呼。最流行的說法,是說南宋時期日本的僧人到浙江天目山的禪寺修習時,見到寺院內使用的黑釉茶盞,愛不釋手,回國時攜帶了若干個,“天目”也由此得名,還分門別類為油滴天目、禾目天目、灰被天目等。宋代時中國盛行點茶,將茶餅碾羅成末,調膏於盞中,用沸水衝點擊拂,好的茶末顏色發白,宜用黑盞。興之所至時鬥茶,比試技巧,這時黑釉茶盞的優勢更是顯著,可以襯托出茶湯之白,便於觀茶色,驗水痕。

在眾多黑釉茶盞中,首推福建建窯燒製的建盞,精通茶道的宋徽宗也將其作為御前賜茶的茶盞。建盞普遍採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釉層厚重而肥潤,《格古要論》贊其“色黑而滋潤”。燒製時採用正燒法,口沿釉薄,而內底釉積,外壁多施半釉,常見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由於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建窯黑釉呈現出絢爛多變的紋理,實際上是如雲似霧的結晶體,以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等最具代表。北宋晚期,宋徽宗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推崇不已:“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而建盞器型也符合宋代的尚用美學,呈斗笠式,口沿內斂,斜腹,矮圈足。《大觀茶論》雲:“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不過,元朝之後,點茶與鬥茶之風不再盛行,建盞的光芒也黯淡了下來。

而在日本,12世紀以來,僧人帶來的宋朝飲茶習俗逐漸風行,不少禪院都定期舉辦茶會,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雛形。到了15世紀的室町時期,飲茶更在貴族中流行,當時茶會的內容之一,就是鑑賞器物。熊倉功夫說,那個時候日本將中國傳來的物品稱之為“唐物”,當權者都想要追求唐物當中最好的物品,特別是繪畫、工藝品、陶瓷器,其中茶道中最為推崇的茶碗,就是建盞。建盞不僅是千金難求的珍稀唐物,躋身於足利將軍收藏在京都東山的“東山御物”之列,也成為象徵將軍身份的“格式道具”。

日本最早的“曜變”記錄來自《能阿相傳集》,“曜變(建盞之名)天下稀有之物,釉色如豹皮,建盞中之上上品也”。1511年,相阿彌在《君臺觀左右帳記》中記錄,足利將軍與朋友們對其所收藏的唐物進行評鑑:“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熊倉功夫說,“匹”是日本當時的貨幣單位,“萬匹之物”形容非常昂貴、豪華,這也是“唐物”給人的整體印象,曜變天目就是象徵。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

為了探尋龍光院曜變天目的歷史源流,我們去了位於京都北部的大德寺。大德寺是鎌倉年間的1319年由大燈國師創立的,大燈國師以嚴格的家風而聞名,使得花園上皇和後醍醐天皇均皈依其門下,後醍醐天皇更稱大德寺為“本朝無雙的禪苑”。寺院曾在戰亂中被燒燬,後來著名的一休大師80歲高齡時任大德寺住持,重建了大德寺。大德寺最大的危機出現在明治維新時期,在全盤西化的背景下,明治天皇從京都搬到東京,開始推崇神道教,廢棄佛教。佛教失去了供養,當時很多子院都無以為繼了,開始賣地、賣藏品,各謀出路。到如今,大德寺有24間子院,仍是洛北最大的寺院,也是禪宗文化中心之一,尤以茶道而聞名。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獨坐庭”

京都的新綠季,滿眼鬱鬱蔥蔥的景緻,幾間平時閉門的子院在做特別開放,而神祕的龍光院依然大門緊閉。我們去了常年開放的瑞峰院拜訪,這裡仿蓬萊仙山而作的庭園“獨坐庭”很有名,而且經常舉辦坐禪會,也是寺院獲取收益的一種方式。當天是週末,寺院裡不只來來往往的遊客,還有和服盛裝而來的賓客,正聚在這裡舉辦一場茶會。老住持前田昌道在廣間裡招待我們,講述一番寺院歷史,一個年輕僧人在我們每人面前奉上一碗抹茶。他小心翼翼地將茶碗有圖案的一面轉過來,便於我們欣賞。茶席上,每個茶碗都不盡相同,九穀燒、樂燒、瀨戶燒……儘管每個碗裡都是鮮妍的綠色茶湯,但似乎每人眼裡的景緻和入口的味道都不一樣。

老住持的兒子、下任住持前田繼道告訴我們,大德寺初建的戰國時代,各院住持都是由天皇任命的,地方上的藩主、退役的武將也聚集而來,拜見天皇,獲得大名的頭銜,獲得一塊寺院的封地,本人成為寺院的供養人,兒子留下來當僧侶,就這樣大德寺周邊形成了一個貴族圈層。比如黑田家族,就是在龍光院裡從武將變成大名,一直供養著龍光院。當時各種茶道、書道、花道興起,武士們也開始攢寶貝,寶貝多了想給人看,於是茶盞的展示也逐漸融入到茶道中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住持前田昌道

在瑞峰院的日常茶席上,並沒有天目碗的身影。前田繼道說,天目茶碗平時供在佛龕裡,偶爾有特殊儀式時才拿出來,而且都是下層對上層奉茶時使用。其間的演變,是一場關於茶道的美學革命,也是沒有刀光劍影但又扣人心魄的權力之爭。熊倉功夫館長告訴我們,室町時代的足利將軍在《君臺觀左右帳記》裡面給茶碗評級,標準就是高貴、權力和財富,中國來的曜變天目為最高等,朝鮮半島來的、日本本土的都在其次。雖然當時權貴們對“唐物”極為推崇,尤其以“東山御物”為典型,但普通人畢竟難以獲得。那麼,能否不全部用“唐物”,其中加入“和物”來調和呢,於是人們就有產生了建立一種新的審美的想法。

日本文學史家加藤週一指出,到了16世紀,飲茶滲透到了富裕的商人階層。他們主張主客同席,不再由專人泡茶,而是主人給客人泡茶、敬茶。商人武野邵鷗專門建了一間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就是後來流行的“四疊半”茶室,方柱,白牆。茶具不光使用中國的,也有朝鮮半島的,還有日本信樂、備前的陶器,瀨戶燒的茶碗,帶有明顯的“草菴茶”傾向。把這種傾向徹底化的是後來被尊為“茶聖”的千利休。千利休曾擔任豐臣秀吉的“茶頭”,秀吉喜歡在大廳裡舉辦豪華茶會,而千利休卻越來越推崇草菴茶,他把茶室做得更小,只有兩張榻榻米大小,用原木柱代替了方柱,土牆代替了白牆。茶室裡替代華麗天目茶碗的,是看似粗糙樸拙的樂燒。樂燒茶碗的原型據說是一個從朝鮮半島來的瓦匠長次郎做的,千利休讓他完全按自己的想法試著做出來,為直壁墩形,碗底比建盞更寬大,點茶時可以穩穩地放在榻榻米上。更為重要的是,它器壁較厚,也不勻稱,釉色為黑色或赤色,表面還有斑紋,看似不經意而成,其實工藝相當複雜。樂燒的美學,正與禪宗裡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相吻合,而與此結合的茶道,也從世俗享樂中走出來,變成一種美的宗教。可以說,千利休通過草菴茶改革,將美的價值從一個極端推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在美學領域對權力的挑戰,終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但他創立的“清貧、幽寂、安靜、簡樸”的茶道美學體系,以及對內向性、精神性價值的重建,一直延續下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日本京都大德寺

從18疊的廣間裡喝過茶,前田繼道引領我們去瑞峰院裡的另一處只有兩疊的小茶室。前田繼道說,這是在千利休去世50年之後,找出了他1582年在妙喜庵修建的國寶茶室“待庵”的原圖紙,按圖嚴格複製的。這裡也有350年曆史了,而且還在繼續使用。茶室的入口很難說是門,只是一個狹小低矮的小洞,可以想象,當時無論什麼人,天皇、高僧、大名、武將,都得屈膝卑躬鑽進去,眾人平等。茶室內部只有兩張榻榻米(約6.6平方米)大小,加上次間和水屋,總共才四塊半榻榻米。仔細打量,茶室的牆壁全是黑漆漆的混合著茅草的土牆,窗子窄小,糊著灰暗的窗紙遮光,天花板的邊緣和坡頂的椽子是竹子做的,房樑屋柱都是細杉樹幹,保留著彎曲的原始形狀,室內放置著樸素的插花和禪意的茶掛,可以說將人的慾望降低到極限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內織田信長陵墓

前田繼道說,兩疊茶室源於千利休的想法,主人一張榻榻米,客人另一張,這樣就夠了。而且在千利休的期待中,人活著,坐只需半張榻榻米,睡只需一張榻榻米。如此看來,兩疊茶室算很寬敞的了。我們四人進去,前田繼道坐在靠門口的一張榻榻米上,另外三個人坐在裡面的另一張上,賓主之間早已超過人類心理上的舒適距離。前田繼道告訴我們,在這樣的茶室裡,就像被包裹在母親的子宮裡面,所有人分享一碗濃茶,要喝半天之久,坦誠相見,無法掩飾。也正因如此,有一種緊張感,一切舉止都不得輕疏,與其說是喝茶,不如說是修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

從幕府到財團

“這隻曜變天目不需要言語描述,一直看就好了,那些變幻無窮的藍色曜斑中,可以生出各種想象。”藤田清告訴我們。藤田清是藤田家族後人,第五任藤田美術館館長,也是家族所屬曜變天目的新一代守護者。

藤田清說,19世紀60年代末,在明治維新的變革背景下,爆發了廢佛毀釋運動,導致諸多重要文化財流出海外,藤田傳三郎對此非常擔憂。為了防止佛教美術的流失,藤田傳三郎和他的兩個兒子平太郎、德次郎投入巨資大量買入老宅、神社和佛寺的文物,父子兩代收藏有2000多件藏品,涉及茶器、墨跡、佛像、佛教經典及考古資料等,包括9件國寶以及53件重要文化財。其中,藤田家族尤其嗜好茶器,包括曜變天目在內的茶器是如今藤田美術館藏品的主要類別。目前,1945年在大阪藤田舊宅原址興建的藤田美術館正在擴建,這隻曜變天目在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

奈良國立博物館專門為這隻曜斑天目碗設置了一個獨立展室,整個房間是一個黑色盒子,四面牆壁環繞著碗壁曜斑放大局部,讓人仿若置身璀璨的藍色夜空下。學藝部室長巖井共二告訴我們,他們參考了美秀美術館的展櫃設計,也是用一束單獨的光從上方打在碗底。這有些可惜,這隻茶盞外壁釉面上有猶如夜空星辰的斑點,這也是區別於另外兩隻曜變天目的特色,卻沒有用光線去強化。不過,上方打光更有戲劇性,讓人們把視線聚焦在內壁,流連於那些連綴成片狀或條狀的藍綠色曜斑,還依稀可見絲絲銀毫。神奇的是,當變換不同角度去看的時候,釉光中不同色彩也在變幻,就像是夜空中傾瀉流動的流星雨。

巖井共二告訴我們,大概是從江戶時代開始,這隻碗就只作為觀賞之用了,後來成為德川家族的著名藏品。據記載,它一開始被德川家康珍藏,德川家康去世後,傳給了他最寵愛的小兒子德川賴房,附帶條件是命德川賴房永遠屈居第二位,其後人世世代代為德川幕府副將軍。

1918年,這隻曜變天目被藤田家族第二代掌門人藤田平太郎在拍賣會上購得,購入價是53800日元,相當於40公斤黃金,在當時是天價。藤田清說,這也是藤田平太郎有意識地為補充頂級茶道具收藏譜系而購入的,他當時已經收藏了朝鮮的井戶茶碗、千利休用過的香盒等標誌性藏品,曜變天目當然也是渴求已久的。

某種意義上,作為權力的象徵物,曜變天目的易主,也是封建幕府被新興資產階級取代的一個標誌。除了藤田美術館的這一隻,收藏在東京的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的曜變天目也呈現了類似的流變軌跡。那隻曜變天目又被稱為“稻葉天目”,美得更為彰顯,有“天下第一盞”之名,是我們尋訪的第三站。

和藤田美術館那隻一樣,這隻“天下第一盞”最初也為德川家族所有。據傳說,某次重病在身的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喝下乳母“春日局夫人”用這個曜變天目茶碗進呈的湯藥後,很快藥到病除,於是在後來春日局染病時,家光將這個茶碗賜給她使用,也得以迅速康復。後來,這隻茶碗被春日局夫人傳給其後人稻葉家,故有“稻葉天目”之稱。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學藝員山田正樹告訴我們,茶碗藥到病除當然是傳說,但這隻曜變天目確實被賜給了春日局夫人,從德川家族流入了稻葉家族。1918年,這隻碗寄存到了三井財閥小野哲郎手上,小野哲郎和稻葉家族有親戚關係,實際上還歸屬於稻葉家。1934年小野哲郎將這隻碗送到拍賣行,三菱集團第四代社長巖崎小彌太以16.7萬日元拍下,當時相當於125公斤黃金。山田正樹說,靜嘉堂文庫美術館還藏有裝這隻碗的新舊兩隻箱子,舊的是稻葉家族自江戶時代傳下來的,新的是巖崎家族入手後做的,舊箱裡還附著稻葉家的轉讓說明,說這隻曜變天目十分珍貴,要巖崎好好珍惜。

位於東京近郊的靜嘉堂原為巖崎家族宅邸,是一幢英式建築。山田正樹告訴我們,巖崎彌之助出生在江戶時代,早年受中國的漢學教養,明治維新推行歐美化,他去了美國留學,兒子後來去了英國留學,家裡基本上什麼都是英式的。可以說,巖崎彌之助的生活是英式的,心理是日本的,教養是中國的。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佛教美術品大量流失海外,巖崎彌之助搶救性地收藏了差不多4萬冊的中國和日本的古籍,大量的古美術品,就存放在靜嘉堂內。戰亂中,巖崎小彌太將這隻曜變天目收藏於靜嘉堂內,直至今日。

與另外兩隻曜變天目相比,靜嘉堂的展示方式非常特別,就在美術館中庭的落地玻璃窗下設置了展櫃,茶盞在窗外綠樹掩映下,被陽光照射著。就像揭開了曜變天目的神祕面紗,讓人看得十分通透:內部的曜斑聚集成組,光暈呈現出斑斕絢麗的七彩漸變,仿若翩然的蝴蝶翅膀,難怪日本人稱其為“碗中宇宙”,“天下第一盞”之名也是名副其實。

山田正樹說,古人都是藉助自然光去看茶盞,展覽中也有還原歷史的意圖。而且,在自然光下,一天的不同時間段看起來都不一樣。白天看,是藍色的,外面一圈帶點黃色。傍晚夕陽下,又感覺是赤色、紫色、綠色的。“況且,這隻曜變天目也不需要專門打光,它本身已經很耀眼了。”

“曜變”之謎

2009年,杭州上城區一處建築工地出土了一隻缺損三分之一的曜變天目殘片,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學藝課長代理小林仁去了實地調查。他告訴我,這塊殘片縱然缺損,但它擁有與三件傳世完整器同樣的獨特斑紋以及隨角度不同而變幻光彩的特徵,毫無疑問是曜變天目,而且其曜變的美豔程度可與靜嘉堂“稻葉天目”相媲美。再加上出土地曾是南宋臨安都城都亭驛及皇后宅邸所在地,又與刻有宮廷銘文的定窯白瓷、越窯青瓷等碎片相伴出土,明顯應是與南宋宮廷相關的器物。

小林仁認為,這件杭州出土的曜變天目殘片有極大的意義。他說,之前曜變天目傳世品僅存於日本,有人就說,曜變天目的斑紋和光彩等是“窯變”,而且這種窯變在中國被認為是不祥之兆,從而被大量廢棄,這種說法從此可以被否定了。與此相反,曜變天目曾存在於南宋宮廷,並且當時就極有可能是僅供皇室使用的貴重物品了。現存日本的幾件曜變天目,來自於南宋宮廷的可能性也很大。不過,杭州出土的曜變殘片在南宋時期,而日本關於曜變天目的記載與評鑑,則出現在15世紀。小林仁認為,應該是元代或明代,在中國放棄點茶之後,曜變天目才作為古董流入日本的。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4期,原文標題《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都收藏在日本,且被奉為“國寶”文物。趕在三大曜變天目同期展出的5月,我從滋賀的美秀美術館,到奈良國立博物館,再到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一一尋訪。某種意義上,這幽玄閃耀如星夜的黑釉茶盞,不僅是宋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茶道名盞,更是權力、信仰與財富的象徵物。

文/賈冬婷 攝影/張雷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藤田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燈光暗下來,彷彿置身佛寺中。身著灰黑色袈裟的小崛月浦和尚掃了一眼席地而坐的人們,聲音蒼老而謙遜:“感謝各位遠道而來,大家參觀過曜變天目了嗎?”他話鋒一轉,“這些東西對我們佛教徒來說算不上是寶貝呢。國寶天目茶盞的曜斑是泥在火裡炙烤出來的,會破碎,會消失。這些眼睛能看得到的事物,我們不會稱之為寶貝。那麼,什麼可以稱之為寶貝呢?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倒茶的心意啊。每天汲取自己心底的水源,過上充實的生活,這也是坐禪的目的。”

這天一早,我們從京都開車一個多小時到滋賀,由城市到鄉村,周圍漸漸被新綠季節的山林環繞,再穿過一條長長隧道,便如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一樣,豁然發現眼前的“桃花源”美秀美術館了。本來,我們完全是衝著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在此展出的曜變天目茶碗來的,沒想到,正好遇上龍光院現任住持小崛月浦和尚在此舉辦坐禪會,這也是一期一會的緣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曜變天目展廳的入口處復原了龍光院佛龕

小崛月浦和尚緩緩介紹坐禪之法,如何挺直肩背,深呼吸,盤腿坐。“閉上眼睛,但請不要睡著哦。”“如果想要獲得香板敲打,我到面前的時候,請合上掌心。敲打很痛的哦,但反覆敲打會更接近釋迦大師的體悟。”隨著一聲清脆的“叮”,30分鐘的坐禪開始了。黑暗中只聽老和尚的腳步聲,每走一步停頓一下,似乎在檢查面前的人是否挺直了身板。一陣陣打板子的聲音在靜謐中格外地響,不由得更加正襟危坐,生怕他手裡的香板冷不丁地打到自己身上。腳步聲越來越近了,又忍不住想嚐嚐打板子的滋味,於是咬牙合掌。老和尚在我面前站定了,舉起香板,“砰-砰-砰”三下,落在左肩上,立即感覺火辣辣地疼。他喘口氣,又用力打向另一側,“砰-砰-砰”,這次輪到右肩也灼燒起來。奇怪的是,盤坐帶來的痠麻也因為這疼痛而減弱了許多,終於堅持到又一聲“叮”響起,坐禪結束了。燈光亮起,小崛月浦欣慰地道謝:“大家來到這大山深處,一同坐禪修行,可謂至幸。大家都沒有辜負曜變天目。”

從坐禪會走出來,覺得有點恍惚,彷彿不是來看一個美術館裡的展覽,而是推開了一扇禪宗世界的大門。展館海報中,小堀月浦手捧著曜變天目,走出寺門,鄭重地將寺院祕藏400年的寶物呈現給大眾。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告訴我們,這隻曜變天目是龍光院的象徵,現任住持小堀月浦和尚是唯一有資格觸摸這件曜變天目的人。茶盞捧在住持蒼老的手中,曜斑奪目,內壁上幾道深淺不一的劃痕未加掩飾,那是400年前使用過的歷史印記。

同行的日本茶道具研究者、早稻田大學古谷誠章研究室研究員方愷告訴我,龍光院是大德寺下轄的24個子院之一,是一座祕庵,從不對公眾開放,這隻曜變天目也只在1990年、2000年、2017年展出過,今年是有史以來第四次對外公開。熊倉功夫對我們說,小堀月浦和尚和他本人私交甚篤,他到任美秀美術館館長之後,兩人很快達成了共識。除了這隻曜變天目,龍光院還第一次將寺院裡傳承的茶器、書畫包括牆上的匾額、茶室的拉門都拆下來,幾乎把全數“可移動”的文物都送往美秀美術館,並且住持小堀月浦親自來坐禪,就是有意識地要呈現給公眾一個完整的禪宗世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龍光院藏國寶曜變天目

展廳入口是複製的龍光院大門,讓人有一步步進入隱祕禪寺的儀式感。展品以龍光院第二代住持江月宗玩為中心,他本人收藏的書畫、茶具、茶室等,以及他引領的文人圈的相關遺存。除了曜變天目,還有油滴天目附螺鈿唐草紋天目臺、唐物丸壺茶入附菱形內黑外屈輪紋盆、大德寺住持一休大師的墨跡、南宋畫僧牧溪的《柿慄圖》,以及日本國寶、龍光院密庵茶室裡南宋禪師密庵鹹傑所寫《法語·示璋禪人》,也是現存唯一的密庵鹹傑墨跡。美秀美術館學藝部長畑中章良告訴我們,曜變天目縱然舉世無雙,但江月宗玩才是龍光院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象徵。

熊倉功夫介紹,這隻曜變天目最早的記載來自大阪富商“天王寺屋”,那是江月宗玩的家族產業,他的祖父在室町末期得到這隻曜變天目,從此成為傳家寶。祖父死後,江月宗玩的父親津田宗及修建了大通庵,庵中供奉此碗。津田宗及是著名茶人,曾任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與今井宗久、千利休並稱三宗匠,留下很多珍貴收藏。後來德川家康為一統天下,發起了決定性戰役大阪夏之陣,居於大阪的西陣豐臣家落敗,天王寺屋和大通庵也化為灰燼,不過一些藏品已經提前轉到江月宗玩所在的龍光院來了。江月宗玩是次子,但大哥宗凡早逝,他便繼承了包括曜變天目在內的家族舊藏,奇蹟般地一直保留在他任住持的龍光院裡。

400年間經歷了很多變故,大德寺的很多子寺都變賣了土地和藏品,為什麼龍光院藏品可以保存至今?畑中章良認為,一方面,龍光院的供養人是戰國名將黑田長政,他後來從豐臣陣營倒向德川陣營,一直支持著龍光院。另一方面,則是靠江月宗玩的精神力量。江月宗玩不僅是禪僧,還是有精準眼光的鑑定家,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和藝術家,把龍光院變成了文化沙龍。在這種精神的傳承下,龍光院將寺院及藏品“封印”起來,在一代代住持手中守護著,400年都沒有變換主人,如今才重見天日。

館方安排我們在閉館後參觀,這時環繞的人流散去,黑色展廳中央只有一束光,從正上方打在曜變天目的盞心,像是黑夜裡的星辰。在三隻傳世曜變天目裡,龍光院這隻並不是一眼看上去最耀眼的,但和它的歷史一樣,是最幽玄魔幻的,儀式感的打光更凸顯了這一點。漆黑的碗底,灰藍髮紫的曜斑成組分佈,像一簇一簇的花瓣,攝人心魄。由於400年前曾經使用過,內壁釉面上有些失光,清晰可辨打茶時形成的一道道劃痕。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供圖)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這個看似奇怪的展覽主題是小堀月浦和尚和熊倉功夫館長共同確定的。兩者看起來反差巨大,曜變天目是珍貴的、奢侈的,而破草鞋則是樸素破敗的,為什麼並置在一起呢?熊倉功夫解釋,小堀月浦和尚不只想展示寶物,而且想展現400年來龍光院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棵樹,不只是讓大家看“枝葉”,而是希望大家能思考“樹幹”,這個樹幹就是禪的傳統。他說,“破草鞋”是禪宗裡的概念,表面上是僧人修行的日用之物,像雷達分析圖一樣作為修行標杆,鞋越破,說明走得越多,修行更精進。再深一層,“破草鞋”其實在整個展廳裡都沒有出現,但它又無處不在。它是個無形的概念,指人的存在,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果去拷問自己,本質上是一個“無”字。“那麼,曜變天目是用多少錢都買不到的東西,無價的;破草鞋代表人存在的無常,也是無價的,兩者在本質上是共通的。讓人領悟到這一層,也是龍光院拿出祕藏400年的曜變天目的深意了。”

茶盞裡的美學風暴

儘管這隻曜變天目幸運地被龍光院護佑,一直未曾易主,但可以想見,其間潛藏著多少改朝換代的戰亂,禪寺勢力的興衰。而且在這400年間,天目盞在日本茶道中的命運也經歷了巨大的轉折與演變,茶席間絕不只是表面上的寧靜平和。這或許也是曜變天目在日本有如此獨特地位的原因之一。

“天目”是日本對於中國黑釉茶盞的特有稱呼。最流行的說法,是說南宋時期日本的僧人到浙江天目山的禪寺修習時,見到寺院內使用的黑釉茶盞,愛不釋手,回國時攜帶了若干個,“天目”也由此得名,還分門別類為油滴天目、禾目天目、灰被天目等。宋代時中國盛行點茶,將茶餅碾羅成末,調膏於盞中,用沸水衝點擊拂,好的茶末顏色發白,宜用黑盞。興之所至時鬥茶,比試技巧,這時黑釉茶盞的優勢更是顯著,可以襯托出茶湯之白,便於觀茶色,驗水痕。

在眾多黑釉茶盞中,首推福建建窯燒製的建盞,精通茶道的宋徽宗也將其作為御前賜茶的茶盞。建盞普遍採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釉層厚重而肥潤,《格古要論》贊其“色黑而滋潤”。燒製時採用正燒法,口沿釉薄,而內底釉積,外壁多施半釉,常見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由於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建窯黑釉呈現出絢爛多變的紋理,實際上是如雲似霧的結晶體,以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等最具代表。北宋晚期,宋徽宗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推崇不已:“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而建盞器型也符合宋代的尚用美學,呈斗笠式,口沿內斂,斜腹,矮圈足。《大觀茶論》雲:“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不過,元朝之後,點茶與鬥茶之風不再盛行,建盞的光芒也黯淡了下來。

而在日本,12世紀以來,僧人帶來的宋朝飲茶習俗逐漸風行,不少禪院都定期舉辦茶會,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雛形。到了15世紀的室町時期,飲茶更在貴族中流行,當時茶會的內容之一,就是鑑賞器物。熊倉功夫說,那個時候日本將中國傳來的物品稱之為“唐物”,當權者都想要追求唐物當中最好的物品,特別是繪畫、工藝品、陶瓷器,其中茶道中最為推崇的茶碗,就是建盞。建盞不僅是千金難求的珍稀唐物,躋身於足利將軍收藏在京都東山的“東山御物”之列,也成為象徵將軍身份的“格式道具”。

日本最早的“曜變”記錄來自《能阿相傳集》,“曜變(建盞之名)天下稀有之物,釉色如豹皮,建盞中之上上品也”。1511年,相阿彌在《君臺觀左右帳記》中記錄,足利將軍與朋友們對其所收藏的唐物進行評鑑:“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熊倉功夫說,“匹”是日本當時的貨幣單位,“萬匹之物”形容非常昂貴、豪華,這也是“唐物”給人的整體印象,曜變天目就是象徵。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

為了探尋龍光院曜變天目的歷史源流,我們去了位於京都北部的大德寺。大德寺是鎌倉年間的1319年由大燈國師創立的,大燈國師以嚴格的家風而聞名,使得花園上皇和後醍醐天皇均皈依其門下,後醍醐天皇更稱大德寺為“本朝無雙的禪苑”。寺院曾在戰亂中被燒燬,後來著名的一休大師80歲高齡時任大德寺住持,重建了大德寺。大德寺最大的危機出現在明治維新時期,在全盤西化的背景下,明治天皇從京都搬到東京,開始推崇神道教,廢棄佛教。佛教失去了供養,當時很多子院都無以為繼了,開始賣地、賣藏品,各謀出路。到如今,大德寺有24間子院,仍是洛北最大的寺院,也是禪宗文化中心之一,尤以茶道而聞名。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獨坐庭”

京都的新綠季,滿眼鬱鬱蔥蔥的景緻,幾間平時閉門的子院在做特別開放,而神祕的龍光院依然大門緊閉。我們去了常年開放的瑞峰院拜訪,這裡仿蓬萊仙山而作的庭園“獨坐庭”很有名,而且經常舉辦坐禪會,也是寺院獲取收益的一種方式。當天是週末,寺院裡不只來來往往的遊客,還有和服盛裝而來的賓客,正聚在這裡舉辦一場茶會。老住持前田昌道在廣間裡招待我們,講述一番寺院歷史,一個年輕僧人在我們每人面前奉上一碗抹茶。他小心翼翼地將茶碗有圖案的一面轉過來,便於我們欣賞。茶席上,每個茶碗都不盡相同,九穀燒、樂燒、瀨戶燒……儘管每個碗裡都是鮮妍的綠色茶湯,但似乎每人眼裡的景緻和入口的味道都不一樣。

老住持的兒子、下任住持前田繼道告訴我們,大德寺初建的戰國時代,各院住持都是由天皇任命的,地方上的藩主、退役的武將也聚集而來,拜見天皇,獲得大名的頭銜,獲得一塊寺院的封地,本人成為寺院的供養人,兒子留下來當僧侶,就這樣大德寺周邊形成了一個貴族圈層。比如黑田家族,就是在龍光院裡從武將變成大名,一直供養著龍光院。當時各種茶道、書道、花道興起,武士們也開始攢寶貝,寶貝多了想給人看,於是茶盞的展示也逐漸融入到茶道中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住持前田昌道

在瑞峰院的日常茶席上,並沒有天目碗的身影。前田繼道說,天目茶碗平時供在佛龕裡,偶爾有特殊儀式時才拿出來,而且都是下層對上層奉茶時使用。其間的演變,是一場關於茶道的美學革命,也是沒有刀光劍影但又扣人心魄的權力之爭。熊倉功夫館長告訴我們,室町時代的足利將軍在《君臺觀左右帳記》裡面給茶碗評級,標準就是高貴、權力和財富,中國來的曜變天目為最高等,朝鮮半島來的、日本本土的都在其次。雖然當時權貴們對“唐物”極為推崇,尤其以“東山御物”為典型,但普通人畢竟難以獲得。那麼,能否不全部用“唐物”,其中加入“和物”來調和呢,於是人們就有產生了建立一種新的審美的想法。

日本文學史家加藤週一指出,到了16世紀,飲茶滲透到了富裕的商人階層。他們主張主客同席,不再由專人泡茶,而是主人給客人泡茶、敬茶。商人武野邵鷗專門建了一間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就是後來流行的“四疊半”茶室,方柱,白牆。茶具不光使用中國的,也有朝鮮半島的,還有日本信樂、備前的陶器,瀨戶燒的茶碗,帶有明顯的“草菴茶”傾向。把這種傾向徹底化的是後來被尊為“茶聖”的千利休。千利休曾擔任豐臣秀吉的“茶頭”,秀吉喜歡在大廳裡舉辦豪華茶會,而千利休卻越來越推崇草菴茶,他把茶室做得更小,只有兩張榻榻米大小,用原木柱代替了方柱,土牆代替了白牆。茶室裡替代華麗天目茶碗的,是看似粗糙樸拙的樂燒。樂燒茶碗的原型據說是一個從朝鮮半島來的瓦匠長次郎做的,千利休讓他完全按自己的想法試著做出來,為直壁墩形,碗底比建盞更寬大,點茶時可以穩穩地放在榻榻米上。更為重要的是,它器壁較厚,也不勻稱,釉色為黑色或赤色,表面還有斑紋,看似不經意而成,其實工藝相當複雜。樂燒的美學,正與禪宗裡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相吻合,而與此結合的茶道,也從世俗享樂中走出來,變成一種美的宗教。可以說,千利休通過草菴茶改革,將美的價值從一個極端推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在美學領域對權力的挑戰,終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但他創立的“清貧、幽寂、安靜、簡樸”的茶道美學體系,以及對內向性、精神性價值的重建,一直延續下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日本京都大德寺

從18疊的廣間裡喝過茶,前田繼道引領我們去瑞峰院裡的另一處只有兩疊的小茶室。前田繼道說,這是在千利休去世50年之後,找出了他1582年在妙喜庵修建的國寶茶室“待庵”的原圖紙,按圖嚴格複製的。這裡也有350年曆史了,而且還在繼續使用。茶室的入口很難說是門,只是一個狹小低矮的小洞,可以想象,當時無論什麼人,天皇、高僧、大名、武將,都得屈膝卑躬鑽進去,眾人平等。茶室內部只有兩張榻榻米(約6.6平方米)大小,加上次間和水屋,總共才四塊半榻榻米。仔細打量,茶室的牆壁全是黑漆漆的混合著茅草的土牆,窗子窄小,糊著灰暗的窗紙遮光,天花板的邊緣和坡頂的椽子是竹子做的,房樑屋柱都是細杉樹幹,保留著彎曲的原始形狀,室內放置著樸素的插花和禪意的茶掛,可以說將人的慾望降低到極限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內織田信長陵墓

前田繼道說,兩疊茶室源於千利休的想法,主人一張榻榻米,客人另一張,這樣就夠了。而且在千利休的期待中,人活著,坐只需半張榻榻米,睡只需一張榻榻米。如此看來,兩疊茶室算很寬敞的了。我們四人進去,前田繼道坐在靠門口的一張榻榻米上,另外三個人坐在裡面的另一張上,賓主之間早已超過人類心理上的舒適距離。前田繼道告訴我們,在這樣的茶室裡,就像被包裹在母親的子宮裡面,所有人分享一碗濃茶,要喝半天之久,坦誠相見,無法掩飾。也正因如此,有一種緊張感,一切舉止都不得輕疏,與其說是喝茶,不如說是修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

從幕府到財團

“這隻曜變天目不需要言語描述,一直看就好了,那些變幻無窮的藍色曜斑中,可以生出各種想象。”藤田清告訴我們。藤田清是藤田家族後人,第五任藤田美術館館長,也是家族所屬曜變天目的新一代守護者。

藤田清說,19世紀60年代末,在明治維新的變革背景下,爆發了廢佛毀釋運動,導致諸多重要文化財流出海外,藤田傳三郎對此非常擔憂。為了防止佛教美術的流失,藤田傳三郎和他的兩個兒子平太郎、德次郎投入巨資大量買入老宅、神社和佛寺的文物,父子兩代收藏有2000多件藏品,涉及茶器、墨跡、佛像、佛教經典及考古資料等,包括9件國寶以及53件重要文化財。其中,藤田家族尤其嗜好茶器,包括曜變天目在內的茶器是如今藤田美術館藏品的主要類別。目前,1945年在大阪藤田舊宅原址興建的藤田美術館正在擴建,這隻曜變天目在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

奈良國立博物館專門為這隻曜斑天目碗設置了一個獨立展室,整個房間是一個黑色盒子,四面牆壁環繞著碗壁曜斑放大局部,讓人仿若置身璀璨的藍色夜空下。學藝部室長巖井共二告訴我們,他們參考了美秀美術館的展櫃設計,也是用一束單獨的光從上方打在碗底。這有些可惜,這隻茶盞外壁釉面上有猶如夜空星辰的斑點,這也是區別於另外兩隻曜變天目的特色,卻沒有用光線去強化。不過,上方打光更有戲劇性,讓人們把視線聚焦在內壁,流連於那些連綴成片狀或條狀的藍綠色曜斑,還依稀可見絲絲銀毫。神奇的是,當變換不同角度去看的時候,釉光中不同色彩也在變幻,就像是夜空中傾瀉流動的流星雨。

巖井共二告訴我們,大概是從江戶時代開始,這隻碗就只作為觀賞之用了,後來成為德川家族的著名藏品。據記載,它一開始被德川家康珍藏,德川家康去世後,傳給了他最寵愛的小兒子德川賴房,附帶條件是命德川賴房永遠屈居第二位,其後人世世代代為德川幕府副將軍。

1918年,這隻曜變天目被藤田家族第二代掌門人藤田平太郎在拍賣會上購得,購入價是53800日元,相當於40公斤黃金,在當時是天價。藤田清說,這也是藤田平太郎有意識地為補充頂級茶道具收藏譜系而購入的,他當時已經收藏了朝鮮的井戶茶碗、千利休用過的香盒等標誌性藏品,曜變天目當然也是渴求已久的。

某種意義上,作為權力的象徵物,曜變天目的易主,也是封建幕府被新興資產階級取代的一個標誌。除了藤田美術館的這一隻,收藏在東京的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的曜變天目也呈現了類似的流變軌跡。那隻曜變天目又被稱為“稻葉天目”,美得更為彰顯,有“天下第一盞”之名,是我們尋訪的第三站。

和藤田美術館那隻一樣,這隻“天下第一盞”最初也為德川家族所有。據傳說,某次重病在身的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喝下乳母“春日局夫人”用這個曜變天目茶碗進呈的湯藥後,很快藥到病除,於是在後來春日局染病時,家光將這個茶碗賜給她使用,也得以迅速康復。後來,這隻茶碗被春日局夫人傳給其後人稻葉家,故有“稻葉天目”之稱。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學藝員山田正樹告訴我們,茶碗藥到病除當然是傳說,但這隻曜變天目確實被賜給了春日局夫人,從德川家族流入了稻葉家族。1918年,這隻碗寄存到了三井財閥小野哲郎手上,小野哲郎和稻葉家族有親戚關係,實際上還歸屬於稻葉家。1934年小野哲郎將這隻碗送到拍賣行,三菱集團第四代社長巖崎小彌太以16.7萬日元拍下,當時相當於125公斤黃金。山田正樹說,靜嘉堂文庫美術館還藏有裝這隻碗的新舊兩隻箱子,舊的是稻葉家族自江戶時代傳下來的,新的是巖崎家族入手後做的,舊箱裡還附著稻葉家的轉讓說明,說這隻曜變天目十分珍貴,要巖崎好好珍惜。

位於東京近郊的靜嘉堂原為巖崎家族宅邸,是一幢英式建築。山田正樹告訴我們,巖崎彌之助出生在江戶時代,早年受中國的漢學教養,明治維新推行歐美化,他去了美國留學,兒子後來去了英國留學,家裡基本上什麼都是英式的。可以說,巖崎彌之助的生活是英式的,心理是日本的,教養是中國的。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佛教美術品大量流失海外,巖崎彌之助搶救性地收藏了差不多4萬冊的中國和日本的古籍,大量的古美術品,就存放在靜嘉堂內。戰亂中,巖崎小彌太將這隻曜變天目收藏於靜嘉堂內,直至今日。

與另外兩隻曜變天目相比,靜嘉堂的展示方式非常特別,就在美術館中庭的落地玻璃窗下設置了展櫃,茶盞在窗外綠樹掩映下,被陽光照射著。就像揭開了曜變天目的神祕面紗,讓人看得十分通透:內部的曜斑聚集成組,光暈呈現出斑斕絢麗的七彩漸變,仿若翩然的蝴蝶翅膀,難怪日本人稱其為“碗中宇宙”,“天下第一盞”之名也是名副其實。

山田正樹說,古人都是藉助自然光去看茶盞,展覽中也有還原歷史的意圖。而且,在自然光下,一天的不同時間段看起來都不一樣。白天看,是藍色的,外面一圈帶點黃色。傍晚夕陽下,又感覺是赤色、紫色、綠色的。“況且,這隻曜變天目也不需要專門打光,它本身已經很耀眼了。”

“曜變”之謎

2009年,杭州上城區一處建築工地出土了一隻缺損三分之一的曜變天目殘片,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學藝課長代理小林仁去了實地調查。他告訴我,這塊殘片縱然缺損,但它擁有與三件傳世完整器同樣的獨特斑紋以及隨角度不同而變幻光彩的特徵,毫無疑問是曜變天目,而且其曜變的美豔程度可與靜嘉堂“稻葉天目”相媲美。再加上出土地曾是南宋臨安都城都亭驛及皇后宅邸所在地,又與刻有宮廷銘文的定窯白瓷、越窯青瓷等碎片相伴出土,明顯應是與南宋宮廷相關的器物。

小林仁認為,這件杭州出土的曜變天目殘片有極大的意義。他說,之前曜變天目傳世品僅存於日本,有人就說,曜變天目的斑紋和光彩等是“窯變”,而且這種窯變在中國被認為是不祥之兆,從而被大量廢棄,這種說法從此可以被否定了。與此相反,曜變天目曾存在於南宋宮廷,並且當時就極有可能是僅供皇室使用的貴重物品了。現存日本的幾件曜變天目,來自於南宋宮廷的可能性也很大。不過,杭州出土的曜變殘片在南宋時期,而日本關於曜變天目的記載與評鑑,則出現在15世紀。小林仁認為,應該是元代或明代,在中國放棄點茶之後,曜變天目才作為古董流入日本的。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學藝課長代理小林仁在觀看館藏國寶油滴天目

據記錄明朝時中國與日本之間貿易的《大明別幅並兩國勘合》所載,明永樂皇帝於1406年賜予“日本國王源道義”,即室町幕府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以“黃銅鍍金廂口足建盞十一個”。小林仁說,這些建盞應是宋代文物,當中可能就有曜變天目。室町時代足利將軍收藏唐物《君臺觀左右帳記》中的評鑑“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或許與流入日本的時期也有關聯。“戰國時代,有記載織田信長持有一隻曜變天目,在1582年‘本能寺之變’中燒燬,很有可能原屬足利將軍的‘東山御物’。目前傳世的三件國寶曜變天目,除龍光院所藏外,其餘兩件均為德川家康家族舊藏,追溯起來有可能都與足利將軍有關。”

曜變天目為何會出現宇宙般的斑點和光暈?這是它身上最大的謎團,也是一直未被百分百復原的原因。陶瓷研究者劉濤指出,建盞的奇異釉料,都是利用鐵黑釉的結晶原理燒製出來的。簡單地說,建盞的坯釉用含有大量氧化鐵,在高溫焙燒過程中,坯中的部分氧化鐵與釉熔融後緩慢地冷卻下來,局部形成飽和狀態,併發生分解生成氣泡。當氣泡聚集,達到一定程度,便會使得釉面上升,連帶其周圍的鐵氧化物一起排出釉面。可以說,一隻完好建盞的燒製,受到坯、釉、窯溫以及還原氣氛諸多因素的制約,難度極高,更別說奇蹟般的曜變天目。目前,中國和日本很多匠人都試圖用古法再復原出一隻曜變天目,但效果總是差強人意。

那麼,“曜變”如此難得,是否是出自“窯變”,也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呢?“怎麼能說是偶然呢!這是低估了中國宋代工匠的才能。”長江惣吉是日本復原曜變天目最著名的匠人之一,他聽到這種猜測,顯得有些生氣。他告訴我,他總共去過福建建窯40多次,那裡目前可確認有十餘處窯址,一度曾有成千上萬個龍窯用以燒造天目茶碗,窯址周圍留下了大量的天目廢品及匣缽,但沒有發現曜變天目的殘片。“如果曜變是‘窯變’偶然得之,那就應該有更多類似殘片,目前卻一個也沒有發現。”

長江惣吉的工作室在瀨戶,這裡自古以來就是日本優質瓷器的代名詞,燒製出來的瓷器有“瀨戶物”的盛名,而瀨戶地區在14世紀初的鎌倉時代就開始仿製天目了。長江家族是陶瓷世家,從江戶時代起就以製陶為業,傳到長江惣吉這裡是第九代。他告訴我們,1947年,他的父親、第八代長江在京都國立博物館見到當時展出的曜變天目後,決心嘗試復燒曜變天目,1965年燒出第一隻曜變。1995年父親突然因病去世,長江惣吉接替了父親的工作。他從建窯附近運回來幾十噸高嶺土和釉石,經過多次實驗,認為曜斑是因為在燒製時投入了酸性氣體,從而在釉的表面形成的,他也按照這種方法燒製成了比較滿意的成品。“現在我已經能燒出曜變了,即內壁同時出現星紋和光彩,但還是跟宋代的曜變天目不是一個級別的。”

2016年,長江惣吉和小林仁一起,參與了日本曜變學術研究組對藤田美術館的國寶曜變天目進行的熒光X線分析調查。小林仁告訴我,這隻曜變天目的曜斑,並非是重金屬造成,而是因為釉層中細微的構造色。但構造色具體的來源,是否像長江惣吉實驗的那樣是因為酸性氣體造成的,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4期,原文標題《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都收藏在日本,且被奉為“國寶”文物。趕在三大曜變天目同期展出的5月,我從滋賀的美秀美術館,到奈良國立博物館,再到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一一尋訪。某種意義上,這幽玄閃耀如星夜的黑釉茶盞,不僅是宋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茶道名盞,更是權力、信仰與財富的象徵物。

文/賈冬婷 攝影/張雷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藤田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燈光暗下來,彷彿置身佛寺中。身著灰黑色袈裟的小崛月浦和尚掃了一眼席地而坐的人們,聲音蒼老而謙遜:“感謝各位遠道而來,大家參觀過曜變天目了嗎?”他話鋒一轉,“這些東西對我們佛教徒來說算不上是寶貝呢。國寶天目茶盞的曜斑是泥在火裡炙烤出來的,會破碎,會消失。這些眼睛能看得到的事物,我們不會稱之為寶貝。那麼,什麼可以稱之為寶貝呢?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倒茶的心意啊。每天汲取自己心底的水源,過上充實的生活,這也是坐禪的目的。”

這天一早,我們從京都開車一個多小時到滋賀,由城市到鄉村,周圍漸漸被新綠季節的山林環繞,再穿過一條長長隧道,便如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一樣,豁然發現眼前的“桃花源”美秀美術館了。本來,我們完全是衝著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在此展出的曜變天目茶碗來的,沒想到,正好遇上龍光院現任住持小崛月浦和尚在此舉辦坐禪會,這也是一期一會的緣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曜變天目展廳的入口處復原了龍光院佛龕

小崛月浦和尚緩緩介紹坐禪之法,如何挺直肩背,深呼吸,盤腿坐。“閉上眼睛,但請不要睡著哦。”“如果想要獲得香板敲打,我到面前的時候,請合上掌心。敲打很痛的哦,但反覆敲打會更接近釋迦大師的體悟。”隨著一聲清脆的“叮”,30分鐘的坐禪開始了。黑暗中只聽老和尚的腳步聲,每走一步停頓一下,似乎在檢查面前的人是否挺直了身板。一陣陣打板子的聲音在靜謐中格外地響,不由得更加正襟危坐,生怕他手裡的香板冷不丁地打到自己身上。腳步聲越來越近了,又忍不住想嚐嚐打板子的滋味,於是咬牙合掌。老和尚在我面前站定了,舉起香板,“砰-砰-砰”三下,落在左肩上,立即感覺火辣辣地疼。他喘口氣,又用力打向另一側,“砰-砰-砰”,這次輪到右肩也灼燒起來。奇怪的是,盤坐帶來的痠麻也因為這疼痛而減弱了許多,終於堅持到又一聲“叮”響起,坐禪結束了。燈光亮起,小崛月浦欣慰地道謝:“大家來到這大山深處,一同坐禪修行,可謂至幸。大家都沒有辜負曜變天目。”

從坐禪會走出來,覺得有點恍惚,彷彿不是來看一個美術館裡的展覽,而是推開了一扇禪宗世界的大門。展館海報中,小堀月浦手捧著曜變天目,走出寺門,鄭重地將寺院祕藏400年的寶物呈現給大眾。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告訴我們,這隻曜變天目是龍光院的象徵,現任住持小堀月浦和尚是唯一有資格觸摸這件曜變天目的人。茶盞捧在住持蒼老的手中,曜斑奪目,內壁上幾道深淺不一的劃痕未加掩飾,那是400年前使用過的歷史印記。

同行的日本茶道具研究者、早稻田大學古谷誠章研究室研究員方愷告訴我,龍光院是大德寺下轄的24個子院之一,是一座祕庵,從不對公眾開放,這隻曜變天目也只在1990年、2000年、2017年展出過,今年是有史以來第四次對外公開。熊倉功夫對我們說,小堀月浦和尚和他本人私交甚篤,他到任美秀美術館館長之後,兩人很快達成了共識。除了這隻曜變天目,龍光院還第一次將寺院裡傳承的茶器、書畫包括牆上的匾額、茶室的拉門都拆下來,幾乎把全數“可移動”的文物都送往美秀美術館,並且住持小堀月浦親自來坐禪,就是有意識地要呈現給公眾一個完整的禪宗世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龍光院藏國寶曜變天目

展廳入口是複製的龍光院大門,讓人有一步步進入隱祕禪寺的儀式感。展品以龍光院第二代住持江月宗玩為中心,他本人收藏的書畫、茶具、茶室等,以及他引領的文人圈的相關遺存。除了曜變天目,還有油滴天目附螺鈿唐草紋天目臺、唐物丸壺茶入附菱形內黑外屈輪紋盆、大德寺住持一休大師的墨跡、南宋畫僧牧溪的《柿慄圖》,以及日本國寶、龍光院密庵茶室裡南宋禪師密庵鹹傑所寫《法語·示璋禪人》,也是現存唯一的密庵鹹傑墨跡。美秀美術館學藝部長畑中章良告訴我們,曜變天目縱然舉世無雙,但江月宗玩才是龍光院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象徵。

熊倉功夫介紹,這隻曜變天目最早的記載來自大阪富商“天王寺屋”,那是江月宗玩的家族產業,他的祖父在室町末期得到這隻曜變天目,從此成為傳家寶。祖父死後,江月宗玩的父親津田宗及修建了大通庵,庵中供奉此碗。津田宗及是著名茶人,曾任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與今井宗久、千利休並稱三宗匠,留下很多珍貴收藏。後來德川家康為一統天下,發起了決定性戰役大阪夏之陣,居於大阪的西陣豐臣家落敗,天王寺屋和大通庵也化為灰燼,不過一些藏品已經提前轉到江月宗玩所在的龍光院來了。江月宗玩是次子,但大哥宗凡早逝,他便繼承了包括曜變天目在內的家族舊藏,奇蹟般地一直保留在他任住持的龍光院裡。

400年間經歷了很多變故,大德寺的很多子寺都變賣了土地和藏品,為什麼龍光院藏品可以保存至今?畑中章良認為,一方面,龍光院的供養人是戰國名將黑田長政,他後來從豐臣陣營倒向德川陣營,一直支持著龍光院。另一方面,則是靠江月宗玩的精神力量。江月宗玩不僅是禪僧,還是有精準眼光的鑑定家,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和藝術家,把龍光院變成了文化沙龍。在這種精神的傳承下,龍光院將寺院及藏品“封印”起來,在一代代住持手中守護著,400年都沒有變換主人,如今才重見天日。

館方安排我們在閉館後參觀,這時環繞的人流散去,黑色展廳中央只有一束光,從正上方打在曜變天目的盞心,像是黑夜裡的星辰。在三隻傳世曜變天目裡,龍光院這隻並不是一眼看上去最耀眼的,但和它的歷史一樣,是最幽玄魔幻的,儀式感的打光更凸顯了這一點。漆黑的碗底,灰藍髮紫的曜斑成組分佈,像一簇一簇的花瓣,攝人心魄。由於400年前曾經使用過,內壁釉面上有些失光,清晰可辨打茶時形成的一道道劃痕。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供圖)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這個看似奇怪的展覽主題是小堀月浦和尚和熊倉功夫館長共同確定的。兩者看起來反差巨大,曜變天目是珍貴的、奢侈的,而破草鞋則是樸素破敗的,為什麼並置在一起呢?熊倉功夫解釋,小堀月浦和尚不只想展示寶物,而且想展現400年來龍光院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棵樹,不只是讓大家看“枝葉”,而是希望大家能思考“樹幹”,這個樹幹就是禪的傳統。他說,“破草鞋”是禪宗裡的概念,表面上是僧人修行的日用之物,像雷達分析圖一樣作為修行標杆,鞋越破,說明走得越多,修行更精進。再深一層,“破草鞋”其實在整個展廳裡都沒有出現,但它又無處不在。它是個無形的概念,指人的存在,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果去拷問自己,本質上是一個“無”字。“那麼,曜變天目是用多少錢都買不到的東西,無價的;破草鞋代表人存在的無常,也是無價的,兩者在本質上是共通的。讓人領悟到這一層,也是龍光院拿出祕藏400年的曜變天目的深意了。”

茶盞裡的美學風暴

儘管這隻曜變天目幸運地被龍光院護佑,一直未曾易主,但可以想見,其間潛藏著多少改朝換代的戰亂,禪寺勢力的興衰。而且在這400年間,天目盞在日本茶道中的命運也經歷了巨大的轉折與演變,茶席間絕不只是表面上的寧靜平和。這或許也是曜變天目在日本有如此獨特地位的原因之一。

“天目”是日本對於中國黑釉茶盞的特有稱呼。最流行的說法,是說南宋時期日本的僧人到浙江天目山的禪寺修習時,見到寺院內使用的黑釉茶盞,愛不釋手,回國時攜帶了若干個,“天目”也由此得名,還分門別類為油滴天目、禾目天目、灰被天目等。宋代時中國盛行點茶,將茶餅碾羅成末,調膏於盞中,用沸水衝點擊拂,好的茶末顏色發白,宜用黑盞。興之所至時鬥茶,比試技巧,這時黑釉茶盞的優勢更是顯著,可以襯托出茶湯之白,便於觀茶色,驗水痕。

在眾多黑釉茶盞中,首推福建建窯燒製的建盞,精通茶道的宋徽宗也將其作為御前賜茶的茶盞。建盞普遍採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釉層厚重而肥潤,《格古要論》贊其“色黑而滋潤”。燒製時採用正燒法,口沿釉薄,而內底釉積,外壁多施半釉,常見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由於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建窯黑釉呈現出絢爛多變的紋理,實際上是如雲似霧的結晶體,以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等最具代表。北宋晚期,宋徽宗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推崇不已:“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而建盞器型也符合宋代的尚用美學,呈斗笠式,口沿內斂,斜腹,矮圈足。《大觀茶論》雲:“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不過,元朝之後,點茶與鬥茶之風不再盛行,建盞的光芒也黯淡了下來。

而在日本,12世紀以來,僧人帶來的宋朝飲茶習俗逐漸風行,不少禪院都定期舉辦茶會,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雛形。到了15世紀的室町時期,飲茶更在貴族中流行,當時茶會的內容之一,就是鑑賞器物。熊倉功夫說,那個時候日本將中國傳來的物品稱之為“唐物”,當權者都想要追求唐物當中最好的物品,特別是繪畫、工藝品、陶瓷器,其中茶道中最為推崇的茶碗,就是建盞。建盞不僅是千金難求的珍稀唐物,躋身於足利將軍收藏在京都東山的“東山御物”之列,也成為象徵將軍身份的“格式道具”。

日本最早的“曜變”記錄來自《能阿相傳集》,“曜變(建盞之名)天下稀有之物,釉色如豹皮,建盞中之上上品也”。1511年,相阿彌在《君臺觀左右帳記》中記錄,足利將軍與朋友們對其所收藏的唐物進行評鑑:“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熊倉功夫說,“匹”是日本當時的貨幣單位,“萬匹之物”形容非常昂貴、豪華,這也是“唐物”給人的整體印象,曜變天目就是象徵。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

為了探尋龍光院曜變天目的歷史源流,我們去了位於京都北部的大德寺。大德寺是鎌倉年間的1319年由大燈國師創立的,大燈國師以嚴格的家風而聞名,使得花園上皇和後醍醐天皇均皈依其門下,後醍醐天皇更稱大德寺為“本朝無雙的禪苑”。寺院曾在戰亂中被燒燬,後來著名的一休大師80歲高齡時任大德寺住持,重建了大德寺。大德寺最大的危機出現在明治維新時期,在全盤西化的背景下,明治天皇從京都搬到東京,開始推崇神道教,廢棄佛教。佛教失去了供養,當時很多子院都無以為繼了,開始賣地、賣藏品,各謀出路。到如今,大德寺有24間子院,仍是洛北最大的寺院,也是禪宗文化中心之一,尤以茶道而聞名。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獨坐庭”

京都的新綠季,滿眼鬱鬱蔥蔥的景緻,幾間平時閉門的子院在做特別開放,而神祕的龍光院依然大門緊閉。我們去了常年開放的瑞峰院拜訪,這裡仿蓬萊仙山而作的庭園“獨坐庭”很有名,而且經常舉辦坐禪會,也是寺院獲取收益的一種方式。當天是週末,寺院裡不只來來往往的遊客,還有和服盛裝而來的賓客,正聚在這裡舉辦一場茶會。老住持前田昌道在廣間裡招待我們,講述一番寺院歷史,一個年輕僧人在我們每人面前奉上一碗抹茶。他小心翼翼地將茶碗有圖案的一面轉過來,便於我們欣賞。茶席上,每個茶碗都不盡相同,九穀燒、樂燒、瀨戶燒……儘管每個碗裡都是鮮妍的綠色茶湯,但似乎每人眼裡的景緻和入口的味道都不一樣。

老住持的兒子、下任住持前田繼道告訴我們,大德寺初建的戰國時代,各院住持都是由天皇任命的,地方上的藩主、退役的武將也聚集而來,拜見天皇,獲得大名的頭銜,獲得一塊寺院的封地,本人成為寺院的供養人,兒子留下來當僧侶,就這樣大德寺周邊形成了一個貴族圈層。比如黑田家族,就是在龍光院裡從武將變成大名,一直供養著龍光院。當時各種茶道、書道、花道興起,武士們也開始攢寶貝,寶貝多了想給人看,於是茶盞的展示也逐漸融入到茶道中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住持前田昌道

在瑞峰院的日常茶席上,並沒有天目碗的身影。前田繼道說,天目茶碗平時供在佛龕裡,偶爾有特殊儀式時才拿出來,而且都是下層對上層奉茶時使用。其間的演變,是一場關於茶道的美學革命,也是沒有刀光劍影但又扣人心魄的權力之爭。熊倉功夫館長告訴我們,室町時代的足利將軍在《君臺觀左右帳記》裡面給茶碗評級,標準就是高貴、權力和財富,中國來的曜變天目為最高等,朝鮮半島來的、日本本土的都在其次。雖然當時權貴們對“唐物”極為推崇,尤其以“東山御物”為典型,但普通人畢竟難以獲得。那麼,能否不全部用“唐物”,其中加入“和物”來調和呢,於是人們就有產生了建立一種新的審美的想法。

日本文學史家加藤週一指出,到了16世紀,飲茶滲透到了富裕的商人階層。他們主張主客同席,不再由專人泡茶,而是主人給客人泡茶、敬茶。商人武野邵鷗專門建了一間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就是後來流行的“四疊半”茶室,方柱,白牆。茶具不光使用中國的,也有朝鮮半島的,還有日本信樂、備前的陶器,瀨戶燒的茶碗,帶有明顯的“草菴茶”傾向。把這種傾向徹底化的是後來被尊為“茶聖”的千利休。千利休曾擔任豐臣秀吉的“茶頭”,秀吉喜歡在大廳裡舉辦豪華茶會,而千利休卻越來越推崇草菴茶,他把茶室做得更小,只有兩張榻榻米大小,用原木柱代替了方柱,土牆代替了白牆。茶室裡替代華麗天目茶碗的,是看似粗糙樸拙的樂燒。樂燒茶碗的原型據說是一個從朝鮮半島來的瓦匠長次郎做的,千利休讓他完全按自己的想法試著做出來,為直壁墩形,碗底比建盞更寬大,點茶時可以穩穩地放在榻榻米上。更為重要的是,它器壁較厚,也不勻稱,釉色為黑色或赤色,表面還有斑紋,看似不經意而成,其實工藝相當複雜。樂燒的美學,正與禪宗裡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相吻合,而與此結合的茶道,也從世俗享樂中走出來,變成一種美的宗教。可以說,千利休通過草菴茶改革,將美的價值從一個極端推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在美學領域對權力的挑戰,終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但他創立的“清貧、幽寂、安靜、簡樸”的茶道美學體系,以及對內向性、精神性價值的重建,一直延續下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日本京都大德寺

從18疊的廣間裡喝過茶,前田繼道引領我們去瑞峰院裡的另一處只有兩疊的小茶室。前田繼道說,這是在千利休去世50年之後,找出了他1582年在妙喜庵修建的國寶茶室“待庵”的原圖紙,按圖嚴格複製的。這裡也有350年曆史了,而且還在繼續使用。茶室的入口很難說是門,只是一個狹小低矮的小洞,可以想象,當時無論什麼人,天皇、高僧、大名、武將,都得屈膝卑躬鑽進去,眾人平等。茶室內部只有兩張榻榻米(約6.6平方米)大小,加上次間和水屋,總共才四塊半榻榻米。仔細打量,茶室的牆壁全是黑漆漆的混合著茅草的土牆,窗子窄小,糊著灰暗的窗紙遮光,天花板的邊緣和坡頂的椽子是竹子做的,房樑屋柱都是細杉樹幹,保留著彎曲的原始形狀,室內放置著樸素的插花和禪意的茶掛,可以說將人的慾望降低到極限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內織田信長陵墓

前田繼道說,兩疊茶室源於千利休的想法,主人一張榻榻米,客人另一張,這樣就夠了。而且在千利休的期待中,人活著,坐只需半張榻榻米,睡只需一張榻榻米。如此看來,兩疊茶室算很寬敞的了。我們四人進去,前田繼道坐在靠門口的一張榻榻米上,另外三個人坐在裡面的另一張上,賓主之間早已超過人類心理上的舒適距離。前田繼道告訴我們,在這樣的茶室裡,就像被包裹在母親的子宮裡面,所有人分享一碗濃茶,要喝半天之久,坦誠相見,無法掩飾。也正因如此,有一種緊張感,一切舉止都不得輕疏,與其說是喝茶,不如說是修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

從幕府到財團

“這隻曜變天目不需要言語描述,一直看就好了,那些變幻無窮的藍色曜斑中,可以生出各種想象。”藤田清告訴我們。藤田清是藤田家族後人,第五任藤田美術館館長,也是家族所屬曜變天目的新一代守護者。

藤田清說,19世紀60年代末,在明治維新的變革背景下,爆發了廢佛毀釋運動,導致諸多重要文化財流出海外,藤田傳三郎對此非常擔憂。為了防止佛教美術的流失,藤田傳三郎和他的兩個兒子平太郎、德次郎投入巨資大量買入老宅、神社和佛寺的文物,父子兩代收藏有2000多件藏品,涉及茶器、墨跡、佛像、佛教經典及考古資料等,包括9件國寶以及53件重要文化財。其中,藤田家族尤其嗜好茶器,包括曜變天目在內的茶器是如今藤田美術館藏品的主要類別。目前,1945年在大阪藤田舊宅原址興建的藤田美術館正在擴建,這隻曜變天目在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

奈良國立博物館專門為這隻曜斑天目碗設置了一個獨立展室,整個房間是一個黑色盒子,四面牆壁環繞著碗壁曜斑放大局部,讓人仿若置身璀璨的藍色夜空下。學藝部室長巖井共二告訴我們,他們參考了美秀美術館的展櫃設計,也是用一束單獨的光從上方打在碗底。這有些可惜,這隻茶盞外壁釉面上有猶如夜空星辰的斑點,這也是區別於另外兩隻曜變天目的特色,卻沒有用光線去強化。不過,上方打光更有戲劇性,讓人們把視線聚焦在內壁,流連於那些連綴成片狀或條狀的藍綠色曜斑,還依稀可見絲絲銀毫。神奇的是,當變換不同角度去看的時候,釉光中不同色彩也在變幻,就像是夜空中傾瀉流動的流星雨。

巖井共二告訴我們,大概是從江戶時代開始,這隻碗就只作為觀賞之用了,後來成為德川家族的著名藏品。據記載,它一開始被德川家康珍藏,德川家康去世後,傳給了他最寵愛的小兒子德川賴房,附帶條件是命德川賴房永遠屈居第二位,其後人世世代代為德川幕府副將軍。

1918年,這隻曜變天目被藤田家族第二代掌門人藤田平太郎在拍賣會上購得,購入價是53800日元,相當於40公斤黃金,在當時是天價。藤田清說,這也是藤田平太郎有意識地為補充頂級茶道具收藏譜系而購入的,他當時已經收藏了朝鮮的井戶茶碗、千利休用過的香盒等標誌性藏品,曜變天目當然也是渴求已久的。

某種意義上,作為權力的象徵物,曜變天目的易主,也是封建幕府被新興資產階級取代的一個標誌。除了藤田美術館的這一隻,收藏在東京的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的曜變天目也呈現了類似的流變軌跡。那隻曜變天目又被稱為“稻葉天目”,美得更為彰顯,有“天下第一盞”之名,是我們尋訪的第三站。

和藤田美術館那隻一樣,這隻“天下第一盞”最初也為德川家族所有。據傳說,某次重病在身的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喝下乳母“春日局夫人”用這個曜變天目茶碗進呈的湯藥後,很快藥到病除,於是在後來春日局染病時,家光將這個茶碗賜給她使用,也得以迅速康復。後來,這隻茶碗被春日局夫人傳給其後人稻葉家,故有“稻葉天目”之稱。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學藝員山田正樹告訴我們,茶碗藥到病除當然是傳說,但這隻曜變天目確實被賜給了春日局夫人,從德川家族流入了稻葉家族。1918年,這隻碗寄存到了三井財閥小野哲郎手上,小野哲郎和稻葉家族有親戚關係,實際上還歸屬於稻葉家。1934年小野哲郎將這隻碗送到拍賣行,三菱集團第四代社長巖崎小彌太以16.7萬日元拍下,當時相當於125公斤黃金。山田正樹說,靜嘉堂文庫美術館還藏有裝這隻碗的新舊兩隻箱子,舊的是稻葉家族自江戶時代傳下來的,新的是巖崎家族入手後做的,舊箱裡還附著稻葉家的轉讓說明,說這隻曜變天目十分珍貴,要巖崎好好珍惜。

位於東京近郊的靜嘉堂原為巖崎家族宅邸,是一幢英式建築。山田正樹告訴我們,巖崎彌之助出生在江戶時代,早年受中國的漢學教養,明治維新推行歐美化,他去了美國留學,兒子後來去了英國留學,家裡基本上什麼都是英式的。可以說,巖崎彌之助的生活是英式的,心理是日本的,教養是中國的。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佛教美術品大量流失海外,巖崎彌之助搶救性地收藏了差不多4萬冊的中國和日本的古籍,大量的古美術品,就存放在靜嘉堂內。戰亂中,巖崎小彌太將這隻曜變天目收藏於靜嘉堂內,直至今日。

與另外兩隻曜變天目相比,靜嘉堂的展示方式非常特別,就在美術館中庭的落地玻璃窗下設置了展櫃,茶盞在窗外綠樹掩映下,被陽光照射著。就像揭開了曜變天目的神祕面紗,讓人看得十分通透:內部的曜斑聚集成組,光暈呈現出斑斕絢麗的七彩漸變,仿若翩然的蝴蝶翅膀,難怪日本人稱其為“碗中宇宙”,“天下第一盞”之名也是名副其實。

山田正樹說,古人都是藉助自然光去看茶盞,展覽中也有還原歷史的意圖。而且,在自然光下,一天的不同時間段看起來都不一樣。白天看,是藍色的,外面一圈帶點黃色。傍晚夕陽下,又感覺是赤色、紫色、綠色的。“況且,這隻曜變天目也不需要專門打光,它本身已經很耀眼了。”

“曜變”之謎

2009年,杭州上城區一處建築工地出土了一隻缺損三分之一的曜變天目殘片,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學藝課長代理小林仁去了實地調查。他告訴我,這塊殘片縱然缺損,但它擁有與三件傳世完整器同樣的獨特斑紋以及隨角度不同而變幻光彩的特徵,毫無疑問是曜變天目,而且其曜變的美豔程度可與靜嘉堂“稻葉天目”相媲美。再加上出土地曾是南宋臨安都城都亭驛及皇后宅邸所在地,又與刻有宮廷銘文的定窯白瓷、越窯青瓷等碎片相伴出土,明顯應是與南宋宮廷相關的器物。

小林仁認為,這件杭州出土的曜變天目殘片有極大的意義。他說,之前曜變天目傳世品僅存於日本,有人就說,曜變天目的斑紋和光彩等是“窯變”,而且這種窯變在中國被認為是不祥之兆,從而被大量廢棄,這種說法從此可以被否定了。與此相反,曜變天目曾存在於南宋宮廷,並且當時就極有可能是僅供皇室使用的貴重物品了。現存日本的幾件曜變天目,來自於南宋宮廷的可能性也很大。不過,杭州出土的曜變殘片在南宋時期,而日本關於曜變天目的記載與評鑑,則出現在15世紀。小林仁認為,應該是元代或明代,在中國放棄點茶之後,曜變天目才作為古董流入日本的。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學藝課長代理小林仁在觀看館藏國寶油滴天目

據記錄明朝時中國與日本之間貿易的《大明別幅並兩國勘合》所載,明永樂皇帝於1406年賜予“日本國王源道義”,即室町幕府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以“黃銅鍍金廂口足建盞十一個”。小林仁說,這些建盞應是宋代文物,當中可能就有曜變天目。室町時代足利將軍收藏唐物《君臺觀左右帳記》中的評鑑“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或許與流入日本的時期也有關聯。“戰國時代,有記載織田信長持有一隻曜變天目,在1582年‘本能寺之變’中燒燬,很有可能原屬足利將軍的‘東山御物’。目前傳世的三件國寶曜變天目,除龍光院所藏外,其餘兩件均為德川家康家族舊藏,追溯起來有可能都與足利將軍有關。”

曜變天目為何會出現宇宙般的斑點和光暈?這是它身上最大的謎團,也是一直未被百分百復原的原因。陶瓷研究者劉濤指出,建盞的奇異釉料,都是利用鐵黑釉的結晶原理燒製出來的。簡單地說,建盞的坯釉用含有大量氧化鐵,在高溫焙燒過程中,坯中的部分氧化鐵與釉熔融後緩慢地冷卻下來,局部形成飽和狀態,併發生分解生成氣泡。當氣泡聚集,達到一定程度,便會使得釉面上升,連帶其周圍的鐵氧化物一起排出釉面。可以說,一隻完好建盞的燒製,受到坯、釉、窯溫以及還原氣氛諸多因素的制約,難度極高,更別說奇蹟般的曜變天目。目前,中國和日本很多匠人都試圖用古法再復原出一隻曜變天目,但效果總是差強人意。

那麼,“曜變”如此難得,是否是出自“窯變”,也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呢?“怎麼能說是偶然呢!這是低估了中國宋代工匠的才能。”長江惣吉是日本復原曜變天目最著名的匠人之一,他聽到這種猜測,顯得有些生氣。他告訴我,他總共去過福建建窯40多次,那裡目前可確認有十餘處窯址,一度曾有成千上萬個龍窯用以燒造天目茶碗,窯址周圍留下了大量的天目廢品及匣缽,但沒有發現曜變天目的殘片。“如果曜變是‘窯變’偶然得之,那就應該有更多類似殘片,目前卻一個也沒有發現。”

長江惣吉的工作室在瀨戶,這裡自古以來就是日本優質瓷器的代名詞,燒製出來的瓷器有“瀨戶物”的盛名,而瀨戶地區在14世紀初的鎌倉時代就開始仿製天目了。長江家族是陶瓷世家,從江戶時代起就以製陶為業,傳到長江惣吉這裡是第九代。他告訴我們,1947年,他的父親、第八代長江在京都國立博物館見到當時展出的曜變天目後,決心嘗試復燒曜變天目,1965年燒出第一隻曜變。1995年父親突然因病去世,長江惣吉接替了父親的工作。他從建窯附近運回來幾十噸高嶺土和釉石,經過多次實驗,認為曜斑是因為在燒製時投入了酸性氣體,從而在釉的表面形成的,他也按照這種方法燒製成了比較滿意的成品。“現在我已經能燒出曜變了,即內壁同時出現星紋和光彩,但還是跟宋代的曜變天目不是一個級別的。”

2016年,長江惣吉和小林仁一起,參與了日本曜變學術研究組對藤田美術館的國寶曜變天目進行的熒光X線分析調查。小林仁告訴我,這隻曜變天目的曜斑,並非是重金屬造成,而是因為釉層中細微的構造色。但構造色具體的來源,是否像長江惣吉實驗的那樣是因為酸性氣體造成的,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4期,原文標題《盞中宇宙:尋訪曜變天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都收藏在日本,且被奉為“國寶”文物。趕在三大曜變天目同期展出的5月,我從滋賀的美秀美術館,到奈良國立博物館,再到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一一尋訪。某種意義上,這幽玄閃耀如星夜的黑釉茶盞,不僅是宋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茶道名盞,更是權力、信仰與財富的象徵物。

文/賈冬婷 攝影/張雷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藤田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燈光暗下來,彷彿置身佛寺中。身著灰黑色袈裟的小崛月浦和尚掃了一眼席地而坐的人們,聲音蒼老而謙遜:“感謝各位遠道而來,大家參觀過曜變天目了嗎?”他話鋒一轉,“這些東西對我們佛教徒來說算不上是寶貝呢。國寶天目茶盞的曜斑是泥在火裡炙烤出來的,會破碎,會消失。這些眼睛能看得到的事物,我們不會稱之為寶貝。那麼,什麼可以稱之為寶貝呢?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倒茶的心意啊。每天汲取自己心底的水源,過上充實的生活,這也是坐禪的目的。”

這天一早,我們從京都開車一個多小時到滋賀,由城市到鄉村,周圍漸漸被新綠季節的山林環繞,再穿過一條長長隧道,便如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一樣,豁然發現眼前的“桃花源”美秀美術館了。本來,我們完全是衝著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在此展出的曜變天目茶碗來的,沒想到,正好遇上龍光院現任住持小崛月浦和尚在此舉辦坐禪會,這也是一期一會的緣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曜變天目展廳的入口處復原了龍光院佛龕

小崛月浦和尚緩緩介紹坐禪之法,如何挺直肩背,深呼吸,盤腿坐。“閉上眼睛,但請不要睡著哦。”“如果想要獲得香板敲打,我到面前的時候,請合上掌心。敲打很痛的哦,但反覆敲打會更接近釋迦大師的體悟。”隨著一聲清脆的“叮”,30分鐘的坐禪開始了。黑暗中只聽老和尚的腳步聲,每走一步停頓一下,似乎在檢查面前的人是否挺直了身板。一陣陣打板子的聲音在靜謐中格外地響,不由得更加正襟危坐,生怕他手裡的香板冷不丁地打到自己身上。腳步聲越來越近了,又忍不住想嚐嚐打板子的滋味,於是咬牙合掌。老和尚在我面前站定了,舉起香板,“砰-砰-砰”三下,落在左肩上,立即感覺火辣辣地疼。他喘口氣,又用力打向另一側,“砰-砰-砰”,這次輪到右肩也灼燒起來。奇怪的是,盤坐帶來的痠麻也因為這疼痛而減弱了許多,終於堅持到又一聲“叮”響起,坐禪結束了。燈光亮起,小崛月浦欣慰地道謝:“大家來到這大山深處,一同坐禪修行,可謂至幸。大家都沒有辜負曜變天目。”

從坐禪會走出來,覺得有點恍惚,彷彿不是來看一個美術館裡的展覽,而是推開了一扇禪宗世界的大門。展館海報中,小堀月浦手捧著曜變天目,走出寺門,鄭重地將寺院祕藏400年的寶物呈現給大眾。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告訴我們,這隻曜變天目是龍光院的象徵,現任住持小堀月浦和尚是唯一有資格觸摸這件曜變天目的人。茶盞捧在住持蒼老的手中,曜斑奪目,內壁上幾道深淺不一的劃痕未加掩飾,那是400年前使用過的歷史印記。

同行的日本茶道具研究者、早稻田大學古谷誠章研究室研究員方愷告訴我,龍光院是大德寺下轄的24個子院之一,是一座祕庵,從不對公眾開放,這隻曜變天目也只在1990年、2000年、2017年展出過,今年是有史以來第四次對外公開。熊倉功夫對我們說,小堀月浦和尚和他本人私交甚篤,他到任美秀美術館館長之後,兩人很快達成了共識。除了這隻曜變天目,龍光院還第一次將寺院裡傳承的茶器、書畫包括牆上的匾額、茶室的拉門都拆下來,幾乎把全數“可移動”的文物都送往美秀美術館,並且住持小堀月浦親自來坐禪,就是有意識地要呈現給公眾一個完整的禪宗世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龍光院藏國寶曜變天目

展廳入口是複製的龍光院大門,讓人有一步步進入隱祕禪寺的儀式感。展品以龍光院第二代住持江月宗玩為中心,他本人收藏的書畫、茶具、茶室等,以及他引領的文人圈的相關遺存。除了曜變天目,還有油滴天目附螺鈿唐草紋天目臺、唐物丸壺茶入附菱形內黑外屈輪紋盆、大德寺住持一休大師的墨跡、南宋畫僧牧溪的《柿慄圖》,以及日本國寶、龍光院密庵茶室裡南宋禪師密庵鹹傑所寫《法語·示璋禪人》,也是現存唯一的密庵鹹傑墨跡。美秀美術館學藝部長畑中章良告訴我們,曜變天目縱然舉世無雙,但江月宗玩才是龍光院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象徵。

熊倉功夫介紹,這隻曜變天目最早的記載來自大阪富商“天王寺屋”,那是江月宗玩的家族產業,他的祖父在室町末期得到這隻曜變天目,從此成為傳家寶。祖父死後,江月宗玩的父親津田宗及修建了大通庵,庵中供奉此碗。津田宗及是著名茶人,曾任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與今井宗久、千利休並稱三宗匠,留下很多珍貴收藏。後來德川家康為一統天下,發起了決定性戰役大阪夏之陣,居於大阪的西陣豐臣家落敗,天王寺屋和大通庵也化為灰燼,不過一些藏品已經提前轉到江月宗玩所在的龍光院來了。江月宗玩是次子,但大哥宗凡早逝,他便繼承了包括曜變天目在內的家族舊藏,奇蹟般地一直保留在他任住持的龍光院裡。

400年間經歷了很多變故,大德寺的很多子寺都變賣了土地和藏品,為什麼龍光院藏品可以保存至今?畑中章良認為,一方面,龍光院的供養人是戰國名將黑田長政,他後來從豐臣陣營倒向德川陣營,一直支持著龍光院。另一方面,則是靠江月宗玩的精神力量。江月宗玩不僅是禪僧,還是有精準眼光的鑑定家,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和藝術家,把龍光院變成了文化沙龍。在這種精神的傳承下,龍光院將寺院及藏品“封印”起來,在一代代住持手中守護著,400年都沒有變換主人,如今才重見天日。

館方安排我們在閉館後參觀,這時環繞的人流散去,黑色展廳中央只有一束光,從正上方打在曜變天目的盞心,像是黑夜裡的星辰。在三隻傳世曜變天目裡,龍光院這隻並不是一眼看上去最耀眼的,但和它的歷史一樣,是最幽玄魔幻的,儀式感的打光更凸顯了這一點。漆黑的碗底,灰藍髮紫的曜斑成組分佈,像一簇一簇的花瓣,攝人心魄。由於400年前曾經使用過,內壁釉面上有些失光,清晰可辨打茶時形成的一道道劃痕。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國寶曜變天目(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供圖)

曜變天目與破草鞋,這個看似奇怪的展覽主題是小堀月浦和尚和熊倉功夫館長共同確定的。兩者看起來反差巨大,曜變天目是珍貴的、奢侈的,而破草鞋則是樸素破敗的,為什麼並置在一起呢?熊倉功夫解釋,小堀月浦和尚不只想展示寶物,而且想展現400年來龍光院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棵樹,不只是讓大家看“枝葉”,而是希望大家能思考“樹幹”,這個樹幹就是禪的傳統。他說,“破草鞋”是禪宗裡的概念,表面上是僧人修行的日用之物,像雷達分析圖一樣作為修行標杆,鞋越破,說明走得越多,修行更精進。再深一層,“破草鞋”其實在整個展廳裡都沒有出現,但它又無處不在。它是個無形的概念,指人的存在,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果去拷問自己,本質上是一個“無”字。“那麼,曜變天目是用多少錢都買不到的東西,無價的;破草鞋代表人存在的無常,也是無價的,兩者在本質上是共通的。讓人領悟到這一層,也是龍光院拿出祕藏400年的曜變天目的深意了。”

茶盞裡的美學風暴

儘管這隻曜變天目幸運地被龍光院護佑,一直未曾易主,但可以想見,其間潛藏著多少改朝換代的戰亂,禪寺勢力的興衰。而且在這400年間,天目盞在日本茶道中的命運也經歷了巨大的轉折與演變,茶席間絕不只是表面上的寧靜平和。這或許也是曜變天目在日本有如此獨特地位的原因之一。

“天目”是日本對於中國黑釉茶盞的特有稱呼。最流行的說法,是說南宋時期日本的僧人到浙江天目山的禪寺修習時,見到寺院內使用的黑釉茶盞,愛不釋手,回國時攜帶了若干個,“天目”也由此得名,還分門別類為油滴天目、禾目天目、灰被天目等。宋代時中國盛行點茶,將茶餅碾羅成末,調膏於盞中,用沸水衝點擊拂,好的茶末顏色發白,宜用黑盞。興之所至時鬥茶,比試技巧,這時黑釉茶盞的優勢更是顯著,可以襯托出茶湯之白,便於觀茶色,驗水痕。

在眾多黑釉茶盞中,首推福建建窯燒製的建盞,精通茶道的宋徽宗也將其作為御前賜茶的茶盞。建盞普遍採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釉層厚重而肥潤,《格古要論》贊其“色黑而滋潤”。燒製時採用正燒法,口沿釉薄,而內底釉積,外壁多施半釉,常見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由於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建窯黑釉呈現出絢爛多變的紋理,實際上是如雲似霧的結晶體,以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等最具代表。北宋晚期,宋徽宗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推崇不已:“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而建盞器型也符合宋代的尚用美學,呈斗笠式,口沿內斂,斜腹,矮圈足。《大觀茶論》雲:“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不過,元朝之後,點茶與鬥茶之風不再盛行,建盞的光芒也黯淡了下來。

而在日本,12世紀以來,僧人帶來的宋朝飲茶習俗逐漸風行,不少禪院都定期舉辦茶會,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雛形。到了15世紀的室町時期,飲茶更在貴族中流行,當時茶會的內容之一,就是鑑賞器物。熊倉功夫說,那個時候日本將中國傳來的物品稱之為“唐物”,當權者都想要追求唐物當中最好的物品,特別是繪畫、工藝品、陶瓷器,其中茶道中最為推崇的茶碗,就是建盞。建盞不僅是千金難求的珍稀唐物,躋身於足利將軍收藏在京都東山的“東山御物”之列,也成為象徵將軍身份的“格式道具”。

日本最早的“曜變”記錄來自《能阿相傳集》,“曜變(建盞之名)天下稀有之物,釉色如豹皮,建盞中之上上品也”。1511年,相阿彌在《君臺觀左右帳記》中記錄,足利將軍與朋友們對其所收藏的唐物進行評鑑:“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熊倉功夫說,“匹”是日本當時的貨幣單位,“萬匹之物”形容非常昂貴、豪華,這也是“唐物”給人的整體印象,曜變天目就是象徵。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館長、日本茶道專家熊倉功夫

為了探尋龍光院曜變天目的歷史源流,我們去了位於京都北部的大德寺。大德寺是鎌倉年間的1319年由大燈國師創立的,大燈國師以嚴格的家風而聞名,使得花園上皇和後醍醐天皇均皈依其門下,後醍醐天皇更稱大德寺為“本朝無雙的禪苑”。寺院曾在戰亂中被燒燬,後來著名的一休大師80歲高齡時任大德寺住持,重建了大德寺。大德寺最大的危機出現在明治維新時期,在全盤西化的背景下,明治天皇從京都搬到東京,開始推崇神道教,廢棄佛教。佛教失去了供養,當時很多子院都無以為繼了,開始賣地、賣藏品,各謀出路。到如今,大德寺有24間子院,仍是洛北最大的寺院,也是禪宗文化中心之一,尤以茶道而聞名。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獨坐庭”

京都的新綠季,滿眼鬱鬱蔥蔥的景緻,幾間平時閉門的子院在做特別開放,而神祕的龍光院依然大門緊閉。我們去了常年開放的瑞峰院拜訪,這裡仿蓬萊仙山而作的庭園“獨坐庭”很有名,而且經常舉辦坐禪會,也是寺院獲取收益的一種方式。當天是週末,寺院裡不只來來往往的遊客,還有和服盛裝而來的賓客,正聚在這裡舉辦一場茶會。老住持前田昌道在廣間裡招待我們,講述一番寺院歷史,一個年輕僧人在我們每人面前奉上一碗抹茶。他小心翼翼地將茶碗有圖案的一面轉過來,便於我們欣賞。茶席上,每個茶碗都不盡相同,九穀燒、樂燒、瀨戶燒……儘管每個碗裡都是鮮妍的綠色茶湯,但似乎每人眼裡的景緻和入口的味道都不一樣。

老住持的兒子、下任住持前田繼道告訴我們,大德寺初建的戰國時代,各院住持都是由天皇任命的,地方上的藩主、退役的武將也聚集而來,拜見天皇,獲得大名的頭銜,獲得一塊寺院的封地,本人成為寺院的供養人,兒子留下來當僧侶,就這樣大德寺周邊形成了一個貴族圈層。比如黑田家族,就是在龍光院裡從武將變成大名,一直供養著龍光院。當時各種茶道、書道、花道興起,武士們也開始攢寶貝,寶貝多了想給人看,於是茶盞的展示也逐漸融入到茶道中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瑞峰院住持前田昌道

在瑞峰院的日常茶席上,並沒有天目碗的身影。前田繼道說,天目茶碗平時供在佛龕裡,偶爾有特殊儀式時才拿出來,而且都是下層對上層奉茶時使用。其間的演變,是一場關於茶道的美學革命,也是沒有刀光劍影但又扣人心魄的權力之爭。熊倉功夫館長告訴我們,室町時代的足利將軍在《君臺觀左右帳記》裡面給茶碗評級,標準就是高貴、權力和財富,中國來的曜變天目為最高等,朝鮮半島來的、日本本土的都在其次。雖然當時權貴們對“唐物”極為推崇,尤其以“東山御物”為典型,但普通人畢竟難以獲得。那麼,能否不全部用“唐物”,其中加入“和物”來調和呢,於是人們就有產生了建立一種新的審美的想法。

日本文學史家加藤週一指出,到了16世紀,飲茶滲透到了富裕的商人階層。他們主張主客同席,不再由專人泡茶,而是主人給客人泡茶、敬茶。商人武野邵鷗專門建了一間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就是後來流行的“四疊半”茶室,方柱,白牆。茶具不光使用中國的,也有朝鮮半島的,還有日本信樂、備前的陶器,瀨戶燒的茶碗,帶有明顯的“草菴茶”傾向。把這種傾向徹底化的是後來被尊為“茶聖”的千利休。千利休曾擔任豐臣秀吉的“茶頭”,秀吉喜歡在大廳裡舉辦豪華茶會,而千利休卻越來越推崇草菴茶,他把茶室做得更小,只有兩張榻榻米大小,用原木柱代替了方柱,土牆代替了白牆。茶室裡替代華麗天目茶碗的,是看似粗糙樸拙的樂燒。樂燒茶碗的原型據說是一個從朝鮮半島來的瓦匠長次郎做的,千利休讓他完全按自己的想法試著做出來,為直壁墩形,碗底比建盞更寬大,點茶時可以穩穩地放在榻榻米上。更為重要的是,它器壁較厚,也不勻稱,釉色為黑色或赤色,表面還有斑紋,看似不經意而成,其實工藝相當複雜。樂燒的美學,正與禪宗裡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相吻合,而與此結合的茶道,也從世俗享樂中走出來,變成一種美的宗教。可以說,千利休通過草菴茶改革,將美的價值從一個極端推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在美學領域對權力的挑戰,終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但他創立的“清貧、幽寂、安靜、簡樸”的茶道美學體系,以及對內向性、精神性價值的重建,一直延續下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日本京都大德寺

從18疊的廣間裡喝過茶,前田繼道引領我們去瑞峰院裡的另一處只有兩疊的小茶室。前田繼道說,這是在千利休去世50年之後,找出了他1582年在妙喜庵修建的國寶茶室“待庵”的原圖紙,按圖嚴格複製的。這裡也有350年曆史了,而且還在繼續使用。茶室的入口很難說是門,只是一個狹小低矮的小洞,可以想象,當時無論什麼人,天皇、高僧、大名、武將,都得屈膝卑躬鑽進去,眾人平等。茶室內部只有兩張榻榻米(約6.6平方米)大小,加上次間和水屋,總共才四塊半榻榻米。仔細打量,茶室的牆壁全是黑漆漆的混合著茅草的土牆,窗子窄小,糊著灰暗的窗紙遮光,天花板的邊緣和坡頂的椽子是竹子做的,房樑屋柱都是細杉樹幹,保留著彎曲的原始形狀,室內放置著樸素的插花和禪意的茶掛,可以說將人的慾望降低到極限了。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德寺內織田信長陵墓

前田繼道說,兩疊茶室源於千利休的想法,主人一張榻榻米,客人另一張,這樣就夠了。而且在千利休的期待中,人活著,坐只需半張榻榻米,睡只需一張榻榻米。如此看來,兩疊茶室算很寬敞的了。我們四人進去,前田繼道坐在靠門口的一張榻榻米上,另外三個人坐在裡面的另一張上,賓主之間早已超過人類心理上的舒適距離。前田繼道告訴我們,在這樣的茶室裡,就像被包裹在母親的子宮裡面,所有人分享一碗濃茶,要喝半天之久,坦誠相見,無法掩飾。也正因如此,有一種緊張感,一切舉止都不得輕疏,與其說是喝茶,不如說是修行。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美秀美術館

從幕府到財團

“這隻曜變天目不需要言語描述,一直看就好了,那些變幻無窮的藍色曜斑中,可以生出各種想象。”藤田清告訴我們。藤田清是藤田家族後人,第五任藤田美術館館長,也是家族所屬曜變天目的新一代守護者。

藤田清說,19世紀60年代末,在明治維新的變革背景下,爆發了廢佛毀釋運動,導致諸多重要文化財流出海外,藤田傳三郎對此非常擔憂。為了防止佛教美術的流失,藤田傳三郎和他的兩個兒子平太郎、德次郎投入巨資大量買入老宅、神社和佛寺的文物,父子兩代收藏有2000多件藏品,涉及茶器、墨跡、佛像、佛教經典及考古資料等,包括9件國寶以及53件重要文化財。其中,藤田家族尤其嗜好茶器,包括曜變天目在內的茶器是如今藤田美術館藏品的主要類別。目前,1945年在大阪藤田舊宅原址興建的藤田美術館正在擴建,這隻曜變天目在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

奈良國立博物館專門為這隻曜斑天目碗設置了一個獨立展室,整個房間是一個黑色盒子,四面牆壁環繞著碗壁曜斑放大局部,讓人仿若置身璀璨的藍色夜空下。學藝部室長巖井共二告訴我們,他們參考了美秀美術館的展櫃設計,也是用一束單獨的光從上方打在碗底。這有些可惜,這隻茶盞外壁釉面上有猶如夜空星辰的斑點,這也是區別於另外兩隻曜變天目的特色,卻沒有用光線去強化。不過,上方打光更有戲劇性,讓人們把視線聚焦在內壁,流連於那些連綴成片狀或條狀的藍綠色曜斑,還依稀可見絲絲銀毫。神奇的是,當變換不同角度去看的時候,釉光中不同色彩也在變幻,就像是夜空中傾瀉流動的流星雨。

巖井共二告訴我們,大概是從江戶時代開始,這隻碗就只作為觀賞之用了,後來成為德川家族的著名藏品。據記載,它一開始被德川家康珍藏,德川家康去世後,傳給了他最寵愛的小兒子德川賴房,附帶條件是命德川賴房永遠屈居第二位,其後人世世代代為德川幕府副將軍。

1918年,這隻曜變天目被藤田家族第二代掌門人藤田平太郎在拍賣會上購得,購入價是53800日元,相當於40公斤黃金,在當時是天價。藤田清說,這也是藤田平太郎有意識地為補充頂級茶道具收藏譜系而購入的,他當時已經收藏了朝鮮的井戶茶碗、千利休用過的香盒等標誌性藏品,曜變天目當然也是渴求已久的。

某種意義上,作為權力的象徵物,曜變天目的易主,也是封建幕府被新興資產階級取代的一個標誌。除了藤田美術館的這一隻,收藏在東京的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的曜變天目也呈現了類似的流變軌跡。那隻曜變天目又被稱為“稻葉天目”,美得更為彰顯,有“天下第一盞”之名,是我們尋訪的第三站。

和藤田美術館那隻一樣,這隻“天下第一盞”最初也為德川家族所有。據傳說,某次重病在身的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喝下乳母“春日局夫人”用這個曜變天目茶碗進呈的湯藥後,很快藥到病除,於是在後來春日局染病時,家光將這個茶碗賜給她使用,也得以迅速康復。後來,這隻茶碗被春日局夫人傳給其後人稻葉家,故有“稻葉天目”之稱。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學藝員山田正樹告訴我們,茶碗藥到病除當然是傳說,但這隻曜變天目確實被賜給了春日局夫人,從德川家族流入了稻葉家族。1918年,這隻碗寄存到了三井財閥小野哲郎手上,小野哲郎和稻葉家族有親戚關係,實際上還歸屬於稻葉家。1934年小野哲郎將這隻碗送到拍賣行,三菱集團第四代社長巖崎小彌太以16.7萬日元拍下,當時相當於125公斤黃金。山田正樹說,靜嘉堂文庫美術館還藏有裝這隻碗的新舊兩隻箱子,舊的是稻葉家族自江戶時代傳下來的,新的是巖崎家族入手後做的,舊箱裡還附著稻葉家的轉讓說明,說這隻曜變天目十分珍貴,要巖崎好好珍惜。

位於東京近郊的靜嘉堂原為巖崎家族宅邸,是一幢英式建築。山田正樹告訴我們,巖崎彌之助出生在江戶時代,早年受中國的漢學教養,明治維新推行歐美化,他去了美國留學,兒子後來去了英國留學,家裡基本上什麼都是英式的。可以說,巖崎彌之助的生活是英式的,心理是日本的,教養是中國的。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佛教美術品大量流失海外,巖崎彌之助搶救性地收藏了差不多4萬冊的中國和日本的古籍,大量的古美術品,就存放在靜嘉堂內。戰亂中,巖崎小彌太將這隻曜變天目收藏於靜嘉堂內,直至今日。

與另外兩隻曜變天目相比,靜嘉堂的展示方式非常特別,就在美術館中庭的落地玻璃窗下設置了展櫃,茶盞在窗外綠樹掩映下,被陽光照射著。就像揭開了曜變天目的神祕面紗,讓人看得十分通透:內部的曜斑聚集成組,光暈呈現出斑斕絢麗的七彩漸變,仿若翩然的蝴蝶翅膀,難怪日本人稱其為“碗中宇宙”,“天下第一盞”之名也是名副其實。

山田正樹說,古人都是藉助自然光去看茶盞,展覽中也有還原歷史的意圖。而且,在自然光下,一天的不同時間段看起來都不一樣。白天看,是藍色的,外面一圈帶點黃色。傍晚夕陽下,又感覺是赤色、紫色、綠色的。“況且,這隻曜變天目也不需要專門打光,它本身已經很耀眼了。”

“曜變”之謎

2009年,杭州上城區一處建築工地出土了一隻缺損三分之一的曜變天目殘片,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學藝課長代理小林仁去了實地調查。他告訴我,這塊殘片縱然缺損,但它擁有與三件傳世完整器同樣的獨特斑紋以及隨角度不同而變幻光彩的特徵,毫無疑問是曜變天目,而且其曜變的美豔程度可與靜嘉堂“稻葉天目”相媲美。再加上出土地曾是南宋臨安都城都亭驛及皇后宅邸所在地,又與刻有宮廷銘文的定窯白瓷、越窯青瓷等碎片相伴出土,明顯應是與南宋宮廷相關的器物。

小林仁認為,這件杭州出土的曜變天目殘片有極大的意義。他說,之前曜變天目傳世品僅存於日本,有人就說,曜變天目的斑紋和光彩等是“窯變”,而且這種窯變在中國被認為是不祥之兆,從而被大量廢棄,這種說法從此可以被否定了。與此相反,曜變天目曾存在於南宋宮廷,並且當時就極有可能是僅供皇室使用的貴重物品了。現存日本的幾件曜變天目,來自於南宋宮廷的可能性也很大。不過,杭州出土的曜變殘片在南宋時期,而日本關於曜變天目的記載與評鑑,則出現在15世紀。小林仁認為,應該是元代或明代,在中國放棄點茶之後,曜變天目才作為古董流入日本的。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學藝課長代理小林仁在觀看館藏國寶油滴天目

據記錄明朝時中國與日本之間貿易的《大明別幅並兩國勘合》所載,明永樂皇帝於1406年賜予“日本國王源道義”,即室町幕府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以“黃銅鍍金廂口足建盞十一個”。小林仁說,這些建盞應是宋代文物,當中可能就有曜變天目。室町時代足利將軍收藏唐物《君臺觀左右帳記》中的評鑑“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或許與流入日本的時期也有關聯。“戰國時代,有記載織田信長持有一隻曜變天目,在1582年‘本能寺之變’中燒燬,很有可能原屬足利將軍的‘東山御物’。目前傳世的三件國寶曜變天目,除龍光院所藏外,其餘兩件均為德川家康家族舊藏,追溯起來有可能都與足利將軍有關。”

曜變天目為何會出現宇宙般的斑點和光暈?這是它身上最大的謎團,也是一直未被百分百復原的原因。陶瓷研究者劉濤指出,建盞的奇異釉料,都是利用鐵黑釉的結晶原理燒製出來的。簡單地說,建盞的坯釉用含有大量氧化鐵,在高溫焙燒過程中,坯中的部分氧化鐵與釉熔融後緩慢地冷卻下來,局部形成飽和狀態,併發生分解生成氣泡。當氣泡聚集,達到一定程度,便會使得釉面上升,連帶其周圍的鐵氧化物一起排出釉面。可以說,一隻完好建盞的燒製,受到坯、釉、窯溫以及還原氣氛諸多因素的制約,難度極高,更別說奇蹟般的曜變天目。目前,中國和日本很多匠人都試圖用古法再復原出一隻曜變天目,但效果總是差強人意。

那麼,“曜變”如此難得,是否是出自“窯變”,也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呢?“怎麼能說是偶然呢!這是低估了中國宋代工匠的才能。”長江惣吉是日本復原曜變天目最著名的匠人之一,他聽到這種猜測,顯得有些生氣。他告訴我,他總共去過福建建窯40多次,那裡目前可確認有十餘處窯址,一度曾有成千上萬個龍窯用以燒造天目茶碗,窯址周圍留下了大量的天目廢品及匣缽,但沒有發現曜變天目的殘片。“如果曜變是‘窯變’偶然得之,那就應該有更多類似殘片,目前卻一個也沒有發現。”

長江惣吉的工作室在瀨戶,這裡自古以來就是日本優質瓷器的代名詞,燒製出來的瓷器有“瀨戶物”的盛名,而瀨戶地區在14世紀初的鎌倉時代就開始仿製天目了。長江家族是陶瓷世家,從江戶時代起就以製陶為業,傳到長江惣吉這裡是第九代。他告訴我們,1947年,他的父親、第八代長江在京都國立博物館見到當時展出的曜變天目後,決心嘗試復燒曜變天目,1965年燒出第一隻曜變。1995年父親突然因病去世,長江惣吉接替了父親的工作。他從建窯附近運回來幾十噸高嶺土和釉石,經過多次實驗,認為曜斑是因為在燒製時投入了酸性氣體,從而在釉的表面形成的,他也按照這種方法燒製成了比較滿意的成品。“現在我已經能燒出曜變了,即內壁同時出現星紋和光彩,但還是跟宋代的曜變天目不是一個級別的。”

2016年,長江惣吉和小林仁一起,參與了日本曜變學術研究組對藤田美術館的國寶曜變天目進行的熒光X線分析調查。小林仁告訴我,這隻曜變天目的曜斑,並非是重金屬造成,而是因為釉層中細微的構造色。但構造色具體的來源,是否像長江惣吉實驗的那樣是因為酸性氣體造成的,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百年一遇!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變天目“國寶”展

復原曜變天目的日本名匠長江惣吉和他製作的天目盞

小林仁所在的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是日本收藏中日韓陶瓷的重鎮,尤以收藏家安宅英一在上世紀60年代的一批中國、韓國的頂級瓷器舊藏為代表,其中包括一件被列為國寶的油滴天目,還有一件吉州窯黑釉木葉天目。不過小林仁認為,與其他天目相比,曜變天目更明顯呈現出如宇宙、如生命般的神祕感。或許正是這種神祕感,吸引著一代代匠人去挑戰復原,也讓曜變天目一直保持著在日本茶道中的獨特地位。除了博物館藏品,小林仁偶爾會在寺院裡的重要茶道儀式中見到天目盞,一般是用來供佛供神。比如京都建仁寺每年會在開山祖師忌日時舉辦祭祀儀式,以“四頭茶會”的形式,就要用天目盞和天目臺,這也是傳統禪寺清規的一部分。

日本的日常茶道中,儘管“唐物”已經與“和物”融合,天目茶碗也仍有象徵性地位。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學藝員山田正樹認為,天目茶碗是宋代隨點茶法從中國傳入日本的,它也是日本茶道的根源之一,其實千利休後來發明的樂燒茶碗也是黑釉,這也說明天目茶碗是後世日本茶碗的根源。而內壁有獨特曜斑的曜變天目茶碗,更是孤高的、唯一的存在。

熊倉功夫也認為,曜變天目作為“唐物”的代表,是日本茶道美學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千利休創立的兩疊小間裡對談,多用侘寂的日本茶碗,而在一些特殊儀式的時候,會在更開放的廣間裡使用天目碗。“你看月亮,滿月很好看,而有云的時候,缺損的月亮也是另一種美。在某種意義上,在雲層裡被遮住一部分的月亮,就像是日本的陶瓷器。而閃閃發光的、沒有一點暗面的滿月,則是曜變天目。”

(實習記者楊月、王雯清、何京蔚、袁思檬對本文亦有貢獻。感謝早稻田大學古谷誠章研究室研究員方愷,早稻田大學古谷誠章研究室學科助手王薪鵬在日採訪期間的大力幫助。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曜變天目將於2019年11月2日~12月15日再次展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