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銀川的西府井與高臺寺井'

銀川 文章 不完美媽媽 寧夏 口述寧夏 2019-08-03
"

文/唐志軍

銀川平原引黃灌溉,得天獨厚。歷史上重灌輕排,地下水位高,隨便掘地一兩米便可見水。

自治區成立前,老銀川高樓大廈少,沒有自來水,人們大多生活在土坯平房的四合院子裡,步行從今解放東街走到解放西街,就可看到每隔幾百米,就有一個院子裡有口井。

一口井能夠周圍100多戶鄰居幾百口人飲用。那時,吃水不要錢,人們下班後先提水後做飯,去早了井水清澈透亮,去晚了,井水渾濁有沙。

因此,生活在老銀川的人,為吃水家家戶戶都備有高1米左右盛水的大缸,一家四五口人就能吃上幾天。

過去,銀川城有兩口井,井大水深,水味甘甜,最有名氣。

一口是坐落在城西,是今新華西街文化館十字路口東北角位置的西府井;一口是坐落在城東高臺寺位置的高臺寺井。城西的居民多數吃西府井的水,城東的居民多數吃高臺寺井的水。

"

文/唐志軍

銀川平原引黃灌溉,得天獨厚。歷史上重灌輕排,地下水位高,隨便掘地一兩米便可見水。

自治區成立前,老銀川高樓大廈少,沒有自來水,人們大多生活在土坯平房的四合院子裡,步行從今解放東街走到解放西街,就可看到每隔幾百米,就有一個院子裡有口井。

一口井能夠周圍100多戶鄰居幾百口人飲用。那時,吃水不要錢,人們下班後先提水後做飯,去早了井水清澈透亮,去晚了,井水渾濁有沙。

因此,生活在老銀川的人,為吃水家家戶戶都備有高1米左右盛水的大缸,一家四五口人就能吃上幾天。

過去,銀川城有兩口井,井大水深,水味甘甜,最有名氣。

一口是坐落在城西,是今新華西街文化館十字路口東北角位置的西府井;一口是坐落在城東高臺寺位置的高臺寺井。城西的居民多數吃西府井的水,城東的居民多數吃高臺寺井的水。

老銀川的西府井與高臺寺井

老銀川的西府井

老銀川市政建設沒有專業打井隊伍和技術力量,機井更是無從談起,要打出十多米的深井,就要選擇院子大,出行方便,周圍居民多的位置來打井。

打井是要花錢的,於是,每家每戶出錢僱人來打井。

沒有腳手架,全憑鎬刨鍬挖。

先在地面上挖掘出直徑3米左右的大坑,再逐漸由小到大,形成井口小,井底大的圓形狀。

挖到井深4~5米時,用繩索把人吊送下去輪換著繼續挖,直到出水。

之後,用磚和水泥從井底緊貼井壁砌到地面井口,井口再用方形石塊或大青磚砌一個圓口井臺。

這種井水水質有些苦澀,只能洗涮或勉強飲用。由於深井少,城西、城東居民的飲用水主要來源於西府井、高臺寺井這兩口井。

1958年,自治區成立後,自治區和銀川市人民政府從改變和提高城市供水面貌,關心銀川市人民長期飲用井水出發,決定成立銀川市自來水公司。

隨後投資在銀川東門興建了銀川市有史以來的第一家小型自來水站(當時叫水管會)

由於當時供水能力差,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用水需求,水站採取賣水票按時按點供水。

每天供水時間一到,人們提著大小水桶排隊買水。

那時井水雖多,但有條件的家庭還是要選用乾淨衛生的自來水。

供水是買方市場,便催生出挑擔賣水職業。

於是,銀川自來水站、西府井、高臺寺井周圍,聚集了很多賣水人,誰家要水只要打個招呼,賣水人就會挑著水桶走街串巷把水送到家裡,每挑一角錢。

後來,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家庭用水量也在上升,挑擔賣水辛苦費時,也賺不上多少錢,賣水人窮則思變,把水桶換成了汽油桶。

汽油桶平臥在膠輪架子車上拉水叫賣,汽油桶後留一個出水口,出水口沒有水龍頭,接一截輪胎內胎當水管,不放水時,膠管疊扎,絕不會漏水,放水時內胎對準水桶,一趟下來能賺幾元錢。

"

文/唐志軍

銀川平原引黃灌溉,得天獨厚。歷史上重灌輕排,地下水位高,隨便掘地一兩米便可見水。

自治區成立前,老銀川高樓大廈少,沒有自來水,人們大多生活在土坯平房的四合院子裡,步行從今解放東街走到解放西街,就可看到每隔幾百米,就有一個院子裡有口井。

一口井能夠周圍100多戶鄰居幾百口人飲用。那時,吃水不要錢,人們下班後先提水後做飯,去早了井水清澈透亮,去晚了,井水渾濁有沙。

因此,生活在老銀川的人,為吃水家家戶戶都備有高1米左右盛水的大缸,一家四五口人就能吃上幾天。

過去,銀川城有兩口井,井大水深,水味甘甜,最有名氣。

一口是坐落在城西,是今新華西街文化館十字路口東北角位置的西府井;一口是坐落在城東高臺寺位置的高臺寺井。城西的居民多數吃西府井的水,城東的居民多數吃高臺寺井的水。

老銀川的西府井與高臺寺井

老銀川的西府井

老銀川市政建設沒有專業打井隊伍和技術力量,機井更是無從談起,要打出十多米的深井,就要選擇院子大,出行方便,周圍居民多的位置來打井。

打井是要花錢的,於是,每家每戶出錢僱人來打井。

沒有腳手架,全憑鎬刨鍬挖。

先在地面上挖掘出直徑3米左右的大坑,再逐漸由小到大,形成井口小,井底大的圓形狀。

挖到井深4~5米時,用繩索把人吊送下去輪換著繼續挖,直到出水。

之後,用磚和水泥從井底緊貼井壁砌到地面井口,井口再用方形石塊或大青磚砌一個圓口井臺。

這種井水水質有些苦澀,只能洗涮或勉強飲用。由於深井少,城西、城東居民的飲用水主要來源於西府井、高臺寺井這兩口井。

1958年,自治區成立後,自治區和銀川市人民政府從改變和提高城市供水面貌,關心銀川市人民長期飲用井水出發,決定成立銀川市自來水公司。

隨後投資在銀川東門興建了銀川市有史以來的第一家小型自來水站(當時叫水管會)

由於當時供水能力差,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用水需求,水站採取賣水票按時按點供水。

每天供水時間一到,人們提著大小水桶排隊買水。

那時井水雖多,但有條件的家庭還是要選用乾淨衛生的自來水。

供水是買方市場,便催生出挑擔賣水職業。

於是,銀川自來水站、西府井、高臺寺井周圍,聚集了很多賣水人,誰家要水只要打個招呼,賣水人就會挑著水桶走街串巷把水送到家裡,每挑一角錢。

後來,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家庭用水量也在上升,挑擔賣水辛苦費時,也賺不上多少錢,賣水人窮則思變,把水桶換成了汽油桶。

汽油桶平臥在膠輪架子車上拉水叫賣,汽油桶後留一個出水口,出水口沒有水龍頭,接一截輪胎內胎當水管,不放水時,膠管疊扎,絕不會漏水,放水時內胎對準水桶,一趟下來能賺幾元錢。

老銀川的西府井與高臺寺井

今民族街上的西府井酒店

庹蓉生老人小時候家住銀川東門,是喝高臺寺井水長大的。

在他孩兒時,鄰居老張是一位賣水人。

當時賣水人老張40多歲,滿臉皺紋。

老人還記得童年時和小夥伴一起跟在老張身後,又蹦又跳,“老張,老張,挑水一大缸”的往事。

賣水人老張那身著便服,微微佝僂的背影讓人不能忘卻。

老張孩子多,生活困難,靠賣水賺錢,養家餬口。

他樂觀豪爽,大嗓門,愛講笑話,走到哪兒,都引來一片笑聲。

他為人忠厚,大人小孩都喜歡他,大人稱他老張,小孩子也笑著叫他老張,一條木製扁擔,一對木桶,終日忙碌。冬去春來,穿一身自家縫製的粗布便服衣褲,挑水的扁擔往肩上一放,大步流星,從城外高臺寺井挑水進了東門,水桶裡漂浮的壓水木片平穩不晃,一路吆喝,“賣水了,賣水了”,有時累了,就唱民歌、吼秦腔,人們一聽到他的吆喝聲,要水的人家便出來招呼。

老張把水挑進院裡,一桶桶再把水倒進缸裡,接過水費,裝進貼身的衣兜。人們看到老張挑水辛苦,汗流浹背,遞上毛巾,端一杯熱茶,讓老張休息。

老張助人為樂,還經常幫助有困難的孤寡老人和他的送水用戶,搬搬抬抬,他說他有的是力氣。挑著空桶向城外走時,他便隨著步伐,將扁擔左右晃動,一對水桶左右搖晃,像是在享受著為人服務的輕鬆和愉快。

東門一片的娃娃常排著隊跟在老張後面,唱著兒歌和老張一起扭。

幾年後,老張的挑水木桶也換上了鐵桶,又過了幾年,鐵桶又換成了架子車拉水的汽油桶。

"

文/唐志軍

銀川平原引黃灌溉,得天獨厚。歷史上重灌輕排,地下水位高,隨便掘地一兩米便可見水。

自治區成立前,老銀川高樓大廈少,沒有自來水,人們大多生活在土坯平房的四合院子裡,步行從今解放東街走到解放西街,就可看到每隔幾百米,就有一個院子裡有口井。

一口井能夠周圍100多戶鄰居幾百口人飲用。那時,吃水不要錢,人們下班後先提水後做飯,去早了井水清澈透亮,去晚了,井水渾濁有沙。

因此,生活在老銀川的人,為吃水家家戶戶都備有高1米左右盛水的大缸,一家四五口人就能吃上幾天。

過去,銀川城有兩口井,井大水深,水味甘甜,最有名氣。

一口是坐落在城西,是今新華西街文化館十字路口東北角位置的西府井;一口是坐落在城東高臺寺位置的高臺寺井。城西的居民多數吃西府井的水,城東的居民多數吃高臺寺井的水。

老銀川的西府井與高臺寺井

老銀川的西府井

老銀川市政建設沒有專業打井隊伍和技術力量,機井更是無從談起,要打出十多米的深井,就要選擇院子大,出行方便,周圍居民多的位置來打井。

打井是要花錢的,於是,每家每戶出錢僱人來打井。

沒有腳手架,全憑鎬刨鍬挖。

先在地面上挖掘出直徑3米左右的大坑,再逐漸由小到大,形成井口小,井底大的圓形狀。

挖到井深4~5米時,用繩索把人吊送下去輪換著繼續挖,直到出水。

之後,用磚和水泥從井底緊貼井壁砌到地面井口,井口再用方形石塊或大青磚砌一個圓口井臺。

這種井水水質有些苦澀,只能洗涮或勉強飲用。由於深井少,城西、城東居民的飲用水主要來源於西府井、高臺寺井這兩口井。

1958年,自治區成立後,自治區和銀川市人民政府從改變和提高城市供水面貌,關心銀川市人民長期飲用井水出發,決定成立銀川市自來水公司。

隨後投資在銀川東門興建了銀川市有史以來的第一家小型自來水站(當時叫水管會)

由於當時供水能力差,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用水需求,水站採取賣水票按時按點供水。

每天供水時間一到,人們提著大小水桶排隊買水。

那時井水雖多,但有條件的家庭還是要選用乾淨衛生的自來水。

供水是買方市場,便催生出挑擔賣水職業。

於是,銀川自來水站、西府井、高臺寺井周圍,聚集了很多賣水人,誰家要水只要打個招呼,賣水人就會挑著水桶走街串巷把水送到家裡,每挑一角錢。

後來,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家庭用水量也在上升,挑擔賣水辛苦費時,也賺不上多少錢,賣水人窮則思變,把水桶換成了汽油桶。

汽油桶平臥在膠輪架子車上拉水叫賣,汽油桶後留一個出水口,出水口沒有水龍頭,接一截輪胎內胎當水管,不放水時,膠管疊扎,絕不會漏水,放水時內胎對準水桶,一趟下來能賺幾元錢。

老銀川的西府井與高臺寺井

今民族街上的西府井酒店

庹蓉生老人小時候家住銀川東門,是喝高臺寺井水長大的。

在他孩兒時,鄰居老張是一位賣水人。

當時賣水人老張40多歲,滿臉皺紋。

老人還記得童年時和小夥伴一起跟在老張身後,又蹦又跳,“老張,老張,挑水一大缸”的往事。

賣水人老張那身著便服,微微佝僂的背影讓人不能忘卻。

老張孩子多,生活困難,靠賣水賺錢,養家餬口。

他樂觀豪爽,大嗓門,愛講笑話,走到哪兒,都引來一片笑聲。

他為人忠厚,大人小孩都喜歡他,大人稱他老張,小孩子也笑著叫他老張,一條木製扁擔,一對木桶,終日忙碌。冬去春來,穿一身自家縫製的粗布便服衣褲,挑水的扁擔往肩上一放,大步流星,從城外高臺寺井挑水進了東門,水桶裡漂浮的壓水木片平穩不晃,一路吆喝,“賣水了,賣水了”,有時累了,就唱民歌、吼秦腔,人們一聽到他的吆喝聲,要水的人家便出來招呼。

老張把水挑進院裡,一桶桶再把水倒進缸裡,接過水費,裝進貼身的衣兜。人們看到老張挑水辛苦,汗流浹背,遞上毛巾,端一杯熱茶,讓老張休息。

老張助人為樂,還經常幫助有困難的孤寡老人和他的送水用戶,搬搬抬抬,他說他有的是力氣。挑著空桶向城外走時,他便隨著步伐,將扁擔左右晃動,一對水桶左右搖晃,像是在享受著為人服務的輕鬆和愉快。

東門一片的娃娃常排著隊跟在老張後面,唱著兒歌和老張一起扭。

幾年後,老張的挑水木桶也換上了鐵桶,又過了幾年,鐵桶又換成了架子車拉水的汽油桶。

老銀川的西府井與高臺寺井

1965年,銀川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了日供水6600立方米的第一水廠。有了水廠,基本改寫了銀川市沒有大型水廠的歷史。

有了自來水,家家戶戶很少再用井水,居民逐漸告別了井水,老張便沒有了賣水的市場,老張也就失業了,不久,老張去世。

東門一片的住戶聽說老張去世,傷心落淚,主動參加他的葬禮,深切感嘆一個賣水人,一個在困難時期給大家提供方便的好人,一個讓人們難以忘懷的人。



文章作者系寧夏資深媒體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