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深處守井人'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沿海拔3500米的大煤溝煤礦向西南,約三十五公里的戈壁深處有一座孤零零的房子,這裡是大煤溝煤礦水源井。

在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河南小夥孫記東一守就是九年。

井房是2003年建礦時蓋的,先後有幾任守井人因受不了艱苦條件而辭職。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2010年,河南省上蔡縣農民孫應報到水源井上班後,動員兒子孫記東到這裡工作。2018年上半年,孫應報身體不適,孫記東的弟弟孫記凱又頂替父親來到這裡。

水源井的工作是枯燥的。對於這裡的環境,有人曾這樣形容:“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氧氣吃不飽,風吹石頭跑。”在這裡工作,首先面臨的是身體的考驗。戈壁上風沙大,特別是春季,戈壁上只有稀疏的駱駝刺和沙棘,難以抵擋風沙,風力常常達到5-6級。而到了冬季,晚上氣溫常常在攝氏零下三四十度,刺骨的寒風不斷從門縫裡往房子裡灌,蓋上兩床棉被仍凍得難以入睡。

相對於寒冷來說,水源井承受的最大困難是孤獨。為排解寂寞,孫記東和父親在門前種植了一片沙柳,空閒的時候就到林子周圍轉轉,澆水、修剪、撿拾垃圾,細心呵護,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實在無聊的時候,就對著沙柳唱歌或者吼上幾嗓子。

“這裡除了礦上人員,平時很少有人來,偶爾有放牧的羊群經過,和牧羊人能聊上幾句就感到很開心”,談到日常生活,80後的孫記東苦笑著說:“常年只能和黃羊、駱駝為伍。”

回想起多年前剛到水源井時的場景,孫記東記憶猶新——

經過兩天一夜的火車,從河南上蔡縣到青海省德令哈市,然後坐150公里的汽車到大煤溝礦區,再坐1個小時的皮卡車,沿著顛簸不平的戈壁灘到水源井。望著戈壁灘上那幢孤零零的房子和周邊稀疏的駱駝刺,孫記東差點哭了出來——儘管來之前父親已經把這裡的條件作了簡單的描述,儘管他做足了心理準備,沒想到環境比自己想象的還要艱苦。

他們的工作主要是保證水泵正常運轉、做好日常維護,然後是近5小時的線路巡視。孫記冬說,他們主要通過觀察設備儀表的參數、水壓和水流量,來判斷輸送水是否正常。

經常有送菜的司機問:“這裡這麼荒涼,有沒有考慮換個工作?”孫記東淡淡地說:“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就意味著選擇了孤獨,選擇了忍耐。只要能保證礦井正常供水,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他們每年回家一次。因為不允許單崗作業,家裡有事的時候,就向礦上請假,臨時安排人來替幾天。孫記凱是2017年在老家結的婚,現在女兒已一歲多了,每晚寂寞無聊時,孫記凱就打開手機和家人聊天,這也是他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候。

環境無情,人間有愛。剛開始的時候,水源井有一臺老式電視機,靠房頂上的信號接收器收看兩三個節目。後來,信號接收器被風颳壞了,電視也就成了擺設。因為天天在一起,他們由最初的無話不談到無話可談,有時候,一句話簡單到一個眼神便能領會。晚上,很多時候,他們是聽著風聲或看著繁星入睡的。

職工利益無小事。2018年,義海能源工會為水源井配置了電腦、音響,比照管理崗為他們預交了通訊費。今年7月,還為他們配置了冰箱,全力解決職工的生活困難。礦上定時為他們送去米、面、油、蔬菜等生活用品,每逢重大節日,礦領導還專程到水源井慰問,讓偏僻崗位上的職工切實感受到集體大家庭的溫暖。

只有荒涼的戈壁,沒有荒涼的人生。房子前面的沙柳,是他們每天“巡視”最多的地方。“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種的沙柳多,有三四千棵。後來,成群的駱駝經過這裡,把沙柳吃了,現在存活的有一千多棵”,孫記東說,“我們知道,沒有政府的支持就沒有企業發展,我們就不能安心工作,希望企業發展越來越好”。

令人欣慰的是,門前種植的1000多棵沙柳生長旺盛,偶爾還會有路過的鳥兒停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地喧鬧,成為戈壁一道亮麗的風景。

“我喜歡這個工作,儘管條件艱苦,看到企業穩步發展,看到門前的沙柳一天天長高,成就感油然而生。”孫記東說:“只要企業需要,我們會一直幹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孫記東申報了成人函授大專,把空閒時間用在了學習上,衷心祝願他學有所成。

望著孫記東單薄的身影,我不禁想到了戈壁上的駱駝刺,面對乾旱寒冷等惡劣環境,駱駝刺把根深深地紮在地下,為荒漠戈壁增添了一抹綠色。這,不正是守井人的真實寫照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