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財務報表怎麼讀?

銀行 財會 投資 經濟 跳槽那些事兒 思踐於人 2019-07-04


銀行財務報表怎麼讀?


銀行號稱“百業之母”,產業的發展需要資金,而擁有資金的人群也需要機構來管理和儲存資金,理解銀行業也有助於我們理解世界經濟體系的運作。

通過《財務報表快速入門指南》已經初步瞭解到怎麼解讀一家企業的財務報表,然而,在繼續學習的過程中,會發現有一類的財務報表如果按照之前所說的五個方面入手——存活能力、經營能力、獲利能力、財務結構、償還能力,並不能更好理解銀行類的財務報表。


銀行財務報表怎麼讀?


銀行最大的特殊性在於其現金的性質,對於銀行來說,現金是結算利潤的工具,也是進行交易的商品。正因為如此,常規企業財務圍繞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的方法並不完全適用於銀行業。

例如對於常規企業很重要的現金流量表,對於銀行業,就沒有非常大的價值,因為在上市的銀行中,銀行是不存在現金問題的,更多的是存在獲取現金成本高低的問題。

無需過多關注現金流量表,看起來似乎減少了工作量,其實並非如此,銀行財務報表的難點主要體現在負債表,比常規企業複雜得多。


銀行財務報表怎麼讀?


銀行和常規企業的在資本的概念稍微不同,銀行的資本概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 經濟資本

* 會計資本

* 監管資本

經濟資本指從內部管理人員根據銀行的風險計算,銀行需要保有最低的資本量,而作為廣大的投資者,更多的需要是關注會計資本和監管資本。

會計資本和監管資本里面又有不少細分的概念,每個概念都是分析的武器,給我們一個切入角度,這裡不展開講解,有需要可以系統學習一下。

這裡重點說說拿到財務報表,應該看什麼?怎麼看?

重點從經營效益和資產質量兩大方面著手分析。

# 經營效益


銀行財務報表怎麼讀?


對於經營效益,我們在分析財務報表的時候重點關注以下三方面:

* 收入結構

* 資產利潤率

* 淨利息收益率

收入結構中,因為銀行的利潤可調節性太大,於是我們看營業收入就變得可靠多了,最好跟同行的進行對比,高於同行,說明搶的蛋糕更大了,除了營業收入,還有淨利息收入比、中間收入比、成本收入比,收入結構反映了銀行的各項收入情況。

資產利潤率=淨利潤率*資產利用率,資產利潤率的高低取決於盈利性資產的收益能力,還有生息資產在總資產的比例。該指標越高,單位資產的收益就越高,說明銀行的渠道在拓展,單位資產的效益高。

淨利息收益率=利息淨收入/生息資產日均餘額,用來衡量銀行生息資產的獲利能力,生息資產指以銀行收取利息為條件,對外融出或存放資金形成的資產,而非生息資產是不會給銀行帶來利息收入的資產。指標越高,說明銀行運用生息資產的效率高。


銀行財務報表怎麼讀?


三個方向,都同時反映著銀行的經營效益,需跟同行對比,這樣對於銀行的經營能力便一目瞭然。

# 資產質量


銀行財務報表怎麼讀?


除了要知道銀行的經營效益怎麼樣,還需要重點考察的就是銀行資產的質量怎麼樣?資產質量不高,銀行面對的風險也就越大,主要還是反映著銀行的資金的狀況,畢竟資金不僅是收益的結果,也是商品。

資產質量方面,主要看:

* 資本充足率

* 不良與撥備

資本充足率,指標越高,意味著銀行短期沒有融資需求,具備進一步擴大資產規模、提高營收和利潤的能力,或加大分紅。同時意味著股東承受的槓桿小,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股東損失小。

資本充足率本身是有一定的國家指標,《資本辦法》裡面的要求,從2013年起,資本充足率標準強制提高到8%,如果銀行不達標,監管部門有各種辦法讓你就範,例如:限制銀行房貸規模、限制銀行員工薪酬、限制銀行向股東分紅、限制銀行開設分支機構、限制銀行投資等,甚至停止銀行某些業務來讓資本充足率達到標準。


銀行財務報表怎麼讀?


資本充足率高,賬戶上的數字才能獲得社會的信任,具備購買力,政府是最後的擔保機構,因此政府才會如此高度重視。

不良是撥備的母體,撥備是銀行利潤表的減項,降低當期利潤。撥備不足,不僅反映當前利潤質量差,就算日後利潤增長,也會拿去掩蓋壞賬。

撥備涉及兩個概念:不良率和撥備覆蓋率數據的大小,前者是後者的基礎,不良率可信,可以直接看撥備覆蓋率,當然,如果不良率不可信,可以看逾期90天以上貸款/不良貸款,這個數值正常應該小於1,如果大於1,意味著90天以上的貸款沒有納入不良貸款,不良貸款數據的可信度降低了。


銀行財務報表怎麼讀?


現代銀行誕生至今已經有300多年,很多行業都已經變了,但銀行的根本盈利模式還是簡單的,主要還是資金中介服務及其貸款,通過經營效益和資產質量裡面總共五個指標可以窺得銀行大概的情況。

銀行在經濟體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著其給其他常規企業的貸款上,不過這也變向成了“印鈔”。

“印鈔”的過程是怎麼實現的?難道銀行可以隨意改寫數字,甚至來購買整個宇宙?


銀行財務報表怎麼讀?


數字當然不是銀行想怎麼改就怎麼改,銀行監管機構規定了銀行增加存款的時候,必須按照一定的比例上繳資金以備自取,這個繳納的比例叫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這樣的限制條件下,銀行不能隨意篡改賬戶數字。

我們假設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20%,A將100塊存進銀行,銀行需要將20塊交給國家,這個時候,B需要貸款80塊,B的賬戶上就多了80塊,同樣按照20%的存款準備金率,銀行又需要繳納16塊給國家,然後又批了C64塊的貸款,在表格中會有下面的數字變化:

資產 負債

B的貸款 80塊 吸收A的存款 100塊

存放央行 20塊

C的貸款 64塊 吸收B的存款 80塊

存放央行 16塊

資產總計 180塊 負債總計 180塊

如果這麼一直下去,最後貸款總額會高達500塊,而期間銀行股東並沒有出一分錢,就給社會創造了400塊。如果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改變一下,就是我們新聞中常常聽到的降準和提準了,是最常見的宏觀調控手段。

國家直接投放貨幣,也就是上面的A是國家的話,就是另一種宏觀調控方式,新聞中常常聽到的量化寬鬆,指的就是這個。

銀行作為一個不同於常規企業的商業存在,瞭解銀行財務可窺得經濟大環境的變化,常規企業裡面的財務結構有著企業和銀行之間的關係,經濟體系並不獨立,都是相互聯繫,而作為眾多企業的貸款資金來源,銀行的瞭解就變得尤為重要。

參考書籍:

《手把手教你讀財報2》

《銀行估值與價值管理》

《上市銀行價值分析》

《讀懂銀行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