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變局:高息攬儲被“圍剿”假淨值產品現身

來源:新京報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跌跌不休”,這讓風險偏好保守的張女士頗為煩惱。在資管新規出臺之後,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減少了很多,收益率也有所下降。此前,張女士比較了銀行存款產品,入手了智能存款和結構性存款產品。“這兩個產品的安全性有保證,同時收益也高。截至目前,還沒有考慮入手淨值化產品。”

2018年4月27日,“一行兩會一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正式稿),開啟了大資管行業統一監管的新時代。截至目前,《資管新規》出臺一週年,政策正在改變著市場和投資者。

記者走訪發現,在過去一段時間,隨著銀行理財收益走低,智能存款和結構性存款的增長迎來了爆發期,像張女士一樣的投資者不在少數。目前,不少銀行加快淨值化轉型步伐,但也有銀行內部人士稱,目前不少結構性存款、淨值型產品為假結構、假淨值產品。

6月3日,建設銀行全資子公司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在深圳舉行開業儀式,這標誌著國內首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式開業運營。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管理能力是理財子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各家銀行面臨著共同挑戰。

銀行理財收益率創新低,吸金能力不減

“去年年底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在逐漸下降。從我們網點的情況看,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年化利率在3.5%左右。”北京地區一國有大行個金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另一國有大行網點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現在在資管新規的過渡期,保本的理財產品利息相對來說低一些。有款90天期限、1萬起存的保本理財產品,半年期年化利率3%左右,而去年這個時候半年期的該產品的年化利率在4%以上。”

據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4月,全國整體銀行理財收益跌至3.95%,環比下滑5BP。另據融360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5月17日至2019年5月23日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為4.20%,較上週下降9BP。

記者查詢多家銀行官網,多數銀行理財產品年利率在3%、4%左右。不過,也有部分銀行起存點較高、存款期限長的理財產品,利率在4%以上。比如,一國有大行起存100萬的理財產品,年化利率達到4.4%。

此外,部分民營銀行、中小銀行、互聯網銀行的智能銀行存款利率依然高於4%。某金融平臺顯示,遼寧振興銀行振興存產品半年期、一年期的年化利率分別為4.6%、4.8%,新網銀行年德利產品年化利率為4.3%。“智能存款利息高,主要是因為發行這一產品的民營銀行負債來源狹窄,銀行希望通過這一產品實現獲客、積累基礎客戶、攬儲等多重目標。”銀行業內人士表示。

不過,也有投資者表示,智能存款的利率也有所下降。“我之前買的一民營銀行的智能存款產品的年化利率在4%以上,現在該產品的年化利率在4%。”一投資者表示。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銀行理財收益率持續下跌受監管、市場環境等影響。一方面,此前銀行理財的高收益主要靠非標拉高,而在2018年強監管下,非標投資萎縮,相應的銀行理財也難以實現高收益。另一方面,受前期央行寬鬆貨幣政策影響,市場流動性處於合理充裕狀態,帶來銀行資金面寬鬆和貨幣市場利率不斷下跌,從而導致理財收益出現下滑。

未來銀行理財產品走勢如何?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預期銀行理財收益率仍將陷入下跌通道。“2019年,同樣面臨流動性寬鬆和非標投資萎縮的局面,所以,預計2019年銀行理財收益率也很難回到4.9%的水平,仍會有一定的下行空間。”融360大數據研究院表示。

雖然收益率下滑,不過,銀行理財吸金能力依然不減。

“從大環境看,無論股市、P2P還是樓市,投資者其實在當前並沒有特別好的投資方向。銀行系的金融產品依然是投資者的重要選擇。”一位銀行人士說。

另一方面,銀行也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力圖將此前選擇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群體以及相關的資金留在銀行體系中。“從投資者角度看,在銀行的系列產品中,理財產品的投資回報、安全性預期等被弱化,投資者在投資時勢必會做出一定的調整。而銀行也洞察到了投資者需求的變化,主動調整產品的結構。比如對追求高收益、又能接受市場波動的客戶,銀行會向這些客戶推薦基金產品等。對於安全性要求比較高的客戶,銀行會把這部分客戶引導到大額存單等產品。”上述銀行人士表示,銀行把可以標籤的、需求比較明確的客戶梳理出來,之後對這些客戶有針對性地推薦相應的產品。

結構存款受熱捧,業內稱基本都是假結構

在銀行理財收益率創新低之際,一些被熱捧的結構性存款也因涉嫌高息攬儲被整治。

5月17日,銀保監會發布的23號文要求排查銀行理財業務,主要是排查結構性存款不真實,通過設置“假結構”變相高息攬儲。不過,多家銀行向新京報記者表示,並未收到監管要求排查假結構性存款的要求。

“結構性存款”,也稱“收益增值產品”,是運用利率、匯率產品與傳統的存款業務相結合的一種創新存款,基於嵌入的衍生品工具,可劃分為利率、匯率、商品、股票、信用等掛鉤型產品,形成“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的資產組合。但不少銀行為了實現“高息攬儲”,所發行的結構性存款實為“假結構性存款”,仍變相剛兌。

去年以來隨著銀行存款增速下滑,攬儲壓力也越來越大,結構性存款迎來爆發期。央行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4月末,我國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總額達11.13萬億元,前四個月新增1.5萬億元。

目前,業內對於結構性存款的看法頗為複雜。

“我們這種銀行對資本十分渴求,推行結構性存款不足為奇。但坦白講,我從業這麼多年,包括我們行在內,我很少見到真正的結構性存款,基本上都是假結構性存款。監管可以真正拎出來看看,所謂的真結構性存款到底有多少?”某股份行華南地區一分行負責人表示,在客戶不符合資管新規的理財產品到期後,工作人員引導客戶購買該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或者大額存單。“我們行對存款一直都非常渴求,大額存單都是給最高的年化利率4.18%。”

實際上,上述股份行在2018年多次因資本不足的情況引發市場關注,今年該行通過發行債券等方式謀求補充資本。

另一家上市城商行內部人士持有類似的觀點。“可以說,包括我們行在內,現在大部分的結構性存款都是假結構性存款。雖然保本理財逐漸消失,但客戶對穩定收益的需求仍存,而且可以吸儲。因此,銀行大力發行這類產品。”

但上述股份行內部人士稱,其所在分行正按照總行要求收縮假結構性存款業務。

“我不知道是否因為收到監管的文件,現在我們分行確實按照總行的要求,二季度開始沒怎麼推結構性存款,一方面減少結構性存款的供給,另一方面降低結構性存款的利率。”上述股份行分行負責人表示。

不過,上述城商行內部人士直言,其所在銀行網點結構性存款產品的政策等並無變化。“所謂的假結構存款將繼續持續一段時間。這是因為在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之前,保守型投資者無非三個選擇——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而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在三者中最高,因此,短期內不太可能消失。”

“部分銀行考慮收縮結構性存款可能更多出於成本考慮,而不是監管要求。”上述城商行內部人士解釋,結構性存款的高利率同時意味著銀行的高成本、高負債,如果銀行存款壓力有所緩解,可能會考慮減少結構性存款產品的供給。

多銀行推淨值型產品,是否是真淨值產品?

融360監測數據顯示,3月保本類(保證收益類+保本浮動收益類)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為1967款,佔比為18.89%%,環比2月份下降5.11個百分點,保本理財產品佔比首次跌破20%。

記者走訪還發現,多家銀行有意壓縮保本型理財產品,主推淨值型產品。

“今年一個比較大的感受是,我們行保本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明顯下降很多。”一銀行工作人員表示。

“我們行現在發行的產品以淨值型產品為主,我們也有意引導客戶和銀行一起轉型、適應。”北京地區另一國有大行網點的工作人員表示。

“我們網點預期類的理財產品都沒有額度了,基本上用一天時間就賣完了,我們也不知道總行還會不會再推出這樣的產品。”一上市城商行北京網點的工作人員表示。

另一股份行南方地區分行的負責人則直言,該行固收類理財產品處於萎縮期。“其實客戶對該類產品還是有很大需求,但我們現在的麻煩之處在於我們沒有資產去對接這樣的產品了。無固收類產品可續,這就倒逼客戶要適應形勢的變化。另一方面,在客戶的固收類理財產品到期之後,我們逐漸引導客戶投資權益類理財產品。”

資管新規之下,銀行理財產品結構逐漸變化,加快淨值化轉型步伐。普益標準發佈的淨值轉型程度指數顯示,今年4月份,全國淨值轉型程度指數為5.03點,環比上升0.36點,較去年同期上升3.83點;其中,全國性銀行的淨值轉型程度指數為9.16點,同比上升6.78點,國有大行與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淨值化轉型程度領先於其他類型銀行。

上市銀行披露的2018年年報數據也顯示,淨值型理財產品規模佔比提升。其中,浦發銀行的淨值型理財規模突破4000億元,佔比提升至48.68%;中信銀行個人淨值型理財產品存量規模佔比較2017年年末提升25.98%。

不過,有銀行業內人士直言,目前不少淨值型產品為假淨值型產品。

“不但我們銀行,到目前為止,很多銀行發行的淨值型產品並非真正的淨值型產品。比如銀行可能會告訴投資者收益率或許達到4%,在過渡期結束之前,該產品的收益肯定會達到4%。這是因為銀行希望客戶在過渡期內能夠正常平穩的過渡,可能收益率有波動,但最終會達到‘預期’。”一上市城商行內部人士表示,在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之後,假淨值型理財產品才會逐漸消失,變成真淨值型產品。

從賺利差到賺手續費,考驗銀行運作資產能力

2018年4月27日,多部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此後,針對銀行理財業務的多部文件先後出臺,監管希望打破理財產品長期以來的剛性兌付,讓產品向淨值化轉型,投資者自負盈虧,防止銀行資金池行為,限制非標投資及期限錯配,放寬銀行投資渠道,保障投資者權益等。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表示,目前銀行理財處在轉型期,銀行理財規模難以實現高增長,理財收益率也難以增長。當前非保本理財主要以投資債券為主,債券利率的下行會影響理財收益率。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各家銀行對符合新規的高收益資產的爭奪,競爭激烈。

有業內人士表達了對銀行理財的隱憂,認為目前銀行理財市場的規模不可持續。

“一方面,不管表內表外理財產品,最終的底層資產是一個項目。如果資金錯配的話,有一定的騰挪空間。但在目前的情況下不允許資金錯配,也不允許有資金池,騰挪的空間就被否定掉了,這樣政府平臺的融資、房地產融資等高價資產的融資需求被切斷了,這導致目前銀行可投放的資產收益率在下降。另一方面,銀行理財的價格雖然有所下降,但收益率保持在4%左右的位置。”一上市銀行辦公室主任表示,資產端價格在下降的同時理財端的價格依然保持堅挺,這導致銀行現在幾乎沒有盈利空間。

不過,有銀行人士並不認同上述看法。

“我覺得這一思維仍然是賺差價的思維,在資管新規之下,銀行要轉變原有掙差價的方式,而是轉向更多依靠賺取手續費的模式,這就考驗銀行運作資產的能力了。”上述上市城商行內部人士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