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3、狂歡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3、狂歡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火把節近尾聲時大家互相道別散去,同時到燃盡的火把下面撿木炭回去放在房子外面辟邪。

彝族火把節“玩火”三天三夜

祭火、傳火、送火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3、狂歡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火把節近尾聲時大家互相道別散去,同時到燃盡的火把下面撿木炭回去放在房子外面辟邪。

彝族火把節“玩火”三天三夜

祭火、傳火、送火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3、狂歡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火把節近尾聲時大家互相道別散去,同時到燃盡的火把下面撿木炭回去放在房子外面辟邪。

彝族火把節“玩火”三天三夜

祭火、傳火、送火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在這一天,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彝家的選美: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3、狂歡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火把節近尾聲時大家互相道別散去,同時到燃盡的火把下面撿木炭回去放在房子外面辟邪。

彝族火把節“玩火”三天三夜

祭火、傳火、送火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在這一天,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彝家的選美: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重要活動:彝鄉鬥牛

彝族善養牛也好鬥牛,彝鄉鬥牛已有1000多年曆史。每逢火把節、春節或遇重要喜慶活動,人們便以村或鄉為單位舉行鬥牛比賽。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3、狂歡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火把節近尾聲時大家互相道別散去,同時到燃盡的火把下面撿木炭回去放在房子外面辟邪。

彝族火把節“玩火”三天三夜

祭火、傳火、送火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在這一天,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彝家的選美: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重要活動:彝鄉鬥牛

彝族善養牛也好鬥牛,彝鄉鬥牛已有1000多年曆史。每逢火把節、春節或遇重要喜慶活動,人們便以村或鄉為單位舉行鬥牛比賽。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鬥牛時,先一群一群地鬥,然後留下強者爭奪冠軍。鬥敗一方的主人要給贏的牛掛紅綢,以表祝賀。鬥牛節上還要舉行熱鬧的歌舞活動。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在三絃的伴奏下歡快舞蹈,盡情歌唱。

只限婦女兒童參加的火把節活動

——吉果

“吉果”據說是拔蜂王的意思,這是一項相當於拔蘿蔔和拔河一樣的體育活動,只限於每年的火把節期間舉行,也只限於婦女兒童中開展,一般情況下,大男人不參加此項活動,只有幾個當裁判的男人才能參加。

火把節期間的夜晚,寨中的婦女兒童們相聚在一起,由負責組織“吉果”活動的人點兵點將,分成幾組,再由各組自選出一位大力女士做“蜂王”,“蜂王”雙手抱在事先已栽好的木樁上,其餘參加人員以高矮秩序,排好隊依次抱住“蜂王”,參加人員不下12人。

一切準備就序後,裁判一聲令下,參賽者們就開始拔“蜂王”,以把“蜂王”的手從木樁上拉脫下來為贏,人們紛紛為拔“蜂王”的隊伍加油鼓勁,整個場面熱烈活潑、熱鬧非凡,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最後,根據“蜂王”先後被拉脫的順序,評出“大蜂王”,取得“大蜂王”稱號的女士,總是被大家不斷稱讚。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3、狂歡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火把節近尾聲時大家互相道別散去,同時到燃盡的火把下面撿木炭回去放在房子外面辟邪。

彝族火把節“玩火”三天三夜

祭火、傳火、送火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在這一天,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彝家的選美: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重要活動:彝鄉鬥牛

彝族善養牛也好鬥牛,彝鄉鬥牛已有1000多年曆史。每逢火把節、春節或遇重要喜慶活動,人們便以村或鄉為單位舉行鬥牛比賽。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鬥牛時,先一群一群地鬥,然後留下強者爭奪冠軍。鬥敗一方的主人要給贏的牛掛紅綢,以表祝賀。鬥牛節上還要舉行熱鬧的歌舞活動。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在三絃的伴奏下歡快舞蹈,盡情歌唱。

只限婦女兒童參加的火把節活動

——吉果

“吉果”據說是拔蜂王的意思,這是一項相當於拔蘿蔔和拔河一樣的體育活動,只限於每年的火把節期間舉行,也只限於婦女兒童中開展,一般情況下,大男人不參加此項活動,只有幾個當裁判的男人才能參加。

火把節期間的夜晚,寨中的婦女兒童們相聚在一起,由負責組織“吉果”活動的人點兵點將,分成幾組,再由各組自選出一位大力女士做“蜂王”,“蜂王”雙手抱在事先已栽好的木樁上,其餘參加人員以高矮秩序,排好隊依次抱住“蜂王”,參加人員不下12人。

一切準備就序後,裁判一聲令下,參賽者們就開始拔“蜂王”,以把“蜂王”的手從木樁上拉脫下來為贏,人們紛紛為拔“蜂王”的隊伍加油鼓勁,整個場面熱烈活潑、熱鬧非凡,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最後,根據“蜂王”先後被拉脫的順序,評出“大蜂王”,取得“大蜂王”稱號的女士,總是被大家不斷稱讚。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各地著名的火把節活動

1、楚雄(彝族)火把節

被稱為中國彝族之鄉的楚雄,每年火把節都會出現空前盛世的非凡景象。1981年5月,楚雄彝族自治州將火把節定為州內彝族法定節日,此後每年都在楚雄鹿城舉行歡慶火把節的活動。

白天,人們進行商品貿易,觀看體育比賽,欣賞文藝演出。入夜以後,整個鹿城火樹銀花、人流如潮、火似游龍,人們沉浸在焰火和歌舞的海洋裡,圍住篝火歡歌跳舞,祈福驅邪。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3、狂歡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火把節近尾聲時大家互相道別散去,同時到燃盡的火把下面撿木炭回去放在房子外面辟邪。

彝族火把節“玩火”三天三夜

祭火、傳火、送火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在這一天,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彝家的選美: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重要活動:彝鄉鬥牛

彝族善養牛也好鬥牛,彝鄉鬥牛已有1000多年曆史。每逢火把節、春節或遇重要喜慶活動,人們便以村或鄉為單位舉行鬥牛比賽。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鬥牛時,先一群一群地鬥,然後留下強者爭奪冠軍。鬥敗一方的主人要給贏的牛掛紅綢,以表祝賀。鬥牛節上還要舉行熱鬧的歌舞活動。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在三絃的伴奏下歡快舞蹈,盡情歌唱。

只限婦女兒童參加的火把節活動

——吉果

“吉果”據說是拔蜂王的意思,這是一項相當於拔蘿蔔和拔河一樣的體育活動,只限於每年的火把節期間舉行,也只限於婦女兒童中開展,一般情況下,大男人不參加此項活動,只有幾個當裁判的男人才能參加。

火把節期間的夜晚,寨中的婦女兒童們相聚在一起,由負責組織“吉果”活動的人點兵點將,分成幾組,再由各組自選出一位大力女士做“蜂王”,“蜂王”雙手抱在事先已栽好的木樁上,其餘參加人員以高矮秩序,排好隊依次抱住“蜂王”,參加人員不下12人。

一切準備就序後,裁判一聲令下,參賽者們就開始拔“蜂王”,以把“蜂王”的手從木樁上拉脫下來為贏,人們紛紛為拔“蜂王”的隊伍加油鼓勁,整個場面熱烈活潑、熱鬧非凡,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最後,根據“蜂王”先後被拉脫的順序,評出“大蜂王”,取得“大蜂王”稱號的女士,總是被大家不斷稱讚。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各地著名的火把節活動

1、楚雄(彝族)火把節

被稱為中國彝族之鄉的楚雄,每年火把節都會出現空前盛世的非凡景象。1981年5月,楚雄彝族自治州將火把節定為州內彝族法定節日,此後每年都在楚雄鹿城舉行歡慶火把節的活動。

白天,人們進行商品貿易,觀看體育比賽,欣賞文藝演出。入夜以後,整個鹿城火樹銀花、人流如潮、火似游龍,人們沉浸在焰火和歌舞的海洋裡,圍住篝火歡歌跳舞,祈福驅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石林(彝族)火把節

石林火把節,是人們為紀念一位敢跟天神抗爭的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

節日期間,除傳統的摔跤、鬥牛、大三絃、山歌對唱等彝族特色賽事活動外,遊客還可在多個活動地點耍火把、放孔明燈、觀看露天電影、學習彝族挑花刺繡,還可參觀遊覽書畫藝術展、石展、文博展和古玩藝術展等。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3、狂歡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火把節近尾聲時大家互相道別散去,同時到燃盡的火把下面撿木炭回去放在房子外面辟邪。

彝族火把節“玩火”三天三夜

祭火、傳火、送火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在這一天,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彝家的選美: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重要活動:彝鄉鬥牛

彝族善養牛也好鬥牛,彝鄉鬥牛已有1000多年曆史。每逢火把節、春節或遇重要喜慶活動,人們便以村或鄉為單位舉行鬥牛比賽。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鬥牛時,先一群一群地鬥,然後留下強者爭奪冠軍。鬥敗一方的主人要給贏的牛掛紅綢,以表祝賀。鬥牛節上還要舉行熱鬧的歌舞活動。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在三絃的伴奏下歡快舞蹈,盡情歌唱。

只限婦女兒童參加的火把節活動

——吉果

“吉果”據說是拔蜂王的意思,這是一項相當於拔蘿蔔和拔河一樣的體育活動,只限於每年的火把節期間舉行,也只限於婦女兒童中開展,一般情況下,大男人不參加此項活動,只有幾個當裁判的男人才能參加。

火把節期間的夜晚,寨中的婦女兒童們相聚在一起,由負責組織“吉果”活動的人點兵點將,分成幾組,再由各組自選出一位大力女士做“蜂王”,“蜂王”雙手抱在事先已栽好的木樁上,其餘參加人員以高矮秩序,排好隊依次抱住“蜂王”,參加人員不下12人。

一切準備就序後,裁判一聲令下,參賽者們就開始拔“蜂王”,以把“蜂王”的手從木樁上拉脫下來為贏,人們紛紛為拔“蜂王”的隊伍加油鼓勁,整個場面熱烈活潑、熱鬧非凡,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最後,根據“蜂王”先後被拉脫的順序,評出“大蜂王”,取得“大蜂王”稱號的女士,總是被大家不斷稱讚。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各地著名的火把節活動

1、楚雄(彝族)火把節

被稱為中國彝族之鄉的楚雄,每年火把節都會出現空前盛世的非凡景象。1981年5月,楚雄彝族自治州將火把節定為州內彝族法定節日,此後每年都在楚雄鹿城舉行歡慶火把節的活動。

白天,人們進行商品貿易,觀看體育比賽,欣賞文藝演出。入夜以後,整個鹿城火樹銀花、人流如潮、火似游龍,人們沉浸在焰火和歌舞的海洋裡,圍住篝火歡歌跳舞,祈福驅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石林(彝族)火把節

石林火把節,是人們為紀念一位敢跟天神抗爭的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

節日期間,除傳統的摔跤、鬥牛、大三絃、山歌對唱等彝族特色賽事活動外,遊客還可在多個活動地點耍火把、放孔明燈、觀看露天電影、學習彝族挑花刺繡,還可參觀遊覽書畫藝術展、石展、文博展和古玩藝術展等。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3、彌勒(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的火把節最具特色的要數彌勒市,主要有鬥牛、摔跤、射箭比賽等節目,節日期間,會場無時無處不聚集著許多騎馬的少年和穿鮮豔服裝的彝族姑娘,他們對歌跳舞,圍觀者高歌伴唱,連遠道而來的遊人也感染了節日喜慶的氣氛。夜幕低垂,成千上萬的彝族兒女圍著篝火跳起“大三絃”舞,全部人即刻沉浸在火海、歌海、舞海及花海中。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3、狂歡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火把節近尾聲時大家互相道別散去,同時到燃盡的火把下面撿木炭回去放在房子外面辟邪。

彝族火把節“玩火”三天三夜

祭火、傳火、送火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在這一天,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彝家的選美: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重要活動:彝鄉鬥牛

彝族善養牛也好鬥牛,彝鄉鬥牛已有1000多年曆史。每逢火把節、春節或遇重要喜慶活動,人們便以村或鄉為單位舉行鬥牛比賽。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鬥牛時,先一群一群地鬥,然後留下強者爭奪冠軍。鬥敗一方的主人要給贏的牛掛紅綢,以表祝賀。鬥牛節上還要舉行熱鬧的歌舞活動。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在三絃的伴奏下歡快舞蹈,盡情歌唱。

只限婦女兒童參加的火把節活動

——吉果

“吉果”據說是拔蜂王的意思,這是一項相當於拔蘿蔔和拔河一樣的體育活動,只限於每年的火把節期間舉行,也只限於婦女兒童中開展,一般情況下,大男人不參加此項活動,只有幾個當裁判的男人才能參加。

火把節期間的夜晚,寨中的婦女兒童們相聚在一起,由負責組織“吉果”活動的人點兵點將,分成幾組,再由各組自選出一位大力女士做“蜂王”,“蜂王”雙手抱在事先已栽好的木樁上,其餘參加人員以高矮秩序,排好隊依次抱住“蜂王”,參加人員不下12人。

一切準備就序後,裁判一聲令下,參賽者們就開始拔“蜂王”,以把“蜂王”的手從木樁上拉脫下來為贏,人們紛紛為拔“蜂王”的隊伍加油鼓勁,整個場面熱烈活潑、熱鬧非凡,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最後,根據“蜂王”先後被拉脫的順序,評出“大蜂王”,取得“大蜂王”稱號的女士,總是被大家不斷稱讚。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各地著名的火把節活動

1、楚雄(彝族)火把節

被稱為中國彝族之鄉的楚雄,每年火把節都會出現空前盛世的非凡景象。1981年5月,楚雄彝族自治州將火把節定為州內彝族法定節日,此後每年都在楚雄鹿城舉行歡慶火把節的活動。

白天,人們進行商品貿易,觀看體育比賽,欣賞文藝演出。入夜以後,整個鹿城火樹銀花、人流如潮、火似游龍,人們沉浸在焰火和歌舞的海洋裡,圍住篝火歡歌跳舞,祈福驅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石林(彝族)火把節

石林火把節,是人們為紀念一位敢跟天神抗爭的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

節日期間,除傳統的摔跤、鬥牛、大三絃、山歌對唱等彝族特色賽事活動外,遊客還可在多個活動地點耍火把、放孔明燈、觀看露天電影、學習彝族挑花刺繡,還可參觀遊覽書畫藝術展、石展、文博展和古玩藝術展等。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3、彌勒(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的火把節最具特色的要數彌勒市,主要有鬥牛、摔跤、射箭比賽等節目,節日期間,會場無時無處不聚集著許多騎馬的少年和穿鮮豔服裝的彝族姑娘,他們對歌跳舞,圍觀者高歌伴唱,連遠道而來的遊人也感染了節日喜慶的氣氛。夜幕低垂,成千上萬的彝族兒女圍著篝火跳起“大三絃”舞,全部人即刻沉浸在火海、歌海、舞海及花海中。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吃什麼

傳統節日中的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習俗,也有與節日相關的美食。那火把節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彝族火把節坨坨肉不能少

坨坨肉,彝語稱“烏色色腳”,意思是豬肉塊塊。因其每一塊肉的重量均在二三兩上下,成“坨”狀,故名。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3、狂歡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火把節近尾聲時大家互相道別散去,同時到燃盡的火把下面撿木炭回去放在房子外面辟邪。

彝族火把節“玩火”三天三夜

祭火、傳火、送火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在這一天,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彝家的選美: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重要活動:彝鄉鬥牛

彝族善養牛也好鬥牛,彝鄉鬥牛已有1000多年曆史。每逢火把節、春節或遇重要喜慶活動,人們便以村或鄉為單位舉行鬥牛比賽。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鬥牛時,先一群一群地鬥,然後留下強者爭奪冠軍。鬥敗一方的主人要給贏的牛掛紅綢,以表祝賀。鬥牛節上還要舉行熱鬧的歌舞活動。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在三絃的伴奏下歡快舞蹈,盡情歌唱。

只限婦女兒童參加的火把節活動

——吉果

“吉果”據說是拔蜂王的意思,這是一項相當於拔蘿蔔和拔河一樣的體育活動,只限於每年的火把節期間舉行,也只限於婦女兒童中開展,一般情況下,大男人不參加此項活動,只有幾個當裁判的男人才能參加。

火把節期間的夜晚,寨中的婦女兒童們相聚在一起,由負責組織“吉果”活動的人點兵點將,分成幾組,再由各組自選出一位大力女士做“蜂王”,“蜂王”雙手抱在事先已栽好的木樁上,其餘參加人員以高矮秩序,排好隊依次抱住“蜂王”,參加人員不下12人。

一切準備就序後,裁判一聲令下,參賽者們就開始拔“蜂王”,以把“蜂王”的手從木樁上拉脫下來為贏,人們紛紛為拔“蜂王”的隊伍加油鼓勁,整個場面熱烈活潑、熱鬧非凡,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最後,根據“蜂王”先後被拉脫的順序,評出“大蜂王”,取得“大蜂王”稱號的女士,總是被大家不斷稱讚。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各地著名的火把節活動

1、楚雄(彝族)火把節

被稱為中國彝族之鄉的楚雄,每年火把節都會出現空前盛世的非凡景象。1981年5月,楚雄彝族自治州將火把節定為州內彝族法定節日,此後每年都在楚雄鹿城舉行歡慶火把節的活動。

白天,人們進行商品貿易,觀看體育比賽,欣賞文藝演出。入夜以後,整個鹿城火樹銀花、人流如潮、火似游龍,人們沉浸在焰火和歌舞的海洋裡,圍住篝火歡歌跳舞,祈福驅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石林(彝族)火把節

石林火把節,是人們為紀念一位敢跟天神抗爭的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

節日期間,除傳統的摔跤、鬥牛、大三絃、山歌對唱等彝族特色賽事活動外,遊客還可在多個活動地點耍火把、放孔明燈、觀看露天電影、學習彝族挑花刺繡,還可參觀遊覽書畫藝術展、石展、文博展和古玩藝術展等。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3、彌勒(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的火把節最具特色的要數彌勒市,主要有鬥牛、摔跤、射箭比賽等節目,節日期間,會場無時無處不聚集著許多騎馬的少年和穿鮮豔服裝的彝族姑娘,他們對歌跳舞,圍觀者高歌伴唱,連遠道而來的遊人也感染了節日喜慶的氣氛。夜幕低垂,成千上萬的彝族兒女圍著篝火跳起“大三絃”舞,全部人即刻沉浸在火海、歌海、舞海及花海中。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吃什麼

傳統節日中的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習俗,也有與節日相關的美食。那火把節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彝族火把節坨坨肉不能少

坨坨肉,彝語稱“烏色色腳”,意思是豬肉塊塊。因其每一塊肉的重量均在二三兩上下,成“坨”狀,故名。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原料】:雞、豬、羊、牛活體新鮮瘦肉型為坨坨的肉,木姜子根粉,精鹽,辣椒粉,花椒粉,味精,蒜泥水。

【製作】:

將剛宰殺的雞、豬、羊、牛等鮮肉砍成拳頭般大小的坨坨肉;往一口大鐵鍋裡備好山泉水,並開始加燃火力;把砍成拳頭般大小的坨坨肉倒進鍋內涼水中開始煮;鮮肉在鍋內涼水中煮開時,再加大火力繼續沸煮大約半個小時,之後火力開始減慢(煮牛羊肉時間要延長半至一小時左右)。

煮至血水泡沫全部消盡而肉湯清白後兩三分鐘時,即可撈起坨坨肉放在用竹子編織的簸箕內;在簸箕內趁熱就開始給坨坨肉撒上適量精鹽,攪拌後待湯水滴盡至肉不冷不熱;將坨坨肉分裝在盤子內端上桌食用。

酸菜土豆湯

土豆含有較多澱粉、蛋白質、膠質、檸檬酸、乳酸、鉀鹽等元素,土豆低熱能、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利於減肥。

同時,土豆對輔助治療消化不良、習慣性便祕、神疲乏力、慢性胃痛、關節疼痛、皮膚溼疹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效果,是胃病和心臟病患者的優質保健食品,還可以降糖降脂,美容、抗衰老等。

酸菜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和中的功能。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3、狂歡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火把節近尾聲時大家互相道別散去,同時到燃盡的火把下面撿木炭回去放在房子外面辟邪。

彝族火把節“玩火”三天三夜

祭火、傳火、送火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在這一天,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彝家的選美: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重要活動:彝鄉鬥牛

彝族善養牛也好鬥牛,彝鄉鬥牛已有1000多年曆史。每逢火把節、春節或遇重要喜慶活動,人們便以村或鄉為單位舉行鬥牛比賽。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鬥牛時,先一群一群地鬥,然後留下強者爭奪冠軍。鬥敗一方的主人要給贏的牛掛紅綢,以表祝賀。鬥牛節上還要舉行熱鬧的歌舞活動。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在三絃的伴奏下歡快舞蹈,盡情歌唱。

只限婦女兒童參加的火把節活動

——吉果

“吉果”據說是拔蜂王的意思,這是一項相當於拔蘿蔔和拔河一樣的體育活動,只限於每年的火把節期間舉行,也只限於婦女兒童中開展,一般情況下,大男人不參加此項活動,只有幾個當裁判的男人才能參加。

火把節期間的夜晚,寨中的婦女兒童們相聚在一起,由負責組織“吉果”活動的人點兵點將,分成幾組,再由各組自選出一位大力女士做“蜂王”,“蜂王”雙手抱在事先已栽好的木樁上,其餘參加人員以高矮秩序,排好隊依次抱住“蜂王”,參加人員不下12人。

一切準備就序後,裁判一聲令下,參賽者們就開始拔“蜂王”,以把“蜂王”的手從木樁上拉脫下來為贏,人們紛紛為拔“蜂王”的隊伍加油鼓勁,整個場面熱烈活潑、熱鬧非凡,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最後,根據“蜂王”先後被拉脫的順序,評出“大蜂王”,取得“大蜂王”稱號的女士,總是被大家不斷稱讚。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各地著名的火把節活動

1、楚雄(彝族)火把節

被稱為中國彝族之鄉的楚雄,每年火把節都會出現空前盛世的非凡景象。1981年5月,楚雄彝族自治州將火把節定為州內彝族法定節日,此後每年都在楚雄鹿城舉行歡慶火把節的活動。

白天,人們進行商品貿易,觀看體育比賽,欣賞文藝演出。入夜以後,整個鹿城火樹銀花、人流如潮、火似游龍,人們沉浸在焰火和歌舞的海洋裡,圍住篝火歡歌跳舞,祈福驅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石林(彝族)火把節

石林火把節,是人們為紀念一位敢跟天神抗爭的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

節日期間,除傳統的摔跤、鬥牛、大三絃、山歌對唱等彝族特色賽事活動外,遊客還可在多個活動地點耍火把、放孔明燈、觀看露天電影、學習彝族挑花刺繡,還可參觀遊覽書畫藝術展、石展、文博展和古玩藝術展等。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3、彌勒(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的火把節最具特色的要數彌勒市,主要有鬥牛、摔跤、射箭比賽等節目,節日期間,會場無時無處不聚集著許多騎馬的少年和穿鮮豔服裝的彝族姑娘,他們對歌跳舞,圍觀者高歌伴唱,連遠道而來的遊人也感染了節日喜慶的氣氛。夜幕低垂,成千上萬的彝族兒女圍著篝火跳起“大三絃”舞,全部人即刻沉浸在火海、歌海、舞海及花海中。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吃什麼

傳統節日中的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習俗,也有與節日相關的美食。那火把節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彝族火把節坨坨肉不能少

坨坨肉,彝語稱“烏色色腳”,意思是豬肉塊塊。因其每一塊肉的重量均在二三兩上下,成“坨”狀,故名。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原料】:雞、豬、羊、牛活體新鮮瘦肉型為坨坨的肉,木姜子根粉,精鹽,辣椒粉,花椒粉,味精,蒜泥水。

【製作】:

將剛宰殺的雞、豬、羊、牛等鮮肉砍成拳頭般大小的坨坨肉;往一口大鐵鍋裡備好山泉水,並開始加燃火力;把砍成拳頭般大小的坨坨肉倒進鍋內涼水中開始煮;鮮肉在鍋內涼水中煮開時,再加大火力繼續沸煮大約半個小時,之後火力開始減慢(煮牛羊肉時間要延長半至一小時左右)。

煮至血水泡沫全部消盡而肉湯清白後兩三分鐘時,即可撈起坨坨肉放在用竹子編織的簸箕內;在簸箕內趁熱就開始給坨坨肉撒上適量精鹽,攪拌後待湯水滴盡至肉不冷不熱;將坨坨肉分裝在盤子內端上桌食用。

酸菜土豆湯

土豆含有較多澱粉、蛋白質、膠質、檸檬酸、乳酸、鉀鹽等元素,土豆低熱能、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利於減肥。

同時,土豆對輔助治療消化不良、習慣性便祕、神疲乏力、慢性胃痛、關節疼痛、皮膚溼疹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效果,是胃病和心臟病患者的優質保健食品,還可以降糖降脂,美容、抗衰老等。

酸菜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和中的功能。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原料】:酸菜,土豆,食用鹽,色拉油。

【製作】:酸菜沖洗乾淨;土豆切片後用水泡上備用,否則會變色;取鍋燒油下酸菜,炒出香味時加入鮮湯,燒沸;然後下土豆片煮熟,放味精和鹽即起鍋。湯汁要清澈,酸菜不宜過多;土豆不宜久煮,以煮軟為佳。

苦蕎餅

苦蕎號稱“五穀之王”,苦蕎粉中的膳食纖維可將各種毒素吸附、稀釋、包裹,並促其迅速排出體外,所含的硒在人體內與金屬結合形成一種不穩定的“金屬硒蛋白”複合物,有助於體內有毒物質的排除,素有“淨腸草”的美稱。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3、狂歡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火把節近尾聲時大家互相道別散去,同時到燃盡的火把下面撿木炭回去放在房子外面辟邪。

彝族火把節“玩火”三天三夜

祭火、傳火、送火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在這一天,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彝家的選美: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重要活動:彝鄉鬥牛

彝族善養牛也好鬥牛,彝鄉鬥牛已有1000多年曆史。每逢火把節、春節或遇重要喜慶活動,人們便以村或鄉為單位舉行鬥牛比賽。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鬥牛時,先一群一群地鬥,然後留下強者爭奪冠軍。鬥敗一方的主人要給贏的牛掛紅綢,以表祝賀。鬥牛節上還要舉行熱鬧的歌舞活動。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在三絃的伴奏下歡快舞蹈,盡情歌唱。

只限婦女兒童參加的火把節活動

——吉果

“吉果”據說是拔蜂王的意思,這是一項相當於拔蘿蔔和拔河一樣的體育活動,只限於每年的火把節期間舉行,也只限於婦女兒童中開展,一般情況下,大男人不參加此項活動,只有幾個當裁判的男人才能參加。

火把節期間的夜晚,寨中的婦女兒童們相聚在一起,由負責組織“吉果”活動的人點兵點將,分成幾組,再由各組自選出一位大力女士做“蜂王”,“蜂王”雙手抱在事先已栽好的木樁上,其餘參加人員以高矮秩序,排好隊依次抱住“蜂王”,參加人員不下12人。

一切準備就序後,裁判一聲令下,參賽者們就開始拔“蜂王”,以把“蜂王”的手從木樁上拉脫下來為贏,人們紛紛為拔“蜂王”的隊伍加油鼓勁,整個場面熱烈活潑、熱鬧非凡,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最後,根據“蜂王”先後被拉脫的順序,評出“大蜂王”,取得“大蜂王”稱號的女士,總是被大家不斷稱讚。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各地著名的火把節活動

1、楚雄(彝族)火把節

被稱為中國彝族之鄉的楚雄,每年火把節都會出現空前盛世的非凡景象。1981年5月,楚雄彝族自治州將火把節定為州內彝族法定節日,此後每年都在楚雄鹿城舉行歡慶火把節的活動。

白天,人們進行商品貿易,觀看體育比賽,欣賞文藝演出。入夜以後,整個鹿城火樹銀花、人流如潮、火似游龍,人們沉浸在焰火和歌舞的海洋裡,圍住篝火歡歌跳舞,祈福驅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石林(彝族)火把節

石林火把節,是人們為紀念一位敢跟天神抗爭的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

節日期間,除傳統的摔跤、鬥牛、大三絃、山歌對唱等彝族特色賽事活動外,遊客還可在多個活動地點耍火把、放孔明燈、觀看露天電影、學習彝族挑花刺繡,還可參觀遊覽書畫藝術展、石展、文博展和古玩藝術展等。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3、彌勒(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的火把節最具特色的要數彌勒市,主要有鬥牛、摔跤、射箭比賽等節目,節日期間,會場無時無處不聚集著許多騎馬的少年和穿鮮豔服裝的彝族姑娘,他們對歌跳舞,圍觀者高歌伴唱,連遠道而來的遊人也感染了節日喜慶的氣氛。夜幕低垂,成千上萬的彝族兒女圍著篝火跳起“大三絃”舞,全部人即刻沉浸在火海、歌海、舞海及花海中。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吃什麼

傳統節日中的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習俗,也有與節日相關的美食。那火把節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彝族火把節坨坨肉不能少

坨坨肉,彝語稱“烏色色腳”,意思是豬肉塊塊。因其每一塊肉的重量均在二三兩上下,成“坨”狀,故名。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原料】:雞、豬、羊、牛活體新鮮瘦肉型為坨坨的肉,木姜子根粉,精鹽,辣椒粉,花椒粉,味精,蒜泥水。

【製作】:

將剛宰殺的雞、豬、羊、牛等鮮肉砍成拳頭般大小的坨坨肉;往一口大鐵鍋裡備好山泉水,並開始加燃火力;把砍成拳頭般大小的坨坨肉倒進鍋內涼水中開始煮;鮮肉在鍋內涼水中煮開時,再加大火力繼續沸煮大約半個小時,之後火力開始減慢(煮牛羊肉時間要延長半至一小時左右)。

煮至血水泡沫全部消盡而肉湯清白後兩三分鐘時,即可撈起坨坨肉放在用竹子編織的簸箕內;在簸箕內趁熱就開始給坨坨肉撒上適量精鹽,攪拌後待湯水滴盡至肉不冷不熱;將坨坨肉分裝在盤子內端上桌食用。

酸菜土豆湯

土豆含有較多澱粉、蛋白質、膠質、檸檬酸、乳酸、鉀鹽等元素,土豆低熱能、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利於減肥。

同時,土豆對輔助治療消化不良、習慣性便祕、神疲乏力、慢性胃痛、關節疼痛、皮膚溼疹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效果,是胃病和心臟病患者的優質保健食品,還可以降糖降脂,美容、抗衰老等。

酸菜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和中的功能。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原料】:酸菜,土豆,食用鹽,色拉油。

【製作】:酸菜沖洗乾淨;土豆切片後用水泡上備用,否則會變色;取鍋燒油下酸菜,炒出香味時加入鮮湯,燒沸;然後下土豆片煮熟,放味精和鹽即起鍋。湯汁要清澈,酸菜不宜過多;土豆不宜久煮,以煮軟為佳。

苦蕎餅

苦蕎號稱“五穀之王”,苦蕎粉中的膳食纖維可將各種毒素吸附、稀釋、包裹,並促其迅速排出體外,所含的硒在人體內與金屬結合形成一種不穩定的“金屬硒蛋白”複合物,有助於體內有毒物質的排除,素有“淨腸草”的美稱。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原料】:苦蕎200克,自發粉100克,雞蛋2個,白糖適量,安琪酵母4克,水適量。

【製作】:苦蕎200克,自發粉100克;將雞蛋、白糖、酵母放入麵粉;逐漸加水,不要一次加多了慢慢加,調到用筷子挑起來掛糊;炒鍋刷油,火力不宜過大;麵餅上起泡變色,翻面;兩面烙黃即可。

洋芋湯

洋芋湯有著湯濃、鮮甜的特點,有利尿、健脾開胃,預防高脂血症、便祕等功效。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3、狂歡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火把節近尾聲時大家互相道別散去,同時到燃盡的火把下面撿木炭回去放在房子外面辟邪。

彝族火把節“玩火”三天三夜

祭火、傳火、送火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在這一天,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彝家的選美: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重要活動:彝鄉鬥牛

彝族善養牛也好鬥牛,彝鄉鬥牛已有1000多年曆史。每逢火把節、春節或遇重要喜慶活動,人們便以村或鄉為單位舉行鬥牛比賽。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鬥牛時,先一群一群地鬥,然後留下強者爭奪冠軍。鬥敗一方的主人要給贏的牛掛紅綢,以表祝賀。鬥牛節上還要舉行熱鬧的歌舞活動。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在三絃的伴奏下歡快舞蹈,盡情歌唱。

只限婦女兒童參加的火把節活動

——吉果

“吉果”據說是拔蜂王的意思,這是一項相當於拔蘿蔔和拔河一樣的體育活動,只限於每年的火把節期間舉行,也只限於婦女兒童中開展,一般情況下,大男人不參加此項活動,只有幾個當裁判的男人才能參加。

火把節期間的夜晚,寨中的婦女兒童們相聚在一起,由負責組織“吉果”活動的人點兵點將,分成幾組,再由各組自選出一位大力女士做“蜂王”,“蜂王”雙手抱在事先已栽好的木樁上,其餘參加人員以高矮秩序,排好隊依次抱住“蜂王”,參加人員不下12人。

一切準備就序後,裁判一聲令下,參賽者們就開始拔“蜂王”,以把“蜂王”的手從木樁上拉脫下來為贏,人們紛紛為拔“蜂王”的隊伍加油鼓勁,整個場面熱烈活潑、熱鬧非凡,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最後,根據“蜂王”先後被拉脫的順序,評出“大蜂王”,取得“大蜂王”稱號的女士,總是被大家不斷稱讚。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各地著名的火把節活動

1、楚雄(彝族)火把節

被稱為中國彝族之鄉的楚雄,每年火把節都會出現空前盛世的非凡景象。1981年5月,楚雄彝族自治州將火把節定為州內彝族法定節日,此後每年都在楚雄鹿城舉行歡慶火把節的活動。

白天,人們進行商品貿易,觀看體育比賽,欣賞文藝演出。入夜以後,整個鹿城火樹銀花、人流如潮、火似游龍,人們沉浸在焰火和歌舞的海洋裡,圍住篝火歡歌跳舞,祈福驅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石林(彝族)火把節

石林火把節,是人們為紀念一位敢跟天神抗爭的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

節日期間,除傳統的摔跤、鬥牛、大三絃、山歌對唱等彝族特色賽事活動外,遊客還可在多個活動地點耍火把、放孔明燈、觀看露天電影、學習彝族挑花刺繡,還可參觀遊覽書畫藝術展、石展、文博展和古玩藝術展等。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3、彌勒(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的火把節最具特色的要數彌勒市,主要有鬥牛、摔跤、射箭比賽等節目,節日期間,會場無時無處不聚集著許多騎馬的少年和穿鮮豔服裝的彝族姑娘,他們對歌跳舞,圍觀者高歌伴唱,連遠道而來的遊人也感染了節日喜慶的氣氛。夜幕低垂,成千上萬的彝族兒女圍著篝火跳起“大三絃”舞,全部人即刻沉浸在火海、歌海、舞海及花海中。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吃什麼

傳統節日中的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習俗,也有與節日相關的美食。那火把節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彝族火把節坨坨肉不能少

坨坨肉,彝語稱“烏色色腳”,意思是豬肉塊塊。因其每一塊肉的重量均在二三兩上下,成“坨”狀,故名。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原料】:雞、豬、羊、牛活體新鮮瘦肉型為坨坨的肉,木姜子根粉,精鹽,辣椒粉,花椒粉,味精,蒜泥水。

【製作】:

將剛宰殺的雞、豬、羊、牛等鮮肉砍成拳頭般大小的坨坨肉;往一口大鐵鍋裡備好山泉水,並開始加燃火力;把砍成拳頭般大小的坨坨肉倒進鍋內涼水中開始煮;鮮肉在鍋內涼水中煮開時,再加大火力繼續沸煮大約半個小時,之後火力開始減慢(煮牛羊肉時間要延長半至一小時左右)。

煮至血水泡沫全部消盡而肉湯清白後兩三分鐘時,即可撈起坨坨肉放在用竹子編織的簸箕內;在簸箕內趁熱就開始給坨坨肉撒上適量精鹽,攪拌後待湯水滴盡至肉不冷不熱;將坨坨肉分裝在盤子內端上桌食用。

酸菜土豆湯

土豆含有較多澱粉、蛋白質、膠質、檸檬酸、乳酸、鉀鹽等元素,土豆低熱能、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利於減肥。

同時,土豆對輔助治療消化不良、習慣性便祕、神疲乏力、慢性胃痛、關節疼痛、皮膚溼疹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效果,是胃病和心臟病患者的優質保健食品,還可以降糖降脂,美容、抗衰老等。

酸菜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和中的功能。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原料】:酸菜,土豆,食用鹽,色拉油。

【製作】:酸菜沖洗乾淨;土豆切片後用水泡上備用,否則會變色;取鍋燒油下酸菜,炒出香味時加入鮮湯,燒沸;然後下土豆片煮熟,放味精和鹽即起鍋。湯汁要清澈,酸菜不宜過多;土豆不宜久煮,以煮軟為佳。

苦蕎餅

苦蕎號稱“五穀之王”,苦蕎粉中的膳食纖維可將各種毒素吸附、稀釋、包裹,並促其迅速排出體外,所含的硒在人體內與金屬結合形成一種不穩定的“金屬硒蛋白”複合物,有助於體內有毒物質的排除,素有“淨腸草”的美稱。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原料】:苦蕎200克,自發粉100克,雞蛋2個,白糖適量,安琪酵母4克,水適量。

【製作】:苦蕎200克,自發粉100克;將雞蛋、白糖、酵母放入麵粉;逐漸加水,不要一次加多了慢慢加,調到用筷子挑起來掛糊;炒鍋刷油,火力不宜過大;麵餅上起泡變色,翻面;兩面烙黃即可。

洋芋湯

洋芋湯有著湯濃、鮮甜的特點,有利尿、健脾開胃,預防高脂血症、便祕等功效。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原料】:番茄300克,洋芋(黃皮)300克,植物油35克,鹽4克,白砂糖2克,味精3克,黃酒5克,大蔥5克。

【製作】:將西紅柿洗淨後切去蒂,再剖開,切成6—8片待用;洋芋洗淨後削皮,再切成條狀;將炒鍋置於旺火加熱,倒入食油燒至八成熱時,倒入西紅柿煸炒,再放入紹酒、精鹽、糖,煸炒至西紅柿酥爛,放入適量鮮湯,再推入洋芋,煮至洋芋熟,加入味精,撒上蔥花,即可盛裝湯盤上桌。

"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迴節。“星迴”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1

火把節: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祿勸縣誌》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迴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迴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陸次雲在《峒溪縣誌》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這些記載,不僅表明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2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舉行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稍有不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

火把節的來歷

(各民族傳說)

火把節起源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很多,講的都是發生在各地的歷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對於火把節的目的和性質,有著祈求豐產,除惡務盡,祭弔先賢等諸多說法,但其本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即對火的崇拜。

納西族:老天將出招救蒼生

天神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出一位年老的天將要將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揹著一個稍大點的孩子,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問方知揹著的是侄子,牽著的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美德感動,不忍加害於他們,便將燒燬人間的消息告訴給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天神看到便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拉祜族:慶祝惡人之死

傳說在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

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生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白族:紀念聰慧忠貞的白潔夫人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對火的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而在白族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中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大力士點火燒蟲

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阿體拉巴有急事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以鐵餅為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民俗活動

火把節是雲南許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民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

豎火把、點火把、狂歡


1、豎火把

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來的松樹製作而成。費用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負擔。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點火把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杆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3、狂歡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裡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火把節近尾聲時大家互相道別散去,同時到燃盡的火把下面撿木炭回去放在房子外面辟邪。

彝族火把節“玩火”三天三夜

祭火、傳火、送火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在這一天,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彝家的選美: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的重要活動:彝鄉鬥牛

彝族善養牛也好鬥牛,彝鄉鬥牛已有1000多年曆史。每逢火把節、春節或遇重要喜慶活動,人們便以村或鄉為單位舉行鬥牛比賽。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鬥牛時,先一群一群地鬥,然後留下強者爭奪冠軍。鬥敗一方的主人要給贏的牛掛紅綢,以表祝賀。鬥牛節上還要舉行熱鬧的歌舞活動。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在三絃的伴奏下歡快舞蹈,盡情歌唱。

只限婦女兒童參加的火把節活動

——吉果

“吉果”據說是拔蜂王的意思,這是一項相當於拔蘿蔔和拔河一樣的體育活動,只限於每年的火把節期間舉行,也只限於婦女兒童中開展,一般情況下,大男人不參加此項活動,只有幾個當裁判的男人才能參加。

火把節期間的夜晚,寨中的婦女兒童們相聚在一起,由負責組織“吉果”活動的人點兵點將,分成幾組,再由各組自選出一位大力女士做“蜂王”,“蜂王”雙手抱在事先已栽好的木樁上,其餘參加人員以高矮秩序,排好隊依次抱住“蜂王”,參加人員不下12人。

一切準備就序後,裁判一聲令下,參賽者們就開始拔“蜂王”,以把“蜂王”的手從木樁上拉脫下來為贏,人們紛紛為拔“蜂王”的隊伍加油鼓勁,整個場面熱烈活潑、熱鬧非凡,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最後,根據“蜂王”先後被拉脫的順序,評出“大蜂王”,取得“大蜂王”稱號的女士,總是被大家不斷稱讚。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彝族各地著名的火把節活動

1、楚雄(彝族)火把節

被稱為中國彝族之鄉的楚雄,每年火把節都會出現空前盛世的非凡景象。1981年5月,楚雄彝族自治州將火把節定為州內彝族法定節日,此後每年都在楚雄鹿城舉行歡慶火把節的活動。

白天,人們進行商品貿易,觀看體育比賽,欣賞文藝演出。入夜以後,整個鹿城火樹銀花、人流如潮、火似游龍,人們沉浸在焰火和歌舞的海洋裡,圍住篝火歡歌跳舞,祈福驅邪。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2、石林(彝族)火把節

石林火把節,是人們為紀念一位敢跟天神抗爭的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

節日期間,除傳統的摔跤、鬥牛、大三絃、山歌對唱等彝族特色賽事活動外,遊客還可在多個活動地點耍火把、放孔明燈、觀看露天電影、學習彝族挑花刺繡,還可參觀遊覽書畫藝術展、石展、文博展和古玩藝術展等。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3、彌勒(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的火把節最具特色的要數彌勒市,主要有鬥牛、摔跤、射箭比賽等節目,節日期間,會場無時無處不聚集著許多騎馬的少年和穿鮮豔服裝的彝族姑娘,他們對歌跳舞,圍觀者高歌伴唱,連遠道而來的遊人也感染了節日喜慶的氣氛。夜幕低垂,成千上萬的彝族兒女圍著篝火跳起“大三絃”舞,全部人即刻沉浸在火海、歌海、舞海及花海中。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火把節吃什麼

傳統節日中的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習俗,也有與節日相關的美食。那火把節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彝族火把節坨坨肉不能少

坨坨肉,彝語稱“烏色色腳”,意思是豬肉塊塊。因其每一塊肉的重量均在二三兩上下,成“坨”狀,故名。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原料】:雞、豬、羊、牛活體新鮮瘦肉型為坨坨的肉,木姜子根粉,精鹽,辣椒粉,花椒粉,味精,蒜泥水。

【製作】:

將剛宰殺的雞、豬、羊、牛等鮮肉砍成拳頭般大小的坨坨肉;往一口大鐵鍋裡備好山泉水,並開始加燃火力;把砍成拳頭般大小的坨坨肉倒進鍋內涼水中開始煮;鮮肉在鍋內涼水中煮開時,再加大火力繼續沸煮大約半個小時,之後火力開始減慢(煮牛羊肉時間要延長半至一小時左右)。

煮至血水泡沫全部消盡而肉湯清白後兩三分鐘時,即可撈起坨坨肉放在用竹子編織的簸箕內;在簸箕內趁熱就開始給坨坨肉撒上適量精鹽,攪拌後待湯水滴盡至肉不冷不熱;將坨坨肉分裝在盤子內端上桌食用。

酸菜土豆湯

土豆含有較多澱粉、蛋白質、膠質、檸檬酸、乳酸、鉀鹽等元素,土豆低熱能、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利於減肥。

同時,土豆對輔助治療消化不良、習慣性便祕、神疲乏力、慢性胃痛、關節疼痛、皮膚溼疹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效果,是胃病和心臟病患者的優質保健食品,還可以降糖降脂,美容、抗衰老等。

酸菜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和中的功能。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原料】:酸菜,土豆,食用鹽,色拉油。

【製作】:酸菜沖洗乾淨;土豆切片後用水泡上備用,否則會變色;取鍋燒油下酸菜,炒出香味時加入鮮湯,燒沸;然後下土豆片煮熟,放味精和鹽即起鍋。湯汁要清澈,酸菜不宜過多;土豆不宜久煮,以煮軟為佳。

苦蕎餅

苦蕎號稱“五穀之王”,苦蕎粉中的膳食纖維可將各種毒素吸附、稀釋、包裹,並促其迅速排出體外,所含的硒在人體內與金屬結合形成一種不穩定的“金屬硒蛋白”複合物,有助於體內有毒物質的排除,素有“淨腸草”的美稱。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原料】:苦蕎200克,自發粉100克,雞蛋2個,白糖適量,安琪酵母4克,水適量。

【製作】:苦蕎200克,自發粉100克;將雞蛋、白糖、酵母放入麵粉;逐漸加水,不要一次加多了慢慢加,調到用筷子挑起來掛糊;炒鍋刷油,火力不宜過大;麵餅上起泡變色,翻面;兩面烙黃即可。

洋芋湯

洋芋湯有著湯濃、鮮甜的特點,有利尿、健脾開胃,預防高脂血症、便祕等功效。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原料】:番茄300克,洋芋(黃皮)300克,植物油35克,鹽4克,白砂糖2克,味精3克,黃酒5克,大蔥5克。

【製作】:將西紅柿洗淨後切去蒂,再剖開,切成6—8片待用;洋芋洗淨後削皮,再切成條狀;將炒鍋置於旺火加熱,倒入食油燒至八成熱時,倒入西紅柿煸炒,再放入紹酒、精鹽、糖,煸炒至西紅柿酥爛,放入適量鮮湯,再推入洋芋,煮至洋芋熟,加入味精,撒上蔥花,即可盛裝湯盤上桌。

知文化 |“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

科普文往期回顧

點擊下面鏈接查看↓

知節氣 | 今日大暑

知節氣 | 今日小暑

知文化 | 端午節有20多個“暱稱”?!這些知識打賭你不知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