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

工業化也開啟了城市化,使我們從鄉鎮的熟人社會,一躍來到了大都市,帶來了我們所謂的現代社會。在城市裡,我們感覺到現代社會的全部特質:繁華,喧鬧,多變,人群密集,工作眾多,高樓大廈林立,延伸到遠方無邊無界。

現代化的龐然大物

在都市裡,河流和遠山,公園和綠地也都存在著,但它們又遠離城市,離人們更近的是房屋,商店,超市。人們在大型商場,地鐵和高樓之間穿行,那些草地不過是生存的點綴,為了淨化空氣,為了舒緩視力。

這些自然之物並不像是農業時代的農田和森林,農人們和農田有感情,有牽掛,故土難離,但是在城市裡,故鄉已經不存在。那只是一個棲身之所。

"

工業化也開啟了城市化,使我們從鄉鎮的熟人社會,一躍來到了大都市,帶來了我們所謂的現代社會。在城市裡,我們感覺到現代社會的全部特質:繁華,喧鬧,多變,人群密集,工作眾多,高樓大廈林立,延伸到遠方無邊無界。

現代化的龐然大物

在都市裡,河流和遠山,公園和綠地也都存在著,但它們又遠離城市,離人們更近的是房屋,商店,超市。人們在大型商場,地鐵和高樓之間穿行,那些草地不過是生存的點綴,為了淨化空氣,為了舒緩視力。

這些自然之物並不像是農業時代的農田和森林,農人們和農田有感情,有牽掛,故土難離,但是在城市裡,故鄉已經不存在。那只是一個棲身之所。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在後工業化時代,工廠也漸漸被寫字樓取代,人們每天所做的不是和物體,和材料打交道,而是和數字影像文件等信息打交道,以及數不清的人群。

一個銷售,每天平均要給500個人打電話,而她真正認識的人,可能不超過50個。打電話不是為了聊天,溝通感情,而是為了工作,為了交換信息。當她疲憊地回到家,和自己的愛人孩子相處時,可能已經累得沒有力氣說話。

為了生存要心平氣和地和無數陌生人說話,結果和自己的親人卻無話可說。

"

工業化也開啟了城市化,使我們從鄉鎮的熟人社會,一躍來到了大都市,帶來了我們所謂的現代社會。在城市裡,我們感覺到現代社會的全部特質:繁華,喧鬧,多變,人群密集,工作眾多,高樓大廈林立,延伸到遠方無邊無界。

現代化的龐然大物

在都市裡,河流和遠山,公園和綠地也都存在著,但它們又遠離城市,離人們更近的是房屋,商店,超市。人們在大型商場,地鐵和高樓之間穿行,那些草地不過是生存的點綴,為了淨化空氣,為了舒緩視力。

這些自然之物並不像是農業時代的農田和森林,農人們和農田有感情,有牽掛,故土難離,但是在城市裡,故鄉已經不存在。那只是一個棲身之所。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在後工業化時代,工廠也漸漸被寫字樓取代,人們每天所做的不是和物體,和材料打交道,而是和數字影像文件等信息打交道,以及數不清的人群。

一個銷售,每天平均要給500個人打電話,而她真正認識的人,可能不超過50個。打電話不是為了聊天,溝通感情,而是為了工作,為了交換信息。當她疲憊地回到家,和自己的愛人孩子相處時,可能已經累得沒有力氣說話。

為了生存要心平氣和地和無數陌生人說話,結果和自己的親人卻無話可說。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這個現代化產生的龐然大物,人們給了它很多名字:風險社會,景觀社會,流動性社會,碎片化社會,消費社會,陌生人社會,但是它還有一個更孤獨的名字:孤獨社會。

城市裡的人這麼多,這麼密集,隨手可見是人,打開手機就是人,可為什麼卻讓人感到如此孤獨?

孤獨的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電影大師錫蘭的電影《遠方》,通過展現伊斯坦布爾這座歐亞之城的生活,向我們揭示了城市的孤獨密碼。

伊斯坦布爾,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黑海和地中海的橋樑,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的交匯之處,城市遍地都是歷史故事,文明遺蹟和人物傳奇,也讓它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被譽為Vasileousa Polis(“眾城市的女王”)。

這裡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穿著打扮。在遊客看來,這裡是一座輝煌的城市,流連忘返,思古懷舊,登山攬勝,無一處不讓人驚歎。

"

工業化也開啟了城市化,使我們從鄉鎮的熟人社會,一躍來到了大都市,帶來了我們所謂的現代社會。在城市裡,我們感覺到現代社會的全部特質:繁華,喧鬧,多變,人群密集,工作眾多,高樓大廈林立,延伸到遠方無邊無界。

現代化的龐然大物

在都市裡,河流和遠山,公園和綠地也都存在著,但它們又遠離城市,離人們更近的是房屋,商店,超市。人們在大型商場,地鐵和高樓之間穿行,那些草地不過是生存的點綴,為了淨化空氣,為了舒緩視力。

這些自然之物並不像是農業時代的農田和森林,農人們和農田有感情,有牽掛,故土難離,但是在城市裡,故鄉已經不存在。那只是一個棲身之所。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在後工業化時代,工廠也漸漸被寫字樓取代,人們每天所做的不是和物體,和材料打交道,而是和數字影像文件等信息打交道,以及數不清的人群。

一個銷售,每天平均要給500個人打電話,而她真正認識的人,可能不超過50個。打電話不是為了聊天,溝通感情,而是為了工作,為了交換信息。當她疲憊地回到家,和自己的愛人孩子相處時,可能已經累得沒有力氣說話。

為了生存要心平氣和地和無數陌生人說話,結果和自己的親人卻無話可說。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這個現代化產生的龐然大物,人們給了它很多名字:風險社會,景觀社會,流動性社會,碎片化社會,消費社會,陌生人社會,但是它還有一個更孤獨的名字:孤獨社會。

城市裡的人這麼多,這麼密集,隨手可見是人,打開手機就是人,可為什麼卻讓人感到如此孤獨?

孤獨的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電影大師錫蘭的電影《遠方》,通過展現伊斯坦布爾這座歐亞之城的生活,向我們揭示了城市的孤獨密碼。

伊斯坦布爾,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黑海和地中海的橋樑,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的交匯之處,城市遍地都是歷史故事,文明遺蹟和人物傳奇,也讓它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被譽為Vasileousa Polis(“眾城市的女王”)。

這裡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穿著打扮。在遊客看來,這裡是一座輝煌的城市,流連忘返,思古懷舊,登山攬勝,無一處不讓人驚歎。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這裡就是他們的北上廣深,夢想之地,創業之國,自由之城。

《遠方》的主人公,馬赫穆特就是這樣一個在伊斯坦布爾實現了夢想的人,他來自土耳其鄉村,離家遠走到伊斯坦布爾,來時一無所有,現在卻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攝影師,有房有車,他每天流連在藝術家圈子裡,聊著愛情,自由和藝術,當然還有數不清的姑娘。

當然,他曾有過愛情和婚姻,不過此時,他卻已經和妻子離婚,成了一名獨居的鰥夫。生活一下子變得安靜,他每天躲在自己擁有無數房間的大房子裡,看書,拍照,抽菸,看電視,睡覺,甚至孤獨時,還會約女人來。

他的房間乾淨,整潔,牆上掛滿了美的藝術品,堆滿了書籍,CD和報紙,他每天就流連在各種信息中,過著孤獨的日子。

電影常常展現著他的身體,他躺在床上看電視,坐在椅子上看電視,或者站在陽臺上看風景,在成功的背後,我們能感覺到他無窮的孤獨。周圍的一切都那麼美,而又那麼隔膜。

"

工業化也開啟了城市化,使我們從鄉鎮的熟人社會,一躍來到了大都市,帶來了我們所謂的現代社會。在城市裡,我們感覺到現代社會的全部特質:繁華,喧鬧,多變,人群密集,工作眾多,高樓大廈林立,延伸到遠方無邊無界。

現代化的龐然大物

在都市裡,河流和遠山,公園和綠地也都存在著,但它們又遠離城市,離人們更近的是房屋,商店,超市。人們在大型商場,地鐵和高樓之間穿行,那些草地不過是生存的點綴,為了淨化空氣,為了舒緩視力。

這些自然之物並不像是農業時代的農田和森林,農人們和農田有感情,有牽掛,故土難離,但是在城市裡,故鄉已經不存在。那只是一個棲身之所。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在後工業化時代,工廠也漸漸被寫字樓取代,人們每天所做的不是和物體,和材料打交道,而是和數字影像文件等信息打交道,以及數不清的人群。

一個銷售,每天平均要給500個人打電話,而她真正認識的人,可能不超過50個。打電話不是為了聊天,溝通感情,而是為了工作,為了交換信息。當她疲憊地回到家,和自己的愛人孩子相處時,可能已經累得沒有力氣說話。

為了生存要心平氣和地和無數陌生人說話,結果和自己的親人卻無話可說。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這個現代化產生的龐然大物,人們給了它很多名字:風險社會,景觀社會,流動性社會,碎片化社會,消費社會,陌生人社會,但是它還有一個更孤獨的名字:孤獨社會。

城市裡的人這麼多,這麼密集,隨手可見是人,打開手機就是人,可為什麼卻讓人感到如此孤獨?

孤獨的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電影大師錫蘭的電影《遠方》,通過展現伊斯坦布爾這座歐亞之城的生活,向我們揭示了城市的孤獨密碼。

伊斯坦布爾,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黑海和地中海的橋樑,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的交匯之處,城市遍地都是歷史故事,文明遺蹟和人物傳奇,也讓它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被譽為Vasileousa Polis(“眾城市的女王”)。

這裡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穿著打扮。在遊客看來,這裡是一座輝煌的城市,流連忘返,思古懷舊,登山攬勝,無一處不讓人驚歎。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這裡就是他們的北上廣深,夢想之地,創業之國,自由之城。

《遠方》的主人公,馬赫穆特就是這樣一個在伊斯坦布爾實現了夢想的人,他來自土耳其鄉村,離家遠走到伊斯坦布爾,來時一無所有,現在卻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攝影師,有房有車,他每天流連在藝術家圈子裡,聊著愛情,自由和藝術,當然還有數不清的姑娘。

當然,他曾有過愛情和婚姻,不過此時,他卻已經和妻子離婚,成了一名獨居的鰥夫。生活一下子變得安靜,他每天躲在自己擁有無數房間的大房子裡,看書,拍照,抽菸,看電視,睡覺,甚至孤獨時,還會約女人來。

他的房間乾淨,整潔,牆上掛滿了美的藝術品,堆滿了書籍,CD和報紙,他每天就流連在各種信息中,過著孤獨的日子。

電影常常展現著他的身體,他躺在床上看電視,坐在椅子上看電視,或者站在陽臺上看風景,在成功的背後,我們能感覺到他無窮的孤獨。周圍的一切都那麼美,而又那麼隔膜。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但是,他已經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廚房裡的老鼠吱吱呀呀地叫,打破房間的激進,但沒有給他帶來類似米老鼠對華特迪士尼那樣的安慰,只是讓他覺得髒,精心佈置了老鼠貼把它逮住,殺死,世界重歸寂靜。

突如其來的訪客

他的鄉下表弟尤瑟夫,看到表哥的成功,也想來大城市闖一闖。土耳其近年來遭遇了經濟危機,鄉村工廠倒閉,一個鎮一個鎮的人失業,也逼著他往大城市跑。他想好要做一個海員,又可以到處旅遊,又能賺很多不貶值的美元。

在大雪紛飛的冬季,他提著行李,住進了表哥馬赫穆德的家裡。對於馬赫穆德來說,新人的到來並沒有帶來任何改變,他照樣維持自己的生活習慣,每天看電視,讀書,拍攝,而尤瑟夫,也早出晚歸地找工作。

博斯普魯斯海峽海鷗紛飛,郵輪穿行,公園裡人們在打雪仗,餐館裡大家在熱鬧地聊天。伊斯坦布爾的生活如此熱絡,尤瑟夫遠遠地看著,最後卻發現,他只能遠遠地看著。

"

工業化也開啟了城市化,使我們從鄉鎮的熟人社會,一躍來到了大都市,帶來了我們所謂的現代社會。在城市裡,我們感覺到現代社會的全部特質:繁華,喧鬧,多變,人群密集,工作眾多,高樓大廈林立,延伸到遠方無邊無界。

現代化的龐然大物

在都市裡,河流和遠山,公園和綠地也都存在著,但它們又遠離城市,離人們更近的是房屋,商店,超市。人們在大型商場,地鐵和高樓之間穿行,那些草地不過是生存的點綴,為了淨化空氣,為了舒緩視力。

這些自然之物並不像是農業時代的農田和森林,農人們和農田有感情,有牽掛,故土難離,但是在城市裡,故鄉已經不存在。那只是一個棲身之所。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在後工業化時代,工廠也漸漸被寫字樓取代,人們每天所做的不是和物體,和材料打交道,而是和數字影像文件等信息打交道,以及數不清的人群。

一個銷售,每天平均要給500個人打電話,而她真正認識的人,可能不超過50個。打電話不是為了聊天,溝通感情,而是為了工作,為了交換信息。當她疲憊地回到家,和自己的愛人孩子相處時,可能已經累得沒有力氣說話。

為了生存要心平氣和地和無數陌生人說話,結果和自己的親人卻無話可說。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這個現代化產生的龐然大物,人們給了它很多名字:風險社會,景觀社會,流動性社會,碎片化社會,消費社會,陌生人社會,但是它還有一個更孤獨的名字:孤獨社會。

城市裡的人這麼多,這麼密集,隨手可見是人,打開手機就是人,可為什麼卻讓人感到如此孤獨?

孤獨的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電影大師錫蘭的電影《遠方》,通過展現伊斯坦布爾這座歐亞之城的生活,向我們揭示了城市的孤獨密碼。

伊斯坦布爾,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黑海和地中海的橋樑,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的交匯之處,城市遍地都是歷史故事,文明遺蹟和人物傳奇,也讓它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被譽為Vasileousa Polis(“眾城市的女王”)。

這裡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穿著打扮。在遊客看來,這裡是一座輝煌的城市,流連忘返,思古懷舊,登山攬勝,無一處不讓人驚歎。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這裡就是他們的北上廣深,夢想之地,創業之國,自由之城。

《遠方》的主人公,馬赫穆特就是這樣一個在伊斯坦布爾實現了夢想的人,他來自土耳其鄉村,離家遠走到伊斯坦布爾,來時一無所有,現在卻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攝影師,有房有車,他每天流連在藝術家圈子裡,聊著愛情,自由和藝術,當然還有數不清的姑娘。

當然,他曾有過愛情和婚姻,不過此時,他卻已經和妻子離婚,成了一名獨居的鰥夫。生活一下子變得安靜,他每天躲在自己擁有無數房間的大房子裡,看書,拍照,抽菸,看電視,睡覺,甚至孤獨時,還會約女人來。

他的房間乾淨,整潔,牆上掛滿了美的藝術品,堆滿了書籍,CD和報紙,他每天就流連在各種信息中,過著孤獨的日子。

電影常常展現著他的身體,他躺在床上看電視,坐在椅子上看電視,或者站在陽臺上看風景,在成功的背後,我們能感覺到他無窮的孤獨。周圍的一切都那麼美,而又那麼隔膜。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但是,他已經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廚房裡的老鼠吱吱呀呀地叫,打破房間的激進,但沒有給他帶來類似米老鼠對華特迪士尼那樣的安慰,只是讓他覺得髒,精心佈置了老鼠貼把它逮住,殺死,世界重歸寂靜。

突如其來的訪客

他的鄉下表弟尤瑟夫,看到表哥的成功,也想來大城市闖一闖。土耳其近年來遭遇了經濟危機,鄉村工廠倒閉,一個鎮一個鎮的人失業,也逼著他往大城市跑。他想好要做一個海員,又可以到處旅遊,又能賺很多不貶值的美元。

在大雪紛飛的冬季,他提著行李,住進了表哥馬赫穆德的家裡。對於馬赫穆德來說,新人的到來並沒有帶來任何改變,他照樣維持自己的生活習慣,每天看電視,讀書,拍攝,而尤瑟夫,也早出晚歸地找工作。

博斯普魯斯海峽海鷗紛飛,郵輪穿行,公園裡人們在打雪仗,餐館裡大家在熱鬧地聊天。伊斯坦布爾的生活如此熱絡,尤瑟夫遠遠地看著,最後卻發現,他只能遠遠地看著。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航運公司沒有給尤瑟夫一個工作。對方只回他說“回去等幾天給你消息”,然後,就再也沒有消息。他請表哥給他做擔保,或者給他介紹瓷磚廠的工作,表哥卻回他說“憑什麼要我幫你?你自己沒有本事,就等著別人給你找好工作嗎?這裡是伊斯坦布爾,什麼都得靠自己!”

他浪跡在伊斯坦布爾的大街小巷,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看著那些美麗的女人,心動卻無處訴說。他甚至尾隨過幾個女人,到最後卻眼睜睜地看著對方投入他人懷抱。

伊斯坦布爾不歡迎他,留給他的,只是他迷茫,孤獨而又焦慮的面容。

"

工業化也開啟了城市化,使我們從鄉鎮的熟人社會,一躍來到了大都市,帶來了我們所謂的現代社會。在城市裡,我們感覺到現代社會的全部特質:繁華,喧鬧,多變,人群密集,工作眾多,高樓大廈林立,延伸到遠方無邊無界。

現代化的龐然大物

在都市裡,河流和遠山,公園和綠地也都存在著,但它們又遠離城市,離人們更近的是房屋,商店,超市。人們在大型商場,地鐵和高樓之間穿行,那些草地不過是生存的點綴,為了淨化空氣,為了舒緩視力。

這些自然之物並不像是農業時代的農田和森林,農人們和農田有感情,有牽掛,故土難離,但是在城市裡,故鄉已經不存在。那只是一個棲身之所。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在後工業化時代,工廠也漸漸被寫字樓取代,人們每天所做的不是和物體,和材料打交道,而是和數字影像文件等信息打交道,以及數不清的人群。

一個銷售,每天平均要給500個人打電話,而她真正認識的人,可能不超過50個。打電話不是為了聊天,溝通感情,而是為了工作,為了交換信息。當她疲憊地回到家,和自己的愛人孩子相處時,可能已經累得沒有力氣說話。

為了生存要心平氣和地和無數陌生人說話,結果和自己的親人卻無話可說。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這個現代化產生的龐然大物,人們給了它很多名字:風險社會,景觀社會,流動性社會,碎片化社會,消費社會,陌生人社會,但是它還有一個更孤獨的名字:孤獨社會。

城市裡的人這麼多,這麼密集,隨手可見是人,打開手機就是人,可為什麼卻讓人感到如此孤獨?

孤獨的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電影大師錫蘭的電影《遠方》,通過展現伊斯坦布爾這座歐亞之城的生活,向我們揭示了城市的孤獨密碼。

伊斯坦布爾,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黑海和地中海的橋樑,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的交匯之處,城市遍地都是歷史故事,文明遺蹟和人物傳奇,也讓它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被譽為Vasileousa Polis(“眾城市的女王”)。

這裡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穿著打扮。在遊客看來,這裡是一座輝煌的城市,流連忘返,思古懷舊,登山攬勝,無一處不讓人驚歎。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這裡就是他們的北上廣深,夢想之地,創業之國,自由之城。

《遠方》的主人公,馬赫穆特就是這樣一個在伊斯坦布爾實現了夢想的人,他來自土耳其鄉村,離家遠走到伊斯坦布爾,來時一無所有,現在卻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攝影師,有房有車,他每天流連在藝術家圈子裡,聊著愛情,自由和藝術,當然還有數不清的姑娘。

當然,他曾有過愛情和婚姻,不過此時,他卻已經和妻子離婚,成了一名獨居的鰥夫。生活一下子變得安靜,他每天躲在自己擁有無數房間的大房子裡,看書,拍照,抽菸,看電視,睡覺,甚至孤獨時,還會約女人來。

他的房間乾淨,整潔,牆上掛滿了美的藝術品,堆滿了書籍,CD和報紙,他每天就流連在各種信息中,過著孤獨的日子。

電影常常展現著他的身體,他躺在床上看電視,坐在椅子上看電視,或者站在陽臺上看風景,在成功的背後,我們能感覺到他無窮的孤獨。周圍的一切都那麼美,而又那麼隔膜。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但是,他已經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廚房裡的老鼠吱吱呀呀地叫,打破房間的激進,但沒有給他帶來類似米老鼠對華特迪士尼那樣的安慰,只是讓他覺得髒,精心佈置了老鼠貼把它逮住,殺死,世界重歸寂靜。

突如其來的訪客

他的鄉下表弟尤瑟夫,看到表哥的成功,也想來大城市闖一闖。土耳其近年來遭遇了經濟危機,鄉村工廠倒閉,一個鎮一個鎮的人失業,也逼著他往大城市跑。他想好要做一個海員,又可以到處旅遊,又能賺很多不貶值的美元。

在大雪紛飛的冬季,他提著行李,住進了表哥馬赫穆德的家裡。對於馬赫穆德來說,新人的到來並沒有帶來任何改變,他照樣維持自己的生活習慣,每天看電視,讀書,拍攝,而尤瑟夫,也早出晚歸地找工作。

博斯普魯斯海峽海鷗紛飛,郵輪穿行,公園裡人們在打雪仗,餐館裡大家在熱鬧地聊天。伊斯坦布爾的生活如此熱絡,尤瑟夫遠遠地看著,最後卻發現,他只能遠遠地看著。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航運公司沒有給尤瑟夫一個工作。對方只回他說“回去等幾天給你消息”,然後,就再也沒有消息。他請表哥給他做擔保,或者給他介紹瓷磚廠的工作,表哥卻回他說“憑什麼要我幫你?你自己沒有本事,就等著別人給你找好工作嗎?這裡是伊斯坦布爾,什麼都得靠自己!”

他浪跡在伊斯坦布爾的大街小巷,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看著那些美麗的女人,心動卻無處訴說。他甚至尾隨過幾個女人,到最後卻眼睜睜地看著對方投入他人懷抱。

伊斯坦布爾不歡迎他,留給他的,只是他迷茫,孤獨而又焦慮的面容。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他表哥,也不想在收留他居住。他上廁所不衝,在室內抽菸,喝完的酒瓶亂扔,地毯上掉滿了碎屑,甚至,表哥一個表不見時,也懷疑是他偷的。

他只能鬱悶地躲在陽臺,凶猛地抽菸,看著樓下來往下班的人群,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他們,不可能成為表哥。

於是他偷偷地收拾行李,不辭而別。影片沒有交代他的下落,但正像他說的,他只能回家,而一回家,就只能一輩子呆在村子裡,再也出不來。

無法觸碰的靈魂

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感動了中國無數觀眾,影片裡,一個黑人鋼琴師和一個白人司機踏上南方之旅,一路上從誤解到相知,從互相看不起到打開自己的心靈世界,讓我們看到,人與人的友誼可以超越種族歧視,知識差距和生活習慣上的衝突。

彪悍的白人保鏢,柔弱的黑人藝術家,他們依然有共同語言:那就是家庭,愛情和婚姻。

同樣,法國曾經也誕生過這樣一部類似的電影《不可觸摸》,片中的黑人護工和白人作家,也是差異很大,一個大字不識幾個,張嘴大大咧咧,一個博覽群書,心思細膩。但是他們都有著對生活和生命的愛,最終超越了誤解,成為了親密的朋友。

但是,在這部《遠方》裡,兩表兄弟,兩個獨處一室的男人,卻沒有成就一段美好故事,他們雖然有血緣關係,卻始終互相隔膜著,沒有溝通,沒有坦白。

"

工業化也開啟了城市化,使我們從鄉鎮的熟人社會,一躍來到了大都市,帶來了我們所謂的現代社會。在城市裡,我們感覺到現代社會的全部特質:繁華,喧鬧,多變,人群密集,工作眾多,高樓大廈林立,延伸到遠方無邊無界。

現代化的龐然大物

在都市裡,河流和遠山,公園和綠地也都存在著,但它們又遠離城市,離人們更近的是房屋,商店,超市。人們在大型商場,地鐵和高樓之間穿行,那些草地不過是生存的點綴,為了淨化空氣,為了舒緩視力。

這些自然之物並不像是農業時代的農田和森林,農人們和農田有感情,有牽掛,故土難離,但是在城市裡,故鄉已經不存在。那只是一個棲身之所。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在後工業化時代,工廠也漸漸被寫字樓取代,人們每天所做的不是和物體,和材料打交道,而是和數字影像文件等信息打交道,以及數不清的人群。

一個銷售,每天平均要給500個人打電話,而她真正認識的人,可能不超過50個。打電話不是為了聊天,溝通感情,而是為了工作,為了交換信息。當她疲憊地回到家,和自己的愛人孩子相處時,可能已經累得沒有力氣說話。

為了生存要心平氣和地和無數陌生人說話,結果和自己的親人卻無話可說。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這個現代化產生的龐然大物,人們給了它很多名字:風險社會,景觀社會,流動性社會,碎片化社會,消費社會,陌生人社會,但是它還有一個更孤獨的名字:孤獨社會。

城市裡的人這麼多,這麼密集,隨手可見是人,打開手機就是人,可為什麼卻讓人感到如此孤獨?

孤獨的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電影大師錫蘭的電影《遠方》,通過展現伊斯坦布爾這座歐亞之城的生活,向我們揭示了城市的孤獨密碼。

伊斯坦布爾,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黑海和地中海的橋樑,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的交匯之處,城市遍地都是歷史故事,文明遺蹟和人物傳奇,也讓它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被譽為Vasileousa Polis(“眾城市的女王”)。

這裡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穿著打扮。在遊客看來,這裡是一座輝煌的城市,流連忘返,思古懷舊,登山攬勝,無一處不讓人驚歎。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這裡就是他們的北上廣深,夢想之地,創業之國,自由之城。

《遠方》的主人公,馬赫穆特就是這樣一個在伊斯坦布爾實現了夢想的人,他來自土耳其鄉村,離家遠走到伊斯坦布爾,來時一無所有,現在卻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攝影師,有房有車,他每天流連在藝術家圈子裡,聊著愛情,自由和藝術,當然還有數不清的姑娘。

當然,他曾有過愛情和婚姻,不過此時,他卻已經和妻子離婚,成了一名獨居的鰥夫。生活一下子變得安靜,他每天躲在自己擁有無數房間的大房子裡,看書,拍照,抽菸,看電視,睡覺,甚至孤獨時,還會約女人來。

他的房間乾淨,整潔,牆上掛滿了美的藝術品,堆滿了書籍,CD和報紙,他每天就流連在各種信息中,過著孤獨的日子。

電影常常展現著他的身體,他躺在床上看電視,坐在椅子上看電視,或者站在陽臺上看風景,在成功的背後,我們能感覺到他無窮的孤獨。周圍的一切都那麼美,而又那麼隔膜。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但是,他已經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廚房裡的老鼠吱吱呀呀地叫,打破房間的激進,但沒有給他帶來類似米老鼠對華特迪士尼那樣的安慰,只是讓他覺得髒,精心佈置了老鼠貼把它逮住,殺死,世界重歸寂靜。

突如其來的訪客

他的鄉下表弟尤瑟夫,看到表哥的成功,也想來大城市闖一闖。土耳其近年來遭遇了經濟危機,鄉村工廠倒閉,一個鎮一個鎮的人失業,也逼著他往大城市跑。他想好要做一個海員,又可以到處旅遊,又能賺很多不貶值的美元。

在大雪紛飛的冬季,他提著行李,住進了表哥馬赫穆德的家裡。對於馬赫穆德來說,新人的到來並沒有帶來任何改變,他照樣維持自己的生活習慣,每天看電視,讀書,拍攝,而尤瑟夫,也早出晚歸地找工作。

博斯普魯斯海峽海鷗紛飛,郵輪穿行,公園裡人們在打雪仗,餐館裡大家在熱鬧地聊天。伊斯坦布爾的生活如此熱絡,尤瑟夫遠遠地看著,最後卻發現,他只能遠遠地看著。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航運公司沒有給尤瑟夫一個工作。對方只回他說“回去等幾天給你消息”,然後,就再也沒有消息。他請表哥給他做擔保,或者給他介紹瓷磚廠的工作,表哥卻回他說“憑什麼要我幫你?你自己沒有本事,就等著別人給你找好工作嗎?這裡是伊斯坦布爾,什麼都得靠自己!”

他浪跡在伊斯坦布爾的大街小巷,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看著那些美麗的女人,心動卻無處訴說。他甚至尾隨過幾個女人,到最後卻眼睜睜地看著對方投入他人懷抱。

伊斯坦布爾不歡迎他,留給他的,只是他迷茫,孤獨而又焦慮的面容。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他表哥,也不想在收留他居住。他上廁所不衝,在室內抽菸,喝完的酒瓶亂扔,地毯上掉滿了碎屑,甚至,表哥一個表不見時,也懷疑是他偷的。

他只能鬱悶地躲在陽臺,凶猛地抽菸,看著樓下來往下班的人群,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他們,不可能成為表哥。

於是他偷偷地收拾行李,不辭而別。影片沒有交代他的下落,但正像他說的,他只能回家,而一回家,就只能一輩子呆在村子裡,再也出不來。

無法觸碰的靈魂

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感動了中國無數觀眾,影片裡,一個黑人鋼琴師和一個白人司機踏上南方之旅,一路上從誤解到相知,從互相看不起到打開自己的心靈世界,讓我們看到,人與人的友誼可以超越種族歧視,知識差距和生活習慣上的衝突。

彪悍的白人保鏢,柔弱的黑人藝術家,他們依然有共同語言:那就是家庭,愛情和婚姻。

同樣,法國曾經也誕生過這樣一部類似的電影《不可觸摸》,片中的黑人護工和白人作家,也是差異很大,一個大字不識幾個,張嘴大大咧咧,一個博覽群書,心思細膩。但是他們都有著對生活和生命的愛,最終超越了誤解,成為了親密的朋友。

但是,在這部《遠方》裡,兩表兄弟,兩個獨處一室的男人,卻沒有成就一段美好故事,他們雖然有血緣關係,卻始終互相隔膜著,沒有溝通,沒有坦白。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他們對對方都有過好奇心。馬赫穆德自以為是主人,高人一等,強調隱私,他會躲著表弟打電話,自己卻偷聽對方打電話,偷偷地看著他怎樣捨不得讓被捕的老鼠被貓活活吃掉,先在牆上把老鼠拍死才放心。他瞧不起表弟抽的煙,等他表弟走後,卻拿著表弟的煙,孤獨地坐在海邊抽著。

"

工業化也開啟了城市化,使我們從鄉鎮的熟人社會,一躍來到了大都市,帶來了我們所謂的現代社會。在城市裡,我們感覺到現代社會的全部特質:繁華,喧鬧,多變,人群密集,工作眾多,高樓大廈林立,延伸到遠方無邊無界。

現代化的龐然大物

在都市裡,河流和遠山,公園和綠地也都存在著,但它們又遠離城市,離人們更近的是房屋,商店,超市。人們在大型商場,地鐵和高樓之間穿行,那些草地不過是生存的點綴,為了淨化空氣,為了舒緩視力。

這些自然之物並不像是農業時代的農田和森林,農人們和農田有感情,有牽掛,故土難離,但是在城市裡,故鄉已經不存在。那只是一個棲身之所。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在後工業化時代,工廠也漸漸被寫字樓取代,人們每天所做的不是和物體,和材料打交道,而是和數字影像文件等信息打交道,以及數不清的人群。

一個銷售,每天平均要給500個人打電話,而她真正認識的人,可能不超過50個。打電話不是為了聊天,溝通感情,而是為了工作,為了交換信息。當她疲憊地回到家,和自己的愛人孩子相處時,可能已經累得沒有力氣說話。

為了生存要心平氣和地和無數陌生人說話,結果和自己的親人卻無話可說。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這個現代化產生的龐然大物,人們給了它很多名字:風險社會,景觀社會,流動性社會,碎片化社會,消費社會,陌生人社會,但是它還有一個更孤獨的名字:孤獨社會。

城市裡的人這麼多,這麼密集,隨手可見是人,打開手機就是人,可為什麼卻讓人感到如此孤獨?

孤獨的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電影大師錫蘭的電影《遠方》,通過展現伊斯坦布爾這座歐亞之城的生活,向我們揭示了城市的孤獨密碼。

伊斯坦布爾,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黑海和地中海的橋樑,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的交匯之處,城市遍地都是歷史故事,文明遺蹟和人物傳奇,也讓它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被譽為Vasileousa Polis(“眾城市的女王”)。

這裡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穿著打扮。在遊客看來,這裡是一座輝煌的城市,流連忘返,思古懷舊,登山攬勝,無一處不讓人驚歎。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這裡就是他們的北上廣深,夢想之地,創業之國,自由之城。

《遠方》的主人公,馬赫穆特就是這樣一個在伊斯坦布爾實現了夢想的人,他來自土耳其鄉村,離家遠走到伊斯坦布爾,來時一無所有,現在卻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攝影師,有房有車,他每天流連在藝術家圈子裡,聊著愛情,自由和藝術,當然還有數不清的姑娘。

當然,他曾有過愛情和婚姻,不過此時,他卻已經和妻子離婚,成了一名獨居的鰥夫。生活一下子變得安靜,他每天躲在自己擁有無數房間的大房子裡,看書,拍照,抽菸,看電視,睡覺,甚至孤獨時,還會約女人來。

他的房間乾淨,整潔,牆上掛滿了美的藝術品,堆滿了書籍,CD和報紙,他每天就流連在各種信息中,過著孤獨的日子。

電影常常展現著他的身體,他躺在床上看電視,坐在椅子上看電視,或者站在陽臺上看風景,在成功的背後,我們能感覺到他無窮的孤獨。周圍的一切都那麼美,而又那麼隔膜。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但是,他已經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廚房裡的老鼠吱吱呀呀地叫,打破房間的激進,但沒有給他帶來類似米老鼠對華特迪士尼那樣的安慰,只是讓他覺得髒,精心佈置了老鼠貼把它逮住,殺死,世界重歸寂靜。

突如其來的訪客

他的鄉下表弟尤瑟夫,看到表哥的成功,也想來大城市闖一闖。土耳其近年來遭遇了經濟危機,鄉村工廠倒閉,一個鎮一個鎮的人失業,也逼著他往大城市跑。他想好要做一個海員,又可以到處旅遊,又能賺很多不貶值的美元。

在大雪紛飛的冬季,他提著行李,住進了表哥馬赫穆德的家裡。對於馬赫穆德來說,新人的到來並沒有帶來任何改變,他照樣維持自己的生活習慣,每天看電視,讀書,拍攝,而尤瑟夫,也早出晚歸地找工作。

博斯普魯斯海峽海鷗紛飛,郵輪穿行,公園裡人們在打雪仗,餐館裡大家在熱鬧地聊天。伊斯坦布爾的生活如此熱絡,尤瑟夫遠遠地看著,最後卻發現,他只能遠遠地看著。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航運公司沒有給尤瑟夫一個工作。對方只回他說“回去等幾天給你消息”,然後,就再也沒有消息。他請表哥給他做擔保,或者給他介紹瓷磚廠的工作,表哥卻回他說“憑什麼要我幫你?你自己沒有本事,就等著別人給你找好工作嗎?這裡是伊斯坦布爾,什麼都得靠自己!”

他浪跡在伊斯坦布爾的大街小巷,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看著那些美麗的女人,心動卻無處訴說。他甚至尾隨過幾個女人,到最後卻眼睜睜地看著對方投入他人懷抱。

伊斯坦布爾不歡迎他,留給他的,只是他迷茫,孤獨而又焦慮的面容。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他表哥,也不想在收留他居住。他上廁所不衝,在室內抽菸,喝完的酒瓶亂扔,地毯上掉滿了碎屑,甚至,表哥一個表不見時,也懷疑是他偷的。

他只能鬱悶地躲在陽臺,凶猛地抽菸,看著樓下來往下班的人群,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他們,不可能成為表哥。

於是他偷偷地收拾行李,不辭而別。影片沒有交代他的下落,但正像他說的,他只能回家,而一回家,就只能一輩子呆在村子裡,再也出不來。

無法觸碰的靈魂

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感動了中國無數觀眾,影片裡,一個黑人鋼琴師和一個白人司機踏上南方之旅,一路上從誤解到相知,從互相看不起到打開自己的心靈世界,讓我們看到,人與人的友誼可以超越種族歧視,知識差距和生活習慣上的衝突。

彪悍的白人保鏢,柔弱的黑人藝術家,他們依然有共同語言:那就是家庭,愛情和婚姻。

同樣,法國曾經也誕生過這樣一部類似的電影《不可觸摸》,片中的黑人護工和白人作家,也是差異很大,一個大字不識幾個,張嘴大大咧咧,一個博覽群書,心思細膩。但是他們都有著對生活和生命的愛,最終超越了誤解,成為了親密的朋友。

但是,在這部《遠方》裡,兩表兄弟,兩個獨處一室的男人,卻沒有成就一段美好故事,他們雖然有血緣關係,卻始終互相隔膜著,沒有溝通,沒有坦白。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他們對對方都有過好奇心。馬赫穆德自以為是主人,高人一等,強調隱私,他會躲著表弟打電話,自己卻偷聽對方打電話,偷偷地看著他怎樣捨不得讓被捕的老鼠被貓活活吃掉,先在牆上把老鼠拍死才放心。他瞧不起表弟抽的煙,等他表弟走後,卻拿著表弟的煙,孤獨地坐在海邊抽著。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他曾經帶著表弟出去採風拍照,卻總是瞧不起他麻木的藝術眼光。

表弟一次次地請求表哥能夠幫個小忙,卻被表哥生生拒絕。他熱心地幫著表哥搬攝影器材,用自己簡單的能力展現對錶哥的感激,卻得不到任何迴應。

對於鄉下人來說,互相幫助就是最大的善意,但對於城裡人來說,各管各事,就是最好的禮貌。

馬赫穆德已經習慣了城市的生活,僅存的一些農村的習慣,只不過滿足了他的窺私慾,卻沒有讓他邁出友誼的那一步。而尤瑟夫遭遇了城裡人一次次的打擊之後,恐怕再也不會對伊斯坦布爾有所幻想。

城市的孤獨何解?

城裡人瞧不起鄉下人,鄉下人看不起城裡人,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如此,中國的北上廣也是如此,諸如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北京人說全國人都沒見過世面之類的掌故,也都很自然了。

龐然的大大都市成就了很多人的夢想,讓他們感覺到自我的價值和力量,卻也讓很多人喪失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互幫互助、溫情脈脈。而且,城市過多的景觀,也讓人的慾望膨脹,渴望更舒適自由的生活,進而帶來離婚,不生育等,威脅到人類最基本的單位——家庭——的生存。

馬赫穆德偷偷地目送自己的妻子登上飛機,卻不敢上去與他告別,連最後的情感都被壓抑住,無法釋放。也許他們依然相愛,只是城市讓他們不得不離婚。

"

工業化也開啟了城市化,使我們從鄉鎮的熟人社會,一躍來到了大都市,帶來了我們所謂的現代社會。在城市裡,我們感覺到現代社會的全部特質:繁華,喧鬧,多變,人群密集,工作眾多,高樓大廈林立,延伸到遠方無邊無界。

現代化的龐然大物

在都市裡,河流和遠山,公園和綠地也都存在著,但它們又遠離城市,離人們更近的是房屋,商店,超市。人們在大型商場,地鐵和高樓之間穿行,那些草地不過是生存的點綴,為了淨化空氣,為了舒緩視力。

這些自然之物並不像是農業時代的農田和森林,農人們和農田有感情,有牽掛,故土難離,但是在城市裡,故鄉已經不存在。那只是一個棲身之所。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在後工業化時代,工廠也漸漸被寫字樓取代,人們每天所做的不是和物體,和材料打交道,而是和數字影像文件等信息打交道,以及數不清的人群。

一個銷售,每天平均要給500個人打電話,而她真正認識的人,可能不超過50個。打電話不是為了聊天,溝通感情,而是為了工作,為了交換信息。當她疲憊地回到家,和自己的愛人孩子相處時,可能已經累得沒有力氣說話。

為了生存要心平氣和地和無數陌生人說話,結果和自己的親人卻無話可說。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這個現代化產生的龐然大物,人們給了它很多名字:風險社會,景觀社會,流動性社會,碎片化社會,消費社會,陌生人社會,但是它還有一個更孤獨的名字:孤獨社會。

城市裡的人這麼多,這麼密集,隨手可見是人,打開手機就是人,可為什麼卻讓人感到如此孤獨?

孤獨的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電影大師錫蘭的電影《遠方》,通過展現伊斯坦布爾這座歐亞之城的生活,向我們揭示了城市的孤獨密碼。

伊斯坦布爾,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黑海和地中海的橋樑,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的交匯之處,城市遍地都是歷史故事,文明遺蹟和人物傳奇,也讓它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被譽為Vasileousa Polis(“眾城市的女王”)。

這裡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穿著打扮。在遊客看來,這裡是一座輝煌的城市,流連忘返,思古懷舊,登山攬勝,無一處不讓人驚歎。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這裡就是他們的北上廣深,夢想之地,創業之國,自由之城。

《遠方》的主人公,馬赫穆特就是這樣一個在伊斯坦布爾實現了夢想的人,他來自土耳其鄉村,離家遠走到伊斯坦布爾,來時一無所有,現在卻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攝影師,有房有車,他每天流連在藝術家圈子裡,聊著愛情,自由和藝術,當然還有數不清的姑娘。

當然,他曾有過愛情和婚姻,不過此時,他卻已經和妻子離婚,成了一名獨居的鰥夫。生活一下子變得安靜,他每天躲在自己擁有無數房間的大房子裡,看書,拍照,抽菸,看電視,睡覺,甚至孤獨時,還會約女人來。

他的房間乾淨,整潔,牆上掛滿了美的藝術品,堆滿了書籍,CD和報紙,他每天就流連在各種信息中,過著孤獨的日子。

電影常常展現著他的身體,他躺在床上看電視,坐在椅子上看電視,或者站在陽臺上看風景,在成功的背後,我們能感覺到他無窮的孤獨。周圍的一切都那麼美,而又那麼隔膜。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但是,他已經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廚房裡的老鼠吱吱呀呀地叫,打破房間的激進,但沒有給他帶來類似米老鼠對華特迪士尼那樣的安慰,只是讓他覺得髒,精心佈置了老鼠貼把它逮住,殺死,世界重歸寂靜。

突如其來的訪客

他的鄉下表弟尤瑟夫,看到表哥的成功,也想來大城市闖一闖。土耳其近年來遭遇了經濟危機,鄉村工廠倒閉,一個鎮一個鎮的人失業,也逼著他往大城市跑。他想好要做一個海員,又可以到處旅遊,又能賺很多不貶值的美元。

在大雪紛飛的冬季,他提著行李,住進了表哥馬赫穆德的家裡。對於馬赫穆德來說,新人的到來並沒有帶來任何改變,他照樣維持自己的生活習慣,每天看電視,讀書,拍攝,而尤瑟夫,也早出晚歸地找工作。

博斯普魯斯海峽海鷗紛飛,郵輪穿行,公園裡人們在打雪仗,餐館裡大家在熱鬧地聊天。伊斯坦布爾的生活如此熱絡,尤瑟夫遠遠地看著,最後卻發現,他只能遠遠地看著。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航運公司沒有給尤瑟夫一個工作。對方只回他說“回去等幾天給你消息”,然後,就再也沒有消息。他請表哥給他做擔保,或者給他介紹瓷磚廠的工作,表哥卻回他說“憑什麼要我幫你?你自己沒有本事,就等著別人給你找好工作嗎?這裡是伊斯坦布爾,什麼都得靠自己!”

他浪跡在伊斯坦布爾的大街小巷,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看著那些美麗的女人,心動卻無處訴說。他甚至尾隨過幾個女人,到最後卻眼睜睜地看著對方投入他人懷抱。

伊斯坦布爾不歡迎他,留給他的,只是他迷茫,孤獨而又焦慮的面容。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他表哥,也不想在收留他居住。他上廁所不衝,在室內抽菸,喝完的酒瓶亂扔,地毯上掉滿了碎屑,甚至,表哥一個表不見時,也懷疑是他偷的。

他只能鬱悶地躲在陽臺,凶猛地抽菸,看著樓下來往下班的人群,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他們,不可能成為表哥。

於是他偷偷地收拾行李,不辭而別。影片沒有交代他的下落,但正像他說的,他只能回家,而一回家,就只能一輩子呆在村子裡,再也出不來。

無法觸碰的靈魂

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感動了中國無數觀眾,影片裡,一個黑人鋼琴師和一個白人司機踏上南方之旅,一路上從誤解到相知,從互相看不起到打開自己的心靈世界,讓我們看到,人與人的友誼可以超越種族歧視,知識差距和生活習慣上的衝突。

彪悍的白人保鏢,柔弱的黑人藝術家,他們依然有共同語言:那就是家庭,愛情和婚姻。

同樣,法國曾經也誕生過這樣一部類似的電影《不可觸摸》,片中的黑人護工和白人作家,也是差異很大,一個大字不識幾個,張嘴大大咧咧,一個博覽群書,心思細膩。但是他們都有著對生活和生命的愛,最終超越了誤解,成為了親密的朋友。

但是,在這部《遠方》裡,兩表兄弟,兩個獨處一室的男人,卻沒有成就一段美好故事,他們雖然有血緣關係,卻始終互相隔膜著,沒有溝通,沒有坦白。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他們對對方都有過好奇心。馬赫穆德自以為是主人,高人一等,強調隱私,他會躲著表弟打電話,自己卻偷聽對方打電話,偷偷地看著他怎樣捨不得讓被捕的老鼠被貓活活吃掉,先在牆上把老鼠拍死才放心。他瞧不起表弟抽的煙,等他表弟走後,卻拿著表弟的煙,孤獨地坐在海邊抽著。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他曾經帶著表弟出去採風拍照,卻總是瞧不起他麻木的藝術眼光。

表弟一次次地請求表哥能夠幫個小忙,卻被表哥生生拒絕。他熱心地幫著表哥搬攝影器材,用自己簡單的能力展現對錶哥的感激,卻得不到任何迴應。

對於鄉下人來說,互相幫助就是最大的善意,但對於城裡人來說,各管各事,就是最好的禮貌。

馬赫穆德已經習慣了城市的生活,僅存的一些農村的習慣,只不過滿足了他的窺私慾,卻沒有讓他邁出友誼的那一步。而尤瑟夫遭遇了城裡人一次次的打擊之後,恐怕再也不會對伊斯坦布爾有所幻想。

城市的孤獨何解?

城裡人瞧不起鄉下人,鄉下人看不起城裡人,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如此,中國的北上廣也是如此,諸如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北京人說全國人都沒見過世面之類的掌故,也都很自然了。

龐然的大大都市成就了很多人的夢想,讓他們感覺到自我的價值和力量,卻也讓很多人喪失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互幫互助、溫情脈脈。而且,城市過多的景觀,也讓人的慾望膨脹,渴望更舒適自由的生活,進而帶來離婚,不生育等,威脅到人類最基本的單位——家庭——的生存。

馬赫穆德偷偷地目送自己的妻子登上飛機,卻不敢上去與他告別,連最後的情感都被壓抑住,無法釋放。也許他們依然相愛,只是城市讓他們不得不離婚。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這種情緒也在其他導演的影片裡有所展示。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夜》裡,城市成了愛情的墳場、生的遊樂場,兩個人再相愛,也抵禦不了城市的魅力,而註定要迷失在這生的遊樂場裡。在約翰·施萊辛格《午夜牛郎》裡,兩個闖蕩紐約的年輕人,即使有再偉大的理想主義,也抵禦不了這殘酷的金錢世界。在文德斯的《愛麗絲漫遊城記》裡,作家和小女孩相逢,並沒有帶給對方長久的溫暖。在賈樟柯的《世界》,北京不過是一個虛假的世界公園而已,而人心,也虛假如那偽造的世界景觀。在索菲亞·科波拉的《迷失東京》,我們感受到繁華的都市,身處社會頂層的名人背後,依然是赤裸裸無可逃避的孤獨。

當一個人強大的時候,可能城市對於他來說是天堂,但是當他初來乍到,當他失業,當他能力不足時,城市就成了地獄。但是,無論是天堂,還是地獄,他們都可能逃避不掉的,都是孤獨!城市帶來了人我之分,人與人的距離太遠,理性太旺盛,而感情則太淡漠。人的靈魂和身體都處於一種孤獨之中。

"

工業化也開啟了城市化,使我們從鄉鎮的熟人社會,一躍來到了大都市,帶來了我們所謂的現代社會。在城市裡,我們感覺到現代社會的全部特質:繁華,喧鬧,多變,人群密集,工作眾多,高樓大廈林立,延伸到遠方無邊無界。

現代化的龐然大物

在都市裡,河流和遠山,公園和綠地也都存在著,但它們又遠離城市,離人們更近的是房屋,商店,超市。人們在大型商場,地鐵和高樓之間穿行,那些草地不過是生存的點綴,為了淨化空氣,為了舒緩視力。

這些自然之物並不像是農業時代的農田和森林,農人們和農田有感情,有牽掛,故土難離,但是在城市裡,故鄉已經不存在。那只是一個棲身之所。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在後工業化時代,工廠也漸漸被寫字樓取代,人們每天所做的不是和物體,和材料打交道,而是和數字影像文件等信息打交道,以及數不清的人群。

一個銷售,每天平均要給500個人打電話,而她真正認識的人,可能不超過50個。打電話不是為了聊天,溝通感情,而是為了工作,為了交換信息。當她疲憊地回到家,和自己的愛人孩子相處時,可能已經累得沒有力氣說話。

為了生存要心平氣和地和無數陌生人說話,結果和自己的親人卻無話可說。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這個現代化產生的龐然大物,人們給了它很多名字:風險社會,景觀社會,流動性社會,碎片化社會,消費社會,陌生人社會,但是它還有一個更孤獨的名字:孤獨社會。

城市裡的人這麼多,這麼密集,隨手可見是人,打開手機就是人,可為什麼卻讓人感到如此孤獨?

孤獨的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電影大師錫蘭的電影《遠方》,通過展現伊斯坦布爾這座歐亞之城的生活,向我們揭示了城市的孤獨密碼。

伊斯坦布爾,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黑海和地中海的橋樑,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的交匯之處,城市遍地都是歷史故事,文明遺蹟和人物傳奇,也讓它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被譽為Vasileousa Polis(“眾城市的女王”)。

這裡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穿著打扮。在遊客看來,這裡是一座輝煌的城市,流連忘返,思古懷舊,登山攬勝,無一處不讓人驚歎。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這裡就是他們的北上廣深,夢想之地,創業之國,自由之城。

《遠方》的主人公,馬赫穆特就是這樣一個在伊斯坦布爾實現了夢想的人,他來自土耳其鄉村,離家遠走到伊斯坦布爾,來時一無所有,現在卻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攝影師,有房有車,他每天流連在藝術家圈子裡,聊著愛情,自由和藝術,當然還有數不清的姑娘。

當然,他曾有過愛情和婚姻,不過此時,他卻已經和妻子離婚,成了一名獨居的鰥夫。生活一下子變得安靜,他每天躲在自己擁有無數房間的大房子裡,看書,拍照,抽菸,看電視,睡覺,甚至孤獨時,還會約女人來。

他的房間乾淨,整潔,牆上掛滿了美的藝術品,堆滿了書籍,CD和報紙,他每天就流連在各種信息中,過著孤獨的日子。

電影常常展現著他的身體,他躺在床上看電視,坐在椅子上看電視,或者站在陽臺上看風景,在成功的背後,我們能感覺到他無窮的孤獨。周圍的一切都那麼美,而又那麼隔膜。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但是,他已經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廚房裡的老鼠吱吱呀呀地叫,打破房間的激進,但沒有給他帶來類似米老鼠對華特迪士尼那樣的安慰,只是讓他覺得髒,精心佈置了老鼠貼把它逮住,殺死,世界重歸寂靜。

突如其來的訪客

他的鄉下表弟尤瑟夫,看到表哥的成功,也想來大城市闖一闖。土耳其近年來遭遇了經濟危機,鄉村工廠倒閉,一個鎮一個鎮的人失業,也逼著他往大城市跑。他想好要做一個海員,又可以到處旅遊,又能賺很多不貶值的美元。

在大雪紛飛的冬季,他提著行李,住進了表哥馬赫穆德的家裡。對於馬赫穆德來說,新人的到來並沒有帶來任何改變,他照樣維持自己的生活習慣,每天看電視,讀書,拍攝,而尤瑟夫,也早出晚歸地找工作。

博斯普魯斯海峽海鷗紛飛,郵輪穿行,公園裡人們在打雪仗,餐館裡大家在熱鬧地聊天。伊斯坦布爾的生活如此熱絡,尤瑟夫遠遠地看著,最後卻發現,他只能遠遠地看著。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航運公司沒有給尤瑟夫一個工作。對方只回他說“回去等幾天給你消息”,然後,就再也沒有消息。他請表哥給他做擔保,或者給他介紹瓷磚廠的工作,表哥卻回他說“憑什麼要我幫你?你自己沒有本事,就等著別人給你找好工作嗎?這裡是伊斯坦布爾,什麼都得靠自己!”

他浪跡在伊斯坦布爾的大街小巷,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看著那些美麗的女人,心動卻無處訴說。他甚至尾隨過幾個女人,到最後卻眼睜睜地看著對方投入他人懷抱。

伊斯坦布爾不歡迎他,留給他的,只是他迷茫,孤獨而又焦慮的面容。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他表哥,也不想在收留他居住。他上廁所不衝,在室內抽菸,喝完的酒瓶亂扔,地毯上掉滿了碎屑,甚至,表哥一個表不見時,也懷疑是他偷的。

他只能鬱悶地躲在陽臺,凶猛地抽菸,看著樓下來往下班的人群,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他們,不可能成為表哥。

於是他偷偷地收拾行李,不辭而別。影片沒有交代他的下落,但正像他說的,他只能回家,而一回家,就只能一輩子呆在村子裡,再也出不來。

無法觸碰的靈魂

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感動了中國無數觀眾,影片裡,一個黑人鋼琴師和一個白人司機踏上南方之旅,一路上從誤解到相知,從互相看不起到打開自己的心靈世界,讓我們看到,人與人的友誼可以超越種族歧視,知識差距和生活習慣上的衝突。

彪悍的白人保鏢,柔弱的黑人藝術家,他們依然有共同語言:那就是家庭,愛情和婚姻。

同樣,法國曾經也誕生過這樣一部類似的電影《不可觸摸》,片中的黑人護工和白人作家,也是差異很大,一個大字不識幾個,張嘴大大咧咧,一個博覽群書,心思細膩。但是他們都有著對生活和生命的愛,最終超越了誤解,成為了親密的朋友。

但是,在這部《遠方》裡,兩表兄弟,兩個獨處一室的男人,卻沒有成就一段美好故事,他們雖然有血緣關係,卻始終互相隔膜著,沒有溝通,沒有坦白。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他們對對方都有過好奇心。馬赫穆德自以為是主人,高人一等,強調隱私,他會躲著表弟打電話,自己卻偷聽對方打電話,偷偷地看著他怎樣捨不得讓被捕的老鼠被貓活活吃掉,先在牆上把老鼠拍死才放心。他瞧不起表弟抽的煙,等他表弟走後,卻拿著表弟的煙,孤獨地坐在海邊抽著。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他曾經帶著表弟出去採風拍照,卻總是瞧不起他麻木的藝術眼光。

表弟一次次地請求表哥能夠幫個小忙,卻被表哥生生拒絕。他熱心地幫著表哥搬攝影器材,用自己簡單的能力展現對錶哥的感激,卻得不到任何迴應。

對於鄉下人來說,互相幫助就是最大的善意,但對於城裡人來說,各管各事,就是最好的禮貌。

馬赫穆德已經習慣了城市的生活,僅存的一些農村的習慣,只不過滿足了他的窺私慾,卻沒有讓他邁出友誼的那一步。而尤瑟夫遭遇了城裡人一次次的打擊之後,恐怕再也不會對伊斯坦布爾有所幻想。

城市的孤獨何解?

城裡人瞧不起鄉下人,鄉下人看不起城裡人,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如此,中國的北上廣也是如此,諸如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北京人說全國人都沒見過世面之類的掌故,也都很自然了。

龐然的大大都市成就了很多人的夢想,讓他們感覺到自我的價值和力量,卻也讓很多人喪失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互幫互助、溫情脈脈。而且,城市過多的景觀,也讓人的慾望膨脹,渴望更舒適自由的生活,進而帶來離婚,不生育等,威脅到人類最基本的單位——家庭——的生存。

馬赫穆德偷偷地目送自己的妻子登上飛機,卻不敢上去與他告別,連最後的情感都被壓抑住,無法釋放。也許他們依然相愛,只是城市讓他們不得不離婚。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這種情緒也在其他導演的影片裡有所展示。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夜》裡,城市成了愛情的墳場、生的遊樂場,兩個人再相愛,也抵禦不了城市的魅力,而註定要迷失在這生的遊樂場裡。在約翰·施萊辛格《午夜牛郎》裡,兩個闖蕩紐約的年輕人,即使有再偉大的理想主義,也抵禦不了這殘酷的金錢世界。在文德斯的《愛麗絲漫遊城記》裡,作家和小女孩相逢,並沒有帶給對方長久的溫暖。在賈樟柯的《世界》,北京不過是一個虛假的世界公園而已,而人心,也虛假如那偽造的世界景觀。在索菲亞·科波拉的《迷失東京》,我們感受到繁華的都市,身處社會頂層的名人背後,依然是赤裸裸無可逃避的孤獨。

當一個人強大的時候,可能城市對於他來說是天堂,但是當他初來乍到,當他失業,當他能力不足時,城市就成了地獄。但是,無論是天堂,還是地獄,他們都可能逃避不掉的,都是孤獨!城市帶來了人我之分,人與人的距離太遠,理性太旺盛,而感情則太淡漠。人的靈魂和身體都處於一種孤獨之中。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

工業化也開啟了城市化,使我們從鄉鎮的熟人社會,一躍來到了大都市,帶來了我們所謂的現代社會。在城市裡,我們感覺到現代社會的全部特質:繁華,喧鬧,多變,人群密集,工作眾多,高樓大廈林立,延伸到遠方無邊無界。

現代化的龐然大物

在都市裡,河流和遠山,公園和綠地也都存在著,但它們又遠離城市,離人們更近的是房屋,商店,超市。人們在大型商場,地鐵和高樓之間穿行,那些草地不過是生存的點綴,為了淨化空氣,為了舒緩視力。

這些自然之物並不像是農業時代的農田和森林,農人們和農田有感情,有牽掛,故土難離,但是在城市裡,故鄉已經不存在。那只是一個棲身之所。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在後工業化時代,工廠也漸漸被寫字樓取代,人們每天所做的不是和物體,和材料打交道,而是和數字影像文件等信息打交道,以及數不清的人群。

一個銷售,每天平均要給500個人打電話,而她真正認識的人,可能不超過50個。打電話不是為了聊天,溝通感情,而是為了工作,為了交換信息。當她疲憊地回到家,和自己的愛人孩子相處時,可能已經累得沒有力氣說話。

為了生存要心平氣和地和無數陌生人說話,結果和自己的親人卻無話可說。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這個現代化產生的龐然大物,人們給了它很多名字:風險社會,景觀社會,流動性社會,碎片化社會,消費社會,陌生人社會,但是它還有一個更孤獨的名字:孤獨社會。

城市裡的人這麼多,這麼密集,隨手可見是人,打開手機就是人,可為什麼卻讓人感到如此孤獨?

孤獨的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電影大師錫蘭的電影《遠方》,通過展現伊斯坦布爾這座歐亞之城的生活,向我們揭示了城市的孤獨密碼。

伊斯坦布爾,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黑海和地中海的橋樑,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的交匯之處,城市遍地都是歷史故事,文明遺蹟和人物傳奇,也讓它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被譽為Vasileousa Polis(“眾城市的女王”)。

這裡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穿著打扮。在遊客看來,這裡是一座輝煌的城市,流連忘返,思古懷舊,登山攬勝,無一處不讓人驚歎。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這裡就是他們的北上廣深,夢想之地,創業之國,自由之城。

《遠方》的主人公,馬赫穆特就是這樣一個在伊斯坦布爾實現了夢想的人,他來自土耳其鄉村,離家遠走到伊斯坦布爾,來時一無所有,現在卻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攝影師,有房有車,他每天流連在藝術家圈子裡,聊著愛情,自由和藝術,當然還有數不清的姑娘。

當然,他曾有過愛情和婚姻,不過此時,他卻已經和妻子離婚,成了一名獨居的鰥夫。生活一下子變得安靜,他每天躲在自己擁有無數房間的大房子裡,看書,拍照,抽菸,看電視,睡覺,甚至孤獨時,還會約女人來。

他的房間乾淨,整潔,牆上掛滿了美的藝術品,堆滿了書籍,CD和報紙,他每天就流連在各種信息中,過著孤獨的日子。

電影常常展現著他的身體,他躺在床上看電視,坐在椅子上看電視,或者站在陽臺上看風景,在成功的背後,我們能感覺到他無窮的孤獨。周圍的一切都那麼美,而又那麼隔膜。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但是,他已經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廚房裡的老鼠吱吱呀呀地叫,打破房間的激進,但沒有給他帶來類似米老鼠對華特迪士尼那樣的安慰,只是讓他覺得髒,精心佈置了老鼠貼把它逮住,殺死,世界重歸寂靜。

突如其來的訪客

他的鄉下表弟尤瑟夫,看到表哥的成功,也想來大城市闖一闖。土耳其近年來遭遇了經濟危機,鄉村工廠倒閉,一個鎮一個鎮的人失業,也逼著他往大城市跑。他想好要做一個海員,又可以到處旅遊,又能賺很多不貶值的美元。

在大雪紛飛的冬季,他提著行李,住進了表哥馬赫穆德的家裡。對於馬赫穆德來說,新人的到來並沒有帶來任何改變,他照樣維持自己的生活習慣,每天看電視,讀書,拍攝,而尤瑟夫,也早出晚歸地找工作。

博斯普魯斯海峽海鷗紛飛,郵輪穿行,公園裡人們在打雪仗,餐館裡大家在熱鬧地聊天。伊斯坦布爾的生活如此熱絡,尤瑟夫遠遠地看著,最後卻發現,他只能遠遠地看著。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航運公司沒有給尤瑟夫一個工作。對方只回他說“回去等幾天給你消息”,然後,就再也沒有消息。他請表哥給他做擔保,或者給他介紹瓷磚廠的工作,表哥卻回他說“憑什麼要我幫你?你自己沒有本事,就等著別人給你找好工作嗎?這裡是伊斯坦布爾,什麼都得靠自己!”

他浪跡在伊斯坦布爾的大街小巷,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看著那些美麗的女人,心動卻無處訴說。他甚至尾隨過幾個女人,到最後卻眼睜睜地看著對方投入他人懷抱。

伊斯坦布爾不歡迎他,留給他的,只是他迷茫,孤獨而又焦慮的面容。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他表哥,也不想在收留他居住。他上廁所不衝,在室內抽菸,喝完的酒瓶亂扔,地毯上掉滿了碎屑,甚至,表哥一個表不見時,也懷疑是他偷的。

他只能鬱悶地躲在陽臺,凶猛地抽菸,看著樓下來往下班的人群,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他們,不可能成為表哥。

於是他偷偷地收拾行李,不辭而別。影片沒有交代他的下落,但正像他說的,他只能回家,而一回家,就只能一輩子呆在村子裡,再也出不來。

無法觸碰的靈魂

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感動了中國無數觀眾,影片裡,一個黑人鋼琴師和一個白人司機踏上南方之旅,一路上從誤解到相知,從互相看不起到打開自己的心靈世界,讓我們看到,人與人的友誼可以超越種族歧視,知識差距和生活習慣上的衝突。

彪悍的白人保鏢,柔弱的黑人藝術家,他們依然有共同語言:那就是家庭,愛情和婚姻。

同樣,法國曾經也誕生過這樣一部類似的電影《不可觸摸》,片中的黑人護工和白人作家,也是差異很大,一個大字不識幾個,張嘴大大咧咧,一個博覽群書,心思細膩。但是他們都有著對生活和生命的愛,最終超越了誤解,成為了親密的朋友。

但是,在這部《遠方》裡,兩表兄弟,兩個獨處一室的男人,卻沒有成就一段美好故事,他們雖然有血緣關係,卻始終互相隔膜著,沒有溝通,沒有坦白。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他們對對方都有過好奇心。馬赫穆德自以為是主人,高人一等,強調隱私,他會躲著表弟打電話,自己卻偷聽對方打電話,偷偷地看著他怎樣捨不得讓被捕的老鼠被貓活活吃掉,先在牆上把老鼠拍死才放心。他瞧不起表弟抽的煙,等他表弟走後,卻拿著表弟的煙,孤獨地坐在海邊抽著。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甚至,他曾經帶著表弟出去採風拍照,卻總是瞧不起他麻木的藝術眼光。

表弟一次次地請求表哥能夠幫個小忙,卻被表哥生生拒絕。他熱心地幫著表哥搬攝影器材,用自己簡單的能力展現對錶哥的感激,卻得不到任何迴應。

對於鄉下人來說,互相幫助就是最大的善意,但對於城裡人來說,各管各事,就是最好的禮貌。

馬赫穆德已經習慣了城市的生活,僅存的一些農村的習慣,只不過滿足了他的窺私慾,卻沒有讓他邁出友誼的那一步。而尤瑟夫遭遇了城裡人一次次的打擊之後,恐怕再也不會對伊斯坦布爾有所幻想。

城市的孤獨何解?

城裡人瞧不起鄉下人,鄉下人看不起城裡人,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如此,中國的北上廣也是如此,諸如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北京人說全國人都沒見過世面之類的掌故,也都很自然了。

龐然的大大都市成就了很多人的夢想,讓他們感覺到自我的價值和力量,卻也讓很多人喪失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互幫互助、溫情脈脈。而且,城市過多的景觀,也讓人的慾望膨脹,渴望更舒適自由的生活,進而帶來離婚,不生育等,威脅到人類最基本的單位——家庭——的生存。

馬赫穆德偷偷地目送自己的妻子登上飛機,卻不敢上去與他告別,連最後的情感都被壓抑住,無法釋放。也許他們依然相愛,只是城市讓他們不得不離婚。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這種情緒也在其他導演的影片裡有所展示。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夜》裡,城市成了愛情的墳場、生的遊樂場,兩個人再相愛,也抵禦不了城市的魅力,而註定要迷失在這生的遊樂場裡。在約翰·施萊辛格《午夜牛郎》裡,兩個闖蕩紐約的年輕人,即使有再偉大的理想主義,也抵禦不了這殘酷的金錢世界。在文德斯的《愛麗絲漫遊城記》裡,作家和小女孩相逢,並沒有帶給對方長久的溫暖。在賈樟柯的《世界》,北京不過是一個虛假的世界公園而已,而人心,也虛假如那偽造的世界景觀。在索菲亞·科波拉的《迷失東京》,我們感受到繁華的都市,身處社會頂層的名人背後,依然是赤裸裸無可逃避的孤獨。

當一個人強大的時候,可能城市對於他來說是天堂,但是當他初來乍到,當他失業,當他能力不足時,城市就成了地獄。但是,無論是天堂,還是地獄,他們都可能逃避不掉的,都是孤獨!城市帶來了人我之分,人與人的距離太遠,理性太旺盛,而感情則太淡漠。人的靈魂和身體都處於一種孤獨之中。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遠方:別來到大城市,這裡有你無法忍受的孤獨

在錫蘭導演的另一部電影《五月碧雲天》裡,導演把深情獻給了鄉下和小鎮,那篇在風聲中嘩啦啦響的桉樹林,那慢吞吞的烏龜,那隨時讓人入睡的日光,那種無人我之分的親情,那種人與自然親密無間的牽絆。

但是導演知道,土耳其的現代化似乎是一條不歸路,人類的城市化也是一條不歸路。我們所能做的,不過是記錄它,並且懷念它,在懷念中期待更美好的轉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