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尤利西斯》,一段獨白'

""榮格:《尤利西斯》,一段獨白

詹姆斯·喬伊斯 James Joyce, 1882-1941 作家、詩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尤利西斯》是一部長達735頁的書,這735頁就像一條綿延735天的時間之流,然則它卻又只存在於每個人生活中的一個毫無意義的日子之內,即都柏林1904年6月16日這樣一個沒有發生任何重要事件的日子。這條時間之流以虛無始又以虛無終。

"榮格:《尤利西斯》,一段獨白

詹姆斯·喬伊斯 James Joyce, 1882-1941 作家、詩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尤利西斯》是一部長達735頁的書,這735頁就像一條綿延735天的時間之流,然則它卻又只存在於每個人生活中的一個毫無意義的日子之內,即都柏林1904年6月16日這樣一個沒有發生任何重要事件的日子。這條時間之流以虛無始又以虛無終。

榮格:《尤利西斯》,一段獨白

1922年第一版《尤利西斯》

也許這冗長得驚人、複雜得異樣的一切就是一個斯特林堡式的對人類生活本質的宣言?然而這一宣言卻使讀者沮喪,因為它從來就沒有把話說完過。它或許觸及到了事物的本質,但更為確切的是,它反映了生活的一萬個側面,以及這一萬個側面的十萬層色彩。

據我看來,在那735頁裡並沒有明顯的重複之處,就連那麼一個可供讀者稍加歇息的孤島似的立足之地也沒有。讀者沒有地方可以坐下來,沉醉於記憶之中,心滿意足地凝想他已走過的路程。

沒有這樣的地方,哪怕它只佔100頁甚至更少。這兒有的只是無情的水流毫不停息地滾滾流去,並且在最後的40頁中流得越來越快,聯結得越來越緊密,直到最後把所有的標點符號都統統清掃了出去。在這裡,那令人窒息的虛無變得如此緊張,到了難以忍耐的地步,幾乎馬上就要爆發出來。

這徹底無望的虛無,便是統領全書的主調。這本書不僅以虛無而始終,它的內容也是虛無。它是徹底的空虛與無用。但是,作為一件技巧性的藝術作品,它一方面是一個地獄般可怕的怪胎,另一方面卻又光彩照人。

我有一個叔父,他的思維總是直截了當,一語中的。一天他在街上攔住我,問道:“你知道在地獄裡魔鬼是怎樣折磨靈魂的嗎?”我說不知道。他回答說:“他讓它們期待著。”說完他就走了。

當我第一次讀《尤利西斯》的時候,我就想起了這句話。書中的每一個句子都激起一個沒有得以實現的期待;等到最後,你就完全放棄了任何期待。但是,你會感到恐懼,因為你逐漸地明白了,正是由於完全放棄了期待,你才把握住了要緊的東西。

事實上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但一種祕密的期待與無可奈何的心情抗爭著,不斷地把讀者從一頁拖到另一頁。那735頁決不是一堆白紙,它們上面密密麻麻地印滿了字。你讀著,讀著,一直讀下去,並且裝作讀懂了那一頁一頁的紙。

有時,詞語突然通過一個空隙從一句跳到另一句,但卻不知道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繫。不過,當你無可奈何的心情達到一定程度時,你就會對一切都習慣的。我就是這樣讀到了735頁。心裡滿是絕望,半途中還睡著了兩次。

喬伊斯的文體難以置信的複雜多變,具有一種單調的、催眠的效果。書中沒有任何迎合讀者的東西,一切都離他而去,只扔下他在後面不停地打呵欠。這本書老是不斷地發展下去,絕不停留,它不滿於自己!它尖刻、惡毒,輕蔑一切;它悲傷、絕望、充滿辛酸。它玩弄著讀者對自己所遭受的毀滅的同情心。只有睡夢降臨才能結束這精力的緊張狀態。

當我讀到735頁時,我再次努力想要把握住這本書的意義,試圖公正地對待它,但這一努力還是歸於失敗。我終於進入了沉沉酣睡之中。好一會兒後,我才醒過來。這時我的頭腦變得異常清晰了,於是我開始往回讀這本書。

對於這本書來說,這種倒著讀的方法與通常從頭至尾的順讀同樣有效,因為它無前無後,沒頭沒尾,一切事情都能夠輕易地既發生在從前,又發生在以後。每一段對話都可以倒著讀而不會弄錯該停頓的地方。每一個句子都是一次停頓,但一當它們湊到一起時,卻又不表明任何意思了。

你甚至還可以在一句話的中間就停下來,剛讀過的前半句仍然有意義而可獨自成立——至少看起來是如此。這整個一部作品具有如此一種特點,它就像一條被砍成兩斷的蠕蟲,可以根據需要重新再生出一個頭或者一條尾巴。

喬伊斯頭腦的這種奇異的特徵表明,他的作品是屬於冷血動物的,更具體地說,是屬於蠕蟲家族的。如果蠕蟲也被賦予了文學才能的話,它們將會因為缺乏大腦而以富於同感性的神經系統來寫作。我懷疑這類似的情形在喬伊斯身上發生了,因為我們面前就是這樣一種直覺思維的例證.它把大腦活動加以嚴格的控制,將思維限制於感覺活動的範圍內。

對於喬伊斯在感知方面的特殊技藝,我們不得不表示異乎尋常的讚歎,他所看到的、聽到的、嚐到的、嗅到的、摸到的一切,無論是出自內還是得於外,都無可限量地令人驚歎。

普通人之中,如果誰在感官知覺方面表現出特殊的敏銳,他的知覺能力通常不是侷限於內心的感受就是侷限於外部的世界。但喬伊斯兼有這兩方面的能力。他的主觀聯想的花環與都柏林街上的客觀物體形象纏雜一體,主觀與客觀,內部與外部如此經常地融合含混,以致於到了最後,你竟不知道那像絛蟲一樣的每一個本身非常清楚明晰的圖象究竟是物質的呢還是超驗的、空幻的。

這絛蟲的整個生存宇宙就是它自己,它具有荒謬絕倫的多產生殖能力。這個形象,我想,雖不十分雅觀,但對於喬伊斯那些不斷繁衍增長的篇章來說,卻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比喻了。當然。絛蟲只可能生殖出其它一些絛蟲來,但它卻以不可窮盡的數量在繁衍著。

"榮格:《尤利西斯》,一段獨白

詹姆斯·喬伊斯 James Joyce, 1882-1941 作家、詩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尤利西斯》是一部長達735頁的書,這735頁就像一條綿延735天的時間之流,然則它卻又只存在於每個人生活中的一個毫無意義的日子之內,即都柏林1904年6月16日這樣一個沒有發生任何重要事件的日子。這條時間之流以虛無始又以虛無終。

榮格:《尤利西斯》,一段獨白

1922年第一版《尤利西斯》

也許這冗長得驚人、複雜得異樣的一切就是一個斯特林堡式的對人類生活本質的宣言?然而這一宣言卻使讀者沮喪,因為它從來就沒有把話說完過。它或許觸及到了事物的本質,但更為確切的是,它反映了生活的一萬個側面,以及這一萬個側面的十萬層色彩。

據我看來,在那735頁裡並沒有明顯的重複之處,就連那麼一個可供讀者稍加歇息的孤島似的立足之地也沒有。讀者沒有地方可以坐下來,沉醉於記憶之中,心滿意足地凝想他已走過的路程。

沒有這樣的地方,哪怕它只佔100頁甚至更少。這兒有的只是無情的水流毫不停息地滾滾流去,並且在最後的40頁中流得越來越快,聯結得越來越緊密,直到最後把所有的標點符號都統統清掃了出去。在這裡,那令人窒息的虛無變得如此緊張,到了難以忍耐的地步,幾乎馬上就要爆發出來。

這徹底無望的虛無,便是統領全書的主調。這本書不僅以虛無而始終,它的內容也是虛無。它是徹底的空虛與無用。但是,作為一件技巧性的藝術作品,它一方面是一個地獄般可怕的怪胎,另一方面卻又光彩照人。

我有一個叔父,他的思維總是直截了當,一語中的。一天他在街上攔住我,問道:“你知道在地獄裡魔鬼是怎樣折磨靈魂的嗎?”我說不知道。他回答說:“他讓它們期待著。”說完他就走了。

當我第一次讀《尤利西斯》的時候,我就想起了這句話。書中的每一個句子都激起一個沒有得以實現的期待;等到最後,你就完全放棄了任何期待。但是,你會感到恐懼,因為你逐漸地明白了,正是由於完全放棄了期待,你才把握住了要緊的東西。

事實上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但一種祕密的期待與無可奈何的心情抗爭著,不斷地把讀者從一頁拖到另一頁。那735頁決不是一堆白紙,它們上面密密麻麻地印滿了字。你讀著,讀著,一直讀下去,並且裝作讀懂了那一頁一頁的紙。

有時,詞語突然通過一個空隙從一句跳到另一句,但卻不知道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繫。不過,當你無可奈何的心情達到一定程度時,你就會對一切都習慣的。我就是這樣讀到了735頁。心裡滿是絕望,半途中還睡著了兩次。

喬伊斯的文體難以置信的複雜多變,具有一種單調的、催眠的效果。書中沒有任何迎合讀者的東西,一切都離他而去,只扔下他在後面不停地打呵欠。這本書老是不斷地發展下去,絕不停留,它不滿於自己!它尖刻、惡毒,輕蔑一切;它悲傷、絕望、充滿辛酸。它玩弄著讀者對自己所遭受的毀滅的同情心。只有睡夢降臨才能結束這精力的緊張狀態。

當我讀到735頁時,我再次努力想要把握住這本書的意義,試圖公正地對待它,但這一努力還是歸於失敗。我終於進入了沉沉酣睡之中。好一會兒後,我才醒過來。這時我的頭腦變得異常清晰了,於是我開始往回讀這本書。

對於這本書來說,這種倒著讀的方法與通常從頭至尾的順讀同樣有效,因為它無前無後,沒頭沒尾,一切事情都能夠輕易地既發生在從前,又發生在以後。每一段對話都可以倒著讀而不會弄錯該停頓的地方。每一個句子都是一次停頓,但一當它們湊到一起時,卻又不表明任何意思了。

你甚至還可以在一句話的中間就停下來,剛讀過的前半句仍然有意義而可獨自成立——至少看起來是如此。這整個一部作品具有如此一種特點,它就像一條被砍成兩斷的蠕蟲,可以根據需要重新再生出一個頭或者一條尾巴。

喬伊斯頭腦的這種奇異的特徵表明,他的作品是屬於冷血動物的,更具體地說,是屬於蠕蟲家族的。如果蠕蟲也被賦予了文學才能的話,它們將會因為缺乏大腦而以富於同感性的神經系統來寫作。我懷疑這類似的情形在喬伊斯身上發生了,因為我們面前就是這樣一種直覺思維的例證.它把大腦活動加以嚴格的控制,將思維限制於感覺活動的範圍內。

對於喬伊斯在感知方面的特殊技藝,我們不得不表示異乎尋常的讚歎,他所看到的、聽到的、嚐到的、嗅到的、摸到的一切,無論是出自內還是得於外,都無可限量地令人驚歎。

普通人之中,如果誰在感官知覺方面表現出特殊的敏銳,他的知覺能力通常不是侷限於內心的感受就是侷限於外部的世界。但喬伊斯兼有這兩方面的能力。他的主觀聯想的花環與都柏林街上的客觀物體形象纏雜一體,主觀與客觀,內部與外部如此經常地融合含混,以致於到了最後,你竟不知道那像絛蟲一樣的每一個本身非常清楚明晰的圖象究竟是物質的呢還是超驗的、空幻的。

這絛蟲的整個生存宇宙就是它自己,它具有荒謬絕倫的多產生殖能力。這個形象,我想,雖不十分雅觀,但對於喬伊斯那些不斷繁衍增長的篇章來說,卻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比喻了。當然。絛蟲只可能生殖出其它一些絛蟲來,但它卻以不可窮盡的數量在繁衍著。

榮格:《尤利西斯》,一段獨白

連載《尤利西斯》的雜誌《小評論》

喬伊斯的書可以有1470頁甚至更長几倍,但那絲毫也不會減低它的無限性,本質性的東西仍然不會說出來。然而,喬伊斯是不是真的想說什麼本質性的東西呢?這種老式的偏好是不是還有權利在這裡存在呢?

奧斯卡·王爾德堅持認為,藝術品是完全無用的東西。雖然連菲利斯丁人今天也不會再對此提出什麼異議了,但在他們心裡卻仍然希望一件藝術品包含著一些“本質性”的東西。喬伊斯的本質性的東西在哪裡呢?

為什麼他不直截了當地說出來呢?為什麼他不用一個富有表現力的手勢,“用一個連傻瓜也不會搞錯的直接的方法”將它傳達給讀者呢?

是的,我承認我感到受了愚弄。這本書不肯來迎合我;它沒有任何要想取悅於人的企圖,總是使讀者感受到一種令人激怒的自卑感。顯然,我的血液中還有許多菲利斯丁人的成分流動著,進行著單調、無盡的繁衍。雖然從它身上生出的每一個新的部分都各不相同,但它們卻又極易混淆。

這本書的每個片斷,不管多麼短小,唯一的內容就是喬伊斯自己。一切都是新鮮的.卻叉老是停留在最初的基詞上。它的表象是多麼的豐富多彩、枝繁葉茂啊,可同時它的實質又是多麼的單調乏味啊!

喬伊斯乏味得令我想哭;但這是刻毒而危險的乏味,是連最最平庸的東西都不能誘發的乏味,這是自然界的乏味,就像赫布里底斯群島上吹刮過的那些峨巖沓嶂的陰風,就像撒哈拉荒漠中的日出與日落,就是大海的呼嘯,就像地道的瓦格納似的標題音樂。每一陣風,每一次日出與日落,每一聲海的吼叫,每一個樂句都是不同的,然而它們又永遠地重複著。

儘管喬伊斯的書有著令人驚異的複雜性,但我們仍然能夠從中提取出一定的主題——雖然這些主題可能並非作者的本意。也許他根本就不想有任何主題,因為在他的世界中,偶然性和決定性沒有任何地位,也沒有任何價值。

無論人們怎樣企圖把每一事件中的靈魂都抽掉(喬伊斯便是這方面的一個不懈的嘗試者),主題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主題是一切心理活動的框架。一切都被抽去了靈魂,每一滴熱血都被冷卻,事件完全在冷冰冰的利已主義中展開。

全書中沒有任何愉快、新鮮與希望,只有灰暗與可怕,只有殘酷、尖刻與悲劇。一切都來自於生活中傷痕累累的那一面.並且是如此的喧囂躁動,使你不得不用一面放大鏡才能找到其和的主題聯繫。

但這些主題聯繫是確實存在於書中的,它們首先表現為一種高度個人性質的未經聲言的憤恨之情,表現為被猛烈割斷的童年的殘跡;隨之它們又表現為整個思想史之流的漂浮物——這整個思想的歷史可鄙地、赤裸吃驚、使我感動的地方,因為它們於我是太平常了。

我經常得幫助人們擺脫這些可悲的處境,我必須不斷地同它們進行鬥爭。但我只能將我的同情心用在那些不調轉臉去背對著我的人身上。《尤利西斯》則對我調轉臉去,它拒不合作。它只想繼續唱著那支無盡的曲子走進無盡的時間中去(——那支曲子我太熟悉了)。只想將它的直覺思維以及降低到只有感官知覺的思考延伸到無限。它沒有顯露重新建設的傾向,破壞似乎已經成為了它的終點。

*本文節選自榮格的《心理學與文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