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頻拋利好政策 互聯網將成醫聯體建設神經中樞?

醫療改革 社會 科技不吐不快 2017-06-06

醫聯體,是一種打破醫院、區域、醫生限制的全新醫療服務組織。近年來,不管是國家還是地方,都有心加快醫改腳步,並嘗試推進各種“醫聯體”。但由於不是內部自發產物,所以目前來看,大部分醫聯體都只是徒有虛名,並不能真正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勻的矛盾。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互聯網或能為重構醫聯體帶來一種新可能。

醫聯體的現狀

說起醫聯體,就不得不提2011年1月,上海盧灣區成立了首個“區域醫療聯合體”。社區居民簽約在“醫聯體”內就醫,就可以享受聯合體建立的包含一、二、三級醫院診療信息的健康檔案,相對優先的門診、住院的轉診通道,以及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約專家門診、預約大型檢驗檢查等諸多好處。

國家頻拋利好政策 互聯網將成醫聯體建設神經中樞?

上海盧灣區醫聯體,可以說是醫聯體1.0版本,然而這個版本的模式比較重,涉及到諸多環節與各方利益因素,在全國範圍很難推廣普及。中國的公共事業改革往往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僅僅通過行政方式重構各方利益關係,則會面臨重重阻礙。

2013年2月,原衛生部印發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文件,其中就提出鼓勵“醫聯體”模式,要求以大型公立醫院的技術力量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提升和共同發展。自此之後,全國多地醫療機構展開多種探索和嘗試,據國家衛計委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已有205個地級以上城市開展醫聯體試點工作。不過,雖然目前已有200多個城市開展醫聯體試點工作,但對於大部分醫聯體,人們的看法也是褒貶不一。

一方面,“讓技術跑,而不是病人跑”,這是當初政府組建“醫聯體”的初衷。通過把社區醫院和三甲醫院專科醫療串聯起來,將三甲醫院的醫療技術輻射到區縣基層醫療機構,從而提升醫療效果。

而另一方面,大醫院積極組建醫聯體各有所思,如果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病人資源其實就是市場用戶,大醫院與小醫院之間既有學術專業上的交流合作關係,也存在市場層面的競爭關係。如同邦聯制下,各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組成的一種鬆散的聯合體一樣,這種貌合神離的醫聯體,自然也是問題多多,小醫院實質上並不屬於大醫院,雙方隨時都可以“分手”。

為何醫聯體落實如此之難?

對於中國已經提出20多年的醫聯體,為何落實如此之難?

已故前華西醫院院長石應康認為,中國的醫聯體發展不順利,原因有幾點:第一,缺乏分級轉診、第三方支付體系不發達;第二,醫院之間的醫院信息系統不統一;第三,缺乏標準化、規範的臨床診療方案。他以華西醫院組建的醫聯體為例:華西醫院的醫聯體雖然已經包含了各級500餘家醫院,但實際大多數的合作層次較淺。

國家頻拋利好政策 互聯網將成醫聯體建設神經中樞?

雖然國家給出了醫聯體改革方向,但從市場反饋結果來看,現在市場上的大部分醫聯體模式,都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信息系統互聯屬性。其導致的結果非常現實:

1、數據無法互通:電子病歷和健康檔案無法連續記錄和共享,預約診療、雙向轉診無法實現;

2、業務無法協同:遠程會診、雙向轉診、處方延伸都無法實現;

3、能力無法下沉:一二線城市的優質醫療資源、先進技術,以及最新醫療研發成果無法直接下沉到社會最基層,甚至是農村。

4、資源無法貫通:從三甲到社區醫院,再到村衛生所,稀缺的優質專家、先進設備和技術,以及最新醫療研發成果無法共享,達到資源價值最大化利用。

沒有數據互聯互通,醫聯體建設塔基就一定不穩。就目前整個行業發展來看,互聯網一定會成為再造傳統醫聯體的最好手段,沒有之一。

互聯網將成醫聯體建設神經中樞

互聯網對醫療衛生服務行業的影響讓醫聯體的發展出現了新機會,國家也意識到互聯網或能從另外的角度推動醫聯體的建設。今年4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就關於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正式發佈名為“國辦發〔2017〕32號”指導意見。在指導意見中,就提出2017年,基本搭建醫聯體制度框架,全面啟動多種形式的醫聯體建設試點,到2020年,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醫聯體政策體系。意見同時提出:應充分發揮信息系統對醫聯體的支撐作用。

國家頻拋利好政策 互聯網將成醫聯體建設神經中樞?

5月在青島召開的2017中國衛生信息技術交流大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金小桃公開表態,對於互聯網醫療問題,以順應“互聯網+”發展潮流,支持“互聯網+醫療”新生事物,引導其規範發展,走向智慧醫療的更高境界。

現在來看,傳統模式的醫聯體建設往往遇到產權改革困難多、配套和激勵機制不健全、參與者動力不足等問題,“互聯網+”的助攻則可讓以上困難迎刃破解。比如深圳在寶安區開創了的醫聯體新模式,以智慧寶安和微醫平臺為基礎,引入優質醫療資源和創新機制,連接寶安10家醫院、131個社康中心和全區700餘名全科醫生,構建起“大中小微“四層的“智慧醫格”服務體系,實現了數據、能力、服務、支付、供應的“五聯”。

像微醫這樣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在因地制宜建設醫聯體上多持一種開放的態度,通過為公立醫院輸入軟硬件以及強大互聯網技術力量,幫助公立醫院建成區域互聯網醫聯體,提升醫療機構間的連接能力,從而強化各項專業服務能力。

目前來看,相比於公立醫院的醫聯體模式,這類有社會力量參與支持的互聯網+醫聯體模式更具有一定行業性。首先,它是民間行為,沒有任務包袱;其次,符合傳統醫院需求,既有實施醫改條件支撐,又能完成上面交代的任;最後,這種模式具有一定前瞻性,符合各地政府和醫院的發展需求。在互聯網+時代,不嘗試創新,那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什麼都不會有。

從信息技術發展層面,互聯網已經具備成為醫聯體中樞神經的能力,但在具體執行層面能不能發揮出這種能力就只能看後續的產業變革了。回頭來看,目前醫聯體走公立醫院帶頭效果甚微,若有更多的互聯網力量通過新建或者整合現有醫療資源嘗試更多的跨地區、跨醫院的醫聯體,將會形成公私兩股公平競爭力量,這對於醫聯體計劃真正落實未嘗不是一種好辦法。

文/科技不吐不快

相關推薦

推薦中...