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的助手請求退休,雍正寫了二十個字,那人就一輩子都不想走了

清朝十一個半皇帝,比較靠譜的不到一半,雍正是其中的佼佼者,雍正以後的皇帝,頗有江河日下,一蟹不如一蟹的感覺。而之所以說清朝只有十一個半皇帝,是因為最後一個的情況有點特殊,只能算半個用來湊數。在正史中,雍正並不是什麼刻薄寡恩的鐵面皇帝,而是似乎比其他皇帝更重人情講義氣。比如老十三怡親王胤祥的助手申請退休,雍正寫了二十個字,那人就一輩子都不想走了。雍正挽留大臣的這二十個字要是放在酒桌上用來勸酒,估計一桌十個人得喝趴下八個。

雍正被電視劇演得不苟言笑不近人情,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個寵物迷,尤其喜歡養狗,就連做什麼樣的狗窩、給狗穿什麼樣的衣服,他都要以“聖旨”的形式多次過問知道。至於跟手下的大臣,也經常喝喝酒做做詩,有時候一玩兒就是一天:“每佳時今節,必賜諸王大臣遊燕,泛舟福海,賞花釣魚,竟日乃散。”

胤祥的助手請求退休,雍正寫了二十個字,那人就一輩子都不想走了

多次“宴文武大僚於乾清宮,賦詩飲酒。”當然,雍正的酒飯不是誰都能吃得到的,比如跟他不是一條心的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就只能去吃牢飯,只有老十三胤祥能跟四哥胤禛形影不離無話不談。

說到老十三胤祥,就該提一提他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助手朱軾了(上命怡親王胤祥總理畿輔水利營田,以軾副之)。這位朱軾可不是簡單人物,他在康熙三十二年高中鄉試頭名解元,轉過年來又考中進士進翰林院當了庶吉士。雍正繼位的頭一年,為父親丁憂守制的朱軾被召回京城,當了《聖祖實錄》的總裁,並且馬上分了房子(賜第,誰說雍正小氣?)。

胤祥的助手請求退休,雍正寫了二十個字,那人就一輩子都不想走了

編完《聖祖實錄》,朱軾步步高昇,吏部尚書、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一步一個腳印走向了官場巔峰。朱軾最拿手的本事就是高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所以老十三怡親王胤祥負責京城周邊的農田基本建設的時候,專門挑了他來當助手。但是雍正四年的時候,朱軾的老母親也去世了,這種回家盡孝守制的事情,雍正不能攔著,就下令讓他放下手頭工作連夜趕回去(馳驛回籍),並且給他寫了一封親筆信:“軾事母至孝,但母年八十餘,祿養顯揚,俱無餘憾。當節哀抑慟,護惜此身,為國家出力。”

在親筆寫下慰問信之後,雍正還隨了份子:“賜內帑治喪,敕江西巡撫俟軾至家賜祭。”要是換做一般的奴才,肯定是感激涕零,表示要“先國後家,化悲痛為力量,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但朱軾是個好人好官好兒子,雖然很感動,但是卻堅持回家為母親守孝。其實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是有道理的,試想一個人對父母尚且薄情寡義,與其說他是忠於什麼忠於什麼,還不如說是貪戀權位更恰當。任何一項工作都不是缺了誰就玩兒不轉,但兒子卻絕對只有一雙生身父母。

胤祥的助手請求退休,雍正寫了二十個字,那人就一輩子都不想走了

雍正很通情達理,並沒有搞什麼“奪情”。其實不允許“奪情”,在明朝就有明文規定:“內外大小官員丁憂者,不許保奏奪情起復。”“凡官吏匿喪者,俱發原籍為民。”明朝的張居正曾經主動“被奪情”,結果也被罵慘了。

朱軾為母親守制期滿回任後一直張羅著退休——清朝以前一直是有退休制度的,但要由官員主動提出申請,一般叫“乞骸骨”“請致仕”。很不理解清朝以前的官員是咋想的,覺得自己幹不動了,就主動申請退位讓賢(後面的話不說了)。其實朱軾申請退休的一年才剛剛六十三歲(雍正六年),但他認為自己“年老多病”,應該退休了,就多次打退休報告,還請同樣積勞成疾的胤祥(兩年後病逝)為自己說情。雍正沒辦法,就一次次表揚挽留,但是朱軾鐵了心要走,雍正只好使出殺手鐗,給朱軾寫了一道手敕,不同的史料記載分別是“手詔留之”“內閣傳出上諭”。那道手敕上只有二十個字,看了這二十個字,朱軾啞口無言,從此再也不提退休的事情了(感激涕零,從此不復有退志)。

胤祥的助手請求退休,雍正寫了二十個字,那人就一輩子都不想走了

雍正寫的二十個什麼字有這麼大的殺傷力?其實現在看來,雍正的話也無法辯駁:“爾病如不可醫,朕何忍留;如尚可醫,爾亦何忍言去?”這句話很直白(雍正的上諭和硃批都很直白),就不用翻譯了。但是這句話可以更改幾個字用來勸酒:你若真不能喝,為何上桌?如果能喝,咋就不喝這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