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
"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品質原創,專注兒童趣味基礎教育。喜歡我們就請關注、留言、點贊或轉發吧~

文 / 家寶媽媽

作為一門實用的語言工具,英語在最近二十年中一直受到國內家長的極大重視。現在孩子學習英語的時間已經越來越早,有的家庭甚至是在孩子3歲之前就開啟雙語教學。

由於生活在德國,所以家寶現在是家裡說中文,幼兒園裡說德語。而因為寶媽是學英語出身,自然也會注重孩子英語的培養。

有朋友會問寶媽關於孩子學習第二門語言的問題,比如“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比較好”,“英語輔導班到底要不要上”等等,今天寶媽就以家寶 vs 動畫片“小豬佩奇”的實例來簡單地梳理一下幼兒英語啟蒙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操作,相信寶媽的實踐經驗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品質原創,專注兒童趣味基礎教育。喜歡我們就請關注、留言、點贊或轉發吧~

文 / 家寶媽媽

作為一門實用的語言工具,英語在最近二十年中一直受到國內家長的極大重視。現在孩子學習英語的時間已經越來越早,有的家庭甚至是在孩子3歲之前就開啟雙語教學。

由於生活在德國,所以家寶現在是家裡說中文,幼兒園裡說德語。而因為寶媽是學英語出身,自然也會注重孩子英語的培養。

有朋友會問寶媽關於孩子學習第二門語言的問題,比如“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比較好”,“英語輔導班到底要不要上”等等,今天寶媽就以家寶 vs 動畫片“小豬佩奇”的實例來簡單地梳理一下幼兒英語啟蒙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操作,相信寶媽的實踐經驗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

儘管學術界對孩子“何時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比較好”這個問題還有不同看法,但似乎已經形成基本的共識,那就是孩子若在早期就開始接觸第二門語言將對其語感(特別是聽力)有很大幫助,並且有助孩子獲得(近)母語者的發音

因此,家長可以自行決定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但必須樹立一個觀念:語言學習需要持之以恆,否則幼兒期良好的啟蒙效果也只能是白白浪費。

雖然寶媽個人並不認為孩子在學前就需要去上英文輔導班,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社會的巨大競爭氛圍已經讓父母陷入某種程度的“焦慮”,看著周圍的孩子都在上輔導班,看著在小學就被列為主修科目的英語,要父母不操心是假的。那麼,如何科學又有效地進行英語啟蒙就是我們急待探討的問題

"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品質原創,專注兒童趣味基礎教育。喜歡我們就請關注、留言、點贊或轉發吧~

文 / 家寶媽媽

作為一門實用的語言工具,英語在最近二十年中一直受到國內家長的極大重視。現在孩子學習英語的時間已經越來越早,有的家庭甚至是在孩子3歲之前就開啟雙語教學。

由於生活在德國,所以家寶現在是家裡說中文,幼兒園裡說德語。而因為寶媽是學英語出身,自然也會注重孩子英語的培養。

有朋友會問寶媽關於孩子學習第二門語言的問題,比如“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比較好”,“英語輔導班到底要不要上”等等,今天寶媽就以家寶 vs 動畫片“小豬佩奇”的實例來簡單地梳理一下幼兒英語啟蒙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操作,相信寶媽的實踐經驗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

儘管學術界對孩子“何時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比較好”這個問題還有不同看法,但似乎已經形成基本的共識,那就是孩子若在早期就開始接觸第二門語言將對其語感(特別是聽力)有很大幫助,並且有助孩子獲得(近)母語者的發音

因此,家長可以自行決定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但必須樹立一個觀念:語言學習需要持之以恆,否則幼兒期良好的啟蒙效果也只能是白白浪費。

雖然寶媽個人並不認為孩子在學前就需要去上英文輔導班,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社會的巨大競爭氛圍已經讓父母陷入某種程度的“焦慮”,看著周圍的孩子都在上輔導班,看著在小學就被列為主修科目的英語,要父母不操心是假的。那麼,如何科學又有效地進行英語啟蒙就是我們急待探討的問題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如何進行第二語言啟蒙?

在家寶3週歲入托前,所有人與家寶是純中文溝通,把中文與英文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各一半均衡分配。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寶媽會英語/德語,為什麼沒有在孩子一開始就同步雙語訓練?答案是語言環境

除非父母雙方是不同母語者(比如一箇中文一個英文),或者孩子有很均衡的雙語環境,可以持續不斷地雙語訓練。

那寶媽為什麼不一半中文一半英/德文進行溝通呢?這種方法也不太建議在早期採用,因為孩子最一開始接觸語言時,需要與溝通對象有清晰的目標語言,比如父親堅持和孩子說中文,而母親則說英文。否則很容易變成雙語混雜的洋涇浜學習,得不償失。

從語言學習的難度而言,中文 > 英/德文,所以打好中文基礎至關重要。對於非雙母語者的家庭來說,只有在孩子打好一種語言的基礎上才建議引入第二語言的學習,否則還是先讓孩子接受“潤物細無聲”的語言薰陶吧~


"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品質原創,專注兒童趣味基礎教育。喜歡我們就請關注、留言、點贊或轉發吧~

文 / 家寶媽媽

作為一門實用的語言工具,英語在最近二十年中一直受到國內家長的極大重視。現在孩子學習英語的時間已經越來越早,有的家庭甚至是在孩子3歲之前就開啟雙語教學。

由於生活在德國,所以家寶現在是家裡說中文,幼兒園裡說德語。而因為寶媽是學英語出身,自然也會注重孩子英語的培養。

有朋友會問寶媽關於孩子學習第二門語言的問題,比如“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比較好”,“英語輔導班到底要不要上”等等,今天寶媽就以家寶 vs 動畫片“小豬佩奇”的實例來簡單地梳理一下幼兒英語啟蒙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操作,相信寶媽的實踐經驗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

儘管學術界對孩子“何時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比較好”這個問題還有不同看法,但似乎已經形成基本的共識,那就是孩子若在早期就開始接觸第二門語言將對其語感(特別是聽力)有很大幫助,並且有助孩子獲得(近)母語者的發音

因此,家長可以自行決定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但必須樹立一個觀念:語言學習需要持之以恆,否則幼兒期良好的啟蒙效果也只能是白白浪費。

雖然寶媽個人並不認為孩子在學前就需要去上英文輔導班,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社會的巨大競爭氛圍已經讓父母陷入某種程度的“焦慮”,看著周圍的孩子都在上輔導班,看著在小學就被列為主修科目的英語,要父母不操心是假的。那麼,如何科學又有效地進行英語啟蒙就是我們急待探討的問題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如何進行第二語言啟蒙?

在家寶3週歲入托前,所有人與家寶是純中文溝通,把中文與英文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各一半均衡分配。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寶媽會英語/德語,為什麼沒有在孩子一開始就同步雙語訓練?答案是語言環境

除非父母雙方是不同母語者(比如一箇中文一個英文),或者孩子有很均衡的雙語環境,可以持續不斷地雙語訓練。

那寶媽為什麼不一半中文一半英/德文進行溝通呢?這種方法也不太建議在早期採用,因為孩子最一開始接觸語言時,需要與溝通對象有清晰的目標語言,比如父親堅持和孩子說中文,而母親則說英文。否則很容易變成雙語混雜的洋涇浜學習,得不償失。

從語言學習的難度而言,中文 > 英/德文,所以打好中文基礎至關重要。對於非雙母語者的家庭來說,只有在孩子打好一種語言的基礎上才建議引入第二語言的學習,否則還是先讓孩子接受“潤物細無聲”的語言薰陶吧~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對很多父母來說,讓孩子接受英語啟蒙的一個常用方法就是讓孩子聽英文歌、看英語原版動畫片“磨耳朵”其實也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語言環境”。寶媽也採取了這個辦法並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主動干預

因為旋律、色彩、線條結構等都是孩子一開始接觸世界時最敏銳感知的元素,再考慮到孩子的視力發展,所以這一階段以英文歌曲為主主要讓孩子從聽覺上進行接觸

寶媽沒有刻意引導學習,但如果家寶表現出興趣,我會以英語歌曲與其互動。為此,寶媽學習了很多英語兒歌,現在網上應該有不少這樣的資源,比如像

  • Mary had a little lamb,
  • The wheels on the bus,
  • Head shoulders knees & toes,
  •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等,

這些經典兒歌旋律生動優美,很受孩子喜愛,當孩子反覆聽後多多少少都會跟著哼唱。

由於歌詞並不複雜,所以只要有一定英語基礎與樂感的家長都可以很快掌握歌曲與孩子互動。拋開理論,讓孩子熟悉這類歌曲的一個現實的原因是:這些歌曲很容易被收錄到現在國內的幼兒啟蒙英語教材中,孩子在幼兒園接觸英語時,容易獲得成就感,也加大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力。

"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品質原創,專注兒童趣味基礎教育。喜歡我們就請關注、留言、點贊或轉發吧~

文 / 家寶媽媽

作為一門實用的語言工具,英語在最近二十年中一直受到國內家長的極大重視。現在孩子學習英語的時間已經越來越早,有的家庭甚至是在孩子3歲之前就開啟雙語教學。

由於生活在德國,所以家寶現在是家裡說中文,幼兒園裡說德語。而因為寶媽是學英語出身,自然也會注重孩子英語的培養。

有朋友會問寶媽關於孩子學習第二門語言的問題,比如“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比較好”,“英語輔導班到底要不要上”等等,今天寶媽就以家寶 vs 動畫片“小豬佩奇”的實例來簡單地梳理一下幼兒英語啟蒙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操作,相信寶媽的實踐經驗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

儘管學術界對孩子“何時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比較好”這個問題還有不同看法,但似乎已經形成基本的共識,那就是孩子若在早期就開始接觸第二門語言將對其語感(特別是聽力)有很大幫助,並且有助孩子獲得(近)母語者的發音

因此,家長可以自行決定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但必須樹立一個觀念:語言學習需要持之以恆,否則幼兒期良好的啟蒙效果也只能是白白浪費。

雖然寶媽個人並不認為孩子在學前就需要去上英文輔導班,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社會的巨大競爭氛圍已經讓父母陷入某種程度的“焦慮”,看著周圍的孩子都在上輔導班,看著在小學就被列為主修科目的英語,要父母不操心是假的。那麼,如何科學又有效地進行英語啟蒙就是我們急待探討的問題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如何進行第二語言啟蒙?

在家寶3週歲入托前,所有人與家寶是純中文溝通,把中文與英文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各一半均衡分配。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寶媽會英語/德語,為什麼沒有在孩子一開始就同步雙語訓練?答案是語言環境

除非父母雙方是不同母語者(比如一箇中文一個英文),或者孩子有很均衡的雙語環境,可以持續不斷地雙語訓練。

那寶媽為什麼不一半中文一半英/德文進行溝通呢?這種方法也不太建議在早期採用,因為孩子最一開始接觸語言時,需要與溝通對象有清晰的目標語言,比如父親堅持和孩子說中文,而母親則說英文。否則很容易變成雙語混雜的洋涇浜學習,得不償失。

從語言學習的難度而言,中文 > 英/德文,所以打好中文基礎至關重要。對於非雙母語者的家庭來說,只有在孩子打好一種語言的基礎上才建議引入第二語言的學習,否則還是先讓孩子接受“潤物細無聲”的語言薰陶吧~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對很多父母來說,讓孩子接受英語啟蒙的一個常用方法就是讓孩子聽英文歌、看英語原版動畫片“磨耳朵”其實也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語言環境”。寶媽也採取了這個辦法並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主動干預

因為旋律、色彩、線條結構等都是孩子一開始接觸世界時最敏銳感知的元素,再考慮到孩子的視力發展,所以這一階段以英文歌曲為主主要讓孩子從聽覺上進行接觸

寶媽沒有刻意引導學習,但如果家寶表現出興趣,我會以英語歌曲與其互動。為此,寶媽學習了很多英語兒歌,現在網上應該有不少這樣的資源,比如像

  • Mary had a little lamb,
  • The wheels on the bus,
  • Head shoulders knees & toes,
  •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等,

這些經典兒歌旋律生動優美,很受孩子喜愛,當孩子反覆聽後多多少少都會跟著哼唱。

由於歌詞並不複雜,所以只要有一定英語基礎與樂感的家長都可以很快掌握歌曲與孩子互動。拋開理論,讓孩子熟悉這類歌曲的一個現實的原因是:這些歌曲很容易被收錄到現在國內的幼兒啟蒙英語教材中,孩子在幼兒園接觸英語時,容易獲得成就感,也加大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力。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國內某幼兒園小班發的英語讀物裡的歌曲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第二階段:家長主動干預,側重聽說訓練

這一階段是在確認孩子的母語聽說習慣已經養成才開始進行,具體需由家長進行判斷,家長無需過於緊張,就算在5、6歲左右再開始都完全沒有問題。

除了英文歌,這一階段也會引入英語動畫片,這時候孩子也從聽覺接觸拓展到了視覺接觸。那視聽接觸到底對孩子學習英語有什麼效果呢?家長日常中又該如何系統引導進行訓練呢?為了說明這些問題,寶媽就用抖音上大紅大紫的“小豬佩奇”來做案例分析。

"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品質原創,專注兒童趣味基礎教育。喜歡我們就請關注、留言、點贊或轉發吧~

文 / 家寶媽媽

作為一門實用的語言工具,英語在最近二十年中一直受到國內家長的極大重視。現在孩子學習英語的時間已經越來越早,有的家庭甚至是在孩子3歲之前就開啟雙語教學。

由於生活在德國,所以家寶現在是家裡說中文,幼兒園裡說德語。而因為寶媽是學英語出身,自然也會注重孩子英語的培養。

有朋友會問寶媽關於孩子學習第二門語言的問題,比如“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比較好”,“英語輔導班到底要不要上”等等,今天寶媽就以家寶 vs 動畫片“小豬佩奇”的實例來簡單地梳理一下幼兒英語啟蒙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操作,相信寶媽的實踐經驗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

儘管學術界對孩子“何時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比較好”這個問題還有不同看法,但似乎已經形成基本的共識,那就是孩子若在早期就開始接觸第二門語言將對其語感(特別是聽力)有很大幫助,並且有助孩子獲得(近)母語者的發音

因此,家長可以自行決定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但必須樹立一個觀念:語言學習需要持之以恆,否則幼兒期良好的啟蒙效果也只能是白白浪費。

雖然寶媽個人並不認為孩子在學前就需要去上英文輔導班,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社會的巨大競爭氛圍已經讓父母陷入某種程度的“焦慮”,看著周圍的孩子都在上輔導班,看著在小學就被列為主修科目的英語,要父母不操心是假的。那麼,如何科學又有效地進行英語啟蒙就是我們急待探討的問題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如何進行第二語言啟蒙?

在家寶3週歲入托前,所有人與家寶是純中文溝通,把中文與英文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各一半均衡分配。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寶媽會英語/德語,為什麼沒有在孩子一開始就同步雙語訓練?答案是語言環境

除非父母雙方是不同母語者(比如一箇中文一個英文),或者孩子有很均衡的雙語環境,可以持續不斷地雙語訓練。

那寶媽為什麼不一半中文一半英/德文進行溝通呢?這種方法也不太建議在早期採用,因為孩子最一開始接觸語言時,需要與溝通對象有清晰的目標語言,比如父親堅持和孩子說中文,而母親則說英文。否則很容易變成雙語混雜的洋涇浜學習,得不償失。

從語言學習的難度而言,中文 > 英/德文,所以打好中文基礎至關重要。對於非雙母語者的家庭來說,只有在孩子打好一種語言的基礎上才建議引入第二語言的學習,否則還是先讓孩子接受“潤物細無聲”的語言薰陶吧~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對很多父母來說,讓孩子接受英語啟蒙的一個常用方法就是讓孩子聽英文歌、看英語原版動畫片“磨耳朵”其實也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語言環境”。寶媽也採取了這個辦法並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主動干預

因為旋律、色彩、線條結構等都是孩子一開始接觸世界時最敏銳感知的元素,再考慮到孩子的視力發展,所以這一階段以英文歌曲為主主要讓孩子從聽覺上進行接觸

寶媽沒有刻意引導學習,但如果家寶表現出興趣,我會以英語歌曲與其互動。為此,寶媽學習了很多英語兒歌,現在網上應該有不少這樣的資源,比如像

  • Mary had a little lamb,
  • The wheels on the bus,
  • Head shoulders knees & toes,
  •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等,

這些經典兒歌旋律生動優美,很受孩子喜愛,當孩子反覆聽後多多少少都會跟著哼唱。

由於歌詞並不複雜,所以只要有一定英語基礎與樂感的家長都可以很快掌握歌曲與孩子互動。拋開理論,讓孩子熟悉這類歌曲的一個現實的原因是:這些歌曲很容易被收錄到現在國內的幼兒啟蒙英語教材中,孩子在幼兒園接觸英語時,容易獲得成就感,也加大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力。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國內某幼兒園小班發的英語讀物裡的歌曲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第二階段:家長主動干預,側重聽說訓練

這一階段是在確認孩子的母語聽說習慣已經養成才開始進行,具體需由家長進行判斷,家長無需過於緊張,就算在5、6歲左右再開始都完全沒有問題。

除了英文歌,這一階段也會引入英語動畫片,這時候孩子也從聽覺接觸拓展到了視覺接觸。那視聽接觸到底對孩子學習英語有什麼效果呢?家長日常中又該如何系統引導進行訓練呢?為了說明這些問題,寶媽就用抖音上大紅大紫的“小豬佩奇”來做案例分析。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幾年前希臘的教育工作者/學者在希臘北部重鎮塞薩洛尼基 Thessaloniki 的一所公立幼兒園裡做了一項有趣的測試。

測試對象

30名4-6歲的只會說希臘語而毫無英語基礎的小朋友,其中4歲兒童8名,5歲兒童12名,6歲兒童10名;

測試過程

  • 播放4集小豬佩奇的動畫片,分別是下雪了 Snow(第1季第26集),煎餅 Pancake(第1季第29集),午餐 Lunch(第1季第34集),彩虹 The Rainbow(第3季第2集);
  • 一個月內組織孩子觀看8次,每次兩集,每集約5分鐘,也就是每次觀看約10分鐘,期間老師並不會進行任何具體的指導,只是單純讓孩子觀看;
  • 一個月後,對每個孩子進行一次5分鐘的認字檢測;從4集裡共挑選出21個單詞,其中彩虹那一集中選出6個單詞,其它3集每集挑選5個單詞;這些單詞全都是具體可見的而非抽象性的詞彙(比如“雞蛋”),測試者向孩子讀出英語單詞,而孩子指出對應的圖片。

測試結果

21個被測單詞的準確率達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平均確認了7個單詞,在此基礎上推導出孩子在不到90分鐘的觀看時間裡大約掌握了200個英語單詞。

注:測試者也說明了由於所選詞彙的特殊性等原因,所以這一數據並不能被應用到所有兒童外語學習的情境下。

後續分析

1. 這一結果與傳統教學方法下的詞彙增加量相比是驚人的,如果再加上老師系統的引導,那麼孩子的詞彙量與理解力會更加出色。傳統的課堂教育中,孩子無法在同等時間內接觸如此多的單詞,再加上一對多的教學環境,有時候一堂課下來孩子的詞彙量增加極其有限;

2. 兒童掌握單詞的快慢程度也與其自身的生活經歷相關。比如在“煎餅”這個故事中,雖然煎餅 Pancake 這個單詞在一集當中重複了15次,但孩子們更容易記住的是雞蛋 egg 和麵粉 flour,而並非煎餅,因為在希臘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煎餅這個詞,但在英美社會中則比較常見;

3. 兒童容易記住的是具體的可聯想的單詞,以名詞和形容詞為主。比如雞蛋、雪。對於這一類詞彙通常孩子已經有了概念框架,比如看到雞蛋這個實物,知道中文叫“雞蛋”,如果在英語動畫片中出現雞蛋,並有對應的發音或解釋,那麼孩子的腦中就給雞蛋這個東西再貼上一個“標籤”叫egg,這個記憶過程就算完成了,當日後他再聽到egg這個發音時,他的腦部會迅速地進行搜索,知道egg這個發音所對應的是什麼概念。反之,類似副詞之類的詞彙因為其抽象性則不是孩子在早期啟蒙階段會快速記憶的,比如“複雜地”這樣的詞語。

4. 單詞的不斷重複有助於加深記憶,包括名字、顏色等。比如每一集都會出現的“爸爸、媽媽、喬治、佩奇”等家庭成員的稱呼。

5. 總體來說,4歲與5歲之間沒有明顯的記憶能力的差別,而4/5歲與6歲之間差別較為明顯,6歲明顯能記住更多的詞彙。

寶媽的實踐方案

從易到難,寶媽設計了3種互動啟蒙教學方法。無論哪種方法,都一定要注意給孩子一個“純粹的英語語境”,也就是說在這一段時間內是要孩子完全適應只有英語對話。

至於時間可以從一開始的一分鐘練習、到後面兩分鐘甚至五分鐘十分鐘逐漸增加,家長不用擔心彼此的發音不標準,只要儘量靠攏標準發音就好,可以把速度放慢,不需要一開始就進入到常規語速。繼續以小豬佩奇為例:

(1)單詞+詞組練習

這種練習方法是以動畫片為素材庫,所用詞彙、詞組、短句幾乎都來自動畫片,目的是在孩子觀看後強化單詞/詞組記憶。

家寶觀看動畫片時,寶媽會陪同觀看或邊做家務邊跟著聽,記住出現的具體的可聯想的名詞、動詞、形容詞(這類詞彙寶媽稱作“可演示詞彙”),然後以短句或詞組的形式和家寶在日常生活中練習。

以第1季第1集“泥坑”為例,裡面常用的詞+詞組有泥坑 muddy puddle,電視 television, 盆浴 bath等,對應的詞組比如跳泥坑、看電視、洗盆浴等等都是可以在生活中用到的,只要有機會就可以開始練習。

一開始最好設定在固定的時間點,通常寶媽選擇的時間都是早上幫家寶梳洗時或者幼兒園回家路上,抽取很小的一部分時間就夠了。

每日的練習次數可以自行決定,由於家寶還有德語的問題,所以寶媽對英語練習的設定頻率是比較低的,最一開始只是早上洗漱時一兩分鐘,其餘時間則是讓她聽,單純的磨耳朵。

這一類互動教學不是讓孩子硬背單詞,而是將詞彙融入到短句中進行記憶,比如說:

-- What's this?

-- It's a television或A television.

又比如

-- You like watching television?

-- Yes. 或者Yes, I do.

"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品質原創,專注兒童趣味基礎教育。喜歡我們就請關注、留言、點贊或轉發吧~

文 / 家寶媽媽

作為一門實用的語言工具,英語在最近二十年中一直受到國內家長的極大重視。現在孩子學習英語的時間已經越來越早,有的家庭甚至是在孩子3歲之前就開啟雙語教學。

由於生活在德國,所以家寶現在是家裡說中文,幼兒園裡說德語。而因為寶媽是學英語出身,自然也會注重孩子英語的培養。

有朋友會問寶媽關於孩子學習第二門語言的問題,比如“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比較好”,“英語輔導班到底要不要上”等等,今天寶媽就以家寶 vs 動畫片“小豬佩奇”的實例來簡單地梳理一下幼兒英語啟蒙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操作,相信寶媽的實踐經驗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

儘管學術界對孩子“何時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比較好”這個問題還有不同看法,但似乎已經形成基本的共識,那就是孩子若在早期就開始接觸第二門語言將對其語感(特別是聽力)有很大幫助,並且有助孩子獲得(近)母語者的發音

因此,家長可以自行決定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但必須樹立一個觀念:語言學習需要持之以恆,否則幼兒期良好的啟蒙效果也只能是白白浪費。

雖然寶媽個人並不認為孩子在學前就需要去上英文輔導班,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社會的巨大競爭氛圍已經讓父母陷入某種程度的“焦慮”,看著周圍的孩子都在上輔導班,看著在小學就被列為主修科目的英語,要父母不操心是假的。那麼,如何科學又有效地進行英語啟蒙就是我們急待探討的問題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如何進行第二語言啟蒙?

在家寶3週歲入托前,所有人與家寶是純中文溝通,把中文與英文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各一半均衡分配。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寶媽會英語/德語,為什麼沒有在孩子一開始就同步雙語訓練?答案是語言環境

除非父母雙方是不同母語者(比如一箇中文一個英文),或者孩子有很均衡的雙語環境,可以持續不斷地雙語訓練。

那寶媽為什麼不一半中文一半英/德文進行溝通呢?這種方法也不太建議在早期採用,因為孩子最一開始接觸語言時,需要與溝通對象有清晰的目標語言,比如父親堅持和孩子說中文,而母親則說英文。否則很容易變成雙語混雜的洋涇浜學習,得不償失。

從語言學習的難度而言,中文 > 英/德文,所以打好中文基礎至關重要。對於非雙母語者的家庭來說,只有在孩子打好一種語言的基礎上才建議引入第二語言的學習,否則還是先讓孩子接受“潤物細無聲”的語言薰陶吧~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對很多父母來說,讓孩子接受英語啟蒙的一個常用方法就是讓孩子聽英文歌、看英語原版動畫片“磨耳朵”其實也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語言環境”。寶媽也採取了這個辦法並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主動干預

因為旋律、色彩、線條結構等都是孩子一開始接觸世界時最敏銳感知的元素,再考慮到孩子的視力發展,所以這一階段以英文歌曲為主主要讓孩子從聽覺上進行接觸

寶媽沒有刻意引導學習,但如果家寶表現出興趣,我會以英語歌曲與其互動。為此,寶媽學習了很多英語兒歌,現在網上應該有不少這樣的資源,比如像

  • Mary had a little lamb,
  • The wheels on the bus,
  • Head shoulders knees & toes,
  •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等,

這些經典兒歌旋律生動優美,很受孩子喜愛,當孩子反覆聽後多多少少都會跟著哼唱。

由於歌詞並不複雜,所以只要有一定英語基礎與樂感的家長都可以很快掌握歌曲與孩子互動。拋開理論,讓孩子熟悉這類歌曲的一個現實的原因是:這些歌曲很容易被收錄到現在國內的幼兒啟蒙英語教材中,孩子在幼兒園接觸英語時,容易獲得成就感,也加大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力。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國內某幼兒園小班發的英語讀物裡的歌曲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第二階段:家長主動干預,側重聽說訓練

這一階段是在確認孩子的母語聽說習慣已經養成才開始進行,具體需由家長進行判斷,家長無需過於緊張,就算在5、6歲左右再開始都完全沒有問題。

除了英文歌,這一階段也會引入英語動畫片,這時候孩子也從聽覺接觸拓展到了視覺接觸。那視聽接觸到底對孩子學習英語有什麼效果呢?家長日常中又該如何系統引導進行訓練呢?為了說明這些問題,寶媽就用抖音上大紅大紫的“小豬佩奇”來做案例分析。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幾年前希臘的教育工作者/學者在希臘北部重鎮塞薩洛尼基 Thessaloniki 的一所公立幼兒園裡做了一項有趣的測試。

測試對象

30名4-6歲的只會說希臘語而毫無英語基礎的小朋友,其中4歲兒童8名,5歲兒童12名,6歲兒童10名;

測試過程

  • 播放4集小豬佩奇的動畫片,分別是下雪了 Snow(第1季第26集),煎餅 Pancake(第1季第29集),午餐 Lunch(第1季第34集),彩虹 The Rainbow(第3季第2集);
  • 一個月內組織孩子觀看8次,每次兩集,每集約5分鐘,也就是每次觀看約10分鐘,期間老師並不會進行任何具體的指導,只是單純讓孩子觀看;
  • 一個月後,對每個孩子進行一次5分鐘的認字檢測;從4集裡共挑選出21個單詞,其中彩虹那一集中選出6個單詞,其它3集每集挑選5個單詞;這些單詞全都是具體可見的而非抽象性的詞彙(比如“雞蛋”),測試者向孩子讀出英語單詞,而孩子指出對應的圖片。

測試結果

21個被測單詞的準確率達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平均確認了7個單詞,在此基礎上推導出孩子在不到90分鐘的觀看時間裡大約掌握了200個英語單詞。

注:測試者也說明了由於所選詞彙的特殊性等原因,所以這一數據並不能被應用到所有兒童外語學習的情境下。

後續分析

1. 這一結果與傳統教學方法下的詞彙增加量相比是驚人的,如果再加上老師系統的引導,那麼孩子的詞彙量與理解力會更加出色。傳統的課堂教育中,孩子無法在同等時間內接觸如此多的單詞,再加上一對多的教學環境,有時候一堂課下來孩子的詞彙量增加極其有限;

2. 兒童掌握單詞的快慢程度也與其自身的生活經歷相關。比如在“煎餅”這個故事中,雖然煎餅 Pancake 這個單詞在一集當中重複了15次,但孩子們更容易記住的是雞蛋 egg 和麵粉 flour,而並非煎餅,因為在希臘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煎餅這個詞,但在英美社會中則比較常見;

3. 兒童容易記住的是具體的可聯想的單詞,以名詞和形容詞為主。比如雞蛋、雪。對於這一類詞彙通常孩子已經有了概念框架,比如看到雞蛋這個實物,知道中文叫“雞蛋”,如果在英語動畫片中出現雞蛋,並有對應的發音或解釋,那麼孩子的腦中就給雞蛋這個東西再貼上一個“標籤”叫egg,這個記憶過程就算完成了,當日後他再聽到egg這個發音時,他的腦部會迅速地進行搜索,知道egg這個發音所對應的是什麼概念。反之,類似副詞之類的詞彙因為其抽象性則不是孩子在早期啟蒙階段會快速記憶的,比如“複雜地”這樣的詞語。

4. 單詞的不斷重複有助於加深記憶,包括名字、顏色等。比如每一集都會出現的“爸爸、媽媽、喬治、佩奇”等家庭成員的稱呼。

5. 總體來說,4歲與5歲之間沒有明顯的記憶能力的差別,而4/5歲與6歲之間差別較為明顯,6歲明顯能記住更多的詞彙。

寶媽的實踐方案

從易到難,寶媽設計了3種互動啟蒙教學方法。無論哪種方法,都一定要注意給孩子一個“純粹的英語語境”,也就是說在這一段時間內是要孩子完全適應只有英語對話。

至於時間可以從一開始的一分鐘練習、到後面兩分鐘甚至五分鐘十分鐘逐漸增加,家長不用擔心彼此的發音不標準,只要儘量靠攏標準發音就好,可以把速度放慢,不需要一開始就進入到常規語速。繼續以小豬佩奇為例:

(1)單詞+詞組練習

這種練習方法是以動畫片為素材庫,所用詞彙、詞組、短句幾乎都來自動畫片,目的是在孩子觀看後強化單詞/詞組記憶。

家寶觀看動畫片時,寶媽會陪同觀看或邊做家務邊跟著聽,記住出現的具體的可聯想的名詞、動詞、形容詞(這類詞彙寶媽稱作“可演示詞彙”),然後以短句或詞組的形式和家寶在日常生活中練習。

以第1季第1集“泥坑”為例,裡面常用的詞+詞組有泥坑 muddy puddle,電視 television, 盆浴 bath等,對應的詞組比如跳泥坑、看電視、洗盆浴等等都是可以在生活中用到的,只要有機會就可以開始練習。

一開始最好設定在固定的時間點,通常寶媽選擇的時間都是早上幫家寶梳洗時或者幼兒園回家路上,抽取很小的一部分時間就夠了。

每日的練習次數可以自行決定,由於家寶還有德語的問題,所以寶媽對英語練習的設定頻率是比較低的,最一開始只是早上洗漱時一兩分鐘,其餘時間則是讓她聽,單純的磨耳朵。

這一類互動教學不是讓孩子硬背單詞,而是將詞彙融入到短句中進行記憶,比如說:

-- What's this?

-- It's a television或A television.

又比如

-- You like watching television?

-- Yes. 或者Yes, I do.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2)句子練習

這是上面一個方法的升級版,寶媽和家寶都需要嘗試記下動畫片中出現的完整句子,為了增加趣味性,可一起進行角色扮演。從一開始的一兩分鐘的片段到後面逐步增加。

小豬佩奇中每一個故事大約有350-500個單詞,其中重複的有很多。以第一集泥坑為例,裡面一共使用了約320個單詞,除去重複使用的,裡面出現的單詞一共不到120個(包含語氣詞、名詞與動詞的不同變化也都分別記為1個單詞)。

"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品質原創,專注兒童趣味基礎教育。喜歡我們就請關注、留言、點贊或轉發吧~

文 / 家寶媽媽

作為一門實用的語言工具,英語在最近二十年中一直受到國內家長的極大重視。現在孩子學習英語的時間已經越來越早,有的家庭甚至是在孩子3歲之前就開啟雙語教學。

由於生活在德國,所以家寶現在是家裡說中文,幼兒園裡說德語。而因為寶媽是學英語出身,自然也會注重孩子英語的培養。

有朋友會問寶媽關於孩子學習第二門語言的問題,比如“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比較好”,“英語輔導班到底要不要上”等等,今天寶媽就以家寶 vs 動畫片“小豬佩奇”的實例來簡單地梳理一下幼兒英語啟蒙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操作,相信寶媽的實踐經驗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

儘管學術界對孩子“何時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比較好”這個問題還有不同看法,但似乎已經形成基本的共識,那就是孩子若在早期就開始接觸第二門語言將對其語感(特別是聽力)有很大幫助,並且有助孩子獲得(近)母語者的發音

因此,家長可以自行決定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但必須樹立一個觀念:語言學習需要持之以恆,否則幼兒期良好的啟蒙效果也只能是白白浪費。

雖然寶媽個人並不認為孩子在學前就需要去上英文輔導班,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社會的巨大競爭氛圍已經讓父母陷入某種程度的“焦慮”,看著周圍的孩子都在上輔導班,看著在小學就被列為主修科目的英語,要父母不操心是假的。那麼,如何科學又有效地進行英語啟蒙就是我們急待探討的問題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如何進行第二語言啟蒙?

在家寶3週歲入托前,所有人與家寶是純中文溝通,把中文與英文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各一半均衡分配。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寶媽會英語/德語,為什麼沒有在孩子一開始就同步雙語訓練?答案是語言環境

除非父母雙方是不同母語者(比如一箇中文一個英文),或者孩子有很均衡的雙語環境,可以持續不斷地雙語訓練。

那寶媽為什麼不一半中文一半英/德文進行溝通呢?這種方法也不太建議在早期採用,因為孩子最一開始接觸語言時,需要與溝通對象有清晰的目標語言,比如父親堅持和孩子說中文,而母親則說英文。否則很容易變成雙語混雜的洋涇浜學習,得不償失。

從語言學習的難度而言,中文 > 英/德文,所以打好中文基礎至關重要。對於非雙母語者的家庭來說,只有在孩子打好一種語言的基礎上才建議引入第二語言的學習,否則還是先讓孩子接受“潤物細無聲”的語言薰陶吧~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對很多父母來說,讓孩子接受英語啟蒙的一個常用方法就是讓孩子聽英文歌、看英語原版動畫片“磨耳朵”其實也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語言環境”。寶媽也採取了這個辦法並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主動干預

因為旋律、色彩、線條結構等都是孩子一開始接觸世界時最敏銳感知的元素,再考慮到孩子的視力發展,所以這一階段以英文歌曲為主主要讓孩子從聽覺上進行接觸

寶媽沒有刻意引導學習,但如果家寶表現出興趣,我會以英語歌曲與其互動。為此,寶媽學習了很多英語兒歌,現在網上應該有不少這樣的資源,比如像

  • Mary had a little lamb,
  • The wheels on the bus,
  • Head shoulders knees & toes,
  •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等,

這些經典兒歌旋律生動優美,很受孩子喜愛,當孩子反覆聽後多多少少都會跟著哼唱。

由於歌詞並不複雜,所以只要有一定英語基礎與樂感的家長都可以很快掌握歌曲與孩子互動。拋開理論,讓孩子熟悉這類歌曲的一個現實的原因是:這些歌曲很容易被收錄到現在國內的幼兒啟蒙英語教材中,孩子在幼兒園接觸英語時,容易獲得成就感,也加大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力。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國內某幼兒園小班發的英語讀物裡的歌曲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第二階段:家長主動干預,側重聽說訓練

這一階段是在確認孩子的母語聽說習慣已經養成才開始進行,具體需由家長進行判斷,家長無需過於緊張,就算在5、6歲左右再開始都完全沒有問題。

除了英文歌,這一階段也會引入英語動畫片,這時候孩子也從聽覺接觸拓展到了視覺接觸。那視聽接觸到底對孩子學習英語有什麼效果呢?家長日常中又該如何系統引導進行訓練呢?為了說明這些問題,寶媽就用抖音上大紅大紫的“小豬佩奇”來做案例分析。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幾年前希臘的教育工作者/學者在希臘北部重鎮塞薩洛尼基 Thessaloniki 的一所公立幼兒園裡做了一項有趣的測試。

測試對象

30名4-6歲的只會說希臘語而毫無英語基礎的小朋友,其中4歲兒童8名,5歲兒童12名,6歲兒童10名;

測試過程

  • 播放4集小豬佩奇的動畫片,分別是下雪了 Snow(第1季第26集),煎餅 Pancake(第1季第29集),午餐 Lunch(第1季第34集),彩虹 The Rainbow(第3季第2集);
  • 一個月內組織孩子觀看8次,每次兩集,每集約5分鐘,也就是每次觀看約10分鐘,期間老師並不會進行任何具體的指導,只是單純讓孩子觀看;
  • 一個月後,對每個孩子進行一次5分鐘的認字檢測;從4集裡共挑選出21個單詞,其中彩虹那一集中選出6個單詞,其它3集每集挑選5個單詞;這些單詞全都是具體可見的而非抽象性的詞彙(比如“雞蛋”),測試者向孩子讀出英語單詞,而孩子指出對應的圖片。

測試結果

21個被測單詞的準確率達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平均確認了7個單詞,在此基礎上推導出孩子在不到90分鐘的觀看時間裡大約掌握了200個英語單詞。

注:測試者也說明了由於所選詞彙的特殊性等原因,所以這一數據並不能被應用到所有兒童外語學習的情境下。

後續分析

1. 這一結果與傳統教學方法下的詞彙增加量相比是驚人的,如果再加上老師系統的引導,那麼孩子的詞彙量與理解力會更加出色。傳統的課堂教育中,孩子無法在同等時間內接觸如此多的單詞,再加上一對多的教學環境,有時候一堂課下來孩子的詞彙量增加極其有限;

2. 兒童掌握單詞的快慢程度也與其自身的生活經歷相關。比如在“煎餅”這個故事中,雖然煎餅 Pancake 這個單詞在一集當中重複了15次,但孩子們更容易記住的是雞蛋 egg 和麵粉 flour,而並非煎餅,因為在希臘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煎餅這個詞,但在英美社會中則比較常見;

3. 兒童容易記住的是具體的可聯想的單詞,以名詞和形容詞為主。比如雞蛋、雪。對於這一類詞彙通常孩子已經有了概念框架,比如看到雞蛋這個實物,知道中文叫“雞蛋”,如果在英語動畫片中出現雞蛋,並有對應的發音或解釋,那麼孩子的腦中就給雞蛋這個東西再貼上一個“標籤”叫egg,這個記憶過程就算完成了,當日後他再聽到egg這個發音時,他的腦部會迅速地進行搜索,知道egg這個發音所對應的是什麼概念。反之,類似副詞之類的詞彙因為其抽象性則不是孩子在早期啟蒙階段會快速記憶的,比如“複雜地”這樣的詞語。

4. 單詞的不斷重複有助於加深記憶,包括名字、顏色等。比如每一集都會出現的“爸爸、媽媽、喬治、佩奇”等家庭成員的稱呼。

5. 總體來說,4歲與5歲之間沒有明顯的記憶能力的差別,而4/5歲與6歲之間差別較為明顯,6歲明顯能記住更多的詞彙。

寶媽的實踐方案

從易到難,寶媽設計了3種互動啟蒙教學方法。無論哪種方法,都一定要注意給孩子一個“純粹的英語語境”,也就是說在這一段時間內是要孩子完全適應只有英語對話。

至於時間可以從一開始的一分鐘練習、到後面兩分鐘甚至五分鐘十分鐘逐漸增加,家長不用擔心彼此的發音不標準,只要儘量靠攏標準發音就好,可以把速度放慢,不需要一開始就進入到常規語速。繼續以小豬佩奇為例:

(1)單詞+詞組練習

這種練習方法是以動畫片為素材庫,所用詞彙、詞組、短句幾乎都來自動畫片,目的是在孩子觀看後強化單詞/詞組記憶。

家寶觀看動畫片時,寶媽會陪同觀看或邊做家務邊跟著聽,記住出現的具體的可聯想的名詞、動詞、形容詞(這類詞彙寶媽稱作“可演示詞彙”),然後以短句或詞組的形式和家寶在日常生活中練習。

以第1季第1集“泥坑”為例,裡面常用的詞+詞組有泥坑 muddy puddle,電視 television, 盆浴 bath等,對應的詞組比如跳泥坑、看電視、洗盆浴等等都是可以在生活中用到的,只要有機會就可以開始練習。

一開始最好設定在固定的時間點,通常寶媽選擇的時間都是早上幫家寶梳洗時或者幼兒園回家路上,抽取很小的一部分時間就夠了。

每日的練習次數可以自行決定,由於家寶還有德語的問題,所以寶媽對英語練習的設定頻率是比較低的,最一開始只是早上洗漱時一兩分鐘,其餘時間則是讓她聽,單純的磨耳朵。

這一類互動教學不是讓孩子硬背單詞,而是將詞彙融入到短句中進行記憶,比如說:

-- What's this?

-- It's a television或A television.

又比如

-- You like watching television?

-- Yes. 或者Yes, I do.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2)句子練習

這是上面一個方法的升級版,寶媽和家寶都需要嘗試記下動畫片中出現的完整句子,為了增加趣味性,可一起進行角色扮演。從一開始的一兩分鐘的片段到後面逐步增加。

小豬佩奇中每一個故事大約有350-500個單詞,其中重複的有很多。以第一集泥坑為例,裡面一共使用了約320個單詞,除去重複使用的,裡面出現的單詞一共不到120個(包含語氣詞、名詞與動詞的不同變化也都分別記為1個單詞)。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其實常用動詞和名詞都超過了10個

寶媽挑出一段佩奇和喬治跳泥坑後和豬爸爸的對話,裡面有很多常用的詞彙,比如電視、擦乾淨身體,一團糟等等

佩奇:Guess what we've been doing?

豬爸爸:Let me think.

豬爸爸:Have you been watching television?

佩奇:No Daddy.

豬爸爸:Have you just had a bath?

佩奇:No no.

豬爸爸:I know you've been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

佩奇: Yes yes Daddy. We've been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

豬爸爸:And look at the mess you are in.

佩奇:Err

豬爸爸:Oh well, it's only mud. Let's clean up quickly before mummy sees the mess.

在這樣一段對話裡,孩子扮演佩奇,需要記憶的臺詞並不多,而家長的略多些。這是一個逐步加量的過程,切不可一開始就給孩子太多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只要孩子能把核心詞彙表達清楚,就應該進行鼓勵,如果一開始就要求一字不差,只會讓孩子感到非常困難從而放棄。

通過這樣表演性的互動,孩子可以逐步熟悉英語的表達方式。孩子在觀看動畫片時,對劇情的瞭解是很敏感的,雖然他們還不會流暢地複述,但其實他們通過語境、語調與核心詞能夠很快的抓住對話者想要表達的含義。

"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品質原創,專注兒童趣味基礎教育。喜歡我們就請關注、留言、點贊或轉發吧~

文 / 家寶媽媽

作為一門實用的語言工具,英語在最近二十年中一直受到國內家長的極大重視。現在孩子學習英語的時間已經越來越早,有的家庭甚至是在孩子3歲之前就開啟雙語教學。

由於生活在德國,所以家寶現在是家裡說中文,幼兒園裡說德語。而因為寶媽是學英語出身,自然也會注重孩子英語的培養。

有朋友會問寶媽關於孩子學習第二門語言的問題,比如“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比較好”,“英語輔導班到底要不要上”等等,今天寶媽就以家寶 vs 動畫片“小豬佩奇”的實例來簡單地梳理一下幼兒英語啟蒙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操作,相信寶媽的實踐經驗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

儘管學術界對孩子“何時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比較好”這個問題還有不同看法,但似乎已經形成基本的共識,那就是孩子若在早期就開始接觸第二門語言將對其語感(特別是聽力)有很大幫助,並且有助孩子獲得(近)母語者的發音

因此,家長可以自行決定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但必須樹立一個觀念:語言學習需要持之以恆,否則幼兒期良好的啟蒙效果也只能是白白浪費。

雖然寶媽個人並不認為孩子在學前就需要去上英文輔導班,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社會的巨大競爭氛圍已經讓父母陷入某種程度的“焦慮”,看著周圍的孩子都在上輔導班,看著在小學就被列為主修科目的英語,要父母不操心是假的。那麼,如何科學又有效地進行英語啟蒙就是我們急待探討的問題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如何進行第二語言啟蒙?

在家寶3週歲入托前,所有人與家寶是純中文溝通,把中文與英文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各一半均衡分配。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寶媽會英語/德語,為什麼沒有在孩子一開始就同步雙語訓練?答案是語言環境

除非父母雙方是不同母語者(比如一箇中文一個英文),或者孩子有很均衡的雙語環境,可以持續不斷地雙語訓練。

那寶媽為什麼不一半中文一半英/德文進行溝通呢?這種方法也不太建議在早期採用,因為孩子最一開始接觸語言時,需要與溝通對象有清晰的目標語言,比如父親堅持和孩子說中文,而母親則說英文。否則很容易變成雙語混雜的洋涇浜學習,得不償失。

從語言學習的難度而言,中文 > 英/德文,所以打好中文基礎至關重要。對於非雙母語者的家庭來說,只有在孩子打好一種語言的基礎上才建議引入第二語言的學習,否則還是先讓孩子接受“潤物細無聲”的語言薰陶吧~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對很多父母來說,讓孩子接受英語啟蒙的一個常用方法就是讓孩子聽英文歌、看英語原版動畫片“磨耳朵”其實也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語言環境”。寶媽也採取了這個辦法並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主動干預

因為旋律、色彩、線條結構等都是孩子一開始接觸世界時最敏銳感知的元素,再考慮到孩子的視力發展,所以這一階段以英文歌曲為主主要讓孩子從聽覺上進行接觸

寶媽沒有刻意引導學習,但如果家寶表現出興趣,我會以英語歌曲與其互動。為此,寶媽學習了很多英語兒歌,現在網上應該有不少這樣的資源,比如像

  • Mary had a little lamb,
  • The wheels on the bus,
  • Head shoulders knees & toes,
  •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等,

這些經典兒歌旋律生動優美,很受孩子喜愛,當孩子反覆聽後多多少少都會跟著哼唱。

由於歌詞並不複雜,所以只要有一定英語基礎與樂感的家長都可以很快掌握歌曲與孩子互動。拋開理論,讓孩子熟悉這類歌曲的一個現實的原因是:這些歌曲很容易被收錄到現在國內的幼兒啟蒙英語教材中,孩子在幼兒園接觸英語時,容易獲得成就感,也加大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力。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國內某幼兒園小班發的英語讀物裡的歌曲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第二階段:家長主動干預,側重聽說訓練

這一階段是在確認孩子的母語聽說習慣已經養成才開始進行,具體需由家長進行判斷,家長無需過於緊張,就算在5、6歲左右再開始都完全沒有問題。

除了英文歌,這一階段也會引入英語動畫片,這時候孩子也從聽覺接觸拓展到了視覺接觸。那視聽接觸到底對孩子學習英語有什麼效果呢?家長日常中又該如何系統引導進行訓練呢?為了說明這些問題,寶媽就用抖音上大紅大紫的“小豬佩奇”來做案例分析。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幾年前希臘的教育工作者/學者在希臘北部重鎮塞薩洛尼基 Thessaloniki 的一所公立幼兒園裡做了一項有趣的測試。

測試對象

30名4-6歲的只會說希臘語而毫無英語基礎的小朋友,其中4歲兒童8名,5歲兒童12名,6歲兒童10名;

測試過程

  • 播放4集小豬佩奇的動畫片,分別是下雪了 Snow(第1季第26集),煎餅 Pancake(第1季第29集),午餐 Lunch(第1季第34集),彩虹 The Rainbow(第3季第2集);
  • 一個月內組織孩子觀看8次,每次兩集,每集約5分鐘,也就是每次觀看約10分鐘,期間老師並不會進行任何具體的指導,只是單純讓孩子觀看;
  • 一個月後,對每個孩子進行一次5分鐘的認字檢測;從4集裡共挑選出21個單詞,其中彩虹那一集中選出6個單詞,其它3集每集挑選5個單詞;這些單詞全都是具體可見的而非抽象性的詞彙(比如“雞蛋”),測試者向孩子讀出英語單詞,而孩子指出對應的圖片。

測試結果

21個被測單詞的準確率達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平均確認了7個單詞,在此基礎上推導出孩子在不到90分鐘的觀看時間裡大約掌握了200個英語單詞。

注:測試者也說明了由於所選詞彙的特殊性等原因,所以這一數據並不能被應用到所有兒童外語學習的情境下。

後續分析

1. 這一結果與傳統教學方法下的詞彙增加量相比是驚人的,如果再加上老師系統的引導,那麼孩子的詞彙量與理解力會更加出色。傳統的課堂教育中,孩子無法在同等時間內接觸如此多的單詞,再加上一對多的教學環境,有時候一堂課下來孩子的詞彙量增加極其有限;

2. 兒童掌握單詞的快慢程度也與其自身的生活經歷相關。比如在“煎餅”這個故事中,雖然煎餅 Pancake 這個單詞在一集當中重複了15次,但孩子們更容易記住的是雞蛋 egg 和麵粉 flour,而並非煎餅,因為在希臘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煎餅這個詞,但在英美社會中則比較常見;

3. 兒童容易記住的是具體的可聯想的單詞,以名詞和形容詞為主。比如雞蛋、雪。對於這一類詞彙通常孩子已經有了概念框架,比如看到雞蛋這個實物,知道中文叫“雞蛋”,如果在英語動畫片中出現雞蛋,並有對應的發音或解釋,那麼孩子的腦中就給雞蛋這個東西再貼上一個“標籤”叫egg,這個記憶過程就算完成了,當日後他再聽到egg這個發音時,他的腦部會迅速地進行搜索,知道egg這個發音所對應的是什麼概念。反之,類似副詞之類的詞彙因為其抽象性則不是孩子在早期啟蒙階段會快速記憶的,比如“複雜地”這樣的詞語。

4. 單詞的不斷重複有助於加深記憶,包括名字、顏色等。比如每一集都會出現的“爸爸、媽媽、喬治、佩奇”等家庭成員的稱呼。

5. 總體來說,4歲與5歲之間沒有明顯的記憶能力的差別,而4/5歲與6歲之間差別較為明顯,6歲明顯能記住更多的詞彙。

寶媽的實踐方案

從易到難,寶媽設計了3種互動啟蒙教學方法。無論哪種方法,都一定要注意給孩子一個“純粹的英語語境”,也就是說在這一段時間內是要孩子完全適應只有英語對話。

至於時間可以從一開始的一分鐘練習、到後面兩分鐘甚至五分鐘十分鐘逐漸增加,家長不用擔心彼此的發音不標準,只要儘量靠攏標準發音就好,可以把速度放慢,不需要一開始就進入到常規語速。繼續以小豬佩奇為例:

(1)單詞+詞組練習

這種練習方法是以動畫片為素材庫,所用詞彙、詞組、短句幾乎都來自動畫片,目的是在孩子觀看後強化單詞/詞組記憶。

家寶觀看動畫片時,寶媽會陪同觀看或邊做家務邊跟著聽,記住出現的具體的可聯想的名詞、動詞、形容詞(這類詞彙寶媽稱作“可演示詞彙”),然後以短句或詞組的形式和家寶在日常生活中練習。

以第1季第1集“泥坑”為例,裡面常用的詞+詞組有泥坑 muddy puddle,電視 television, 盆浴 bath等,對應的詞組比如跳泥坑、看電視、洗盆浴等等都是可以在生活中用到的,只要有機會就可以開始練習。

一開始最好設定在固定的時間點,通常寶媽選擇的時間都是早上幫家寶梳洗時或者幼兒園回家路上,抽取很小的一部分時間就夠了。

每日的練習次數可以自行決定,由於家寶還有德語的問題,所以寶媽對英語練習的設定頻率是比較低的,最一開始只是早上洗漱時一兩分鐘,其餘時間則是讓她聽,單純的磨耳朵。

這一類互動教學不是讓孩子硬背單詞,而是將詞彙融入到短句中進行記憶,比如說:

-- What's this?

-- It's a television或A television.

又比如

-- You like watching television?

-- Yes. 或者Yes, I do.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2)句子練習

這是上面一個方法的升級版,寶媽和家寶都需要嘗試記下動畫片中出現的完整句子,為了增加趣味性,可一起進行角色扮演。從一開始的一兩分鐘的片段到後面逐步增加。

小豬佩奇中每一個故事大約有350-500個單詞,其中重複的有很多。以第一集泥坑為例,裡面一共使用了約320個單詞,除去重複使用的,裡面出現的單詞一共不到120個(包含語氣詞、名詞與動詞的不同變化也都分別記為1個單詞)。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其實常用動詞和名詞都超過了10個

寶媽挑出一段佩奇和喬治跳泥坑後和豬爸爸的對話,裡面有很多常用的詞彙,比如電視、擦乾淨身體,一團糟等等

佩奇:Guess what we've been doing?

豬爸爸:Let me think.

豬爸爸:Have you been watching television?

佩奇:No Daddy.

豬爸爸:Have you just had a bath?

佩奇:No no.

豬爸爸:I know you've been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

佩奇: Yes yes Daddy. We've been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

豬爸爸:And look at the mess you are in.

佩奇:Err

豬爸爸:Oh well, it's only mud. Let's clean up quickly before mummy sees the mess.

在這樣一段對話裡,孩子扮演佩奇,需要記憶的臺詞並不多,而家長的略多些。這是一個逐步加量的過程,切不可一開始就給孩子太多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只要孩子能把核心詞彙表達清楚,就應該進行鼓勵,如果一開始就要求一字不差,只會讓孩子感到非常困難從而放棄。

通過這樣表演性的互動,孩子可以逐步熟悉英語的表達方式。孩子在觀看動畫片時,對劇情的瞭解是很敏感的,雖然他們還不會流暢地複述,但其實他們通過語境、語調與核心詞能夠很快的抓住對話者想要表達的含義。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3)日常自由對話

這部分還是以孩子動畫片中接觸過的詞彙為主,但是已經可以融入生活中的常用詞彙,雙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造句進行對話。比如刷牙、洗臉、吃早飯、早飯的內容、食物的顏色與味道等都是可以重複練習的單詞與詞組。

家長應儘量引導孩子進行詞組乃至短句的表達,但不需太過勉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積累的過程。說到底,語言終究是門工具,只要能不斷使用,總是能熟練掌握的。

"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品質原創,專注兒童趣味基礎教育。喜歡我們就請關注、留言、點贊或轉發吧~

文 / 家寶媽媽

作為一門實用的語言工具,英語在最近二十年中一直受到國內家長的極大重視。現在孩子學習英語的時間已經越來越早,有的家庭甚至是在孩子3歲之前就開啟雙語教學。

由於生活在德國,所以家寶現在是家裡說中文,幼兒園裡說德語。而因為寶媽是學英語出身,自然也會注重孩子英語的培養。

有朋友會問寶媽關於孩子學習第二門語言的問題,比如“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比較好”,“英語輔導班到底要不要上”等等,今天寶媽就以家寶 vs 動畫片“小豬佩奇”的實例來簡單地梳理一下幼兒英語啟蒙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操作,相信寶媽的實踐經驗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

儘管學術界對孩子“何時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比較好”這個問題還有不同看法,但似乎已經形成基本的共識,那就是孩子若在早期就開始接觸第二門語言將對其語感(特別是聽力)有很大幫助,並且有助孩子獲得(近)母語者的發音

因此,家長可以自行決定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但必須樹立一個觀念:語言學習需要持之以恆,否則幼兒期良好的啟蒙效果也只能是白白浪費。

雖然寶媽個人並不認為孩子在學前就需要去上英文輔導班,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社會的巨大競爭氛圍已經讓父母陷入某種程度的“焦慮”,看著周圍的孩子都在上輔導班,看著在小學就被列為主修科目的英語,要父母不操心是假的。那麼,如何科學又有效地進行英語啟蒙就是我們急待探討的問題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如何進行第二語言啟蒙?

在家寶3週歲入托前,所有人與家寶是純中文溝通,把中文與英文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各一半均衡分配。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寶媽會英語/德語,為什麼沒有在孩子一開始就同步雙語訓練?答案是語言環境

除非父母雙方是不同母語者(比如一箇中文一個英文),或者孩子有很均衡的雙語環境,可以持續不斷地雙語訓練。

那寶媽為什麼不一半中文一半英/德文進行溝通呢?這種方法也不太建議在早期採用,因為孩子最一開始接觸語言時,需要與溝通對象有清晰的目標語言,比如父親堅持和孩子說中文,而母親則說英文。否則很容易變成雙語混雜的洋涇浜學習,得不償失。

從語言學習的難度而言,中文 > 英/德文,所以打好中文基礎至關重要。對於非雙母語者的家庭來說,只有在孩子打好一種語言的基礎上才建議引入第二語言的學習,否則還是先讓孩子接受“潤物細無聲”的語言薰陶吧~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對很多父母來說,讓孩子接受英語啟蒙的一個常用方法就是讓孩子聽英文歌、看英語原版動畫片“磨耳朵”其實也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語言環境”。寶媽也採取了這個辦法並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主動干預

因為旋律、色彩、線條結構等都是孩子一開始接觸世界時最敏銳感知的元素,再考慮到孩子的視力發展,所以這一階段以英文歌曲為主主要讓孩子從聽覺上進行接觸

寶媽沒有刻意引導學習,但如果家寶表現出興趣,我會以英語歌曲與其互動。為此,寶媽學習了很多英語兒歌,現在網上應該有不少這樣的資源,比如像

  • Mary had a little lamb,
  • The wheels on the bus,
  • Head shoulders knees & toes,
  •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等,

這些經典兒歌旋律生動優美,很受孩子喜愛,當孩子反覆聽後多多少少都會跟著哼唱。

由於歌詞並不複雜,所以只要有一定英語基礎與樂感的家長都可以很快掌握歌曲與孩子互動。拋開理論,讓孩子熟悉這類歌曲的一個現實的原因是:這些歌曲很容易被收錄到現在國內的幼兒啟蒙英語教材中,孩子在幼兒園接觸英語時,容易獲得成就感,也加大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力。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國內某幼兒園小班發的英語讀物裡的歌曲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第二階段:家長主動干預,側重聽說訓練

這一階段是在確認孩子的母語聽說習慣已經養成才開始進行,具體需由家長進行判斷,家長無需過於緊張,就算在5、6歲左右再開始都完全沒有問題。

除了英文歌,這一階段也會引入英語動畫片,這時候孩子也從聽覺接觸拓展到了視覺接觸。那視聽接觸到底對孩子學習英語有什麼效果呢?家長日常中又該如何系統引導進行訓練呢?為了說明這些問題,寶媽就用抖音上大紅大紫的“小豬佩奇”來做案例分析。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幾年前希臘的教育工作者/學者在希臘北部重鎮塞薩洛尼基 Thessaloniki 的一所公立幼兒園裡做了一項有趣的測試。

測試對象

30名4-6歲的只會說希臘語而毫無英語基礎的小朋友,其中4歲兒童8名,5歲兒童12名,6歲兒童10名;

測試過程

  • 播放4集小豬佩奇的動畫片,分別是下雪了 Snow(第1季第26集),煎餅 Pancake(第1季第29集),午餐 Lunch(第1季第34集),彩虹 The Rainbow(第3季第2集);
  • 一個月內組織孩子觀看8次,每次兩集,每集約5分鐘,也就是每次觀看約10分鐘,期間老師並不會進行任何具體的指導,只是單純讓孩子觀看;
  • 一個月後,對每個孩子進行一次5分鐘的認字檢測;從4集裡共挑選出21個單詞,其中彩虹那一集中選出6個單詞,其它3集每集挑選5個單詞;這些單詞全都是具體可見的而非抽象性的詞彙(比如“雞蛋”),測試者向孩子讀出英語單詞,而孩子指出對應的圖片。

測試結果

21個被測單詞的準確率達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平均確認了7個單詞,在此基礎上推導出孩子在不到90分鐘的觀看時間裡大約掌握了200個英語單詞。

注:測試者也說明了由於所選詞彙的特殊性等原因,所以這一數據並不能被應用到所有兒童外語學習的情境下。

後續分析

1. 這一結果與傳統教學方法下的詞彙增加量相比是驚人的,如果再加上老師系統的引導,那麼孩子的詞彙量與理解力會更加出色。傳統的課堂教育中,孩子無法在同等時間內接觸如此多的單詞,再加上一對多的教學環境,有時候一堂課下來孩子的詞彙量增加極其有限;

2. 兒童掌握單詞的快慢程度也與其自身的生活經歷相關。比如在“煎餅”這個故事中,雖然煎餅 Pancake 這個單詞在一集當中重複了15次,但孩子們更容易記住的是雞蛋 egg 和麵粉 flour,而並非煎餅,因為在希臘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煎餅這個詞,但在英美社會中則比較常見;

3. 兒童容易記住的是具體的可聯想的單詞,以名詞和形容詞為主。比如雞蛋、雪。對於這一類詞彙通常孩子已經有了概念框架,比如看到雞蛋這個實物,知道中文叫“雞蛋”,如果在英語動畫片中出現雞蛋,並有對應的發音或解釋,那麼孩子的腦中就給雞蛋這個東西再貼上一個“標籤”叫egg,這個記憶過程就算完成了,當日後他再聽到egg這個發音時,他的腦部會迅速地進行搜索,知道egg這個發音所對應的是什麼概念。反之,類似副詞之類的詞彙因為其抽象性則不是孩子在早期啟蒙階段會快速記憶的,比如“複雜地”這樣的詞語。

4. 單詞的不斷重複有助於加深記憶,包括名字、顏色等。比如每一集都會出現的“爸爸、媽媽、喬治、佩奇”等家庭成員的稱呼。

5. 總體來說,4歲與5歲之間沒有明顯的記憶能力的差別,而4/5歲與6歲之間差別較為明顯,6歲明顯能記住更多的詞彙。

寶媽的實踐方案

從易到難,寶媽設計了3種互動啟蒙教學方法。無論哪種方法,都一定要注意給孩子一個“純粹的英語語境”,也就是說在這一段時間內是要孩子完全適應只有英語對話。

至於時間可以從一開始的一分鐘練習、到後面兩分鐘甚至五分鐘十分鐘逐漸增加,家長不用擔心彼此的發音不標準,只要儘量靠攏標準發音就好,可以把速度放慢,不需要一開始就進入到常規語速。繼續以小豬佩奇為例:

(1)單詞+詞組練習

這種練習方法是以動畫片為素材庫,所用詞彙、詞組、短句幾乎都來自動畫片,目的是在孩子觀看後強化單詞/詞組記憶。

家寶觀看動畫片時,寶媽會陪同觀看或邊做家務邊跟著聽,記住出現的具體的可聯想的名詞、動詞、形容詞(這類詞彙寶媽稱作“可演示詞彙”),然後以短句或詞組的形式和家寶在日常生活中練習。

以第1季第1集“泥坑”為例,裡面常用的詞+詞組有泥坑 muddy puddle,電視 television, 盆浴 bath等,對應的詞組比如跳泥坑、看電視、洗盆浴等等都是可以在生活中用到的,只要有機會就可以開始練習。

一開始最好設定在固定的時間點,通常寶媽選擇的時間都是早上幫家寶梳洗時或者幼兒園回家路上,抽取很小的一部分時間就夠了。

每日的練習次數可以自行決定,由於家寶還有德語的問題,所以寶媽對英語練習的設定頻率是比較低的,最一開始只是早上洗漱時一兩分鐘,其餘時間則是讓她聽,單純的磨耳朵。

這一類互動教學不是讓孩子硬背單詞,而是將詞彙融入到短句中進行記憶,比如說:

-- What's this?

-- It's a television或A television.

又比如

-- You like watching television?

-- Yes. 或者Yes, I do.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2)句子練習

這是上面一個方法的升級版,寶媽和家寶都需要嘗試記下動畫片中出現的完整句子,為了增加趣味性,可一起進行角色扮演。從一開始的一兩分鐘的片段到後面逐步增加。

小豬佩奇中每一個故事大約有350-500個單詞,其中重複的有很多。以第一集泥坑為例,裡面一共使用了約320個單詞,除去重複使用的,裡面出現的單詞一共不到120個(包含語氣詞、名詞與動詞的不同變化也都分別記為1個單詞)。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其實常用動詞和名詞都超過了10個

寶媽挑出一段佩奇和喬治跳泥坑後和豬爸爸的對話,裡面有很多常用的詞彙,比如電視、擦乾淨身體,一團糟等等

佩奇:Guess what we've been doing?

豬爸爸:Let me think.

豬爸爸:Have you been watching television?

佩奇:No Daddy.

豬爸爸:Have you just had a bath?

佩奇:No no.

豬爸爸:I know you've been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

佩奇: Yes yes Daddy. We've been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

豬爸爸:And look at the mess you are in.

佩奇:Err

豬爸爸:Oh well, it's only mud. Let's clean up quickly before mummy sees the mess.

在這樣一段對話裡,孩子扮演佩奇,需要記憶的臺詞並不多,而家長的略多些。這是一個逐步加量的過程,切不可一開始就給孩子太多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只要孩子能把核心詞彙表達清楚,就應該進行鼓勵,如果一開始就要求一字不差,只會讓孩子感到非常困難從而放棄。

通過這樣表演性的互動,孩子可以逐步熟悉英語的表達方式。孩子在觀看動畫片時,對劇情的瞭解是很敏感的,雖然他們還不會流暢地複述,但其實他們通過語境、語調與核心詞能夠很快的抓住對話者想要表達的含義。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3)日常自由對話

這部分還是以孩子動畫片中接觸過的詞彙為主,但是已經可以融入生活中的常用詞彙,雙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造句進行對話。比如刷牙、洗臉、吃早飯、早飯的內容、食物的顏色與味道等都是可以重複練習的單詞與詞組。

家長應儘量引導孩子進行詞組乃至短句的表達,但不需太過勉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積累的過程。說到底,語言終究是門工具,只要能不斷使用,總是能熟練掌握的。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可能有人會疑惑,前文中不是說了孩子的說話對象需要明確的目標語言麼?那現在這些互動實踐不會導致孩子混亂麼?

寶媽是在理論基礎上通過自身實踐總結出來的這套可行辦法,那就是“中文時間/德文時間/英文時間”,其中中文時間處於主要地位。這種方法就好像給孩子設定一個語言開關

在家寶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適應了幼兒園的德語環境後,寶媽在才逐步開始主動引入英語練習,最一開始就在每天早晨洗漱的時候,寶媽會放英文歌或者小豬佩奇的英語動畫,然後告訴家寶“現在我們開始說一分鐘的英語,就像佩奇和爸爸媽媽那樣對話”,家寶逐步就明白了我的意圖。

當然目前都還是寶媽說得多,孩子表述得少,但這個開關效應已經養成,也就是說當寶媽說出“現在是英語時間”時,家寶就會自動切換到英語表達,比如一開始她不停地喊“媽媽,媽媽”,聽到那個“指令”後,突然就會換成Mom, Mummy。孩子的小腦筋真得是非常神奇,這就彷彿巴普洛夫對狗狗的條件反射實驗一樣,哈哈~

有時候她用英語表述困難,想要求轉回“中文時間/德語時間”,寶媽都會鼓勵她慢慢說,哪怕只是一個單詞也好,而通常家寶都願意再仔細想想,看看是否能想起對應的英語表達。當然,如果那天她狀態不好,寶媽也不會勉強,就會跟她唱歌放鬆一下。

"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品質原創,專注兒童趣味基礎教育。喜歡我們就請關注、留言、點贊或轉發吧~

文 / 家寶媽媽

作為一門實用的語言工具,英語在最近二十年中一直受到國內家長的極大重視。現在孩子學習英語的時間已經越來越早,有的家庭甚至是在孩子3歲之前就開啟雙語教學。

由於生活在德國,所以家寶現在是家裡說中文,幼兒園裡說德語。而因為寶媽是學英語出身,自然也會注重孩子英語的培養。

有朋友會問寶媽關於孩子學習第二門語言的問題,比如“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比較好”,“英語輔導班到底要不要上”等等,今天寶媽就以家寶 vs 動畫片“小豬佩奇”的實例來簡單地梳理一下幼兒英語啟蒙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操作,相信寶媽的實踐經驗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

儘管學術界對孩子“何時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比較好”這個問題還有不同看法,但似乎已經形成基本的共識,那就是孩子若在早期就開始接觸第二門語言將對其語感(特別是聽力)有很大幫助,並且有助孩子獲得(近)母語者的發音

因此,家長可以自行決定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但必須樹立一個觀念:語言學習需要持之以恆,否則幼兒期良好的啟蒙效果也只能是白白浪費。

雖然寶媽個人並不認為孩子在學前就需要去上英文輔導班,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社會的巨大競爭氛圍已經讓父母陷入某種程度的“焦慮”,看著周圍的孩子都在上輔導班,看著在小學就被列為主修科目的英語,要父母不操心是假的。那麼,如何科學又有效地進行英語啟蒙就是我們急待探討的問題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如何進行第二語言啟蒙?

在家寶3週歲入托前,所有人與家寶是純中文溝通,把中文與英文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各一半均衡分配。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寶媽會英語/德語,為什麼沒有在孩子一開始就同步雙語訓練?答案是語言環境

除非父母雙方是不同母語者(比如一箇中文一個英文),或者孩子有很均衡的雙語環境,可以持續不斷地雙語訓練。

那寶媽為什麼不一半中文一半英/德文進行溝通呢?這種方法也不太建議在早期採用,因為孩子最一開始接觸語言時,需要與溝通對象有清晰的目標語言,比如父親堅持和孩子說中文,而母親則說英文。否則很容易變成雙語混雜的洋涇浜學習,得不償失。

從語言學習的難度而言,中文 > 英/德文,所以打好中文基礎至關重要。對於非雙母語者的家庭來說,只有在孩子打好一種語言的基礎上才建議引入第二語言的學習,否則還是先讓孩子接受“潤物細無聲”的語言薰陶吧~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對很多父母來說,讓孩子接受英語啟蒙的一個常用方法就是讓孩子聽英文歌、看英語原版動畫片“磨耳朵”其實也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語言環境”。寶媽也採取了這個辦法並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主動干預

因為旋律、色彩、線條結構等都是孩子一開始接觸世界時最敏銳感知的元素,再考慮到孩子的視力發展,所以這一階段以英文歌曲為主主要讓孩子從聽覺上進行接觸

寶媽沒有刻意引導學習,但如果家寶表現出興趣,我會以英語歌曲與其互動。為此,寶媽學習了很多英語兒歌,現在網上應該有不少這樣的資源,比如像

  • Mary had a little lamb,
  • The wheels on the bus,
  • Head shoulders knees & toes,
  •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等,

這些經典兒歌旋律生動優美,很受孩子喜愛,當孩子反覆聽後多多少少都會跟著哼唱。

由於歌詞並不複雜,所以只要有一定英語基礎與樂感的家長都可以很快掌握歌曲與孩子互動。拋開理論,讓孩子熟悉這類歌曲的一個現實的原因是:這些歌曲很容易被收錄到現在國內的幼兒啟蒙英語教材中,孩子在幼兒園接觸英語時,容易獲得成就感,也加大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力。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國內某幼兒園小班發的英語讀物裡的歌曲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第二階段:家長主動干預,側重聽說訓練

這一階段是在確認孩子的母語聽說習慣已經養成才開始進行,具體需由家長進行判斷,家長無需過於緊張,就算在5、6歲左右再開始都完全沒有問題。

除了英文歌,這一階段也會引入英語動畫片,這時候孩子也從聽覺接觸拓展到了視覺接觸。那視聽接觸到底對孩子學習英語有什麼效果呢?家長日常中又該如何系統引導進行訓練呢?為了說明這些問題,寶媽就用抖音上大紅大紫的“小豬佩奇”來做案例分析。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幾年前希臘的教育工作者/學者在希臘北部重鎮塞薩洛尼基 Thessaloniki 的一所公立幼兒園裡做了一項有趣的測試。

測試對象

30名4-6歲的只會說希臘語而毫無英語基礎的小朋友,其中4歲兒童8名,5歲兒童12名,6歲兒童10名;

測試過程

  • 播放4集小豬佩奇的動畫片,分別是下雪了 Snow(第1季第26集),煎餅 Pancake(第1季第29集),午餐 Lunch(第1季第34集),彩虹 The Rainbow(第3季第2集);
  • 一個月內組織孩子觀看8次,每次兩集,每集約5分鐘,也就是每次觀看約10分鐘,期間老師並不會進行任何具體的指導,只是單純讓孩子觀看;
  • 一個月後,對每個孩子進行一次5分鐘的認字檢測;從4集裡共挑選出21個單詞,其中彩虹那一集中選出6個單詞,其它3集每集挑選5個單詞;這些單詞全都是具體可見的而非抽象性的詞彙(比如“雞蛋”),測試者向孩子讀出英語單詞,而孩子指出對應的圖片。

測試結果

21個被測單詞的準確率達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平均確認了7個單詞,在此基礎上推導出孩子在不到90分鐘的觀看時間裡大約掌握了200個英語單詞。

注:測試者也說明了由於所選詞彙的特殊性等原因,所以這一數據並不能被應用到所有兒童外語學習的情境下。

後續分析

1. 這一結果與傳統教學方法下的詞彙增加量相比是驚人的,如果再加上老師系統的引導,那麼孩子的詞彙量與理解力會更加出色。傳統的課堂教育中,孩子無法在同等時間內接觸如此多的單詞,再加上一對多的教學環境,有時候一堂課下來孩子的詞彙量增加極其有限;

2. 兒童掌握單詞的快慢程度也與其自身的生活經歷相關。比如在“煎餅”這個故事中,雖然煎餅 Pancake 這個單詞在一集當中重複了15次,但孩子們更容易記住的是雞蛋 egg 和麵粉 flour,而並非煎餅,因為在希臘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煎餅這個詞,但在英美社會中則比較常見;

3. 兒童容易記住的是具體的可聯想的單詞,以名詞和形容詞為主。比如雞蛋、雪。對於這一類詞彙通常孩子已經有了概念框架,比如看到雞蛋這個實物,知道中文叫“雞蛋”,如果在英語動畫片中出現雞蛋,並有對應的發音或解釋,那麼孩子的腦中就給雞蛋這個東西再貼上一個“標籤”叫egg,這個記憶過程就算完成了,當日後他再聽到egg這個發音時,他的腦部會迅速地進行搜索,知道egg這個發音所對應的是什麼概念。反之,類似副詞之類的詞彙因為其抽象性則不是孩子在早期啟蒙階段會快速記憶的,比如“複雜地”這樣的詞語。

4. 單詞的不斷重複有助於加深記憶,包括名字、顏色等。比如每一集都會出現的“爸爸、媽媽、喬治、佩奇”等家庭成員的稱呼。

5. 總體來說,4歲與5歲之間沒有明顯的記憶能力的差別,而4/5歲與6歲之間差別較為明顯,6歲明顯能記住更多的詞彙。

寶媽的實踐方案

從易到難,寶媽設計了3種互動啟蒙教學方法。無論哪種方法,都一定要注意給孩子一個“純粹的英語語境”,也就是說在這一段時間內是要孩子完全適應只有英語對話。

至於時間可以從一開始的一分鐘練習、到後面兩分鐘甚至五分鐘十分鐘逐漸增加,家長不用擔心彼此的發音不標準,只要儘量靠攏標準發音就好,可以把速度放慢,不需要一開始就進入到常規語速。繼續以小豬佩奇為例:

(1)單詞+詞組練習

這種練習方法是以動畫片為素材庫,所用詞彙、詞組、短句幾乎都來自動畫片,目的是在孩子觀看後強化單詞/詞組記憶。

家寶觀看動畫片時,寶媽會陪同觀看或邊做家務邊跟著聽,記住出現的具體的可聯想的名詞、動詞、形容詞(這類詞彙寶媽稱作“可演示詞彙”),然後以短句或詞組的形式和家寶在日常生活中練習。

以第1季第1集“泥坑”為例,裡面常用的詞+詞組有泥坑 muddy puddle,電視 television, 盆浴 bath等,對應的詞組比如跳泥坑、看電視、洗盆浴等等都是可以在生活中用到的,只要有機會就可以開始練習。

一開始最好設定在固定的時間點,通常寶媽選擇的時間都是早上幫家寶梳洗時或者幼兒園回家路上,抽取很小的一部分時間就夠了。

每日的練習次數可以自行決定,由於家寶還有德語的問題,所以寶媽對英語練習的設定頻率是比較低的,最一開始只是早上洗漱時一兩分鐘,其餘時間則是讓她聽,單純的磨耳朵。

這一類互動教學不是讓孩子硬背單詞,而是將詞彙融入到短句中進行記憶,比如說:

-- What's this?

-- It's a television或A television.

又比如

-- You like watching television?

-- Yes. 或者Yes, I do.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2)句子練習

這是上面一個方法的升級版,寶媽和家寶都需要嘗試記下動畫片中出現的完整句子,為了增加趣味性,可一起進行角色扮演。從一開始的一兩分鐘的片段到後面逐步增加。

小豬佩奇中每一個故事大約有350-500個單詞,其中重複的有很多。以第一集泥坑為例,裡面一共使用了約320個單詞,除去重複使用的,裡面出現的單詞一共不到120個(包含語氣詞、名詞與動詞的不同變化也都分別記為1個單詞)。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其實常用動詞和名詞都超過了10個

寶媽挑出一段佩奇和喬治跳泥坑後和豬爸爸的對話,裡面有很多常用的詞彙,比如電視、擦乾淨身體,一團糟等等

佩奇:Guess what we've been doing?

豬爸爸:Let me think.

豬爸爸:Have you been watching television?

佩奇:No Daddy.

豬爸爸:Have you just had a bath?

佩奇:No no.

豬爸爸:I know you've been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

佩奇: Yes yes Daddy. We've been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

豬爸爸:And look at the mess you are in.

佩奇:Err

豬爸爸:Oh well, it's only mud. Let's clean up quickly before mummy sees the mess.

在這樣一段對話裡,孩子扮演佩奇,需要記憶的臺詞並不多,而家長的略多些。這是一個逐步加量的過程,切不可一開始就給孩子太多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只要孩子能把核心詞彙表達清楚,就應該進行鼓勵,如果一開始就要求一字不差,只會讓孩子感到非常困難從而放棄。

通過這樣表演性的互動,孩子可以逐步熟悉英語的表達方式。孩子在觀看動畫片時,對劇情的瞭解是很敏感的,雖然他們還不會流暢地複述,但其實他們通過語境、語調與核心詞能夠很快的抓住對話者想要表達的含義。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3)日常自由對話

這部分還是以孩子動畫片中接觸過的詞彙為主,但是已經可以融入生活中的常用詞彙,雙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造句進行對話。比如刷牙、洗臉、吃早飯、早飯的內容、食物的顏色與味道等都是可以重複練習的單詞與詞組。

家長應儘量引導孩子進行詞組乃至短句的表達,但不需太過勉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積累的過程。說到底,語言終究是門工具,只要能不斷使用,總是能熟練掌握的。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可能有人會疑惑,前文中不是說了孩子的說話對象需要明確的目標語言麼?那現在這些互動實踐不會導致孩子混亂麼?

寶媽是在理論基礎上通過自身實踐總結出來的這套可行辦法,那就是“中文時間/德文時間/英文時間”,其中中文時間處於主要地位。這種方法就好像給孩子設定一個語言開關

在家寶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適應了幼兒園的德語環境後,寶媽在才逐步開始主動引入英語練習,最一開始就在每天早晨洗漱的時候,寶媽會放英文歌或者小豬佩奇的英語動畫,然後告訴家寶“現在我們開始說一分鐘的英語,就像佩奇和爸爸媽媽那樣對話”,家寶逐步就明白了我的意圖。

當然目前都還是寶媽說得多,孩子表述得少,但這個開關效應已經養成,也就是說當寶媽說出“現在是英語時間”時,家寶就會自動切換到英語表達,比如一開始她不停地喊“媽媽,媽媽”,聽到那個“指令”後,突然就會換成Mom, Mummy。孩子的小腦筋真得是非常神奇,這就彷彿巴普洛夫對狗狗的條件反射實驗一樣,哈哈~

有時候她用英語表述困難,想要求轉回“中文時間/德語時間”,寶媽都會鼓勵她慢慢說,哪怕只是一個單詞也好,而通常家寶都願意再仔細想想,看看是否能想起對應的英語表達。當然,如果那天她狀態不好,寶媽也不會勉強,就會跟她唱歌放鬆一下。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最後寶媽說一些心得。

套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話:哪有那麼多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我們作為大人,儘量為孩子的學習多花些心思,多采取科學的辦法,增加與孩子的互動效果,多讓孩子感受到樂趣,提高其學習的效率,那麼在競爭壓力越發強大的今天孩子對學習就不會感到那麼痛苦,這或許就是我們作為家長的成就之一。另一方面,互動效果好了,雙方溝通會變得更通暢,家長也為自己贏得了更多的自我空間。

如果家長工作忙碌,壓力大,確實與孩子互動時間少,那麼把孩子送到輔導班也是一個可能的選項。只是寶媽相信,其實孩子要的不是那麼多,就以英語啟蒙為例,家長每天為孩子花上10-20分鐘,時不時看看動畫,記單詞+詞組+句子,再和孩子來個兩三分鐘的角色扮演,也許孩子就會很高興了!

如果你也對兒童趣味基礎教學感興趣,歡迎加入我們,大家一起頭腦風暴、探討創新,期待!

想看到更多的品質原創文章,就請關注、留言、點贊、並轉發吧。撒花~

"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品質原創,專注兒童趣味基礎教育。喜歡我們就請關注、留言、點贊或轉發吧~

文 / 家寶媽媽

作為一門實用的語言工具,英語在最近二十年中一直受到國內家長的極大重視。現在孩子學習英語的時間已經越來越早,有的家庭甚至是在孩子3歲之前就開啟雙語教學。

由於生活在德國,所以家寶現在是家裡說中文,幼兒園裡說德語。而因為寶媽是學英語出身,自然也會注重孩子英語的培養。

有朋友會問寶媽關於孩子學習第二門語言的問題,比如“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比較好”,“英語輔導班到底要不要上”等等,今天寶媽就以家寶 vs 動畫片“小豬佩奇”的實例來簡單地梳理一下幼兒英語啟蒙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操作,相信寶媽的實踐經驗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

儘管學術界對孩子“何時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比較好”這個問題還有不同看法,但似乎已經形成基本的共識,那就是孩子若在早期就開始接觸第二門語言將對其語感(特別是聽力)有很大幫助,並且有助孩子獲得(近)母語者的發音

因此,家長可以自行決定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但必須樹立一個觀念:語言學習需要持之以恆,否則幼兒期良好的啟蒙效果也只能是白白浪費。

雖然寶媽個人並不認為孩子在學前就需要去上英文輔導班,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社會的巨大競爭氛圍已經讓父母陷入某種程度的“焦慮”,看著周圍的孩子都在上輔導班,看著在小學就被列為主修科目的英語,要父母不操心是假的。那麼,如何科學又有效地進行英語啟蒙就是我們急待探討的問題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孩子如何進行第二語言啟蒙?

在家寶3週歲入托前,所有人與家寶是純中文溝通,把中文與英文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各一半均衡分配。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寶媽會英語/德語,為什麼沒有在孩子一開始就同步雙語訓練?答案是語言環境

除非父母雙方是不同母語者(比如一箇中文一個英文),或者孩子有很均衡的雙語環境,可以持續不斷地雙語訓練。

那寶媽為什麼不一半中文一半英/德文進行溝通呢?這種方法也不太建議在早期採用,因為孩子最一開始接觸語言時,需要與溝通對象有清晰的目標語言,比如父親堅持和孩子說中文,而母親則說英文。否則很容易變成雙語混雜的洋涇浜學習,得不償失。

從語言學習的難度而言,中文 > 英/德文,所以打好中文基礎至關重要。對於非雙母語者的家庭來說,只有在孩子打好一種語言的基礎上才建議引入第二語言的學習,否則還是先讓孩子接受“潤物細無聲”的語言薰陶吧~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對很多父母來說,讓孩子接受英語啟蒙的一個常用方法就是讓孩子聽英文歌、看英語原版動畫片“磨耳朵”其實也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語言環境”。寶媽也採取了這個辦法並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主動干預

因為旋律、色彩、線條結構等都是孩子一開始接觸世界時最敏銳感知的元素,再考慮到孩子的視力發展,所以這一階段以英文歌曲為主主要讓孩子從聽覺上進行接觸

寶媽沒有刻意引導學習,但如果家寶表現出興趣,我會以英語歌曲與其互動。為此,寶媽學習了很多英語兒歌,現在網上應該有不少這樣的資源,比如像

  • Mary had a little lamb,
  • The wheels on the bus,
  • Head shoulders knees & toes,
  •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等,

這些經典兒歌旋律生動優美,很受孩子喜愛,當孩子反覆聽後多多少少都會跟著哼唱。

由於歌詞並不複雜,所以只要有一定英語基礎與樂感的家長都可以很快掌握歌曲與孩子互動。拋開理論,讓孩子熟悉這類歌曲的一個現實的原因是:這些歌曲很容易被收錄到現在國內的幼兒啟蒙英語教材中,孩子在幼兒園接觸英語時,容易獲得成就感,也加大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力。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國內某幼兒園小班發的英語讀物裡的歌曲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第二階段:家長主動干預,側重聽說訓練

這一階段是在確認孩子的母語聽說習慣已經養成才開始進行,具體需由家長進行判斷,家長無需過於緊張,就算在5、6歲左右再開始都完全沒有問題。

除了英文歌,這一階段也會引入英語動畫片,這時候孩子也從聽覺接觸拓展到了視覺接觸。那視聽接觸到底對孩子學習英語有什麼效果呢?家長日常中又該如何系統引導進行訓練呢?為了說明這些問題,寶媽就用抖音上大紅大紫的“小豬佩奇”來做案例分析。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幾年前希臘的教育工作者/學者在希臘北部重鎮塞薩洛尼基 Thessaloniki 的一所公立幼兒園裡做了一項有趣的測試。

測試對象

30名4-6歲的只會說希臘語而毫無英語基礎的小朋友,其中4歲兒童8名,5歲兒童12名,6歲兒童10名;

測試過程

  • 播放4集小豬佩奇的動畫片,分別是下雪了 Snow(第1季第26集),煎餅 Pancake(第1季第29集),午餐 Lunch(第1季第34集),彩虹 The Rainbow(第3季第2集);
  • 一個月內組織孩子觀看8次,每次兩集,每集約5分鐘,也就是每次觀看約10分鐘,期間老師並不會進行任何具體的指導,只是單純讓孩子觀看;
  • 一個月後,對每個孩子進行一次5分鐘的認字檢測;從4集裡共挑選出21個單詞,其中彩虹那一集中選出6個單詞,其它3集每集挑選5個單詞;這些單詞全都是具體可見的而非抽象性的詞彙(比如“雞蛋”),測試者向孩子讀出英語單詞,而孩子指出對應的圖片。

測試結果

21個被測單詞的準確率達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平均確認了7個單詞,在此基礎上推導出孩子在不到90分鐘的觀看時間裡大約掌握了200個英語單詞。

注:測試者也說明了由於所選詞彙的特殊性等原因,所以這一數據並不能被應用到所有兒童外語學習的情境下。

後續分析

1. 這一結果與傳統教學方法下的詞彙增加量相比是驚人的,如果再加上老師系統的引導,那麼孩子的詞彙量與理解力會更加出色。傳統的課堂教育中,孩子無法在同等時間內接觸如此多的單詞,再加上一對多的教學環境,有時候一堂課下來孩子的詞彙量增加極其有限;

2. 兒童掌握單詞的快慢程度也與其自身的生活經歷相關。比如在“煎餅”這個故事中,雖然煎餅 Pancake 這個單詞在一集當中重複了15次,但孩子們更容易記住的是雞蛋 egg 和麵粉 flour,而並非煎餅,因為在希臘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煎餅這個詞,但在英美社會中則比較常見;

3. 兒童容易記住的是具體的可聯想的單詞,以名詞和形容詞為主。比如雞蛋、雪。對於這一類詞彙通常孩子已經有了概念框架,比如看到雞蛋這個實物,知道中文叫“雞蛋”,如果在英語動畫片中出現雞蛋,並有對應的發音或解釋,那麼孩子的腦中就給雞蛋這個東西再貼上一個“標籤”叫egg,這個記憶過程就算完成了,當日後他再聽到egg這個發音時,他的腦部會迅速地進行搜索,知道egg這個發音所對應的是什麼概念。反之,類似副詞之類的詞彙因為其抽象性則不是孩子在早期啟蒙階段會快速記憶的,比如“複雜地”這樣的詞語。

4. 單詞的不斷重複有助於加深記憶,包括名字、顏色等。比如每一集都會出現的“爸爸、媽媽、喬治、佩奇”等家庭成員的稱呼。

5. 總體來說,4歲與5歲之間沒有明顯的記憶能力的差別,而4/5歲與6歲之間差別較為明顯,6歲明顯能記住更多的詞彙。

寶媽的實踐方案

從易到難,寶媽設計了3種互動啟蒙教學方法。無論哪種方法,都一定要注意給孩子一個“純粹的英語語境”,也就是說在這一段時間內是要孩子完全適應只有英語對話。

至於時間可以從一開始的一分鐘練習、到後面兩分鐘甚至五分鐘十分鐘逐漸增加,家長不用擔心彼此的發音不標準,只要儘量靠攏標準發音就好,可以把速度放慢,不需要一開始就進入到常規語速。繼續以小豬佩奇為例:

(1)單詞+詞組練習

這種練習方法是以動畫片為素材庫,所用詞彙、詞組、短句幾乎都來自動畫片,目的是在孩子觀看後強化單詞/詞組記憶。

家寶觀看動畫片時,寶媽會陪同觀看或邊做家務邊跟著聽,記住出現的具體的可聯想的名詞、動詞、形容詞(這類詞彙寶媽稱作“可演示詞彙”),然後以短句或詞組的形式和家寶在日常生活中練習。

以第1季第1集“泥坑”為例,裡面常用的詞+詞組有泥坑 muddy puddle,電視 television, 盆浴 bath等,對應的詞組比如跳泥坑、看電視、洗盆浴等等都是可以在生活中用到的,只要有機會就可以開始練習。

一開始最好設定在固定的時間點,通常寶媽選擇的時間都是早上幫家寶梳洗時或者幼兒園回家路上,抽取很小的一部分時間就夠了。

每日的練習次數可以自行決定,由於家寶還有德語的問題,所以寶媽對英語練習的設定頻率是比較低的,最一開始只是早上洗漱時一兩分鐘,其餘時間則是讓她聽,單純的磨耳朵。

這一類互動教學不是讓孩子硬背單詞,而是將詞彙融入到短句中進行記憶,比如說:

-- What's this?

-- It's a television或A television.

又比如

-- You like watching television?

-- Yes. 或者Yes, I do.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2)句子練習

這是上面一個方法的升級版,寶媽和家寶都需要嘗試記下動畫片中出現的完整句子,為了增加趣味性,可一起進行角色扮演。從一開始的一兩分鐘的片段到後面逐步增加。

小豬佩奇中每一個故事大約有350-500個單詞,其中重複的有很多。以第一集泥坑為例,裡面一共使用了約320個單詞,除去重複使用的,裡面出現的單詞一共不到120個(包含語氣詞、名詞與動詞的不同變化也都分別記為1個單詞)。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其實常用動詞和名詞都超過了10個

寶媽挑出一段佩奇和喬治跳泥坑後和豬爸爸的對話,裡面有很多常用的詞彙,比如電視、擦乾淨身體,一團糟等等

佩奇:Guess what we've been doing?

豬爸爸:Let me think.

豬爸爸:Have you been watching television?

佩奇:No Daddy.

豬爸爸:Have you just had a bath?

佩奇:No no.

豬爸爸:I know you've been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

佩奇: Yes yes Daddy. We've been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

豬爸爸:And look at the mess you are in.

佩奇:Err

豬爸爸:Oh well, it's only mud. Let's clean up quickly before mummy sees the mess.

在這樣一段對話裡,孩子扮演佩奇,需要記憶的臺詞並不多,而家長的略多些。這是一個逐步加量的過程,切不可一開始就給孩子太多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只要孩子能把核心詞彙表達清楚,就應該進行鼓勵,如果一開始就要求一字不差,只會讓孩子感到非常困難從而放棄。

通過這樣表演性的互動,孩子可以逐步熟悉英語的表達方式。孩子在觀看動畫片時,對劇情的瞭解是很敏感的,雖然他們還不會流暢地複述,但其實他們通過語境、語調與核心詞能夠很快的抓住對話者想要表達的含義。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3)日常自由對話

這部分還是以孩子動畫片中接觸過的詞彙為主,但是已經可以融入生活中的常用詞彙,雙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造句進行對話。比如刷牙、洗臉、吃早飯、早飯的內容、食物的顏色與味道等都是可以重複練習的單詞與詞組。

家長應儘量引導孩子進行詞組乃至短句的表達,但不需太過勉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積累的過程。說到底,語言終究是門工具,只要能不斷使用,總是能熟練掌握的。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可能有人會疑惑,前文中不是說了孩子的說話對象需要明確的目標語言麼?那現在這些互動實踐不會導致孩子混亂麼?

寶媽是在理論基礎上通過自身實踐總結出來的這套可行辦法,那就是“中文時間/德文時間/英文時間”,其中中文時間處於主要地位。這種方法就好像給孩子設定一個語言開關

在家寶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適應了幼兒園的德語環境後,寶媽在才逐步開始主動引入英語練習,最一開始就在每天早晨洗漱的時候,寶媽會放英文歌或者小豬佩奇的英語動畫,然後告訴家寶“現在我們開始說一分鐘的英語,就像佩奇和爸爸媽媽那樣對話”,家寶逐步就明白了我的意圖。

當然目前都還是寶媽說得多,孩子表述得少,但這個開關效應已經養成,也就是說當寶媽說出“現在是英語時間”時,家寶就會自動切換到英語表達,比如一開始她不停地喊“媽媽,媽媽”,聽到那個“指令”後,突然就會換成Mom, Mummy。孩子的小腦筋真得是非常神奇,這就彷彿巴普洛夫對狗狗的條件反射實驗一樣,哈哈~

有時候她用英語表述困難,想要求轉回“中文時間/德語時間”,寶媽都會鼓勵她慢慢說,哪怕只是一個單詞也好,而通常家寶都願意再仔細想想,看看是否能想起對應的英語表達。當然,如果那天她狀態不好,寶媽也不會勉強,就會跟她唱歌放鬆一下。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最後寶媽說一些心得。

套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話:哪有那麼多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我們作為大人,儘量為孩子的學習多花些心思,多采取科學的辦法,增加與孩子的互動效果,多讓孩子感受到樂趣,提高其學習的效率,那麼在競爭壓力越發強大的今天孩子對學習就不會感到那麼痛苦,這或許就是我們作為家長的成就之一。另一方面,互動效果好了,雙方溝通會變得更通暢,家長也為自己贏得了更多的自我空間。

如果家長工作忙碌,壓力大,確實與孩子互動時間少,那麼把孩子送到輔導班也是一個可能的選項。只是寶媽相信,其實孩子要的不是那麼多,就以英語啟蒙為例,家長每天為孩子花上10-20分鐘,時不時看看動畫,記單詞+詞組+句子,再和孩子來個兩三分鐘的角色扮演,也許孩子就會很高興了!

如果你也對兒童趣味基礎教學感興趣,歡迎加入我們,大家一起頭腦風暴、探討創新,期待!

想看到更多的品質原創文章,就請關注、留言、點贊、並轉發吧。撒花~

那些隱藏在小豬佩奇中的幼兒英語啟蒙技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