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

開學就要求留級?

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還真就發生了。開學第一天,一位中學教導主任吐槽,十幾位初三學生的家長拿著醫院開具的抑鬱症診斷書,要求學校給孩子留級。

"

開學就要求留級?

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還真就發生了。開學第一天,一位中學教導主任吐槽,十幾位初三學生的家長拿著醫院開具的抑鬱症診斷書,要求學校給孩子留級。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心理學博士駱宏表示,這所學校雖然不在杭州,但事實是真實存在的,青少年抑鬱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

抑鬱,這個似乎離我們很遙遠的詞,再次給家長們敲起了響鐘。

01、抑鬱不是矯情

前不久,一名大學生小徐疑似因網貸跳樓自殺了。

“當你們看到這個的時候,我應該已經走了,走之前我會跟一些人通通話,或許就不會孤獨地離開。”這是小徐的好友收到他的最後一條信息。

隨後,小徐的遺書也被曝光,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家人,看後讓人唏噓不已。而就在他跳樓之後的第二天,家人還接到了網貸公司的催債電話。

"

開學就要求留級?

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還真就發生了。開學第一天,一位中學教導主任吐槽,十幾位初三學生的家長拿著醫院開具的抑鬱症診斷書,要求學校給孩子留級。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心理學博士駱宏表示,這所學校雖然不在杭州,但事實是真實存在的,青少年抑鬱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

抑鬱,這個似乎離我們很遙遠的詞,再次給家長們敲起了響鐘。

01、抑鬱不是矯情

前不久,一名大學生小徐疑似因網貸跳樓自殺了。

“當你們看到這個的時候,我應該已經走了,走之前我會跟一些人通通話,或許就不會孤獨地離開。”這是小徐的好友收到他的最後一條信息。

隨後,小徐的遺書也被曝光,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家人,看後讓人唏噓不已。而就在他跳樓之後的第二天,家人還接到了網貸公司的催債電話。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家人表示,小徐平時有壓力都是自己扛,不太願意和家人說。他們之前也並不清楚孩子有抑鬱的情況。

學生、抑鬱、自殺……最近幾年,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

2018年12月,雲南女大學生張某因為網貸了兩萬,無力償還,最後在壓力下抑鬱自殺;

19歲女生患抑鬱症,跳樓4次自殺未遂;

武漢大四學生跳樓自殺……

在為他們惋惜的時候,或許大多數人都不太理解,為什麼出了自己無力承擔的事情,不能跟家人坦誠相待、或找別人傾訴,而要選擇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其實,遺書道出了他們的心聲:“我好像抑鬱了,不願和別人交流,想一個人呆著。我害怕面對眼前的一切,甚至害怕活著。我想要解脫,想要靈魂的自由。”

我們總覺得抑鬱症離我們很遙遠,或者覺得學生群體根本就不存在壓力。事實上,抑鬱症離年輕人非常近。

"

開學就要求留級?

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還真就發生了。開學第一天,一位中學教導主任吐槽,十幾位初三學生的家長拿著醫院開具的抑鬱症診斷書,要求學校給孩子留級。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心理學博士駱宏表示,這所學校雖然不在杭州,但事實是真實存在的,青少年抑鬱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

抑鬱,這個似乎離我們很遙遠的詞,再次給家長們敲起了響鐘。

01、抑鬱不是矯情

前不久,一名大學生小徐疑似因網貸跳樓自殺了。

“當你們看到這個的時候,我應該已經走了,走之前我會跟一些人通通話,或許就不會孤獨地離開。”這是小徐的好友收到他的最後一條信息。

隨後,小徐的遺書也被曝光,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家人,看後讓人唏噓不已。而就在他跳樓之後的第二天,家人還接到了網貸公司的催債電話。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家人表示,小徐平時有壓力都是自己扛,不太願意和家人說。他們之前也並不清楚孩子有抑鬱的情況。

學生、抑鬱、自殺……最近幾年,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

2018年12月,雲南女大學生張某因為網貸了兩萬,無力償還,最後在壓力下抑鬱自殺;

19歲女生患抑鬱症,跳樓4次自殺未遂;

武漢大四學生跳樓自殺……

在為他們惋惜的時候,或許大多數人都不太理解,為什麼出了自己無力承擔的事情,不能跟家人坦誠相待、或找別人傾訴,而要選擇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其實,遺書道出了他們的心聲:“我好像抑鬱了,不願和別人交流,想一個人呆著。我害怕面對眼前的一切,甚至害怕活著。我想要解脫,想要靈魂的自由。”

我們總覺得抑鬱症離我們很遙遠,或者覺得學生群體根本就不存在壓力。事實上,抑鬱症離年輕人非常近。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02.抑鬱症離我們到底有多近?

眾所周知,9月10日是教師節,但其實,這一天還是世界預防自殺日。從2003年設立起,今年已經是第17個世界預防自殺日了。

早先,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抑鬱患者達3.5億人,每年因抑鬱自殺的死亡人數高達100萬。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僅次於心臟病。

國內的數據也不樂觀,據相關媒體報道,中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其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鬱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20歲至30歲的人群精神壓力最高,而且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年輕化。

抑鬱症,越來越讓人無法忽視。

可是,卻有許多人卻依舊沒有意識到抑鬱症的危害。許多自殺孩子的父母,事前甚至並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經抑鬱了,更別提去諮詢心理師,進行相關治療了。

《小歡喜》中,生活在母親宋倩高壓之下的英子,極度想擺脫母親的控制。她站在橋欄杆上那句撕心裂肺的吶喊:“我就是想逃離你”,宣洩出了一直想要抗爭,或又無果的壓抑。

而當她被救下之後,喃喃地問了一句:“我是不是有病啊?”這才讓父母意識到她的不對勁,最終經過醫生確診之後發現,她已經得了中度抑鬱。

"

開學就要求留級?

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還真就發生了。開學第一天,一位中學教導主任吐槽,十幾位初三學生的家長拿著醫院開具的抑鬱症診斷書,要求學校給孩子留級。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心理學博士駱宏表示,這所學校雖然不在杭州,但事實是真實存在的,青少年抑鬱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

抑鬱,這個似乎離我們很遙遠的詞,再次給家長們敲起了響鐘。

01、抑鬱不是矯情

前不久,一名大學生小徐疑似因網貸跳樓自殺了。

“當你們看到這個的時候,我應該已經走了,走之前我會跟一些人通通話,或許就不會孤獨地離開。”這是小徐的好友收到他的最後一條信息。

隨後,小徐的遺書也被曝光,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家人,看後讓人唏噓不已。而就在他跳樓之後的第二天,家人還接到了網貸公司的催債電話。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家人表示,小徐平時有壓力都是自己扛,不太願意和家人說。他們之前也並不清楚孩子有抑鬱的情況。

學生、抑鬱、自殺……最近幾年,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

2018年12月,雲南女大學生張某因為網貸了兩萬,無力償還,最後在壓力下抑鬱自殺;

19歲女生患抑鬱症,跳樓4次自殺未遂;

武漢大四學生跳樓自殺……

在為他們惋惜的時候,或許大多數人都不太理解,為什麼出了自己無力承擔的事情,不能跟家人坦誠相待、或找別人傾訴,而要選擇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其實,遺書道出了他們的心聲:“我好像抑鬱了,不願和別人交流,想一個人呆著。我害怕面對眼前的一切,甚至害怕活著。我想要解脫,想要靈魂的自由。”

我們總覺得抑鬱症離我們很遙遠,或者覺得學生群體根本就不存在壓力。事實上,抑鬱症離年輕人非常近。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02.抑鬱症離我們到底有多近?

眾所周知,9月10日是教師節,但其實,這一天還是世界預防自殺日。從2003年設立起,今年已經是第17個世界預防自殺日了。

早先,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抑鬱患者達3.5億人,每年因抑鬱自殺的死亡人數高達100萬。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僅次於心臟病。

國內的數據也不樂觀,據相關媒體報道,中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其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鬱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20歲至30歲的人群精神壓力最高,而且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年輕化。

抑鬱症,越來越讓人無法忽視。

可是,卻有許多人卻依舊沒有意識到抑鬱症的危害。許多自殺孩子的父母,事前甚至並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經抑鬱了,更別提去諮詢心理師,進行相關治療了。

《小歡喜》中,生活在母親宋倩高壓之下的英子,極度想擺脫母親的控制。她站在橋欄杆上那句撕心裂肺的吶喊:“我就是想逃離你”,宣洩出了一直想要抗爭,或又無果的壓抑。

而當她被救下之後,喃喃地問了一句:“我是不是有病啊?”這才讓父母意識到她的不對勁,最終經過醫生確診之後發現,她已經得了中度抑鬱。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除了被家人忽略之外,還有的人即使意識到自己已經抑鬱了,也很少主動去諮詢治療。這又是為什麼呢?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抑鬱症患者最不想聽到別人對他(她)說什麼?

其中獲得高讚的一個回答是:最不想聽到別人說,你要多找人聊天、把自己關在黑暗裡只會越來越差,等等 。

他說,這些話其實對有抑鬱症的人來說,不但沒什麼用,反而會讓他們反感。因為抑鬱的人已經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也沒有傾訴的慾望。光活著已經耗費了最大的力氣,又談何走出去?

那麼,追根溯源,到底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會抑鬱呢?

03、是誰關上了那扇“門”

抑鬱,並不是一兩天就能形成的。就像冰山理論: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那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被藏在了深處。而這冰山,是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

  • 缺乏溝通、宣洩的渠道

曾經有網友在文章後面留言,說自己成績很優秀,但是父母還是逼著他一定要考全年級第一,他覺得沒有盼頭,甚至想到了死。

有人勸慰說,為什麼不跟父母好好聊一聊呢?

他回覆說,如果能聊就好了。每次只要他提到學習之外的事情,父母都會粗暴地打斷,然後讓他別想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好好學習……

事實上,許多抑鬱的人,都曾想過要將自己的不滿和壓力發洩出來,卻被別人無情地堵回去了:“小孩子有什麼壓力”、“你也太矯情了吧”。

於是,他們只能選擇繼續隱忍,把自己鎖在黑暗裡忍受煎熬。

"

開學就要求留級?

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還真就發生了。開學第一天,一位中學教導主任吐槽,十幾位初三學生的家長拿著醫院開具的抑鬱症診斷書,要求學校給孩子留級。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心理學博士駱宏表示,這所學校雖然不在杭州,但事實是真實存在的,青少年抑鬱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

抑鬱,這個似乎離我們很遙遠的詞,再次給家長們敲起了響鐘。

01、抑鬱不是矯情

前不久,一名大學生小徐疑似因網貸跳樓自殺了。

“當你們看到這個的時候,我應該已經走了,走之前我會跟一些人通通話,或許就不會孤獨地離開。”這是小徐的好友收到他的最後一條信息。

隨後,小徐的遺書也被曝光,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家人,看後讓人唏噓不已。而就在他跳樓之後的第二天,家人還接到了網貸公司的催債電話。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家人表示,小徐平時有壓力都是自己扛,不太願意和家人說。他們之前也並不清楚孩子有抑鬱的情況。

學生、抑鬱、自殺……最近幾年,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

2018年12月,雲南女大學生張某因為網貸了兩萬,無力償還,最後在壓力下抑鬱自殺;

19歲女生患抑鬱症,跳樓4次自殺未遂;

武漢大四學生跳樓自殺……

在為他們惋惜的時候,或許大多數人都不太理解,為什麼出了自己無力承擔的事情,不能跟家人坦誠相待、或找別人傾訴,而要選擇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其實,遺書道出了他們的心聲:“我好像抑鬱了,不願和別人交流,想一個人呆著。我害怕面對眼前的一切,甚至害怕活著。我想要解脫,想要靈魂的自由。”

我們總覺得抑鬱症離我們很遙遠,或者覺得學生群體根本就不存在壓力。事實上,抑鬱症離年輕人非常近。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02.抑鬱症離我們到底有多近?

眾所周知,9月10日是教師節,但其實,這一天還是世界預防自殺日。從2003年設立起,今年已經是第17個世界預防自殺日了。

早先,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抑鬱患者達3.5億人,每年因抑鬱自殺的死亡人數高達100萬。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僅次於心臟病。

國內的數據也不樂觀,據相關媒體報道,中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其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鬱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20歲至30歲的人群精神壓力最高,而且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年輕化。

抑鬱症,越來越讓人無法忽視。

可是,卻有許多人卻依舊沒有意識到抑鬱症的危害。許多自殺孩子的父母,事前甚至並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經抑鬱了,更別提去諮詢心理師,進行相關治療了。

《小歡喜》中,生活在母親宋倩高壓之下的英子,極度想擺脫母親的控制。她站在橋欄杆上那句撕心裂肺的吶喊:“我就是想逃離你”,宣洩出了一直想要抗爭,或又無果的壓抑。

而當她被救下之後,喃喃地問了一句:“我是不是有病啊?”這才讓父母意識到她的不對勁,最終經過醫生確診之後發現,她已經得了中度抑鬱。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除了被家人忽略之外,還有的人即使意識到自己已經抑鬱了,也很少主動去諮詢治療。這又是為什麼呢?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抑鬱症患者最不想聽到別人對他(她)說什麼?

其中獲得高讚的一個回答是:最不想聽到別人說,你要多找人聊天、把自己關在黑暗裡只會越來越差,等等 。

他說,這些話其實對有抑鬱症的人來說,不但沒什麼用,反而會讓他們反感。因為抑鬱的人已經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也沒有傾訴的慾望。光活著已經耗費了最大的力氣,又談何走出去?

那麼,追根溯源,到底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會抑鬱呢?

03、是誰關上了那扇“門”

抑鬱,並不是一兩天就能形成的。就像冰山理論: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那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被藏在了深處。而這冰山,是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

  • 缺乏溝通、宣洩的渠道

曾經有網友在文章後面留言,說自己成績很優秀,但是父母還是逼著他一定要考全年級第一,他覺得沒有盼頭,甚至想到了死。

有人勸慰說,為什麼不跟父母好好聊一聊呢?

他回覆說,如果能聊就好了。每次只要他提到學習之外的事情,父母都會粗暴地打斷,然後讓他別想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好好學習……

事實上,許多抑鬱的人,都曾想過要將自己的不滿和壓力發洩出來,卻被別人無情地堵回去了:“小孩子有什麼壓力”、“你也太矯情了吧”。

於是,他們只能選擇繼續隱忍,把自己鎖在黑暗裡忍受煎熬。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 太好強,習慣了所有壓力自己扛

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小徐和張某,在家人眼中都是很自立的。他們習慣了報喜不報憂,選擇將所有的壓力都自己扛,以至於到最後,扛不住了,才走上極端的路。

有人說抑鬱的人是因為抗挫力太弱,但這或許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因為,有不少人或許恰恰是因為太好強了。

你說我不行,那我就要證明給你看。

有動力、有鬥志是好事,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承受範圍之外,這些動力就變成了沉重的壓力,以及一根又一根,最終壓垮他們的稻草。

  • 感受不到愛

心理學家安德魯·所羅門曾在TED分享過自己抑鬱的經歷。他提到自己經歷了抑鬱好轉、復發、再好轉、又復發的過程,這讓他一度很崩潰。後來,他才意識到,抑鬱是愛的附屬品。

"

開學就要求留級?

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還真就發生了。開學第一天,一位中學教導主任吐槽,十幾位初三學生的家長拿著醫院開具的抑鬱症診斷書,要求學校給孩子留級。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心理學博士駱宏表示,這所學校雖然不在杭州,但事實是真實存在的,青少年抑鬱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

抑鬱,這個似乎離我們很遙遠的詞,再次給家長們敲起了響鐘。

01、抑鬱不是矯情

前不久,一名大學生小徐疑似因網貸跳樓自殺了。

“當你們看到這個的時候,我應該已經走了,走之前我會跟一些人通通話,或許就不會孤獨地離開。”這是小徐的好友收到他的最後一條信息。

隨後,小徐的遺書也被曝光,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家人,看後讓人唏噓不已。而就在他跳樓之後的第二天,家人還接到了網貸公司的催債電話。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家人表示,小徐平時有壓力都是自己扛,不太願意和家人說。他們之前也並不清楚孩子有抑鬱的情況。

學生、抑鬱、自殺……最近幾年,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

2018年12月,雲南女大學生張某因為網貸了兩萬,無力償還,最後在壓力下抑鬱自殺;

19歲女生患抑鬱症,跳樓4次自殺未遂;

武漢大四學生跳樓自殺……

在為他們惋惜的時候,或許大多數人都不太理解,為什麼出了自己無力承擔的事情,不能跟家人坦誠相待、或找別人傾訴,而要選擇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其實,遺書道出了他們的心聲:“我好像抑鬱了,不願和別人交流,想一個人呆著。我害怕面對眼前的一切,甚至害怕活著。我想要解脫,想要靈魂的自由。”

我們總覺得抑鬱症離我們很遙遠,或者覺得學生群體根本就不存在壓力。事實上,抑鬱症離年輕人非常近。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02.抑鬱症離我們到底有多近?

眾所周知,9月10日是教師節,但其實,這一天還是世界預防自殺日。從2003年設立起,今年已經是第17個世界預防自殺日了。

早先,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抑鬱患者達3.5億人,每年因抑鬱自殺的死亡人數高達100萬。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僅次於心臟病。

國內的數據也不樂觀,據相關媒體報道,中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其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鬱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20歲至30歲的人群精神壓力最高,而且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年輕化。

抑鬱症,越來越讓人無法忽視。

可是,卻有許多人卻依舊沒有意識到抑鬱症的危害。許多自殺孩子的父母,事前甚至並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經抑鬱了,更別提去諮詢心理師,進行相關治療了。

《小歡喜》中,生活在母親宋倩高壓之下的英子,極度想擺脫母親的控制。她站在橋欄杆上那句撕心裂肺的吶喊:“我就是想逃離你”,宣洩出了一直想要抗爭,或又無果的壓抑。

而當她被救下之後,喃喃地問了一句:“我是不是有病啊?”這才讓父母意識到她的不對勁,最終經過醫生確診之後發現,她已經得了中度抑鬱。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除了被家人忽略之外,還有的人即使意識到自己已經抑鬱了,也很少主動去諮詢治療。這又是為什麼呢?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抑鬱症患者最不想聽到別人對他(她)說什麼?

其中獲得高讚的一個回答是:最不想聽到別人說,你要多找人聊天、把自己關在黑暗裡只會越來越差,等等 。

他說,這些話其實對有抑鬱症的人來說,不但沒什麼用,反而會讓他們反感。因為抑鬱的人已經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也沒有傾訴的慾望。光活著已經耗費了最大的力氣,又談何走出去?

那麼,追根溯源,到底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會抑鬱呢?

03、是誰關上了那扇“門”

抑鬱,並不是一兩天就能形成的。就像冰山理論: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那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被藏在了深處。而這冰山,是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

  • 缺乏溝通、宣洩的渠道

曾經有網友在文章後面留言,說自己成績很優秀,但是父母還是逼著他一定要考全年級第一,他覺得沒有盼頭,甚至想到了死。

有人勸慰說,為什麼不跟父母好好聊一聊呢?

他回覆說,如果能聊就好了。每次只要他提到學習之外的事情,父母都會粗暴地打斷,然後讓他別想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好好學習……

事實上,許多抑鬱的人,都曾想過要將自己的不滿和壓力發洩出來,卻被別人無情地堵回去了:“小孩子有什麼壓力”、“你也太矯情了吧”。

於是,他們只能選擇繼續隱忍,把自己鎖在黑暗裡忍受煎熬。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 太好強,習慣了所有壓力自己扛

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小徐和張某,在家人眼中都是很自立的。他們習慣了報喜不報憂,選擇將所有的壓力都自己扛,以至於到最後,扛不住了,才走上極端的路。

有人說抑鬱的人是因為抗挫力太弱,但這或許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因為,有不少人或許恰恰是因為太好強了。

你說我不行,那我就要證明給你看。

有動力、有鬥志是好事,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承受範圍之外,這些動力就變成了沉重的壓力,以及一根又一根,最終壓垮他們的稻草。

  • 感受不到愛

心理學家安德魯·所羅門曾在TED分享過自己抑鬱的經歷。他提到自己經歷了抑鬱好轉、復發、再好轉、又復發的過程,這讓他一度很崩潰。後來,他才意識到,抑鬱是愛的附屬品。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在需要愛的時候,得不到愛,長此以往就可能會抑鬱。

《小歡喜》中,英子的志願是南京大學,可是母親宋倩卻希望她考取清華北大,以至於逼得她要跳海。

宋倩不愛英子嗎?恰恰相反,英子是宋倩最愛最緊張的人。可是,對於英子來說,那不是愛,只是控制而已。

當宋倩自以為是的“愛”,將英子圍得密不透風時,情緒必然一點就燃。

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過,心中的抑鬱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

事實上,既然抑鬱不是一兩天形成的,那麼,只要我們平時多注意,就能夠防患於未然。

04、愛,是對抗抑鬱的最佳良藥

許多父母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愛孩子,就是要為他規劃好人生的路。即使孩子不認同,父母也會傾向於向孩子施壓,讓他們照著自己的期許前行。然而:

  • 父母的權威意識,讓他們忽略了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

有一則寓言小故事,孩子問:為什麼寺院裡佛像的耳朵都很大,嘴巴卻很小?

智者回答說:“因為佛家人懂得,傾聽比表達更重要。”

可是,許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時,卻常常表現出不耐煩,甚至敷衍的態度。

《少年說》中,有一個女孩的告白引起了許多同學的共鳴。她說自己的母親是一個特別有條理的人,不僅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連吃飯、疊被子這些生活中的細節也不放過。

她最後喊出了自己的心聲:“能不能不要再對我的生活做這麼細緻的規劃了?”

可是,她的母親聽完卻不以為然。她不僅一一反駁了女兒的觀點,還篤定地說:“這是一個媽媽應該做的,我說的話即使不是百分百正確,也有百分之六七十正確。”要求孩子必須遵守。

"

開學就要求留級?

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還真就發生了。開學第一天,一位中學教導主任吐槽,十幾位初三學生的家長拿著醫院開具的抑鬱症診斷書,要求學校給孩子留級。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心理學博士駱宏表示,這所學校雖然不在杭州,但事實是真實存在的,青少年抑鬱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

抑鬱,這個似乎離我們很遙遠的詞,再次給家長們敲起了響鐘。

01、抑鬱不是矯情

前不久,一名大學生小徐疑似因網貸跳樓自殺了。

“當你們看到這個的時候,我應該已經走了,走之前我會跟一些人通通話,或許就不會孤獨地離開。”這是小徐的好友收到他的最後一條信息。

隨後,小徐的遺書也被曝光,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家人,看後讓人唏噓不已。而就在他跳樓之後的第二天,家人還接到了網貸公司的催債電話。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家人表示,小徐平時有壓力都是自己扛,不太願意和家人說。他們之前也並不清楚孩子有抑鬱的情況。

學生、抑鬱、自殺……最近幾年,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

2018年12月,雲南女大學生張某因為網貸了兩萬,無力償還,最後在壓力下抑鬱自殺;

19歲女生患抑鬱症,跳樓4次自殺未遂;

武漢大四學生跳樓自殺……

在為他們惋惜的時候,或許大多數人都不太理解,為什麼出了自己無力承擔的事情,不能跟家人坦誠相待、或找別人傾訴,而要選擇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其實,遺書道出了他們的心聲:“我好像抑鬱了,不願和別人交流,想一個人呆著。我害怕面對眼前的一切,甚至害怕活著。我想要解脫,想要靈魂的自由。”

我們總覺得抑鬱症離我們很遙遠,或者覺得學生群體根本就不存在壓力。事實上,抑鬱症離年輕人非常近。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02.抑鬱症離我們到底有多近?

眾所周知,9月10日是教師節,但其實,這一天還是世界預防自殺日。從2003年設立起,今年已經是第17個世界預防自殺日了。

早先,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抑鬱患者達3.5億人,每年因抑鬱自殺的死亡人數高達100萬。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僅次於心臟病。

國內的數據也不樂觀,據相關媒體報道,中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其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鬱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20歲至30歲的人群精神壓力最高,而且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年輕化。

抑鬱症,越來越讓人無法忽視。

可是,卻有許多人卻依舊沒有意識到抑鬱症的危害。許多自殺孩子的父母,事前甚至並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經抑鬱了,更別提去諮詢心理師,進行相關治療了。

《小歡喜》中,生活在母親宋倩高壓之下的英子,極度想擺脫母親的控制。她站在橋欄杆上那句撕心裂肺的吶喊:“我就是想逃離你”,宣洩出了一直想要抗爭,或又無果的壓抑。

而當她被救下之後,喃喃地問了一句:“我是不是有病啊?”這才讓父母意識到她的不對勁,最終經過醫生確診之後發現,她已經得了中度抑鬱。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除了被家人忽略之外,還有的人即使意識到自己已經抑鬱了,也很少主動去諮詢治療。這又是為什麼呢?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抑鬱症患者最不想聽到別人對他(她)說什麼?

其中獲得高讚的一個回答是:最不想聽到別人說,你要多找人聊天、把自己關在黑暗裡只會越來越差,等等 。

他說,這些話其實對有抑鬱症的人來說,不但沒什麼用,反而會讓他們反感。因為抑鬱的人已經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也沒有傾訴的慾望。光活著已經耗費了最大的力氣,又談何走出去?

那麼,追根溯源,到底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會抑鬱呢?

03、是誰關上了那扇“門”

抑鬱,並不是一兩天就能形成的。就像冰山理論: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那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被藏在了深處。而這冰山,是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

  • 缺乏溝通、宣洩的渠道

曾經有網友在文章後面留言,說自己成績很優秀,但是父母還是逼著他一定要考全年級第一,他覺得沒有盼頭,甚至想到了死。

有人勸慰說,為什麼不跟父母好好聊一聊呢?

他回覆說,如果能聊就好了。每次只要他提到學習之外的事情,父母都會粗暴地打斷,然後讓他別想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好好學習……

事實上,許多抑鬱的人,都曾想過要將自己的不滿和壓力發洩出來,卻被別人無情地堵回去了:“小孩子有什麼壓力”、“你也太矯情了吧”。

於是,他們只能選擇繼續隱忍,把自己鎖在黑暗裡忍受煎熬。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 太好強,習慣了所有壓力自己扛

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小徐和張某,在家人眼中都是很自立的。他們習慣了報喜不報憂,選擇將所有的壓力都自己扛,以至於到最後,扛不住了,才走上極端的路。

有人說抑鬱的人是因為抗挫力太弱,但這或許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因為,有不少人或許恰恰是因為太好強了。

你說我不行,那我就要證明給你看。

有動力、有鬥志是好事,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承受範圍之外,這些動力就變成了沉重的壓力,以及一根又一根,最終壓垮他們的稻草。

  • 感受不到愛

心理學家安德魯·所羅門曾在TED分享過自己抑鬱的經歷。他提到自己經歷了抑鬱好轉、復發、再好轉、又復發的過程,這讓他一度很崩潰。後來,他才意識到,抑鬱是愛的附屬品。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在需要愛的時候,得不到愛,長此以往就可能會抑鬱。

《小歡喜》中,英子的志願是南京大學,可是母親宋倩卻希望她考取清華北大,以至於逼得她要跳海。

宋倩不愛英子嗎?恰恰相反,英子是宋倩最愛最緊張的人。可是,對於英子來說,那不是愛,只是控制而已。

當宋倩自以為是的“愛”,將英子圍得密不透風時,情緒必然一點就燃。

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過,心中的抑鬱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

事實上,既然抑鬱不是一兩天形成的,那麼,只要我們平時多注意,就能夠防患於未然。

04、愛,是對抗抑鬱的最佳良藥

許多父母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愛孩子,就是要為他規劃好人生的路。即使孩子不認同,父母也會傾向於向孩子施壓,讓他們照著自己的期許前行。然而:

  • 父母的權威意識,讓他們忽略了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

有一則寓言小故事,孩子問:為什麼寺院裡佛像的耳朵都很大,嘴巴卻很小?

智者回答說:“因為佛家人懂得,傾聽比表達更重要。”

可是,許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時,卻常常表現出不耐煩,甚至敷衍的態度。

《少年說》中,有一個女孩的告白引起了許多同學的共鳴。她說自己的母親是一個特別有條理的人,不僅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連吃飯、疊被子這些生活中的細節也不放過。

她最後喊出了自己的心聲:“能不能不要再對我的生活做這麼細緻的規劃了?”

可是,她的母親聽完卻不以為然。她不僅一一反駁了女兒的觀點,還篤定地說:“這是一個媽媽應該做的,我說的話即使不是百分百正確,也有百分之六七十正確。”要求孩子必須遵守。

開學第一天,十幾位學生因抑鬱留級:我離崩潰那麼近,你卻當矯情

女孩站在臺上,一臉的失落。

《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傾聽者要把個人的想法和慾望放在一邊,才能體會說話者的感受。”

父母只有放低姿態,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才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心裡。

  • 關心孩子的微妙變化,理解和幫助孩子

有位網友說,自己三個月來沒睡過一個好覺,他覺得自己中度抑鬱了。可是,讓人心寒的是,父母並不相信,認為他只是想太多了。

如果父母能夠敏銳地發現孩子的微妙變化,並且提前干預,孩子就不會獨自痛苦這麼久了。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書中曾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3歲的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卻回答說:“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有迴應就是光、就是愛,而愛,可以驅走孩子內心的冰冷和害怕。

但願,每一個孩子都能遠離抑鬱,在溫暖和愛中前行,擁抱更美好的世界,遇見更好的自己!

菈媽:自由撰稿人,喜歡閱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