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娃要上幼兒園 | 記老母親的分離焦慮

去年的春節,我老公說,要不讓菜菜18年九月上幼兒園吧。

因為他擔心,如果幼兒園不好聯繫,18年沒成,我們有了聯繫幼兒園的經驗,孩子19年上幼兒園會更穩妥一些。

我聽後覺得不無道理,於是嚎啕大哭了十幾分鍾——我實在沒有做好讓菜菜3歲上幼兒園的準備。

老公很惆悵,說,那你明年一樣接受不了。我說,我的心裡想的就是讓菜菜4歲再上幼兒園,你突如其來的決定讓我措手不及,所以我的分離焦慮爆發了(就像他曾經突然自然離乳了一樣)。最終,我們決定還是按照原計劃,讓菜菜4歲上幼兒園。

年初,我就和樂媽開始探訪幼兒園,想找到符合我們家庭育兒觀的園所,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今年上半年,塵埃落定後,我們便開始給孩子做心理建設,希望孩子能夠順利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更好地和老師、小朋友相處。

我一直覺得,對於我來說,菜菜4歲上幼兒園我已經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然而,當入園時間不斷逼近,我內心的焦慮逐漸浮出了水面。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擔心寶寶的分離焦慮?先擔心媽媽自己的吧 。

文章中有一句話:“在產後抑鬱症都認為是小題大做的中國社會,成年人,尤其是新手媽媽們,在遇到和孩子分離的時候,出現分離焦慮症的可能性,只會更高。”正值當下的我,立馬對號入座地把這篇文章作為早安分享發到了我們的每個育兒群裡。

我娃要上幼兒園 | 記老母親的分離焦慮

在沒有學習媽心理的課程以前,我對成年人的需求和“負面情緒”幾乎是戴著有色眼鏡去看的。

我認為我們作為母親,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作為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最有奉獻精神的角色,就應該以孩子的需求為主,孩子越小,我們越需要以孩子為中心。

這個社會也賦予了母親太多沉甸甸的標籤,讓我們不得不如此這般不辱使命。

是媽心理的默薇老師告訴我,父母是人不是神,我們有需求、有感受、有各種情緒,會因為各種不同的狀態而影響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我們需要,也可以為自己的需求負責。

因為只有我們自己好了,孩子才能更好。我們就像是一片土地,我們肥沃了,才能滋養孩子長成參天大樹。

我娃要上幼兒園 | 記老母親的分離焦慮

(當我知道,我們這幾個要送娃第一次入園的媽媽們都焦慮的時候,我感覺我好多了。哈哈)

這幾天,我在看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的《養育的選擇》,其中提到,孩子小的時候並不知道各種情緒是什麼,最先發展出來的就是快樂、生氣、傷心和害怕,這四種基本情緒。

而他們能夠更多地認識、感知哪種情緒,就是源自於他的主要養育人。

像我們家,菜菜的主要養育人是我,並非說,為了不讓孩子受到我“負面情緒”的影響,我就沒有權力擁有“負面情緒”,重要的是,我怎麼讓這份情緒流淌出去,儘可能地不去影響孩子,不讓他的更多精力都耗在面對我的這些情緒上。

如果我掩蓋情緒、忽視情緒,假裝它不存在,當有一天,這種掩蓋到了我能承受的最大閾值,就必將會爆出來讓我和孩子承受更多。

所以,我覺察著自己的感受,我就是焦慮,是因分離而焦慮。

當我認識到這份情緒的存在後,方有能力想辦法去面對情緒、疏解情緒,甚至是掌控情緒。也就不會因為自己的狀態不佳而將其帶給家人或孩子,讓他們成為我的“出氣筒”。

我娃要上幼兒園 | 記老母親的分離焦慮

面對孩子入園,真的不單單是孩子擁有分離焦慮,我們大人也是如此,只是程度深淺不同。

我身邊不乏不理解我的朋友,他們覺得是我離不開孩子,過於想掌控孩子的生活。如果是家裡老人有這樣的焦慮,便會被貼上“隔輩親”,老人捨不得孩子的標籤。

是,養育孩子就是如此這般,逐漸地退出他的生活,讓他一步步地獨立起來,但是每一步的蛻變,我們都需要承受一些“應景”的情緒。

這一份情緒,需要被看見、被尊重、被傾聽、被共情。

在最開始接觸媽心理的課程時,當我發現無法覺察到自己每一個點的感受時,我真是百感交集,尤其覺得挫敗。

而自那以後,我不願再是一個自己怎麼了根本說不清楚,只覺得今天很陰鬱的人;我也不願被自己的“負面情緒”掌控於股掌之間無法脫身卻不自知;我更不願將這些情緒帶給我的家人,尤其是孩子。

所以,對情緒有一份覺察,有一份勇於面對的勇氣,於我而言十分重要。我相信,於你,也是同意如此。

我承認,我就是分離焦慮了,通過朋友圈的表達、朋友的陪伴與傾聽、同為入園媽媽的互相傾訴、菜菜的順利入園,我的焦慮期很快也就過去了。

伴隨著這份焦慮的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我和孩子共同度過這段時期的滿心成就感。

開學季新生入園,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順利入園十分重要,而大人的分離焦慮也同樣不容小覷。

我們是大人怎麼了?我們也可以分離焦慮。我們分離焦慮了怎麼了?我們也值得被看見。

我面對焦慮,度過焦慮期,我驕傲!如果你也因此焦慮,請大膽地看見自己,表達自己,讓這一切平穩度過,便是最大的安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