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紛爭背後,到底誰有情懷誰是套路?

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紛爭背後,到底誰有情懷誰是套路?

最近,在線音樂市場紛爭再起。

事件的導火索是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以下簡稱騰訊音樂)在本月初就網易雲音樂對包括吳亦凡付費專輯《6》在內的歌曲在內多個具有獨家版權音樂作品的侵權發起訴訟,並同時暫停了與網易雲音樂部分內容轉授權合作,這導致網易雲音樂部分歌曲被下架,從而在用戶當中的引起強烈反應。

隨後,網易雲音樂在微博發佈《關於版權,我有一些話想跟大家說》一文對此事大打情懷牌,向用戶表達的道歉同時,也承認部分歌曲因為版權問題下架,並表示正在與騰訊音樂進行新的版權轉授的洽談。

不過,雖然網易雲音樂表示將與騰訊音樂進行版權洽談,但是兩者針對版權問題的糾紛卻越來越多。根據媒體報道,騰訊音樂近日再次向深圳法院提起訴訟,涉案公司包括廣州網易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杭州樂讀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網易雲音樂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這次起訴主要涉及涉及200多首華語樂壇知名歌手的暢銷歌曲,騰訊音樂希望網易雲音樂在PC端、手機客戶端以及iPad客戶端等平臺上停止侵權播放。

音樂正版化已是共識,兩家紛爭誰之過?

事實上,自從國家版權局在2015年7月下發被譽為“史上最嚴版權令”的《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之後,網絡音樂市場版權秩序已經出現明顯好轉。特別是國家版權局在發佈最嚴令的同時,還在北京召開網絡音樂版權保護工作座談會,騰訊音樂、阿里音樂、酷狗音樂等各大網絡音樂服務商當時在會上簽署了《網絡音樂版權保護自律宣言》,這意味著音樂內容正版化也早已形成行業共識。

然而,如今隨著網易雲音樂與騰訊音樂在2015年達成的版權轉售合作的到期,網易雲音樂又接連遭遇騰訊音樂的侵權起訴,這意味著音樂產業的正版化進程正在遭遇了一點“小挫折”。對此,有媒體評論認為,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為騰訊在音樂版權內容方面一家獨大,而這顯然並不符合事實。

一方面,騰訊雖然擁有包括環球、索尼、華納、傑威爾音樂、英皇娛樂等音樂公司授權的獨家版權,但並沒有獨佔。此前在2015年與網易雲音樂達成合作向其授權150萬首音樂作品版權就是明證。

另一方面,在商言商的講,對於網絡音樂行業來說,獨家內容版權本就是網絡音樂平臺的“護城河”,擁有越多優質音樂作品資源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戶匯聚到平臺,繼而最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而在視頻行業,購買獨家版權早已經成為各大視頻網站提升平臺用戶粘度的重要手段,比如騰訊視頻獨家購買的美劇《權利的遊戲》播映權,又比如優酷正在獨播的網劇《春風十里不如你》。而網易其實也在近些年積極參與了音樂作品大量獨家版權的購買,媒體報道網易雲音樂就曾在今年4月2000萬重金購買了朴樹新專輯《獵戶星座》的獨家播放權。

所以,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之間的紛爭,並非是騰訊音樂一家獨大,而實際上可能是網易雲音樂願不願意與騰訊音樂繼續一道為網絡音樂產業的正版化“買單”的問題。

網絡音樂正版化是大勢所趨更是民心所向

不過,無論網易雲音樂是否願意“買單”,網絡音樂產業的正版化都是大勢所趨,歷史也不再可能開倒車。

首先,在國家各大部門在近些年聯手整治下,網絡音樂正版化已實質性的提升了中國音樂產業在全球市場的聲譽和地位,因此政府不可能允許盜版“死灰復燃”,毀掉當前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眾所周知,自2015年以來,政府在網絡音樂正版化方面可謂鐵拳頻出。先是,國家版權局又會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信部和公安部聯合開展的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專項治理行動“劍網行動·2015”,將音樂作為重點治理領域,加強對音樂網站的版權執法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未經許可傳播音樂作品的侵權盜版行為。隨後,國家版權局又頒佈“最嚴版權令”,並明確指出:各網絡音樂服務商必須將未經授權傳播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逾期違規將被依法從嚴查處。

在這一系列的措施的聯合打擊下,音樂市場的版權亂象得以明顯的改善。對此,2016年唱工委音樂獎甚至將特別榮譽頒給了專項整治音樂產業盜版侵權現象的“劍網行動”。

事實證明,國家對盜版音樂的打擊確實對國內音樂產業的繁榮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國家版權局在今年4月份發佈的《2017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也顯示,網絡音樂產業行業規模突破150億元,相較於2006年整整增加了10倍。與此同時,根據今年4月世界唱片業協會(IFPI)發佈最新的《2017全球音樂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音樂收入增長排名從全球14名躍升至12名,2016年中國錄製音樂收入增長20.3%,數字音樂市場逐漸從盜版向付費轉變,流媒體音樂收入上升了30.6%。

其次,正版化更是音樂從業者們的春天。事實上,中國的音樂產業在此前曾因為網絡盜版音樂的泛濫而備受衝擊,不少音樂唱片公司出現倒閉,而很多音樂人也出現歌曲很紅但卻收入很少的情況。然而,隨著近些年來,國家對網絡盜版音樂的鐵拳打擊,以及騰訊音樂、阿里音樂等國內網絡音樂平臺對正版音樂內容的重視,不斷採購版權,讓久違的音樂價值迴歸,這不僅使國內音樂市場再次出現繁榮景象,更讓眾多優秀的音樂人直接受益。

最後,用戶對正版化的支持態度也越來越明朗。實際上,在2015年最嚴版權令發佈時,國內外媒體都擔心中國用戶“吃慣了免費的蛋糕”,是否能夠接受網絡音樂正版化和付費購買音樂。

然而,兩年以來,市場已經給出了答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網絡音樂付費。根據新音樂產業觀察《2016中國音樂消費報告》顯示,90%以上的90後都有過為音樂付費的經歷。而在網易雲音樂針對歌曲下架在微博向用戶的微博道歉文留言當中也可以看到眾多網易雲音樂的粉絲用戶在評論中支持正版的聲音。比如網友泠小泱就留言:版權意識提升利國利民,而網友道一先生更是留言:我可以等,不聽沒版權的歌。

顯然,如今絕大多數用戶已經明白,支持正版不僅僅是支持正版化音樂平臺能夠持續發展壯大,以及自己熱愛的音樂人能夠進行有尊嚴的創作,更是保障今後仍然能夠持續享受到高品質的音樂作品。

總體來看,儘管目前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的版權紛爭還在持續,但結局顯然已經明朗。網絡音樂正版化如今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民心所向。所以,歷史不會開倒車,而所有希望在網絡音樂市場謀得一席之地的網絡音樂平臺,打再多情懷牌恐怕也都是公關套路,對於解決紛爭毫無助益。

因此,還是必須從全面解決盜版問題著手,真正的付出資金和精力去維護來之不易的健康有序的正版化市場環境,方能贏得用戶的心,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有情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