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經驗——高古玉沁色

文玩 文物 考古 士應真尊者 2017-04-11

對於全國各地古玉器的鑑定,由於玉器的出土地點、坑口環境、風土習俗、宗教禮儀等因素的不同,玉器本身所具備的特徵也不同,因而鑑定方法也就各不相同。

時間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最好標準,只有通過長時間學習專業知識,不斷的對玉器進行盤玩、觀察、試驗、總結,你才能提高自己的鑑定水平,鑑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不會打眼。

下面小編分別從古玉的沁色、鈣化、包漿、形變、土蝕現象、加工工藝等各方面的成因,鑑定要點一一解說,因為這些特徵是玉器在土壤中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自然變化形成的,也是鑑定玉器最根本的要素,很多特徵更是仿造者無法企及的,所以從出土玉器本質的變化特徵說起,才是科學的,比較有說服力,更是鑑定古玉的根本。

沁色鑑定:

沁色是指玉器長久的埋在密閉的墓穴或是土壤中,受土壤、地溫、地溼、坑內物質等的影響,玉器本身分子發生質變,結構水散失,使其孔隙變大,土壤中的各類顯色雜質會慢慢侵入玉質內部,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沁色。常見的沁色有水沁-白色,硃砂沁-紅色,土沁-土褐色和紅色,水銀沁-黑色,鐵沁-暗紅色,銅沁-綠色,此外還有血沁是紅色的,但是還沒有定論這個名稱是否恰當。

實戰經驗——高古玉沁色

實戰經驗——高古玉沁色

鑑定要點:

A、玉器幾乎都有沁色。考古發現證明:玉器超過一百多年就會產生沁色,所以出土玉器幾乎都有沁色,很少例外。玉器受沁雖說需經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於入土之後所處壤質有別,時間長短不同,玉質不同,受沁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南方地溼,玉器易受沁變質;北方較乾燥,受沁較淺,或有歷經數千年不受沁者。

B、沁色變化豐富,分佈不固定,過渡自然,深入肌理,有層次感,並伴有土蝕、縫裂(通常說的出土玉器“十玉九裂”)、灰皮等現象,用水把外表泥土沖掉後,玉器表面會很乾淨,絕不會髒乎兮兮。玉器的邊緣沁色深,內部淺。這說明沁色是先從邊緣侵入,然後慢慢滲透。人工作色則呆板,浮淺,均勻,無變化。偽品外表故意沾上些雜物、泥土,爛鐵塊、爛銅渣等,弄得髒乎乎,貌似土鏽。我接觸的許多古玉中,類似瓷器上那種土鏽的現象是很少見的。

實戰經驗——高古玉沁色

實戰經驗——高古玉沁色

C、玉器陰陽面受沁不一,陰面受沁程度,沁色變化較陽面厲害。這說明陰面受地溫、地溼影響大,玉器分子結構變化大。假貨沁色則兩面一樣,無明顯變化。

D、盤玩時,原來玉表看不見的沁色會顯現,比如黑沁點。看見的沁色會流失或流動,比如黃色的土沁。白玉會產生淺赭色,這是由於玉表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或是補充分子結構中的分子水時,分子移動所致,玉器也會變得潤澤,通透。假貨盤玩過程中,沁色基本無變化。

實戰經驗——高古玉沁色

實戰經驗——高古玉沁色

實戰經驗——高古玉沁色

E、受沁但沒有鈣化的玉器,用燈光打過,都是通透的。沁色部分斑駁,變化豐富,沒有沁色的地方都會呈現肉紅色,這是由於長期在土壤中受顯色雜質的影響所致。人工作色厚重的部分不透光,變化死板,無沁部分呈現玉本色。

F、有沁色的玉器,用開水燙後,用PH值試紙測試,基本呈中性,極個別因為土壤的酸鹼度不同而有例外,但PH值變化不會很大。假貨因為是化工染料所致,會偏酸或是偏鹼。

G、在放大鏡下觀察,沁色部分會夾雜深色的小點或是絲縷狀,分佈自然。比如牛毛沁也是其中的表象。

H、水沁的玉器盤玩時,水沁部分有變化,但變化較慢,主要原因是玉器長期浸在水中,玉質蛻變過程較慢,所以出土後氧化還原過程也緩慢。假貨根本無水沁變化一說。

實戰經驗——高古玉沁色

實戰經驗——高古玉沁色

實戰經驗——高古玉沁色

I、土沁較重的玉器久放在空氣中,會出現失色現象,同時還會出現自然包漿。個人認為,這是由於玉器放在自然環境下,玉表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所致。當然,不可能排除還會和空氣中的活性氣體發生其他的化學反應。

J、水沁形成的絮狀現象,一般隨玉質內部的綹裂同時存在。而玉器內部原來具有的,則分佈不規則,散亂無序,基本看不出綹裂現象。

實戰經驗——高古玉沁色

實戰經驗——高古玉沁色

實戰經驗——高古玉沁色

實戰經驗——高古玉沁色

實戰經驗——高古玉沁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