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房貸這件事'

銀行 金融 經濟 投資 人生是滾雪球 2019-08-24
"


"


說一說房貸這件事


題圖:來自網絡

1

換個角度看房貸

曾經大家在聽說貸款買房的時候,都是抗拒的,因為一想到要揹負20年的債務,覺得壓力很大。但房貸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金融創新,怎麼理解呢?來算一下。

假設小明的工資是6k,固定開銷是2k,當地的房子40萬一套,他如果要買房,就需要攢錢100個月,才能買房。


"


說一說房貸這件事


題圖:來自網絡

1

換個角度看房貸

曾經大家在聽說貸款買房的時候,都是抗拒的,因為一想到要揹負20年的債務,覺得壓力很大。但房貸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金融創新,怎麼理解呢?來算一下。

假設小明的工資是6k,固定開銷是2k,當地的房子40萬一套,他如果要買房,就需要攢錢100個月,才能買房。


說一說房貸這件事



小明為了買房,就只能省吃儉用壓縮開銷,把其餘的錢都贊起來買房。小明支出減少,不敢消費,流動到市場上的錢就變少了,內需不振,來源於此。

而如果有了房貸,銀行給小明提供20年的40萬貸款,年化4%,讓小明先把房子買了。小明只需要每個月還銀行2400塊,手裡還剩下3600塊,出去剛性消費2000,還多了1600塊可以拿出去支配。


"


說一說房貸這件事


題圖:來自網絡

1

換個角度看房貸

曾經大家在聽說貸款買房的時候,都是抗拒的,因為一想到要揹負20年的債務,覺得壓力很大。但房貸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金融創新,怎麼理解呢?來算一下。

假設小明的工資是6k,固定開銷是2k,當地的房子40萬一套,他如果要買房,就需要攢錢100個月,才能買房。


說一說房貸這件事



小明為了買房,就只能省吃儉用壓縮開銷,把其餘的錢都贊起來買房。小明支出減少,不敢消費,流動到市場上的錢就變少了,內需不振,來源於此。

而如果有了房貸,銀行給小明提供20年的40萬貸款,年化4%,讓小明先把房子買了。小明只需要每個月還銀行2400塊,手裡還剩下3600塊,出去剛性消費2000,還多了1600塊可以拿出去支配。


說一說房貸這件事



小明辦了房貸,住上新房子,然後手裡可以消費的錢還變多了,他可以拿多出來的1600去消費、去投資,流動到市場上的錢就會變多,這就是拉動內需。

有人會說,小明雖然短期支付壓力變少了,但是要還20年的貸款,小明變成了房奴。

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其實大部分20年的房貸,如果借款人不丟掉工作、不遇到經濟大崩潰,基本10年都能還清貸款,根本不需要20年。

攢錢需要8年,但要8年後才能有房,還清貸款只需要10年,可以馬上就有房,對於小明來說,貸款是划算的。

如果再趕上房價上漲,可能房價漲上去的部分,就把貸款給抵消掉了。

2

當年的美國,怎麼通過房貸來拉動內需的

在翻金融史的書籍時,有個數據讓我有點小驚訝,美國的金融創新力這麼強,但在1933之前,房貸的最長期限,卻只有5年,而且很少人能享受到房貸,能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有限。直到1933年以後,美國國會重整了《全國住房法》,這個法規有兩個好處

  • 貸款期限最長增加到30年。

  • 低、中等收入家庭可以通過按揭貸款買房。

一般來說,住房貸款期限越長,人們短期支付壓力就越小,越有閒錢去消費。

這個法規的影響是什麼?

美國的房貸餘額,1950年是730億,1981年,是10037億,翻了13倍。

當然也有弊端,比如壞賬的飆升啊,內需過剩。但總體來說,美國居民的消費力被完全釋放了,可以吸收非常多國家的出口,欣欣向榮,來源如此。

房貸在做的事情,其實是讓消費者更好的配置一生中不同年齡時段的消費水平。

從曾經的攢錢買房,到後來的貸款買房,美國老百姓和我們是一樣的,我們大家不同階段的收入,被金融這隻看不見手給優化了。

3

創新也伴隨著風險

瞭解金融,是既要看到收益,也要看到風險。

房貸呢,有個顯而易見的風險,如果經濟持續上行,房價穩定,那麼老百姓和銀行都是受益者,老百姓提前住上了房子,改善生活,銀行因為提供貸款,也賺到了錢。

但如果房價下跌,或者失業率飆高,風險就會飆高。

房價下跌,本來100萬的房子,跌到了10萬,而借款人還是要按照100萬來還,借款人覺得不划算,就會違約,違約的人一多,銀行就兜不住了。

失業率飆高,借款人大規模違約,還不出錢,銀行也是兜不住的。

以上兩種情況,曾經在美國和香港都發生過。

普通人能做什麼呢?既要了解房貸對自己的好處,也要看到風險,陽光燦爛修屋頂,總是沒錯的。

祝愉快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