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行出手!22萬億市場大變局,1元起的銀行理財真的來了!

廠長的話:咱大A股每次一到關鍵時點,就會有各路好消息趕著上門。這不,醞釀許久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終於正式放閘,光是首批2家公司的資金規模就達到了4.8萬億的天量。總的來看,業務拓寬、門檻放低、渠道變廣,銀行理財正在發生著某種劇變!而在此之中,往常的公募產品是否會收到衝擊?具體產品又有那些優劣?所謂的萬億級別的增量資金,真的有那麼靠譜嗎?


宇宙行出手!22萬億市場大變局,1元起的銀行理財真的來了!


4.8萬億的“頭籌”



“可直投A股”、“1元起投”、“首次購買不用面籤”。。。籌謀半年之久,誠意滿滿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也算是千呼萬喚始出來。

所謂“北工銀,南建信”,這碗銀行新規下的“頭啖湯”,已被這倆巨頭拔得頭籌,先乾為敬了:

昨天(5月22日),銀保監會在其官網上實錘——已批准兩大行的理財子公司“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及“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開業。


宇宙行出手!22萬億市場大變局,1元起的銀行理財真的來了!



根據此前的公告,為了栽培“親兒子”,這兩大行也算是下了點本。工行方面的出資為“不超過160億”,註冊地設在北京;而建行全資子公司的“造價”為“不超過150億”,並以深圳為立身之地。

至於具體有多少規模的理財資金,工建兩行也是底氣十足。

先說“宇宙行”,根據其18年的公司年報,工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為2.58億元:


宇宙行出手!22萬億市場大變局,1元起的銀行理財真的來了!



而在建行這塊,相應的理財資金為2.19萬億元:


宇宙行出手!22萬億市場大變局,1元起的銀行理財真的來了!



首批兩行的總規模就有4.8萬億之多(私募基金滿打滿算也就13萬億),而根據銀保監會統計的最新數據,截止到去年末,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共有22萬億元!

不過廠長這裡要提醒大家一點,銀行理財市場的體量是很大,但並非所有的銀行都能以“子公司”的形式來開展業務。這“兒子”可不是想生就生,也是有“計劃生育”的條件設置的。

具體來講,註冊理財子公司需要達到10億元的資金門檻。這一標準對國有大行BIG5、及其他股份制銀行來講自然不成問題,可對於許多地方的中小銀行來講,能夠達標的著實不多。

據統計,目前只有31家商業銀行宣佈設立理財子公司,不過目前獲得銀保監會批覆的只有7家,即工、農、中、建、交、招行和光大。


宇宙行出手!22萬億市場大變局,1元起的銀行理財真的來了!



至於那些中小銀行,廠長估計會走“代銷大行產品”的路數,這裡也就不做細講了。


宇宙行出手!22萬億市場大變局,1元起的銀行理財真的來了!



兒子比老子吃香?



說到這裡,廠長覺得還是要給大家補一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課。

這個銀行理財子公司呢,就是指商業銀行經銀保監會批准,在我國境內設立的主要從事理財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原則上它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設置了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其本體都不再銷售理財產品,這部分的業務將全權交由其“兒子”打理。

另外,它也繼承到了銀行的“萬金油”牌照,不但可以發售傳統的理財產品,也能與公募、私募基金及信託合作;其銷售渠道也被拓寬,不再侷限於銀行業內的金融機構,甚至能夠和第三方財富及互聯網平臺聯動。

廠長這裡要提醒一點,設立理財子公司,可不只是形式上的業務分流。實際上,這些“兒子還整了點基因改造,其業務範圍及相關細則都和原來的銀行理財有所不同。

首先在投資品種上,傳統銀行理財資金不能進入股市,之前都是以銀行委外的方式間接流入的。

與之相應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公募理財產品,不但可以投債券類資產,也能直接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不過它在股票持倉上有硬性規定,即同一公司持有單一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是不能超過這家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15%。。。另外未上市公司的股權也不在可投資的品種之列。

其次,原先的銀行理財還有一定門檻,最低五萬起投,且有一定的封閉期。而理財子公司開張之後,其發售的理財產品不再設置“銷售起點”。像貨基最低只要一元起步,而股票、債券類資產的“報價”也直降到了1000元。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理財子公司是沒有“首次購買須櫃檯面籤”的強制規定的,較之傳統的、死板的銀行理財,其便捷性也有了極致的提升。

這麼看來,從業務和渠道角度,這“兒子”確實要比“老子”吃香,但它的金融牌照也不是萬能的,像動產、不動產這類的信託產品它就不能做,ABS業務也沒有資格,對於信貸資產也是不得直接投資。


“翹腳”的理財巨頭



不過話說回來,對於我們投資者而言,能做什麼倒在其次,關鍵在於做得怎麼樣。

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銀行理財原本的業務佈局就有點“翹腳”。

就17年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來看,債券、非標債權、存款是其理財資金配置的主力軍,它在另類資產上也有所涉獵,而權益類資產的佔比還不到10%。。。


宇宙行出手!22萬億市場大變局,1元起的銀行理財真的來了!



老子如此,兒子也不能倖免。。。雖說“開枝散葉”會伴隨著一定規模的“招兵買馬”,但中短期來看,銀行理財本身的“家族遺傳病”還是會被繼承下去的。

簡單來講,銀行這塊的優勢在於資金、規則和渠道,但相對於其他資管和基金公司,其投研能力一直都是短板

就拿這次風頭最盛的“股票直投”來說,銀行這塊原本就不太會做,這次業務新開之後,估計還是會以低風險偏好的被動型指數ETF為側重。另外可能還會找公募基金合作,整些FOF這樣的穩健資產。。。而在主動型基金方面,其優勢不顯,初期的落子可能會少點,而且挖人也是個大問題。

與之相比,固收類產品可謂銀行理財的“天之優勢”

且不說人員配置、投研風控這樣的內部因素,光在外部條件上,銀行本就佔據著戰略要地。

比如說在規則限制方面,銀行理財子公司基本就不怎麼吃虧,而公募基金這塊的監管規矩就多,還有集中度的要求,其同類產品的收益往往不如銀行這塊的。

此外,銀行渠道多、門路廣,比較容易拿到好的債標,這部分也會幫襯下自己家的子公司;而基金公司的整體“背景”就要差個一大截,只能撿些人家吃完的殘羹剩飯。。。

其實說到規則限制上,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某些公募禁區也有發揮空間。像非標債權、分級產品這樣的敏感產品,也都是在《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裡開了白名單的,理論上銀行這塊的上限也要比公募基金高。

當然了,能做不代表做得好,大家在挑選具體產品時最好還是以固收類產品為主,像股票這樣的權益類就別湊那個熱鬧了,基金公司能做的肯定比它行,不能做的它也做不好。。。

至於這部分增量資金對咱大A股的影響嘛,這麼講吧,輿論上的偏多解讀肯定會多一點,像知名多頭李某人,又開始奔走相告了:


宇宙行出手!22萬億市場大變局,1元起的銀行理財真的來了!



對於這些“天降利好”,這裡面的邏輯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一根筋,廠長下面講講自己的觀點。

首先,新錢入市,那肯定不是利空,但利好的程度有多少?這些很難量化的。

“銀行理財”被准許入市,可並不意味都要入市——尤其以銀行的偏穩屬性,它家的固收客戶肯定更多,這實際入市的量要大打折扣。

其次,增量入市,又能怎樣?

最近幾年來,從GJD、養老金、險資再到MSCI這樣的外資,增量資金可謂名目眾多、源源不斷,可落實到咱大A股的成交量。。。其實際的增益效果並不明顯。

為何如此?因為市場本身還存在著諸多“對衝因素”。

要知道,增量流入是持續的,可對位的個股數量也在水漲船高。在這個準註冊制的市場環境裡,究竟是錢漲得快還是票多得快?再說了,增量資金也不都是被動滾入的“傻錢”,除了救市資金,大家入市還不是為了掙錢?這些增量究竟是你的戰友還是你的對手?

整天叫囂著增量資金的人可能遺忘了一點,在咱的資本市場裡,缺的就不是什麼資金,而是大家的信心。與其整天盼著增量資金前來抬轎,不如多想想那些內生性的動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