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遲一年上小學,半年遊歷9個省?學前“放飛”真的好嗎

來源:北京晚報

暑期不太遠了,五六歲的孩子們,即將走入幼兒園大班,或者面臨小學一年級的轉變。常態而言,大多數家長都開始操心到底要不要抓緊開始“學前教育”,提前讓孩子進入“學習”狀態。然而也有這麼一些家長,他們對孩子教育有自己的想法,不但不著急讓學前的孩子系統學習,還帶著他們一起“放飛自我”,開始各處遊歷,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引起公眾和專家們的熱議。

上海小帥哥“小爐子”,幼兒園大班畢業以後,爸爸媽媽就做出了個“驚人決定”:推遲一年上小學,全家人先去祖國各地遊歷半年。

說到做到,媽媽辭了職,“小爐子”背上揹包,跟隨著本就經營著青少年戶外俱樂部的爸爸,一家三口,真的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自由行,走了四川、甘肅、青海、新疆、西藏、雲南、貴州、廣西、海南9個省(自治區),最後還去了一趟老撾。

“我就是想在大自然裡磨鍊兒子一番,離開電視機、手機和電腦遊戲,一家人一起接觸大自然。以後他真的上學了,面對繁重的學業,就會很久很久沒有這麼大塊的自由時間了,另外能專心的陪伴孩子一大塊時間,對於我們父母也是難得的體驗,於是就做了這個決定。”“小爐子”爸爸告訴記者:“一路上下來,兒子白嫩的皮膚變得黝黑,身體開始強健,懂得分享、寬容和解決問題,一個真正的小男子漢出現了。比如一開始,在內蒙古大草原,我讓兒子和那裡的小夥伴一起撿拾牛糞回來燒,他嫌棄太髒了,可是到後來慢慢的,他開始主動和小夥伴一起抬牛糞,還非常快樂。在雲南的河邊找石頭、洗腳丫,體驗最傳統的溜索過江方式,嘗試野外攀巖,大城市裡的小寶寶變得勇敢無比;在西藏因為道路前方塌方,拼車和長時間等待,兒子比我們大人還淡定,不急不躁反而安慰媽媽,一起討論解決方案;在新疆綠皮火車上和當地小朋友聊天,自己好奇的去學習地理知識;在川西的時候,我們因為行程不順利心情很不好,有時候情緒還很急躁,反而兒子這時候會懂事的對我們說不要生氣,拉著我們東逛西走,一根樹枝都可以快樂半天,讓我和孩子媽媽都自愧不如。”

“小爐子”的爸爸表示,很多家長都不願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參加各種培訓班、補習班,孩子們過早的只是讀書讀書再讀書,鍛鍊身體和認識大千世界,都被忽略了。這一年看似“晚了”,卻感覺是非常值得的成長之旅。

幼兒園大班不上了

比“小爐子”小一歲的小果,是個來自北京幼兒園中班的妹妹,她的“學前”經歷也非常與眾不同。中班上完後小果的父母決定,不再繼續上幼兒園大班了,在澳洲旅行的時候,他們聽說了“微留學”的項目,於是積極研究和聯繫之後,讓小果直接去新西蘭的一所公立小學上一年級,時間為一個學期、約十週,然後再回國上小學。

“新西蘭的小學一年級,基本還是以玩兒為主。我們考察以後,做了這個決定,如今孩子已經上了兩三週課了,之前我擔心她語言不行無法融入集體,後來才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老師很有辦法,她第一天上課回家開心得不行。”小果媽媽說:“孩子爸和我們一起來,短期的租房租車都安頓好,然後他便回國上班去了。我現在就是全職媽媽,所以可以陪著她在這裡上學。我們有個‘微留學’家長群,二百多人,全職媽媽居多。”

談到女兒的變化,小果媽媽表示還是很多的。比如女兒現在體能明顯上來了,因為戶外運動特別多,膽子也大起來;也願意主動說英文了,晚上會主動纏著媽媽聽英文故事,有時候還糾正媽媽的發音錯誤。現在,女兒已經有同班的好朋友了,參加了同學的家庭聚會、生日聚會,每天過得挺開心和充實。

小果媽媽也坦言,為女兒做這樣的選擇,大人肯定要付出一定代價。比如必須至少有一位家長在國外陪伴,老人語言搞不定,在國外生活能力比如開車接送孩子也不太行,就必須爸爸或媽媽來承擔。另外就是費用問題,一學期十週的學費是4000紐幣,包含孩子保險,“我們上的是一所公立學校,要求國際生入校時要進行語言測試,根據情況配一名私教全天陪同,以便孩子更好融入集體,費用是300紐幣一週,我們現在先付了四周的,之後看情況再續費。房子從4月底租到7月中上旬,28600元紐幣,是個別墅的第一層的一半,傢俱家電齊全。車子租的時段一樣,花了7000多紐幣,還來了個1400多紐幣的全險,這邊車輛剮蹭自己維修特別昂貴,一位媽媽租的車在停車場被蹭了一下,自己維修花了3000紐幣。這邊物價有的東西比國內便宜,有的比國內貴,比如吃的不便宜,自己做飯就會好一些,我現在在這邊自己研究怎麼做饅頭,每週去超市購物和給車加一次油,1000紐幣夠用了。出去玩和社交的錢,那就具體看情況了。”

再加上一家三人往返機票用了1.8萬人民幣,境外看病和意外險花了2000元,簽證費700多元,總體來說,小果這一學期的“微留學”預計總費用得12萬人民幣。“但綜合看,比去美國遊學兩三週就要花四五萬值一些。”

是難得可貴還是多此一舉

著名社會學者、旅遊專家劉思敏表示,非常贊同這些家長的做法,這既要有眼界也要有經濟實力。“國內主流的思維和做法,給孩子的成長環境就是買學區房,給孩子的安排就是越早讀書越好,過早的智力開發,著急的讓孩子進入一種必須學業趕超的體系。我認為,前期開發過度,可能會讓孩子喪失對學業、課堂教學的興趣。15歲之前,都不應該讓孩子太辛苦的去學習。教育分為課堂教育和自然教育,也就是課堂外的教育,後者往往被我們的家長忽視。六七歲的時候孩子性格定型,從大自然獲得直觀的知識,以社會環境為師,會更珍惜眼前的一切。去遊歷的孩子看似在學業上晚了一年,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特別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樣的經歷才會讓孩子終身受益,這一年的特立獨行,會讓孩子形成自己觀察社會的方式、學會與他人溝通相處的方式,這在課堂上是學不來的,這樣父母的選擇非常難能可貴。”

兒童早教專家徐明卻有不同意見和看法,她認為,並不一定國外的教育或者遊歷這樣的教育,就都是好的,其實和國內的教育、學校教育一樣也是各有利弊,具體要看家長怎麼想了。“到了上學年齡就應該上學,還是應該以學習知識為主。和特意外出遊歷吃苦相比,我認為家長應該更多的注重平時的教育,理智的家長,完全可以讓孩子在日常就學會、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幫助別人的習慣,勞動的習慣,在家也可以做一些挑戰性的事情。如果盲目跟風去‘特立獨行’,也許會得不償失,孩子的成長時間是非常寶貴的。”

談及低齡孩子國外“微留學”的興起,徐明表示,如果本著提升孩子語言能力的初衷,肯定在國外上學語感、語言實用性會增強。另外西方的家長和中國家長教育理念不同,其中有可以學習的地方,比如下雨後的髒水坑,西方家長不會攔著孩子去玩兒,相反可能會鼓勵,中國家長一般都會讓孩子離髒水坑遠點兒。老師的教育態度也不一樣,西方的基礎教育會更自由,但也並不是說不受束縛,特別自由,對孩子肯定就都是很好的,真的是有利有弊,西方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也不少,不能盲目認為西方教育一定就全是好的,國內全是不好的。而且,孩子在國外剛適應那樣的教育氛圍,又馬上切換到國內的教育氛圍,有的低齡孩子是否會感到“困惑”?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此外,孩子學前做“微留學”之類的選擇,家庭還要有一定經濟條件,家長也會在自己生活、工作上犧牲很多,這樣的犧牲對孩子的影響是不是真的好,也很難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