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山水畫家王愛忠

藝術 山水畫 國畫 美術 省之說 2017-05-16

王愛忠,一九五六年生,山西陽曲人,太原畫院專職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山西省文聯委員,山西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山西省美協山水畫藝委會副會長兼祕書長,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詩書畫印藝術家聯合會副主席,山西省工筆畫協會主席。作品入選國內外大展,且多次獲得殊榮,並被國內外多家機構收藏。二OO一年應邀赴德國交流訪問並講學、舉辦個展。其辭條、作品入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水彩畫史》《中國當代美術圖鑑》等多部典籍,出版有畫集《美術家王愛忠》《中國畫畫家王愛忠》等。

當代山水畫家王愛忠

春三月 / 王愛忠 (中國山西)/ 138x68cm / 《藝術資本論》2017胡潤經典作品展

王愛忠的新寫意沒骨山水的嘗試,始於2005年。

說是嘗試,但其實並不偶然,在此之前,王愛忠一直關注水墨創作的前沿動態,併力圖找到一種具有本土特色和人文內涵的表現模式。久有凌雲之志,衝破筆墨線條的束縛,構建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表達範式,只待最後一躍。

隨著“陽婆系列”和“北方四季系列”的相繼面世,王愛忠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並在多屆全國性美展中獲得好評。

在創作題材的選取上,王愛忠的目光從名山大川轉移到自己腳下的黃土高原,也就是說,從傳統的大眾化語境,轉換到了自己身邊的生活場域,開始關注對自己而言最親切、最感性、最熟悉的人文環境,關注一直被中國山水畫史忽視的黃土地。而畫史的空白,意味著技術層面上缺少可資借鑑的傳統和成法,意味著前行的艱難。

在畫面處理上,王愛忠運用了幾何造型的塊面構成形式。這是一個相當危險的舉動,因為以線造型是中國畫千年以來的“家法”,並以此為主要特徵區別於西洋畫法。背棄這個傳統的作品,到底算不算中國畫,圈內一直爭論不斷。但王愛忠是自信的,他深諳傳統,也曾醉心西畫,對於二者之間的楚河漢界,他有著自己的理解。“如果離開線條就離開了中國畫,那中國畫也太小氣了!”王愛忠說。在他看來,皴、擦、點、染並不萬能,更不能等同於中國畫,黃土高原應該有不同於江南山水的表現手段。

當代山水畫家王愛忠

2008年作 陽婆上來暖洋洋(優秀獎) 鏡框 設色紙本

王愛忠是一個思考型的創作者,在《中國山水畫的時代性探索》一文中,他表達瞭如下三個觀點。

第一,任何藝術,包括山水畫在內,都不可能構成一個自足的系統,作為其發生的依據,藝術思潮的背後必然存在著一個強大的社會潮流。“面對現代工業經濟和社會發展潮流的現代人,早已沒有了以禪道入畫來追求高古那樣的氛圍和心境、那樣的理想,也不可能擺脫多元文化的火花碰撞和摩擦,人們不得不改變自己,成為一個現代文化背景下的當代人。中國山水畫也從原來的精英文化層面普及為大眾藝術,並在各種社會文化運動中發揮其現實功用。”近百年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粉碎了小農經濟,粉碎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家園,社會的生產、生活、人群組織結構的質變,意味著受眾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喜怒哀樂也與從前迥異其趣,作為一個時代精神的象徵,藝術必然反映該時代主流人群的心靈訴求。

第二,對中國畫而言,形式本身就是內容,而且是核心內容。中國畫的最大特徵是其程式性,中國美術史不是表現對象的變遷史,而是表現形式的演進史。中國畫的形式或表現技法,不僅意味著形式和技法,它本身就是一種創作理念和精神追求,因而也就是藝術的內容。“山不是藝術,水不是藝術,山水背後的精神追求才是藝術,對相對不變的對象進行不斷變化的、與時俱進的表達,是中國美術演進的顯著特徵之一。”

第三,山水畫發展到當代,“隨著新的藝術理念和探索研究的發展,傳統中國畫技法和理論,顯然很難詮釋新的圖式思維理念。墨分五色,皴、擦、點、染等等老祖宗遺留下來招式,急需充實新的內容。”“新的圖式理念的應用,應該是從人與時代的關聯中產生,以現代意識形態去表現或重複古人是絕不可取的,而且也根本不可能。現代人可以借古抒情,但現代人的思維方式、生活理念,是不可能遊離於現實、迴歸古代去歸隱去創作的。”據此,他認為,以筆墨個性為終極判斷的傳統山水畫,正在被新的模式所更替,而且非常迅猛。

當代山水畫家王愛忠

初秋 鏡心 設色紙本

當代山水畫家王愛忠

空翠溼人衣 鏡片 水墨紙本

當代山水畫家王愛忠

山水 鏡心 紙本

當代山水畫家王愛忠

溪山雲雨 鏡片 水墨紙本

當代山水畫家王愛忠

陽婆照上一竿高

當代山水畫家王愛忠

雲來正氣佳 鏡心 設色紙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