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親子教育第一人汪培珽:父母做好這一件事,娃就養好了

幼兒園 童書繪本 讀書 全職媽媽 語文 喬小麥說 2018-12-22


臺灣親子教育第一人汪培珽:父母做好這一件事,娃就養好了


01

汪培珽,臺灣親子教育第一人。

畢業於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MBA,在銀行工作九年後辭職成為全職媽媽,育有一兒一女。

全心全意教養孩子之餘,開始寫作,著有《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等書。

在她的書裡,沒有談什麼育兒的高深理論,只是記錄了自己和兒女們一起讀繪本的美好時光:

大女兒從嬰兒時期就聽繪本,一直到小學二年級。兒子出生後自然也跟著聽。

“從一天10分鐘到一小時,從繪本到童話章節故事,從興致勃勃到口乾舌燥”,她把繪本當食物“喂”給孩子,“喂”了整整8年。

她的孩子在上小學前都沒有學過注音符號(臺灣小學一年級語文課程)、拼音和認字,但上學時比學過這些的孩子更專心聽講,學習效果也更好。

即使上一年級學了拼音和認字,她也沒有催促孩子自己去讀書,仍然給孩子讀繪本,每天一小時。

她女兒直到升二年級時才開始自動自發地閱讀,但是一發不可收拾----吃書長大的孩子,自主閱讀是遲早的事。

臺灣親子教育第一人汪培珽:父母做好這一件事,娃就養好了


親子共讀不僅讓孩子愛上書,學習方面也不需要父母操心:

一年級開始我刻意地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該負責的事:

每天早上自己聽鬧鐘起床,回家後自動自發寫完功課,書包自己整理收好,考試都自己準備。

我只丟給孩子一句話‘有需要媽媽幫忙時,隨時來找我’。

然而,孩子卻很少來找我。孩子的學習生活和學習進度,完全不用我擔心。

女兒到上中班的年紀才上幼兒園,“守規矩,人緣好,善解人意,學習專心”。

兒子在幼兒園,“守規矩,人緣好,笑口常開,有領導能力,會替同伴排解糾紛,會主動幫忙老師,學習專心,情緒穩定。”

幼兒園的老師都讚不絕口,“如果全班的孩子都像你的孩子一樣,就太好了。”



親子共讀不僅讓孩子愛上書,學習方面也不需要父母操心:

一年級開始我刻意地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該負責的事:

每天早上自己聽鬧鐘起床,回家後自動自發寫完功課,書包自己整理收好,考試都自己準備。

我只丟給孩子一句話‘有需要媽媽幫忙時,隨時來找我’。

然而,孩子卻很少來找我。孩子的學習生活和學習進度,完全不用我擔心。

女兒到上中班的年紀才上幼兒園,“守規矩,人緣好,善解人意,學習專心”。

兒子在幼兒園,“守規矩,人緣好,笑口常開,有領導能力,會替同伴排解糾紛,會主動幫忙老師,學習專心,情緒穩定。”

幼兒園的老師都讚不絕口,“如果全班的孩子都像你的孩子一樣,就太好了。”


臺灣親子教育第一人汪培珽:父母做好這一件事,娃就養好了

02

汪培珽把繪本當作育兒神器:好品格都在書裡,不需要再說教;念故事時間就是愛的時間。

閱讀是一切教育學習的基礎,愛則是親子間最珍貴的資產,念故事書給孩子聽同時涵蓋了這兩樣孩子最需要的東西。

對於父母最關心的學習話題,她這樣看:

1,不學注音符號、拼音和認字,是不想讓孩子一開始就覺得閱讀是苦差事,要給孩子更多自由時間,

補習課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需要,而是父母需要,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著不安全感,才需要孩子多去上些課,來平撫自己一下。

2,各科學習都必須架構在良好的語文基礎之上,語文能力沒有捷徑,培養孩子與書的感情,教會孩子“想要讀書的心”,要比教他“怎樣閱讀的技巧”重要得多。

3,所有優良的教育方式都無法速成,只要持續地念故事書給孩子聽,一旦“自動自發閱讀”的開關啟動之後,父母只要順水推舟……這個一輩子受用的閱讀嗜好,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臺灣親子教育第一人汪培珽:父母做好這一件事,娃就養好了

03

汪培珽是用書來養孩子的,和這個電子產品已經無處不在的時代似乎有點格格不入,

她曾說她家客廳沒有電視,有一次逛商場看到電視裡放著《泰坦尼克號》,她的孩子很是稀奇,那時他們都是小學生了。

我自己和女兒親子共讀4年,已經讀了近900本繪本,對汪培珽老師的育兒心經很有共鳴。

平時我也會刻意不給女兒看手機視頻,電視裡有特別喜愛的動畫片可以看,但會用“我們來講故事”,“我們來做手工”,“我們出去玩”等活動佔用時間,儘可能少看電視。

很多父母覺得動畫片中的故事,有圖像,有配音,比我們講得生動,孩子更津津有味,

尤其是還有很多電視早教節目,講得比我們好多了,何樂而不為呢?

這聽上去蠻有道理,別說孩子了,我們自己不想看書的時候,也會選擇聽音頻,看視頻。

大人選擇聽音頻、看視頻可以作為一種調劑,孩子若也如此,不讀書,可是萬萬使不得。

臺灣親子教育第一人汪培珽:父母做好這一件事,娃就養好了


美國兒科醫生約翰·赫頓(John Hutton)博士等人就這個問題做了一番研究。

他們選擇了 27 位 3~5 歲的孩子,通過核磁共振技術,觀察在聽故事音頻、看動畫和繪本時,孩子們大腦網絡的激活情況以及這些網絡之間的連通性。

結果顯示:

o 聽音頻的時候,孩子們的語言網絡被激活,但大腦各網絡之間的連接性較差。

o 看動畫的時候,音頻和視覺感知網絡中有很多活動,但各大腦網絡之間仍然沒有太多的連接。

o 看繪本的時候,相比音頻條件下,孩子們的語言網絡活動略有下降。但是,視知覺、意象、默認模式和語言等網絡之間的連接都會增加。

為什麼要反覆強調大腦網絡之間的連接呢?

因為這個連接,直接關係到孩子對故事的理解。各網絡之間的連接越緊密,孩子的理解力就越強。

這個不難理解。因為孩子理解一種事物,需要調動各方面能力,比如,看繪本的時候,他不是隻關注文字,而是會以圖像為線索來幫助理解。

所以,一種活動,能調動的大腦網絡越廣(勢力範圍廣),網絡之間的連接越緊密(抱團),越容易幹成事。


臺灣親子教育第一人汪培珽:父母做好這一件事,娃就養好了

而且,電視有損孩子的專注力

電視屏幕是每秒24張的連續畫面,眼睛無法倒退回去尋找前面的信息,聲光效果加上應接不暇的畫面只需要人腦短暫的專注力,而想象力和思考力更無法派上用場。

許久才翻一頁的繪本,既沒有聲光音效、也沒有快速轉換的畫面,這樣靜態的活動需要更久的專注力。

從小聽父母讀繪本的孩子,養出了很好的傾聽能力,到上學時更易專心聽講----這不正是父母們總喊著“要認真聽老師講課”的要求嗎?

所以,光是塑造大腦方面,說繪本是學齡前兒童成長的剛需也不為過。

臺灣親子教育第一人汪培珽:父母做好這一件事,娃就養好了


04

著名作家龍應臺的大兒子安德烈在回憶起母親給他和弟弟講故事的“溫馨甜美時光”時說,

......我們的視野地平線簡直是一種無限寬闊的開展。

為了不睡覺,講故事朗讀的時間,能拖多長久拖多長,愈長愈好。

我是在和華飛的日夜廝磨中長大的,而母親,更曾是我的宇宙核心。

親子共讀,不僅是愛的陪伴,更帶給孩子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有一天,當孩子長大,不論走到天涯海角,或是經歷人生的起起伏伏,這溫馨的童年回憶,都將是他們一生的情感支柱。

而這些,正是讓孩子聽音頻、看動畫,永遠無法抵達的美好。


參考文獻:

o 《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汪培珽

o 《孩子,你慢慢來》 龍應臺

o Hutton, J. S., Phelan, K., Horowitz-Kraus, T., Dudley, J., Altaye, M., DeWitt, T., & Holland, S. K. (2017). Shared Reading Quality and Brain Activation during Story Listening in Preschool-Age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91, 204-211.

o Zevenbergen, A. A., & Whitehurst, G. J. (2003). Dialogic reading: A shared picture book reading intervention for preschoolers. On reading books to children: Parents and teachers, 177-200.

--En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