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飽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學課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讀者,正是通過《背影》這個似嫌沉重的文學符號,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朱自清。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師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誕生的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段堪比“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複雜“宅鬥”呢?

宅鬥劇往往發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貴族、鄉紳的深宅大院裡,由於妻妾成群、嫡庶有別,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幾支,難免為財產、權利發生明爭暗鬥,經常釀成驚心動魄的“宅鬥”場面。

1

從朱自清祖輩開始,大家庭的宅鬥就已“拉開序幕”,朱自清的爺爺為此離家遠遁他鄉。

說到朱門家事,看似簡單,可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一筆帶過,實則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一天一夜都講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來姓餘,叫余月笙,浙江紹興人,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這裡面還有個令人唏噓感嘆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離開家鄉到揚州做官,本來家裡太平無事。且說有一天,遇見了高興事情,不由豪飲貪杯喝大發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從甘泉的衙門樓上墜地身亡。聽聞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頗深的夫人悲痛欲絕,情緒失控,也突然跳樓追隨丈夫而去,唯獨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獨子——餘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餘子擎可憐,就發善心收養了他。為了生存下去,餘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隨養父回到了蘇北漣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職位不低,便找了門當戶對的當地首富喬氏之女,喬氏嫁女帶去了一筆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豐厚嫁妝——花粉田800畝。

朱子擎有了兒子之後,專門起名“則餘”,教育兒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朱則餘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後來娶了紹興著名師爺周明甫的女兒周綺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說,對朱則餘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譜這個問題,卻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陰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對,認為他們是外來戶,不是貨真價實的本族人,另外朱則餘家產豐厚、官運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紅和敵視,認為是他們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資源,開始明裡暗裡不斷挑起事端,故意製造麻煩,目的是同仇敵愾,侵吞朱則餘的殷實豐厚、叫人眼紅的家產。

面對無處不在、龐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爺們冷漠的目光,不斷糾纏、沆瀣一氣、尋釁滋事,朱則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為了躲避族人的騷擾,不再讓自己的子孫跟著受罪,朱則餘無奈之餘將兒子一家全部帶走,光緒年間,來到江蘇海州,做了十幾年的承審官,從此遠離朱家族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這導致朱氏族人的陰謀得逞,趁機瓜分霸佔了朱則餘老家數量可觀的田地房產。

等於是朱則餘在大家族的“宅鬥”中,鎩羽而歸,損失慘重。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飽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學課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讀者,正是通過《背影》這個似嫌沉重的文學符號,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朱自清。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師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誕生的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段堪比“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複雜“宅鬥”呢?

宅鬥劇往往發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貴族、鄉紳的深宅大院裡,由於妻妾成群、嫡庶有別,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幾支,難免為財產、權利發生明爭暗鬥,經常釀成驚心動魄的“宅鬥”場面。

1

從朱自清祖輩開始,大家庭的宅鬥就已“拉開序幕”,朱自清的爺爺為此離家遠遁他鄉。

說到朱門家事,看似簡單,可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一筆帶過,實則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一天一夜都講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來姓餘,叫余月笙,浙江紹興人,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這裡面還有個令人唏噓感嘆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離開家鄉到揚州做官,本來家裡太平無事。且說有一天,遇見了高興事情,不由豪飲貪杯喝大發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從甘泉的衙門樓上墜地身亡。聽聞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頗深的夫人悲痛欲絕,情緒失控,也突然跳樓追隨丈夫而去,唯獨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獨子——餘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餘子擎可憐,就發善心收養了他。為了生存下去,餘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隨養父回到了蘇北漣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職位不低,便找了門當戶對的當地首富喬氏之女,喬氏嫁女帶去了一筆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豐厚嫁妝——花粉田800畝。

朱子擎有了兒子之後,專門起名“則餘”,教育兒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朱則餘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後來娶了紹興著名師爺周明甫的女兒周綺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說,對朱則餘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譜這個問題,卻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陰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對,認為他們是外來戶,不是貨真價實的本族人,另外朱則餘家產豐厚、官運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紅和敵視,認為是他們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資源,開始明裡暗裡不斷挑起事端,故意製造麻煩,目的是同仇敵愾,侵吞朱則餘的殷實豐厚、叫人眼紅的家產。

面對無處不在、龐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爺們冷漠的目光,不斷糾纏、沆瀣一氣、尋釁滋事,朱則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為了躲避族人的騷擾,不再讓自己的子孫跟著受罪,朱則餘無奈之餘將兒子一家全部帶走,光緒年間,來到江蘇海州,做了十幾年的承審官,從此遠離朱家族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這導致朱氏族人的陰謀得逞,趁機瓜分霸佔了朱則餘老家數量可觀的田地房產。

等於是朱則餘在大家族的“宅鬥”中,鎩羽而歸,損失慘重。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武仲謙與父親、子女在一起的合影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飽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學課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讀者,正是通過《背影》這個似嫌沉重的文學符號,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朱自清。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師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誕生的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段堪比“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複雜“宅鬥”呢?

宅鬥劇往往發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貴族、鄉紳的深宅大院裡,由於妻妾成群、嫡庶有別,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幾支,難免為財產、權利發生明爭暗鬥,經常釀成驚心動魄的“宅鬥”場面。

1

從朱自清祖輩開始,大家庭的宅鬥就已“拉開序幕”,朱自清的爺爺為此離家遠遁他鄉。

說到朱門家事,看似簡單,可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一筆帶過,實則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一天一夜都講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來姓餘,叫余月笙,浙江紹興人,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這裡面還有個令人唏噓感嘆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離開家鄉到揚州做官,本來家裡太平無事。且說有一天,遇見了高興事情,不由豪飲貪杯喝大發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從甘泉的衙門樓上墜地身亡。聽聞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頗深的夫人悲痛欲絕,情緒失控,也突然跳樓追隨丈夫而去,唯獨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獨子——餘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餘子擎可憐,就發善心收養了他。為了生存下去,餘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隨養父回到了蘇北漣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職位不低,便找了門當戶對的當地首富喬氏之女,喬氏嫁女帶去了一筆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豐厚嫁妝——花粉田800畝。

朱子擎有了兒子之後,專門起名“則餘”,教育兒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朱則餘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後來娶了紹興著名師爺周明甫的女兒周綺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說,對朱則餘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譜這個問題,卻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陰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對,認為他們是外來戶,不是貨真價實的本族人,另外朱則餘家產豐厚、官運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紅和敵視,認為是他們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資源,開始明裡暗裡不斷挑起事端,故意製造麻煩,目的是同仇敵愾,侵吞朱則餘的殷實豐厚、叫人眼紅的家產。

面對無處不在、龐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爺們冷漠的目光,不斷糾纏、沆瀣一氣、尋釁滋事,朱則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為了躲避族人的騷擾,不再讓自己的子孫跟著受罪,朱則餘無奈之餘將兒子一家全部帶走,光緒年間,來到江蘇海州,做了十幾年的承審官,從此遠離朱家族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這導致朱氏族人的陰謀得逞,趁機瓜分霸佔了朱則餘老家數量可觀的田地房產。

等於是朱則餘在大家族的“宅鬥”中,鎩羽而歸,損失慘重。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武仲謙與父親、子女在一起的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2

朱自清父親的家庭宅鬥也不消停,導致意外丟官,家道中落。

朱自清的父親出身官宦之家,朱自清3歲的時候,他被派到蘇北高郵的邵伯鎮當鹽稅官;朱自清6歲的時候,朱父把家搬到了揚州,自己先是到江西做了幾年官,後又出任頗有油水的肥差——揚州寶應縣釐捐局局長。

朱父雖然多年宦海沉浮、為人精明強幹,但是頗沾染了些封建社會的不良習慣,他自命清高,愛講排場,家中雖有結髮妻子(朱自清母親),可外面仍然是討偏房、娶妾室不斷,導致大家庭裡宅鬥不斷,空耗了財力和元氣。

1910年,朱鴻鈞在出任寶應釐捐局局長時,討了幾房姨太太。 有道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禍事就出在朱自清提到的庶母(淮安籍姨太)潘氏身上。

潘氏比朱母大4歲,為人精明、跋扈,喜歡耍弄詭計、挑逗是非,搞得家裡雞飛狗跳、很不安寧。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父並未汲取教訓,在納妾方面有所收斂。恰恰相反,在出任徐州榷運局長時,又娶了幾房姨太太。這類敏感事情猶如“紙裡怎能包住火”,很快傳到了“得理不饒人、無理鬧三分”的潘姨太耳朵裡。她聽聞此事,怒不可遏,隻身跑到徐州榷運局長衙門大鬧一場,搞得朱父名聲狼藉,尷尬不已,社會上更是傳的風言風語,沸沸揚揚。

1917年歲末,朱父承受不住壓力山大,將新納的姨太太打發回家,以平息社會輿論和各種傳言。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快上級發怒,怪罪下來,朱父因此丟了養家餬口的差事,加之朱父息事寧人,大手大腳,不惜錢財打發幾房姨太太,搞得多年積蓄耗盡,以至於家務事處理消停時,家庭賬目上赫然出現了“財政赤字”,賬上不僅沒有了餘錢,反倒外欠500塊大洋。

屋漏偏遇連陰雨,這件大事對家庭打擊太大,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襲來的接二連三禍端,撒手人寰。朱自清父親,東拼西湊,才把母親喪事辦完,家中已是處境艱難,每況愈下。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飽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學課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讀者,正是通過《背影》這個似嫌沉重的文學符號,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朱自清。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師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誕生的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段堪比“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複雜“宅鬥”呢?

宅鬥劇往往發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貴族、鄉紳的深宅大院裡,由於妻妾成群、嫡庶有別,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幾支,難免為財產、權利發生明爭暗鬥,經常釀成驚心動魄的“宅鬥”場面。

1

從朱自清祖輩開始,大家庭的宅鬥就已“拉開序幕”,朱自清的爺爺為此離家遠遁他鄉。

說到朱門家事,看似簡單,可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一筆帶過,實則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一天一夜都講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來姓餘,叫余月笙,浙江紹興人,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這裡面還有個令人唏噓感嘆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離開家鄉到揚州做官,本來家裡太平無事。且說有一天,遇見了高興事情,不由豪飲貪杯喝大發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從甘泉的衙門樓上墜地身亡。聽聞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頗深的夫人悲痛欲絕,情緒失控,也突然跳樓追隨丈夫而去,唯獨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獨子——餘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餘子擎可憐,就發善心收養了他。為了生存下去,餘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隨養父回到了蘇北漣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職位不低,便找了門當戶對的當地首富喬氏之女,喬氏嫁女帶去了一筆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豐厚嫁妝——花粉田800畝。

朱子擎有了兒子之後,專門起名“則餘”,教育兒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朱則餘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後來娶了紹興著名師爺周明甫的女兒周綺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說,對朱則餘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譜這個問題,卻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陰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對,認為他們是外來戶,不是貨真價實的本族人,另外朱則餘家產豐厚、官運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紅和敵視,認為是他們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資源,開始明裡暗裡不斷挑起事端,故意製造麻煩,目的是同仇敵愾,侵吞朱則餘的殷實豐厚、叫人眼紅的家產。

面對無處不在、龐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爺們冷漠的目光,不斷糾纏、沆瀣一氣、尋釁滋事,朱則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為了躲避族人的騷擾,不再讓自己的子孫跟著受罪,朱則餘無奈之餘將兒子一家全部帶走,光緒年間,來到江蘇海州,做了十幾年的承審官,從此遠離朱家族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這導致朱氏族人的陰謀得逞,趁機瓜分霸佔了朱則餘老家數量可觀的田地房產。

等於是朱則餘在大家族的“宅鬥”中,鎩羽而歸,損失慘重。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武仲謙與父親、子女在一起的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2

朱自清父親的家庭宅鬥也不消停,導致意外丟官,家道中落。

朱自清的父親出身官宦之家,朱自清3歲的時候,他被派到蘇北高郵的邵伯鎮當鹽稅官;朱自清6歲的時候,朱父把家搬到了揚州,自己先是到江西做了幾年官,後又出任頗有油水的肥差——揚州寶應縣釐捐局局長。

朱父雖然多年宦海沉浮、為人精明強幹,但是頗沾染了些封建社會的不良習慣,他自命清高,愛講排場,家中雖有結髮妻子(朱自清母親),可外面仍然是討偏房、娶妾室不斷,導致大家庭裡宅鬥不斷,空耗了財力和元氣。

1910年,朱鴻鈞在出任寶應釐捐局局長時,討了幾房姨太太。 有道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禍事就出在朱自清提到的庶母(淮安籍姨太)潘氏身上。

潘氏比朱母大4歲,為人精明、跋扈,喜歡耍弄詭計、挑逗是非,搞得家裡雞飛狗跳、很不安寧。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父並未汲取教訓,在納妾方面有所收斂。恰恰相反,在出任徐州榷運局長時,又娶了幾房姨太太。這類敏感事情猶如“紙裡怎能包住火”,很快傳到了“得理不饒人、無理鬧三分”的潘姨太耳朵裡。她聽聞此事,怒不可遏,隻身跑到徐州榷運局長衙門大鬧一場,搞得朱父名聲狼藉,尷尬不已,社會上更是傳的風言風語,沸沸揚揚。

1917年歲末,朱父承受不住壓力山大,將新納的姨太太打發回家,以平息社會輿論和各種傳言。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快上級發怒,怪罪下來,朱父因此丟了養家餬口的差事,加之朱父息事寧人,大手大腳,不惜錢財打發幾房姨太太,搞得多年積蓄耗盡,以至於家務事處理消停時,家庭賬目上赫然出現了“財政赤字”,賬上不僅沒有了餘錢,反倒外欠500塊大洋。

屋漏偏遇連陰雨,這件大事對家庭打擊太大,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襲來的接二連三禍端,撒手人寰。朱自清父親,東拼西湊,才把母親喪事辦完,家中已是處境艱難,每況愈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14個春秋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飽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學課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讀者,正是通過《背影》這個似嫌沉重的文學符號,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朱自清。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師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誕生的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段堪比“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複雜“宅鬥”呢?

宅鬥劇往往發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貴族、鄉紳的深宅大院裡,由於妻妾成群、嫡庶有別,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幾支,難免為財產、權利發生明爭暗鬥,經常釀成驚心動魄的“宅鬥”場面。

1

從朱自清祖輩開始,大家庭的宅鬥就已“拉開序幕”,朱自清的爺爺為此離家遠遁他鄉。

說到朱門家事,看似簡單,可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一筆帶過,實則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一天一夜都講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來姓餘,叫余月笙,浙江紹興人,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這裡面還有個令人唏噓感嘆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離開家鄉到揚州做官,本來家裡太平無事。且說有一天,遇見了高興事情,不由豪飲貪杯喝大發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從甘泉的衙門樓上墜地身亡。聽聞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頗深的夫人悲痛欲絕,情緒失控,也突然跳樓追隨丈夫而去,唯獨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獨子——餘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餘子擎可憐,就發善心收養了他。為了生存下去,餘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隨養父回到了蘇北漣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職位不低,便找了門當戶對的當地首富喬氏之女,喬氏嫁女帶去了一筆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豐厚嫁妝——花粉田800畝。

朱子擎有了兒子之後,專門起名“則餘”,教育兒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朱則餘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後來娶了紹興著名師爺周明甫的女兒周綺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說,對朱則餘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譜這個問題,卻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陰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對,認為他們是外來戶,不是貨真價實的本族人,另外朱則餘家產豐厚、官運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紅和敵視,認為是他們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資源,開始明裡暗裡不斷挑起事端,故意製造麻煩,目的是同仇敵愾,侵吞朱則餘的殷實豐厚、叫人眼紅的家產。

面對無處不在、龐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爺們冷漠的目光,不斷糾纏、沆瀣一氣、尋釁滋事,朱則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為了躲避族人的騷擾,不再讓自己的子孫跟著受罪,朱則餘無奈之餘將兒子一家全部帶走,光緒年間,來到江蘇海州,做了十幾年的承審官,從此遠離朱家族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這導致朱氏族人的陰謀得逞,趁機瓜分霸佔了朱則餘老家數量可觀的田地房產。

等於是朱則餘在大家族的“宅鬥”中,鎩羽而歸,損失慘重。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武仲謙與父親、子女在一起的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2

朱自清父親的家庭宅鬥也不消停,導致意外丟官,家道中落。

朱自清的父親出身官宦之家,朱自清3歲的時候,他被派到蘇北高郵的邵伯鎮當鹽稅官;朱自清6歲的時候,朱父把家搬到了揚州,自己先是到江西做了幾年官,後又出任頗有油水的肥差——揚州寶應縣釐捐局局長。

朱父雖然多年宦海沉浮、為人精明強幹,但是頗沾染了些封建社會的不良習慣,他自命清高,愛講排場,家中雖有結髮妻子(朱自清母親),可外面仍然是討偏房、娶妾室不斷,導致大家庭裡宅鬥不斷,空耗了財力和元氣。

1910年,朱鴻鈞在出任寶應釐捐局局長時,討了幾房姨太太。 有道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禍事就出在朱自清提到的庶母(淮安籍姨太)潘氏身上。

潘氏比朱母大4歲,為人精明、跋扈,喜歡耍弄詭計、挑逗是非,搞得家裡雞飛狗跳、很不安寧。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父並未汲取教訓,在納妾方面有所收斂。恰恰相反,在出任徐州榷運局長時,又娶了幾房姨太太。這類敏感事情猶如“紙裡怎能包住火”,很快傳到了“得理不饒人、無理鬧三分”的潘姨太耳朵裡。她聽聞此事,怒不可遏,隻身跑到徐州榷運局長衙門大鬧一場,搞得朱父名聲狼藉,尷尬不已,社會上更是傳的風言風語,沸沸揚揚。

1917年歲末,朱父承受不住壓力山大,將新納的姨太太打發回家,以平息社會輿論和各種傳言。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快上級發怒,怪罪下來,朱父因此丟了養家餬口的差事,加之朱父息事寧人,大手大腳,不惜錢財打發幾房姨太太,搞得多年積蓄耗盡,以至於家務事處理消停時,家庭賬目上赫然出現了“財政赤字”,賬上不僅沒有了餘錢,反倒外欠500塊大洋。

屋漏偏遇連陰雨,這件大事對家庭打擊太大,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襲來的接二連三禍端,撒手人寰。朱自清父親,東拼西湊,才把母親喪事辦完,家中已是處境艱難,每況愈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14個春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家庭合影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飽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學課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讀者,正是通過《背影》這個似嫌沉重的文學符號,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朱自清。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師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誕生的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段堪比“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複雜“宅鬥”呢?

宅鬥劇往往發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貴族、鄉紳的深宅大院裡,由於妻妾成群、嫡庶有別,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幾支,難免為財產、權利發生明爭暗鬥,經常釀成驚心動魄的“宅鬥”場面。

1

從朱自清祖輩開始,大家庭的宅鬥就已“拉開序幕”,朱自清的爺爺為此離家遠遁他鄉。

說到朱門家事,看似簡單,可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一筆帶過,實則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一天一夜都講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來姓餘,叫余月笙,浙江紹興人,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這裡面還有個令人唏噓感嘆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離開家鄉到揚州做官,本來家裡太平無事。且說有一天,遇見了高興事情,不由豪飲貪杯喝大發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從甘泉的衙門樓上墜地身亡。聽聞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頗深的夫人悲痛欲絕,情緒失控,也突然跳樓追隨丈夫而去,唯獨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獨子——餘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餘子擎可憐,就發善心收養了他。為了生存下去,餘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隨養父回到了蘇北漣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職位不低,便找了門當戶對的當地首富喬氏之女,喬氏嫁女帶去了一筆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豐厚嫁妝——花粉田800畝。

朱子擎有了兒子之後,專門起名“則餘”,教育兒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朱則餘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後來娶了紹興著名師爺周明甫的女兒周綺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說,對朱則餘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譜這個問題,卻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陰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對,認為他們是外來戶,不是貨真價實的本族人,另外朱則餘家產豐厚、官運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紅和敵視,認為是他們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資源,開始明裡暗裡不斷挑起事端,故意製造麻煩,目的是同仇敵愾,侵吞朱則餘的殷實豐厚、叫人眼紅的家產。

面對無處不在、龐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爺們冷漠的目光,不斷糾纏、沆瀣一氣、尋釁滋事,朱則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為了躲避族人的騷擾,不再讓自己的子孫跟著受罪,朱則餘無奈之餘將兒子一家全部帶走,光緒年間,來到江蘇海州,做了十幾年的承審官,從此遠離朱家族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這導致朱氏族人的陰謀得逞,趁機瓜分霸佔了朱則餘老家數量可觀的田地房產。

等於是朱則餘在大家族的“宅鬥”中,鎩羽而歸,損失慘重。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武仲謙與父親、子女在一起的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2

朱自清父親的家庭宅鬥也不消停,導致意外丟官,家道中落。

朱自清的父親出身官宦之家,朱自清3歲的時候,他被派到蘇北高郵的邵伯鎮當鹽稅官;朱自清6歲的時候,朱父把家搬到了揚州,自己先是到江西做了幾年官,後又出任頗有油水的肥差——揚州寶應縣釐捐局局長。

朱父雖然多年宦海沉浮、為人精明強幹,但是頗沾染了些封建社會的不良習慣,他自命清高,愛講排場,家中雖有結髮妻子(朱自清母親),可外面仍然是討偏房、娶妾室不斷,導致大家庭裡宅鬥不斷,空耗了財力和元氣。

1910年,朱鴻鈞在出任寶應釐捐局局長時,討了幾房姨太太。 有道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禍事就出在朱自清提到的庶母(淮安籍姨太)潘氏身上。

潘氏比朱母大4歲,為人精明、跋扈,喜歡耍弄詭計、挑逗是非,搞得家裡雞飛狗跳、很不安寧。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父並未汲取教訓,在納妾方面有所收斂。恰恰相反,在出任徐州榷運局長時,又娶了幾房姨太太。這類敏感事情猶如“紙裡怎能包住火”,很快傳到了“得理不饒人、無理鬧三分”的潘姨太耳朵裡。她聽聞此事,怒不可遏,隻身跑到徐州榷運局長衙門大鬧一場,搞得朱父名聲狼藉,尷尬不已,社會上更是傳的風言風語,沸沸揚揚。

1917年歲末,朱父承受不住壓力山大,將新納的姨太太打發回家,以平息社會輿論和各種傳言。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快上級發怒,怪罪下來,朱父因此丟了養家餬口的差事,加之朱父息事寧人,大手大腳,不惜錢財打發幾房姨太太,搞得多年積蓄耗盡,以至於家務事處理消停時,家庭賬目上赫然出現了“財政赤字”,賬上不僅沒有了餘錢,反倒外欠500塊大洋。

屋漏偏遇連陰雨,這件大事對家庭打擊太大,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襲來的接二連三禍端,撒手人寰。朱自清父親,東拼西湊,才把母親喪事辦完,家中已是處境艱難,每況愈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14個春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家庭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3

朱自清成家後,封建大家庭內的“宅鬥”仍然是時斷時續,讓他頗傷腦筋。

1916年夏,18歲的朱自清中學畢業後,一舉考入國立北京大學。

喜訊傳來,滿腦子舊思想的朱父,決定立即籌辦朱自清的婚事,臆想以“喜上加喜”的獨特方式,徹底扭轉朱家多年擺脫不掉厄運之陰影。

1916年12月15日,作為朱家長子長孫的朱自清與揚州城名醫武威三之女武仲謙喜結良緣(需要說明的是,朱自清上面曾有兩個哥哥,單未成年就早早夭折,因此排行老三的朱自清成了長子長孫)。

模樣周正、性格開朗的江南女子武仲謙,是個相夫教子型的難得賢妻良母,剛結婚時,朱自清在北大讀書,手頭拮据,她就變賣了陪嫁的金鐲子,給丈夫補貼學費。甚至遇到兵荒馬亂,拖家帶口逃命之時,她始終堅持帶著朱自清的一箱箱寶貝疙瘩(書籍)逃命,捨不得丟棄。

然而,在一個封建大家庭裡,武仲謙卻很受婆母的刁難和脾氣。

為了丈夫,妻子還是受了不少冤枉氣。朱自清母親是喜愛這個媳婦的,但她畢竟是沒有讀過書的舊式婦女,見識淺又口無遮攔。她把家庭的敗落歸咎於媳婦的愛笑,嚇得媳婦禁喏寒蟬,而且她把嘴邊,四處張揚,弄得媳婦無地自容。她耳根撥弄,擔心有朝一日媳婦會爬到自己頭上,而對朱自清從揚州八中辭職出走,婆婆又懷疑是受了她的挑唆。那時,仲謙的父親已經繼娶,繼母待她不好,家中如同冰窖一樣,可是為了孩子,為了丈夫,仲謙忍氣吞聲,在冰窖子裡足足住了三個月(姜建所著《朱自清》)。

武仲謙對待這些橫加指責,逆來順受,從不在朱自清面前發牢騷,而是將淚水默默吞進肚子裡,其胸懷雅量,常令人感動。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飽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學課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讀者,正是通過《背影》這個似嫌沉重的文學符號,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朱自清。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師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誕生的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段堪比“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複雜“宅鬥”呢?

宅鬥劇往往發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貴族、鄉紳的深宅大院裡,由於妻妾成群、嫡庶有別,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幾支,難免為財產、權利發生明爭暗鬥,經常釀成驚心動魄的“宅鬥”場面。

1

從朱自清祖輩開始,大家庭的宅鬥就已“拉開序幕”,朱自清的爺爺為此離家遠遁他鄉。

說到朱門家事,看似簡單,可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一筆帶過,實則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一天一夜都講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來姓餘,叫余月笙,浙江紹興人,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這裡面還有個令人唏噓感嘆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離開家鄉到揚州做官,本來家裡太平無事。且說有一天,遇見了高興事情,不由豪飲貪杯喝大發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從甘泉的衙門樓上墜地身亡。聽聞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頗深的夫人悲痛欲絕,情緒失控,也突然跳樓追隨丈夫而去,唯獨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獨子——餘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餘子擎可憐,就發善心收養了他。為了生存下去,餘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隨養父回到了蘇北漣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職位不低,便找了門當戶對的當地首富喬氏之女,喬氏嫁女帶去了一筆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豐厚嫁妝——花粉田800畝。

朱子擎有了兒子之後,專門起名“則餘”,教育兒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朱則餘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後來娶了紹興著名師爺周明甫的女兒周綺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說,對朱則餘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譜這個問題,卻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陰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對,認為他們是外來戶,不是貨真價實的本族人,另外朱則餘家產豐厚、官運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紅和敵視,認為是他們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資源,開始明裡暗裡不斷挑起事端,故意製造麻煩,目的是同仇敵愾,侵吞朱則餘的殷實豐厚、叫人眼紅的家產。

面對無處不在、龐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爺們冷漠的目光,不斷糾纏、沆瀣一氣、尋釁滋事,朱則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為了躲避族人的騷擾,不再讓自己的子孫跟著受罪,朱則餘無奈之餘將兒子一家全部帶走,光緒年間,來到江蘇海州,做了十幾年的承審官,從此遠離朱家族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這導致朱氏族人的陰謀得逞,趁機瓜分霸佔了朱則餘老家數量可觀的田地房產。

等於是朱則餘在大家族的“宅鬥”中,鎩羽而歸,損失慘重。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武仲謙與父親、子女在一起的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2

朱自清父親的家庭宅鬥也不消停,導致意外丟官,家道中落。

朱自清的父親出身官宦之家,朱自清3歲的時候,他被派到蘇北高郵的邵伯鎮當鹽稅官;朱自清6歲的時候,朱父把家搬到了揚州,自己先是到江西做了幾年官,後又出任頗有油水的肥差——揚州寶應縣釐捐局局長。

朱父雖然多年宦海沉浮、為人精明強幹,但是頗沾染了些封建社會的不良習慣,他自命清高,愛講排場,家中雖有結髮妻子(朱自清母親),可外面仍然是討偏房、娶妾室不斷,導致大家庭裡宅鬥不斷,空耗了財力和元氣。

1910年,朱鴻鈞在出任寶應釐捐局局長時,討了幾房姨太太。 有道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禍事就出在朱自清提到的庶母(淮安籍姨太)潘氏身上。

潘氏比朱母大4歲,為人精明、跋扈,喜歡耍弄詭計、挑逗是非,搞得家裡雞飛狗跳、很不安寧。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父並未汲取教訓,在納妾方面有所收斂。恰恰相反,在出任徐州榷運局長時,又娶了幾房姨太太。這類敏感事情猶如“紙裡怎能包住火”,很快傳到了“得理不饒人、無理鬧三分”的潘姨太耳朵裡。她聽聞此事,怒不可遏,隻身跑到徐州榷運局長衙門大鬧一場,搞得朱父名聲狼藉,尷尬不已,社會上更是傳的風言風語,沸沸揚揚。

1917年歲末,朱父承受不住壓力山大,將新納的姨太太打發回家,以平息社會輿論和各種傳言。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快上級發怒,怪罪下來,朱父因此丟了養家餬口的差事,加之朱父息事寧人,大手大腳,不惜錢財打發幾房姨太太,搞得多年積蓄耗盡,以至於家務事處理消停時,家庭賬目上赫然出現了“財政赤字”,賬上不僅沒有了餘錢,反倒外欠500塊大洋。

屋漏偏遇連陰雨,這件大事對家庭打擊太大,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襲來的接二連三禍端,撒手人寰。朱自清父親,東拼西湊,才把母親喪事辦完,家中已是處境艱難,每況愈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14個春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家庭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3

朱自清成家後,封建大家庭內的“宅鬥”仍然是時斷時續,讓他頗傷腦筋。

1916年夏,18歲的朱自清中學畢業後,一舉考入國立北京大學。

喜訊傳來,滿腦子舊思想的朱父,決定立即籌辦朱自清的婚事,臆想以“喜上加喜”的獨特方式,徹底扭轉朱家多年擺脫不掉厄運之陰影。

1916年12月15日,作為朱家長子長孫的朱自清與揚州城名醫武威三之女武仲謙喜結良緣(需要說明的是,朱自清上面曾有兩個哥哥,單未成年就早早夭折,因此排行老三的朱自清成了長子長孫)。

模樣周正、性格開朗的江南女子武仲謙,是個相夫教子型的難得賢妻良母,剛結婚時,朱自清在北大讀書,手頭拮据,她就變賣了陪嫁的金鐲子,給丈夫補貼學費。甚至遇到兵荒馬亂,拖家帶口逃命之時,她始終堅持帶著朱自清的一箱箱寶貝疙瘩(書籍)逃命,捨不得丟棄。

然而,在一個封建大家庭裡,武仲謙卻很受婆母的刁難和脾氣。

為了丈夫,妻子還是受了不少冤枉氣。朱自清母親是喜愛這個媳婦的,但她畢竟是沒有讀過書的舊式婦女,見識淺又口無遮攔。她把家庭的敗落歸咎於媳婦的愛笑,嚇得媳婦禁喏寒蟬,而且她把嘴邊,四處張揚,弄得媳婦無地自容。她耳根撥弄,擔心有朝一日媳婦會爬到自己頭上,而對朱自清從揚州八中辭職出走,婆婆又懷疑是受了她的挑唆。那時,仲謙的父親已經繼娶,繼母待她不好,家中如同冰窖一樣,可是為了孩子,為了丈夫,仲謙忍氣吞聲,在冰窖子裡足足住了三個月(姜建所著《朱自清》)。

武仲謙對待這些橫加指責,逆來順受,從不在朱自清面前發牢騷,而是將淚水默默吞進肚子裡,其胸懷雅量,常令人感動。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1916年,朱自清考上北京大學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飽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學課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讀者,正是通過《背影》這個似嫌沉重的文學符號,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朱自清。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師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誕生的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段堪比“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複雜“宅鬥”呢?

宅鬥劇往往發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貴族、鄉紳的深宅大院裡,由於妻妾成群、嫡庶有別,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幾支,難免為財產、權利發生明爭暗鬥,經常釀成驚心動魄的“宅鬥”場面。

1

從朱自清祖輩開始,大家庭的宅鬥就已“拉開序幕”,朱自清的爺爺為此離家遠遁他鄉。

說到朱門家事,看似簡單,可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一筆帶過,實則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一天一夜都講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來姓餘,叫余月笙,浙江紹興人,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這裡面還有個令人唏噓感嘆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離開家鄉到揚州做官,本來家裡太平無事。且說有一天,遇見了高興事情,不由豪飲貪杯喝大發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從甘泉的衙門樓上墜地身亡。聽聞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頗深的夫人悲痛欲絕,情緒失控,也突然跳樓追隨丈夫而去,唯獨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獨子——餘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餘子擎可憐,就發善心收養了他。為了生存下去,餘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隨養父回到了蘇北漣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職位不低,便找了門當戶對的當地首富喬氏之女,喬氏嫁女帶去了一筆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豐厚嫁妝——花粉田800畝。

朱子擎有了兒子之後,專門起名“則餘”,教育兒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朱則餘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後來娶了紹興著名師爺周明甫的女兒周綺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說,對朱則餘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譜這個問題,卻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陰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對,認為他們是外來戶,不是貨真價實的本族人,另外朱則餘家產豐厚、官運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紅和敵視,認為是他們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資源,開始明裡暗裡不斷挑起事端,故意製造麻煩,目的是同仇敵愾,侵吞朱則餘的殷實豐厚、叫人眼紅的家產。

面對無處不在、龐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爺們冷漠的目光,不斷糾纏、沆瀣一氣、尋釁滋事,朱則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為了躲避族人的騷擾,不再讓自己的子孫跟著受罪,朱則餘無奈之餘將兒子一家全部帶走,光緒年間,來到江蘇海州,做了十幾年的承審官,從此遠離朱家族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這導致朱氏族人的陰謀得逞,趁機瓜分霸佔了朱則餘老家數量可觀的田地房產。

等於是朱則餘在大家族的“宅鬥”中,鎩羽而歸,損失慘重。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武仲謙與父親、子女在一起的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2

朱自清父親的家庭宅鬥也不消停,導致意外丟官,家道中落。

朱自清的父親出身官宦之家,朱自清3歲的時候,他被派到蘇北高郵的邵伯鎮當鹽稅官;朱自清6歲的時候,朱父把家搬到了揚州,自己先是到江西做了幾年官,後又出任頗有油水的肥差——揚州寶應縣釐捐局局長。

朱父雖然多年宦海沉浮、為人精明強幹,但是頗沾染了些封建社會的不良習慣,他自命清高,愛講排場,家中雖有結髮妻子(朱自清母親),可外面仍然是討偏房、娶妾室不斷,導致大家庭裡宅鬥不斷,空耗了財力和元氣。

1910年,朱鴻鈞在出任寶應釐捐局局長時,討了幾房姨太太。 有道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禍事就出在朱自清提到的庶母(淮安籍姨太)潘氏身上。

潘氏比朱母大4歲,為人精明、跋扈,喜歡耍弄詭計、挑逗是非,搞得家裡雞飛狗跳、很不安寧。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父並未汲取教訓,在納妾方面有所收斂。恰恰相反,在出任徐州榷運局長時,又娶了幾房姨太太。這類敏感事情猶如“紙裡怎能包住火”,很快傳到了“得理不饒人、無理鬧三分”的潘姨太耳朵裡。她聽聞此事,怒不可遏,隻身跑到徐州榷運局長衙門大鬧一場,搞得朱父名聲狼藉,尷尬不已,社會上更是傳的風言風語,沸沸揚揚。

1917年歲末,朱父承受不住壓力山大,將新納的姨太太打發回家,以平息社會輿論和各種傳言。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快上級發怒,怪罪下來,朱父因此丟了養家餬口的差事,加之朱父息事寧人,大手大腳,不惜錢財打發幾房姨太太,搞得多年積蓄耗盡,以至於家務事處理消停時,家庭賬目上赫然出現了“財政赤字”,賬上不僅沒有了餘錢,反倒外欠500塊大洋。

屋漏偏遇連陰雨,這件大事對家庭打擊太大,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襲來的接二連三禍端,撒手人寰。朱自清父親,東拼西湊,才把母親喪事辦完,家中已是處境艱難,每況愈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14個春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家庭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3

朱自清成家後,封建大家庭內的“宅鬥”仍然是時斷時續,讓他頗傷腦筋。

1916年夏,18歲的朱自清中學畢業後,一舉考入國立北京大學。

喜訊傳來,滿腦子舊思想的朱父,決定立即籌辦朱自清的婚事,臆想以“喜上加喜”的獨特方式,徹底扭轉朱家多年擺脫不掉厄運之陰影。

1916年12月15日,作為朱家長子長孫的朱自清與揚州城名醫武威三之女武仲謙喜結良緣(需要說明的是,朱自清上面曾有兩個哥哥,單未成年就早早夭折,因此排行老三的朱自清成了長子長孫)。

模樣周正、性格開朗的江南女子武仲謙,是個相夫教子型的難得賢妻良母,剛結婚時,朱自清在北大讀書,手頭拮据,她就變賣了陪嫁的金鐲子,給丈夫補貼學費。甚至遇到兵荒馬亂,拖家帶口逃命之時,她始終堅持帶著朱自清的一箱箱寶貝疙瘩(書籍)逃命,捨不得丟棄。

然而,在一個封建大家庭裡,武仲謙卻很受婆母的刁難和脾氣。

為了丈夫,妻子還是受了不少冤枉氣。朱自清母親是喜愛這個媳婦的,但她畢竟是沒有讀過書的舊式婦女,見識淺又口無遮攔。她把家庭的敗落歸咎於媳婦的愛笑,嚇得媳婦禁喏寒蟬,而且她把嘴邊,四處張揚,弄得媳婦無地自容。她耳根撥弄,擔心有朝一日媳婦會爬到自己頭上,而對朱自清從揚州八中辭職出走,婆婆又懷疑是受了她的挑唆。那時,仲謙的父親已經繼娶,繼母待她不好,家中如同冰窖一樣,可是為了孩子,為了丈夫,仲謙忍氣吞聲,在冰窖子裡足足住了三個月(姜建所著《朱自清》)。

武仲謙對待這些橫加指責,逆來順受,從不在朱自清面前發牢騷,而是將淚水默默吞進肚子裡,其胸懷雅量,常令人感動。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1916年,朱自清考上北京大學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與妻子武仲謙

4

其實,散文名篇《背影》誕生前,朱自清與父親產生不小的隔閡代溝,甚至兩年間不相往來,不聞不問。

造成父子反目的導火索,就是朱自清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創作發表的反封建小說《笑的歷程》。

1923年,朱自清寫了小說《笑的歷程》。小說主人公小招未嫁之前,生活父母的身邊,自由自在的快樂。

然而,從小不受拘束,性格開朗活潑的女孩,自打嫁到破落的封建專制的婆家(暗諷喻朱家),她一下子跌落低谷。

作為人妻要賢慧,作為人母充滿疼愛,吃盡辛苦不說,還得忍受公婆的冷眼(指封建舊思想的朱父、朱母)。

朱自清的這篇小說對老式的家庭、傳統道德進行了無情的大膽抨擊,女主人公小招的遭遇,就是活脫脫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的。

小說發表之後,牢記古訓“家醜不可外揚”的父親朱鴻鈞偶然讀後,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大鬧一場。

由於朱自清常年在外,受到各種新文化的影響,尤其是長子,養成倔犟的脾氣,父子倆對待事物的觀點不同,年齡產生的代溝,使矛盾進一步加深。父子間賭氣之下,採取冷戰,不再講話,由於缺乏中間人協調,導致這種互不往來,不聞不問的僵局,一過就是兩年多的時間,直至《背影》的誕生。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飽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學課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讀者,正是通過《背影》這個似嫌沉重的文學符號,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朱自清。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師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誕生的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段堪比“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複雜“宅鬥”呢?

宅鬥劇往往發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貴族、鄉紳的深宅大院裡,由於妻妾成群、嫡庶有別,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幾支,難免為財產、權利發生明爭暗鬥,經常釀成驚心動魄的“宅鬥”場面。

1

從朱自清祖輩開始,大家庭的宅鬥就已“拉開序幕”,朱自清的爺爺為此離家遠遁他鄉。

說到朱門家事,看似簡單,可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一筆帶過,實則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一天一夜都講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來姓餘,叫余月笙,浙江紹興人,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這裡面還有個令人唏噓感嘆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離開家鄉到揚州做官,本來家裡太平無事。且說有一天,遇見了高興事情,不由豪飲貪杯喝大發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從甘泉的衙門樓上墜地身亡。聽聞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頗深的夫人悲痛欲絕,情緒失控,也突然跳樓追隨丈夫而去,唯獨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獨子——餘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餘子擎可憐,就發善心收養了他。為了生存下去,餘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隨養父回到了蘇北漣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職位不低,便找了門當戶對的當地首富喬氏之女,喬氏嫁女帶去了一筆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豐厚嫁妝——花粉田800畝。

朱子擎有了兒子之後,專門起名“則餘”,教育兒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朱則餘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後來娶了紹興著名師爺周明甫的女兒周綺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說,對朱則餘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譜這個問題,卻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陰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對,認為他們是外來戶,不是貨真價實的本族人,另外朱則餘家產豐厚、官運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紅和敵視,認為是他們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資源,開始明裡暗裡不斷挑起事端,故意製造麻煩,目的是同仇敵愾,侵吞朱則餘的殷實豐厚、叫人眼紅的家產。

面對無處不在、龐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爺們冷漠的目光,不斷糾纏、沆瀣一氣、尋釁滋事,朱則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為了躲避族人的騷擾,不再讓自己的子孫跟著受罪,朱則餘無奈之餘將兒子一家全部帶走,光緒年間,來到江蘇海州,做了十幾年的承審官,從此遠離朱家族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這導致朱氏族人的陰謀得逞,趁機瓜分霸佔了朱則餘老家數量可觀的田地房產。

等於是朱則餘在大家族的“宅鬥”中,鎩羽而歸,損失慘重。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武仲謙與父親、子女在一起的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2

朱自清父親的家庭宅鬥也不消停,導致意外丟官,家道中落。

朱自清的父親出身官宦之家,朱自清3歲的時候,他被派到蘇北高郵的邵伯鎮當鹽稅官;朱自清6歲的時候,朱父把家搬到了揚州,自己先是到江西做了幾年官,後又出任頗有油水的肥差——揚州寶應縣釐捐局局長。

朱父雖然多年宦海沉浮、為人精明強幹,但是頗沾染了些封建社會的不良習慣,他自命清高,愛講排場,家中雖有結髮妻子(朱自清母親),可外面仍然是討偏房、娶妾室不斷,導致大家庭裡宅鬥不斷,空耗了財力和元氣。

1910年,朱鴻鈞在出任寶應釐捐局局長時,討了幾房姨太太。 有道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禍事就出在朱自清提到的庶母(淮安籍姨太)潘氏身上。

潘氏比朱母大4歲,為人精明、跋扈,喜歡耍弄詭計、挑逗是非,搞得家裡雞飛狗跳、很不安寧。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父並未汲取教訓,在納妾方面有所收斂。恰恰相反,在出任徐州榷運局長時,又娶了幾房姨太太。這類敏感事情猶如“紙裡怎能包住火”,很快傳到了“得理不饒人、無理鬧三分”的潘姨太耳朵裡。她聽聞此事,怒不可遏,隻身跑到徐州榷運局長衙門大鬧一場,搞得朱父名聲狼藉,尷尬不已,社會上更是傳的風言風語,沸沸揚揚。

1917年歲末,朱父承受不住壓力山大,將新納的姨太太打發回家,以平息社會輿論和各種傳言。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快上級發怒,怪罪下來,朱父因此丟了養家餬口的差事,加之朱父息事寧人,大手大腳,不惜錢財打發幾房姨太太,搞得多年積蓄耗盡,以至於家務事處理消停時,家庭賬目上赫然出現了“財政赤字”,賬上不僅沒有了餘錢,反倒外欠500塊大洋。

屋漏偏遇連陰雨,這件大事對家庭打擊太大,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襲來的接二連三禍端,撒手人寰。朱自清父親,東拼西湊,才把母親喪事辦完,家中已是處境艱難,每況愈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14個春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家庭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3

朱自清成家後,封建大家庭內的“宅鬥”仍然是時斷時續,讓他頗傷腦筋。

1916年夏,18歲的朱自清中學畢業後,一舉考入國立北京大學。

喜訊傳來,滿腦子舊思想的朱父,決定立即籌辦朱自清的婚事,臆想以“喜上加喜”的獨特方式,徹底扭轉朱家多年擺脫不掉厄運之陰影。

1916年12月15日,作為朱家長子長孫的朱自清與揚州城名醫武威三之女武仲謙喜結良緣(需要說明的是,朱自清上面曾有兩個哥哥,單未成年就早早夭折,因此排行老三的朱自清成了長子長孫)。

模樣周正、性格開朗的江南女子武仲謙,是個相夫教子型的難得賢妻良母,剛結婚時,朱自清在北大讀書,手頭拮据,她就變賣了陪嫁的金鐲子,給丈夫補貼學費。甚至遇到兵荒馬亂,拖家帶口逃命之時,她始終堅持帶著朱自清的一箱箱寶貝疙瘩(書籍)逃命,捨不得丟棄。

然而,在一個封建大家庭裡,武仲謙卻很受婆母的刁難和脾氣。

為了丈夫,妻子還是受了不少冤枉氣。朱自清母親是喜愛這個媳婦的,但她畢竟是沒有讀過書的舊式婦女,見識淺又口無遮攔。她把家庭的敗落歸咎於媳婦的愛笑,嚇得媳婦禁喏寒蟬,而且她把嘴邊,四處張揚,弄得媳婦無地自容。她耳根撥弄,擔心有朝一日媳婦會爬到自己頭上,而對朱自清從揚州八中辭職出走,婆婆又懷疑是受了她的挑唆。那時,仲謙的父親已經繼娶,繼母待她不好,家中如同冰窖一樣,可是為了孩子,為了丈夫,仲謙忍氣吞聲,在冰窖子裡足足住了三個月(姜建所著《朱自清》)。

武仲謙對待這些橫加指責,逆來順受,從不在朱自清面前發牢騷,而是將淚水默默吞進肚子裡,其胸懷雅量,常令人感動。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1916年,朱自清考上北京大學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與妻子武仲謙

4

其實,散文名篇《背影》誕生前,朱自清與父親產生不小的隔閡代溝,甚至兩年間不相往來,不聞不問。

造成父子反目的導火索,就是朱自清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創作發表的反封建小說《笑的歷程》。

1923年,朱自清寫了小說《笑的歷程》。小說主人公小招未嫁之前,生活父母的身邊,自由自在的快樂。

然而,從小不受拘束,性格開朗活潑的女孩,自打嫁到破落的封建專制的婆家(暗諷喻朱家),她一下子跌落低谷。

作為人妻要賢慧,作為人母充滿疼愛,吃盡辛苦不說,還得忍受公婆的冷眼(指封建舊思想的朱父、朱母)。

朱自清的這篇小說對老式的家庭、傳統道德進行了無情的大膽抨擊,女主人公小招的遭遇,就是活脫脫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的。

小說發表之後,牢記古訓“家醜不可外揚”的父親朱鴻鈞偶然讀後,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大鬧一場。

由於朱自清常年在外,受到各種新文化的影響,尤其是長子,養成倔犟的脾氣,父子倆對待事物的觀點不同,年齡產生的代溝,使矛盾進一步加深。父子間賭氣之下,採取冷戰,不再講話,由於缺乏中間人協調,導致這種互不往來,不聞不問的僵局,一過就是兩年多的時間,直至《背影》的誕生。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誕生地南京浦口火車站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飽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學課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讀者,正是通過《背影》這個似嫌沉重的文學符號,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朱自清。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師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誕生的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段堪比“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複雜“宅鬥”呢?

宅鬥劇往往發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貴族、鄉紳的深宅大院裡,由於妻妾成群、嫡庶有別,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幾支,難免為財產、權利發生明爭暗鬥,經常釀成驚心動魄的“宅鬥”場面。

1

從朱自清祖輩開始,大家庭的宅鬥就已“拉開序幕”,朱自清的爺爺為此離家遠遁他鄉。

說到朱門家事,看似簡單,可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一筆帶過,實則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一天一夜都講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來姓餘,叫余月笙,浙江紹興人,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這裡面還有個令人唏噓感嘆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離開家鄉到揚州做官,本來家裡太平無事。且說有一天,遇見了高興事情,不由豪飲貪杯喝大發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從甘泉的衙門樓上墜地身亡。聽聞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頗深的夫人悲痛欲絕,情緒失控,也突然跳樓追隨丈夫而去,唯獨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獨子——餘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餘子擎可憐,就發善心收養了他。為了生存下去,餘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隨養父回到了蘇北漣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職位不低,便找了門當戶對的當地首富喬氏之女,喬氏嫁女帶去了一筆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豐厚嫁妝——花粉田800畝。

朱子擎有了兒子之後,專門起名“則餘”,教育兒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朱則餘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後來娶了紹興著名師爺周明甫的女兒周綺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說,對朱則餘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譜這個問題,卻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陰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對,認為他們是外來戶,不是貨真價實的本族人,另外朱則餘家產豐厚、官運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紅和敵視,認為是他們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資源,開始明裡暗裡不斷挑起事端,故意製造麻煩,目的是同仇敵愾,侵吞朱則餘的殷實豐厚、叫人眼紅的家產。

面對無處不在、龐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爺們冷漠的目光,不斷糾纏、沆瀣一氣、尋釁滋事,朱則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為了躲避族人的騷擾,不再讓自己的子孫跟著受罪,朱則餘無奈之餘將兒子一家全部帶走,光緒年間,來到江蘇海州,做了十幾年的承審官,從此遠離朱家族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這導致朱氏族人的陰謀得逞,趁機瓜分霸佔了朱則餘老家數量可觀的田地房產。

等於是朱則餘在大家族的“宅鬥”中,鎩羽而歸,損失慘重。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武仲謙與父親、子女在一起的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2

朱自清父親的家庭宅鬥也不消停,導致意外丟官,家道中落。

朱自清的父親出身官宦之家,朱自清3歲的時候,他被派到蘇北高郵的邵伯鎮當鹽稅官;朱自清6歲的時候,朱父把家搬到了揚州,自己先是到江西做了幾年官,後又出任頗有油水的肥差——揚州寶應縣釐捐局局長。

朱父雖然多年宦海沉浮、為人精明強幹,但是頗沾染了些封建社會的不良習慣,他自命清高,愛講排場,家中雖有結髮妻子(朱自清母親),可外面仍然是討偏房、娶妾室不斷,導致大家庭裡宅鬥不斷,空耗了財力和元氣。

1910年,朱鴻鈞在出任寶應釐捐局局長時,討了幾房姨太太。 有道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禍事就出在朱自清提到的庶母(淮安籍姨太)潘氏身上。

潘氏比朱母大4歲,為人精明、跋扈,喜歡耍弄詭計、挑逗是非,搞得家裡雞飛狗跳、很不安寧。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父並未汲取教訓,在納妾方面有所收斂。恰恰相反,在出任徐州榷運局長時,又娶了幾房姨太太。這類敏感事情猶如“紙裡怎能包住火”,很快傳到了“得理不饒人、無理鬧三分”的潘姨太耳朵裡。她聽聞此事,怒不可遏,隻身跑到徐州榷運局長衙門大鬧一場,搞得朱父名聲狼藉,尷尬不已,社會上更是傳的風言風語,沸沸揚揚。

1917年歲末,朱父承受不住壓力山大,將新納的姨太太打發回家,以平息社會輿論和各種傳言。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快上級發怒,怪罪下來,朱父因此丟了養家餬口的差事,加之朱父息事寧人,大手大腳,不惜錢財打發幾房姨太太,搞得多年積蓄耗盡,以至於家務事處理消停時,家庭賬目上赫然出現了“財政赤字”,賬上不僅沒有了餘錢,反倒外欠500塊大洋。

屋漏偏遇連陰雨,這件大事對家庭打擊太大,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襲來的接二連三禍端,撒手人寰。朱自清父親,東拼西湊,才把母親喪事辦完,家中已是處境艱難,每況愈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14個春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家庭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3

朱自清成家後,封建大家庭內的“宅鬥”仍然是時斷時續,讓他頗傷腦筋。

1916年夏,18歲的朱自清中學畢業後,一舉考入國立北京大學。

喜訊傳來,滿腦子舊思想的朱父,決定立即籌辦朱自清的婚事,臆想以“喜上加喜”的獨特方式,徹底扭轉朱家多年擺脫不掉厄運之陰影。

1916年12月15日,作為朱家長子長孫的朱自清與揚州城名醫武威三之女武仲謙喜結良緣(需要說明的是,朱自清上面曾有兩個哥哥,單未成年就早早夭折,因此排行老三的朱自清成了長子長孫)。

模樣周正、性格開朗的江南女子武仲謙,是個相夫教子型的難得賢妻良母,剛結婚時,朱自清在北大讀書,手頭拮据,她就變賣了陪嫁的金鐲子,給丈夫補貼學費。甚至遇到兵荒馬亂,拖家帶口逃命之時,她始終堅持帶著朱自清的一箱箱寶貝疙瘩(書籍)逃命,捨不得丟棄。

然而,在一個封建大家庭裡,武仲謙卻很受婆母的刁難和脾氣。

為了丈夫,妻子還是受了不少冤枉氣。朱自清母親是喜愛這個媳婦的,但她畢竟是沒有讀過書的舊式婦女,見識淺又口無遮攔。她把家庭的敗落歸咎於媳婦的愛笑,嚇得媳婦禁喏寒蟬,而且她把嘴邊,四處張揚,弄得媳婦無地自容。她耳根撥弄,擔心有朝一日媳婦會爬到自己頭上,而對朱自清從揚州八中辭職出走,婆婆又懷疑是受了她的挑唆。那時,仲謙的父親已經繼娶,繼母待她不好,家中如同冰窖一樣,可是為了孩子,為了丈夫,仲謙忍氣吞聲,在冰窖子裡足足住了三個月(姜建所著《朱自清》)。

武仲謙對待這些橫加指責,逆來順受,從不在朱自清面前發牢騷,而是將淚水默默吞進肚子裡,其胸懷雅量,常令人感動。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1916年,朱自清考上北京大學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與妻子武仲謙

4

其實,散文名篇《背影》誕生前,朱自清與父親產生不小的隔閡代溝,甚至兩年間不相往來,不聞不問。

造成父子反目的導火索,就是朱自清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創作發表的反封建小說《笑的歷程》。

1923年,朱自清寫了小說《笑的歷程》。小說主人公小招未嫁之前,生活父母的身邊,自由自在的快樂。

然而,從小不受拘束,性格開朗活潑的女孩,自打嫁到破落的封建專制的婆家(暗諷喻朱家),她一下子跌落低谷。

作為人妻要賢慧,作為人母充滿疼愛,吃盡辛苦不說,還得忍受公婆的冷眼(指封建舊思想的朱父、朱母)。

朱自清的這篇小說對老式的家庭、傳統道德進行了無情的大膽抨擊,女主人公小招的遭遇,就是活脫脫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的。

小說發表之後,牢記古訓“家醜不可外揚”的父親朱鴻鈞偶然讀後,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大鬧一場。

由於朱自清常年在外,受到各種新文化的影響,尤其是長子,養成倔犟的脾氣,父子倆對待事物的觀點不同,年齡產生的代溝,使矛盾進一步加深。父子間賭氣之下,採取冷戰,不再講話,由於缺乏中間人協調,導致這種互不往來,不聞不問的僵局,一過就是兩年多的時間,直至《背影》的誕生。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誕生地南京浦口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插圖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飽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學課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讀者,正是通過《背影》這個似嫌沉重的文學符號,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朱自清。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師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誕生的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段堪比“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複雜“宅鬥”呢?

宅鬥劇往往發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貴族、鄉紳的深宅大院裡,由於妻妾成群、嫡庶有別,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幾支,難免為財產、權利發生明爭暗鬥,經常釀成驚心動魄的“宅鬥”場面。

1

從朱自清祖輩開始,大家庭的宅鬥就已“拉開序幕”,朱自清的爺爺為此離家遠遁他鄉。

說到朱門家事,看似簡單,可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一筆帶過,實則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一天一夜都講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來姓餘,叫余月笙,浙江紹興人,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這裡面還有個令人唏噓感嘆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離開家鄉到揚州做官,本來家裡太平無事。且說有一天,遇見了高興事情,不由豪飲貪杯喝大發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從甘泉的衙門樓上墜地身亡。聽聞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頗深的夫人悲痛欲絕,情緒失控,也突然跳樓追隨丈夫而去,唯獨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獨子——餘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餘子擎可憐,就發善心收養了他。為了生存下去,餘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隨養父回到了蘇北漣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職位不低,便找了門當戶對的當地首富喬氏之女,喬氏嫁女帶去了一筆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豐厚嫁妝——花粉田800畝。

朱子擎有了兒子之後,專門起名“則餘”,教育兒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朱則餘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後來娶了紹興著名師爺周明甫的女兒周綺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說,對朱則餘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譜這個問題,卻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陰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對,認為他們是外來戶,不是貨真價實的本族人,另外朱則餘家產豐厚、官運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紅和敵視,認為是他們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資源,開始明裡暗裡不斷挑起事端,故意製造麻煩,目的是同仇敵愾,侵吞朱則餘的殷實豐厚、叫人眼紅的家產。

面對無處不在、龐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爺們冷漠的目光,不斷糾纏、沆瀣一氣、尋釁滋事,朱則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為了躲避族人的騷擾,不再讓自己的子孫跟著受罪,朱則餘無奈之餘將兒子一家全部帶走,光緒年間,來到江蘇海州,做了十幾年的承審官,從此遠離朱家族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這導致朱氏族人的陰謀得逞,趁機瓜分霸佔了朱則餘老家數量可觀的田地房產。

等於是朱則餘在大家族的“宅鬥”中,鎩羽而歸,損失慘重。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武仲謙與父親、子女在一起的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2

朱自清父親的家庭宅鬥也不消停,導致意外丟官,家道中落。

朱自清的父親出身官宦之家,朱自清3歲的時候,他被派到蘇北高郵的邵伯鎮當鹽稅官;朱自清6歲的時候,朱父把家搬到了揚州,自己先是到江西做了幾年官,後又出任頗有油水的肥差——揚州寶應縣釐捐局局長。

朱父雖然多年宦海沉浮、為人精明強幹,但是頗沾染了些封建社會的不良習慣,他自命清高,愛講排場,家中雖有結髮妻子(朱自清母親),可外面仍然是討偏房、娶妾室不斷,導致大家庭裡宅鬥不斷,空耗了財力和元氣。

1910年,朱鴻鈞在出任寶應釐捐局局長時,討了幾房姨太太。 有道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禍事就出在朱自清提到的庶母(淮安籍姨太)潘氏身上。

潘氏比朱母大4歲,為人精明、跋扈,喜歡耍弄詭計、挑逗是非,搞得家裡雞飛狗跳、很不安寧。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父並未汲取教訓,在納妾方面有所收斂。恰恰相反,在出任徐州榷運局長時,又娶了幾房姨太太。這類敏感事情猶如“紙裡怎能包住火”,很快傳到了“得理不饒人、無理鬧三分”的潘姨太耳朵裡。她聽聞此事,怒不可遏,隻身跑到徐州榷運局長衙門大鬧一場,搞得朱父名聲狼藉,尷尬不已,社會上更是傳的風言風語,沸沸揚揚。

1917年歲末,朱父承受不住壓力山大,將新納的姨太太打發回家,以平息社會輿論和各種傳言。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快上級發怒,怪罪下來,朱父因此丟了養家餬口的差事,加之朱父息事寧人,大手大腳,不惜錢財打發幾房姨太太,搞得多年積蓄耗盡,以至於家務事處理消停時,家庭賬目上赫然出現了“財政赤字”,賬上不僅沒有了餘錢,反倒外欠500塊大洋。

屋漏偏遇連陰雨,這件大事對家庭打擊太大,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襲來的接二連三禍端,撒手人寰。朱自清父親,東拼西湊,才把母親喪事辦完,家中已是處境艱難,每況愈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14個春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家庭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3

朱自清成家後,封建大家庭內的“宅鬥”仍然是時斷時續,讓他頗傷腦筋。

1916年夏,18歲的朱自清中學畢業後,一舉考入國立北京大學。

喜訊傳來,滿腦子舊思想的朱父,決定立即籌辦朱自清的婚事,臆想以“喜上加喜”的獨特方式,徹底扭轉朱家多年擺脫不掉厄運之陰影。

1916年12月15日,作為朱家長子長孫的朱自清與揚州城名醫武威三之女武仲謙喜結良緣(需要說明的是,朱自清上面曾有兩個哥哥,單未成年就早早夭折,因此排行老三的朱自清成了長子長孫)。

模樣周正、性格開朗的江南女子武仲謙,是個相夫教子型的難得賢妻良母,剛結婚時,朱自清在北大讀書,手頭拮据,她就變賣了陪嫁的金鐲子,給丈夫補貼學費。甚至遇到兵荒馬亂,拖家帶口逃命之時,她始終堅持帶著朱自清的一箱箱寶貝疙瘩(書籍)逃命,捨不得丟棄。

然而,在一個封建大家庭裡,武仲謙卻很受婆母的刁難和脾氣。

為了丈夫,妻子還是受了不少冤枉氣。朱自清母親是喜愛這個媳婦的,但她畢竟是沒有讀過書的舊式婦女,見識淺又口無遮攔。她把家庭的敗落歸咎於媳婦的愛笑,嚇得媳婦禁喏寒蟬,而且她把嘴邊,四處張揚,弄得媳婦無地自容。她耳根撥弄,擔心有朝一日媳婦會爬到自己頭上,而對朱自清從揚州八中辭職出走,婆婆又懷疑是受了她的挑唆。那時,仲謙的父親已經繼娶,繼母待她不好,家中如同冰窖一樣,可是為了孩子,為了丈夫,仲謙忍氣吞聲,在冰窖子裡足足住了三個月(姜建所著《朱自清》)。

武仲謙對待這些橫加指責,逆來順受,從不在朱自清面前發牢騷,而是將淚水默默吞進肚子裡,其胸懷雅量,常令人感動。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1916年,朱自清考上北京大學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與妻子武仲謙

4

其實,散文名篇《背影》誕生前,朱自清與父親產生不小的隔閡代溝,甚至兩年間不相往來,不聞不問。

造成父子反目的導火索,就是朱自清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創作發表的反封建小說《笑的歷程》。

1923年,朱自清寫了小說《笑的歷程》。小說主人公小招未嫁之前,生活父母的身邊,自由自在的快樂。

然而,從小不受拘束,性格開朗活潑的女孩,自打嫁到破落的封建專制的婆家(暗諷喻朱家),她一下子跌落低谷。

作為人妻要賢慧,作為人母充滿疼愛,吃盡辛苦不說,還得忍受公婆的冷眼(指封建舊思想的朱父、朱母)。

朱自清的這篇小說對老式的家庭、傳統道德進行了無情的大膽抨擊,女主人公小招的遭遇,就是活脫脫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的。

小說發表之後,牢記古訓“家醜不可外揚”的父親朱鴻鈞偶然讀後,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大鬧一場。

由於朱自清常年在外,受到各種新文化的影響,尤其是長子,養成倔犟的脾氣,父子倆對待事物的觀點不同,年齡產生的代溝,使矛盾進一步加深。父子間賭氣之下,採取冷戰,不再講話,由於缺乏中間人協調,導致這種互不往來,不聞不問的僵局,一過就是兩年多的時間,直至《背影》的誕生。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誕生地南京浦口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插圖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和林徽因、樑思成等著名教授的合影

5

多年父子成兄弟,為何一篇《背影》讓橫亙在父子間的堅冰瞬間消融?

1925年,朱自清回清華大學任教。此前朱自清回老家與父親一起辦完了祖母的喪事,目睹家中的衰落的鉅變,他不由得百感交集,父子間因《笑的歷程》產生的隔膜堅冰,也開始發生了悄悄地微妙變化。

當時的父親要到南京去謀新差事,朱自清也要離家去北京教書,父子倆正好有段同行。朱自清坐船渡去浦口,要趕下午的火車,父親剛到南京,事務繁忙,本來說好是不去送兒子的。

然而“子行千里父擔憂”,儘管有矛盾誤解,可血濃於水的父子之情,最終還是讓父親放心不下,決定在百忙中抽時間去送一趟長子朱自清。

也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的變故和身為人父,“多年父子成兄弟”,橫亙在父子倆心中的堅冰正一點點融化。

父愛如山,不管怎麼吵,父親心裡由衷還是格外惦記這個有出息長子的。

父親陪伴朱自清將行李送上火車,朱自清將父親送他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父親一再叮囑他路上要多留神,小心一點,“夜裡警醒些,不要受涼”。

父親的細緻入微,關懷備至,一轉以前嚴父的風格,令朱自清心中頓時暖意融融。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此時,橫亙在父子之間的堅冰,已被熱乎乎的真摯父子情消融、化解,煙消雲散。

朱自清發現了感人的力量,他感受到父親的內心世界,一種發自真心的如山父愛!

儘管兩年不見,老父親還是主動提筆給北京的他,寫了一封信,信中不乏傷感地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朱自清接到父親的來信,一瞬間百感交集,淚眼模糊。

在晶瑩的淚光中,父親又閃現出: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凝固成刻畫在人們心中一個感人的難忘瞬間,影響和觸動了無數國人的心絃,更成為經久傳頌、感人至深的近代散文不朽名篇。

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曾撰文予以高度評價: “《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卻歷久傳誦,有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篇短文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了”。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飽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學課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讀者,正是通過《背影》這個似嫌沉重的文學符號,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朱自清。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師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誕生的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段堪比“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複雜“宅鬥”呢?

宅鬥劇往往發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貴族、鄉紳的深宅大院裡,由於妻妾成群、嫡庶有別,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幾支,難免為財產、權利發生明爭暗鬥,經常釀成驚心動魄的“宅鬥”場面。

1

從朱自清祖輩開始,大家庭的宅鬥就已“拉開序幕”,朱自清的爺爺為此離家遠遁他鄉。

說到朱門家事,看似簡單,可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一筆帶過,實則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一天一夜都講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來姓餘,叫余月笙,浙江紹興人,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這裡面還有個令人唏噓感嘆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離開家鄉到揚州做官,本來家裡太平無事。且說有一天,遇見了高興事情,不由豪飲貪杯喝大發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從甘泉的衙門樓上墜地身亡。聽聞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頗深的夫人悲痛欲絕,情緒失控,也突然跳樓追隨丈夫而去,唯獨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獨子——餘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餘子擎可憐,就發善心收養了他。為了生存下去,餘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隨養父回到了蘇北漣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職位不低,便找了門當戶對的當地首富喬氏之女,喬氏嫁女帶去了一筆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豐厚嫁妝——花粉田800畝。

朱子擎有了兒子之後,專門起名“則餘”,教育兒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朱則餘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後來娶了紹興著名師爺周明甫的女兒周綺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說,對朱則餘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譜這個問題,卻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陰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對,認為他們是外來戶,不是貨真價實的本族人,另外朱則餘家產豐厚、官運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紅和敵視,認為是他們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資源,開始明裡暗裡不斷挑起事端,故意製造麻煩,目的是同仇敵愾,侵吞朱則餘的殷實豐厚、叫人眼紅的家產。

面對無處不在、龐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爺們冷漠的目光,不斷糾纏、沆瀣一氣、尋釁滋事,朱則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為了躲避族人的騷擾,不再讓自己的子孫跟著受罪,朱則餘無奈之餘將兒子一家全部帶走,光緒年間,來到江蘇海州,做了十幾年的承審官,從此遠離朱家族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這導致朱氏族人的陰謀得逞,趁機瓜分霸佔了朱則餘老家數量可觀的田地房產。

等於是朱則餘在大家族的“宅鬥”中,鎩羽而歸,損失慘重。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武仲謙與父親、子女在一起的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2

朱自清父親的家庭宅鬥也不消停,導致意外丟官,家道中落。

朱自清的父親出身官宦之家,朱自清3歲的時候,他被派到蘇北高郵的邵伯鎮當鹽稅官;朱自清6歲的時候,朱父把家搬到了揚州,自己先是到江西做了幾年官,後又出任頗有油水的肥差——揚州寶應縣釐捐局局長。

朱父雖然多年宦海沉浮、為人精明強幹,但是頗沾染了些封建社會的不良習慣,他自命清高,愛講排場,家中雖有結髮妻子(朱自清母親),可外面仍然是討偏房、娶妾室不斷,導致大家庭裡宅鬥不斷,空耗了財力和元氣。

1910年,朱鴻鈞在出任寶應釐捐局局長時,討了幾房姨太太。 有道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禍事就出在朱自清提到的庶母(淮安籍姨太)潘氏身上。

潘氏比朱母大4歲,為人精明、跋扈,喜歡耍弄詭計、挑逗是非,搞得家裡雞飛狗跳、很不安寧。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父並未汲取教訓,在納妾方面有所收斂。恰恰相反,在出任徐州榷運局長時,又娶了幾房姨太太。這類敏感事情猶如“紙裡怎能包住火”,很快傳到了“得理不饒人、無理鬧三分”的潘姨太耳朵裡。她聽聞此事,怒不可遏,隻身跑到徐州榷運局長衙門大鬧一場,搞得朱父名聲狼藉,尷尬不已,社會上更是傳的風言風語,沸沸揚揚。

1917年歲末,朱父承受不住壓力山大,將新納的姨太太打發回家,以平息社會輿論和各種傳言。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快上級發怒,怪罪下來,朱父因此丟了養家餬口的差事,加之朱父息事寧人,大手大腳,不惜錢財打發幾房姨太太,搞得多年積蓄耗盡,以至於家務事處理消停時,家庭賬目上赫然出現了“財政赤字”,賬上不僅沒有了餘錢,反倒外欠500塊大洋。

屋漏偏遇連陰雨,這件大事對家庭打擊太大,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襲來的接二連三禍端,撒手人寰。朱自清父親,東拼西湊,才把母親喪事辦完,家中已是處境艱難,每況愈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14個春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家庭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3

朱自清成家後,封建大家庭內的“宅鬥”仍然是時斷時續,讓他頗傷腦筋。

1916年夏,18歲的朱自清中學畢業後,一舉考入國立北京大學。

喜訊傳來,滿腦子舊思想的朱父,決定立即籌辦朱自清的婚事,臆想以“喜上加喜”的獨特方式,徹底扭轉朱家多年擺脫不掉厄運之陰影。

1916年12月15日,作為朱家長子長孫的朱自清與揚州城名醫武威三之女武仲謙喜結良緣(需要說明的是,朱自清上面曾有兩個哥哥,單未成年就早早夭折,因此排行老三的朱自清成了長子長孫)。

模樣周正、性格開朗的江南女子武仲謙,是個相夫教子型的難得賢妻良母,剛結婚時,朱自清在北大讀書,手頭拮据,她就變賣了陪嫁的金鐲子,給丈夫補貼學費。甚至遇到兵荒馬亂,拖家帶口逃命之時,她始終堅持帶著朱自清的一箱箱寶貝疙瘩(書籍)逃命,捨不得丟棄。

然而,在一個封建大家庭裡,武仲謙卻很受婆母的刁難和脾氣。

為了丈夫,妻子還是受了不少冤枉氣。朱自清母親是喜愛這個媳婦的,但她畢竟是沒有讀過書的舊式婦女,見識淺又口無遮攔。她把家庭的敗落歸咎於媳婦的愛笑,嚇得媳婦禁喏寒蟬,而且她把嘴邊,四處張揚,弄得媳婦無地自容。她耳根撥弄,擔心有朝一日媳婦會爬到自己頭上,而對朱自清從揚州八中辭職出走,婆婆又懷疑是受了她的挑唆。那時,仲謙的父親已經繼娶,繼母待她不好,家中如同冰窖一樣,可是為了孩子,為了丈夫,仲謙忍氣吞聲,在冰窖子裡足足住了三個月(姜建所著《朱自清》)。

武仲謙對待這些橫加指責,逆來順受,從不在朱自清面前發牢騷,而是將淚水默默吞進肚子裡,其胸懷雅量,常令人感動。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1916年,朱自清考上北京大學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與妻子武仲謙

4

其實,散文名篇《背影》誕生前,朱自清與父親產生不小的隔閡代溝,甚至兩年間不相往來,不聞不問。

造成父子反目的導火索,就是朱自清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創作發表的反封建小說《笑的歷程》。

1923年,朱自清寫了小說《笑的歷程》。小說主人公小招未嫁之前,生活父母的身邊,自由自在的快樂。

然而,從小不受拘束,性格開朗活潑的女孩,自打嫁到破落的封建專制的婆家(暗諷喻朱家),她一下子跌落低谷。

作為人妻要賢慧,作為人母充滿疼愛,吃盡辛苦不說,還得忍受公婆的冷眼(指封建舊思想的朱父、朱母)。

朱自清的這篇小說對老式的家庭、傳統道德進行了無情的大膽抨擊,女主人公小招的遭遇,就是活脫脫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的。

小說發表之後,牢記古訓“家醜不可外揚”的父親朱鴻鈞偶然讀後,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大鬧一場。

由於朱自清常年在外,受到各種新文化的影響,尤其是長子,養成倔犟的脾氣,父子倆對待事物的觀點不同,年齡產生的代溝,使矛盾進一步加深。父子間賭氣之下,採取冷戰,不再講話,由於缺乏中間人協調,導致這種互不往來,不聞不問的僵局,一過就是兩年多的時間,直至《背影》的誕生。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誕生地南京浦口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插圖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和林徽因、樑思成等著名教授的合影

5

多年父子成兄弟,為何一篇《背影》讓橫亙在父子間的堅冰瞬間消融?

1925年,朱自清回清華大學任教。此前朱自清回老家與父親一起辦完了祖母的喪事,目睹家中的衰落的鉅變,他不由得百感交集,父子間因《笑的歷程》產生的隔膜堅冰,也開始發生了悄悄地微妙變化。

當時的父親要到南京去謀新差事,朱自清也要離家去北京教書,父子倆正好有段同行。朱自清坐船渡去浦口,要趕下午的火車,父親剛到南京,事務繁忙,本來說好是不去送兒子的。

然而“子行千里父擔憂”,儘管有矛盾誤解,可血濃於水的父子之情,最終還是讓父親放心不下,決定在百忙中抽時間去送一趟長子朱自清。

也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的變故和身為人父,“多年父子成兄弟”,橫亙在父子倆心中的堅冰正一點點融化。

父愛如山,不管怎麼吵,父親心裡由衷還是格外惦記這個有出息長子的。

父親陪伴朱自清將行李送上火車,朱自清將父親送他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父親一再叮囑他路上要多留神,小心一點,“夜裡警醒些,不要受涼”。

父親的細緻入微,關懷備至,一轉以前嚴父的風格,令朱自清心中頓時暖意融融。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此時,橫亙在父子之間的堅冰,已被熱乎乎的真摯父子情消融、化解,煙消雲散。

朱自清發現了感人的力量,他感受到父親的內心世界,一種發自真心的如山父愛!

儘管兩年不見,老父親還是主動提筆給北京的他,寫了一封信,信中不乏傷感地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朱自清接到父親的來信,一瞬間百感交集,淚眼模糊。

在晶瑩的淚光中,父親又閃現出: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凝固成刻畫在人們心中一個感人的難忘瞬間,影響和觸動了無數國人的心絃,更成為經久傳頌、感人至深的近代散文不朽名篇。

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曾撰文予以高度評價: “《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卻歷久傳誦,有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篇短文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了”。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曾在清華任教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飽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學課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讀者,正是通過《背影》這個似嫌沉重的文學符號,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朱自清。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師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誕生的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段堪比“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複雜“宅鬥”呢?

宅鬥劇往往發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貴族、鄉紳的深宅大院裡,由於妻妾成群、嫡庶有別,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幾支,難免為財產、權利發生明爭暗鬥,經常釀成驚心動魄的“宅鬥”場面。

1

從朱自清祖輩開始,大家庭的宅鬥就已“拉開序幕”,朱自清的爺爺為此離家遠遁他鄉。

說到朱門家事,看似簡單,可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一筆帶過,實則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一天一夜都講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來姓餘,叫余月笙,浙江紹興人,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這裡面還有個令人唏噓感嘆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離開家鄉到揚州做官,本來家裡太平無事。且說有一天,遇見了高興事情,不由豪飲貪杯喝大發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從甘泉的衙門樓上墜地身亡。聽聞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頗深的夫人悲痛欲絕,情緒失控,也突然跳樓追隨丈夫而去,唯獨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獨子——餘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餘子擎可憐,就發善心收養了他。為了生存下去,餘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隨養父回到了蘇北漣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職位不低,便找了門當戶對的當地首富喬氏之女,喬氏嫁女帶去了一筆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豐厚嫁妝——花粉田800畝。

朱子擎有了兒子之後,專門起名“則餘”,教育兒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朱則餘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後來娶了紹興著名師爺周明甫的女兒周綺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說,對朱則餘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譜這個問題,卻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陰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對,認為他們是外來戶,不是貨真價實的本族人,另外朱則餘家產豐厚、官運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紅和敵視,認為是他們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資源,開始明裡暗裡不斷挑起事端,故意製造麻煩,目的是同仇敵愾,侵吞朱則餘的殷實豐厚、叫人眼紅的家產。

面對無處不在、龐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爺們冷漠的目光,不斷糾纏、沆瀣一氣、尋釁滋事,朱則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為了躲避族人的騷擾,不再讓自己的子孫跟著受罪,朱則餘無奈之餘將兒子一家全部帶走,光緒年間,來到江蘇海州,做了十幾年的承審官,從此遠離朱家族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這導致朱氏族人的陰謀得逞,趁機瓜分霸佔了朱則餘老家數量可觀的田地房產。

等於是朱則餘在大家族的“宅鬥”中,鎩羽而歸,損失慘重。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武仲謙與父親、子女在一起的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2

朱自清父親的家庭宅鬥也不消停,導致意外丟官,家道中落。

朱自清的父親出身官宦之家,朱自清3歲的時候,他被派到蘇北高郵的邵伯鎮當鹽稅官;朱自清6歲的時候,朱父把家搬到了揚州,自己先是到江西做了幾年官,後又出任頗有油水的肥差——揚州寶應縣釐捐局局長。

朱父雖然多年宦海沉浮、為人精明強幹,但是頗沾染了些封建社會的不良習慣,他自命清高,愛講排場,家中雖有結髮妻子(朱自清母親),可外面仍然是討偏房、娶妾室不斷,導致大家庭裡宅鬥不斷,空耗了財力和元氣。

1910年,朱鴻鈞在出任寶應釐捐局局長時,討了幾房姨太太。 有道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禍事就出在朱自清提到的庶母(淮安籍姨太)潘氏身上。

潘氏比朱母大4歲,為人精明、跋扈,喜歡耍弄詭計、挑逗是非,搞得家裡雞飛狗跳、很不安寧。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父並未汲取教訓,在納妾方面有所收斂。恰恰相反,在出任徐州榷運局長時,又娶了幾房姨太太。這類敏感事情猶如“紙裡怎能包住火”,很快傳到了“得理不饒人、無理鬧三分”的潘姨太耳朵裡。她聽聞此事,怒不可遏,隻身跑到徐州榷運局長衙門大鬧一場,搞得朱父名聲狼藉,尷尬不已,社會上更是傳的風言風語,沸沸揚揚。

1917年歲末,朱父承受不住壓力山大,將新納的姨太太打發回家,以平息社會輿論和各種傳言。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快上級發怒,怪罪下來,朱父因此丟了養家餬口的差事,加之朱父息事寧人,大手大腳,不惜錢財打發幾房姨太太,搞得多年積蓄耗盡,以至於家務事處理消停時,家庭賬目上赫然出現了“財政赤字”,賬上不僅沒有了餘錢,反倒外欠500塊大洋。

屋漏偏遇連陰雨,這件大事對家庭打擊太大,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襲來的接二連三禍端,撒手人寰。朱自清父親,東拼西湊,才把母親喪事辦完,家中已是處境艱難,每況愈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14個春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家庭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3

朱自清成家後,封建大家庭內的“宅鬥”仍然是時斷時續,讓他頗傷腦筋。

1916年夏,18歲的朱自清中學畢業後,一舉考入國立北京大學。

喜訊傳來,滿腦子舊思想的朱父,決定立即籌辦朱自清的婚事,臆想以“喜上加喜”的獨特方式,徹底扭轉朱家多年擺脫不掉厄運之陰影。

1916年12月15日,作為朱家長子長孫的朱自清與揚州城名醫武威三之女武仲謙喜結良緣(需要說明的是,朱自清上面曾有兩個哥哥,單未成年就早早夭折,因此排行老三的朱自清成了長子長孫)。

模樣周正、性格開朗的江南女子武仲謙,是個相夫教子型的難得賢妻良母,剛結婚時,朱自清在北大讀書,手頭拮据,她就變賣了陪嫁的金鐲子,給丈夫補貼學費。甚至遇到兵荒馬亂,拖家帶口逃命之時,她始終堅持帶著朱自清的一箱箱寶貝疙瘩(書籍)逃命,捨不得丟棄。

然而,在一個封建大家庭裡,武仲謙卻很受婆母的刁難和脾氣。

為了丈夫,妻子還是受了不少冤枉氣。朱自清母親是喜愛這個媳婦的,但她畢竟是沒有讀過書的舊式婦女,見識淺又口無遮攔。她把家庭的敗落歸咎於媳婦的愛笑,嚇得媳婦禁喏寒蟬,而且她把嘴邊,四處張揚,弄得媳婦無地自容。她耳根撥弄,擔心有朝一日媳婦會爬到自己頭上,而對朱自清從揚州八中辭職出走,婆婆又懷疑是受了她的挑唆。那時,仲謙的父親已經繼娶,繼母待她不好,家中如同冰窖一樣,可是為了孩子,為了丈夫,仲謙忍氣吞聲,在冰窖子裡足足住了三個月(姜建所著《朱自清》)。

武仲謙對待這些橫加指責,逆來順受,從不在朱自清面前發牢騷,而是將淚水默默吞進肚子裡,其胸懷雅量,常令人感動。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1916年,朱自清考上北京大學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與妻子武仲謙

4

其實,散文名篇《背影》誕生前,朱自清與父親產生不小的隔閡代溝,甚至兩年間不相往來,不聞不問。

造成父子反目的導火索,就是朱自清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創作發表的反封建小說《笑的歷程》。

1923年,朱自清寫了小說《笑的歷程》。小說主人公小招未嫁之前,生活父母的身邊,自由自在的快樂。

然而,從小不受拘束,性格開朗活潑的女孩,自打嫁到破落的封建專制的婆家(暗諷喻朱家),她一下子跌落低谷。

作為人妻要賢慧,作為人母充滿疼愛,吃盡辛苦不說,還得忍受公婆的冷眼(指封建舊思想的朱父、朱母)。

朱自清的這篇小說對老式的家庭、傳統道德進行了無情的大膽抨擊,女主人公小招的遭遇,就是活脫脫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的。

小說發表之後,牢記古訓“家醜不可外揚”的父親朱鴻鈞偶然讀後,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大鬧一場。

由於朱自清常年在外,受到各種新文化的影響,尤其是長子,養成倔犟的脾氣,父子倆對待事物的觀點不同,年齡產生的代溝,使矛盾進一步加深。父子間賭氣之下,採取冷戰,不再講話,由於缺乏中間人協調,導致這種互不往來,不聞不問的僵局,一過就是兩年多的時間,直至《背影》的誕生。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誕生地南京浦口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插圖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和林徽因、樑思成等著名教授的合影

5

多年父子成兄弟,為何一篇《背影》讓橫亙在父子間的堅冰瞬間消融?

1925年,朱自清回清華大學任教。此前朱自清回老家與父親一起辦完了祖母的喪事,目睹家中的衰落的鉅變,他不由得百感交集,父子間因《笑的歷程》產生的隔膜堅冰,也開始發生了悄悄地微妙變化。

當時的父親要到南京去謀新差事,朱自清也要離家去北京教書,父子倆正好有段同行。朱自清坐船渡去浦口,要趕下午的火車,父親剛到南京,事務繁忙,本來說好是不去送兒子的。

然而“子行千里父擔憂”,儘管有矛盾誤解,可血濃於水的父子之情,最終還是讓父親放心不下,決定在百忙中抽時間去送一趟長子朱自清。

也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的變故和身為人父,“多年父子成兄弟”,橫亙在父子倆心中的堅冰正一點點融化。

父愛如山,不管怎麼吵,父親心裡由衷還是格外惦記這個有出息長子的。

父親陪伴朱自清將行李送上火車,朱自清將父親送他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父親一再叮囑他路上要多留神,小心一點,“夜裡警醒些,不要受涼”。

父親的細緻入微,關懷備至,一轉以前嚴父的風格,令朱自清心中頓時暖意融融。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此時,橫亙在父子之間的堅冰,已被熱乎乎的真摯父子情消融、化解,煙消雲散。

朱自清發現了感人的力量,他感受到父親的內心世界,一種發自真心的如山父愛!

儘管兩年不見,老父親還是主動提筆給北京的他,寫了一封信,信中不乏傷感地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朱自清接到父親的來信,一瞬間百感交集,淚眼模糊。

在晶瑩的淚光中,父親又閃現出: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凝固成刻畫在人們心中一個感人的難忘瞬間,影響和觸動了無數國人的心絃,更成為經久傳頌、感人至深的近代散文不朽名篇。

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曾撰文予以高度評價: “《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卻歷久傳誦,有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篇短文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了”。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曾在清華任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教師在講授中學課本上的散文名篇《背影》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飽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學課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讀者,正是通過《背影》這個似嫌沉重的文學符號,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朱自清。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師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誕生的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段堪比“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複雜“宅鬥”呢?

宅鬥劇往往發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貴族、鄉紳的深宅大院裡,由於妻妾成群、嫡庶有別,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幾支,難免為財產、權利發生明爭暗鬥,經常釀成驚心動魄的“宅鬥”場面。

1

從朱自清祖輩開始,大家庭的宅鬥就已“拉開序幕”,朱自清的爺爺為此離家遠遁他鄉。

說到朱門家事,看似簡單,可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一筆帶過,實則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一天一夜都講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來姓餘,叫余月笙,浙江紹興人,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這裡面還有個令人唏噓感嘆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離開家鄉到揚州做官,本來家裡太平無事。且說有一天,遇見了高興事情,不由豪飲貪杯喝大發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從甘泉的衙門樓上墜地身亡。聽聞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頗深的夫人悲痛欲絕,情緒失控,也突然跳樓追隨丈夫而去,唯獨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獨子——餘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餘子擎可憐,就發善心收養了他。為了生存下去,餘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隨養父回到了蘇北漣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職位不低,便找了門當戶對的當地首富喬氏之女,喬氏嫁女帶去了一筆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豐厚嫁妝——花粉田800畝。

朱子擎有了兒子之後,專門起名“則餘”,教育兒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朱則餘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後來娶了紹興著名師爺周明甫的女兒周綺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說,對朱則餘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譜這個問題,卻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陰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對,認為他們是外來戶,不是貨真價實的本族人,另外朱則餘家產豐厚、官運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紅和敵視,認為是他們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資源,開始明裡暗裡不斷挑起事端,故意製造麻煩,目的是同仇敵愾,侵吞朱則餘的殷實豐厚、叫人眼紅的家產。

面對無處不在、龐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爺們冷漠的目光,不斷糾纏、沆瀣一氣、尋釁滋事,朱則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為了躲避族人的騷擾,不再讓自己的子孫跟著受罪,朱則餘無奈之餘將兒子一家全部帶走,光緒年間,來到江蘇海州,做了十幾年的承審官,從此遠離朱家族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這導致朱氏族人的陰謀得逞,趁機瓜分霸佔了朱則餘老家數量可觀的田地房產。

等於是朱則餘在大家族的“宅鬥”中,鎩羽而歸,損失慘重。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武仲謙與父親、子女在一起的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2

朱自清父親的家庭宅鬥也不消停,導致意外丟官,家道中落。

朱自清的父親出身官宦之家,朱自清3歲的時候,他被派到蘇北高郵的邵伯鎮當鹽稅官;朱自清6歲的時候,朱父把家搬到了揚州,自己先是到江西做了幾年官,後又出任頗有油水的肥差——揚州寶應縣釐捐局局長。

朱父雖然多年宦海沉浮、為人精明強幹,但是頗沾染了些封建社會的不良習慣,他自命清高,愛講排場,家中雖有結髮妻子(朱自清母親),可外面仍然是討偏房、娶妾室不斷,導致大家庭裡宅鬥不斷,空耗了財力和元氣。

1910年,朱鴻鈞在出任寶應釐捐局局長時,討了幾房姨太太。 有道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禍事就出在朱自清提到的庶母(淮安籍姨太)潘氏身上。

潘氏比朱母大4歲,為人精明、跋扈,喜歡耍弄詭計、挑逗是非,搞得家裡雞飛狗跳、很不安寧。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父並未汲取教訓,在納妾方面有所收斂。恰恰相反,在出任徐州榷運局長時,又娶了幾房姨太太。這類敏感事情猶如“紙裡怎能包住火”,很快傳到了“得理不饒人、無理鬧三分”的潘姨太耳朵裡。她聽聞此事,怒不可遏,隻身跑到徐州榷運局長衙門大鬧一場,搞得朱父名聲狼藉,尷尬不已,社會上更是傳的風言風語,沸沸揚揚。

1917年歲末,朱父承受不住壓力山大,將新納的姨太太打發回家,以平息社會輿論和各種傳言。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快上級發怒,怪罪下來,朱父因此丟了養家餬口的差事,加之朱父息事寧人,大手大腳,不惜錢財打發幾房姨太太,搞得多年積蓄耗盡,以至於家務事處理消停時,家庭賬目上赫然出現了“財政赤字”,賬上不僅沒有了餘錢,反倒外欠500塊大洋。

屋漏偏遇連陰雨,這件大事對家庭打擊太大,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襲來的接二連三禍端,撒手人寰。朱自清父親,東拼西湊,才把母親喪事辦完,家中已是處境艱難,每況愈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14個春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家庭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3

朱自清成家後,封建大家庭內的“宅鬥”仍然是時斷時續,讓他頗傷腦筋。

1916年夏,18歲的朱自清中學畢業後,一舉考入國立北京大學。

喜訊傳來,滿腦子舊思想的朱父,決定立即籌辦朱自清的婚事,臆想以“喜上加喜”的獨特方式,徹底扭轉朱家多年擺脫不掉厄運之陰影。

1916年12月15日,作為朱家長子長孫的朱自清與揚州城名醫武威三之女武仲謙喜結良緣(需要說明的是,朱自清上面曾有兩個哥哥,單未成年就早早夭折,因此排行老三的朱自清成了長子長孫)。

模樣周正、性格開朗的江南女子武仲謙,是個相夫教子型的難得賢妻良母,剛結婚時,朱自清在北大讀書,手頭拮据,她就變賣了陪嫁的金鐲子,給丈夫補貼學費。甚至遇到兵荒馬亂,拖家帶口逃命之時,她始終堅持帶著朱自清的一箱箱寶貝疙瘩(書籍)逃命,捨不得丟棄。

然而,在一個封建大家庭裡,武仲謙卻很受婆母的刁難和脾氣。

為了丈夫,妻子還是受了不少冤枉氣。朱自清母親是喜愛這個媳婦的,但她畢竟是沒有讀過書的舊式婦女,見識淺又口無遮攔。她把家庭的敗落歸咎於媳婦的愛笑,嚇得媳婦禁喏寒蟬,而且她把嘴邊,四處張揚,弄得媳婦無地自容。她耳根撥弄,擔心有朝一日媳婦會爬到自己頭上,而對朱自清從揚州八中辭職出走,婆婆又懷疑是受了她的挑唆。那時,仲謙的父親已經繼娶,繼母待她不好,家中如同冰窖一樣,可是為了孩子,為了丈夫,仲謙忍氣吞聲,在冰窖子裡足足住了三個月(姜建所著《朱自清》)。

武仲謙對待這些橫加指責,逆來順受,從不在朱自清面前發牢騷,而是將淚水默默吞進肚子裡,其胸懷雅量,常令人感動。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1916年,朱自清考上北京大學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與妻子武仲謙

4

其實,散文名篇《背影》誕生前,朱自清與父親產生不小的隔閡代溝,甚至兩年間不相往來,不聞不問。

造成父子反目的導火索,就是朱自清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創作發表的反封建小說《笑的歷程》。

1923年,朱自清寫了小說《笑的歷程》。小說主人公小招未嫁之前,生活父母的身邊,自由自在的快樂。

然而,從小不受拘束,性格開朗活潑的女孩,自打嫁到破落的封建專制的婆家(暗諷喻朱家),她一下子跌落低谷。

作為人妻要賢慧,作為人母充滿疼愛,吃盡辛苦不說,還得忍受公婆的冷眼(指封建舊思想的朱父、朱母)。

朱自清的這篇小說對老式的家庭、傳統道德進行了無情的大膽抨擊,女主人公小招的遭遇,就是活脫脫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的。

小說發表之後,牢記古訓“家醜不可外揚”的父親朱鴻鈞偶然讀後,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大鬧一場。

由於朱自清常年在外,受到各種新文化的影響,尤其是長子,養成倔犟的脾氣,父子倆對待事物的觀點不同,年齡產生的代溝,使矛盾進一步加深。父子間賭氣之下,採取冷戰,不再講話,由於缺乏中間人協調,導致這種互不往來,不聞不問的僵局,一過就是兩年多的時間,直至《背影》的誕生。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誕生地南京浦口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插圖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和林徽因、樑思成等著名教授的合影

5

多年父子成兄弟,為何一篇《背影》讓橫亙在父子間的堅冰瞬間消融?

1925年,朱自清回清華大學任教。此前朱自清回老家與父親一起辦完了祖母的喪事,目睹家中的衰落的鉅變,他不由得百感交集,父子間因《笑的歷程》產生的隔膜堅冰,也開始發生了悄悄地微妙變化。

當時的父親要到南京去謀新差事,朱自清也要離家去北京教書,父子倆正好有段同行。朱自清坐船渡去浦口,要趕下午的火車,父親剛到南京,事務繁忙,本來說好是不去送兒子的。

然而“子行千里父擔憂”,儘管有矛盾誤解,可血濃於水的父子之情,最終還是讓父親放心不下,決定在百忙中抽時間去送一趟長子朱自清。

也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的變故和身為人父,“多年父子成兄弟”,橫亙在父子倆心中的堅冰正一點點融化。

父愛如山,不管怎麼吵,父親心裡由衷還是格外惦記這個有出息長子的。

父親陪伴朱自清將行李送上火車,朱自清將父親送他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父親一再叮囑他路上要多留神,小心一點,“夜裡警醒些,不要受涼”。

父親的細緻入微,關懷備至,一轉以前嚴父的風格,令朱自清心中頓時暖意融融。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此時,橫亙在父子之間的堅冰,已被熱乎乎的真摯父子情消融、化解,煙消雲散。

朱自清發現了感人的力量,他感受到父親的內心世界,一種發自真心的如山父愛!

儘管兩年不見,老父親還是主動提筆給北京的他,寫了一封信,信中不乏傷感地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朱自清接到父親的來信,一瞬間百感交集,淚眼模糊。

在晶瑩的淚光中,父親又閃現出: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凝固成刻畫在人們心中一個感人的難忘瞬間,影響和觸動了無數國人的心絃,更成為經久傳頌、感人至深的近代散文不朽名篇。

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曾撰文予以高度評價: “《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卻歷久傳誦,有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篇短文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了”。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曾在清華任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教師在講授中學課本上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插圖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飽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學課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讀者,正是通過《背影》這個似嫌沉重的文學符號,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朱自清。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師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誕生的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段堪比“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複雜“宅鬥”呢?

宅鬥劇往往發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貴族、鄉紳的深宅大院裡,由於妻妾成群、嫡庶有別,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幾支,難免為財產、權利發生明爭暗鬥,經常釀成驚心動魄的“宅鬥”場面。

1

從朱自清祖輩開始,大家庭的宅鬥就已“拉開序幕”,朱自清的爺爺為此離家遠遁他鄉。

說到朱門家事,看似簡單,可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一筆帶過,實則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一天一夜都講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來姓餘,叫余月笙,浙江紹興人,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這裡面還有個令人唏噓感嘆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離開家鄉到揚州做官,本來家裡太平無事。且說有一天,遇見了高興事情,不由豪飲貪杯喝大發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從甘泉的衙門樓上墜地身亡。聽聞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頗深的夫人悲痛欲絕,情緒失控,也突然跳樓追隨丈夫而去,唯獨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獨子——餘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餘子擎可憐,就發善心收養了他。為了生存下去,餘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隨養父回到了蘇北漣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職位不低,便找了門當戶對的當地首富喬氏之女,喬氏嫁女帶去了一筆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豐厚嫁妝——花粉田800畝。

朱子擎有了兒子之後,專門起名“則餘”,教育兒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朱則餘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後來娶了紹興著名師爺周明甫的女兒周綺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說,對朱則餘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譜這個問題,卻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陰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對,認為他們是外來戶,不是貨真價實的本族人,另外朱則餘家產豐厚、官運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紅和敵視,認為是他們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資源,開始明裡暗裡不斷挑起事端,故意製造麻煩,目的是同仇敵愾,侵吞朱則餘的殷實豐厚、叫人眼紅的家產。

面對無處不在、龐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爺們冷漠的目光,不斷糾纏、沆瀣一氣、尋釁滋事,朱則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為了躲避族人的騷擾,不再讓自己的子孫跟著受罪,朱則餘無奈之餘將兒子一家全部帶走,光緒年間,來到江蘇海州,做了十幾年的承審官,從此遠離朱家族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這導致朱氏族人的陰謀得逞,趁機瓜分霸佔了朱則餘老家數量可觀的田地房產。

等於是朱則餘在大家族的“宅鬥”中,鎩羽而歸,損失慘重。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武仲謙與父親、子女在一起的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2

朱自清父親的家庭宅鬥也不消停,導致意外丟官,家道中落。

朱自清的父親出身官宦之家,朱自清3歲的時候,他被派到蘇北高郵的邵伯鎮當鹽稅官;朱自清6歲的時候,朱父把家搬到了揚州,自己先是到江西做了幾年官,後又出任頗有油水的肥差——揚州寶應縣釐捐局局長。

朱父雖然多年宦海沉浮、為人精明強幹,但是頗沾染了些封建社會的不良習慣,他自命清高,愛講排場,家中雖有結髮妻子(朱自清母親),可外面仍然是討偏房、娶妾室不斷,導致大家庭裡宅鬥不斷,空耗了財力和元氣。

1910年,朱鴻鈞在出任寶應釐捐局局長時,討了幾房姨太太。 有道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禍事就出在朱自清提到的庶母(淮安籍姨太)潘氏身上。

潘氏比朱母大4歲,為人精明、跋扈,喜歡耍弄詭計、挑逗是非,搞得家裡雞飛狗跳、很不安寧。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父並未汲取教訓,在納妾方面有所收斂。恰恰相反,在出任徐州榷運局長時,又娶了幾房姨太太。這類敏感事情猶如“紙裡怎能包住火”,很快傳到了“得理不饒人、無理鬧三分”的潘姨太耳朵裡。她聽聞此事,怒不可遏,隻身跑到徐州榷運局長衙門大鬧一場,搞得朱父名聲狼藉,尷尬不已,社會上更是傳的風言風語,沸沸揚揚。

1917年歲末,朱父承受不住壓力山大,將新納的姨太太打發回家,以平息社會輿論和各種傳言。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快上級發怒,怪罪下來,朱父因此丟了養家餬口的差事,加之朱父息事寧人,大手大腳,不惜錢財打發幾房姨太太,搞得多年積蓄耗盡,以至於家務事處理消停時,家庭賬目上赫然出現了“財政赤字”,賬上不僅沒有了餘錢,反倒外欠500塊大洋。

屋漏偏遇連陰雨,這件大事對家庭打擊太大,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襲來的接二連三禍端,撒手人寰。朱自清父親,東拼西湊,才把母親喪事辦完,家中已是處境艱難,每況愈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14個春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家庭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3

朱自清成家後,封建大家庭內的“宅鬥”仍然是時斷時續,讓他頗傷腦筋。

1916年夏,18歲的朱自清中學畢業後,一舉考入國立北京大學。

喜訊傳來,滿腦子舊思想的朱父,決定立即籌辦朱自清的婚事,臆想以“喜上加喜”的獨特方式,徹底扭轉朱家多年擺脫不掉厄運之陰影。

1916年12月15日,作為朱家長子長孫的朱自清與揚州城名醫武威三之女武仲謙喜結良緣(需要說明的是,朱自清上面曾有兩個哥哥,單未成年就早早夭折,因此排行老三的朱自清成了長子長孫)。

模樣周正、性格開朗的江南女子武仲謙,是個相夫教子型的難得賢妻良母,剛結婚時,朱自清在北大讀書,手頭拮据,她就變賣了陪嫁的金鐲子,給丈夫補貼學費。甚至遇到兵荒馬亂,拖家帶口逃命之時,她始終堅持帶著朱自清的一箱箱寶貝疙瘩(書籍)逃命,捨不得丟棄。

然而,在一個封建大家庭裡,武仲謙卻很受婆母的刁難和脾氣。

為了丈夫,妻子還是受了不少冤枉氣。朱自清母親是喜愛這個媳婦的,但她畢竟是沒有讀過書的舊式婦女,見識淺又口無遮攔。她把家庭的敗落歸咎於媳婦的愛笑,嚇得媳婦禁喏寒蟬,而且她把嘴邊,四處張揚,弄得媳婦無地自容。她耳根撥弄,擔心有朝一日媳婦會爬到自己頭上,而對朱自清從揚州八中辭職出走,婆婆又懷疑是受了她的挑唆。那時,仲謙的父親已經繼娶,繼母待她不好,家中如同冰窖一樣,可是為了孩子,為了丈夫,仲謙忍氣吞聲,在冰窖子裡足足住了三個月(姜建所著《朱自清》)。

武仲謙對待這些橫加指責,逆來順受,從不在朱自清面前發牢騷,而是將淚水默默吞進肚子裡,其胸懷雅量,常令人感動。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1916年,朱自清考上北京大學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與妻子武仲謙

4

其實,散文名篇《背影》誕生前,朱自清與父親產生不小的隔閡代溝,甚至兩年間不相往來,不聞不問。

造成父子反目的導火索,就是朱自清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創作發表的反封建小說《笑的歷程》。

1923年,朱自清寫了小說《笑的歷程》。小說主人公小招未嫁之前,生活父母的身邊,自由自在的快樂。

然而,從小不受拘束,性格開朗活潑的女孩,自打嫁到破落的封建專制的婆家(暗諷喻朱家),她一下子跌落低谷。

作為人妻要賢慧,作為人母充滿疼愛,吃盡辛苦不說,還得忍受公婆的冷眼(指封建舊思想的朱父、朱母)。

朱自清的這篇小說對老式的家庭、傳統道德進行了無情的大膽抨擊,女主人公小招的遭遇,就是活脫脫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的。

小說發表之後,牢記古訓“家醜不可外揚”的父親朱鴻鈞偶然讀後,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大鬧一場。

由於朱自清常年在外,受到各種新文化的影響,尤其是長子,養成倔犟的脾氣,父子倆對待事物的觀點不同,年齡產生的代溝,使矛盾進一步加深。父子間賭氣之下,採取冷戰,不再講話,由於缺乏中間人協調,導致這種互不往來,不聞不問的僵局,一過就是兩年多的時間,直至《背影》的誕生。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誕生地南京浦口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插圖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和林徽因、樑思成等著名教授的合影

5

多年父子成兄弟,為何一篇《背影》讓橫亙在父子間的堅冰瞬間消融?

1925年,朱自清回清華大學任教。此前朱自清回老家與父親一起辦完了祖母的喪事,目睹家中的衰落的鉅變,他不由得百感交集,父子間因《笑的歷程》產生的隔膜堅冰,也開始發生了悄悄地微妙變化。

當時的父親要到南京去謀新差事,朱自清也要離家去北京教書,父子倆正好有段同行。朱自清坐船渡去浦口,要趕下午的火車,父親剛到南京,事務繁忙,本來說好是不去送兒子的。

然而“子行千里父擔憂”,儘管有矛盾誤解,可血濃於水的父子之情,最終還是讓父親放心不下,決定在百忙中抽時間去送一趟長子朱自清。

也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的變故和身為人父,“多年父子成兄弟”,橫亙在父子倆心中的堅冰正一點點融化。

父愛如山,不管怎麼吵,父親心裡由衷還是格外惦記這個有出息長子的。

父親陪伴朱自清將行李送上火車,朱自清將父親送他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父親一再叮囑他路上要多留神,小心一點,“夜裡警醒些,不要受涼”。

父親的細緻入微,關懷備至,一轉以前嚴父的風格,令朱自清心中頓時暖意融融。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此時,橫亙在父子之間的堅冰,已被熱乎乎的真摯父子情消融、化解,煙消雲散。

朱自清發現了感人的力量,他感受到父親的內心世界,一種發自真心的如山父愛!

儘管兩年不見,老父親還是主動提筆給北京的他,寫了一封信,信中不乏傷感地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朱自清接到父親的來信,一瞬間百感交集,淚眼模糊。

在晶瑩的淚光中,父親又閃現出: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凝固成刻畫在人們心中一個感人的難忘瞬間,影響和觸動了無數國人的心絃,更成為經久傳頌、感人至深的近代散文不朽名篇。

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曾撰文予以高度評價: “《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卻歷久傳誦,有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篇短文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了”。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曾在清華任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教師在講授中學課本上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插圖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背影》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蠟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南京浦口老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飽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學課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讀者,正是通過《背影》這個似嫌沉重的文學符號,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朱自清。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師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誕生的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段堪比“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複雜“宅鬥”呢?

宅鬥劇往往發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貴族、鄉紳的深宅大院裡,由於妻妾成群、嫡庶有別,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幾支,難免為財產、權利發生明爭暗鬥,經常釀成驚心動魄的“宅鬥”場面。

1

從朱自清祖輩開始,大家庭的宅鬥就已“拉開序幕”,朱自清的爺爺為此離家遠遁他鄉。

說到朱門家事,看似簡單,可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一筆帶過,實則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一天一夜都講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來姓餘,叫余月笙,浙江紹興人,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這裡面還有個令人唏噓感嘆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離開家鄉到揚州做官,本來家裡太平無事。且說有一天,遇見了高興事情,不由豪飲貪杯喝大發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從甘泉的衙門樓上墜地身亡。聽聞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頗深的夫人悲痛欲絕,情緒失控,也突然跳樓追隨丈夫而去,唯獨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獨子——餘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餘子擎可憐,就發善心收養了他。為了生存下去,餘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隨養父回到了蘇北漣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職位不低,便找了門當戶對的當地首富喬氏之女,喬氏嫁女帶去了一筆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豐厚嫁妝——花粉田800畝。

朱子擎有了兒子之後,專門起名“則餘”,教育兒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朱則餘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後來娶了紹興著名師爺周明甫的女兒周綺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說,對朱則餘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譜這個問題,卻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陰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對,認為他們是外來戶,不是貨真價實的本族人,另外朱則餘家產豐厚、官運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紅和敵視,認為是他們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資源,開始明裡暗裡不斷挑起事端,故意製造麻煩,目的是同仇敵愾,侵吞朱則餘的殷實豐厚、叫人眼紅的家產。

面對無處不在、龐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爺們冷漠的目光,不斷糾纏、沆瀣一氣、尋釁滋事,朱則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為了躲避族人的騷擾,不再讓自己的子孫跟著受罪,朱則餘無奈之餘將兒子一家全部帶走,光緒年間,來到江蘇海州,做了十幾年的承審官,從此遠離朱家族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這導致朱氏族人的陰謀得逞,趁機瓜分霸佔了朱則餘老家數量可觀的田地房產。

等於是朱則餘在大家族的“宅鬥”中,鎩羽而歸,損失慘重。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武仲謙與父親、子女在一起的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2

朱自清父親的家庭宅鬥也不消停,導致意外丟官,家道中落。

朱自清的父親出身官宦之家,朱自清3歲的時候,他被派到蘇北高郵的邵伯鎮當鹽稅官;朱自清6歲的時候,朱父把家搬到了揚州,自己先是到江西做了幾年官,後又出任頗有油水的肥差——揚州寶應縣釐捐局局長。

朱父雖然多年宦海沉浮、為人精明強幹,但是頗沾染了些封建社會的不良習慣,他自命清高,愛講排場,家中雖有結髮妻子(朱自清母親),可外面仍然是討偏房、娶妾室不斷,導致大家庭裡宅鬥不斷,空耗了財力和元氣。

1910年,朱鴻鈞在出任寶應釐捐局局長時,討了幾房姨太太。 有道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禍事就出在朱自清提到的庶母(淮安籍姨太)潘氏身上。

潘氏比朱母大4歲,為人精明、跋扈,喜歡耍弄詭計、挑逗是非,搞得家裡雞飛狗跳、很不安寧。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父並未汲取教訓,在納妾方面有所收斂。恰恰相反,在出任徐州榷運局長時,又娶了幾房姨太太。這類敏感事情猶如“紙裡怎能包住火”,很快傳到了“得理不饒人、無理鬧三分”的潘姨太耳朵裡。她聽聞此事,怒不可遏,隻身跑到徐州榷運局長衙門大鬧一場,搞得朱父名聲狼藉,尷尬不已,社會上更是傳的風言風語,沸沸揚揚。

1917年歲末,朱父承受不住壓力山大,將新納的姨太太打發回家,以平息社會輿論和各種傳言。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快上級發怒,怪罪下來,朱父因此丟了養家餬口的差事,加之朱父息事寧人,大手大腳,不惜錢財打發幾房姨太太,搞得多年積蓄耗盡,以至於家務事處理消停時,家庭賬目上赫然出現了“財政赤字”,賬上不僅沒有了餘錢,反倒外欠500塊大洋。

屋漏偏遇連陰雨,這件大事對家庭打擊太大,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襲來的接二連三禍端,撒手人寰。朱自清父親,東拼西湊,才把母親喪事辦完,家中已是處境艱難,每況愈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14個春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家庭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雕像

3

朱自清成家後,封建大家庭內的“宅鬥”仍然是時斷時續,讓他頗傷腦筋。

1916年夏,18歲的朱自清中學畢業後,一舉考入國立北京大學。

喜訊傳來,滿腦子舊思想的朱父,決定立即籌辦朱自清的婚事,臆想以“喜上加喜”的獨特方式,徹底扭轉朱家多年擺脫不掉厄運之陰影。

1916年12月15日,作為朱家長子長孫的朱自清與揚州城名醫武威三之女武仲謙喜結良緣(需要說明的是,朱自清上面曾有兩個哥哥,單未成年就早早夭折,因此排行老三的朱自清成了長子長孫)。

模樣周正、性格開朗的江南女子武仲謙,是個相夫教子型的難得賢妻良母,剛結婚時,朱自清在北大讀書,手頭拮据,她就變賣了陪嫁的金鐲子,給丈夫補貼學費。甚至遇到兵荒馬亂,拖家帶口逃命之時,她始終堅持帶著朱自清的一箱箱寶貝疙瘩(書籍)逃命,捨不得丟棄。

然而,在一個封建大家庭裡,武仲謙卻很受婆母的刁難和脾氣。

為了丈夫,妻子還是受了不少冤枉氣。朱自清母親是喜愛這個媳婦的,但她畢竟是沒有讀過書的舊式婦女,見識淺又口無遮攔。她把家庭的敗落歸咎於媳婦的愛笑,嚇得媳婦禁喏寒蟬,而且她把嘴邊,四處張揚,弄得媳婦無地自容。她耳根撥弄,擔心有朝一日媳婦會爬到自己頭上,而對朱自清從揚州八中辭職出走,婆婆又懷疑是受了她的挑唆。那時,仲謙的父親已經繼娶,繼母待她不好,家中如同冰窖一樣,可是為了孩子,為了丈夫,仲謙忍氣吞聲,在冰窖子裡足足住了三個月(姜建所著《朱自清》)。

武仲謙對待這些橫加指責,逆來順受,從不在朱自清面前發牢騷,而是將淚水默默吞進肚子裡,其胸懷雅量,常令人感動。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1916年,朱自清考上北京大學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與妻子武仲謙

4

其實,散文名篇《背影》誕生前,朱自清與父親產生不小的隔閡代溝,甚至兩年間不相往來,不聞不問。

造成父子反目的導火索,就是朱自清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創作發表的反封建小說《笑的歷程》。

1923年,朱自清寫了小說《笑的歷程》。小說主人公小招未嫁之前,生活父母的身邊,自由自在的快樂。

然而,從小不受拘束,性格開朗活潑的女孩,自打嫁到破落的封建專制的婆家(暗諷喻朱家),她一下子跌落低谷。

作為人妻要賢慧,作為人母充滿疼愛,吃盡辛苦不說,還得忍受公婆的冷眼(指封建舊思想的朱父、朱母)。

朱自清的這篇小說對老式的家庭、傳統道德進行了無情的大膽抨擊,女主人公小招的遭遇,就是活脫脫以妻子武仲謙為原型的。

小說發表之後,牢記古訓“家醜不可外揚”的父親朱鴻鈞偶然讀後,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大鬧一場。

由於朱自清常年在外,受到各種新文化的影響,尤其是長子,養成倔犟的脾氣,父子倆對待事物的觀點不同,年齡產生的代溝,使矛盾進一步加深。父子間賭氣之下,採取冷戰,不再講話,由於缺乏中間人協調,導致這種互不往來,不聞不問的僵局,一過就是兩年多的時間,直至《背影》的誕生。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誕生地南京浦口火車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插圖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和林徽因、樑思成等著名教授的合影

5

多年父子成兄弟,為何一篇《背影》讓橫亙在父子間的堅冰瞬間消融?

1925年,朱自清回清華大學任教。此前朱自清回老家與父親一起辦完了祖母的喪事,目睹家中的衰落的鉅變,他不由得百感交集,父子間因《笑的歷程》產生的隔膜堅冰,也開始發生了悄悄地微妙變化。

當時的父親要到南京去謀新差事,朱自清也要離家去北京教書,父子倆正好有段同行。朱自清坐船渡去浦口,要趕下午的火車,父親剛到南京,事務繁忙,本來說好是不去送兒子的。

然而“子行千里父擔憂”,儘管有矛盾誤解,可血濃於水的父子之情,最終還是讓父親放心不下,決定在百忙中抽時間去送一趟長子朱自清。

也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的變故和身為人父,“多年父子成兄弟”,橫亙在父子倆心中的堅冰正一點點融化。

父愛如山,不管怎麼吵,父親心裡由衷還是格外惦記這個有出息長子的。

父親陪伴朱自清將行李送上火車,朱自清將父親送他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父親一再叮囑他路上要多留神,小心一點,“夜裡警醒些,不要受涼”。

父親的細緻入微,關懷備至,一轉以前嚴父的風格,令朱自清心中頓時暖意融融。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此時,橫亙在父子之間的堅冰,已被熱乎乎的真摯父子情消融、化解,煙消雲散。

朱自清發現了感人的力量,他感受到父親的內心世界,一種發自真心的如山父愛!

儘管兩年不見,老父親還是主動提筆給北京的他,寫了一封信,信中不乏傷感地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朱自清接到父親的來信,一瞬間百感交集,淚眼模糊。

在晶瑩的淚光中,父親又閃現出: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凝固成刻畫在人們心中一個感人的難忘瞬間,影響和觸動了無數國人的心絃,更成為經久傳頌、感人至深的近代散文不朽名篇。

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曾撰文予以高度評價: “《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卻歷久傳誦,有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篇短文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了”。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曾在清華任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教師在講授中學課本上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背影》插圖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誕生背後,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鬥

朱自清的《背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參考文獻:《朱自清》、《背影》、《追憶朱自清》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