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主張考級,但我認為應該留下英皇 | 爭鳴'

""我不主張考級,但我認為應該留下英皇 | 爭鳴

文 | 黃宗權

中國的琴童家長,一定是我們這個星球最熱衷考級的物種。這一點其實無需太多證明,諸位音樂界的同仁們一定都心知肚明、心領神會。

不過,為了嚴謹起見,我還是提供一組數字。順手查了一下,最新的數據來自《2018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該報告說,僅僅在2017年,音樂考級報名的人數就達到了140萬人,音樂考級培訓的總值約為728億。這個數字是什麼意思?我再提供另一個數據,同在2017年,中國電影的總票房一共是559.11億。也就是說,2017年整年,全國電影院賣票的錢加一塊兒,才約佔音樂考級總值的七成五。

很多音樂專家都極力反對考級制度,苦口婆心地呼籲家長不要讓孩子去考級,理由無非有這麼幾個:考級和音樂能力水平無關、證書沒有什麼用、要給孩子減負……專家們的大小道理貌似都對,然而事實表明,專家們基本上是白操心。年復一年,一撥又一撥的孩子或拎著樂器,或拿著樂譜,匯入了浩浩蕩蕩的考級大軍。

考級是否真有助力音樂教育尚存各種爭議,但如果站在音樂教育以外的角度看,中國的考級制度(市場)其實非常成功。自1987年廣東首先引入音樂考級,隨即全國開花,大大小小的考級機構蜂擁而起。30多年來,數千萬的孩子參加過音樂考級,且相對數值還在增加。可以說,有考級制度以來,學音樂又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考級的孩子,應該少之又少。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音樂考級有著非常廣泛的社會基礎,它早也不是一個音樂教育的問題,而是一種社會心理需求。這種心理是好是壞另當別論,但是試圖要在中國消除這一心理,在可見的未來,其難度應該勝過瞭解決全球氣候變暖。

中國的考級制度最早學的就是英皇(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合委員會,Associated Board Royale School of Music)。但英皇絕對沒有料到,模仿它的中國的一系列考級制度,能在本土發展得如此迅猛,短短30多年時間招考的學生數,超過了英皇100多年的總和。當然,英皇更沒有想到的應該是,它也能從中分到一塊巨大的蛋糕。英皇自己說,自2009年進入中國在上海設立試點以來,截止到2016年,參加過英皇考級的中國考生已達二三十萬,且考生數量每年以約30%的速度遞增。雖然英皇說,全球目前有93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參加英皇考級。但極有可能,用不了多久,中國就會成為了英皇最大的市場。

前幾天的一則消息是,英皇考級在中國部分地市(昆明、武漢、成都、重慶)被叫停,叫停的原因據說是違反了政策法規,但沒有說具體違反的是什麼政策法規。

對該消息的疑問之一是,如果違反的是中國的某項政策法規,那麼為什麼只有這四個地方被叫停,其他地方沒有?考生只不過是換一個地方考試而已,英皇也許損失不大,倒是給這些地市參加英皇考級的學生和家長增添了不少麻煩。疑問之二是,英皇到中國10年了,到現在才發現它違規?

在文旅部發布的《社會藝術水平考級機構名單(2018年12月統計結果)》中,一共有各類考級結構93家,確實沒有英皇的名字。英皇在官網的聲明中,有這樣一句話:“在過去幾年間,我們一直在為ABRSM如何以符合中國法律的方式開展音樂考級……尋求政府部門的指導。”真實的原因如何,不得而知。

據說,英皇考級的報名費是最貴的,遠超了國內其他考級機構。那問題是,為什麼證書同樣在國內用不上,家長和學生卻願意選貴的?換一個問法是:為什麼本土考級機構競爭不過英皇?

這背後的原因大致有三點:第一,本土各類音樂考級機構的考核水平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導致本土考級機構的整體聲譽受損;第二,本土考級機構規範性差,考試過程“放水”、應付考生,甚至集體作弊的新聞時有耳聞,導致考試證書含金量越來越低;第三,本土考級在考試理念和規則的設置上嚴重落後。

這三個原因,所體現的是本土某些考級機構的短視以及對音樂藝術的無知。這種短視和無知,給予了社會上某些無良培訓機構和無良教師可乘之機,再加上某些虛榮的家長,一個巨大的充滿利益泡沫的考級市場及產業鏈由此形成。

在上述三個原因中,前兩個大家都能明白。第三條可以需要稍微解釋一下——社會考級的要旨原本應是完完全全的素質教育——而不是為了證書的應試;通過設置不同級別和難度的考試曲目(目標感),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和能力,培養孩子的興趣,篩選有音樂才能的孩子,形成社會良好的藝術氛圍。

可是,在本土考級機構中,完全執行這些理念,並在考試曲目的規範性、考官的篩選、對孩子的尊重和鼓勵等方面有自我要求、有更高追求的又有多少呢?相比英皇打出“發展具有綜合素質的全面的音樂家”的口號,本土機構有哪家有自己鮮明的藝術理念?相比英皇“Enjoyment through achievement”(享受來自成就)的主張,本土考級機構的教育理念又在哪裡?

教師和家長們並不傻,在中國當下這個逐步成熟和規範的考級市場,家長和教師們也會越來越成熟理性,並逐步用腳投票。有人以為把英皇叫停了就能規範本土考級,這樣的邏輯就好比,把街上的西餐館統統關了,中餐館的味道和服務就會變得更好。反例倒是不少,比如,谷歌退出中國後,百度搜索反而變得越來越爛。一個良好的市場,應該是充分開放競爭的市場。

我主張留下英皇——當然,前提是它符合中國的法規政策——是希望它能充當競爭激勵的角色,促使本土某些考級機構從逐利中解脫出來。只有把藝術教育作為一個社會公共品而不是純粹的商品,才能獲得教師和家長的信任,才能在競爭者取勝。

如果秉持地方保護主義的想法,揣著打不贏你就趕跑你的想法,其實剝奪了廣大考生的選擇權,損害的是廣大考生、家長的利益。

當然,我更樸素的良好願望是本土考級機構最終打敗英皇。這並非不可能。本文最後一個數據是,2008年參加古箏考級的考生人數首次超過了當年小提琴考級人數——有些事兒是外國人做不了或者做不好的。

有沒有一天,中國的音樂考級機構也像英皇一樣走向世界?想考級的人,都以獲得中國的考級證書為榮?這就看某些人有沒有眼光和智慧了。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我不主張考級,但我認為應該留下英皇 | 爭鳴

文 | 黃宗權

中國的琴童家長,一定是我們這個星球最熱衷考級的物種。這一點其實無需太多證明,諸位音樂界的同仁們一定都心知肚明、心領神會。

不過,為了嚴謹起見,我還是提供一組數字。順手查了一下,最新的數據來自《2018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該報告說,僅僅在2017年,音樂考級報名的人數就達到了140萬人,音樂考級培訓的總值約為728億。這個數字是什麼意思?我再提供另一個數據,同在2017年,中國電影的總票房一共是559.11億。也就是說,2017年整年,全國電影院賣票的錢加一塊兒,才約佔音樂考級總值的七成五。

很多音樂專家都極力反對考級制度,苦口婆心地呼籲家長不要讓孩子去考級,理由無非有這麼幾個:考級和音樂能力水平無關、證書沒有什麼用、要給孩子減負……專家們的大小道理貌似都對,然而事實表明,專家們基本上是白操心。年復一年,一撥又一撥的孩子或拎著樂器,或拿著樂譜,匯入了浩浩蕩蕩的考級大軍。

考級是否真有助力音樂教育尚存各種爭議,但如果站在音樂教育以外的角度看,中國的考級制度(市場)其實非常成功。自1987年廣東首先引入音樂考級,隨即全國開花,大大小小的考級機構蜂擁而起。30多年來,數千萬的孩子參加過音樂考級,且相對數值還在增加。可以說,有考級制度以來,學音樂又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考級的孩子,應該少之又少。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音樂考級有著非常廣泛的社會基礎,它早也不是一個音樂教育的問題,而是一種社會心理需求。這種心理是好是壞另當別論,但是試圖要在中國消除這一心理,在可見的未來,其難度應該勝過瞭解決全球氣候變暖。

中國的考級制度最早學的就是英皇(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合委員會,Associated Board Royale School of Music)。但英皇絕對沒有料到,模仿它的中國的一系列考級制度,能在本土發展得如此迅猛,短短30多年時間招考的學生數,超過了英皇100多年的總和。當然,英皇更沒有想到的應該是,它也能從中分到一塊巨大的蛋糕。英皇自己說,自2009年進入中國在上海設立試點以來,截止到2016年,參加過英皇考級的中國考生已達二三十萬,且考生數量每年以約30%的速度遞增。雖然英皇說,全球目前有93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參加英皇考級。但極有可能,用不了多久,中國就會成為了英皇最大的市場。

前幾天的一則消息是,英皇考級在中國部分地市(昆明、武漢、成都、重慶)被叫停,叫停的原因據說是違反了政策法規,但沒有說具體違反的是什麼政策法規。

對該消息的疑問之一是,如果違反的是中國的某項政策法規,那麼為什麼只有這四個地方被叫停,其他地方沒有?考生只不過是換一個地方考試而已,英皇也許損失不大,倒是給這些地市參加英皇考級的學生和家長增添了不少麻煩。疑問之二是,英皇到中國10年了,到現在才發現它違規?

在文旅部發布的《社會藝術水平考級機構名單(2018年12月統計結果)》中,一共有各類考級結構93家,確實沒有英皇的名字。英皇在官網的聲明中,有這樣一句話:“在過去幾年間,我們一直在為ABRSM如何以符合中國法律的方式開展音樂考級……尋求政府部門的指導。”真實的原因如何,不得而知。

據說,英皇考級的報名費是最貴的,遠超了國內其他考級機構。那問題是,為什麼證書同樣在國內用不上,家長和學生卻願意選貴的?換一個問法是:為什麼本土考級機構競爭不過英皇?

這背後的原因大致有三點:第一,本土各類音樂考級機構的考核水平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導致本土考級機構的整體聲譽受損;第二,本土考級機構規範性差,考試過程“放水”、應付考生,甚至集體作弊的新聞時有耳聞,導致考試證書含金量越來越低;第三,本土考級在考試理念和規則的設置上嚴重落後。

這三個原因,所體現的是本土某些考級機構的短視以及對音樂藝術的無知。這種短視和無知,給予了社會上某些無良培訓機構和無良教師可乘之機,再加上某些虛榮的家長,一個巨大的充滿利益泡沫的考級市場及產業鏈由此形成。

在上述三個原因中,前兩個大家都能明白。第三條可以需要稍微解釋一下——社會考級的要旨原本應是完完全全的素質教育——而不是為了證書的應試;通過設置不同級別和難度的考試曲目(目標感),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和能力,培養孩子的興趣,篩選有音樂才能的孩子,形成社會良好的藝術氛圍。

可是,在本土考級機構中,完全執行這些理念,並在考試曲目的規範性、考官的篩選、對孩子的尊重和鼓勵等方面有自我要求、有更高追求的又有多少呢?相比英皇打出“發展具有綜合素質的全面的音樂家”的口號,本土機構有哪家有自己鮮明的藝術理念?相比英皇“Enjoyment through achievement”(享受來自成就)的主張,本土考級機構的教育理念又在哪裡?

教師和家長們並不傻,在中國當下這個逐步成熟和規範的考級市場,家長和教師們也會越來越成熟理性,並逐步用腳投票。有人以為把英皇叫停了就能規範本土考級,這樣的邏輯就好比,把街上的西餐館統統關了,中餐館的味道和服務就會變得更好。反例倒是不少,比如,谷歌退出中國後,百度搜索反而變得越來越爛。一個良好的市場,應該是充分開放競爭的市場。

我主張留下英皇——當然,前提是它符合中國的法規政策——是希望它能充當競爭激勵的角色,促使本土某些考級機構從逐利中解脫出來。只有把藝術教育作為一個社會公共品而不是純粹的商品,才能獲得教師和家長的信任,才能在競爭者取勝。

如果秉持地方保護主義的想法,揣著打不贏你就趕跑你的想法,其實剝奪了廣大考生的選擇權,損害的是廣大考生、家長的利益。

當然,我更樸素的良好願望是本土考級機構最終打敗英皇。這並非不可能。本文最後一個數據是,2008年參加古箏考級的考生人數首次超過了當年小提琴考級人數——有些事兒是外國人做不了或者做不好的。

有沒有一天,中國的音樂考級機構也像英皇一樣走向世界?想考級的人,都以獲得中國的考級證書為榮?這就看某些人有沒有眼光和智慧了。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我不主張考級,但我認為應該留下英皇 | 爭鳴

考級證書真的有用嗎?

張國勇:口味越來越重的交響樂

郎朗譚盾力薦,超15萬人訂閱!這門古典音樂課你絕對不能錯過!

《梁祝》誕生60週年,見證者終於還原作品創作歷史真相

歌唱的高音技術可以速成嗎?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