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

暑假就要結束了,很多孩子即將開學了,這也意味著很多孩子要上幼兒園了。一到開學季,很多父母抱著孩子、或者牽著孩子的手,一起到幼兒園。一開始,孩子對外面的世界感覺到新奇,幼兒園裡的人和物都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然而,等到父母要離開孩子的時候,孩子就開始大哭大鬧。那種撕心裂肺的哭吼聲,讓人聽了也會難受。

還有的孩子是在上了沒幾天幼兒園之後,便賴在家裡,不願意再去上學了。這種情況,大都是因為孩子適應不了幼兒園裡的環境。

在家裡,孩子是家裡的''小霸王'',幾乎孩子想要什麼,父母都會滿足孩子的需求。然而,在幼兒園裡,每一個小孩子都是平等的,犯了錯誤就要懲罰,做得出色就會有獎勵。孩子的行為舉止受限於學校的規章制度。

不僅如此,在幼兒園,孩子要開始與其他孩子競爭了。隨著年紀的增大,孩子面臨的競爭會越大,腦海中的競爭意識也應該越強才對。

面對孩子死活都不願意去上幼兒園的情況,父母要利用好''鯰魚效應'',給予孩子一定的''刺激'',讓孩子變得更加富有挑戰性和抗挫性。

"

暑假就要結束了,很多孩子即將開學了,這也意味著很多孩子要上幼兒園了。一到開學季,很多父母抱著孩子、或者牽著孩子的手,一起到幼兒園。一開始,孩子對外面的世界感覺到新奇,幼兒園裡的人和物都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然而,等到父母要離開孩子的時候,孩子就開始大哭大鬧。那種撕心裂肺的哭吼聲,讓人聽了也會難受。

還有的孩子是在上了沒幾天幼兒園之後,便賴在家裡,不願意再去上學了。這種情況,大都是因為孩子適應不了幼兒園裡的環境。

在家裡,孩子是家裡的''小霸王'',幾乎孩子想要什麼,父母都會滿足孩子的需求。然而,在幼兒園裡,每一個小孩子都是平等的,犯了錯誤就要懲罰,做得出色就會有獎勵。孩子的行為舉止受限於學校的規章制度。

不僅如此,在幼兒園,孩子要開始與其他孩子競爭了。隨著年紀的增大,孩子面臨的競爭會越大,腦海中的競爭意識也應該越強才對。

面對孩子死活都不願意去上幼兒園的情況,父母要利用好''鯰魚效應'',給予孩子一定的''刺激'',讓孩子變得更加富有挑戰性和抗挫性。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鯰魚效應''的由來

''鯰魚效應''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想方設法的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

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祕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

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

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

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告訴我們當孩子處於一種安樂的環境下,孩子絲毫感覺不到壓力,也不知道自己即將要面對的巨大挑戰。在外界的刺激下,孩子感受到了壓力,如果不努力反擊,孩子就會變得面臨很大的危險,甚至是不能生存。

所以,孩子就會自己往前跑,直到自己遠離危險。如果危險一直處於孩子的身後,那麼孩子就必須一直跑,這樣才能使自己一直處於一種安全的狀態。

"

暑假就要結束了,很多孩子即將開學了,這也意味著很多孩子要上幼兒園了。一到開學季,很多父母抱著孩子、或者牽著孩子的手,一起到幼兒園。一開始,孩子對外面的世界感覺到新奇,幼兒園裡的人和物都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然而,等到父母要離開孩子的時候,孩子就開始大哭大鬧。那種撕心裂肺的哭吼聲,讓人聽了也會難受。

還有的孩子是在上了沒幾天幼兒園之後,便賴在家裡,不願意再去上學了。這種情況,大都是因為孩子適應不了幼兒園裡的環境。

在家裡,孩子是家裡的''小霸王'',幾乎孩子想要什麼,父母都會滿足孩子的需求。然而,在幼兒園裡,每一個小孩子都是平等的,犯了錯誤就要懲罰,做得出色就會有獎勵。孩子的行為舉止受限於學校的規章制度。

不僅如此,在幼兒園,孩子要開始與其他孩子競爭了。隨著年紀的增大,孩子面臨的競爭會越大,腦海中的競爭意識也應該越強才對。

面對孩子死活都不願意去上幼兒園的情況,父母要利用好''鯰魚效應'',給予孩子一定的''刺激'',讓孩子變得更加富有挑戰性和抗挫性。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鯰魚效應''的由來

''鯰魚效應''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想方設法的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

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祕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

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

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

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告訴我們當孩子處於一種安樂的環境下,孩子絲毫感覺不到壓力,也不知道自己即將要面對的巨大挑戰。在外界的刺激下,孩子感受到了壓力,如果不努力反擊,孩子就會變得面臨很大的危險,甚至是不能生存。

所以,孩子就會自己往前跑,直到自己遠離危險。如果危險一直處於孩子的身後,那麼孩子就必須一直跑,這樣才能使自己一直處於一種安全的狀態。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與''鯰魚效應''相關的,還有一個森林狼的管理故事:

在一個小島上有一片荒無人煙的大森林,這自然成了動物的天下。

其中,狼與長頸鹿最多,於是狼群與鹿群共存。但是,由於狼生性凶狠,長頸鹿天生溫順,它們天天都要提心吊膽地逃避著狼群的侵襲。

這時,國家為了保護長頸鹿,就想法把所有的狼都趕走了。結果,長頸鹿沒有了生存危機,於是它們便天天過著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

不久,它們就變成一群胖鹿,之後又變成一群病鹿。這樣一來,鹿群的數量不但沒有擴大,反而縮小了許多。

在迫不得已之下,相關部門只好又將狼帶回了島上,已經習慣了慵懶的鹿群,很快又恢復了勃勃生機。

利用''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綜合競爭力

面對孩子不上幼兒園的現象,有些父母是直接放任孩子的行為,這就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安樂的環境。有些父母深知''鯰魚效應'',拒絕孩子的無理取鬧、大哭大叫。

結果,這兩種類型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便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那麼,善於利用''鯰魚效應''究竟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好處呢?

''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競爭意識

一個安逸的、沒有任何競爭的環境,往往是一個最危險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孩子沒有感覺到危險的到來。一旦危險悄然來到孩子的身邊,孩子便不會擁有對付危險的能力。這也是所謂的''溫水煮青蛙''。

一個危險的環境也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具有競爭性的環境,雖然說幼兒園的環境並沒有太大的競爭性,但是比起家裡這種安逸的環境,幼兒園的競爭性要大大地增加許多。

一個競爭性的環境是父母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有了競爭意識,孩子才會認真對待周圍的挑戰,以及敢於面對周圍的挑戰。

"

暑假就要結束了,很多孩子即將開學了,這也意味著很多孩子要上幼兒園了。一到開學季,很多父母抱著孩子、或者牽著孩子的手,一起到幼兒園。一開始,孩子對外面的世界感覺到新奇,幼兒園裡的人和物都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然而,等到父母要離開孩子的時候,孩子就開始大哭大鬧。那種撕心裂肺的哭吼聲,讓人聽了也會難受。

還有的孩子是在上了沒幾天幼兒園之後,便賴在家裡,不願意再去上學了。這種情況,大都是因為孩子適應不了幼兒園裡的環境。

在家裡,孩子是家裡的''小霸王'',幾乎孩子想要什麼,父母都會滿足孩子的需求。然而,在幼兒園裡,每一個小孩子都是平等的,犯了錯誤就要懲罰,做得出色就會有獎勵。孩子的行為舉止受限於學校的規章制度。

不僅如此,在幼兒園,孩子要開始與其他孩子競爭了。隨著年紀的增大,孩子面臨的競爭會越大,腦海中的競爭意識也應該越強才對。

面對孩子死活都不願意去上幼兒園的情況,父母要利用好''鯰魚效應'',給予孩子一定的''刺激'',讓孩子變得更加富有挑戰性和抗挫性。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鯰魚效應''的由來

''鯰魚效應''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想方設法的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

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祕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

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

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

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告訴我們當孩子處於一種安樂的環境下,孩子絲毫感覺不到壓力,也不知道自己即將要面對的巨大挑戰。在外界的刺激下,孩子感受到了壓力,如果不努力反擊,孩子就會變得面臨很大的危險,甚至是不能生存。

所以,孩子就會自己往前跑,直到自己遠離危險。如果危險一直處於孩子的身後,那麼孩子就必須一直跑,這樣才能使自己一直處於一種安全的狀態。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與''鯰魚效應''相關的,還有一個森林狼的管理故事:

在一個小島上有一片荒無人煙的大森林,這自然成了動物的天下。

其中,狼與長頸鹿最多,於是狼群與鹿群共存。但是,由於狼生性凶狠,長頸鹿天生溫順,它們天天都要提心吊膽地逃避著狼群的侵襲。

這時,國家為了保護長頸鹿,就想法把所有的狼都趕走了。結果,長頸鹿沒有了生存危機,於是它們便天天過著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

不久,它們就變成一群胖鹿,之後又變成一群病鹿。這樣一來,鹿群的數量不但沒有擴大,反而縮小了許多。

在迫不得已之下,相關部門只好又將狼帶回了島上,已經習慣了慵懶的鹿群,很快又恢復了勃勃生機。

利用''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綜合競爭力

面對孩子不上幼兒園的現象,有些父母是直接放任孩子的行為,這就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安樂的環境。有些父母深知''鯰魚效應'',拒絕孩子的無理取鬧、大哭大叫。

結果,這兩種類型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便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那麼,善於利用''鯰魚效應''究竟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好處呢?

''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競爭意識

一個安逸的、沒有任何競爭的環境,往往是一個最危險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孩子沒有感覺到危險的到來。一旦危險悄然來到孩子的身邊,孩子便不會擁有對付危險的能力。這也是所謂的''溫水煮青蛙''。

一個危險的環境也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具有競爭性的環境,雖然說幼兒園的環境並沒有太大的競爭性,但是比起家裡這種安逸的環境,幼兒園的競爭性要大大地增加許多。

一個競爭性的環境是父母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有了競爭意識,孩子才會認真對待周圍的挑戰,以及敢於面對周圍的挑戰。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

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是孩子正視踏入校園之前的一個基礎,這也是一個適應過程。沒有經過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未來孩子在適應小學學習生活上面可能會有一些難度。

在學校如何與老師和同學相處,一個人如何與周圍的孩子進行合作,有些住宿的孩子如何適應一個人的學習生活,如何應付周圍發生的難過的事情,還有一些細節方面。這些事情都需要孩子自己親自去體驗,才能做到適應。

''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就像鯰魚一樣,當孩子感覺到壓力的時候,孩子就能反擊。在反擊的過程中,孩子必須要克服很多自己以往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這些事情都是都能夠激發孩子的創造性,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和創造性相匹配的,應該是孩子的個性。有些孩子雖然要被迫去面對很多陌生的事情,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陌生的事情,孩子才有了接觸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的機會。

孩子可以利用這些機會,開發自己新的興趣愛好,然後發展成為自己的專長。

"

暑假就要結束了,很多孩子即將開學了,這也意味著很多孩子要上幼兒園了。一到開學季,很多父母抱著孩子、或者牽著孩子的手,一起到幼兒園。一開始,孩子對外面的世界感覺到新奇,幼兒園裡的人和物都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然而,等到父母要離開孩子的時候,孩子就開始大哭大鬧。那種撕心裂肺的哭吼聲,讓人聽了也會難受。

還有的孩子是在上了沒幾天幼兒園之後,便賴在家裡,不願意再去上學了。這種情況,大都是因為孩子適應不了幼兒園裡的環境。

在家裡,孩子是家裡的''小霸王'',幾乎孩子想要什麼,父母都會滿足孩子的需求。然而,在幼兒園裡,每一個小孩子都是平等的,犯了錯誤就要懲罰,做得出色就會有獎勵。孩子的行為舉止受限於學校的規章制度。

不僅如此,在幼兒園,孩子要開始與其他孩子競爭了。隨著年紀的增大,孩子面臨的競爭會越大,腦海中的競爭意識也應該越強才對。

面對孩子死活都不願意去上幼兒園的情況,父母要利用好''鯰魚效應'',給予孩子一定的''刺激'',讓孩子變得更加富有挑戰性和抗挫性。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鯰魚效應''的由來

''鯰魚效應''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想方設法的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

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祕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

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

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

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告訴我們當孩子處於一種安樂的環境下,孩子絲毫感覺不到壓力,也不知道自己即將要面對的巨大挑戰。在外界的刺激下,孩子感受到了壓力,如果不努力反擊,孩子就會變得面臨很大的危險,甚至是不能生存。

所以,孩子就會自己往前跑,直到自己遠離危險。如果危險一直處於孩子的身後,那麼孩子就必須一直跑,這樣才能使自己一直處於一種安全的狀態。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與''鯰魚效應''相關的,還有一個森林狼的管理故事:

在一個小島上有一片荒無人煙的大森林,這自然成了動物的天下。

其中,狼與長頸鹿最多,於是狼群與鹿群共存。但是,由於狼生性凶狠,長頸鹿天生溫順,它們天天都要提心吊膽地逃避著狼群的侵襲。

這時,國家為了保護長頸鹿,就想法把所有的狼都趕走了。結果,長頸鹿沒有了生存危機,於是它們便天天過著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

不久,它們就變成一群胖鹿,之後又變成一群病鹿。這樣一來,鹿群的數量不但沒有擴大,反而縮小了許多。

在迫不得已之下,相關部門只好又將狼帶回了島上,已經習慣了慵懶的鹿群,很快又恢復了勃勃生機。

利用''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綜合競爭力

面對孩子不上幼兒園的現象,有些父母是直接放任孩子的行為,這就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安樂的環境。有些父母深知''鯰魚效應'',拒絕孩子的無理取鬧、大哭大叫。

結果,這兩種類型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便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那麼,善於利用''鯰魚效應''究竟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好處呢?

''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競爭意識

一個安逸的、沒有任何競爭的環境,往往是一個最危險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孩子沒有感覺到危險的到來。一旦危險悄然來到孩子的身邊,孩子便不會擁有對付危險的能力。這也是所謂的''溫水煮青蛙''。

一個危險的環境也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具有競爭性的環境,雖然說幼兒園的環境並沒有太大的競爭性,但是比起家裡這種安逸的環境,幼兒園的競爭性要大大地增加許多。

一個競爭性的環境是父母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有了競爭意識,孩子才會認真對待周圍的挑戰,以及敢於面對周圍的挑戰。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

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是孩子正視踏入校園之前的一個基礎,這也是一個適應過程。沒有經過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未來孩子在適應小學學習生活上面可能會有一些難度。

在學校如何與老師和同學相處,一個人如何與周圍的孩子進行合作,有些住宿的孩子如何適應一個人的學習生活,如何應付周圍發生的難過的事情,還有一些細節方面。這些事情都需要孩子自己親自去體驗,才能做到適應。

''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就像鯰魚一樣,當孩子感覺到壓力的時候,孩子就能反擊。在反擊的過程中,孩子必須要克服很多自己以往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這些事情都是都能夠激發孩子的創造性,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和創造性相匹配的,應該是孩子的個性。有些孩子雖然要被迫去面對很多陌生的事情,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陌生的事情,孩子才有了接觸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的機會。

孩子可以利用這些機會,開發自己新的興趣愛好,然後發展成為自己的專長。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一點''刺激'',讓''鯰魚效應''發揮用處

父母應該如何恰當地給予孩子一些''刺激''呢?這裡有三個方法:

自我刺激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一些比較懂事、沒有那麼調皮的孩子。這些孩子之所以害怕接觸一些新的東西,就是因為孩子心裡沒有底,或者是對自己要求不高。這時便需要一個可以增加孩子動力的事物,來增加孩子的動力。

自我激勵即是自我承諾,父母應該協助孩子,與孩子一起制定可行的計劃。讓孩子寫下自我承諾,自我承諾也是可視化的一種過程。孩子以這個承諾為終極目標,一步步完成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的小目標。

"

暑假就要結束了,很多孩子即將開學了,這也意味著很多孩子要上幼兒園了。一到開學季,很多父母抱著孩子、或者牽著孩子的手,一起到幼兒園。一開始,孩子對外面的世界感覺到新奇,幼兒園裡的人和物都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然而,等到父母要離開孩子的時候,孩子就開始大哭大鬧。那種撕心裂肺的哭吼聲,讓人聽了也會難受。

還有的孩子是在上了沒幾天幼兒園之後,便賴在家裡,不願意再去上學了。這種情況,大都是因為孩子適應不了幼兒園裡的環境。

在家裡,孩子是家裡的''小霸王'',幾乎孩子想要什麼,父母都會滿足孩子的需求。然而,在幼兒園裡,每一個小孩子都是平等的,犯了錯誤就要懲罰,做得出色就會有獎勵。孩子的行為舉止受限於學校的規章制度。

不僅如此,在幼兒園,孩子要開始與其他孩子競爭了。隨著年紀的增大,孩子面臨的競爭會越大,腦海中的競爭意識也應該越強才對。

面對孩子死活都不願意去上幼兒園的情況,父母要利用好''鯰魚效應'',給予孩子一定的''刺激'',讓孩子變得更加富有挑戰性和抗挫性。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鯰魚效應''的由來

''鯰魚效應''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想方設法的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

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祕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

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

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

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告訴我們當孩子處於一種安樂的環境下,孩子絲毫感覺不到壓力,也不知道自己即將要面對的巨大挑戰。在外界的刺激下,孩子感受到了壓力,如果不努力反擊,孩子就會變得面臨很大的危險,甚至是不能生存。

所以,孩子就會自己往前跑,直到自己遠離危險。如果危險一直處於孩子的身後,那麼孩子就必須一直跑,這樣才能使自己一直處於一種安全的狀態。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與''鯰魚效應''相關的,還有一個森林狼的管理故事:

在一個小島上有一片荒無人煙的大森林,這自然成了動物的天下。

其中,狼與長頸鹿最多,於是狼群與鹿群共存。但是,由於狼生性凶狠,長頸鹿天生溫順,它們天天都要提心吊膽地逃避著狼群的侵襲。

這時,國家為了保護長頸鹿,就想法把所有的狼都趕走了。結果,長頸鹿沒有了生存危機,於是它們便天天過著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

不久,它們就變成一群胖鹿,之後又變成一群病鹿。這樣一來,鹿群的數量不但沒有擴大,反而縮小了許多。

在迫不得已之下,相關部門只好又將狼帶回了島上,已經習慣了慵懶的鹿群,很快又恢復了勃勃生機。

利用''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綜合競爭力

面對孩子不上幼兒園的現象,有些父母是直接放任孩子的行為,這就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安樂的環境。有些父母深知''鯰魚效應'',拒絕孩子的無理取鬧、大哭大叫。

結果,這兩種類型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便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那麼,善於利用''鯰魚效應''究竟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好處呢?

''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競爭意識

一個安逸的、沒有任何競爭的環境,往往是一個最危險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孩子沒有感覺到危險的到來。一旦危險悄然來到孩子的身邊,孩子便不會擁有對付危險的能力。這也是所謂的''溫水煮青蛙''。

一個危險的環境也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具有競爭性的環境,雖然說幼兒園的環境並沒有太大的競爭性,但是比起家裡這種安逸的環境,幼兒園的競爭性要大大地增加許多。

一個競爭性的環境是父母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有了競爭意識,孩子才會認真對待周圍的挑戰,以及敢於面對周圍的挑戰。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

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是孩子正視踏入校園之前的一個基礎,這也是一個適應過程。沒有經過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未來孩子在適應小學學習生活上面可能會有一些難度。

在學校如何與老師和同學相處,一個人如何與周圍的孩子進行合作,有些住宿的孩子如何適應一個人的學習生活,如何應付周圍發生的難過的事情,還有一些細節方面。這些事情都需要孩子自己親自去體驗,才能做到適應。

''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就像鯰魚一樣,當孩子感覺到壓力的時候,孩子就能反擊。在反擊的過程中,孩子必須要克服很多自己以往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這些事情都是都能夠激發孩子的創造性,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和創造性相匹配的,應該是孩子的個性。有些孩子雖然要被迫去面對很多陌生的事情,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陌生的事情,孩子才有了接觸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的機會。

孩子可以利用這些機會,開發自己新的興趣愛好,然後發展成為自己的專長。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一點''刺激'',讓''鯰魚效應''發揮用處

父母應該如何恰當地給予孩子一些''刺激''呢?這裡有三個方法:

自我刺激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一些比較懂事、沒有那麼調皮的孩子。這些孩子之所以害怕接觸一些新的東西,就是因為孩子心裡沒有底,或者是對自己要求不高。這時便需要一個可以增加孩子動力的事物,來增加孩子的動力。

自我激勵即是自我承諾,父母應該協助孩子,與孩子一起制定可行的計劃。讓孩子寫下自我承諾,自我承諾也是可視化的一種過程。孩子以這個承諾為終極目標,一步步完成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的小目標。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外在刺激法

自我刺激法只能適用於一大部分孩子,而外在刺激法確實可以適用於所有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外物去刺激孩子,讓孩子感覺到壓力或者動力,孩子就能夠自動往前跑。

最基礎、最實用的外在刺激無疑是獎勵和懲罰機制。當孩子觸犯父母的某一些原則時,父母就應該懲罰孩子,讓孩子得到教訓。當孩子做得好時,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獎勵,激勵孩子一直努力奮鬥。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懲罰孩子也是要看場合的。最重要的還是要讓孩子長教訓,不要為了一次懲罰破壞了孩子的尊嚴。獎勵應該多以精神獎勵為主,而不是物質獎勵。

否則,外在刺激可能便會失去它們的作用。

競爭對手刺激法

準確來說,競爭對手刺激法是外在刺激法的一種形式,父母可以為孩子尋找一個優秀的孩子,作為孩子的榜樣。父母讓孩子時刻盯著跑在面前的人,孩子便能夠提升自身的速度。在追逐競爭對手的過程中,孩子也會變得更加優秀。

但是,父母萬萬不能將''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這句話會讓競爭失去了它的意義。父母給孩子傳輸的信息應該是''良性競爭'',而不是''惡性競爭''。

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什麼東西,而不是孩子最終是否超過了某一個人。

人生的道路上,孩子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挑戰,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在負壓情況下前行,而不是在負壓條件下墮落。

"

暑假就要結束了,很多孩子即將開學了,這也意味著很多孩子要上幼兒園了。一到開學季,很多父母抱著孩子、或者牽著孩子的手,一起到幼兒園。一開始,孩子對外面的世界感覺到新奇,幼兒園裡的人和物都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然而,等到父母要離開孩子的時候,孩子就開始大哭大鬧。那種撕心裂肺的哭吼聲,讓人聽了也會難受。

還有的孩子是在上了沒幾天幼兒園之後,便賴在家裡,不願意再去上學了。這種情況,大都是因為孩子適應不了幼兒園裡的環境。

在家裡,孩子是家裡的''小霸王'',幾乎孩子想要什麼,父母都會滿足孩子的需求。然而,在幼兒園裡,每一個小孩子都是平等的,犯了錯誤就要懲罰,做得出色就會有獎勵。孩子的行為舉止受限於學校的規章制度。

不僅如此,在幼兒園,孩子要開始與其他孩子競爭了。隨著年紀的增大,孩子面臨的競爭會越大,腦海中的競爭意識也應該越強才對。

面對孩子死活都不願意去上幼兒園的情況,父母要利用好''鯰魚效應'',給予孩子一定的''刺激'',讓孩子變得更加富有挑戰性和抗挫性。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鯰魚效應''的由來

''鯰魚效應''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想方設法的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

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祕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

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

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

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告訴我們當孩子處於一種安樂的環境下,孩子絲毫感覺不到壓力,也不知道自己即將要面對的巨大挑戰。在外界的刺激下,孩子感受到了壓力,如果不努力反擊,孩子就會變得面臨很大的危險,甚至是不能生存。

所以,孩子就會自己往前跑,直到自己遠離危險。如果危險一直處於孩子的身後,那麼孩子就必須一直跑,這樣才能使自己一直處於一種安全的狀態。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與''鯰魚效應''相關的,還有一個森林狼的管理故事:

在一個小島上有一片荒無人煙的大森林,這自然成了動物的天下。

其中,狼與長頸鹿最多,於是狼群與鹿群共存。但是,由於狼生性凶狠,長頸鹿天生溫順,它們天天都要提心吊膽地逃避著狼群的侵襲。

這時,國家為了保護長頸鹿,就想法把所有的狼都趕走了。結果,長頸鹿沒有了生存危機,於是它們便天天過著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

不久,它們就變成一群胖鹿,之後又變成一群病鹿。這樣一來,鹿群的數量不但沒有擴大,反而縮小了許多。

在迫不得已之下,相關部門只好又將狼帶回了島上,已經習慣了慵懶的鹿群,很快又恢復了勃勃生機。

利用''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綜合競爭力

面對孩子不上幼兒園的現象,有些父母是直接放任孩子的行為,這就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安樂的環境。有些父母深知''鯰魚效應'',拒絕孩子的無理取鬧、大哭大叫。

結果,這兩種類型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便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那麼,善於利用''鯰魚效應''究竟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好處呢?

''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競爭意識

一個安逸的、沒有任何競爭的環境,往往是一個最危險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孩子沒有感覺到危險的到來。一旦危險悄然來到孩子的身邊,孩子便不會擁有對付危險的能力。這也是所謂的''溫水煮青蛙''。

一個危險的環境也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具有競爭性的環境,雖然說幼兒園的環境並沒有太大的競爭性,但是比起家裡這種安逸的環境,幼兒園的競爭性要大大地增加許多。

一個競爭性的環境是父母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有了競爭意識,孩子才會認真對待周圍的挑戰,以及敢於面對周圍的挑戰。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

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是孩子正視踏入校園之前的一個基礎,這也是一個適應過程。沒有經過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未來孩子在適應小學學習生活上面可能會有一些難度。

在學校如何與老師和同學相處,一個人如何與周圍的孩子進行合作,有些住宿的孩子如何適應一個人的學習生活,如何應付周圍發生的難過的事情,還有一些細節方面。這些事情都需要孩子自己親自去體驗,才能做到適應。

''鯰魚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就像鯰魚一樣,當孩子感覺到壓力的時候,孩子就能反擊。在反擊的過程中,孩子必須要克服很多自己以往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這些事情都是都能夠激發孩子的創造性,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和創造性相匹配的,應該是孩子的個性。有些孩子雖然要被迫去面對很多陌生的事情,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陌生的事情,孩子才有了接觸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的機會。

孩子可以利用這些機會,開發自己新的興趣愛好,然後發展成為自己的專長。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一點''刺激'',讓''鯰魚效應''發揮用處

父母應該如何恰當地給予孩子一些''刺激''呢?這裡有三個方法:

自我刺激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一些比較懂事、沒有那麼調皮的孩子。這些孩子之所以害怕接觸一些新的東西,就是因為孩子心裡沒有底,或者是對自己要求不高。這時便需要一個可以增加孩子動力的事物,來增加孩子的動力。

自我激勵即是自我承諾,父母應該協助孩子,與孩子一起制定可行的計劃。讓孩子寫下自我承諾,自我承諾也是可視化的一種過程。孩子以這個承諾為終極目標,一步步完成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的小目標。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外在刺激法

自我刺激法只能適用於一大部分孩子,而外在刺激法確實可以適用於所有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外物去刺激孩子,讓孩子感覺到壓力或者動力,孩子就能夠自動往前跑。

最基礎、最實用的外在刺激無疑是獎勵和懲罰機制。當孩子觸犯父母的某一些原則時,父母就應該懲罰孩子,讓孩子得到教訓。當孩子做得好時,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獎勵,激勵孩子一直努力奮鬥。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懲罰孩子也是要看場合的。最重要的還是要讓孩子長教訓,不要為了一次懲罰破壞了孩子的尊嚴。獎勵應該多以精神獎勵為主,而不是物質獎勵。

否則,外在刺激可能便會失去它們的作用。

競爭對手刺激法

準確來說,競爭對手刺激法是外在刺激法的一種形式,父母可以為孩子尋找一個優秀的孩子,作為孩子的榜樣。父母讓孩子時刻盯著跑在面前的人,孩子便能夠提升自身的速度。在追逐競爭對手的過程中,孩子也會變得更加優秀。

但是,父母萬萬不能將''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這句話會讓競爭失去了它的意義。父母給孩子傳輸的信息應該是''良性競爭'',而不是''惡性競爭''。

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什麼東西,而不是孩子最終是否超過了某一個人。

人生的道路上,孩子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挑戰,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在負壓情況下前行,而不是在負壓條件下墮落。

孩子死活不上幼兒園?家長用“鯰魚效應”,給孩子來點“刺激”

我是奶嘴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