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菲尼迪:我要回日本


文 | 李響

來自吳聲汽車報道

當日產汽車對其法國合作伙伴雷諾集團與菲亞特克萊斯勒(FCA)合併一事表示不反對之後,就有消息曝出,英菲尼迪將於明年年中將總部從香港遷至橫濱,以推動業務集中和精簡。在業內看來,雷諾聯盟與FCA的合併給日產未來發展帶來新的思考。

英菲尼迪:我要回日本


同樣,業內認為,如果雙方合併達成,日產將如何融入新的聯盟體是一個關鍵問題。因此,日產變得愈發謹慎小心。

要知道,在聯盟中,日產擁有雷諾15%的股份,沒有投票權,而雷諾擁有日產43.4%的股份且擁有投票權。長期以來,日產和雷諾一直因聯盟中的權力失衡而關係緊張。有業內分析人士就此推斷,或許聯盟合併給日產帶來新的例證。

英菲尼迪的香港“中心論”


2012年,日產看中了中國正在蓬勃發展中的汽車市場,因此將英菲尼迪總部設在香港花旗銀行大廈,並試圖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國際品牌,以香港為中心點進軍龐大的中國汽車市場,同時輻散至東南亞市場。

對於英菲尼迪的規劃不難發現,英菲尼迪本來想通過香港連接大陸,能夠讓英菲尼迪更好的融入中國市場,但目前看並不理想,同時英菲尼迪品牌在東南亞發展受阻,也是英菲尼迪總部撤回日本的又一推手。

英菲尼迪:我要回日本


值得注意的是,英菲尼迪之所以會落在香港也是因為,當時的日產董事長卡洛斯·戈恩為淡化英菲尼迪的日本血統、樹立更全球化的品牌形象而為之。去年年底,戈恩因經濟問題在日本被捕。由此看,英菲尼迪重返日本,這將推翻前董事長卡洛斯·戈恩為樹立更全球化的形象而淡化該品牌日本血統的決定。

利潤暴跌下的收縮成本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 2018年英菲尼迪在華全年銷量為28868輛;其中英菲尼迪Q50L為其貢獻了17811輛的銷量,QX50為其貢獻了11057輛的銷量。去年英菲尼迪在美國的銷量下降了2.7%至14.23萬輛,因此在全球的總銷量更是下降了5.2%。此外,日產汽車全球營業利潤暴跌45%,達到近10年來的最低水平,日產內部人士預測,日產汽車2019財年還可能繼續下跌28%。

英菲尼迪:我要回日本


因此,為了改善業績、削減成本並提高效率,公司決定將英菲尼迪的總部撤回。面對困境,日產一直試圖加強成本控制,此次總部搬遷也並非英菲尼迪在全球市場採取收縮戰略的唯一舉措。在此不久前,日產宣佈將在2020年停掉英菲尼迪在西歐市場的業務,位於英格蘭的桑德蘭工廠將在今年年中停產Q30和QX30兩款車型。

不過,業內認為,這一舉措對日產推進英菲尼迪品牌電動化戰略至關重要。英菲尼迪計劃從2021年起推出的每一款高端車型都是純電動或混合動力車。但是,在汽車行業“新四化”的時刻,雖然依託雷諾日產聯盟的雄厚的電動車技術,但是英菲尼迪在電氣化方面的遲緩也讓其喪失了先機。

短短几年時間,英菲尼迪全球CEO從安迪帕默更換為約翰·德·尼琛、再更迭為羅蘭·克魯格。頻繁的高層變動,使得內部溝通效率低下,讓英菲尼迪錯失了很多機遇。慕克的告別更加印證了業內外比較被認同的觀點,“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市場反應過慢,內部溝通效率低下,這實際上暴露了英菲尼迪管理上的不穩定。”

日產意欲重振英菲尼迪


業內認為,日產在此時宣佈將英菲尼迪總部撤離香港,很可能會影響英菲尼迪全球戰略佈局。與此同時,日產汽車也表示,將重新調整在北美和中國的業務佈局,透露出將向中國傾斜的消息。

之前,日產將英菲尼迪脫離出來,目的是塑造品牌全球化形象,但是由此帶來的溝通、決策效率等問題,相信日產不會注意不到。

英菲尼迪:我要回日本


因此,日產將英菲尼迪總部撤回日本一事,有分析人士認為,“日產有可能想通過豐田發展雷克薩斯的方式,將英菲尼迪留在自己身邊,更好管理,加速決策。回想慕克出任英菲尼迪全球CEO後,拒絕搬到英菲尼迪香港總部,常駐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只是每月幾次往返香港溝通工作,這樣看來,或許總部設在香港已經是多此一舉。”

此外,有專家表示,“隨著全球貿易進程加快,香港在世界地位上逐漸走低,直到去年香港失去了亞洲第一的地位時,我們更能注意到香港對周邊的輻射作用在下降。而且,對於香港來說,香港更適合發展金融業,近十幾年來,香港“國際金融港”這一身份始終沒有變過,而汽車屬於實業,對於香港來說其投入與產出或許不被看好。同時,香港在汽車領域的人才也屬於稀缺狀態,如果只依靠異地辦公,不能保證慕克的情況不再出現。而日產將英菲尼迪總部撤回日本,更是出於對品牌未來發展的考慮,在當下的敏感時期,日產也變得愈發謹慎小心,保存自己的實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