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起點發展,為什麼中國比印度經濟實力更強'

"

同一個起點發展,為什麼中國比印度經濟實力更強

·儘管“金磚四國”的提法在很短時間內流行全球,卻沒有什麼內涵,是一個泡沫。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和印度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30年後,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差距。

·對比中國和印度,可以總結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不僅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政策建議,還可以促進經濟學本身的發展。

·窮國完全有可能擺脫貧窮。既然中國能夠趕上去,那麼其他的窮國只要因地制宜,按照自身情況制定正確的策略也一定能夠擺脫貧窮。

“金磚四國”的國情相差非常懸殊。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在經濟發展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具有穩定的比較優勢;印度在高科技領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計算機軟件外包的訂單越來越多;俄羅斯和巴西靠原材料和石油出口取得了一些收益。

連它們自己的經濟學家都在不斷地呼籲,靠出售資源在短期內可以取得一些進展,但是很難持久。把發展階段和國情完全不同的四個大國拉到一起,其實並沒有什麼內涵。

2005年8月22日出刊的美國《商業週刊》中有篇特別報道“中國與印度:你必須知道的事”(China and India: What You Need to Know),文章指出:“

在過去,我們甚少見到兩個仍然相當貧窮的國家,其經濟起飛引發這種令人敬畏、機會主義與不安等混雜情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日本與韓國的經濟奇蹟,但這兩者都未強到足以驅動全球成長或改變所有產業的競爭情勢;

反觀中國與印度,卻有足夠強的力量與動能可改變21世紀的全球經濟。這兩個國家崛起情形的最貼切類比是美國在19世紀的發跡故事……

但是,就某種程度而言,連當年美國的崛起也無法跟如今的中印發展相比。世界過去從未見到兩個人口加起來佔全球總人口1/3的國家同時且持續地經濟起飛。”

中國和印度都是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同屬於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受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欺負和侵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兩國都曾經推行計劃經濟,全力以赴地建設獨立的重工業基地,在分配製度和國有化政策上有許多相同點。

窮國完全有可能擺脫貧窮。有些經濟學家認為窮國恆窮、富國恆富,這種孤立、靜止、無所作為的觀點毫無根據。

既然中國能夠趕上去,那麼其他窮國只要因地制宜,按照自身情況制定正確的策略,也一定能夠擺脫貧窮。

中國和印度在1980年站在幾乎完全相同的起跑線上,在許多地方印度的經濟指標還領先中國。經過將近30年,

無論是宏觀經濟指標還是人民生活水平、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交通和基礎設施、城市化程度、國家貿易和外匯儲備等,兩國之間都出現了顯著的差距,為什麼會產生這樣大的差距?是什麼原因讓印度在過去40年的競爭中沒有能夠把握髮展機會?

到底哪個國家能維持長期成長?有人認為是中國,因為中國有出色能力,可動員資本和人力投入基礎建設,建立大規模的製造產能。

也有人認為是印度,因為印度強調發展高科技。許多跨國企業把產品的製造基地設在中國,軟件和電路系統的設計基地設在印度。

西方各國的觀察家認為,在上個30年,中國得到了發展的機會,新世紀是屬於印度的世紀。印度很可能在下一輪競爭中反超中國,後來居上。

例如,總部位於芝加哥的基石印度商情研究機構認為,印度正處於追趕並超越中國經濟成長的軌跡上。

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威爾森宣稱:“在印度,制度化變革和產業自由化的腳步相當驚人。我相信,印度的發展模式優於中國。假以時日,印度的經濟成長將會超越中國。”“我們相信,如今是印度的時代。”

由於世界經濟發展的高度不確定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競賽還在進行,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事先判斷誰一定會贏。

中國經過了40年的改革開放,從總體上來說,剛剛擺脫貧窮,而印度目前還陷在貧窮陷阱之中。印度能不能在未來10年、20年或者更長一點的時間裡擺脫貧窮?最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印度在下一輪競爭中迎頭趕上。

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向貧窮宣戰的口號,更需要的是探索終結貧窮的道路。

"

同一個起點發展,為什麼中國比印度經濟實力更強

·儘管“金磚四國”的提法在很短時間內流行全球,卻沒有什麼內涵,是一個泡沫。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和印度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30年後,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差距。

·對比中國和印度,可以總結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不僅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政策建議,還可以促進經濟學本身的發展。

·窮國完全有可能擺脫貧窮。既然中國能夠趕上去,那麼其他的窮國只要因地制宜,按照自身情況制定正確的策略也一定能夠擺脫貧窮。

“金磚四國”的國情相差非常懸殊。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在經濟發展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具有穩定的比較優勢;印度在高科技領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計算機軟件外包的訂單越來越多;俄羅斯和巴西靠原材料和石油出口取得了一些收益。

連它們自己的經濟學家都在不斷地呼籲,靠出售資源在短期內可以取得一些進展,但是很難持久。把發展階段和國情完全不同的四個大國拉到一起,其實並沒有什麼內涵。

2005年8月22日出刊的美國《商業週刊》中有篇特別報道“中國與印度:你必須知道的事”(China and India: What You Need to Know),文章指出:“

在過去,我們甚少見到兩個仍然相當貧窮的國家,其經濟起飛引發這種令人敬畏、機會主義與不安等混雜情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日本與韓國的經濟奇蹟,但這兩者都未強到足以驅動全球成長或改變所有產業的競爭情勢;

反觀中國與印度,卻有足夠強的力量與動能可改變21世紀的全球經濟。這兩個國家崛起情形的最貼切類比是美國在19世紀的發跡故事……

但是,就某種程度而言,連當年美國的崛起也無法跟如今的中印發展相比。世界過去從未見到兩個人口加起來佔全球總人口1/3的國家同時且持續地經濟起飛。”

中國和印度都是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同屬於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受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欺負和侵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兩國都曾經推行計劃經濟,全力以赴地建設獨立的重工業基地,在分配製度和國有化政策上有許多相同點。

窮國完全有可能擺脫貧窮。有些經濟學家認為窮國恆窮、富國恆富,這種孤立、靜止、無所作為的觀點毫無根據。

既然中國能夠趕上去,那麼其他窮國只要因地制宜,按照自身情況制定正確的策略,也一定能夠擺脫貧窮。

中國和印度在1980年站在幾乎完全相同的起跑線上,在許多地方印度的經濟指標還領先中國。經過將近30年,

無論是宏觀經濟指標還是人民生活水平、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交通和基礎設施、城市化程度、國家貿易和外匯儲備等,兩國之間都出現了顯著的差距,為什麼會產生這樣大的差距?是什麼原因讓印度在過去40年的競爭中沒有能夠把握髮展機會?

到底哪個國家能維持長期成長?有人認為是中國,因為中國有出色能力,可動員資本和人力投入基礎建設,建立大規模的製造產能。

也有人認為是印度,因為印度強調發展高科技。許多跨國企業把產品的製造基地設在中國,軟件和電路系統的設計基地設在印度。

西方各國的觀察家認為,在上個30年,中國得到了發展的機會,新世紀是屬於印度的世紀。印度很可能在下一輪競爭中反超中國,後來居上。

例如,總部位於芝加哥的基石印度商情研究機構認為,印度正處於追趕並超越中國經濟成長的軌跡上。

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威爾森宣稱:“在印度,制度化變革和產業自由化的腳步相當驚人。我相信,印度的發展模式優於中國。假以時日,印度的經濟成長將會超越中國。”“我們相信,如今是印度的時代。”

由於世界經濟發展的高度不確定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競賽還在進行,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事先判斷誰一定會贏。

中國經過了40年的改革開放,從總體上來說,剛剛擺脫貧窮,而印度目前還陷在貧窮陷阱之中。印度能不能在未來10年、20年或者更長一點的時間裡擺脫貧窮?最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印度在下一輪競爭中迎頭趕上。

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向貧窮宣戰的口號,更需要的是探索終結貧窮的道路。

同一個起點發展,為什麼中國比印度經濟實力更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