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所謂“鬥彩”,即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五彩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那麼,“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躍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隨其間,所體現的,是北方美麗的秋天景色。由於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三秋”一詞,道出的正是人們惜秋懷秋的情懷。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所謂“鬥彩”,即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五彩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那麼,“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躍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隨其間,所體現的,是北方美麗的秋天景色。由於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三秋”一詞,道出的正是人們惜秋懷秋的情懷。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廣西南寧“天華堂”所收藏的這隻三秋杯,高:3.9㎝,口徑:6.9㎝,足徑:2.6㎝,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內、外滿施釉。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組山石、花草,另有二組一共8只蝴蝶映襯在山石與花草之間,其中一組個頭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繪的,另外三組個頭較大的蝴蝶,則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輪廓,再分別在釉上填上紅、黃、紫三彩。而一枝秋草的枝莖兩旁,再點上點點紅彩,用筆輕鬆、寫意。淺圈足內用青花勾出雙線方框,方框內豎式雙行以青花小楷體書寫“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所謂“鬥彩”,即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五彩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那麼,“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躍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隨其間,所體現的,是北方美麗的秋天景色。由於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三秋”一詞,道出的正是人們惜秋懷秋的情懷。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廣西南寧“天華堂”所收藏的這隻三秋杯,高:3.9㎝,口徑:6.9㎝,足徑:2.6㎝,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內、外滿施釉。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組山石、花草,另有二組一共8只蝴蝶映襯在山石與花草之間,其中一組個頭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繪的,另外三組個頭較大的蝴蝶,則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輪廓,再分別在釉上填上紅、黃、紫三彩。而一枝秋草的枝莖兩旁,再點上點點紅彩,用筆輕鬆、寫意。淺圈足內用青花勾出雙線方框,方框內豎式雙行以青花小楷體書寫“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此杯的器型從永樂朝瓷器中的名品“壓手杯”演變而來,尤如倒扣之馬蹄,小巧玲瓏,甚是可愛。胎壁薄如蛋殼,從內壁可隱隱透視外壁的紋飾和色彩。釉子光亮瑩潤,積釉處泛出淡淡的、似湖水般的藍色。胎質堅實細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般黃色的“糊米底”。青花髮色淡雅純正,堆積處有少許的結晶斑現象。紅彩,如鴿子血般濃豔正紅;黃彩,似雞油般的嬌黃;紫彩,則呈磨砂般的啞光奼紫,正應了孫瀛洲先生的鑑定口訣所示之“奼紫嫣紅紫無光”。 整個畫面佈局合理,疏密有致,畫風看似稚拙,卻透露出老辣嫻熟的高超繪畫技藝,勾勒點染,相得益彰;花草搖曳,隨風起舞;彩蝶翻飛,呼之欲出——美麗動人的一幅秋天畫面,活脫脫地躍然於杯上,著實讓人愛不釋手。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所謂“鬥彩”,即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五彩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那麼,“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躍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隨其間,所體現的,是北方美麗的秋天景色。由於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三秋”一詞,道出的正是人們惜秋懷秋的情懷。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廣西南寧“天華堂”所收藏的這隻三秋杯,高:3.9㎝,口徑:6.9㎝,足徑:2.6㎝,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內、外滿施釉。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組山石、花草,另有二組一共8只蝴蝶映襯在山石與花草之間,其中一組個頭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繪的,另外三組個頭較大的蝴蝶,則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輪廓,再分別在釉上填上紅、黃、紫三彩。而一枝秋草的枝莖兩旁,再點上點點紅彩,用筆輕鬆、寫意。淺圈足內用青花勾出雙線方框,方框內豎式雙行以青花小楷體書寫“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此杯的器型從永樂朝瓷器中的名品“壓手杯”演變而來,尤如倒扣之馬蹄,小巧玲瓏,甚是可愛。胎壁薄如蛋殼,從內壁可隱隱透視外壁的紋飾和色彩。釉子光亮瑩潤,積釉處泛出淡淡的、似湖水般的藍色。胎質堅實細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般黃色的“糊米底”。青花髮色淡雅純正,堆積處有少許的結晶斑現象。紅彩,如鴿子血般濃豔正紅;黃彩,似雞油般的嬌黃;紫彩,則呈磨砂般的啞光奼紫,正應了孫瀛洲先生的鑑定口訣所示之“奼紫嫣紅紫無光”。 整個畫面佈局合理,疏密有致,畫風看似稚拙,卻透露出老辣嫻熟的高超繪畫技藝,勾勒點染,相得益彰;花草搖曳,隨風起舞;彩蝶翻飛,呼之欲出——美麗動人的一幅秋天畫面,活脫脫地躍然於杯上,著實讓人愛不釋手。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明代成化朝的憲宗名曰朱見深,是個文弱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任何建樹,但是於他在位年間(1465-1487),景德鎮御窯廠瓷器製作的藝術成就卻令人矚目的。熱愛藝術的憲宗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量地精燒瓷器,在中國的陶瓷史上樹立了新的典範。特別是鬥彩的運用,這種釉下彩與釉上彩共同比對而呈現精美畫面的技藝,被髮揮到了極致,所創造的鬥彩瓷器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享有極高的讚譽。500年後的今天,成化鬥彩瓷器仍被業界公認為最典雅、最稀罕、最昂貴的瓷器。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所謂“鬥彩”,即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五彩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那麼,“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躍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隨其間,所體現的,是北方美麗的秋天景色。由於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三秋”一詞,道出的正是人們惜秋懷秋的情懷。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廣西南寧“天華堂”所收藏的這隻三秋杯,高:3.9㎝,口徑:6.9㎝,足徑:2.6㎝,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內、外滿施釉。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組山石、花草,另有二組一共8只蝴蝶映襯在山石與花草之間,其中一組個頭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繪的,另外三組個頭較大的蝴蝶,則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輪廓,再分別在釉上填上紅、黃、紫三彩。而一枝秋草的枝莖兩旁,再點上點點紅彩,用筆輕鬆、寫意。淺圈足內用青花勾出雙線方框,方框內豎式雙行以青花小楷體書寫“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此杯的器型從永樂朝瓷器中的名品“壓手杯”演變而來,尤如倒扣之馬蹄,小巧玲瓏,甚是可愛。胎壁薄如蛋殼,從內壁可隱隱透視外壁的紋飾和色彩。釉子光亮瑩潤,積釉處泛出淡淡的、似湖水般的藍色。胎質堅實細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般黃色的“糊米底”。青花髮色淡雅純正,堆積處有少許的結晶斑現象。紅彩,如鴿子血般濃豔正紅;黃彩,似雞油般的嬌黃;紫彩,則呈磨砂般的啞光奼紫,正應了孫瀛洲先生的鑑定口訣所示之“奼紫嫣紅紫無光”。 整個畫面佈局合理,疏密有致,畫風看似稚拙,卻透露出老辣嫻熟的高超繪畫技藝,勾勒點染,相得益彰;花草搖曳,隨風起舞;彩蝶翻飛,呼之欲出——美麗動人的一幅秋天畫面,活脫脫地躍然於杯上,著實讓人愛不釋手。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明代成化朝的憲宗名曰朱見深,是個文弱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任何建樹,但是於他在位年間(1465-1487),景德鎮御窯廠瓷器製作的藝術成就卻令人矚目的。熱愛藝術的憲宗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量地精燒瓷器,在中國的陶瓷史上樹立了新的典範。特別是鬥彩的運用,這種釉下彩與釉上彩共同比對而呈現精美畫面的技藝,被髮揮到了極致,所創造的鬥彩瓷器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享有極高的讚譽。500年後的今天,成化鬥彩瓷器仍被業界公認為最典雅、最稀罕、最昂貴的瓷器。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所謂“鬥彩”,即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五彩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那麼,“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躍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隨其間,所體現的,是北方美麗的秋天景色。由於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三秋”一詞,道出的正是人們惜秋懷秋的情懷。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廣西南寧“天華堂”所收藏的這隻三秋杯,高:3.9㎝,口徑:6.9㎝,足徑:2.6㎝,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內、外滿施釉。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組山石、花草,另有二組一共8只蝴蝶映襯在山石與花草之間,其中一組個頭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繪的,另外三組個頭較大的蝴蝶,則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輪廓,再分別在釉上填上紅、黃、紫三彩。而一枝秋草的枝莖兩旁,再點上點點紅彩,用筆輕鬆、寫意。淺圈足內用青花勾出雙線方框,方框內豎式雙行以青花小楷體書寫“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此杯的器型從永樂朝瓷器中的名品“壓手杯”演變而來,尤如倒扣之馬蹄,小巧玲瓏,甚是可愛。胎壁薄如蛋殼,從內壁可隱隱透視外壁的紋飾和色彩。釉子光亮瑩潤,積釉處泛出淡淡的、似湖水般的藍色。胎質堅實細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般黃色的“糊米底”。青花髮色淡雅純正,堆積處有少許的結晶斑現象。紅彩,如鴿子血般濃豔正紅;黃彩,似雞油般的嬌黃;紫彩,則呈磨砂般的啞光奼紫,正應了孫瀛洲先生的鑑定口訣所示之“奼紫嫣紅紫無光”。 整個畫面佈局合理,疏密有致,畫風看似稚拙,卻透露出老辣嫻熟的高超繪畫技藝,勾勒點染,相得益彰;花草搖曳,隨風起舞;彩蝶翻飛,呼之欲出——美麗動人的一幅秋天畫面,活脫脫地躍然於杯上,著實讓人愛不釋手。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明代成化朝的憲宗名曰朱見深,是個文弱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任何建樹,但是於他在位年間(1465-1487),景德鎮御窯廠瓷器製作的藝術成就卻令人矚目的。熱愛藝術的憲宗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量地精燒瓷器,在中國的陶瓷史上樹立了新的典範。特別是鬥彩的運用,這種釉下彩與釉上彩共同比對而呈現精美畫面的技藝,被髮揮到了極致,所創造的鬥彩瓷器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享有極高的讚譽。500年後的今天,成化鬥彩瓷器仍被業界公認為最典雅、最稀罕、最昂貴的瓷器。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據報道,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有一對成化鬥彩三秋杯,是已故愛國收藏家孫瀛洲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用40根金條買下的,當時他就認定是從宮裡流出來的稀世之物,並於上個世紀60年代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據說,同時代的魯迅先生在北京買一個四合院也就花了一根金條,也就是說,一隻杯的價值就等於20個四合院。另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也珍藏有一隻成化鬥彩三秋杯。之前,在全世界僅僅發現了這三隻杯,其珍稀度,可想而知。今天,廣西南寧“天華堂”所珍藏的這隻成化鬥彩三秋杯,正式向世人展示它的儀態萬千。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所謂“鬥彩”,即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五彩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那麼,“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躍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隨其間,所體現的,是北方美麗的秋天景色。由於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三秋”一詞,道出的正是人們惜秋懷秋的情懷。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廣西南寧“天華堂”所收藏的這隻三秋杯,高:3.9㎝,口徑:6.9㎝,足徑:2.6㎝,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內、外滿施釉。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組山石、花草,另有二組一共8只蝴蝶映襯在山石與花草之間,其中一組個頭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繪的,另外三組個頭較大的蝴蝶,則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輪廓,再分別在釉上填上紅、黃、紫三彩。而一枝秋草的枝莖兩旁,再點上點點紅彩,用筆輕鬆、寫意。淺圈足內用青花勾出雙線方框,方框內豎式雙行以青花小楷體書寫“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此杯的器型從永樂朝瓷器中的名品“壓手杯”演變而來,尤如倒扣之馬蹄,小巧玲瓏,甚是可愛。胎壁薄如蛋殼,從內壁可隱隱透視外壁的紋飾和色彩。釉子光亮瑩潤,積釉處泛出淡淡的、似湖水般的藍色。胎質堅實細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般黃色的“糊米底”。青花髮色淡雅純正,堆積處有少許的結晶斑現象。紅彩,如鴿子血般濃豔正紅;黃彩,似雞油般的嬌黃;紫彩,則呈磨砂般的啞光奼紫,正應了孫瀛洲先生的鑑定口訣所示之“奼紫嫣紅紫無光”。 整個畫面佈局合理,疏密有致,畫風看似稚拙,卻透露出老辣嫻熟的高超繪畫技藝,勾勒點染,相得益彰;花草搖曳,隨風起舞;彩蝶翻飛,呼之欲出——美麗動人的一幅秋天畫面,活脫脫地躍然於杯上,著實讓人愛不釋手。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明代成化朝的憲宗名曰朱見深,是個文弱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任何建樹,但是於他在位年間(1465-1487),景德鎮御窯廠瓷器製作的藝術成就卻令人矚目的。熱愛藝術的憲宗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量地精燒瓷器,在中國的陶瓷史上樹立了新的典範。特別是鬥彩的運用,這種釉下彩與釉上彩共同比對而呈現精美畫面的技藝,被髮揮到了極致,所創造的鬥彩瓷器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享有極高的讚譽。500年後的今天,成化鬥彩瓷器仍被業界公認為最典雅、最稀罕、最昂貴的瓷器。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據報道,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有一對成化鬥彩三秋杯,是已故愛國收藏家孫瀛洲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用40根金條買下的,當時他就認定是從宮裡流出來的稀世之物,並於上個世紀60年代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據說,同時代的魯迅先生在北京買一個四合院也就花了一根金條,也就是說,一隻杯的價值就等於20個四合院。另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也珍藏有一隻成化鬥彩三秋杯。之前,在全世界僅僅發現了這三隻杯,其珍稀度,可想而知。今天,廣西南寧“天華堂”所珍藏的這隻成化鬥彩三秋杯,正式向世人展示它的儀態萬千。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所謂“鬥彩”,即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五彩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那麼,“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躍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隨其間,所體現的,是北方美麗的秋天景色。由於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三秋”一詞,道出的正是人們惜秋懷秋的情懷。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廣西南寧“天華堂”所收藏的這隻三秋杯,高:3.9㎝,口徑:6.9㎝,足徑:2.6㎝,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內、外滿施釉。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組山石、花草,另有二組一共8只蝴蝶映襯在山石與花草之間,其中一組個頭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繪的,另外三組個頭較大的蝴蝶,則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輪廓,再分別在釉上填上紅、黃、紫三彩。而一枝秋草的枝莖兩旁,再點上點點紅彩,用筆輕鬆、寫意。淺圈足內用青花勾出雙線方框,方框內豎式雙行以青花小楷體書寫“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此杯的器型從永樂朝瓷器中的名品“壓手杯”演變而來,尤如倒扣之馬蹄,小巧玲瓏,甚是可愛。胎壁薄如蛋殼,從內壁可隱隱透視外壁的紋飾和色彩。釉子光亮瑩潤,積釉處泛出淡淡的、似湖水般的藍色。胎質堅實細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般黃色的“糊米底”。青花髮色淡雅純正,堆積處有少許的結晶斑現象。紅彩,如鴿子血般濃豔正紅;黃彩,似雞油般的嬌黃;紫彩,則呈磨砂般的啞光奼紫,正應了孫瀛洲先生的鑑定口訣所示之“奼紫嫣紅紫無光”。 整個畫面佈局合理,疏密有致,畫風看似稚拙,卻透露出老辣嫻熟的高超繪畫技藝,勾勒點染,相得益彰;花草搖曳,隨風起舞;彩蝶翻飛,呼之欲出——美麗動人的一幅秋天畫面,活脫脫地躍然於杯上,著實讓人愛不釋手。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明代成化朝的憲宗名曰朱見深,是個文弱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任何建樹,但是於他在位年間(1465-1487),景德鎮御窯廠瓷器製作的藝術成就卻令人矚目的。熱愛藝術的憲宗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量地精燒瓷器,在中國的陶瓷史上樹立了新的典範。特別是鬥彩的運用,這種釉下彩與釉上彩共同比對而呈現精美畫面的技藝,被髮揮到了極致,所創造的鬥彩瓷器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享有極高的讚譽。500年後的今天,成化鬥彩瓷器仍被業界公認為最典雅、最稀罕、最昂貴的瓷器。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據報道,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有一對成化鬥彩三秋杯,是已故愛國收藏家孫瀛洲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用40根金條買下的,當時他就認定是從宮裡流出來的稀世之物,並於上個世紀60年代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據說,同時代的魯迅先生在北京買一個四合院也就花了一根金條,也就是說,一隻杯的價值就等於20個四合院。另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也珍藏有一隻成化鬥彩三秋杯。之前,在全世界僅僅發現了這三隻杯,其珍稀度,可想而知。今天,廣西南寧“天華堂”所珍藏的這隻成化鬥彩三秋杯,正式向世人展示它的儀態萬千。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當孫瀛洲先生之子、中國著名文物鑑定家孫洪琦得知成化鬥彩三秋杯驚現廣西時,馬上飛往南寧,並專門在邕城留駐三天,摩挲把玩,不忍舍之;感慨萬千,不忍離去……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所謂“鬥彩”,即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五彩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那麼,“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躍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隨其間,所體現的,是北方美麗的秋天景色。由於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三秋”一詞,道出的正是人們惜秋懷秋的情懷。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廣西南寧“天華堂”所收藏的這隻三秋杯,高:3.9㎝,口徑:6.9㎝,足徑:2.6㎝,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內、外滿施釉。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組山石、花草,另有二組一共8只蝴蝶映襯在山石與花草之間,其中一組個頭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繪的,另外三組個頭較大的蝴蝶,則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輪廓,再分別在釉上填上紅、黃、紫三彩。而一枝秋草的枝莖兩旁,再點上點點紅彩,用筆輕鬆、寫意。淺圈足內用青花勾出雙線方框,方框內豎式雙行以青花小楷體書寫“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此杯的器型從永樂朝瓷器中的名品“壓手杯”演變而來,尤如倒扣之馬蹄,小巧玲瓏,甚是可愛。胎壁薄如蛋殼,從內壁可隱隱透視外壁的紋飾和色彩。釉子光亮瑩潤,積釉處泛出淡淡的、似湖水般的藍色。胎質堅實細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般黃色的“糊米底”。青花髮色淡雅純正,堆積處有少許的結晶斑現象。紅彩,如鴿子血般濃豔正紅;黃彩,似雞油般的嬌黃;紫彩,則呈磨砂般的啞光奼紫,正應了孫瀛洲先生的鑑定口訣所示之“奼紫嫣紅紫無光”。 整個畫面佈局合理,疏密有致,畫風看似稚拙,卻透露出老辣嫻熟的高超繪畫技藝,勾勒點染,相得益彰;花草搖曳,隨風起舞;彩蝶翻飛,呼之欲出——美麗動人的一幅秋天畫面,活脫脫地躍然於杯上,著實讓人愛不釋手。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明代成化朝的憲宗名曰朱見深,是個文弱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任何建樹,但是於他在位年間(1465-1487),景德鎮御窯廠瓷器製作的藝術成就卻令人矚目的。熱愛藝術的憲宗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量地精燒瓷器,在中國的陶瓷史上樹立了新的典範。特別是鬥彩的運用,這種釉下彩與釉上彩共同比對而呈現精美畫面的技藝,被髮揮到了極致,所創造的鬥彩瓷器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享有極高的讚譽。500年後的今天,成化鬥彩瓷器仍被業界公認為最典雅、最稀罕、最昂貴的瓷器。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據報道,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有一對成化鬥彩三秋杯,是已故愛國收藏家孫瀛洲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用40根金條買下的,當時他就認定是從宮裡流出來的稀世之物,並於上個世紀60年代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據說,同時代的魯迅先生在北京買一個四合院也就花了一根金條,也就是說,一隻杯的價值就等於20個四合院。另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也珍藏有一隻成化鬥彩三秋杯。之前,在全世界僅僅發現了這三隻杯,其珍稀度,可想而知。今天,廣西南寧“天華堂”所珍藏的這隻成化鬥彩三秋杯,正式向世人展示它的儀態萬千。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當孫瀛洲先生之子、中國著名文物鑑定家孫洪琦得知成化鬥彩三秋杯驚現廣西時,馬上飛往南寧,並專門在邕城留駐三天,摩挲把玩,不忍舍之;感慨萬千,不忍離去……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近日,記者向孫老先生求證當年此事,已逾古稀之年的他對此事記憶猶新,在北京親筆寫下了這幾行心語心願——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所謂“鬥彩”,即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五彩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那麼,“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躍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隨其間,所體現的,是北方美麗的秋天景色。由於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三秋”一詞,道出的正是人們惜秋懷秋的情懷。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廣西南寧“天華堂”所收藏的這隻三秋杯,高:3.9㎝,口徑:6.9㎝,足徑:2.6㎝,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內、外滿施釉。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組山石、花草,另有二組一共8只蝴蝶映襯在山石與花草之間,其中一組個頭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繪的,另外三組個頭較大的蝴蝶,則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輪廓,再分別在釉上填上紅、黃、紫三彩。而一枝秋草的枝莖兩旁,再點上點點紅彩,用筆輕鬆、寫意。淺圈足內用青花勾出雙線方框,方框內豎式雙行以青花小楷體書寫“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此杯的器型從永樂朝瓷器中的名品“壓手杯”演變而來,尤如倒扣之馬蹄,小巧玲瓏,甚是可愛。胎壁薄如蛋殼,從內壁可隱隱透視外壁的紋飾和色彩。釉子光亮瑩潤,積釉處泛出淡淡的、似湖水般的藍色。胎質堅實細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般黃色的“糊米底”。青花髮色淡雅純正,堆積處有少許的結晶斑現象。紅彩,如鴿子血般濃豔正紅;黃彩,似雞油般的嬌黃;紫彩,則呈磨砂般的啞光奼紫,正應了孫瀛洲先生的鑑定口訣所示之“奼紫嫣紅紫無光”。 整個畫面佈局合理,疏密有致,畫風看似稚拙,卻透露出老辣嫻熟的高超繪畫技藝,勾勒點染,相得益彰;花草搖曳,隨風起舞;彩蝶翻飛,呼之欲出——美麗動人的一幅秋天畫面,活脫脫地躍然於杯上,著實讓人愛不釋手。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明代成化朝的憲宗名曰朱見深,是個文弱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任何建樹,但是於他在位年間(1465-1487),景德鎮御窯廠瓷器製作的藝術成就卻令人矚目的。熱愛藝術的憲宗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量地精燒瓷器,在中國的陶瓷史上樹立了新的典範。特別是鬥彩的運用,這種釉下彩與釉上彩共同比對而呈現精美畫面的技藝,被髮揮到了極致,所創造的鬥彩瓷器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享有極高的讚譽。500年後的今天,成化鬥彩瓷器仍被業界公認為最典雅、最稀罕、最昂貴的瓷器。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據報道,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有一對成化鬥彩三秋杯,是已故愛國收藏家孫瀛洲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用40根金條買下的,當時他就認定是從宮裡流出來的稀世之物,並於上個世紀60年代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據說,同時代的魯迅先生在北京買一個四合院也就花了一根金條,也就是說,一隻杯的價值就等於20個四合院。另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也珍藏有一隻成化鬥彩三秋杯。之前,在全世界僅僅發現了這三隻杯,其珍稀度,可想而知。今天,廣西南寧“天華堂”所珍藏的這隻成化鬥彩三秋杯,正式向世人展示它的儀態萬千。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當孫瀛洲先生之子、中國著名文物鑑定家孫洪琦得知成化鬥彩三秋杯驚現廣西時,馬上飛往南寧,並專門在邕城留駐三天,摩挲把玩,不忍舍之;感慨萬千,不忍離去……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近日,記者向孫老先生求證當年此事,已逾古稀之年的他對此事記憶猶新,在北京親筆寫下了這幾行心語心願——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2013年6月,得知廣西(天華堂)喜獲“大明成化年制”鬥形三秋杯,吾專程趕往賞鑑:震撼之餘愛不釋手……此杯真乃古器物中之寶物也。

孫洪琦

2019年6月28日

【相關鏈接】:以下這篇文章寫於2012年8月

古陶瓷:“一眼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味道”

——訪孫瀛洲之子孫洪琦

記者 羅偉鵬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所謂“鬥彩”,即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五彩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那麼,“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躍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隨其間,所體現的,是北方美麗的秋天景色。由於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三秋”一詞,道出的正是人們惜秋懷秋的情懷。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廣西南寧“天華堂”所收藏的這隻三秋杯,高:3.9㎝,口徑:6.9㎝,足徑:2.6㎝,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內、外滿施釉。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組山石、花草,另有二組一共8只蝴蝶映襯在山石與花草之間,其中一組個頭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繪的,另外三組個頭較大的蝴蝶,則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輪廓,再分別在釉上填上紅、黃、紫三彩。而一枝秋草的枝莖兩旁,再點上點點紅彩,用筆輕鬆、寫意。淺圈足內用青花勾出雙線方框,方框內豎式雙行以青花小楷體書寫“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此杯的器型從永樂朝瓷器中的名品“壓手杯”演變而來,尤如倒扣之馬蹄,小巧玲瓏,甚是可愛。胎壁薄如蛋殼,從內壁可隱隱透視外壁的紋飾和色彩。釉子光亮瑩潤,積釉處泛出淡淡的、似湖水般的藍色。胎質堅實細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般黃色的“糊米底”。青花髮色淡雅純正,堆積處有少許的結晶斑現象。紅彩,如鴿子血般濃豔正紅;黃彩,似雞油般的嬌黃;紫彩,則呈磨砂般的啞光奼紫,正應了孫瀛洲先生的鑑定口訣所示之“奼紫嫣紅紫無光”。 整個畫面佈局合理,疏密有致,畫風看似稚拙,卻透露出老辣嫻熟的高超繪畫技藝,勾勒點染,相得益彰;花草搖曳,隨風起舞;彩蝶翻飛,呼之欲出——美麗動人的一幅秋天畫面,活脫脫地躍然於杯上,著實讓人愛不釋手。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明代成化朝的憲宗名曰朱見深,是個文弱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任何建樹,但是於他在位年間(1465-1487),景德鎮御窯廠瓷器製作的藝術成就卻令人矚目的。熱愛藝術的憲宗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量地精燒瓷器,在中國的陶瓷史上樹立了新的典範。特別是鬥彩的運用,這種釉下彩與釉上彩共同比對而呈現精美畫面的技藝,被髮揮到了極致,所創造的鬥彩瓷器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享有極高的讚譽。500年後的今天,成化鬥彩瓷器仍被業界公認為最典雅、最稀罕、最昂貴的瓷器。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據報道,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有一對成化鬥彩三秋杯,是已故愛國收藏家孫瀛洲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用40根金條買下的,當時他就認定是從宮裡流出來的稀世之物,並於上個世紀60年代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據說,同時代的魯迅先生在北京買一個四合院也就花了一根金條,也就是說,一隻杯的價值就等於20個四合院。另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也珍藏有一隻成化鬥彩三秋杯。之前,在全世界僅僅發現了這三隻杯,其珍稀度,可想而知。今天,廣西南寧“天華堂”所珍藏的這隻成化鬥彩三秋杯,正式向世人展示它的儀態萬千。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當孫瀛洲先生之子、中國著名文物鑑定家孫洪琦得知成化鬥彩三秋杯驚現廣西時,馬上飛往南寧,並專門在邕城留駐三天,摩挲把玩,不忍舍之;感慨萬千,不忍離去……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近日,記者向孫老先生求證當年此事,已逾古稀之年的他對此事記憶猶新,在北京親筆寫下了這幾行心語心願——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2013年6月,得知廣西(天華堂)喜獲“大明成化年制”鬥形三秋杯,吾專程趕往賞鑑:震撼之餘愛不釋手……此杯真乃古器物中之寶物也。

孫洪琦

2019年6月28日

【相關鏈接】:以下這篇文章寫於2012年8月

古陶瓷:“一眼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味道”

——訪孫瀛洲之子孫洪琦

記者 羅偉鵬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

7月30日下午,記者如約來到了南寧唐人文化街“天華堂”,這裡也是孫瀛洲博物館廣西籌備處。在廣西南寧天華堂文物鑑定工作室主任陳天宗的引見下,記者握住了一雙上手過無數古瓷寶物的老人的雙掌,想象著武俠片中功力傳遞的情景,十數秒不願放開。老人清瘦慈祥,微笑微語,卻氣度不凡。此人,便是旅經南寧的著名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古陶瓷研究中心”總顧問、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先生。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所謂“鬥彩”,即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五彩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那麼,“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躍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隨其間,所體現的,是北方美麗的秋天景色。由於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三秋”一詞,道出的正是人們惜秋懷秋的情懷。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廣西南寧“天華堂”所收藏的這隻三秋杯,高:3.9㎝,口徑:6.9㎝,足徑:2.6㎝,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內、外滿施釉。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組山石、花草,另有二組一共8只蝴蝶映襯在山石與花草之間,其中一組個頭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繪的,另外三組個頭較大的蝴蝶,則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輪廓,再分別在釉上填上紅、黃、紫三彩。而一枝秋草的枝莖兩旁,再點上點點紅彩,用筆輕鬆、寫意。淺圈足內用青花勾出雙線方框,方框內豎式雙行以青花小楷體書寫“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此杯的器型從永樂朝瓷器中的名品“壓手杯”演變而來,尤如倒扣之馬蹄,小巧玲瓏,甚是可愛。胎壁薄如蛋殼,從內壁可隱隱透視外壁的紋飾和色彩。釉子光亮瑩潤,積釉處泛出淡淡的、似湖水般的藍色。胎質堅實細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般黃色的“糊米底”。青花髮色淡雅純正,堆積處有少許的結晶斑現象。紅彩,如鴿子血般濃豔正紅;黃彩,似雞油般的嬌黃;紫彩,則呈磨砂般的啞光奼紫,正應了孫瀛洲先生的鑑定口訣所示之“奼紫嫣紅紫無光”。 整個畫面佈局合理,疏密有致,畫風看似稚拙,卻透露出老辣嫻熟的高超繪畫技藝,勾勒點染,相得益彰;花草搖曳,隨風起舞;彩蝶翻飛,呼之欲出——美麗動人的一幅秋天畫面,活脫脫地躍然於杯上,著實讓人愛不釋手。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明代成化朝的憲宗名曰朱見深,是個文弱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任何建樹,但是於他在位年間(1465-1487),景德鎮御窯廠瓷器製作的藝術成就卻令人矚目的。熱愛藝術的憲宗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量地精燒瓷器,在中國的陶瓷史上樹立了新的典範。特別是鬥彩的運用,這種釉下彩與釉上彩共同比對而呈現精美畫面的技藝,被髮揮到了極致,所創造的鬥彩瓷器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享有極高的讚譽。500年後的今天,成化鬥彩瓷器仍被業界公認為最典雅、最稀罕、最昂貴的瓷器。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據報道,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有一對成化鬥彩三秋杯,是已故愛國收藏家孫瀛洲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用40根金條買下的,當時他就認定是從宮裡流出來的稀世之物,並於上個世紀60年代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據說,同時代的魯迅先生在北京買一個四合院也就花了一根金條,也就是說,一隻杯的價值就等於20個四合院。另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也珍藏有一隻成化鬥彩三秋杯。之前,在全世界僅僅發現了這三隻杯,其珍稀度,可想而知。今天,廣西南寧“天華堂”所珍藏的這隻成化鬥彩三秋杯,正式向世人展示它的儀態萬千。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當孫瀛洲先生之子、中國著名文物鑑定家孫洪琦得知成化鬥彩三秋杯驚現廣西時,馬上飛往南寧,並專門在邕城留駐三天,摩挲把玩,不忍舍之;感慨萬千,不忍離去……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近日,記者向孫老先生求證當年此事,已逾古稀之年的他對此事記憶猶新,在北京親筆寫下了這幾行心語心願——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2013年6月,得知廣西(天華堂)喜獲“大明成化年制”鬥形三秋杯,吾專程趕往賞鑑:震撼之餘愛不釋手……此杯真乃古器物中之寶物也。

孫洪琦

2019年6月28日

【相關鏈接】:以下這篇文章寫於2012年8月

古陶瓷:“一眼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味道”

——訪孫瀛洲之子孫洪琦

記者 羅偉鵬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

7月30日下午,記者如約來到了南寧唐人文化街“天華堂”,這裡也是孫瀛洲博物館廣西籌備處。在廣西南寧天華堂文物鑑定工作室主任陳天宗的引見下,記者握住了一雙上手過無數古瓷寶物的老人的雙掌,想象著武俠片中功力傳遞的情景,十數秒不願放開。老人清瘦慈祥,微笑微語,卻氣度不凡。此人,便是旅經南寧的著名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古陶瓷研究中心”總顧問、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先生。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洪琦(中)與陳天宗(右)及記者羅偉鵬在南寧市天華堂前

孫老今年66歲,其父,就是已故的故宮博物院當代古陶瓷鑑定大家孫瀛洲先生。

身為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的孫洪琦先生從小得到家傳,有一身童子功的他在當今的文博界也是非常有名的專家,卻為人低調、從不張揚。1960年代中期,孫洪琦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市文物局第一期文物培訓班,開始了正規的文物鑑定學習生涯。在這段時間裡,他比較系統地接受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正規培訓。後來,受家庭的牽連,孫洪琦被“發配”到山西,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可天生倔強的孫洪琦不管白天干多累的活,晚上腦子裡想的全是古董。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就像過電影似的在他腦海裡閃過、定格、回放。由於山西是中國的文物大省,大量的瓷器文物藏於民間。孫洪琦利用所有機會,見到瓷器就仔細觀察,判斷它的年代和窯口,從中尋找規律,鑑定經驗一天天地豐富起來。1980年,孫洪琦回到了北京,被安排到一家工廠工作。工作之餘,他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到古玩鑑定上了。社會各界的藏友都愛和他交朋友。請他給“掌眼”,聽他的鑑定課。退休後,孫洪琦當上了北京孫瀛洲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鑑定家。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所謂“鬥彩”,即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五彩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那麼,“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躍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隨其間,所體現的,是北方美麗的秋天景色。由於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三秋”一詞,道出的正是人們惜秋懷秋的情懷。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廣西南寧“天華堂”所收藏的這隻三秋杯,高:3.9㎝,口徑:6.9㎝,足徑:2.6㎝,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內、外滿施釉。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組山石、花草,另有二組一共8只蝴蝶映襯在山石與花草之間,其中一組個頭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繪的,另外三組個頭較大的蝴蝶,則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輪廓,再分別在釉上填上紅、黃、紫三彩。而一枝秋草的枝莖兩旁,再點上點點紅彩,用筆輕鬆、寫意。淺圈足內用青花勾出雙線方框,方框內豎式雙行以青花小楷體書寫“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此杯的器型從永樂朝瓷器中的名品“壓手杯”演變而來,尤如倒扣之馬蹄,小巧玲瓏,甚是可愛。胎壁薄如蛋殼,從內壁可隱隱透視外壁的紋飾和色彩。釉子光亮瑩潤,積釉處泛出淡淡的、似湖水般的藍色。胎質堅實細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般黃色的“糊米底”。青花髮色淡雅純正,堆積處有少許的結晶斑現象。紅彩,如鴿子血般濃豔正紅;黃彩,似雞油般的嬌黃;紫彩,則呈磨砂般的啞光奼紫,正應了孫瀛洲先生的鑑定口訣所示之“奼紫嫣紅紫無光”。 整個畫面佈局合理,疏密有致,畫風看似稚拙,卻透露出老辣嫻熟的高超繪畫技藝,勾勒點染,相得益彰;花草搖曳,隨風起舞;彩蝶翻飛,呼之欲出——美麗動人的一幅秋天畫面,活脫脫地躍然於杯上,著實讓人愛不釋手。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明代成化朝的憲宗名曰朱見深,是個文弱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任何建樹,但是於他在位年間(1465-1487),景德鎮御窯廠瓷器製作的藝術成就卻令人矚目的。熱愛藝術的憲宗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量地精燒瓷器,在中國的陶瓷史上樹立了新的典範。特別是鬥彩的運用,這種釉下彩與釉上彩共同比對而呈現精美畫面的技藝,被髮揮到了極致,所創造的鬥彩瓷器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享有極高的讚譽。500年後的今天,成化鬥彩瓷器仍被業界公認為最典雅、最稀罕、最昂貴的瓷器。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據報道,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有一對成化鬥彩三秋杯,是已故愛國收藏家孫瀛洲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用40根金條買下的,當時他就認定是從宮裡流出來的稀世之物,並於上個世紀60年代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據說,同時代的魯迅先生在北京買一個四合院也就花了一根金條,也就是說,一隻杯的價值就等於20個四合院。另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也珍藏有一隻成化鬥彩三秋杯。之前,在全世界僅僅發現了這三隻杯,其珍稀度,可想而知。今天,廣西南寧“天華堂”所珍藏的這隻成化鬥彩三秋杯,正式向世人展示它的儀態萬千。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當孫瀛洲先生之子、中國著名文物鑑定家孫洪琦得知成化鬥彩三秋杯驚現廣西時,馬上飛往南寧,並專門在邕城留駐三天,摩挲把玩,不忍舍之;感慨萬千,不忍離去……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近日,記者向孫老先生求證當年此事,已逾古稀之年的他對此事記憶猶新,在北京親筆寫下了這幾行心語心願——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2013年6月,得知廣西(天華堂)喜獲“大明成化年制”鬥形三秋杯,吾專程趕往賞鑑:震撼之餘愛不釋手……此杯真乃古器物中之寶物也。

孫洪琦

2019年6月28日

【相關鏈接】:以下這篇文章寫於2012年8月

古陶瓷:“一眼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味道”

——訪孫瀛洲之子孫洪琦

記者 羅偉鵬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

7月30日下午,記者如約來到了南寧唐人文化街“天華堂”,這裡也是孫瀛洲博物館廣西籌備處。在廣西南寧天華堂文物鑑定工作室主任陳天宗的引見下,記者握住了一雙上手過無數古瓷寶物的老人的雙掌,想象著武俠片中功力傳遞的情景,十數秒不願放開。老人清瘦慈祥,微笑微語,卻氣度不凡。此人,便是旅經南寧的著名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古陶瓷研究中心”總顧問、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先生。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洪琦(中)與陳天宗(右)及記者羅偉鵬在南寧市天華堂前

孫老今年66歲,其父,就是已故的故宮博物院當代古陶瓷鑑定大家孫瀛洲先生。

身為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的孫洪琦先生從小得到家傳,有一身童子功的他在當今的文博界也是非常有名的專家,卻為人低調、從不張揚。1960年代中期,孫洪琦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市文物局第一期文物培訓班,開始了正規的文物鑑定學習生涯。在這段時間裡,他比較系統地接受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正規培訓。後來,受家庭的牽連,孫洪琦被“發配”到山西,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可天生倔強的孫洪琦不管白天干多累的活,晚上腦子裡想的全是古董。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就像過電影似的在他腦海裡閃過、定格、回放。由於山西是中國的文物大省,大量的瓷器文物藏於民間。孫洪琦利用所有機會,見到瓷器就仔細觀察,判斷它的年代和窯口,從中尋找規律,鑑定經驗一天天地豐富起來。1980年,孫洪琦回到了北京,被安排到一家工廠工作。工作之餘,他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到古玩鑑定上了。社會各界的藏友都愛和他交朋友。請他給“掌眼”,聽他的鑑定課。退休後,孫洪琦當上了北京孫瀛洲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鑑定家。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業界公認,孫瀛洲先生以明清帶年款的官窯瓷器作為標準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時代特徵排比出來,經過研究歸納,將這些“鑑證”提到理論化的高度再用以指導鑑定實踐,為明清瓷器的科學鑑定奠定了基礎。孫瀛洲先生是我國採用類型學方法對明清瓷器進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他使明清瓷器的鑑定從朦朧走向清晰。可以說,孫瀛洲先生是我國明清瓷器科學鑑定的第一奠基人,而孫洪琦先生真正做到了繼承父業,是當代收藏界令人敬重的鑑定大師。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所謂“鬥彩”,即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五彩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那麼,“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躍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隨其間,所體現的,是北方美麗的秋天景色。由於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三秋”一詞,道出的正是人們惜秋懷秋的情懷。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廣西南寧“天華堂”所收藏的這隻三秋杯,高:3.9㎝,口徑:6.9㎝,足徑:2.6㎝,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內、外滿施釉。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組山石、花草,另有二組一共8只蝴蝶映襯在山石與花草之間,其中一組個頭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繪的,另外三組個頭較大的蝴蝶,則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輪廓,再分別在釉上填上紅、黃、紫三彩。而一枝秋草的枝莖兩旁,再點上點點紅彩,用筆輕鬆、寫意。淺圈足內用青花勾出雙線方框,方框內豎式雙行以青花小楷體書寫“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此杯的器型從永樂朝瓷器中的名品“壓手杯”演變而來,尤如倒扣之馬蹄,小巧玲瓏,甚是可愛。胎壁薄如蛋殼,從內壁可隱隱透視外壁的紋飾和色彩。釉子光亮瑩潤,積釉處泛出淡淡的、似湖水般的藍色。胎質堅實細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般黃色的“糊米底”。青花髮色淡雅純正,堆積處有少許的結晶斑現象。紅彩,如鴿子血般濃豔正紅;黃彩,似雞油般的嬌黃;紫彩,則呈磨砂般的啞光奼紫,正應了孫瀛洲先生的鑑定口訣所示之“奼紫嫣紅紫無光”。 整個畫面佈局合理,疏密有致,畫風看似稚拙,卻透露出老辣嫻熟的高超繪畫技藝,勾勒點染,相得益彰;花草搖曳,隨風起舞;彩蝶翻飛,呼之欲出——美麗動人的一幅秋天畫面,活脫脫地躍然於杯上,著實讓人愛不釋手。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明代成化朝的憲宗名曰朱見深,是個文弱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任何建樹,但是於他在位年間(1465-1487),景德鎮御窯廠瓷器製作的藝術成就卻令人矚目的。熱愛藝術的憲宗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量地精燒瓷器,在中國的陶瓷史上樹立了新的典範。特別是鬥彩的運用,這種釉下彩與釉上彩共同比對而呈現精美畫面的技藝,被髮揮到了極致,所創造的鬥彩瓷器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享有極高的讚譽。500年後的今天,成化鬥彩瓷器仍被業界公認為最典雅、最稀罕、最昂貴的瓷器。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據報道,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有一對成化鬥彩三秋杯,是已故愛國收藏家孫瀛洲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用40根金條買下的,當時他就認定是從宮裡流出來的稀世之物,並於上個世紀60年代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據說,同時代的魯迅先生在北京買一個四合院也就花了一根金條,也就是說,一隻杯的價值就等於20個四合院。另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也珍藏有一隻成化鬥彩三秋杯。之前,在全世界僅僅發現了這三隻杯,其珍稀度,可想而知。今天,廣西南寧“天華堂”所珍藏的這隻成化鬥彩三秋杯,正式向世人展示它的儀態萬千。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當孫瀛洲先生之子、中國著名文物鑑定家孫洪琦得知成化鬥彩三秋杯驚現廣西時,馬上飛往南寧,並專門在邕城留駐三天,摩挲把玩,不忍舍之;感慨萬千,不忍離去……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近日,記者向孫老先生求證當年此事,已逾古稀之年的他對此事記憶猶新,在北京親筆寫下了這幾行心語心願——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2013年6月,得知廣西(天華堂)喜獲“大明成化年制”鬥形三秋杯,吾專程趕往賞鑑:震撼之餘愛不釋手……此杯真乃古器物中之寶物也。

孫洪琦

2019年6月28日

【相關鏈接】:以下這篇文章寫於2012年8月

古陶瓷:“一眼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味道”

——訪孫瀛洲之子孫洪琦

記者 羅偉鵬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

7月30日下午,記者如約來到了南寧唐人文化街“天華堂”,這裡也是孫瀛洲博物館廣西籌備處。在廣西南寧天華堂文物鑑定工作室主任陳天宗的引見下,記者握住了一雙上手過無數古瓷寶物的老人的雙掌,想象著武俠片中功力傳遞的情景,十數秒不願放開。老人清瘦慈祥,微笑微語,卻氣度不凡。此人,便是旅經南寧的著名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古陶瓷研究中心”總顧問、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先生。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洪琦(中)與陳天宗(右)及記者羅偉鵬在南寧市天華堂前

孫老今年66歲,其父,就是已故的故宮博物院當代古陶瓷鑑定大家孫瀛洲先生。

身為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的孫洪琦先生從小得到家傳,有一身童子功的他在當今的文博界也是非常有名的專家,卻為人低調、從不張揚。1960年代中期,孫洪琦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市文物局第一期文物培訓班,開始了正規的文物鑑定學習生涯。在這段時間裡,他比較系統地接受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正規培訓。後來,受家庭的牽連,孫洪琦被“發配”到山西,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可天生倔強的孫洪琦不管白天干多累的活,晚上腦子裡想的全是古董。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就像過電影似的在他腦海裡閃過、定格、回放。由於山西是中國的文物大省,大量的瓷器文物藏於民間。孫洪琦利用所有機會,見到瓷器就仔細觀察,判斷它的年代和窯口,從中尋找規律,鑑定經驗一天天地豐富起來。1980年,孫洪琦回到了北京,被安排到一家工廠工作。工作之餘,他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到古玩鑑定上了。社會各界的藏友都愛和他交朋友。請他給“掌眼”,聽他的鑑定課。退休後,孫洪琦當上了北京孫瀛洲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鑑定家。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業界公認,孫瀛洲先生以明清帶年款的官窯瓷器作為標準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時代特徵排比出來,經過研究歸納,將這些“鑑證”提到理論化的高度再用以指導鑑定實踐,為明清瓷器的科學鑑定奠定了基礎。孫瀛洲先生是我國採用類型學方法對明清瓷器進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他使明清瓷器的鑑定從朦朧走向清晰。可以說,孫瀛洲先生是我國明清瓷器科學鑑定的第一奠基人,而孫洪琦先生真正做到了繼承父業,是當代收藏界令人敬重的鑑定大師。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先生鑑定口訣

記者詢問孫洪琦先生對於時下的收藏與鑑寶熱的看法,孫先生表示,收藏是一門學問,必須先學術後市場,不斷提高自身的鑑賞水平,加深對歷史的認知,才能做好收藏,良性投資。

在孫洪琦的名片上,印有舉世無雙的寶貝——明成化鬥彩三秋杯的照片。提起世界上僅存的這對明成化鬥彩三秋杯,孫洪琦有一肚子的故事:日偽統治時期,後門橋有家古玩鋪要關張,想把貨底子出賣還債,他父親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去看貨,看到鬥彩三秋杯,一上眼就知道這是絕世珍品,而且是從宮裡流出來的,父親討價後花了40根金條把它買了下來。孫瀛州得到三秋杯後祕不示人,就連家人也不讓看。他一個人在屋裡把玩,不許任何人進去。有時竟忘記吃飯,叫幾次才答應。孫先生母親說,你爸得了寶貝,有點走火入魔了。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所謂“鬥彩”,即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五彩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那麼,“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躍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隨其間,所體現的,是北方美麗的秋天景色。由於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三秋”一詞,道出的正是人們惜秋懷秋的情懷。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廣西南寧“天華堂”所收藏的這隻三秋杯,高:3.9㎝,口徑:6.9㎝,足徑:2.6㎝,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內、外滿施釉。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組山石、花草,另有二組一共8只蝴蝶映襯在山石與花草之間,其中一組個頭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繪的,另外三組個頭較大的蝴蝶,則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輪廓,再分別在釉上填上紅、黃、紫三彩。而一枝秋草的枝莖兩旁,再點上點點紅彩,用筆輕鬆、寫意。淺圈足內用青花勾出雙線方框,方框內豎式雙行以青花小楷體書寫“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此杯的器型從永樂朝瓷器中的名品“壓手杯”演變而來,尤如倒扣之馬蹄,小巧玲瓏,甚是可愛。胎壁薄如蛋殼,從內壁可隱隱透視外壁的紋飾和色彩。釉子光亮瑩潤,積釉處泛出淡淡的、似湖水般的藍色。胎質堅實細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般黃色的“糊米底”。青花髮色淡雅純正,堆積處有少許的結晶斑現象。紅彩,如鴿子血般濃豔正紅;黃彩,似雞油般的嬌黃;紫彩,則呈磨砂般的啞光奼紫,正應了孫瀛洲先生的鑑定口訣所示之“奼紫嫣紅紫無光”。 整個畫面佈局合理,疏密有致,畫風看似稚拙,卻透露出老辣嫻熟的高超繪畫技藝,勾勒點染,相得益彰;花草搖曳,隨風起舞;彩蝶翻飛,呼之欲出——美麗動人的一幅秋天畫面,活脫脫地躍然於杯上,著實讓人愛不釋手。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明代成化朝的憲宗名曰朱見深,是個文弱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任何建樹,但是於他在位年間(1465-1487),景德鎮御窯廠瓷器製作的藝術成就卻令人矚目的。熱愛藝術的憲宗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量地精燒瓷器,在中國的陶瓷史上樹立了新的典範。特別是鬥彩的運用,這種釉下彩與釉上彩共同比對而呈現精美畫面的技藝,被髮揮到了極致,所創造的鬥彩瓷器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享有極高的讚譽。500年後的今天,成化鬥彩瓷器仍被業界公認為最典雅、最稀罕、最昂貴的瓷器。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據報道,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有一對成化鬥彩三秋杯,是已故愛國收藏家孫瀛洲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用40根金條買下的,當時他就認定是從宮裡流出來的稀世之物,並於上個世紀60年代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據說,同時代的魯迅先生在北京買一個四合院也就花了一根金條,也就是說,一隻杯的價值就等於20個四合院。另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也珍藏有一隻成化鬥彩三秋杯。之前,在全世界僅僅發現了這三隻杯,其珍稀度,可想而知。今天,廣西南寧“天華堂”所珍藏的這隻成化鬥彩三秋杯,正式向世人展示它的儀態萬千。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當孫瀛洲先生之子、中國著名文物鑑定家孫洪琦得知成化鬥彩三秋杯驚現廣西時,馬上飛往南寧,並專門在邕城留駐三天,摩挲把玩,不忍舍之;感慨萬千,不忍離去……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近日,記者向孫老先生求證當年此事,已逾古稀之年的他對此事記憶猶新,在北京親筆寫下了這幾行心語心願——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2013年6月,得知廣西(天華堂)喜獲“大明成化年制”鬥形三秋杯,吾專程趕往賞鑑:震撼之餘愛不釋手……此杯真乃古器物中之寶物也。

孫洪琦

2019年6月28日

【相關鏈接】:以下這篇文章寫於2012年8月

古陶瓷:“一眼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味道”

——訪孫瀛洲之子孫洪琦

記者 羅偉鵬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

7月30日下午,記者如約來到了南寧唐人文化街“天華堂”,這裡也是孫瀛洲博物館廣西籌備處。在廣西南寧天華堂文物鑑定工作室主任陳天宗的引見下,記者握住了一雙上手過無數古瓷寶物的老人的雙掌,想象著武俠片中功力傳遞的情景,十數秒不願放開。老人清瘦慈祥,微笑微語,卻氣度不凡。此人,便是旅經南寧的著名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古陶瓷研究中心”總顧問、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先生。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洪琦(中)與陳天宗(右)及記者羅偉鵬在南寧市天華堂前

孫老今年66歲,其父,就是已故的故宮博物院當代古陶瓷鑑定大家孫瀛洲先生。

身為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的孫洪琦先生從小得到家傳,有一身童子功的他在當今的文博界也是非常有名的專家,卻為人低調、從不張揚。1960年代中期,孫洪琦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市文物局第一期文物培訓班,開始了正規的文物鑑定學習生涯。在這段時間裡,他比較系統地接受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正規培訓。後來,受家庭的牽連,孫洪琦被“發配”到山西,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可天生倔強的孫洪琦不管白天干多累的活,晚上腦子裡想的全是古董。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就像過電影似的在他腦海裡閃過、定格、回放。由於山西是中國的文物大省,大量的瓷器文物藏於民間。孫洪琦利用所有機會,見到瓷器就仔細觀察,判斷它的年代和窯口,從中尋找規律,鑑定經驗一天天地豐富起來。1980年,孫洪琦回到了北京,被安排到一家工廠工作。工作之餘,他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到古玩鑑定上了。社會各界的藏友都愛和他交朋友。請他給“掌眼”,聽他的鑑定課。退休後,孫洪琦當上了北京孫瀛洲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鑑定家。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業界公認,孫瀛洲先生以明清帶年款的官窯瓷器作為標準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時代特徵排比出來,經過研究歸納,將這些“鑑證”提到理論化的高度再用以指導鑑定實踐,為明清瓷器的科學鑑定奠定了基礎。孫瀛洲先生是我國採用類型學方法對明清瓷器進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他使明清瓷器的鑑定從朦朧走向清晰。可以說,孫瀛洲先生是我國明清瓷器科學鑑定的第一奠基人,而孫洪琦先生真正做到了繼承父業,是當代收藏界令人敬重的鑑定大師。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先生鑑定口訣

記者詢問孫洪琦先生對於時下的收藏與鑑寶熱的看法,孫先生表示,收藏是一門學問,必須先學術後市場,不斷提高自身的鑑賞水平,加深對歷史的認知,才能做好收藏,良性投資。

在孫洪琦的名片上,印有舉世無雙的寶貝——明成化鬥彩三秋杯的照片。提起世界上僅存的這對明成化鬥彩三秋杯,孫洪琦有一肚子的故事:日偽統治時期,後門橋有家古玩鋪要關張,想把貨底子出賣還債,他父親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去看貨,看到鬥彩三秋杯,一上眼就知道這是絕世珍品,而且是從宮裡流出來的,父親討價後花了40根金條把它買了下來。孫瀛州得到三秋杯後祕不示人,就連家人也不讓看。他一個人在屋裡把玩,不許任何人進去。有時竟忘記吃飯,叫幾次才答應。孫先生母親說,你爸得了寶貝,有點走火入魔了。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解放後,時任北京市長的彭真經常光顧古玩鋪,一來二去,孫瀛州和彭真成了好朋友,將自己收藏的精品文物讓彭真過目。彭真市長對鬥彩三秋杯讚不絕口,說這是國寶,孫瀛州當即表示,願意將這絕世珍品捐獻給國家。彭真市長誇讚他是一位開明紳士。一天晚飯後,他把全家人叫到一起嚴肅地對家人說:有樣珍寶,我要捐獻給故宮,你們還沒有見過,現在就讓你們看一眼,以後就看不見了。他走進裡屋,拿出了三秋杯。此寶物薄如蟬翼、造型優美、畫工生動,蝴蝶栩栩如生,青花髮色豔麗,五彩鮮明。杯底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款。孫瀛州誕辰110週年,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了“孫瀛洲捐獻陶瓷展”。當時有記者提出要將三秋杯從展櫃中拿出拍照,故宮博物院堅決不同意,怕萬一有閃失而將國寶毀於一旦。要知道,成化鬥彩在明代萬曆時就非常名貴,它胎薄而透明,從內裡能看見外部的紋飾,有紅、鵝黃、奼紫三個色彩,而奼紫在當時獨一無二。

"

文/陳天宗(中國文物學會) 攝影/國樑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所謂“鬥彩”,即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五彩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那麼,“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躍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隨其間,所體現的,是北方美麗的秋天景色。由於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三秋”一詞,道出的正是人們惜秋懷秋的情懷。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廣西南寧“天華堂”所收藏的這隻三秋杯,高:3.9㎝,口徑:6.9㎝,足徑:2.6㎝,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內、外滿施釉。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組山石、花草,另有二組一共8只蝴蝶映襯在山石與花草之間,其中一組個頭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繪的,另外三組個頭較大的蝴蝶,則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輪廓,再分別在釉上填上紅、黃、紫三彩。而一枝秋草的枝莖兩旁,再點上點點紅彩,用筆輕鬆、寫意。淺圈足內用青花勾出雙線方框,方框內豎式雙行以青花小楷體書寫“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此杯的器型從永樂朝瓷器中的名品“壓手杯”演變而來,尤如倒扣之馬蹄,小巧玲瓏,甚是可愛。胎壁薄如蛋殼,從內壁可隱隱透視外壁的紋飾和色彩。釉子光亮瑩潤,積釉處泛出淡淡的、似湖水般的藍色。胎質堅實細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般黃色的“糊米底”。青花髮色淡雅純正,堆積處有少許的結晶斑現象。紅彩,如鴿子血般濃豔正紅;黃彩,似雞油般的嬌黃;紫彩,則呈磨砂般的啞光奼紫,正應了孫瀛洲先生的鑑定口訣所示之“奼紫嫣紅紫無光”。 整個畫面佈局合理,疏密有致,畫風看似稚拙,卻透露出老辣嫻熟的高超繪畫技藝,勾勒點染,相得益彰;花草搖曳,隨風起舞;彩蝶翻飛,呼之欲出——美麗動人的一幅秋天畫面,活脫脫地躍然於杯上,著實讓人愛不釋手。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明代成化朝的憲宗名曰朱見深,是個文弱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任何建樹,但是於他在位年間(1465-1487),景德鎮御窯廠瓷器製作的藝術成就卻令人矚目的。熱愛藝術的憲宗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量地精燒瓷器,在中國的陶瓷史上樹立了新的典範。特別是鬥彩的運用,這種釉下彩與釉上彩共同比對而呈現精美畫面的技藝,被髮揮到了極致,所創造的鬥彩瓷器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享有極高的讚譽。500年後的今天,成化鬥彩瓷器仍被業界公認為最典雅、最稀罕、最昂貴的瓷器。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據報道,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有一對成化鬥彩三秋杯,是已故愛國收藏家孫瀛洲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用40根金條買下的,當時他就認定是從宮裡流出來的稀世之物,並於上個世紀60年代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據說,同時代的魯迅先生在北京買一個四合院也就花了一根金條,也就是說,一隻杯的價值就等於20個四合院。另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也珍藏有一隻成化鬥彩三秋杯。之前,在全世界僅僅發現了這三隻杯,其珍稀度,可想而知。今天,廣西南寧“天華堂”所珍藏的這隻成化鬥彩三秋杯,正式向世人展示它的儀態萬千。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當孫瀛洲先生之子、中國著名文物鑑定家孫洪琦得知成化鬥彩三秋杯驚現廣西時,馬上飛往南寧,並專門在邕城留駐三天,摩挲把玩,不忍舍之;感慨萬千,不忍離去……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近日,記者向孫老先生求證當年此事,已逾古稀之年的他對此事記憶猶新,在北京親筆寫下了這幾行心語心願——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2013年6月,得知廣西(天華堂)喜獲“大明成化年制”鬥形三秋杯,吾專程趕往賞鑑:震撼之餘愛不釋手……此杯真乃古器物中之寶物也。

孫洪琦

2019年6月28日

【相關鏈接】:以下這篇文章寫於2012年8月

古陶瓷:“一眼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味道”

——訪孫瀛洲之子孫洪琦

記者 羅偉鵬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

7月30日下午,記者如約來到了南寧唐人文化街“天華堂”,這裡也是孫瀛洲博物館廣西籌備處。在廣西南寧天華堂文物鑑定工作室主任陳天宗的引見下,記者握住了一雙上手過無數古瓷寶物的老人的雙掌,想象著武俠片中功力傳遞的情景,十數秒不願放開。老人清瘦慈祥,微笑微語,卻氣度不凡。此人,便是旅經南寧的著名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古陶瓷研究中心”總顧問、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先生。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洪琦(中)與陳天宗(右)及記者羅偉鵬在南寧市天華堂前

孫老今年66歲,其父,就是已故的故宮博物院當代古陶瓷鑑定大家孫瀛洲先生。

身為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的孫洪琦先生從小得到家傳,有一身童子功的他在當今的文博界也是非常有名的專家,卻為人低調、從不張揚。1960年代中期,孫洪琦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市文物局第一期文物培訓班,開始了正規的文物鑑定學習生涯。在這段時間裡,他比較系統地接受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正規培訓。後來,受家庭的牽連,孫洪琦被“發配”到山西,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可天生倔強的孫洪琦不管白天干多累的活,晚上腦子裡想的全是古董。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就像過電影似的在他腦海裡閃過、定格、回放。由於山西是中國的文物大省,大量的瓷器文物藏於民間。孫洪琦利用所有機會,見到瓷器就仔細觀察,判斷它的年代和窯口,從中尋找規律,鑑定經驗一天天地豐富起來。1980年,孫洪琦回到了北京,被安排到一家工廠工作。工作之餘,他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到古玩鑑定上了。社會各界的藏友都愛和他交朋友。請他給“掌眼”,聽他的鑑定課。退休後,孫洪琦當上了北京孫瀛洲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鑑定家。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業界公認,孫瀛洲先生以明清帶年款的官窯瓷器作為標準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時代特徵排比出來,經過研究歸納,將這些“鑑證”提到理論化的高度再用以指導鑑定實踐,為明清瓷器的科學鑑定奠定了基礎。孫瀛洲先生是我國採用類型學方法對明清瓷器進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他使明清瓷器的鑑定從朦朧走向清晰。可以說,孫瀛洲先生是我國明清瓷器科學鑑定的第一奠基人,而孫洪琦先生真正做到了繼承父業,是當代收藏界令人敬重的鑑定大師。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先生鑑定口訣

記者詢問孫洪琦先生對於時下的收藏與鑑寶熱的看法,孫先生表示,收藏是一門學問,必須先學術後市場,不斷提高自身的鑑賞水平,加深對歷史的認知,才能做好收藏,良性投資。

在孫洪琦的名片上,印有舉世無雙的寶貝——明成化鬥彩三秋杯的照片。提起世界上僅存的這對明成化鬥彩三秋杯,孫洪琦有一肚子的故事:日偽統治時期,後門橋有家古玩鋪要關張,想把貨底子出賣還債,他父親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去看貨,看到鬥彩三秋杯,一上眼就知道這是絕世珍品,而且是從宮裡流出來的,父親討價後花了40根金條把它買了下來。孫瀛州得到三秋杯後祕不示人,就連家人也不讓看。他一個人在屋裡把玩,不許任何人進去。有時竟忘記吃飯,叫幾次才答應。孫先生母親說,你爸得了寶貝,有點走火入魔了。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解放後,時任北京市長的彭真經常光顧古玩鋪,一來二去,孫瀛州和彭真成了好朋友,將自己收藏的精品文物讓彭真過目。彭真市長對鬥彩三秋杯讚不絕口,說這是國寶,孫瀛州當即表示,願意將這絕世珍品捐獻給國家。彭真市長誇讚他是一位開明紳士。一天晚飯後,他把全家人叫到一起嚴肅地對家人說:有樣珍寶,我要捐獻給故宮,你們還沒有見過,現在就讓你們看一眼,以後就看不見了。他走進裡屋,拿出了三秋杯。此寶物薄如蟬翼、造型優美、畫工生動,蝴蝶栩栩如生,青花髮色豔麗,五彩鮮明。杯底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款。孫瀛州誕辰110週年,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了“孫瀛洲捐獻陶瓷展”。當時有記者提出要將三秋杯從展櫃中拿出拍照,故宮博物院堅決不同意,怕萬一有閃失而將國寶毀於一旦。要知道,成化鬥彩在明代萬曆時就非常名貴,它胎薄而透明,從內裡能看見外部的紋飾,有紅、鵝黃、奼紫三個色彩,而奼紫在當時獨一無二。

孫瀛洲之子孫洪琦大讚南寧天華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先生表示,今生今世影響自己最大的人就是父親。緣於對國家、民族、藝術的熱愛,父親把一生的珍藏捐都獻給國家,父親是他最好的榜樣。一方面他會秉承父親的愛國精神,另一方面,他堅持鑑真、求實,把“真、優、美、稀”的陶瓷珍品發掘面世。他無不感慨地說:“父親好像是為了文物才來到這個世界的,他有生之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陶瓷鑑定和研究當中,在他身上我學會了做人的道理,讓我一生受用。到目前為止,父親總結的陶瓷鑑定法仍然無人超越。鑑定古陶瓷,首先是要把人做好,人沒有做好,談不上藝術鑑定。父親的精神與古瓷一樣珍貴。”

做為孫瀛洲的傳人,北京孫瀛洲古陶瓷研究工作室總顧問,孫洪琦先生有著和父親一樣的高尚品德,謙和仁義的他在文物界和收藏界大名鼎鼎,無人不曉。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許多專家被重利誘惑,把贗品說成真品,併為其出具證明。而孫洪琦先生始終堅持原則,像他的父親一樣,熱愛藝術,把藝術看得比金錢甚至比生命還重要。

孫洪琦先生認為,說真話、說實話才是鑑真。鑑真,需要有長時間的經驗積累,要用心看,心裡有,眼裡才看得到。對目前的鑑寶熱,孫老提醒,收藏有風險,目前的撿漏不能說沒有,但概率已經很少了。

古陶瓷鑑定,是通過釉面、胎體、瑕疵、器型、紋飾、工藝、款識、輕重、手感、聲音等信息,與儲存在大腦中的古陶瓷信息進行比對,再經過全面綜合的邏輯分析與推理,最終做出判斷。這種近乎超級智能計算機高速運行的過程,孫先生認為可意會不可言傳,80%是眼學,是模糊鑑定法。簡而言之,“古陶瓷會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味道。”任何一件作品,都揉合了特定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他指著天華堂收藏的一尊明代晚期的福建德化瓷佛像說,像這尊佛像,製作者當時的虔誠,可見一斑,這樣的慈祥,之後很難看到。

對眼下各種鑑寶節目和活動,孫先生認為,這些只不過是一種娛樂形式,不能太當真。他說,這類節目或活動都是經過電視臺或主辦者策劃的,是娛樂性質而不是學術性質的,是為了迎合現在的觀眾和市場而出現的,所以人們看的時候不要太認真,就當是一個節目看看就行。對於各類大型鑑寶會,鑑假容易鑑真難。孫先生表示,他不參加此類活動,搞鑑定的,應該是把自己的所學服務於社會,不能以經濟利益為主。在日常的鑑定中,孫老坦言,一天最多隻能看40至50件,多了不行。

“古陶瓷會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味道。”孫老一語中的。看著天華堂牆上的“孫瀛洲先生鑑定口訣”,記者咀嚼著孫洪琦先生講述的故事——這個時代最有味道的,是像孫氏兩代人一樣的愛國濃情、向善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