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丨未來銀行之路


劉力丨未來銀行之路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科學技術在自身迅速發展的同時,被普遍地應用於各類商業活動中,並促使一些商業(行業)活動的經營行為和經營模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在這一輪科技對商業活動的滲透和衝擊中,金融業同樣無法“獨善其身”。馬雲“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宣言,更是將衝擊的矛頭直指“傳統商業銀行”。面對科技大潮的衝擊,有人表示,科技已經使得金融的本質發生了變化,人們亟須加以重新認識。

其實,變與不變總是相對的。易變的往往是形式,不變或不易變的,則往往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金融的核心功能和本質是實現資源的跨期(現在與未來)配置,即融資與投資。投融資的實現形式和表現方式隨著時間、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在不斷變化,但資源跨期配置的本質並沒有發生變化,也不會被顛覆。科技的發展使得金融活動的風險管控方式和能力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風險管控只是實現融資與投資功能的手段,其本身並不是金融。中國一百多年以前的“票號”和“錢莊”,由於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們所從事的金融業務並沒有改變和消失,只是由後來的“現代商業銀行”(目前又稱為“傳統商業銀行”)代為行之而已。著名金融學者、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默頓(Robert C Merton)說過:“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不論是現在還是過去,東方還是西方,在所有的經濟體中都是基本相同的。金融的功能是非常穩定的,而實現這些金融功能的金融機構的形式和結構是相對不穩定的。”默頓的話,是對金融功能和本質的不變(穩定)性和金融實現形式的多變性的一個最好的詮釋。

劉興賽博士的這本書《未來銀行之路》,其實就是對金融(銀行)實現形式的討論,相關內容貫穿於整本書。作者對“未來銀行”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清晰的闡述,概括起來是“6個銀行”:智能和大數據銀行,線上線下一體化銀行,生態合作與生態競爭中的銀行,嵌入生產、生活平臺中的公共服務銀行,以內部創業組織培育科技創新精神的銀行,以智能運營體系化解總分行治理困境的銀行。不僅如此,作者還大膽地描繪了未來銀行的行業圖景——一個由類似於社會基礎設施的科技化的金融機構與特定職能機構所構成的“分層”體系。關於未來銀行以及未來銀行的行業圖景,是否如書中所言,尚需要實踐去檢驗。但作者從技術和互聯網的特性與邏輯出發,從競爭的角度來解構銀行業的未來,卻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審視“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視角。

當然,和一般的“未來系”書不同的是,這本《未來銀行之路》著墨的重點並不在於對未來的討論,而是著眼於當前中國銀行業面向未來的現實抉擇,其實質是一本應用性的現實之作。它力圖從戰略的角度探討在科技和經濟發展衝擊下商業銀行的“未來之路”。作者通過對科技在金融活動中的各種應用,特別是互聯網公司對金融業務的滲透與互聯網思維對金融活動影響的分析,探討了商業銀行在經營環境、競爭格局乃至經營邏輯等方面可能面臨的衝擊與變化。作者指出,科技和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對商業銀行存貸款(投融資和支付清算)等基礎業務的經營方式會帶來重大的衝擊,甚至帶來顛覆性的變化。不僅如此,經營方式的變化和效率的提升,會帶來客戶範圍和構成的巨大變化,進一步影響商業銀行的贏利模式和生存之道。那些不能對自身的經營戰略和經營行為及時做出合理有效調整的商業銀行,可能會被時代淘汰。因此,商業銀行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的戰略思維,在更廣闊、更深入的層面上,從“全新的行業體系、全新的個體組織屬性、全新的能力和競爭模式、全新的戰略主題”出發,建立自己的戰略思維框架,有效地融合現代科技,更加註重客戶服務與客戶體驗,吸收互聯網思維的精髓,改進管理體制與人才機制,通過有效的轉型(作者提出了轉型金融科技公司的概念)實現新的發展。

關於銀行領域的著作很多,但寫作和關注的重點有很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有兩類:一是以學者為創作主體的、偏學術化的著作;二是以銀行從業人員為創作主體的、更加註重實務性的書。現實中,兩類書存在較大的“隔閡”,這也反映了寫銀行書的困難之處。《未來銀行之路》這本書,較好地融合了學術和實務,從歷史的視角解構了中國銀行業發展脈絡和趨勢,同時又以現實的筆觸迴應了實務界戰略思考的實踐需求。在行文中,作者會不經意間滲透出些許文學性的、哲學性的表達,給人以某種啟迪,但在稍微“放縱”後,作者又快速回到客觀與理性上,追求邏輯上的嚴謹,展現出學術的特徵。

《未來銀行之路》的上述特點,是和作者的背景、經歷息息相關的。劉興賽博士早年在企業工作過,後又長期從事經濟學和金融學研究,近幾年更是對大數據互聯網時代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進行了較為深入廣泛的調研和研究。正是這些“曲折”的人生經歷以及學術、實務兼具的知識背景,讓其可以擺脫“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思維侷限。書中的很多思想非常有啟發性和建設性。以網點轉型為例,智能機具的廣泛佈設成為當前中國銀行業網點轉型的重要方向,但作者卻認為,這是“一個邏輯上的誤區”,因為“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功能從技術上講是可以完全替代網點的,在這種情況下,大量以物理網點形式存在的自助機具,既沒有人工服務的情感交互性,更沒有移動終端的便捷性。在現金和實體銀行卡使用頻率不斷下降的趨勢下……網點智能化的‘極端’形態——未來銀行、無人銀行……並非一個成熟的戰略”。上述論述給我們習以為常的戰略行為帶來反思,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無疑,《未來銀行之路》是一本有益的、具有相當思想性的專業書。

我相信劉興賽博士的這部著作會為商業銀行調整戰略思維,更好地轉型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是為序。


本文為《未來銀行之路》序言,序言作者劉力。

劉力丨未來銀行之路

劉興賽

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博士後。現就職於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戰略規劃部,從事銀行戰略和宏觀經濟研究10年以上。

在《經濟學動態》《財經研究》《世界經濟研究》等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多篇論文為人大複印資料、國研網全文轉載, 參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經濟學創新》《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8)》。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