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儲街:銀行理財可能隱藏的五大陷阱!

銀行 投資 P2P理財 保險 你丫的好狠 2019-06-03

陷阱一:預期收益代替實際收益。

投資人都追求高收益,銀行理財產品就以高收益為賣點。銀行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有時會刻意誇大收益,保證預期收益多少以上,還會拿出以往的數據給投資人看,客戶就誤把預期收益當作是實際收益。實際情況是很多理財產品都很難達到預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虧損。

京儲街:銀行理財可能隱藏的五大陷阱!

陷阱二:偷樑換柱

有些保險公司的銷售會跟銀行達成提成協議,通過銀行售賣。客戶在投資時很容易被銷售人員誤導,把保險當成了理財產品,以為買的是銀行理財產品,不明就裡的就成了保險。京儲街小編提醒各位,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仔細查看產品認購書,搞清楚到底是哪種。

陷阱三:延長募集期,導致收益縮水。

理財產品都是有募集期的,時間兩三天到半個月不等募集期內,資金沒有收益,最多也就相當於銀行活期。那麼募集期越長,收益自然就會縮水。短投產品尤其明顯。

陷阱四:“霸王條款”

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某些條款明顯會偏向銀行,以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為例,很多銀行會在認購書中規定: 超過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將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用。比如說,銀行給你說的預期收益是6%,碰上行情好,實際收益達到了8%,那按條款多出的2%就歸銀行了,但發生虧損卻要用戶自己承擔,這本身就不對等。

陷阱五:避重就輕,信息披露不完整。

只談收益不談風險是所有理財產品的慣用伎倆,涉及有關風險跟你搞一大堆專業術語不說人話,普通用戶很難看懂。不披露或者選擇性披露信息,產品信息不完整、資金投資用途不明、收費項目不明、信息更新不及時等是很多理財說明書存在的問題。

P2P行業之於銀行的優勢就是打破了期間的信息壁壘,將投資人與借貸人直接聯繫起來,作為信息中介機構,P2P平臺會詳細披露資金用途和借款人的各項信息,從中只收取服務費,這也就是P2P平臺比銀行收益高的原因所在。監管政策介入之後,P2P行業的利率有了一定程度下調,但總體保持在9%左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